山东惠民认干亲习俗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惠民认干亲习俗研究
作者:李玉英
来源:《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第03期
[摘要]在地处鲁北的惠民县,认干亲习俗“文革”前后曾一度低落,近年却又有力回潮。认干亲行为驱动因素有因“命”认亲、因“娇”认亲、因“弱”认亲、因“和”认亲、因“利”认亲以及因“缘”认亲,与认干亲有关的的仪式主要是挂锁与开锁。认干亲现象是传统观念的体现与传统习俗的延续,认干亲行为出于避害趋利思想和面子观念;而认干亲仪式则是传统宗教与巫术仪式的遗存形态,财物交换是干亲关系的最重要维持方式。
[关键词]山东惠民;认干亲;挂锁;开锁;文化透视
中图分类号:K89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4)02-0083-07
在山东省东平县,看风水、合八字、拜把子、认干娘等旧俗曾一度低落,人们言行之间已经甚为排斥,但作为一种曾长期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传统习俗,其仍有一定的生命力。本文即以滨州市下辖的惠民县认干亲习俗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南部张集村和西部大年陈村为重点调查区域,以县域内其他村庄情况了解为辅助,展开调查,在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惠民县认干亲情况——主要是认干爹娘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分析,试图对这一极富生命力的民间习俗进行从动因到仪式到文化蕴涵的全方位解读。
一、认干亲的诸种驱动因素
在惠民县,认干亲习俗近年又有力回潮。通过对几个较有代表性的村庄的调查,我们发现从祖辈到孙辈一家三代不涉及干亲的人家很少见,认干亲现象不说比较普遍,但也算得上蔚然成风。每村现在认有干亲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三代涉事人口总体态势呈现出“高—低—高”的曲线变化,即现有人口中认有干爹娘的以中壮年为略少,两头较多。到底出于什么动机拜认干亲?这是笔者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恰有朋友曹某,家住该县张集村;另有朋友成某,家住该县大年陈村。由他们牵线,得以深入到乡村家庭进行访谈,并精心选择了七个几乎能涵盖认干亲行为驱动因素各种类型的访谈对象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笔记整理如下:
(一)因“命”认亲
调查对象一:朋友曹某的自家嫂子魏氏,现年50岁,农民,小学文化程度。
魏氏所认干儿是与丈夫同姓的一个侄子。事起于孩子母亲与同村几个妇女找人给各自孩子算命,“大仙”说这个男孩命克亲娘,补救办法是为其认两个干娘来冲掉厄运。男孩父母遂照命
师所言,四处求人认亲。无奈人家一听原委,都不肯应承。没办法最后找到同姓而又为人豁达的嫂子魏氏,恳求务必帮忙。魏氏虽不情愿,但终究拗不过情面,只好答应下来。因为儿女双全,家道旺相,魏氏被乡里乡亲视为“命好”之人,是干娘的最佳人选,现已认下干儿三个、干女一个。用她的话说,三里五乡的都有近人,不怕找不到饭吃。
惠民县像这种为年幼的孩子看命认亲的人家不少,一旦算命师说孩子克爹娘,家长就要忙着为孩子找干亲。恰恰这种愿望最迫切的认干亲最不易于成功,因为干爹干娘也怕被克。实在找不到人就只好认神婆或者神婆家里供养的神佛、或者自家供养的神佛为亲。张集村目前村民中没有认神佛或人以外的他物为干亲的情况,但在惠民西部的大年陈等村中,各年龄段都有认神佛亲的情形,比如有的认泰山老奶奶为亲,有的认神化了的关公为亲等。
(二)因“娇”认亲
调查对象二:朋友曹某的前邻韩氏老太,现年72岁,农民,没有文化。
韩老太夫家也是曹姓,她家只有一个儿子,自小娇养。为防备邪魔夺子,早早给他选定了儿女成群又家庭和睦的曹老先生家认干亲。韩老太的儿子现年将近四十岁,一儿一女都已读到初中。这两家人一直关系融洽,到现在每逢过大年,干爷爷、干奶奶还要给干孙子、干孙女压岁钱。这种类型的认亲者往往是家里独子,认亲也容易。
(三)因“弱”认亲
调查对象三:张老太,现年67岁,农民,没有文化。
调查对象四:曹大嫂,现年53岁,农民,小学文化。
因“弱”认亲又可分成两种情况:一是体弱;二是气弱。针对这两种情况,由曹家老妈妈给与线索,我们分别调查了居住于张集村东头的张老太和村中偏西的曹大嫂两人。
张老太的儿子现已年过四十,农忙时回家干活,农闲时出去打工,是个很能干的汉子。他小时候因经常生病,故认了干亲。以后随着年岁渐长,病少了,人也壮了。曹大嫂的儿子刚成家一年多,平时主要从附近建筑工程上接手一些安电的活计,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问起当初为什么要认干亲,曹大嫂说:“这孩子一点点大的时候就好吓着,只要跟着大人上一次坟,或者走亲戚时从祖坟边上经过,回来一定吓着,没精神,光睡觉,有时还发烧,跟病了一样。”于是在算命仙的指点下,给他认了干爹、干娘,希图用两家的力量来保佑他顺利成年。这两种认干亲的情形同样很具有代表性。
(四)因“和”认亲
调查对象五:朋友曹某的父亲曹老先生,现年80岁,退休教师,中专文化。
朋友曹某的父亲当年在学校教书时,与同事朱某甚相投缘,朱某愿意认下曹家大姑娘为干女儿,同时让自家女儿拜曹老先生夫妇为干父母。老先生还说到他的二女儿,自身没认过干父母,却是好几个孩子的干妈,因为她性格好人缘好,几个朋友就都愿意把闺女、儿子给她做干儿、干女,所以每当聚会,三、四个孩子争着叫“干妈”,总是闹得她应接不暇。
(五)因“利”认亲
调查对象六:惠民西部大年陈村成老汉,现年60岁,小学毕业,农民。
惠民县水果之乡大年陈村的成老汉是一个精通乡村文化与民情的老人,除了以上种种认干亲的驱动因素,他为笔者提供了新的信息,即认干亲也为着扩大人际关系网络,以便关键时候有人帮忙。他说,在外当兵的有战友可用,上大学的有同学可用,没有战友与同学的就愿意认干亲。所以在他那个村子,一家与好几个家庭结成干亲关系的并不少见,甚至干亲关系还常常扩展至外村,都为的是相互利用,在社会上好办事;而且一旦家里有了红白喜事,前来帮忙的人多,既有助于解决用钱、用人的问题,在街坊邻居面前也能挣足面子。成老汉特别提到农村三大事——生育、结婚与老人丧亡,这些事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前来捧场,在乡里乡亲面前是很丢面子的,而干亲多无异于给“面子事业”提供了一定保障。
(六)因“缘”认亲
调查对象七:朋友曹某的表姐李氏,张集邻村人,现年46岁,农民,初中文化程度。
李氏表姐认干儿竟然缘起于一次雇佣关系。惠民是个产棉大县,每到收摘棉花的季节,地多人少的庄户都要雇几个帮手。表姐家两个女儿都还在上学,夫妇俩年年都要从外村雇人收摘。几年前雇的一个小伙子,十七八岁,是相邻乡镇的人,干活肯下力气,甚得表姐夫妇喜爱。小伙子是根独苗,却时常闹毛病,父亲已经因病去世,他家人担忧他的健康,神婆指点说要给他认下一对家住西北方向的、46岁左右的干爹娘方可化灾。小伙就想到曾经的雇主夫妇,正巧表姐家只有一双女儿,缺个儿子,于是欣然应允。行礼本应该在干父母家,但因为小伙子家里有专用于供奉的佛屋,行礼更显郑重,于是表姐在择定吉日带着编好的长命锁和66块礼钱到男孩家完礼。几年来每逢节日,干儿子必定带酒食、香烟之类登门探望,表姐说她也准备了上好的棉绒要留给男孩结婚套被子用,两家往来有情有义,是比较理想的干亲状态。
像这种因为偶然的机缘而相识,因为相处愉快而愿意认亲的在当地并不少见,有的是在医院伺候病人时认识的,有的是在外打工认识的,只要两家情意投合,就有可能结成干亲,将这种交情固定下来。
二、认干亲的相关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