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

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
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

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此时对计算机系统的攻击已经是随处可见。现阶段,安全问题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入侵检测系统的功能、技术等情况。

【关键词】入侵检测系统研究情况

一、前言

目前的安全防护主要有防火墙等手段,但是由于防火墙本身容易受到攻击,并且内部网络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面对这一情况,一些组织开始提出了通过采用更强大的主动策略以及方案来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其中一个最有效的解决方法那就是入侵检测。入侵检测采用的是一种主动技术,从而弥补防火墙技术的不足,并且也可以防止入侵行为。

二、入侵检测系统的概述

(一)入侵检测系统的具体功能

入侵检测就是要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来识别以及响应一些恶意使用行为。检测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外部的入侵行为、内部用户的未授权活动。然而入侵检测系统是由入侵检测的软件以及硬件这两个部分组成的。到现在为

止,入侵检测成为继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网络安全体系中,入侵检测是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总之,入侵检测的功能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功能:第一,对用户活动进行监测以及分析;第二,审计系统构造变化以及弱点;第三,对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进行识别反映,并且要向相关人士报警;第四,统计分析异常行为模式,保证评估重要系统以及数据文件的完整性以及准确性;第五,审计以及跟踪管理操作系统。

(二)入侵检测系统的模型

在1987年正式提出了入侵检测的模型,并且也是第一次将入侵检测作为一种计算机安全防御措施提出来。入侵检测模型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体。主体就是指在目标系统上进行活动的实体,也就是一般情况下所说的用户。第二部分,对象。对象就是指资源,主要是由系统文件、设备、命令等组成的。第三部分,审计记录。在主体对象中,活动起着操作性的作用,然而对操作系统来说,这些操作包括了登陆、退出、读、写以及执行等。异常条件主要是指系统可以识别异常的活动,比如:违反系统读写权限。资源使用情况主要指的是在系统内部,资源的实际消耗情况。时间戳主要是指活动所发生的时间。第四部分,活动档案。活动档案就是指系统正常行为的模型,并且可以将系统正常活动的相关信息保存下来。第五部分,异常记录。异常记录主要

是可以将异常事件的发生情况表现出来。第六部分,活动规则。活动规则主要是指通过一组异常记录来判断入侵是否发生在规划集合中。一般情况下,通过将系统的正常活动模型作为准则,并且要按照专家所提出的系统或者统计方法来分析以及处理审计记录,如果已经发生了入侵,那么此时就应该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入侵检测系统的具体分类

通过研究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按照信息源的不同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以主机为基础的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对主机的审计记录来进行监视以及分析,从而可以达到了入侵检测。这一监视主要发生在分布式、加密以及交换的环境中,从而可以判断出攻击是否发生。然而这一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着缺点,那就是该系统与具体操作系统平台有联系,从而很难将来自网络的入侵检测出来,并且会占有一定的系统资源。

第二,以网络为基础的入侵检测系统。通过采集在共享网段上对通信数据进行侦听,对存在的可疑现象进行分析。这一类系统不要严格审计主机,并且也不会占用主机的资源,并且可以为网络提供保护,并且也不会考虑到主机的架构。

三、入侵检测系统的结构化以及标准化

为了能够使得IDS产品、组件与其他安全产品之间的互

操作性得以提高,此时入侵工作组开始发起制订一系列建议草案,并且从体系结构、API、通信机制以及语言格式等方面来对IDS的标准进行合理的规范。DARPA所提出的建议就是指公共入侵检测框架。

(一)1CIDF框架结构

为了能够对不同入侵检测系统的互操作性以及共存性进行解决,CIDF组织提出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的通用框架模型,这一通用框架模型主要是由Denning 的模型演化而来的。现阶段,这一通用框架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通用框架模型将这一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了以下几个组件:第一,事件产生器;第二,事件分析器;第三,响应单元;第四,事件数据库。CIDF将入侵检测系统需要分析的数据库称为事件,这一事件分为:网络中的数据包、系统日志以及审计记录等相关信息。事件产生器的功能那就是从整个计算机环境中来获得相关的事件,并且将此事件提供给系统的其他组件。事件分析器的作用就是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要对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响应单元就是要针对分析结果做出了一定的反应,并且也可以做出切断连接、改变文件属性这一强烈反应,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简单的报警。事件数据库主要是由各种中间数据以及最终数据存放的地方,这些数据被称为复杂的数据库。CIDF框架想要通过统一的模块来对IDS进行划分,与此同时通过采用统一的入侵描述

语言、描述IDS之间、IDS的各个部件之间的入侵信息的交换,从而可以促使在IDS之间实现协同工作。

(二)IDEF标准

在IDS系统组件之间需要通信,不同的厂商IDS系统之间中也存在着通信。目前,为了能够对入侵检测系统中缺乏统一的通信协议这一问题解决掉,入侵检测工作小组定义了一种通信格式,那就是IDEF,这一通信格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入侵检测消息交换格式,这一格式主要描述的是入侵检测系统将信息输出的一种数据模型,并且对使用这一模型的基本原理进行合理的解释。这一数据模型通过XML可以更好的实现,并且也设计了一个XML文档类型的定义。第二,入侵检测交换协议,这一协议是一个作用于入侵检测实体之间交换数据的应用层协议,并且主要运行在TCP之上的应用层协议,从而可以完成非结构文本以及二进制数据之间的交换,并且可以保证了协议之上的双方具有完整性以及保密性。第三,入侵警报协议,这一协议主要的作用就是入侵报警信息可以进行交换,并且主要运行在TCP上的应用层协议。

(三)分析

CIDF主要是以Denning模型发展起来的,通过提出了CIDF的标准,从而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IDS 之间组件的共享问题,也就是一个IDS系统的组件可以被另

一个IDS所使用;第二,数据共享的问题。通过提供一个标准的数据格式,从而在IDS中的各类数据可以进行传递以及共享;第三,对互用性标准进行完善,并且要建立一套开发接口以及支持工具,从而可以使得独立开发部分的构建能力得以提高。通过提出了IDEF的标准,从而可以解决入侵检测实体交换数据以及入侵检测系统与其他安全防护之间的通信问题。IDEF标准的提出可以为IDS之间组件以及IDS 系统之间的通信提供了索引。现阶段,虽然还没有成为正式的标准,但是随着分布式IDS的不断发展,CIDF以及IDEF 成为将来IDS的工业标准。

四、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技术

从技术上来看,入侵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有特征的攻击,主要是指对已知系统中的系统弱点来进行常规性的攻击;第二类,异常攻击。然而入侵检测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以特征为基础的检测;第二类,以异常为基础的检测。

五、结束语

入侵检测主要是采用了一种主动的技术,从而可以有效的发现入侵行为以及合法用户滥用特权的行为,在网络安全体系中,入侵检测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现阶段,入侵检测技术还处于研究以及发展的阶段,因此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近几年来,人们对网络通信技术的安全性要求越

来越高,因此相关的专家就要构建一个网络安全体系,从而保证了网络通信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谢树新.入侵检测系统在Linux网络中的分析与设计[J]计算机与网.2010(10):90-92.

[2]陈东红.王震宇.邓承志.分布式漏洞扫描系统的设计[J]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0(2):56-58.

[3]宋世杰.胡华平.胡笑蕾.关联规则和序列模式算法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J]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0(01):45-46.

第八章入侵检测系统

第八章入侵检测系统 第一节引言 通过电子手段对一个组织信息库的恶意攻击称为信息战(information warfare)。攻击的目的可能干扰组织的正常活动,甚至企图对组织的信息库造成严重的破坏。对信息战的各种抵抗措施都可归结为三类:保护、检测、响应。 保护 (入侵的防范)指保护硬件、软件、数据抵御各种攻击的技术。目前各种网络安全设施如防火墙及VPN,各种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易攻击性扫描等都属于保护的范围之内,它们是计算机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检测 (入侵的检测)研究如何高效正确地检测网络攻击。只有入侵防范不足以保护计算机的安全,任何系统及协议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可能是协议本身也可能是协议的实现,还有一些技术之外的社会关系问题,都能威胁信息安全。因此即使采用这些保护措施,入侵者仍可能利用相应缺陷攻入系统,这意味着入侵检测具有其他安全措施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响应 (入侵的响应)是入侵检测之后的处理工作,主要包括损失评估,根除入侵者留下的后门,数据恢复,收集入侵者留下的证据等。这三种安全措施构成完整的信息战防御系统。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ID)是本章讨论的主题之一,它通过监测计算机系统的某些信息,加以分析,检测入侵行为,并做出反应。入侵检测系统所检测的系统信息包括系统记录,网络流量,应用程序日志等。入侵(Intrusion)定义为未经授权的计算机使用者以及不正当使用(misuse)计算机的合法用户(内部威胁),危害或试图危害资源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行为。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是实现入侵检测功能的硬件与软件。入侵检测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入侵行为与正常行为有显著的不同,因而是可以检测的。入侵检测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入侵检测成为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其间出现了许多研究原型与商业产品。 入侵检测系统在功能上是入侵防范系统的补充,而并不是入侵防范系统的替代。相反,它与这些系统共同工作,检测出已经躲过这些系统控制的攻击行为。入侵检测系统是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的第二道防线。 一个理想的入侵检测系统具有如下特性: ?能以最小的人为干预持续运行。 ?能够从系统崩溃中恢复和重置。 ?能抵抗攻击。IDS必须能监测自身和检测自己是否已经被攻击者所改变。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在电力行业的应用(解决方案)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在电力行业的应用(解决方案) 电力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石。信息安全建设作为保障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电力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石。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电力行业生产、办公、服务水平,随着电力系统网络规模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安全建设作为保障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据来自有关部门的资料,目前电力系统存在的一些信息安全问题已明显地威胁到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影响着“数字电力系统”的实现进程。研究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问题、开发相应的应用系统、制定电力系统信息遭受外部攻击时的防范与系统恢复措施,是电力行业当前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电力系统信息安全已经成为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榕基入侵检测系统(RJ-IDS)是榕基网安公司除了漏洞扫描系统外的一条全新产品线,该产品是一种动态的入侵检测与响应系统,除了能对高速网络上的数据包捕获、分析、结合特征库进行相应的模式匹配外,还具有强大的行为和事件统计分析功能,能够自动检测可疑行为,及时发现来自网络外部或内部的攻击,并可以实时响应,切断攻击方的连接,帮助企业最大限度的保护公司内部的网络安全。 网络构架描述 国内电力行业某省级公司,随着业务需求的进一步扩展,原有的网络及系统平台已经不能满足应用需求,从保障业务系统高效、稳定和安全运行等方面考虑,必须升级优化现有系统,其中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是重中之重。 该公司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包括电力系统网络、局域网和互联网三个部分。电力系统网络是承载该公司与各个子公司内部业务交流的核心平台,局域网是该公司内部日常办公的主要载体,外部信息的获取和发 布通过互联网来完成。 该公司的局域网于2001年建成并投入运行,核心交换机为Cisco Catalyst 6509。以千兆下联十多台设在各部门的百兆交换机,均为Cisco Catalyst 3524XL/3550系列交换机,并划分了多个VLAN;在网络出口处,该公司通过Cisco 7401交换机与Internet连接,Internet接入边界有最基本的安全设备,一台硬件 防火墙和一台VPN设备。 公司提供包括WWW、SMTP、FTP等互联网应用服务,目前开设了一个内部信息发布、员工交流站点和一个对外展示企业形象的站点,公司还架设了一个供300多人使用的邮件系统。同时公司还拥有很多的重要应用系统,其中包括企业OA系统和各种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大流量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局域网内,因此局域网的压力很大;大部分的应用必须跨广域网,但由于应用刚刚起步,因此跨广域网的流量不很大,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广域网潜在的瓶颈将会严重影 响应用的普及;公司与各个子公司之间以VPN相连。 安全需求分析

网络安全技术 习题及答案 第9章 入侵检测系统

第9章入侵检测系统 1. 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C 5)A 6)D 2、简答题 (1)什么叫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有哪些功能? 入侵检测系统(简称“IDS”)就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入侵检测系统功能主要有: 识别黑客常用入侵与攻击手段 监控网络异常通信 鉴别对系统漏洞及后门的利用 完善网络安全管理 (2)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哪几种?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混合型三种。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就是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作为数据源。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的一般是所在的系统。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源是网络上的数据包。一般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担负着保护整个网段的任务。混合型是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结合,它为前两种方案提供了互补,还提供了入侵检测的集中管理,采用这种技术能实现对入侵行为的全方位检测。 (3)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有哪几种?其原理分别是什么? 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有两种,一种基于误用检测(Anomal Detection),另一种基于异常检测(Misuse Detection)。 对于基于误用的检测技术来说,首先要定义违背安全策略事件的特征,检测主要判别这

类特征是否在所收集到的数据中出现,如果检测到该行为在入侵特征库中,说明是入侵行为,此方法非常类似杀毒软件。基于误用的检测技术对于已知的攻击,它可以详细、准确的报告出攻击类型,但是对未知攻击却效果有限,而且知识库必须不断更新。 基于异常的检测技术则是先定义一组系统正常情况的数值,如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文件校验和等(这类数据可以人为定义,也可以通过观察系统、并用统计的办法得出),然后将系统运行时的数值与所定义的“正常”情况比较,得出是否有被攻击的迹象。这种检测方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所谓的正常情况。异常检测只能识别出那些与正常过程有较大偏差的行为,无法准确判别出攻击的手法,但它可以(至少在理论上可以)判别更广范、甚至未发觉的攻击。 (4)入侵检测系统弥补了防火墙的哪些不足? 网络防火墙是指的是隔离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的一道防御系统。 防火墙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防火墙可以阻断攻击,但不能消灭攻击源。入侵者可以寻找防火墙背后可能敞开的后门而绕过防火墙; 防火墙不能抵抗最新的未设置策略的攻击漏洞。 防火墙的并发连接数限制容易导致拥塞或者溢出。而当防火墙溢出 的时候,整个防线就如同虚设,原本被禁止的连接也能从容通过了; 防火墙对待内部主动发起连接的攻击一般无法阻止; 防火墙本身也会出现问题和受到攻击; 防火墙不处理病毒。普通防火墙虽然扫描通过他的信息,但一般只扫描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号,不扫描数据的确切内容,对于病毒来说,防火墙不能防范。 防火墙是一种静态的安全技术, 需要人工来实施和维护, 不能主动跟踪入侵者。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重要一环,但不代表设置了防火墙就能一定保证网络的安全。入侵攻击已经见怪不怪,对付这些入侵者的攻击,可以通过身份鉴别技术,使用严格的访问控制技术,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保护等,但这并不完全可行。所以静态安全措施并不足以保护安全对象。因此,一种动态的方法是必要的。比如行为跟踪、入侵检测技术。但是,完全防止入侵目前看是不现实的。人们可以尽力检测出这些入侵,以便采取措施或者以后修补。 (5)简述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优点。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优点: 能够监视特定的系统活动,可以精确的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规则。 不需要额外的硬件,HIDS驻留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上,其包括文件服务器、Web服务器和其它的共享资源等。减少了以后维护和管理硬件设备的负担。 适用于被加密的和交换的环境。可以克服NIDS在交换和加密环境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 缺点: 依赖于特定的操作系统平台,对不同的平台系统而言,它是无法移植的,因此必须针对各不同主机安裝各种HIDS。 在所保护主机上运行,将影响到宿主机的运行性能,特别是当宿主机为服务器的情况;通常无法对网络环境下发生的大量攻击行为,做出及时的反应。

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

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规模的 不断扩大,此时对计算机系统的攻击已经是随处可见。现阶段,安全问题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入侵检测系统的功能、技术等情况。 【关键词】入侵检测系统研究情况 、刖言 目前的安全防护主要有防火墙等手段,但是由于防火墙 本身容易受到攻击,并且内部网络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面对这一情况,一些组织开 始提出了通过采用更强大的主动策略以及方案来增强网络 的安全性。其中个最有效的解决方法那就是入侵检测。入 侵检测采用的是一种主动技术,从而弥补防火墙技术的不足,并且也可以防止入侵行为。 二、入侵检测系统的概述 (一)入侵检测系统的具体功能 入侵检测就是要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来识别以及响 应一些恶意使用行为。检测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外部的入侵行为、内部用户的未授权活动。然而入侵检测系统是由入侵检测的软件以及硬件这两个部分组成的。到现在为

止,入侵检测成为继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网络 安全体系中,入侵检测是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总 之,入侵检测的功能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功能:第一,对用户活动进行监测以及分析;第二,审计系统构造变化以及弱点;第三,对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进行识别反映,并且要向相关人士报警;第四,统计分析异常行为模式,保证评估重要系统以及数据文件的完整性以及准确性;第五,审计以及跟踪管理操作系统。 二)入侵检测系统的模型 在1987 年正式提出了入侵检测的模型,并且也是第 次将入侵检测作为一种计算机安全防御措施提出来。入侵检测模型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体。主体就是指在目标系统上进行活动的实体,也就是一般情况下所说的用户。第二部分,对象。对象就是指资源,主要是由系统文件、设备、命令等组成的。第三部分,审计记录。在主体对象中,活动起着操作性的作用,然而对操作系统来说,这些操作包括了登陆、退出、读、写以及执行等。异常条件主要是指系统可以识别异常的活动,比如:违反系统读写权限。资源使用情况主要指的是在系统内部,资源的实际消耗情况。时间戳主要是指活动所发生的时间。第四部分,活动档案。活动档案就是指系统正常行为的模型,并且可以将系统正常活动的相关信息保存下来。第五部分,异常记录。异常记录主要是可以将异常事件的发生情况表现出来。第六部分,活动规则。活动规则主要是指通过一组异常记录来判断入侵是否发生在规划集合中。一般情况下,通过将系统的正常活动模型作为准则,并且要按照专家所提出的系统或者统计方法来分析以及处理审计记录,如果已经发生了入侵,那么此时就应该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入侵检测系统的具体分类 通过研究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按照信息源的不同 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以主机为基础的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对主机的审 计记录来进行监视以及分析,从而可以达到了入侵检测。这 监视主要发生在分布式、加密以及交换的环境中,从而可以判断出攻击是否发生。然而这一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着缺点,那就是该系统与具体操作系统平台有联系,从而很难将来自网络的入侵检测出来,并且会占有一定的系

无线入侵检测系统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无线入侵检测系统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现在随着黑客技术的提高,无线局域网(WLANs)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配置无线基站(W APs)的失误导致会话劫持以及拒绝服务攻击(DoS)都象瘟疫一般影响着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无线网络不但因为基于传统有线网络TCP/IP架构而受到攻击,还有可能受到基于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发行802.11标准本身的安全问题而受到威胁。为了更好的检测和防御这些潜在的威胁,无线局域网也使用了一种入侵检测系统(IDS)来解决这个问题。以至于没有配置入侵检测系统的组织机构也开始考虑配置IDS的解决方案。这篇文章将为你讲述,为什么需要无线入侵检测系统,无线入侵检测系统的优缺点等问题。 来自无线局域网的安全 无线局域网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象802.11标准的加密方法和有线对等保密(Wired Equivalent Privacy)都很脆弱。在”Weaknesses in the Key Scheduling Algorithm of RC-4” 文档里就说明了WEP key能在传输中通过暴力破解攻击。即使WEP加密被用于无线局域网中,黑客也能通过解密得到关键数据。 黑客通过欺骗(rogue)W AP得到关键数据。无线局域网的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为自己通过很好的信号连入无线局域网,却不知已遭到黑客的监听了。随着低成本和易于配置造成了现在的无线局域网的流行,许多用户也可以在自己的传统局域网架设无线基站(W APs),随之而来的一些用户在网络上安装的后门程序,也造成了对黑客开放的不利环境。这正是没有配置入侵检测系统的组织机构开始考虑配置IDS的解决方案的原因。或许架设无线基站的传统局域网用户也同样面临着遭到黑客的监听的威胁。 基于802.11标准的网络还有可能遭到拒绝服务攻击(DoS)的威胁,从而使得无线局域网难于工作。无线通讯由于受到一些物理上的威胁会造成信号衰减,这些威胁包括:树,建筑物,雷雨和山峰等破坏无线通讯的物体。象微波炉,无线电话也可能威胁基于802.11标准的无线网络。黑客通过无线基站发起的恶意的拒绝服务攻击(DoS)会造成系统重起。另外,黑客还能通过上文提到的欺骗W AP发送非法请求来干扰正常用户使用无线局域网。 另外一种威胁无线局域网的是ever-increasing pace。这种威胁确实存在,并可能导致大范围地破坏,这也正是让802.11标准越来越流行的原因。对于这种攻击,现在暂时还没有好的防御方法,但我们会在将来提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系统(IDS)通过分析网络中的传输数据来判断破坏系统和入侵事件。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仅能检测和对破坏系统作出反应。如今,入侵检测系统已用于无线局域网,来监视分析用户的活动,判断入侵事件的类型,检测非法的网络行为,对异常的网络流量进行报警。无线入侵检测系统同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类似。但无线入侵检测系统加入了一些无线局域网的检测和对破坏系统反应的特性。 无线入侵检测系统可以通过提供商来购买,为了发挥无线入侵检测系统的优良的性能,他们同时还提供无线入侵检测系统的解决方案。如今,在市面上的流行的无线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历史

本文由heisjay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戚 技术 人侵检测系统的发展厉史 华中科技大学 摘 DIS 涂保东 要:从大量史料中整理出入侵检测系统(}n七ru]s的历史进程 : , 。。 eciDteto 。 n ys s et m , IDS )研究与开发的历史 , 为人们了解 把握

目前研究与开发的热点提供参考 }Ds 关键词 入侵检测系统 发展历史 网络安全 很早以来人们就认识到用户的行为进行适当监控络恶意的和错误的操作 应对网以阻止 etm Dl(田 入侵检测专家系统) nnte「e 。 ’‘ 被 Dete et!on 网od e l “ 正式发表 。 De

旧g 用在早期的{ t A网(AR尸)上监控 保障网络数据 re o 用户的验证信息 这是第一个基于规 , 在该文中提出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抽象模型模型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入侵者: 与运行的安全 。 入侵检测思想在二十 te tn多年前就已萌穿随着I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旧S得到了较深入的研则的专家系统模型采用与系统平台和应用环境无关的设计针对已知的, 使用系统的模式与正常用户的使用模 式不同 , 因此可以通过监控系统的跟 系统漏洞和恶意行为进行检测 为构

踪记录来识别入侵者的异常使用模式 从而检测出入侵者违反系统安全性的o情形Den旧g的模型是许多旧S原型 。 究和广泛的应用 1980 年 4 月Jam g es P A n des 「。on 发 ‘’ 建入侵检测系统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框品同P架随后S日完成了与sA四AR的合为其提交了第一款实用的旧S产 1985 表著名的研究报告 rT卜eat Comp an ute「 eeur、t丫

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

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 摘要 当今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特别是网络中涉及商业机密以及国家安全的信息。单纯的采用防火墙已经不足以保护这些重要信息,还要能够及时的发现恶意行为,并在恶意行为实施前做好保护措施,如断开连接,发出警告,过滤IP,甚至发起反击,这就是入侵检测技术。本文主要介绍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其分类的情况,并就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作简单分析。 关键字:网络安全; 入侵检测; IDS; 发展趋势; 网络攻击 一、入侵检测技术简介 1、入侵检测的发展概况 入侵检测可追溯到1986年,SRI的Dorothy E.Denning发表的一篇论文《AnIntrusion-Detection Model》,该文深入探讨了入侵检测技术,检索了行为分析的基本机制,首次将入侵检测的概念作为一种计算机安全防御措施提出,并建立了一个独立于系统、程序应用环境和系统脆弱性的通用入侵检测系统模型。90年代以前,SRI以及Los Alamos实验室都主要是针对主机IDS 进行研究,分别开发了IDES、Haystack等入侵检测系统。1990年,UCD设计的网络安全监视器标志着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进入网络领域。网络IDS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分析各主机的审计数据,并分析各主机审计数据之间的关系;二是分析网络数据包。由于90年代因特网的发展及通信和网络带宽的增加,系统的互连性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于是人们开始试图将主机和网络IDS集成。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最早试图将基于主机的方法和网络监视方法集成在一起。可见,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主机IDS的研究、网络IDS的研究、最后将主机和网络IDS集成。

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 1. 引言 1.1 背景 近年来,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其它的一些利益的驱动,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特别是各种官方机构网站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近年来由于对电子商务的热切需求,更加激化了各种入侵事件增长的趋势。作为网络安全防护工具“防火墙”的一种重要的补充措施,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 IDS)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依赖防火墙建立网络的组织往往是“外紧内松”,无法阻止内部人员所做的攻击,对信息流的控制缺乏灵活性从外面看似非常安全,但内部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据统计,全球80%以上的入侵来自于内部。由于性能的限制,防火墙通常不能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能力,对于企业内部人员所做的攻击,防火墙形同虚设。 入侵检测是对防火墙及其有益的补充,入侵检测系统能使在入侵攻击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入侵攻击,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统驱逐入侵攻击。在入侵攻击过程中,能减少入侵攻击所造成的损失。在被入侵攻击后,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添加入知识库内,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入侵。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听,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1.2 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入侵检测技术国外的起步较早,有比较完善的技术和相关产品。如开放源代码的snort,虽然它已经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但它也是各种商业IDS的参照系;NFR公司的NID等,都已相当的完善。虽然国内起步晚,但是也有相当的商业产品:天阗IDS、绿盟冰之眼等不错的产品,不过国外有相当完善的技术基础,国内在这方面相对较弱。

入侵检测系统研究的论文

入侵检测系统研究的论文 摘要介绍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分析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模型;并对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进行了分类,讨论了入侵检测系统的评价标准,最后对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作了有意义的预测。 关键词入侵检测系统;cidf ;网络安全;防火墙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政治、经济或者军事利益的驱动,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特别是各种官方机构的网站,成为黑客攻击的热门目标。近年来对电子商务的热切需求,更加激化了这种入侵事件的增长趋势。由于防火墙只防外不防内,并且很容易被绕过,所以仅仅依赖防火墙的计算机系统已经不能对付日益猖獗的入侵行为,对付入侵行为的第二道防线——入侵检测系统就被启用了。 1 入侵检测系统(ids)概念 1980年,james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入侵检测的概念,并将入侵行为分为外部滲透、内部滲透和不法行为三种,还提出了利用审计数据监视入侵活动的思想[1]。即其之后,1986年dorothy 提出实时异常检测的概念[2]并建立了第一个实时入侵检测模型,命名为入侵检测专家系统(ides),1990年,等设计出监视网络数据流的入侵检测系统,nsm(network security monitor)。自此之后,入侵检测系统才真正发展起来。 anderson将入侵尝试或威胁定义为:潜在的、有预谋的、未经授权的访问信息、操作信息、致使系统不可靠或无法使用的企图。而入侵检测的定义为[4]:发现非授权使用计算机的个体(如“黑客”)或计算机系统的合法用户滥用其访问系统的权利以及企图实施上述行为的个体。执行入侵检测任务的程序即是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也可以定义为:检测企图破坏计算机资源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用性的行为的软件。 入侵检测系统执行的主要任务包括[3]: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审计系统构造和弱点;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向相关人士报警;统计分析异常行为模式;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审计、跟踪管理操作系统,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入侵检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响应。 入侵检测的目的:(1)识别入侵者;(2)识别入侵行为;(3)检测和监视以实施的入侵行为;(4)为对抗入侵提供信息,阻止入侵的发生和事态的扩大; 2 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sri)的于1986年首次提出一种入侵检测模型[2],该模型的检测方法就是建立用户正常行为的描述模型,并以此同当前用户活动的审计记录进行比较,如果有较大偏差,则表示有异常活动发生。这是一种基于统计的检测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后来人们又提出了基于规则的检测方法。结合这两种方法的优点,人们设计出很多入侵检测的模型。通用入侵检测构架(common intrusion detection framework简称cidf)组织,试图将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标准化,cidf阐述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的通用模型(一般称为cidf模型)。它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以下四个组件: 事件产生器(event generators) 事件分析器(event analyzers) 响应单元(response units) 事件数据库(event databases) 它将需要分析的数据通称为事件,事件可以是基于网络的数据包也可以是基于主机的系统日志中的信息。事件产生器的目的是从整个计算机环境中获得事件,并向系统其它部分提供此事件。事件分析器分析得到的事件并产生分析结果。响应单元则是对分析结果做出反应

入侵检测系统(IDS)与入侵防御系统(IPS)的区别

3.IPS与IDS的区别、选择 IPS对于初始者来说,是位于防火墙和网络的设备之间的设备。这样,如果检测到攻击,IPS会在这种攻击扩散到网络的其它地方之前阻止这个恶意的通信。而IDS只是存在于你的网络之外起到报警的作用,而不是在你的网络前面起到防御的作用。 IPS检测攻击的方法也与IDS不同。一般来说,IPS系统都依靠对数据包的检测。IPS将检查入网的数据包,确定这种数据包的真正用途,然后决定是否允许这种数据包进入你的网络。 目前无论是从业于信息安全行业的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用户,都认为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是两类产品,并不存在入侵防御系统要替代入侵检测系统的可能。但由于入侵防御产品的出现,给用户带来新的困惑:到底什么情况下该选择入侵检测产品,什么时候该选择入侵防御产品呢? 从产品价值角度讲:入侵检测系统注重的是网络安全状况的监管。入侵防御系统关注的是对入侵行为的控制。与防火墙类产品、入侵检测产品可以实施的安全策略不同,入侵防御系统可以实施深层防御安全策略,即可以在应用层检测出攻击并予以阻断,这是防火墙所做不到的,当然也是入侵检测产品所做不到的。 从产品应用角度来讲:为了达到可以全面检测网络安全状况的目的,入侵检测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内部的中心点,需要能够观察到所有网络数据。如果信息系统中包含了多个逻辑隔离的子网,则需要在整个信息系统中实施分布部署,即每子网部署一个入侵检测分析引擎,并统一进行引擎的策略管理以及事件分析,以达到掌控整个信息系统安全状况的目的。 而为了实现对外部攻击的防御,入侵防御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的边界。这样所有来自外部的数据必须串行通过入侵防御系统,入侵防御系统即可实时分析网络数据,发现攻击行为立即予以阻断,保证来自外部的攻击数据不能通过网络边界进入网络。 入侵检测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全网信息的分析,了解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而指导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目标以及安全策略的确立和调整,而入侵防御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安全策略的实施—对黑客行为的阻击;入侵检测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内部,监控范围可以覆盖整个子网,包括来自外部的数据以及内部终端之间传输的数据,入侵防御系统则必须部署在网络边界,抵御来自外部的入侵,对内部攻击行为无能为力。 明确了这些区别,用户就可以比较理性的进行产品类型选择: ·若用户计划在一次项目中实施较为完整的安全解决方案,则应同时选择和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两类产品。在全网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在网络的边界点部署入侵防御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应用

实训11:windows下配置snort(一) 【实验原理】 一、Snort是一个强大的清量级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它具有实时数据流量分析和日志Ip网络数据包的能力,能够进行协议分析,对内容搜索或匹配。它能够检测各种不同的攻击方式,对攻击进行实时警报。此外,Snort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和可移植性。还有,这个软件遵循公用许可GPL,所以只要遵守GPL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自由使用。 二、snort特点: 1.Snort虽然功能强大,但是其代码极为简洁,短小,其源代码压缩包只有200KB不到。Snort 可移植性非常好。 2.Snort具有实时流量分析和日志Ip网数据包的能力。 3.Snort能够进行协议分析,内容的搜索/匹配。 4.Snort的日至格式既可以是Tcpdump的二进制格式,也可以编码成ASCII字符形式,更便于拥护尤其是新手检查,使用数据库输出插件,Snort可以把日志记入数据库,当前支持的数据库包括:Postagresql, MySQL,任何UnixODBC数据库,MicrosoftMsSQL,还有Oracle等数据库。 5.使用TCP流插件(TCPSTREAM),Snort可以对TCP包进行重组。 6.使用Spade(Statistical Packet Anomaly Detection Engine)插件,Snort能够报告非正常的可以包,从而对端口扫描进行有效的检测。 7.Snort还有很强的系统防护能力。 8.扩展性能较好,对于新的攻击威胁反应迅速。 9.Snort支持插件,可以使用具有特定功能的报告,检测子系统插件对其功能进行扩展。 10.Snort的规则语言非常简单,能够对新的网络攻击做出很快的反应。 三、入侵检测的原理 1、信息收集 入侵检测的第一步是信息收集,内容包括系统、网络、数据及用户活动的状态和行为。而且,需要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不同关键点(不同网段和不同主机)收集信息,这除了尽可能扩大检测范围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从一个源来的信息有可能看不出疑点,但从几个源来的信息的不一致性却是可疑行为或入侵的最好标识。 1)系统和网络日志文件 黑客经常在系统日志文件中留下他们的踪迹,因此,充分利用系统和网络日志文件信息是检测入侵的必要条件。 2)目录和文件中的不期望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文件系统包含很多软件和数据文件,包含重要信息的文件和私有数据文件经常是黑客修改或破坏的目标。 3)程序执行中的不期望行为 网络系统上的程序执行一般包括操作系统、网络服务、用户起动的程序和特定目的的应用,例如数据库服务器。 4)物理形式的入侵信息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未授权的对网络硬件连接;二是对物理资源的未授权访问。例如,用户在家里可能安装Modem以访问远程办公室,与此同时黑客正在利用自动工具来识别在公共电话线上的Modem,如果一拨号访问流量经过了这些自动工具,黑客就会利用这个后门来访问内部网,从而越过了内部网络原有的防护措施,然后捕获网络流量,进而攻击其它系统,并偷取敏感的私有信息等等。

网络安全技术习题及答案第章入侵检测系统

第9章入侵检测系统1. 单项选择题 1) B 2) D 3) D 4) C 5) A 6) D 2、简答题 (1)什么叫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有哪些功能? 入侵检测系统(简称“IDS”)就是依照一定的,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入侵检测系统功能主要有: ●识别黑客常用入侵与攻击手段 ●监控网络异常通信 ●鉴别对系统漏洞及后门的利用 ●完善网络安全管理 (2)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哪几种?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混合型三种。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就是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作为数据源。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的一般是所在的系统。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源是网络上的数据包。一般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担负着保护整个网段的任务。混合型是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结合,它为前两种方案提供了互补,还提供了入侵检测的集中管理,采用这种技术能实现对入侵行为的全方位检测。 (3)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有哪几种?其原理分别是什么? 常用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有两种,一种基于误用检测(Anomal Detection),另一种基于异常检测(Misuse Detection)。 对于基于误用的检测技术来说,首先要定义违背安全策略事件的特征,检测主要判别这类特征是否在所收集到的数据中出现,如果检测到该行为在入侵特征库中,说明是入侵行为,此方法非常类似杀毒软件。基于误用的检测技术对于已知的攻击,它可以详细、准确的报告出攻击类型,但是对未知攻击却效果有限,而且知识库必须不断更新。 基于异常的检测技术则是先定义一组系统正常情况的数值,如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文件校验和等(这类数据可以人为定义,也可以通过观察系统、并用统计的办法得出),然后将系统运行时的数值与所定义的“正常”情况比较,得出是否有被攻击的迹象。这种检测方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义所谓的正常情况。

Snort入侵检测系统的使用与测试

第32卷第4期 集宁师专学报Vol.32,No.42010年12月Journal of JiningTeachers College Dec.2010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马永强(—),男,内蒙古商都县人,讲师,研究方向: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安全。Snor t 入侵检测系统的使用与测试 马永强1,刘娟2 (1.集宁师范学院计算机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0120002.1.集宁师范学院英语系,内蒙古 乌兰察布市012000) 摘要: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主动保护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资源的安全技术。本文详细叙述了配 置入侵检测系统的步骤,本系统能将s nort 捕获到的入侵情况传送到M ySQ L 中,并能在B A SE 中以 网页的形式观察有问题的数据包,方便管理员对网络入侵情况的观察,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关键词:入侵检测系统;Snort 校园网;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G 2文献识别码:B 文章编号:1009-7171(2010)04-0048-04 校园网作为高校教育科研的重要基础设施,担当着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重要角色,做好对入侵攻击的检测与防范,很好地保障计算机系统、网络及整个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 随着入侵技术的不断发展、攻击手段与方法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以及访问控制技术等传统的安全防御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安全状况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入侵检测系统(I nt r usi on D et ect i on Syst e m ,I D S)就应运而生。 然而,目前我国对入侵检测系统的框架结构和理论的研究比较多,但是真正具体的实际应用的却很少,这势必会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Snor t 虽然功能强大,但是由于没有图形界面的支持,也很难让我们普通使用者理解它的工作原理,如何将我们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应用到我们的计算机系统中,如何将snor t 捕获的数据传送到W eb 页面,如何搭建适合我们自己的入侵检测系统,是本文基本出发点。 1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络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仅仅依靠传统的防火墙技术已不能很好的保护校园网的安全,有些攻击方式可以绕过防火墙,直接侵入到网络内部,使得网络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入侵检测系统恰恰可以弥补防火墙技术的不足,其任务是用来识别针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信息系统的非法入侵攻击。它采用检测与控制相结合的技术,起着积极主动防御的作用,为网络安全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 2Snor t 简介 Snor t 是一款轻量级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它能够在网络上进行实时流量分析和数据包记录。Snor t 不仅能进行协议分析、内容检索和内容匹配,而且能用于侦测缓冲溢出、隐秘端口扫描、C G I 攻击、操作系统指纹识别等大量的攻击或非法探测。Snor t 通常使用灵活的规则去描述哪些数据包应该被收集或被忽略,并且提供了一个模块化的检测引擎。该系统可以根据使用者自己的需求进行开发和升级。 Snor t 的工作原理是在网络上检测原始的网络传输数据,通过分析捕捉到的数据包,匹配入侵行为的特征或者从正常网络活动的角度检测异常行为,进而采取入侵的报警和记录。从数据分析手段来看,Snor t 属于滥用入侵检测,即对已知攻击的特征模式进行匹配。Snor t 入侵检测系统如果只有snor t 的可执行程序,而没有规则文件(r ul e s ),那么snor t 就不能真正实现入侵检测功能,不能识别任何的攻击。Snor t 规则文件是该系统的核心,2010-4-22 1982

入侵检测系统(IDS)与入侵防御系统(IPS) 的区别

入侵检测系统(IDS)与入侵防御系统(IPS) 的区别 1.入侵检测系统(IDS) IDS是英文“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入侵检测系统”。专业上讲就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我们做一个比喻——假如防火墙是一幢大厦的门锁,那么IDS就是这幢大厦里的监视系统。一旦小偷进入了大厦,或内部人员有越界行为,只有实时监视系统才能发现情况并发出警告。 与防火墙不同的是,IDS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旁路监听设备,没有也不需要跨接在任何链路上,无须网络流量流经它便可以工作。因此,对IDS的部署的唯一要求是:IDS应当挂接在所有所关注的流量都必须流经的链路上。在这里,“所关注流量”指的是来自高危网络区域的访问流量和需要进行统计、监视的网络报文。 IDS在交换式网络中的位置一般选择为:尽可能靠近攻击源、尽可能靠近受保护资源。 这些位置通常是: ●服务器区域的交换机上; ●Internet接入路由器之后的第一台交换机上;

重点保护网段的局域网交换机上。 2.入侵防御系统(IPS) IPS是英文“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入侵防御系统。 随着网络攻击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网络安全漏洞的不断发现,传统防火墙技术加传统IDS的技术,已经无法应对一些安全威胁。在这种情况下,IPS技术应运而生,IPS技术可以深度感知并检测流经的数据流量,对恶意报文进行丢弃以阻断攻击,对滥用报文进行限流以保护网络带宽资源。 对于部署在数据转发路径上的IPS,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安全策略,对流经的每个报文进行深度检测(协议分析跟踪、特征匹配、流量统计分析、事件关联分析等),如果一旦发现隐藏于其中网络攻击,可以根据该攻击的威胁级别立即采取抵御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按照处理力度):向管理中心告警;丢弃该报文;切断此次应用会话;切断此次TCP连接。 进行了以上分析以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办公网中,至少需要在以下区域部署IPS,即办公网与外部网络的连接部位(入口/出口);重要服务器集群前端;办公网内部接入层。至于其它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重要程度,酌情部署。 3.IPS与IDS的区别、选择 IPS对于初始者来说,是位于防火墙和网络的设备之间的设备。这样,如果检测到攻击,IPS会在这种攻击扩散到网络的其它地方之前阻止这个恶意的通信。而IDS只是存在于你的网络之外起到报警的作用,而不是在你的网络前面起到防御的作用。 IPS检测攻击的方法也与IDS不同。一般来说,IPS系统都依靠对数据包的检测。IPS将检查入网的数据包,确定这种数据包的真正用途,然后决定是否允许这种数据包进入你的网络。 目前无论是从业于信息安全行业的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用户,都认为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是两类产品,并不存在入侵防御系统要替代入侵检测系统的可能。但由于入侵防御产品的出现,给用户带来新的困惑:到底什么情况下该选择入侵检测产品,什么时候该选择入侵防御产品呢? 从产品价值角度讲:入侵检测系统注重的是网络安全状况的监管。入侵防御系统关注的是对入侵行为的控制。与防火墙类产品、入侵检测产品可以实施的安全策略不同,入侵防御系统可以实施深层防御安全策略,即可以在应用层检测出攻击并予以阻断,这是防火墙所做不到的,当然也是入侵检测产品所做不到的。 从产品应用角度来讲:为了达到可以全面检测网络安全状况的目的,入侵检测系统需要部署在网络内部的中心点,需要能够观察到所有网络数据。如果信息系统中包含了多个逻辑隔离的子网,则需要在整个信息系统中实施分布部署,即每子网部署一个入侵检测分析引擎,并统一进行引擎的策略管理以及事件分析,以达到掌控整个信息系统安全状况的目的。

入侵检测的智能应用

入侵检测的智能应用 移动代理是一种比较新的技术,在大规模、分布式、跨平台的应用中,移动代理拥有独特的优势。将移动代理技术应用到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中能实现全局范围内的入侵检测功能,具有清晰的系统结构和良好的可扩展性,减少了出现瓶颈的可能。 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Internet和企业Intranet的飞速发展对网络安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不法分子不断试图利用新的技术伺机攻入他人的网络系统,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规模的不断发展,网络入侵的风险性和机会也越来越多。这些入侵有的是针对计算系统和软件的漏洞,有的是针对网络系统本身的安全缺陷。但是,它们都对主机和网络造成了破坏,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肩负保护网络重任的系统管理员则要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来防范各种各样的非法网络入侵。 结合国内外入侵技术及入侵检测技术的最新发展,分析各种入侵检测系统的缺点和不足,针对当前入侵检测系统的不足,本文分析了一种基于移动代理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及其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实现。该模型把移动代理引入

到入侵检测系统中。 传统的网络入侵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是除了防火墙等以外的另一种安全防御措施。它能够保护网络系统不受外界的攻击与入侵,大大增强了系统安全性。因此,为了保护越来越多的敏感信息,入侵检测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入侵检测技术是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从而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与可用性。入侵检测系统(IDS)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根据检测数据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Host-based IDS)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Network-based IDS); 根据检测使用的分析方法可以分为异常检测型(Abnormal Detection)和误用检测型(Misuse Detection); 根据IDS的体系结构可以分为集中式入侵检测系统(Centralized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和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stributed Intrusion Detection,简称DIDS)。 虽然当前的入侵检测技术种类繁多,但基本体系结构是相似的,如图1所示。 目前许多入侵检测系统基于Denning的入侵检测模型.

入侵检测系统与入侵防御系统的区别

入侵检测系统与入侵防御系统的区别 2008-09-04 15:38:12 作者:未知来源:CNET中国 关键字:入侵防御系统入侵检测系统IPS特征匹配IDS攻击安全策略用户网络部署 1. 入侵检测系统(IDS) IDS是英文“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入侵检测系统”。专业上讲就是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我们做一个比喻——假如防火墙是一幢大厦的门锁,那么IDS就是这幢大厦里的监视系统。一旦小偷进入了大厦,或内部人员有越界行为,只有实时监视系统才能发现情况并发出警告。 与防火墙不同的是,IDS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旁路监听设备,没有也不需要跨接在任何链路上,无须网络流量流经它便可以工作。因此,对IDS的部署的唯一要求是:IDS应当挂接在所有所关注的流量都必须流经的链路上。在这里,“所关注流量”指的是来自高危网络区域的访问流量和需要进行统计、监视的网络报文。 IDS在交换式网络中的位置一般选择为:尽可能靠近攻击源、尽可能靠近受保护资源。

这些位置通常是: 服务器区域的交换机上; Internet接入路由器之后的第一台交换机上; 重点保护网段的局域网交换机上。 2. 入侵防御系统(IPS) IPS是英文“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入侵防御系统。 随着网络攻击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网络安全漏洞的不断发现,传统防火墙技术加传统IDS 的技术,已经无法应对一些安全威胁。在这种情况下,IPS技术应运而生,IPS技术可以深度感知并检测流经的数据流量,对恶意报文进行丢弃以阻断攻击,对滥用报文进行限流以保护网络带宽资源。 对于部署在数据转发路径上的IPS,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安全策略,对流经的每个报文进行深度检测(协议分析跟踪、特征匹配、流量统计分析、事件关联分析等),如果一旦发现隐藏于其中网络攻击,可以根据该攻击的威胁级别立即采取抵御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按照处理力度):向管理中心告警;丢弃该报文;切断此次应用会话;切断此次TCP连接。 进行了以上分析以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办公网中,至少需要在以下区域部署IPS,即办公网与外部网络的连接部位(入口/出口);重要服务器集群前端;办公网内部接入层。至于其它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重要程度,酌情部署。 3. IPS与IDS的区别、选择 IPS对于初始者来说,是位于防火墙和网络的设备之间的设备。这样,如果检测到攻击,IPS会在这种攻击扩散到网络的其它地方之前阻止这个恶意的通信。而IDS只是存在于你的网络之外起到报警的作用,而不是在你的网络前面起到防御的作用。 IPS检测攻击的方法也与IDS不同。一般来说,IPS系统都依靠对数据包的检测。IPS 将检查入网的数据包,确定这种数据包的真正用途,然后决定是否允许这种数据包进入你的网络。 目前无论是从业于信息安全行业的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用户,都认为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是两类产品,并不存在入侵防御系统要替代入侵检测系统的可能。但由于入侵防御产品的出现,给用户带来新的困惑:到底什么情况下该选择入侵检测产品,什么时候该选择入侵防御产品呢? 从产品价值角度讲:入侵检测系统注重的是网络安全状况的监管。入侵防御系统关注的是对入侵行为的控制。与防火墙类产品、入侵检测产品可以实施的安全策略不同,入侵防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