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报告写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观察报告的撰写

观察是日常生活中个体获取外界信息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教育观察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是观察者本着一定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教育现象进行观察,做出必要的记录,再根据各项统计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与评价的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报告是教育观察研究的成果表现形式。教育观察的不同类型会影响教育观察报告的形式,例如教育定量观察报告和教育定性观察报告在表述形式就有所区别。下文以教育定量观察报告为例展开论述。

教育观察报告一般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步骤、研究结果和讨论三个主要部分。当然,像其他所有的学术类文章一样,教育观察报告还包括简介部分(如标题、署名、摘要与关键词)和参考文献。如果需要,还可以把获得的重要数据以附录的形式列出。

一、研究背景

这部分也叫“问题的提出”,用以说明研究问题的背景。主要包括:本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假设;本研究的研究缘由、重要性,文献综述;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以及关键术语的界定。

研究目的通常表现为研究者阐明自己感兴趣并且认为很重要某个领域的某个方面,从而为人类总体知识和实践作出一定贡献。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比重很小,教育定量观察的比重更小。而教育定量观察无论是对于某些基础学科建设还是对于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特别是课堂观察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研究缘由阐明本项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选择特定的研究方法(在此指教育定量观察)。说明研究问题重要性时,一般是写清楚研究结果带来的认识上突破和实践指导作用。说明选取特定方法的缘由时,作者往往暗含着现有研究方法不令人满意的倾向。这当然会涉及到对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这类综述在“教育综述类文章的撰写”中也有所介绍,最关键的是寻找出前序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为自己研究的突破点。

研究问题是对研究目的的具体化,通常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研究假设是关于本研究可能结果的一种预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延长提问的等待时间是否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

绩”这是一个研究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延长提问的等待时间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是一个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通过一定的关系词连接研究变量从而表现出的一种判断。因此,准确界定研究变量对于定量观察这类实证研究就很有必要。

二、研究步骤

这部分也称为“研究程序”或“研究方法”,用以阐明研究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具体的收集资料工具;本研究研究对象选取的方法和程序;本研究研究程序的细节;本研究的内部效度以及数据分析方法。

教育定量观察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如编码体系、记号体系和等级量表等。这些观察工具有的已经比较完善,可以借用。这样既省去了自己开发观察工具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前序研究相对比。当然,如果没有适合自己研究目的的研究工具,也可以自己开发,但是在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要保证研究的内在效度。

一般来说,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就是抽样。定量研究,包括教育定量观察研究最好使用随机抽样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所得的结论能够在可估计的概率下推广到总体。不过,在实际研究中,限于外部条件制约,很难做到。方便抽样是最为经常的选择。不过,作者应该对方便抽样的样本的基本社会属性加以介绍。介绍研究程序细节是为了使别的研究者能够重复研究,以证实或反驳本研究的结果。因此,应该包括本研究具体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在什么地点做以及怎样做。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在研究结果部分,研究者呈现自己研究中所收集到的实证资料;在讨论部分,研究者把研究结果放在更为宽广的范围中,阐述研究结果的意义。研究结果应该是客观性的,至少应该追求客观性,不夹杂主观评论;讨论则包括作者自己的倾向和价值观。教育定量观察研究结果呈现以图表等数量化形式为主,还可以在这些形式下使用文字进一步叙述。

四、范文举例

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对象差异1

程晓樵、吴康宁、吴永军、刘云杉

在学校课堂中,绝大部分的交往都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而师生之间的交往,主要又存在于正式的教学过程中。为此,研究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对于研究整个课堂中的社会交往,就具有重要的价值。师生之间的交往大多数是由教师发起的,教师的交往行为是其代表社会对学生实行控制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主要手段,在师生交往中处于主导方面,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占有极大的比重。

教师的交往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从理论上说,即指向个体,Array也指向群体。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向群体的行为基本上是

一种单向的演讲行为,或曰独白性言语行为,

只有指向个体的交往行为,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双向性,才具

有社会学研究的意义,贝拉克(Belach,1996)认为,课堂中的交往行

为主要有四种,即组织、诱导、应答和反应。在这四种交往行为中,教

师的交往行为占了三种,包括发动课堂活动的组织行为,启发学生回答

问题的诱导行为,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的反应行为。我国学者也将课

堂中师生交往行为归纳为四种,即提问、答复、要求、评价。其中,提

问、要求、评价均指教师的交往行为。以上这些交往行为,基本上都是

指向学生个体。由此可以说,教师交往行为的对象就是一个个学生。

学生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性别的差异,在正式群体中职

务的差异,在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中所处地位的差异,以及学业成就

的差异。教师在与这些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进行交往时,不可能给每一

个学生以同等的交往机会。那么,教师给哪些学生以较多的交往机会,1选自《教育评论》,1995年第2期。

给哪些学生以较少的交往机会,甚至没有给哪些学生以交往机会,这些就是需要揭示的事实和需要研究的问题。

人们已经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有机会与教师交往,以及交往的多寡,对于其学业成就和个体社会化都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交往行为的发生并不取决于学生本人,而是取决于教师。也就是说,学生的交往行为产生于教师所给予的机会。那么,研究和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中交往的一般指向或交往倾向,对于了解学生交往的分布情况,就是很重要的内容了。

社会学研究的价值。而六年级由于其面临着毕业升学的压力,往往使正常的课堂交往因此而走样,难以观察到教师交往行为及其对象的真实情况。为了使样本有一定的规模和地域代表性,我们在江苏省的南京市、徐州市、淮阴市、扬州市、南通市、苏州市、常熟市等7个地区的城乡,

随机选取了7所小学,在每所小学的五年级中随机抽取了2个班级作为观察班级,共计14个班级。每班选定一位语文教师,一位数学教师。在选定教师时,尽量兼顾性别和所谓的好、中、差等因素。

本研究由课题组成员或聘请与教师无关的人员到学校随堂观察,在

每个班观察一节语文课,一节数学课,即每位教师一节课,共观察了28

节课,为了使教师的交往行为达到一定的数量,便于分析和研究,本研

究一律将所观察的课型限定为新授课。观察者统一持有预先设计的“教

师课堂言语交往行为登记表”(见表1),观察时依次将教师的交往行为类型及其对象记录在表中。为了使观察者迅速准确地把握教师的交往行为类型,我们在正式观察前对观察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并进行了试观察。

本研究主要观察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与学生个体的言语交往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