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磁刺激技术简介

合集下载

经颅磁刺激的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

经颅磁刺激的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

经颅磁刺激的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一、内容概述你知道吗我们的大脑是一个神奇的存在,有时我们需要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刺激它,让它更好地工作。

今天我们要聊的经颅磁刺激,就是一种非常有趣且实用的技术。

首先经颅磁刺激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磁场来刺激我们的大脑,这种刺激方法无痛、非侵入,相对安全并且可以有效地改变大脑的活动。

你可能会想,这听起来好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实际上它已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那么经颅磁刺激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知道大脑是由许多神经元组成的,这些神经元就像电线的电路一样,负责传递信息。

经颅磁刺激就是通过磁场产生电流,刺激这些神经元,从而改变大脑的功能。

这就像给大脑发送一个“重启”信号让它重新调整工作状态。

现在经颅磁刺激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比如它可以帮助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类疾病。

通过刺激大脑,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此外它还在康复医学、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甚至在一些认知功能提升方面,如记忆力、注意力等,经颅磁刺激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神奇且实用的技术,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大脑,并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干预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相信经颅磁刺激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为我们的大脑健康提供更多帮助。

1. 经颅磁刺激(TMS)简介你是不是经常听到“经颅磁刺激”这个词感觉它很神秘,很专业?其实TMS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简单来说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式,它通过产生强大的磁场来刺激我们的大脑。

这种磁场能够穿透头皮和颅骨,直接作用在大脑的神经元上,从而达到调节大脑功能的目的。

就像我们有时候给身体其他部分做理疗一样,TMS是在给大脑做“理疗”。

它不是用药,也没有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那么TMS是如何工作的呢?它的临床应用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一一揭晓。

XXX的研究背景及意义TMS,也就是经颅磁刺激技术,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但其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关于经颅磁刺激疗法

关于经颅磁刺激疗法

关于经颅磁刺激疗法在现代医学领域,经颅磁刺激疗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简称 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它为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我们理解大脑的功能和神经可塑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经颅磁刺激疗法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

简单来说,它是通过一个快速变化的磁场,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刺激或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这个磁场是由一个特殊设计的线圈产生的,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会产生一个短暂而强大的磁场,这个磁场能够穿透颅骨,到达大脑内部。

经颅磁刺激疗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精神科,它被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经颅磁刺激疗法可以通过调节大脑中与情绪相关的区域的神经活动,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和认知功能。

研究表明,对于那些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抑郁症患者,经颅磁刺激疗法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

在神经科,经颅磁刺激疗法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它可以改善运动症状,如震颤、僵硬和运动迟缓;对于癫痫患者,它可以帮助控制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此外,经颅磁刺激疗法还被用于治疗中风后的康复、偏头痛、多发性硬化等疾病。

那么,经颅磁刺激疗法是如何具体操作的呢?在进行治疗前,医生会首先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症状、病史、神经系统检查等,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经颅磁刺激治疗,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时,患者通常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医生会将线圈放置在患者头部特定的位置,然后按照设定的参数启动设备,进行磁刺激。

治疗的过程一般是无痛的,但可能会有轻微的头皮不适或肌肉收缩的感觉。

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经颅磁刺激疗法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首先,它是非侵入性的,不需要进行手术或注射,因此风险相对较低。

其次,它的副作用通常比较轻微,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痛、头晕、头皮不适等,一般在治疗后很快就会消失。

经颅磁刺激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经颅磁刺激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经颅磁刺激技术的现状与挑战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非侵入式的神经调控技术,在临床和神经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通过利用磁场穿透颅骨刺激大脑皮层,对神经元活动进行干预,从而对神经系统进行研究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经颅磁刺激技术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一、经颅磁刺激技术的现状经颅磁刺激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神经调控手段,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通过改变大脑皮层的电活动,调节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经颅磁刺激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抑郁症、帕金森病、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也被用于治疗癫痫和中风后的康复等神经系统疾病。

经颅磁刺激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特殊设计的线圈,产生强磁场穿透颅骨,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活动。

经过多年的发展,经颅磁刺激技术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精确性和可控性,可以实现对不同脑区进行定点刺激,并且刺激强度和频率也能进行调节。

二、经颅磁刺激技术面临的挑战尽管经颅磁刺激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经颅磁刺激技术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尽管我们已经知道磁场可以穿透颅骨刺激大脑皮层,但对于这种刺激是如何影响神经元活动和网络连接的,以及其效应的持续时间和动态变化等方面仍需深入研究。

其次,经颅磁刺激技术的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

由于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和疾病特点不同,对于同一治疗刺激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如何有效地个体化调节刺激参数,以提高治疗效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经颅磁刺激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和可及性的问题。

虽然这项技术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于刺激剂量和频率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验证。

同时,经颅磁刺激技术设备的成本也较高,限制了其在一些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普及和应用。

三、经颅磁刺激技术的发展方向为了克服经颅磁刺激技术面临的挑战,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方法和策略。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经颅磁刺激 (TMS)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ci stimulation,TMS) ——非创伤性、安全、无痛,1985年,AnthonyBarker
神经生理学 神经病理学、 神经认知科学 精神病学和心理学
MTS的作用原理
• 电磁感应原理
• 无痛兴奋神经细胞
• 依赖于脑部的电场作用产生神经去极化
• 阳性症状(顽固性幻听)——左右侧颞回区和 左侧颞顶区活动增强
其他应用
• 儿童孤独症——双侧背外侧前额叶
• 癫痫——EEG定位病灶 • 脑外伤后认知功能 • 帕金森氏症
睡 眠
• 非快眼动(NREM)睡眠和快眼动(REM)睡眠 • NREM睡眠分为阶段一(S1)、阶段二(S2)、 阶段三(S3)、阶段四(S4) • 各阶段大致比例:S1:5%、S2:50%、S3和S4各 10%、REM睡眠:25-30% • NREM睡眠——生长发育;REM——学习、记忆、 情绪调节
惊恐障碍(PD)——背外侧前额叶(DLPFC)功能异常, 两侧DLPFC兴奋性不对称(右>左)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右前额叶皮质氧灌注增 加,左侧前额叶皮质的灌注下降 强迫症(OCD)——前额叶皮质代谢亢进和灌注增加
抑郁症的rMTS治疗
• 最佳位点:背外侧前额叶(DLPFC)
• 方法:高频(>5Hz)刺激左侧DLPFC; 低频 (≤5Hz)刺激右侧DLPFC • 参数对疗效的影响:高强度优于低强度;长时 优于短时
妇产科的心理问题
• 好发时期: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及绝经 后 • 常见疾病:绝经问题、妇科肿瘤及妇产科手术 后、生育问题、月经问题 • 心理因素:产后心理“退化”现象、不孕的心 理问题、pocs,经前期综合征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ppt课件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ppt课件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前额叶皮质活跃
惊恐障碍(PD)——背外侧前额叶(DLPFC)功能异常, 两侧DLPFC兴奋性不对称(右>左)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右前额叶皮质氧灌注 增加,左侧前额叶皮质的灌注下降
强迫症(OCD)——前额叶皮质代谢亢进和灌注增加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5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 低频(≤5Hz)刺激右侧DLPFC——缓解紧张、 担心、烦躁、入睡困难
• 评估:HAMA,HAMD • 事件相关电位:MMN,N100,N200,
P3a,P3b等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9
精神分裂症的rMTS治疗
• 阴性症状——前额皮质活动度减低
• 阳性症状(顽固性幻听)——左右侧颞回区和 左侧颞顶区活动增强
• NREM睡眠——生长发育;REM——学习、 记忆、情绪调节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12
睡眠障碍
睡眠发动与维持障碍 过度睡眠障碍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与特定睡眠阶段有关的睡眠障碍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13
生理心理性失眠可能原因
• 睡眠结构的改变 • 个体和遗传素质的影响 • 个体睡眠习惯和睡眠卫生问题的影响 • 个体本能的问题——124 • 不正确的健康教育所产生的医源性问题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14
双相情感障碍
• 病理性抑郁情感主要反映——兴趣缺乏 • 非典型的躁狂和抑郁症状:性欲、食欲、睡眠
需要量、行为及注意、疼痛和感觉过敏、易症状(自杀风险高) • 伴焦虑的抑郁大多非双相 • 治疗认知的偏差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经颅磁刺激 (TMS)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1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ci stimulation,TMS) ——非创伤性、安全、无痛,1985年,AnthonyBarker

经颅磁科普资料

经颅磁科普资料

经颅磁科普资料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干预技术,用于治疗神经疾病和评估大脑功能。

它可以通过头皮传递高强度的磁场刺激,激发或抑制大脑神经元的活动。

这项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神经科学研究领域。

TMS的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磁场。

磁场可以穿透头皮和颅骨,刺激大脑神经元的活动。

磁场强度和频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刺激的位置和方向可以通过改变磁圈的位置和方向来控制。

这种技术可以非常精确地定位和刺激大脑皮层中的特定区域。

TMS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单脉冲TMS和重复TMS。

单脉冲TMS是指以单个脉冲刺激大脑皮层的技术。

它通常用于研究大脑功能和评估神经疾病。

重复TMS是指以连续重复脉冲刺激大脑皮层的技术。

它通常用于治疗神经疾病,如抑郁症和焦虑症。

TMS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神经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帕金森病、癫痫等。

它可以通过刺激或抑制大脑神经元的活动来缓解症状。

例如,在抑郁症治疗中,TMS可以刺激前额皮质,提高患者的情绪和注意力水平。

除了临床治疗,TMS还可以用于神经科学研究。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脑的功能和连接,并探索大脑与行为和认知的关系。

例如,TMS可以用于研究语言、注意力、感知和记忆等认知过程。

虽然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但它也有一些局限性。

它无法穿透颅骨下部,因此无法刺激深部结构,如大脑内部和脑干。

此外,由于刺激的位置和方向是通过改变磁圈的位置和方向来控制的,因此它的精度和可重复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TM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非侵入性技术。

它可以通过刺激或抑制大脑神经元的活动来治疗神经疾病和评估大脑功能。

虽然它有一些局限性,但它在未来的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中仍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需要量、行为及注意、疼痛和感觉过敏、易激 惹 • 双相中抑郁的特点:迟钝症状、强迫症状、精 神病性症状(自杀风险高) • 伴焦虑的抑郁大多非双相 • 治疗认知的偏差
a
15
妇产科的心理问题
• 好发时期: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及绝经 后
• 常见疾病:绝经问题、妇科肿瘤及妇产科手术 后、生育问题、月经问题
• 心理因素:产后心理“退化”现象、不孕的心 理问题、pocs,经前期综合征
a
16
心脏疾病与心理疾病
• 心理问题是心脏疾病的危险因素 • 心脏疾病经常导致心理疾病 • 心脏疾病与心理疾病有很多共同表现 • 诊疗过程与纠纷问题
a
17
a
3
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MTS)
• 以固定频率和强度连续作用某一脑部区域的 TMS
• 重要参数:刺激频率(低频:1Hz;高频:520Hz)及强度(80%-120%MT)
• 应用: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焦虑 障碍,孤独症,强迫症,帕金森氏症,癫痫等
a
4
焦虑障碍的rMTS治疗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前额叶皮质活跃
经颅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激 (TMS)
a
1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ci stimulation,TMS) ——非创伤性、安全、无痛,1985年,AnthonyBarker
神经生理学 神经病理学、 神经认知科学 精神病学和心理学
a
2
MTS的作用原理
• 电磁感应原理 • 无痛兴奋神经细胞 • 依赖于脑部的电场作用产生神经去极化
a
11
睡眠
• 非快眼动(NREM)睡眠和快眼动(REM) 睡眠
• NREM睡眠分为阶段一(S1)、阶段二 (S2)、阶段三(S3)、阶段四(S4)

经颅磁刺激

经颅磁刺激

技术原理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用于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变它的刺激频率而分别达到兴奋或抑制局部大脑皮质功能的 目的。
高频率、高强度rTMS,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总和,导致刺激部位神经异常兴奋,低频刺激的作用则相反, 通过双向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之间的平衡来治疗疾病。对rTMS刺激的局部神经通过神经络之间的和互相作用 对多部位功能产生影响;对于不同病人的大脑功能状况,需用不同的强度、频率、刺激部位、线圈方向来调整, 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信息
随着技术的发展,具有连续可调重复刺激的经颅磁刺激(rTMS)出现,并在临床精神病、神经疾病及康复领 域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它主要通过不同的频率来达到治疗目的,高频(>1Hz)主要是兴奋的作用,低频 (≤1Hz)则是抑制的作用。因其无痛、非创伤的物理特性,实现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虚拟地损毁大脑探索脑 功能及高级认知功能。与PET、FMRI、MEG并称为“二十一世纪四大脑科学技术”。
TMS可以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抑郁症、强迫症、躁狂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精神疾病, 其中对抑郁症的治疗在美国已经通过FDA的认证,治愈率为20%,治疗有效率可以高达100%。在国内广州脑科医院、 湖南脑科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安定医院、北大六院等各大精神病医院都开展了相关治疗,并且在临床 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除了我们现有的应用之外,TMS独特的技术优势,使的在科研及成瘾戒毒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空间。 科研课题有:TMS与情绪、疲劳、麻醉药物、认知研究、躯体感觉皮层、毒品、成瘾性等。
谢谢观看
经颅磁刺激
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
01 信息
03 技术分类 05 应用领域
目录
02 发展史 04 技术原理

经颅磁刺激(TMS)简介与应用

经颅磁刺激(TMS)简介与应用

功能区定位方法
FUNCTION MAPPING
经颅磁刺激(TMS)简介和应用
重复刺激-常规TMS与模式化TMS
常规 每次治疗1000-3000脉冲
花样、模式化
经颅磁刺激(TMS)简介和应用
副作用
诱发癫痫 短暂狂躁
晕厥
短暂头痛 短时听力改变 损坏颅内设备
头皮电极烧伤 大脑结构改变 组织毒素 其他瞬时效应
• TMS是唯一的科研、诊断、治疗设备,具有高度 因果分辩率
• TMS影响到神经科学中:分子、突触、细胞、网 络、脑区、系统、行经颅为磁刺的激(各TMS个)简层介和次应用
国内将出版的第一部TMS专业书
经颅磁刺激(TMS)简介和应用
TMS背景 - 简史
1781,意大利解剖学家Galvani发现生物电
经颅磁刺激(TMS)简介和应用
刺激模式和频率对BDNF的影响
经颅磁刺激(TMS)简介和应用
TMS诱发大脑共振频率
脑电图EEG由大脑皮层神经的突触后电位组成,其振荡周期与神经回路、不应期、 代谢、同步化有关。根据脑电图频率可推算TMS频率及刺激作用 大脑基本振荡频率:睡眠时慢波-δ(delta)波,频率为4Hz以下, α(alpha)波,频率为8-13Hz,清醒安静闭目时即出现, β(beta)波约14-30Hz,睁眼经,颅情磁刺绪激紧(张TM、S)焦简虑介剧和应增用多。神经元兴奋性增高,
经颅磁刺激(TMS)简介和应用
二、TMS使用参数
1,TMS术语与使用方法
2,TMS参数设置:强度、频率、 刺激、刺激时间、间歇时间。
3,TMS副作用, 安全指南: 1996年美国与2008年意大利制定
经颅磁刺激(TMS)简介和应用
TMS使用 - 手持式单刺激

经颅磁刺激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经颅磁刺激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经颅磁刺激技术的现状与挑战现代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临床医疗提供了诸多新方法和新工具。

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无痛苦、准确定位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经颅磁刺激技术的定义及原理入手,介绍其目前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一、经颅磁刺激技术的定义与原理经颅磁刺激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头皮上施加磁场来改变激活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的方法。

该技术借助脉冲磁场产生的特定电流引起大脑区域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从而调节神经网络的功能。

经颅磁刺激是一项选择性非侵入性治疗技术,通过传导磁能可达到治疗效果。

二、经颅磁刺激技术的应用状况1. 精神疾病领域经颅磁刺激技术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例如,经颅磁刺激可用于治疗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

研究显示,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具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副作用较少。

2. 神经功能研究领域经颅磁刺激技术在研究大脑功能和神经活动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刺激特定区域,可以探索不同区域对于记忆、学习、语言、运动等功能的影响。

经颅磁刺激技术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大脑工作机制的理解。

三、经颅磁刺激技术面临的挑战1. 安全性和副作用经颅磁刺激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刺激参数和强度,以减少副作用发生的风险。

长时间、高强度的刺激可能导致头痛、眩晕、抽搐等不良反应。

因此,技术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确保操作的安全可靠。

2. 疗效的可预测性目前,尽管经颅磁刺激技术在某些疾病治疗中是有效的,但对于不同患者的疗效存在差异,且预测结果不够准确。

这主要是由于个体差异、疾病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提高疗效的可预测性。

3. 数据的标准化和合理化随着经颅磁刺激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数据的标准化和合理化变得尤为重要。

相关研究需要建立统一的操作规范,确保实验数据的可比性和可信度。

此外,对于不同疾病的不同治疗方案也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经颅磁刺激技术简介 ppt课件

经颅磁刺激技术简介  ppt课件
结果发现: ①经颅重复磁刺激通过改变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善脑卒中后意识障碍; ②增加脑卒中意识障碍患者α频段的绝对功率; ③α频段相对功率值与Glasgow昏迷评分和JFK昏迷恢复量表评分评分呈正 相关。 结论:TMS作为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可改善脑卒中意 识障碍患者的脑功能活动,对意识障碍患者有促苏醒作用。
丘脑 其他皮质区 脑干调节系统
Pascual-Leone A,Amedi A, Fregni F, et al. The plastic human brain cortex. Annu Rev Neurosci.2005;28:377-401.
刺激模式
单脉冲模式
重复模式
刺激模式
TBS模式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影响脑组织神经递质的分泌(比如谷氨酸 、γ-氨基丁酸、5-羟色胺、多巴胺)
刺激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
干扰大脑功能、诱发神经网络振荡;
神经可塑性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还是突触的可塑性,是人类 学习记忆、疾病、衰老,神经生长、发育、修复的基础。
神经损伤可塑性
Synaptic regeneration
计算方法: CMCT=T1-T2
脑科学研究
RTPL-右颞顶交界区 1Hz 25min
场景1
场景2
右脑颞顶交界处——参与思考判断他人做某事 时的心理状态,影响是非判断,所以有人称它 是“道德罗盘”。
临床治疗 基于循证医学的rTMS临床治疗指南(2014年)
欧洲的专家团队根据2014年3月以前发表的rTMS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研究证据而编写的临 床治疗指南,为rTMS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循证基础。
PPT课件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四川省康复医院

经颅磁刺激技术简介

经颅磁刺激技术简介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四川省康复医院
033
2022/3/23
➢ 女性,50岁,体检发现镰旁脑膜瘤 ➢ 在某三甲医院开颅术后左侧偏瘫,肌力2级,药
物治疗一周无明显改善 ➢ 一周后来我科行经颅磁刺激 ➢ 5天后下地行走
运动头套 ➢ 女,51岁,突发意识障碍2小时入外院,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持续昏迷50天 ➢ 查体:神志浅昏迷,GCS评分E3VTM3=6分,双侧瞳孔3mm,对光反射迟钝,
➢ 即使在受试者的注意力不在听觉上,甚至昏迷状态,都可以有 MMN 反应
1. Steven J. Luck.事件相关电位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Näätänen R, Pakarinen S, Rinne T, et al. The mismatch negativity (MMN): towards the optimal paradigm.[J].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04, 115(1):140-144.
27天
1.26
2.22
治疗方案:双侧运动区、右额外侧区(高频) 颈7、胸9、腰3、骶尾(TBS模式) 治疗次数:5+2
治疗结果:45天后GCS评分E4VTM4=8分, 肌张力缓解
2.26颅骨修补 2.28颅脑CT
➢ 患者男,35岁,开颅术后意识障碍43天
➢ 43天前突发意识障碍,在外院查头部CT提示左颞叶出血伴硬膜下血肿, DSA提示血管畸形,行开颅血肿清除+血管畸形切除+去骨瓣减压术,术 后持续昏迷,术后12天转往中医康复医院行针灸、中医中药等传统促醒方 法,治疗一月意识无明显改善
计算方法: CMCT=T1-T2
脑科学研究
RTPL-右颞顶交界区 1Hz 25min

经颅磁刺激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经颅磁刺激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经颅磁刺激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简称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技术,通过利用磁场在人体头部诱发电流以刺激大脑神经元活动。

它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神经科学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科研领域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经颅磁刺激的起源,概述其发展历程,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起源经颅磁刺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5年,当时英国的安东尼·巴克和他的同事首次提出了利用磁场刺激大脑神经元活动的想法。

他们在实验中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线圈,产生了短暂但强烈的磁场脉冲,这个脉冲可以穿透头骨和头皮,刺激脑部特定区域的神经细胞,从而改变大脑的神经活动。

这项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兴趣,成为经颅磁刺激研究的起点。

二、发展历程随着对TMS技术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人们逐渐发现了经颅磁刺激的潜在应用价值。

在早期的研究中,TMS被用来研究大脑的基本神经活动,以及神经疾病的发生机制。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人们开始尝试将TMS应用于临床治疗。

在上世纪90年代,TMS逐渐被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研究表明,经颅磁刺激可以通过调节大脑特定区域的神经活动,减轻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这一发现引发了对TMS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潜力的广泛兴趣,并促进了TMS临床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TMS技术逐渐得到改进和发展。

不同类型的线圈被设计出来,以便可精确定位和刺激特定区域的大脑神经元。

同时,研究人员还开发出了多种TMS治疗方案,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精神疾病,如焦虑症、帕金森病和脑卒中后遗症等。

这些改进和创新使得TMS在临床应用中日益广泛,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三、未来发展前景随着对大脑和神经科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对经颅磁刺激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

未来的发展前景可期,TMS有望成为治疗神经精神疾病和调节大脑功能的重要手段。

同时,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创新,TMS的应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大,有可能涉及到其他领域,如认知疾病的治疗和脑机接口的研究等。

经颅磁刺激基础知识

经颅磁刺激基础知识
经颅磁刺激基础知识
什么是经颅磁刺激技术
❖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 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再通过感应电流调节神 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从而影响神经电生理活动的磁 刺激技术。
经颅磁刺激在康复科的应用
❖ 1、运动诱发电位 联合肌电图与诱发电位仪进行运动诱发电位的检查
❖ 6、脊髓损伤
保护神经,减少细胞死亡 促进受损轴突再生 促进健在神经轴突再生芽枝补偿 修复脱髓鞘 功能康复
刺激部位:受损脊髓相关皮质,受损脊髓部位下端
❖ 脊髓损伤并发症:
排尿障碍:刺激骶神经 便秘:T9、L3棘突 褥疮:损伤脊髓下端棘突 肌肉萎缩:损伤脊髓下端棘突、L4-5棘突或腘窝 呼吸困难:刺激T6-7改善呼气、刺激T9-10改善吸 气
❖ 7、肌张力障碍 刺激部位:患侧脑M1区
❖ 8、偏头痛: 刺激部位:左额叶背外侧区、视觉皮质区
刺激部位:额叶背外侧区
❖ 3、睡眠障碍 刺激部位:顶叶Cz后1cm
❖ 4、脑卒中
偏瘫 视觉空间障碍 语言障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认知障碍 肌张力障碍 昏迷促醒
刺激部位:中央前回、 额叶背外侧区、 额下回等
❖ 5、疼痛
脑卒中、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肢痛、纤 维肌痛症。
刺激部位:高频刺激M1区、左额叶背外侧区
运动诱发电位主要用于评估运动通路,对于脑卒中 和脊髓损伤的预后评估较有价值
刺激部位在中央前回
❖ 2、抑郁症 经颅磁刺激在心理疾病中应用最多的是治疗抑郁症, 其疗效得到了多项实验证明
20%—40%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对现行的药物和心理 疗法没有明显反应(Greden,2001),TMS可以为这 些患者提供另一种选择

神奇的中枢神经控制器—经颅磁刺激器

神奇的中枢神经控制器—经颅磁刺激器

神奇的中枢神经控制器—经颅磁刺激器经颅磁技术简介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由Barke 于1985年创立。

基于电磁感应与电磁转换原理,用刺激线圈瞬变电流产生的磁场穿透颅骨,产生感应电流刺激神经元引发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作为非侵入性刺激技术,TMS作用于人脑引起神经活动的改变,可检测到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脑电活动变化,脑血流、代谢和大脑功能状态改变。

其微观作用包括细胞膜电位、动作电位、神经递质、受体、突触、神经可塑性发生变化。

临床医生应掌握TMS 工作原理和作用机制,并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检查结果,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

先根据大脑皮质功能解剖体表投影决定刺激部位,再决定刺激模式、强度、频率、间歇、疗程等。

TMS适应证已经扩大到抑郁、癫痫、神经性头痛等。

1、单脉冲刺激( single-pulse TMS)常刺激皮层拇指运动区,用于测定运动诱发电位(MEP),测定治疗能量或运动皮层功能障碍定量评估。

2、成对脉冲刺激(paired-pulse TMS)同一个线圈在数十毫秒内先后发放两个脉冲,刺激同一脑区,或两个不同线圈刺激不同脑区。

常用于皮层兴奋性评估。

3、重复脉冲刺激(rTMS)按照固定频率连续发放多个脉冲的刺激模式。

通常用于临床治疗和暂时性兴奋或抑制特定皮层功能区域。

具体频率参数设置依治疗或研究目的而定。

4、爆发模式脉冲刺激(bursts TMS)将一种固定频率脉冲嵌套在另一种固定频率脉冲中的刺激模式,常用爆发模式有theta burst序列(TBS),3个连续50Hz脉冲嵌入5Hz脉冲中。

TBS序列分为两种:连续脉冲cTBS抑制皮层功能,间隔脉冲iTBS(刺激2秒,间隔8秒)兴奋皮层功能。

经颅磁治疗风险及评估1、癫痫及惊厥。

2、头皮刺痛、灼热感。

3、头颅或体腔内存在金属磁性物质(电子耳蜗、部分心脏起搏器等植入性医疗产品)。

经颅磁刺激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发展

经颅磁刺激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发展

经颅磁刺激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发展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通过非侵入性方式刺激大脑皮层的方法,近年来在神经科学和临床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经颅磁刺激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一、经颅磁刺激技术的原理经颅磁刺激技术基于磁感应定律,在人体外部施加磁场,产生感应电流,通过磁场和电流相互作用,可激活神经元并改变脑区的兴奋性。

该技术可分为单脉冲经颅磁刺激和重复经颅磁刺激两种形式。

前者通过单个短暂的磁脉冲刺激,观察其对大脑功能的即时影响;后者则通过连续多次的刺激,改变大脑神经元活动的长期效果。

二、经颅磁刺激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1. 抑郁症治疗经颅磁刺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中。

通过刺激前额叶皮层,可以减少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改善情绪和认知功能。

该方法具有非侵入性、无损伤和无依赖性的特点,被认为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选择。

2. 精神疾病治疗除了抑郁症,经颅磁刺激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焦虑症。

研究显示,经颅磁刺激技术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他们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3. 疼痛管理经颅磁刺激技术在疼痛管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刺激大脑皮层,可以改变疼痛信号的传导和处理,减轻慢性疼痛患者的痛苦。

这种非药物干预方法,为疼痛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三、经颅磁刺激技术的发展趋势1. 个体化治疗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经颅磁刺激技术有望实现个体化治疗。

通过对患者进行脑区功能连通性和网络活动的评估,可以根据个体差异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刺激参数和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联合治疗经颅磁刺激技术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例如,将经颅磁刺激技术与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相结合,可以实现协同效应,提高治疗的综合效果。

3. 应用范围扩大目前,经颅磁刺激技术主要应用于神经科学和精神疾病领域,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有望扩大到其他领域。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进而刺激大脑神经元的技术。
它通过在头部放置一个强大的磁场,使局部脑 组织产生感应电流,从而激活神经元,引发相 应的生理反应。
TMS具有非侵入性、无痛、无创伤等特点,被 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神经康复等领域。
发展历程与现状
TMS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 以来,经历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
应用的转变。
目前,TM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 于神经科学研究,如认知科学、
经颅磁刺激技术在许多临床试 验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能够 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局限性
成本高
经颅磁刺激技术设备成本较高,可能 限制了其在某些地区或医疗机构的普 及。
需要专业操作
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群
经颅磁刺激技术可能不适用于某些特 定人群,如体内植入金属物体、癫痫 患者等。
经颅磁刺激技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 作,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THANKS
感谢观看
神经心理学等领域。
在神经康复领域,TMS技术也 被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如抑郁症、癫痫、帕金森病等。
临床应用领域
01
02
03
04
TMS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主 要包括神经心理障碍、精神疾 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
对于神经心理障碍,TMS技 术可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
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在精神疾病方面,TMS技术 可用于治疗抑郁症、双相情感
02
研究表明,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脑外伤等神经康复治疗中具
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运动、语言等功能。
适用人群
03
适用于神经康复期的患者,如脑卒中、脑外伤等神经系统疾病
患者。
其他应用领域
1 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经颅磁刺激被研究用于治疗ADHD,通过调节大 脑前额叶皮质兴奋性改善症状。

经颅磁刺激名词解释

经颅磁刺激名词解释

经颅磁是指经颅磁刺激,经颅磁刺激属于一种非侵入性的生物治疗方法,可通过刺激大脑皮层与精神障碍的部位来改变大脑活动。

经颅磁刺激可以将短暂强大的磁力流穿过头皮和颅骨,引起局部产生感应电活动,可以改变局部神经元活性以及神经网络连接,对于缓解精神疾病造成的脑功能紊乱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经颅磁刺激属于一种无创的治疗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轻度不适感,比如头痛、面部疼痛、颈部疼痛等症状,还可能会诱发局部肌肉震颤或者痉挛,少数人还会伴有记忆困难,通常在治疗结束后,症状会逐渐消退。

经颅磁刺激可以单独用于治疗急性抑郁症,还可以联合抗抑郁药物共同治疗,可以降低抑郁症的复发率。

除了可以治疗抑郁症,经颅磁刺激还可以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比如幻听等,进行经颅磁刺激时,头部以及附件禁止佩戴金属物件,注意佩戴耳塞,可以减少噪音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脑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谢率
影响脑组织神经递质的分泌(比如谷氨酸 、γ-氨基丁酸、5-羟色胺、多巴胺)
刺激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
干扰大脑功能、诱发神经网络振荡;
神经可塑性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还是突触的可塑性,是人类 学习记忆、疾病、衰老,神经生长、发育、修复的基础。
神经损伤可塑性
Synaptic regeneration
检测评估
脑科学研究 军事应用
TMS
运动科学
检测评估
运动阈值(MT)
目测法
TMS-EMG联机检测
运动诱发电位(MEP)
波幅、潜伏期、平均值
中枢传导时间(CMCT)
磁刺激运动皮 质、脊神经根、周围 神经刺激点,在靶肌 记录复合动作电位。 检查运动神经从皮质 到肌肉传递传导通路 的整体同步性和完整 性。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四川省康复医院
2020/8/14
昏迷促醒 ---TMS改善脑卒中、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研究
频率10 Hz 90%MT 部位 右前额 每日1 次 每周5次 连续4周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四川省康复医院
2020/8/14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四川省康复医院
2020/8/14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四川省康复医院
• TMS的脉冲磁场强度与MRI的静态磁场强度类似 • TMS磁场辐射真正工作时间极短,而且磁场线圈不大,脉冲磁场作用随
着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
TMS禁忌及慎用人群
禁忌症
• 头颅内置有金属异物者禁用 •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禁用 • 有耳蜗植入者禁用 • 携带医疗泵者禁用
慎用人群
• 对孕妇、婴幼儿和不能表达自己感觉的人慎用 • 严重头痛、头部损伤、其他神经损伤的病人慎用 • 有强烈自杀倾向或行为者慎用 • 有癫痫发作风险、病史及癫痫病家族史者禁止使用高
频刺激和高强度刺激
Thank you
感谢您的聆听,请各位专家多多指导!
深圳英智科技有限公司
400-999-8239
2018.02.04 2018.03.30
2018.02.20 2018.03.22
2018.3.22
2018.3.30
2018.3.20 MMN Fz差异波:2.73 微意识状态恢复期 MM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检测
入院查体 经颅磁刺激治疗
经颅磁刺激治疗
➢ 经颅磁刺激:左侧运动区
右侧运动区
高频
右额外侧区 颈7 胸9
丘脑 其他皮质区 脑干调节系统
Pascual-Leone A,Amedi A, Fregni F, et al. The plastic human brain cortex. Annu Rev Neurosci.2005;28:377-401.
刺激模式
单脉冲模式
重复模式
刺激模式
TBS模式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2020/8/14
昏迷促醒 ---TMS改善脑卒中、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研究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四川省康复医院
5 Hz 90%MT 右前额 30 min 2 次/日 1 个月
2020/8/14
昏迷促醒 ---TMS改善脑卒中、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研究
结果发现: ①经颅重复磁刺激通过改变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善脑卒中后意识障碍; ②增加脑卒中意识障碍患者α频段的绝对功率; ③α频段相对功率值与Glasgow昏迷评分和JFK昏迷恢复量表评分评分呈正 相关。 结论:TMS作为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可改善脑卒中意 识障碍患者的脑功能活动,对意识障碍患者有促苏醒作用。
经颅磁刺激技术简介
经颅磁刺激技术(TMS)
电容向刺激线圈放电 0.01s-数kV 1-6tesla
穿透颅骨作用于大脑皮 层
改变脑内代谢和神经 活动
TMS的生理效应
高频刺激 (>1Hz) 兴奋作用
低频刺激 (≤1Hz) 抑制作用
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促进突触与突触之间的连接,修复未完全 受损的神经细胞
适应症
A级推荐:明确有效 B级推荐:很可能有效 C级推荐:可能有效
其他病种应用情况
精神科
抑郁症 广泛性焦虑 精神分裂症
双相障碍 强迫症
神经内科
阿尔兹海默症 癫痫
帕金森病 偏头痛 顽固性失眠 意识障碍
康复科
脑卒中 脊髓损伤 儿童孤独症 小儿脑瘫
戒毒中心
物质依赖
体育运动
1、运动训练与大脑皮层兴奋性及可塑性的关系; 2、TMS与运动心理学
➢ 查体:神志浅昏迷,GCS评分E3VTM3=6分,双侧瞳孔3mm,对光反射迟钝,
27天
1.26
2.22
经颅磁刺激治疗
治疗方案:双侧运动区、右额外侧区(高频 )
颈7、胸9、腰3、骶尾(TBS模式 )
治疗次数:5+2 治疗结果:45天后GCS评分E4VTM4=8分 ,
肌张力缓解
2.26颅骨修补 2.28颅脑CT
《 中 国 神 经 再生研 究(英 文版) 》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rTMS改 善 脑 卒 中 患 者的意 识障碍 :定量 脑电功 率谱分 析
rTMS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意识障碍:定量脑电功率谱分析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四川省康复医院
2020/8/14
昏迷促醒 ---TMS改善脑卒中、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研究
成对模式
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爆发刺激/花式刺激
间歇性TBS模式(兴奋) 五分钟输出治疗脉冲
丛内频率 50Hz 刺激个数 3个 丛外频率 5Hz
连续性TBS模式(抑制) 40秒输出600个脉冲
rTMS与TBS刺激模式相同脉冲总数对BDNF的效应对比
应用领域
Application fields
临床治疗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四川省康复医院
2020/8/14
病例一:脑膜瘤术后偏瘫
➢ 女性,50岁,体检发现镰旁脑膜瘤 ➢ 在某三甲医院开颅术后左侧偏瘫,肌力2级,药
物治疗一周无明显改善 ➢ 一周后来我科行经颅磁刺激 ➢ 5天后下地行走
11.10
11.20
11.30
病例二:高血压脑出血
运动头套
➢ 女,51岁,突发意识障碍2小时入外院,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持续昏迷50天
ERP在昏迷意识评估及苏醒预测的应用
➢ ERP(事件相关电位):当人对客观认知加工(如注意、记忆、思维)时,通过平均叠加从头颅表面记 录到的大脑电位,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改变,又被称为“认知电位”
➢ ERP与普通EEG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接受特意安排的重复刺激叠加而得,后者是脑的自发电位 ➢ 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e,MMN)是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的重要成分 [1] ,它是一个大脑前
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突触可塑性的分子生物学机理
高频刺激>1Hz 低频刺激≤1Hz
Ca2+大量增加,产生LTP Ca2+少量增加,产生LTD
突触可塑性的分子生物学机理
DNA的基因表达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长出新的树突和突触
大脑皮层的广泛网络联系
皮质约有5亿个皮质柱, 直径200~500um之间, 6层细胞构筑而成。 内部神经元相互联系, 包括传入神经纤维、 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纤维, 组成局部息处理的基本网络。 自身能产生节律震荡。
军事应用
《神经科学未来军事应用机遇 》
美国科学院于2009年发表,报告提出了 未来20年内重点技术研究领域包括: (1)战场神经生物标志物; (2)人机界面头戴式脑电仪;
(13)神经药物学; (14)模式网络系统; (15)头盔式经颅磁刺激等。
结论:左侧额叶与推理认知相关,TMS刺激该部位可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可用于军官决策能力的训练中。
1985年,英国谢菲尔德 大学的Barker和全球第 一台经颅磁刺激器
脑损伤、脊髓损伤?
昏迷促醒 ---TMS改善脑卒中、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研究
小样本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电力医院/北京友谊医院(谢瑛)/康复研 究中心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四川省康复医院
2020/8/14
昏迷促醒 ---TMS改善脑卒中、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研究
病例三:血管畸形出血术后
➢ 患者男,35岁,开颅术后意识障碍43天 ➢ 43天前突发意识障碍,在外院查头部CT提示左颞叶出血伴硬膜下
血肿,DSA提示血管畸形,行开颅血肿清除+血管畸形切除+去骨 瓣减压术,术后持续昏迷,术后12天转往中医康复医院行针灸、中 医中药等传统促醒方法,治疗一月意识无明显改善 ➢ 入科查体:神志浅昏迷,刺痛睁眼,气管切开,刺痛有回避不能 定位,GCS评分E3VTM4=7分,双上肢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2级 ➢ 入院诊断:脑出血术后恢复期,肺部感染
1. Steven J. Luck.事件相关电位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Näätänen R, Pakarinen S, Rinne T, et al. The mismatch negativity (MMN): towards the optimal paradigm.[J].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004, 115(1):140-144.
额以及中央分布的负波成分,将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的 ERP 分别叠加平均,将偏差刺激的 ERP 减去 标准刺激的 ERP,得到的差异波,在刺激差异后的 100–250 ms 的负向偏转就是MMN [2] ,所以 MMN 其实是一个差异波 ➢ 即使在受试者的注意力不在听觉上,甚至昏迷状态,都可以有 MMN 反应
意识状态检测水平分级
MMN波幅(μV) ≤0.5 0.6-0.9 1.0-1.7 1.7-2.0 2.1-2.9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