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

合集下载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陶渊明,号五柳居士。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原文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概括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概括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概要:“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我国历史上知名的典故之一,源自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陶恭祖的故事。

他因为不愿意为了名利改变自己的原则,最终选择了以死相殉的方式守护自己的信念。

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一个人坚持原则不为利益放弃的高尚品质,并成为了民间传说的一部分。

具体内容:1. 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当时楚国内乱,国君相继被杀,陶恭祖作为楚国大夫,面临着选择效忠新君还是维护自己的信念的压力。

2. 陶恭祖的困境:陶恭祖面对着新君的招降,以及希望他效忠的压力,但他坚守自己的原则,不愿向新君效忠。

3. 陶恭祖的决定:面对新君的压力,陶恭祖选择了以死相殉,他挺身而出,选择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态度。

4. 故事结局:陶恭祖最终为自己的信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也因此留下了坚守原则不为利益放弃的榜样。

意义与影响:1. 高尚品质的典范:陶恭祖的故事被后人奉为高尚品质的典范,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

2. 传承价值观:这个故事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人们坚守原则,不畏艰难。

3. 社会启示:故事也提醒着人们,应该珍惜和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利益放弃。

结语:“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陶恭祖在面对新君的招降与压力时,坚守自己的信念,最终选择以死相殉,不屈不挠地维护自己的原则。

这个故事的意义深远,不仅成为了道德品质的楷模,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希望人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利益放弃,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不为五斗米折腰。

4. 陶恭祖的决定:陶恭祖深知自己的决定可能会面临着不幸的结局,但他心怀坚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死相殉。

他在面对新君的压力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而是坚定地选择了维护自己的信念。

他深知自己的决定会给自己的家人带来不幸,但他认为,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道义和原则是值得的。

陶恭祖在这个决定中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力和高尚的品德,他的决定体现了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君子气质,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为五斗米折腰【六字以上成语】典故释义相近词成语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六字以上成语】典故释义相近词成语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六字以上成语】典故|释义|相近词|成语故事
【注音】bù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典故】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晋书·陶潜传》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有骨气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不为斗米折腰
【相反词】趋炎附势
【押韵词】袖里藏刀、水长船高、视远步高、廉远堂高、分道扬镳、福寿年高、异代之交、夜月花朝、结驷连镳、舌敝唇焦、......
【年代】古代
【英语】donotbendthebackforfivebushesofrice
【成语故事】晋朝时陶潜(字渊明)先后做过几次官,因当时吏治非常腐败,他不愿同流合污,更不愿为五斗米官俸而自取屈辱,就辞官归隐。

他隐居山涧,穿粗麻布衣,自己劳作,晚年贫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济请他去做官,他婉言拒绝
【成语示例】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

《不为五斗米折腰》全文翻译

《不为五斗米折腰》全文翻译

《不为五斗米折腰》全文翻译原文: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尚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①。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素简贵,不私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③》。

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④上人。

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⑤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二,所有文集并行中世。

译文: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

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

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

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

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

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

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

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

”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

管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

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

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身为中国古代出了名2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即使是到了现在,我们依旧很熟悉他的诗句,那么他为什么要辞官隐居呢?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机,但是,从此东晋王朝更加急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

公元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

三四个月后,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

从此,东晋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就在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

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恶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这种个性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当中断断续续地做了几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岁时,陶渊明才谋得江州祭酒一职,却因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早早辞了职。

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属下当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亲去世辞职归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渊明终究是名将的后代,官场里知道他的人很多。

公元405年,当他四十一岁时,又被推荐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当了县令。

好不容易在彭泽当了几十天县令,一天,陶渊明得到一个消息:东晋的权臣刘裕已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夺取皇位了。

陶渊明预感到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他十分灰心,便离开衙门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见陶渊明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不好多问。

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渊明却不动筷,仍然坐在那里叹气。

过了一会,陶渊明冷不丁地说:“我想辞职回家乡!”翟氏一听就知道他又在官场上受气了,因为像这种辞职回家的话,陶渊明不知讲过多少次了。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不为五斗米折腰_考试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不为五斗米折腰_考试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

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

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

分析:没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就无法做出这样的举动。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传,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品德和气节的追求与向往。

话题:“品德与气节”“人生的追求”。

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也逃不掉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需求,为了养家糊口,来到了离他家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有一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要视察彭泽县的工作,这个督邮没有什么文化和本事是一个十分粗俗的人,而且架子大十分傲慢无礼,把一般人根本不放在眼里,这位督邮到了驿馆就通知手下叫彭泽县令陶渊明来见他,陶渊明得到消息,感觉心里不得劲,平时他就瞧不起这些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但也不得不见,正要动身去见他的手下人告诉他说大人您要见督邮大人要更衣宽带,穿上官服才能去拜见,一直刚正不阿的陶渊明再也听不下去了心中的怒火腾一下就点燃了,只听他长叹一声说:“我宁可饿死,也不能为了区区五斗米的官饷,向督邮这种人折腰。

”说罢便辞官回家种田谋生了,这官不做也罢,他在彭泽县令任期还不到80余天,从此再也没有踏入官场一步。

不为五斗米折腰文言文

不为五斗米折腰文言文

不为五斗米折腰文言文前言五斗米折腰,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民谣《木兰诗》中的一句诗句。

这句诗折射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人们应当有自己的尊严和追求,并不为外物所动摇。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句诗的寓意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不为五斗米折腰。

一、古代背景1. 《木兰诗》的背景《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民歌中的一首传世之作,通过诗中的木兰形象,表达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因此广为流传。

诗中的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意味着木兰不愿为物质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尊严。

2. 五斗米的象征意义在古代社会,五斗米是一种主要的粮食单位,代表着物质生活的保障。

不为五斗米折腰,意味着不为了物质利益而违背自己的原则。

二、现代寓意1. 追求精神境界如今,物质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但同时也伴随着物质主义盛行和功利心强化的问题。

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要告诉人们,物质生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追求精神境界同样重要。

2. 独立思考与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也代表了独立思考和独立选择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会受到各种利益的诱惑,但只有保持独立思考,不轻易为外物所动,才能真正拥有自主权。

3. 张扬自我价值不为五斗米折腰还意味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被他人左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价值,只有坚守自己的立场,才能展现自己的魅力。

4. 追求真理和美好不为五斗米折腰鼓励人们追求真理和美好。

物质利益是短暂的,而真理和美好是永恒的。

只有不为外物所动,才能更好地追求真理和美好。

三、实践意义1. 职场发展中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在职场中,不为五斗米折腰代表了坚持原则和诚信的态度。

面对各种诱惑和利益,只有坚守底线,不妥协自己的原则,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2. 教育中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和美好的能力,帮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为外物所动。

3. 家庭教育中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父母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内容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内容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内容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句话意味着宁可以高尚的品质去面对艰难的选择,也不愿意屈服于低俗的诱惑。

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和传颂。

而“不为五斗米折腰”正是这种精神的一种具体表达。

“不为五斗米折腰”一词源自唐代杜甫的《登高》:“蜀人重九折其腰,尚可重五斗。

”五斗米指的是一种普通的粮食单位,而这里用来比喻微薄的利益。

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宁愿堕落,也不愿意屈从于权贵的决心和态度。

这种精神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也深入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一种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为座右铭,并付诸实践。

这种精神在各行各业都能看到,尤其是在公正廉明的法律界、教育界、医疗界等等。

比如,法官在审判案件时,必须秉持公正、客观的原则,不受任何财富或权力的干扰,以保障正义的实现。

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坚守教育的本质,不为金钱和地位所动摇。

医生在救治病人时,要尽力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而不受利益的干扰。

除了在职业领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当我们面对诱惑时,可以拒绝不正当的利益,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当我们看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可以勇敢地站出来为正义发声,不袖手旁观。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可以坚定信念,不屈服于逆境。

这种精神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然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并不意味着固执和不讲变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在利益和原则之间做出抉择。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种为了更高尚的价值而放弃短暂利益的选择,但并不排斥合理的权衡和妥协。

当我们面临困难时,可以适当调整策略和方法,以实现更大的价值和目标。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种追求高尚品质、坚持正义原则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在古代文化中有所体现,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无论是在职业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为座右铭,坚持正直、公正、诚信的原则,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导读:【出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原文】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着《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历史典故】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

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

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

[键入文字]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简介谁不为五斗米折腰?
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

他本来就是个向往只有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不为五斗米折腰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不为五斗米折腰出处典故: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

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 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

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语】: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希望大家喜欢!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

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解

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解

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解“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成语,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对于其背后的典故,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得清楚明白。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典故。

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怀有远大的抱负。

然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动荡不安、政治黑暗的。

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也曾怀着一腔热血,希望能够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一番贡献。

他先后多次出任官职,但官场的种种黑暗和腐败,让他感到无比的失望和厌倦。

有一次,陶渊明被任命为彭泽县令。

上任不久,就碰到了一件让他十分苦恼的事情。

当时,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视察工作。

这个督邮是个贪婪无耻的家伙,平日里就喜欢依仗权势,索要贿赂,欺压百姓。

陶渊明知道他的为人,心里很是瞧不起他。

按照当时的规矩,县令要亲自去迎接督邮,并且要向他行大礼。

陶渊明本就对这种繁文缛节感到厌烦,再加上要面对这样一个品德败坏的官员,心中更是不情愿。

但迫于职责,他还是勉强去了。

当他见到督邮时,督邮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对陶渊明百般挑剔,还故意刁难他。

陶渊明看着督邮那副丑恶的嘴脸,心中的怒火一下子就燃烧了起来。

他想到自己为了这一点点微薄的俸禄,竟然要向这样的人低头哈腰,违背自己的良心和原则,实在是不值得。

于是,陶渊明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去,回到县衙后,他当即写下了一封辞职信,留下了那句千古名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就这样,陶渊明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无奈的仕途生涯,回归到了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太过冲动,放弃了好不容易得来的官职。

但陶渊明却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追求自由和真理。

虽然离开了官场,但他在田园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和宁静。

他亲自耕种田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陶渊明不为5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5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5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著名的传说之一。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被誉为“田园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据说,在某次陶渊明担任太守期间,有一天有人送来五斗米的馈赠,但陶渊明并没有为此折腰。

当时的五斗米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粮食,因为粮食生产水平不高,很多人都处于饥饿状态。

所以,当这种稀缺资源送到官员手中时,许多人都会表现出很高的谄媚态度,以期望得到更多的利益和地位。

然而,陶渊明却毫不在意,他认为太守职责是维护百姓利益,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效忠于皇帝。

因此,他拒绝了五斗米的馈赠,表明自己是为了百姓而工作的,并不会接受贿赂或别的任何不正当的利益。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贪污腐败现象的强烈反感,并表现出了一种正直、公正和清廉的精神风貌,对于后人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_4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_4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_450字不为五斗米折腰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国家叫做楚国。

这个国家的国王非常贪婪,他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对百姓们十分苛刻。

他要求百姓们每年必须向国家纳税,而且数额越来越大,百姓们负担不起。

有一天,一个姓田的百姓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前来交税。

经过一番计算后,田家只缴纳了八斗米的税款。

国王听说后十分愤怒,他认为百姓们都在漏税,所以秘密派探子监视他们。

第二年,田家再次来纳税。

国王派探子悄悄地站到一旁观察。

田家缴纳的税款还是八斗米,国王非常生气,赶紧调查原因。

经过询问,国王发现田家生活十分清贫,收入确实无法再多缴纳税款。

于是,他决定让田家每月从国库领取粮食,以缓解他们的困难。

如此,每个月,田家都准时去国库领取五斗米。

有一次,国库的官员来告诉田家说,国库的粮食不够了,只能给他们四斗米。

田家并没有生气,十分感谢国库的官员。

国王得知后,对田家非常感动。

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过去对百姓们太过苛刻。

从那以后,国王开始关心百姓的生活,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改善他们的生活。

这个故事形成了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意思是指不为了少许微薄的利益而违背原则、低头屈服。

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关心百姓们的生活,而不是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苛待他们。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农民阶级的经济状况和贵族统治者的贪婪。

通过田家的故事,揭示了帝王好战扩张、榨取百姓,以及个别统治者者关心民众的悲惨现象。

也展现了普通百姓们的高尚品质,不为少数微利而屈从于权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了利益而妥协。

不要因为一时的小利而放弃对自己的要求,要有自己的底线。

同时也提醒我们,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更关心民众,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统治他们。

成语故事的精髓是通过简短的寓言故事,以生动的人物形象、详细的情节,传达主题思想和道德思想。

它们经过长期的使用和传承,已经成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汉字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语: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的一则事迹。

本文为小编推荐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1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小故事大智慧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要成为一名清廉之使,让中国充满正直的光芒。

作为一个清廉的人,绝不能让别人以物质上的利益而诱惑到自己,从而玷污到自己原本完美无瑕的纯洁的心灵。

成为一位像陶渊明那样的清廉的人。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2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意思_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成语解释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意思_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成语解释

不为五斗米折腰成语解释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折腰:下拜,弯腰行礼。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成语出处《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成语繁体不為五鬥米摺腰成语简拼BWWDMZY成语注音ㄅㄨˋㄨㄟˊㄨˇㄉㄡˇㄇ一ˇㄓㄜˊ一ㄠ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字数七字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不为五斗米折腰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人有骨气。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近义词不为斗米折腰反义词趋炎附势成语例子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英语翻译do not bend the back for five bushes of rice成语故事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为五斗米折腰
导读:【成语】:
弄巧成拙
【拼音】:[búwèiwǔdǒumǐzhéyāo]
【解释】: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
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庸俗,没有骨气,为利禄所动。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人有骨气
五斗米:是指晋代朝廷中信奉“五斗米道”的权贵。

五斗米道,是原始道教,称张天师道,是东汉末张陵创立的,因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称之。

【出处】:
《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举例造句】:
古人~,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
【成语故事】: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
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