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职务犯罪案件行贿人的审讯谋略——以行贿人的心理动态为视角
浅谈审讯中嫌疑人心理特点及审讯策略

浅谈审讯中嫌疑人心理特点及审讯策略人的行为由思想指挥,而人的思想又深不可测,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是人与人之间解决对抗矛盾各种手段中最深层次的交锋。
职务犯罪侦查其实就是与侦查对象斗智斗谋,运用证据及侦查手段攻其心,迫使其交代犯罪事实的过程。
掌握和研究侦查对象在审讯中的心理,通过察颜观色、语言沟通、以某种信息媒介和谋略手段为武器,做出以智取胜,以巧取胜的谋划和设计,向嫌疑人的情感、意志、精神、知觉、意识等心理因素进行刺激和影响,以降服其思想,摧毁其意志,瓦解其士气,影响其行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了解审讯中侦查对象的心理,灵活自如,有针对性地运用审讯谋略,对其进行强大的心理攻势,是侦查人员在审讯中的一个重要法宝。
一、审讯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1、沉默不语,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抗拒心理。
有的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强,他们对侦查人员使用的审讯策略、审讯方式从不同渠道获得了感知。
有的对法律政策存在偏见,对侦查人员甚至看管人员存在高度的戒备,使其对审讯产生抗拒的心理,害怕一旦说漏嘴,暴露出其犯罪行为的蛛丝马迹,从而对侦查人员的审讯尽量不回答或者少回答,抱着只要我不开口任你咋办,到了时限就得放人的对抗态度,来对待侦查人员的审讯。
2、察言观色、避重就轻、投石问路的试探心理。
有些职务犯罪嫌疑人社会阅历丰富,审讯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相持对抗后,会有意无意地关注或提出一些与案件无关的问题进行打探,如家人、单位、外界等情况;或尽量少说、不说、迟说,总想让侦查人员先说或多说,以观察侦查人员的口气、态度和了解外界的动态,揣摩侦查底细,试探侦查路数,以便思考对策。
3、暴跳如雷,神情激愤,惺惺作态的表白心理。
有些职务犯罪嫌疑人从以前权势炙手的领导到成为受人冷落的阶下囚,心理产生巨大的落差,内心充满压抑、激愤、焦灼的情绪,从而或神情亢奋,大谈自己的光辉历史,或情绪激愤,牢骚满腹,对审讯人员的讯问表现出很不耐烦。
贿赂案件侦查工作中的审讯谋略 Microsoft Word 文档

论贿赂案件侦查工作中的审讯谋略【摘要】:本文根据贿赂犯罪行为隐蔽,侦查突破难的特点,结合办案实践,对侦查审讯中如何巧妙运用心理谋略、语言谋略和证据谋略,以智取胜突破案件、扩大战果,取得反贪效果进行了阐述。
查办贿赂犯罪案件是检察机关反贪工作的重点,1999年至2004年,湘潭市岳塘区人民检察院立案查处了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案87件,其中贿赂案61件,占立案数的70%。
由于贿赂犯罪固有的隐蔽性,决定了审讯工作在反贪侦查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审讯往往是突破案件、扩大战果的关键。
岳塘反贪干警在侦查审讯中注意研究、设计和使用谋略,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案件质量。
立案查处的61件贿赂案中,目前除7件未结、不诉或正在审查审理外,其他54案起诉后,法院都作了有罪判决。
实践证明,贿赂案件侦查工作中的审讯实质上就是打心理战,审讯过程更主要的是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进行智慧较量的过程,简单的强攻硬取往往很难奏效,只有巧妙灵活地运用心理谋略、语言谋略和证据谋略,以智取胜,才能为侦查增添活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审讯中的心理谋略可以说,审讯是一门集语言艺术、行为艺术、心理战术为一体的学问,而心理战术,又是审讯工作中心须把握的重点。
针对不同的对象,必须采用不同的心理谋略。
(一)对行贿人宜以“攻心为上”行贿人出于侥幸、感恩、怕失去既得利益或受到法律追究,怕遭打击报复,影响自身形象、业务,在社会上不好立足等不同心理,往往不愿交代问题,而采取沉默、狡辩、抵赖等手段对付侦查人员。
他们的心理防线,有的比受贿人还要坚固。
为此,要针对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坚持攻心为上,取得突破。
1、对行贿数额较大,构成犯罪的,在审讯中既要对其形成心理威慑,又要打消其畏惧情绪。
如今年4月,在传唤行贿人叶某某到案后,她开始自认为行贿行为隐蔽,受贿人不会主动交代,高估自己的反侦查能力而低估检察机关的破案取证能力,幻想通过拒供逃避罪责。
针对其侥幸心理,审讯一开始,办案人员始终表情严肃,充满自信,给叶某某以成竹有胸的印象,形成心理威慑,仅相持了个把小时,她的防范心理就出现动摇,但又怕自己行贿数额较大,交待后要受到法律追究,便一直吞吞吐吐,犹豫不决。
职务犯罪及职务违法审讯谋略与技巧

谈审讯谋略与技巧浅谈反贪侦查中的审讯谋略与技巧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侦查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检察机关侦查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一种基本手段。
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作为法定证据形式之一,在证明关系和证明力上又属于直接证据和主要证据,能够最直接有效地证明犯罪的客观方面和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
因此熟练运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这一侦查方法是检察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对侦查破案,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笔者结合办案实际,对侦查审讯中常用的谋略和方法进行总结,以促进反贪侦查人员审讯水平的提高。
一、审讯前的准备工作审讯犯罪嫌疑人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有计划地进行。
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审讯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熟悉案件材料熟悉案件材料可以让审讯员弄清案件的进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审讯的目标和方向,为制订审讯计划,确定审讯策略提供依据。
熟悉案件材料要全面细致,每个情节每个证据都应认真审查分析。
哪些犯罪事实还不清楚,哪些证据有矛盾,还有哪些线索需要查清楚,哪些疑点要弄清楚。
根据先易后难排出审讯顺序,找好突破口,做到审讯时心中有数。
(二)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审讯前应当全面掌握犯罪嫌疑人身份、文化程度、社会经历、一贯表现、性格爱好、家庭成员、亲友、犯罪原因和羁押后的心态变化。
通过了解审讯对象的个体情况,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帮助审讯人员寻找审讯中的突破点,确定审讯中的技巧、方法,审讯节奏和使用证据的时机。
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1、畏罪心理畏罪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害怕罪行被揭露而受到刑罚处罚的一种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心理状态。
其原因在于职务犯罪嫌疑人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职权,面对将要受到处罚,害怕失去前途和家庭。
在审讯中表现为:一是拒绝回答审讯人员的问题。
认为如实供述就会受到处罚,担心言多必失,有时甚至连与犯罪无直接关系的一般性问题也拒绝回答。
二是反复无常,供述时供、时翻,供词不稳定。
职务犯罪案件讯问策略与技巧

法治论坛FAZHI LUNTAN职务犯罪案件讯问策略与技巧◎李永为一、讯问策略含义及讯问策略的提出讯问是法律规定为审查调查和侦查措施。
讯问策略是指监察审查调査人员和侦查讯问人员为了实现调查讯问的目的,根据监察调査对象、犯罪嫌疑人和案件的具体情况,依托相关讯问技巧的内在原理及调查(侦查)讯问的实践经验而总结制定的,可以用于指导审查调查(侦查)讯问工作的各种讯问策略、手段和方法。
调(侦)讯实践中,讯问策略通常会为了满足攻守策略的运用而使相关的讯问手段具有一定的引导性、逼迫性及迷惑性的特点。
因此,对于讯问策略是否等同于非法讯问方法,诉讼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始终存在争议。
笔者个人认为,无论是从监察法和新诉讼法相关规定来看,还是从调(侦)讯问活动的现实需求来看,我们并不能将讯问策略简单等同于非法讯问手段和方法。
(一)从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来看《监察法》第40条和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50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
笔者注意到,监察法和新刑诉法在有关监察委及公安和司法机关的取证行为规则中采用的是列举式立法表述,即将“威胁、引诱、欺骗”均明确规定为非法收集证据方法。
但在新刑诉法第54条有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却采用了概括式表征,即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应当予以排除”。
笔者注意到,在该条文中并未将第50条明确列举的“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设定为可以再次例举表述为排除依据的非法收集证据的方法。
可见,对于上述两个条文不同的立法表述很容易给执法办案者造成对“威胁、引诱、欺骗”等方法取证手段在实践中的认识和执行上的困惑,即认为这些取证手段在监察法40条和新刑讼法50条中是非法收集证据方法,而在第54条中究竟是不是属于非法收集证据方法,无从把握。
笔者认为立法中之所以会采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处理,主要就在于:立法者一方面强调“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收集证据方法必须禁止,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注意到了天然带有一定“威胁、引诱、欺骗”特质的讯问策略并不完全等同于“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收集证据方法,且实际上我国执法办案和司法实践中一直在都大量运用,对提高讯问活动乃至于整个调(侦)活动的实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浅析贪污贿赂案件审讯中犯罪嫌疑人心理特征及其利用-1

浅析贪污贿赂案件审讯中犯罪嫌疑人心理特征及其利用审讯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是审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心理战,它是突破贪污贿赂案件的一个重要手段。
随着我们打击贪污贿赂犯罪的深入,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也更加警觉、敏感,作案手段更加诡秘,其反审讯能力也在增强。
特别是一些“智能型”贪污贿赂犯罪分子,更是狡猾诡诈。
古人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用兵如此,审讯亦然。
因此,摸索、总结贪污贿赂犯罪分子的心理,并针对其心理特征针锋相对打破其防御体系,成为突破口供、扩大线索、查清案件的重要前提和手段。
笔者结合从事近20年的反贪工作实践,对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及如何掌握其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讯工作,谈点浅见。
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从被初审到彻底交待罪行的整个过程中,其心理活动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防御阶段;(2)动摇反复阶段;(3)供述交代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也是不同的。
1、防御阶段: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被检察机关传讯后,无法与外界联系而感到震惊、恐慌,这时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自己为什么被传讯,犯罪问题的纰露在哪里,由于其侥幸心理,畏罪心理的作用,其往往错误地认为不交代也许可以蒙混过关,交待了则会受到法律的处罚。
他们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
在经历了一阵恐慌之后,逐渐平静下来,自觉地组织起抗拒行为,积极设防,想方设法地对抗审讯。
这一阶段,他们主要心理表现有:(1)害怕心理。
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第一次被传讯后首先是害怕心理,恐怕罪行败露受到处罚。
特别是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的犯罪嫌疑人,被传讯后对自己的前途命运考虑得较多,害怕一旦罪行败露,其苦心经营的荣誉地位金钱等都会付诸东流。
为了保住这一切,其心理逐步变化到其他心理状态。
(2)侥幸心理。
就是幻想能够逃避罪责的心理状态。
一些贪污贿赂罪犯在对其罪行暴露程度进行周密的回忆和思考之后产生了侥幸心理。
如受贿人凭回忆推测,自信自己犯罪手段诡秘,“一对一”不会留下证据,认为既使行贿方供认,自己不承认,没有证据也定不了他的罪,有的被告人幻想凭借其关系网,获得外力的干扰和庇护,因此拒不认罪。
浅谈行贿人的心理特征及审讯突破策略

浅谈行贿人的心理特征及审讯突破策略作者:张福华冷中强来源:《商情》2013年第37期【摘要】贿赂案件是当前职务犯罪案件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案件,也是比较高发的一类案件,如何快速突破贿赂案件是当前检察机关职侦部门研究的一项重点内容。
突破贿赂案件要重点抓住行贿人的心理特征,搞好案件的初查工作,掌握初步的犯罪证据,针对不同类型的行贿人采取不同的讯问方式,将讯问与搜查等强制措施相结合,从而提高贿赂型职务犯罪案件查处效率。
【关键词】贿赂,心理特征,突破策略检察机关在查办贿赂案件时,指控受贿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重要证据之一来源于行贿人的口供,作为办案人员要想突破贿赂案件,在询问或审讯行贿人之前一定要掌握不同形态的行贿人的心理特征,再根据行贿人的心理特征进行询问或审讯,突破其心理防线,及时取得行贿人的口供。
运用先供后证的方法,利用口供中体现的线索查找证据,突破贿赂案件,达到“一石双鸟”的效果。
一、行贿的原因及心理特征行贿人之所以行贿,一是受贿人索要,二是行贿人主动行贿。
行贿人在贿赂案件中与其他证人不同,行贿人与受贿人在贿赂案件中存在明显的利害关系,在询问或审讯的过程中其心理也是复杂多变的,总体来说,行贿人有以下几种心态:l、因怕被追究责任而拒供。
此类行贿人多是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或者是谋取不确定利益之后造成了严重后果。
这类行贿人的行为也可能构成犯罪,指证行贿等于自证其罪,他们害怕交代后受到法律的追究和严惩,因而他们一般会怀有强烈的恐惧心理而拒绝作相关的供述。
2、因心怀感激而拒供。
有的行贿人曾经或一直从受贿人手中较大地获取好处,对受贿人为其谋利的行为心存感激,还有的行贿人同受贿人有亲戚或朋友关系,或者在行贿的过程中与受贿人产生了私人感情而成为朋友,他们认为如果自己交待了行贿行为会陷受贿人于被动,是不义气的表现,从良知和利益方面考虑,行贿人均不愿“加害”受贿人。
3、因心存顾虑而拒供。
一般受贿人都有一定的职权和权力,行贿人往往处于受贿人的职权管辖之下而受制于受贿人。
关于贪污贿赂案件中侦查审讯谋略的运用

关于贪污贿赂案件中侦查审讯谋略的运用论文关键词:贪污贿赂案件侦查审讯谋略论文摘要:贪污贿赂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由于其身份特殊或涉案金额较大,反侦查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等特点,一般都会拒不供认以企图逃避处罚。
他们在接受审讯时的心理变化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试探摸底、对抗相持、动摇反复和供述认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侦查人员必须在审讯前先准确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要善于利用其复杂矛盾的心情,灵活采取攻心型、震慑型、迷惑型、利用刑等的审讯谋略,攻其要害,迫使其在心理上认罪伏法。
侦查审讯谋略,是谋略中的特定类型,是矛盾对抗双方一种特殊的斗智斗谋艺术。
审讯是侦查人员同犯罪嫌疑人攻心斗智,利用调查材料和政策教育罪犯、制服罪犯的短兵相接式战斗。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达,侦查审讯谋略在反贪侦查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查办贪污贿赂案件方面充分显示了其成功的必然性,取得了很好的办案效果。
传统陈旧的“由供到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民主法制发展和新形势下反贪侦查工作发展的需要,建立“由证到供”的侦查模式已成为当前反贪侦查工作的主流。
贪污贿赂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由于其身份特殊或涉案金额较大,反侦查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等特点,一般都会拒不供认以企图逃避处罚。
他们在接受审讯时的心理变化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试探摸底、对抗相持、动摇反复和供述认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侦查人员必须善于抓住各个阶段的关键时刻,正确施压,审讯前先准确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善于利用其复杂矛盾的心情,灵活采取不同的审讯谋略,攻其要害,迫使其在心理上认罪伏法。
下面是笔者结合办案实践,总结、探讨出审讯中可采用的四大策略:一、攻心型谋略侦查审讯的攻心,是运用真理和正义的力量去施加影响,即用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客观事实以及法律和政策进行说服教育,通过触动犯罪嫌疑人的根本利害关系来施加影响,进行分化瓦解,从而制服犯罪嫌疑人,使犯罪嫌疑人不想、不能、不敢对抗审讯,以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职务犯罪及职务违法审讯谋略与技巧

谈审讯谋略与技巧浅谈反贪侦查中的审讯谋略与技巧讯问犯罪嫌疑人就是侦查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也就是检察机关侦查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一种基本手段。
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作为法定证据形式之一,在证明关系与证明力上又属于直接证据与主要证据,能够最直接有效地证明犯罪的客观方面与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
因此熟练运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这一侦查方法就是检察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对侦查破案,提高办案质量与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笔者结合办案实际,对侦查审讯中常用的谋略与方法进行总结,以促进反贪侦查人员审讯水平的提高。
一、审讯前的准备工作审讯犯罪嫌疑人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有计划地进行。
为了做到“有的放矢” ,审讯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熟悉案件材料熟悉案件材料可以让审讯员弄清案件的进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明确审讯的目标与方向,为制订审讯计划,确定审讯策略提供依据。
熟悉案件材料要全面细致,每个情节每个证据都应认真审查分析。
哪些犯罪事实还不清楚,哪些证据有矛盾,还有哪些线索需要查清楚,哪些疑点要弄清楚。
根据先易后难排出审讯顺序,找好突破口,做到审讯时心中有数。
(二)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审讯前应当全面掌握犯罪嫌疑人身份、文化程度、社会经历、一贯表现、性格爱好、家庭成员、亲友、犯罪原因与羁押后的心态变化。
通过了解审讯对象的个体情况,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帮助审讯人员寻找审讯中的突破点,确定审讯中的技巧、方法,审讯节奏与使用证据的时机。
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1、畏罪心理畏罪心理就是犯罪嫌疑人害怕罪行被揭露而受到刑罚处罚的一种心理,就是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心理状态。
其原因在于职务犯罪嫌疑人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与职权,面对将要受到处罚,害怕失去前途与家庭。
在审讯中表现为:一就是拒绝回答审讯人员的问题。
认为如实供述就会受到处罚,担心言多必失,有时甚至连与犯罪无直接关系的一般性问题也拒绝回答。
二就是反复无常,供述时供、时翻,供词不稳定。
职务犯罪及职务违法审讯谋略与技巧

谈审讯谋略与技巧浅谈反贪侦查中的审讯谋略与技巧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侦查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检察机关侦查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一种基本手段。
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作为法定证据形式之一,在证明关系和证明力上又属于直接证据和主要证据,能够最直接有效地证明犯罪的客观方面和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
因此熟练运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这一侦查方法是检察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对侦查破案,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笔者结合办案实际,对侦查审讯中常用的谋略和方法进行总结,以促进反贪侦查人员审讯水平的提高。
一、审讯前的准备工作审讯犯罪嫌疑人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有计划地进行。
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审讯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熟悉案件材料熟悉案件材料可以让审讯员弄清案件的进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审讯的目标和方向,为制订审讯计划,确定审讯策略提供依据。
熟悉案件材料要全面细致,每个情节每个证据都应认真审查分析。
哪些犯罪事实还不清楚,哪些证据有矛盾,还有哪些线索需要查清楚,哪些疑点要弄清楚。
根据先易后难排出审讯顺序,找好突破口,做到审讯时心中有数。
(二)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审讯前应当全面掌握犯罪嫌疑人身份、文化程度、社会经历、一贯表现、性格爱好、家庭成员、亲友、犯罪原因和羁押后的心态变化。
通过了解审讯对象的个体情况,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帮助审讯人员寻找审讯中的突破点,确定审讯中的技巧、方法,审讯节奏和使用证据的时机。
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1、畏罪心理畏罪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害怕罪行被揭露而受到刑罚处罚的一种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心理状态。
其原因在于职务犯罪嫌疑人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职权,面对将要受到处罚,害怕失去前途和家庭。
在审讯中表现为:一是拒绝回答审讯人员的问题。
认为如实供述就会受到处罚,担心言多必失,有时甚至连与犯罪无直接关系的一般性问题也拒绝回答。
二是反复无常,供述时供、时翻,供词不稳定。
浅谈职务犯罪心理特征与侦查谋略

浅谈职务犯罪心理特征与侦查谋略浅谈职务犯罪心理特征与侦查谋略(2007-06-25 09:28:31)转载▼分类:侦查心理职务犯罪,是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实施的与自身职务有关的犯罪行为的总称。
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主客观过程。
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的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特征的形成亦不例外。
当国家工作人员的“犯罪需要”形成欲望和动机,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即转化为职务犯罪行为。
只要我们加强研究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影响,就能更好地在侦查过程中突破其心理防线,矫正其犯罪心理,更好地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把社会危害性降低到最小限度。
根据笔者有限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实践,仅以此文,供读者参考。
一、职务犯罪心理特征职务犯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其本质是滥用公共权力、亵渎公共权力的行为;是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异化和失控现象。
其特点是反侦查能力强、智能性强。
为实现自己的犯罪意图,必然要处心积虑地寻找和创造实施犯罪的条件,谋划实现犯罪目的和方法,力求逃避法律的制裁。
这一阶段的犯罪心理表现为矛盾、投机、掩饰和侥幸。
任何犯罪都是特定心理支配下进行的,当犯罪可能比从事其他可供选择的合法行为带来更大利益,而只须付出较小的成本时,犯罪人就会选择犯罪。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也不例外。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难以自控的矛盾心理国家工作人员在着手实施职务犯罪时,一般都处在极度矛盾的心理状态。
一方面主观上存在占有财物的强烈欲望,这种欲望不断强化并上升成为职务犯罪嫌疑人的第一需要,便决定实施犯罪;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又很清楚实施行为可能使其本人处于一种随时因事发而将受到法律制裁的境地。
(二)按“劳”取“酬”的交易心理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别人办了事,帮了忙,内心总希望“投桃报李”。
贿赂犯罪侦查讯问方法及对策

贿赂犯罪侦查讯问方法及对策贿赂案件中行贿人一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行贿行为是秘密的、不为第三方知晓的,另一方的受贿人具有一定职务、社会地位,明知受贿行为是违规、违纪,甚至是违法的,而依然为之,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手段也是狡诈、隐蔽的。
在侦破实践中,受贿案件大多立案率大幅高于有罪判决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案件进入起诉或审判环节后,一旦犯罪嫌疑人翻供,相应证据固定不好,就会使案件滑坡。
如何提高讯问成功率,固定讯问信息成果便成为关键。
标签:贿赂;侦查;讯问;心理防线一、侦破贿赂案件,提高讯问成功率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在首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准确把握讯问时机,把握讯问时机就是要全面了解行贿行为的过程和掌握嫌疑人的基本社会阅历及性格特征。
在受贿案的证据中,全面了解行贿行为的过程,对行贿人进行细致的询问,对行贿人询问应做到详尽,从行贿人的动机、钱财的出处、行贿的方式、方法、地点及行贿后的成果都要从行贿人处得到信息,并以此展开调查,初步固定有价值的信息,在掌握了行贿行为有价值的线索后,准备首次接触犯罪嫌疑人。
如何让犯罪嫌疑人开口,实质就是侦查人员同犯罪嫌疑人打的心理战术。
在贿赂案件侦破过程中,首次讯问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案件的走向,甚至决定着侦破工作的成败。
在侦破贿赂案件时,必须根据犯罪嫌疑人性格特征,深入分析其抗审心理,推断审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再辅以灵活、恰当的侦查谋略,加强心理攻势,以实现摧毁犯罪嫌疑人心理防御体系,迫其就范的审讯目的。
按照心理学的分类,通常将人的性格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兴奋型、活泼型、沉稳型和抑郁型,审讯实践证明,这四种分类方法同样适用于涉案犯罪嫌疑人。
在贿赂案件中,涉案嫌疑人大多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长的工作年限,年龄多在35岁以上。
这类型的犯罪嫌疑人多具有性格内向、精于世事、自控能力强的特点。
在审讯中,这类嫌疑人多表现为感情淡漠,反映迟缓,不轻易回答提问。
在具体讯问中善于软磨硬泡,无理纠缠。
微观心理学在职务犯罪讯问中的应用

微观心理学在职务犯罪讯问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探讨了微观心理学在职务犯罪讯问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微观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详细阐述了微观心理学在职务犯罪讯问中的具体应用。
接着探讨了心理学在讯问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微观心理学技巧的训练和应用。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微观心理学对职务犯罪讯问的重要性。
本文认为微观心理学为职务犯罪讯问提供了重要参考,能够帮助调查人员更准确地了解被讯问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调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合理运用微观心理学理论和技巧,可以为职务犯罪的调查和讯问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关键词】微观心理学, 职务犯罪讯问, 应用, 基本概念, 原理, 心理学, 过程, 重要性, 技巧, 训练, 应用, 案例分析, 结论, 参考1. 引言1.1 微观心理学在职务犯罪讯问中的应用微观心理学在职务犯罪讯问中的应用是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分析和理解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讯问并获取相关情报。
在职务犯罪调查中,涉及到许多关键因素和复杂情况,这时候微观心理学的技巧和原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微观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个体的思维模式、情绪状态和行为特征。
在讯问过程中,掌握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调查人员更准确地判断被讯问者的说话真实性,发现线索和破解谎言。
微观心理学还能指导调查人员在讯问中使用合适的语言和技巧,提高讯问效率和质量。
微观心理学为职务犯罪讯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升调查人员的讯问能力和专业水平。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微观心理学在职务犯罪讯问中的具体应用,不断完善和提升调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 正文2.1 微观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微观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特定环境和情境下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领域。
在职务犯罪讯问中,了解微观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可以帮助讯问人员更好地理解被审讯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讯问。
微观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认知、情绪、经历、社会背景等。
职务犯罪的侦查讯问策略

1、对前途、未来彻底失去信心。 2、一些曾有社会地位的犯罪嫌疑人无法面对 巨大的反差现实。
路漫漫其悠远
悲观心理
表现
有的迟钝、冷漠、忧愁、沉默; 有的暴躁、烦闷,甚至歇斯底里; 有的怀疑一切,仇视一切,不听任何劝告
和警告,固执地采取自暴自弃或顽抗到底 的态度; 有的迎合侦讯人员的讯问随便乱供;有的 还做出极端行为,进行暴力破坏或自寻短 见。
2
3
4
试探摸 底
对抗相 持
动摇反 复
供认犯 罪
路漫漫其悠远
试探摸底
1、试探有关案件情况 2、试探侦查讯问人员的个体情况
路漫漫其悠远
对抗相持
路漫漫其悠远
1、思想认识上的对抗相持 2、案情上的对抗相持 3、意志精力的对抗相持
动摇反复
1、态度由硬变软 2、提出交代问题的条件 3、举止不安,无所适从
路漫漫其悠远
(二)心理影响讯问策略
心理影响是指讯问人员针对嫌疑人的心理状态 和个性(人格)特点,通过改变认知、转变情 感、打磨意志、影响人格等方式,消除嫌疑人 的供述障碍,促使其如实供述的一种讯问方法
即通过实施心理影响促使态度转变
路漫漫其悠远
审讯中的态度转变
个体的态度系统由“态度、认知(信念和 知识)、情感反应(情绪)、行为倾向 性和行为本身,” 五个方面构成。作为一 个有组织系统,任何组成部分的变化都 会引起其他部分的变化。因此,对认知 的社会影响也能够促使态度系统的变化 。
讯问策略,是指侦讯人员为了实现一定的讯 问目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根据具体的讯 问条件,运用有关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所制定 的最有效的讯问方式。
路漫漫其悠远
讯问策略的基本特征
合法性 科学性 隐蔽性 整体性 灵活性
职务犯罪审讯策略分析

职务犯罪审讯策略分析内容摘要:审讯对于刑事案件的突破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对证人证言和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有更高要求的贪污贿赂犯罪之中。
一个案件特别是一个贪污贿赂犯罪案件能否成功办理及向纵深扩展,都要靠成功的审讯。
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在审讯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得当的审讯方法, 对审讯中采取的审讯方法进行实时调整,不拘一格,因势而变。
如此方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使案件得以迅速突破,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犯罪心理审讯策略职务犯罪侦查刑事诉讼其实在刑事诉讼中的各个环节,主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程序问题,而是事实问题。
绝大多数案件争议的焦点都是案件事实。
所以,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罗纳德艾伦教授曾建议把诉讼一词的英文表述“lawsuit”改成“fact-suit”。
[1]俗话说“十分案子七分审”,这就是因为案件的审讯工作对于案件事实真相的发现有着其他侦查手段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古今中外,任何一件案子的侦破都与成功的审讯密不可分,审讯成为突破案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贪污贿赂犯罪是围绕权力而衍生的权钱交易的犯罪,由于该犯罪其自身所固有的隐蔽性、共同利益的牢固性、有效证据的单一性等特征,决定嫌疑人的口供在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所以,这就决定了审讯工作在贪污贿赂犯罪侦破过程中起的更为重要的作用。
侦查部门要成功查办此类案件,简单的强攻硬取往往很难奏效,必须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侦查方案,灵活巧妙运用审讯策略,以智取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犯罪嫌疑人在接受侦查人员调查时可能存在着五种心理状态在职务犯罪的侦查过程中,根据犯罪案件性质和犯罪人自身的性格特点,犯罪嫌疑人在接受侦查人员审讯时往往具有如下五种心理状态:第一,畏罪心理。
一个人在实施犯罪的时候和被侦查机关抓获的时候,心理往往会有很大变化。
在实施犯罪的时候,他考虑的比较多的是犯罪给他带来的利益,尤其像贪污受贿的犯罪嫌疑人想的就是怎么拿到钱、怎么用这笔钱。
论对职务犯罪案件行贿人的审讯谋略_以行贿人的心理动态为视角_杨杰

2012 年第 11 期(司法实务)/ 总第 159 期
*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检察院[510037]
2012 年第 11 期(司法实务)/ 总第 159 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HE CHINESE PROCURATORS 责任编辑:郭冰
职务犯罪惩治与预防 63
认为这些人的社会地位足以为其保驾护航; 有的因办 事的习惯,认为社会上办事情都是以钱开路,没有办不 成的事情;有的因社会阅历广,接触关系层面高,瞧不 起侦查人员,认为侦查人员不够资格对其问话。 上述所 讲的藐视法律多由于行贿人的优势心理、 对抗心理导 致。
62 职务犯罪惩治与预防
责任编辑:郭冰 THE CHINESE PROCURATORS
论对职务犯罪案件行贿人的审讯谋略
—— —以行贿人的心理动态为视角
文◎杨 杰 * 谢连燊 *
行贿人的心理动态, 是指在职务犯罪侦查活动中, 行贿人随着审讯活动的开展,对侦查人员、审讯 环境、审讯事项所作出心理反应的过程。 在职务犯罪案 件的侦查中,行贿人的口供是确定受贿人、查清行贿人 与受贿人之间经济往来的关键。 在对行贿人的审讯活 动中,如何突破行贿人,获取其有利口供是案件开展的 重要基础;而掌握行贿人的心理动态,进而取得行贿人 的信任, 促使其配合侦查人员工作是审讯活动开展的 前提。 面对侦查人员,有的行贿人积极配合侦查机关交 代犯罪事实,有的行贿人消极抗拒交代。 因此,发掘行 贿人消极抗拒的心理障碍,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促使 其积极配合交代犯罪事实成为审讯活动的重要谋略。
(四)戒备心理 戒备心理是行贿人对审讯保持高度戒备和警觉的 心理状态,也是人自卫的本能反应。 戒备心理源于:对 侦查人员不信任, 将政策性教育当成是引其上钩的诱 饵;内心的畏罪心理作祟,怕祸从口出。 在审讯过程中, 犯罪嫌疑人由于畏罪和防御本能的需要, 因而始终保 持着戒备和警觉。 戒备心理表现为:不主动开口,即使 开口也是经过周密考虑,惜字如金;留心观察侦查人员 的言行举止, 多方揣测侦查人员的意图和掌握事实的 情况。 (五)对抗心理 对抗心理是行贿人对侦查机关不信任、 敌视的一 种心理状态。 对抗心理源于:认为是竞争对手利用侦查 机关打击自己; 侦查人员审讯的方式方法令行贿人反 感,产生对抗情绪。 对抗心理表现为:情绪激动,暴躁对 抗,行为过激;喊冤叫屈、发泄不满;反应冷淡,不予理 睬。 二、行贿人对抗侦查的原因分析 (一)趋利避害的本性心理 行贿人的心理障碍,无论是畏罪心理,还是侥幸心 理、戒备心理,其根本原因都在于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 的本性。 行贿人内心一旦确认供述犯罪是一种“害”,而 消极抗拒审讯能够逃脱罪责的话,那么其将会作出“趋 利避害”的抉择。 (二)藐视法律的抗拒心理 行贿人有的因工作的关系,建立起很多的关系网,
七条讯问对策突破行贿人_项宝祥

检察日报/2005年/02月/23日/ 在证明受贿犯罪的证据中,行贿人的口供是最主要的证据之一,因而获取此类证据对于侦破受贿案件至关重要。
司法实践中,行贿人的行贿动机以及在接受讯问中的心理活动各不相同,笔者根据经验,总结出———七条讯问对策突破行贿人项宝祥 □行贿人的行贿动机犯罪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引起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并满足需求的一种愿望或意志。
在贿赂案件中,行贿人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产生行贿的动机,并付诸行动。
在贿赂案件中,行贿人行贿的主观动机是各不相同的,是由各自所要满足的需要支配的,这些需求按照所谋取的利益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类:1.为了满足法律政策允许或者应该得到的需求(利益)而行贿。
此类情况在贿赂案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行贿人主要出于应得利益(或称既得利益),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法或者出于无奈而被迫行贿。
这类行贿人多是迫于某些国家工作人员的严重官僚主义作风和极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或其他原因,害怕本人或本单位应该得到满足的既得利益失去或者延误取得,有时也可能因为害怕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而被迫给予某些国家工作人员财物。
2.为取得“不确定利益”而行贿。
“不确定利益”也可称为“可得利益”,是指根据有关法律政策等,任何人采取合法正当的手段都可以取得,但尚处于不确定状态的利益。
之所以不确定,是因为该利益具有竞争性,或因为国家工作人员对其具有自由裁量权。
目前对于不确定利益是否属于“不正当利益”,还存在争议。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行贿案件的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谋取不确定利益,若将其排除在不正当利益之外,将使行贿罪形同虚设。
3.为了满足不正当的需要(利益)而行贿。
此类情况中行贿人的主观动机主要出于三种利益:一是要得到的利益,按照规定不应该得到或暂时不能得到;二是行为人不具备或暂不具备取得利益或权利的条件;三是为了逃避法律规定应尽的义务或者按规定应向有关部门交纳一定的费用。
4.为了取得非法利益而行贿。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行贿人所要达到的利益是非法的,因此必然产生非法的或者不正当的主观动机,从事非法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不连累他人的义气心理 一些行贿人在社会上讲究兄弟义气,认为“兄长有 情 义 薄 天 ,弟 兄 友 谊 永 不 变 ”,很 多 关 系 在 业 务 上 帮 了 自己,所以不能够出卖兄弟感情;有的认为“仇敌三千 奈 我 何 ,只 为 兄 弟 战 今 生 ”,甚 至 有 些 行 贿 人 通 过 烧 香 发誓的方式确定不出卖兄弟。 这些行贿人的心理障碍 表现为畏罪心理、侥幸心理和戒备心理,其宁愿自己承 担责任,也不愿意自己的行为牵连关系人。 三、促成行贿人积极配合的审讯谋略 (一)在认知上促使行贿人悔罪 1.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目的在于利用法 律 的 威 慑 作用, 增强行贿人内心的恐惧和压力, 动摇其内心观 念,改变原有认知,促其认罪伏法。 例如通过渲染所有 犯罪都要受到处罚的情景, 强调行贿人自己的行为也 难逃法网, 如果其不配合侦查将可能存在加重处罚的 风险,从而促其认识到只有主动交代才是出路。 2.案例提示。 案例提示的目的在于利用 司 法 实 践 中的判例,将犯罪嫌疑人认罪态度不同,而处罚差距较 大的案例进行对比, 使行贿人将自己行为植入相关案 例中进行比较,通过评估而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判断。 3.获利提示。 获利提示的前提是要坚定 行 贿 人 涉 及的问题应受处罚是不可避免的,在此基础上,侦查人 员利用法律规定的“自首”、“立功”、“强制措施”的使用 和变更、刑事处罚等信息,让行贿人感受到只有配合侦 查才有出路,从而改变行贿人对“利”与“害”的认识,促 使其在认知上选择合作以悔罪。 (二)在情感上取得行贿人信任 1.成长经历信任。 成长经历信任,是指通过与行贿 人分享其创业的成长经历,引发其对某些问题的共鸣, 从而达成共识的一种情感交流方法。 很多行贿人虽然 在事业上取得一番成就, 但其成长经历是通过艰苦创 业,白手起家奋斗起来的。 其成长包含着心酸和泪水, 也造就了今天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因此,侦查人员通过 与行贿人分享其成长过程, 强调早期生活经历对其性 格的形成和犯罪的不利影响, 引发其对创业阶段的感
62 职务犯罪惩治与预防
责任编辑:郭冰 THE CHINESE PROCURATORS
论对职务犯罪案件行贿人的审讯谋略
—— —以行贿人的心理动态为视角
文◎杨 杰 * 谢连燊 *
行贿人的心理动态, 是指在职务犯罪侦查活动中, 行贿人随着审讯活动的开展,对侦查人员、审讯 环境、审讯事项所作出心理反应的过程。 在职务犯罪案 件的侦查中,行贿人的口供是确定受贿人、查清行贿人 与受贿人之间经济往来的关键。 在对行贿人的审讯活 动中,如何突破行贿人,获取其有利口供是案件开展的 重要基础;而掌握行贿人的心理动态,进而取得行贿人 的信任, 促使其配合侦查人员工作是审讯活动开展的 前提。 面对侦查人员,有的行贿人积极配合侦查机关交 代犯罪事实,有的行贿人消极抗拒交代。 因此,发掘行 贿人消极抗拒的心理障碍,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促使 其积极配合交代犯罪事实成为审讯活动的重要谋略。
侥幸心理是行贿人自以为能够脱逃法律惩处的主 观心理状态。 侥幸心理源于:认为作案手法高明、隐秘 性强,不会留下证据;相信受贿人不会出卖自己;对检 察机关的办案方式有所了解, 认为只要不说就拿其没 办法。 侥幸心理外在表现为,有的缄默不语;有的以守 为攻,态度蛮横,大喊大叫,公开顶撞;有的假装冤枉, 泣不成声,喊冤叫屈;有的装疯卖傻,逃避讯问。
*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检察院[51务)/ 总第 159 期
THE CHINESE PROCURATORS 责任编辑:郭冰
职务犯罪惩治与预防 63
认为这些人的社会地位足以为其保驾护航; 有的因办 事的习惯,认为社会上办事情都是以钱开路,没有办不 成的事情;有的因社会阅历广,接触关系层面高,瞧不 起侦查人员,认为侦查人员不够资格对其问话。 上述所 讲的藐视法律多由于行贿人的优势心理、 对抗心理导 致。
(四)戒备心理 戒备心理是行贿人对审讯保持高度戒备和警觉的 心理状态,也是人自卫的本能反应。 戒备心理源于:对 侦查人员不信任, 将政策性教育当成是引其上钩的诱 饵;内心的畏罪心理作祟,怕祸从口出。 在审讯过程中, 犯罪嫌疑人由于畏罪和防御本能的需要, 因而始终保 持着戒备和警觉。 戒备心理表现为:不主动开口,即使 开口也是经过周密考虑,惜字如金;留心观察侦查人员 的言行举止, 多方揣测侦查人员的意图和掌握事实的 情况。 (五)对抗心理 对抗心理是行贿人对侦查机关不信任、 敌视的一 种心理状态。 对抗心理源于:认为是竞争对手利用侦查 机关打击自己; 侦查人员审讯的方式方法令行贿人反 感,产生对抗情绪。 对抗心理表现为:情绪激动,暴躁对 抗,行为过激;喊冤叫屈、发泄不满;反应冷淡,不予理 睬。 二、行贿人对抗侦查的原因分析 (一)趋利避害的本性心理 行贿人的心理障碍,无论是畏罪心理,还是侥幸心 理、戒备心理,其根本原因都在于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 的本性。 行贿人内心一旦确认供述犯罪是一种“害”,而 消极抗拒审讯能够逃脱罪责的话,那么其将会作出“趋 利避害”的抉择。 (二)藐视法律的抗拒心理 行贿人有的因工作的关系,建立起很多的关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