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 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合集下载

方差和标准差.3方差和标准差

方差和标准差.3方差和标准差

3.3方差和标准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方差,标准差公式的产生过程2、熟练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3、能通过实例学会用样本方差分析总体方差二、教学重点方差、标准差的概念、计算及其运用三、教学难点方差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四、教材分析《方差与标准差》这节课是选自浙教版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是在学生学会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后的另一种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是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另一重要指标。

这节课是七年纪上册“数据与图表”内容的延续,在数据与图表中是着重用图表的形式来反映数据的特征和变化。

而本章则是用统计量来反映数据的特征和变化。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进一步学好数据分析打好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实际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计算方差、标准差时,首先要求平均数,因此,求方差、标准差也是求平均数的练习和巩固的过程。

但平均数与方差的最本质的区别是: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的统计量而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五、学情分析根据我自己对所带两个班级学生的了解,他们在分析,推导能力上不是特别强,所以本节的内容我准备按课本的要求来,不做较大的改变,不要求学生解决复杂或生僻的问题。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要根据实际选择统计量,并通过数据分析作出判断或预测。

不仅需要学生有教高的综合分析能力,而且要有较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比较薄弱的。

因此,我在教学中会把握好教学要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小组讨论,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难题。

在这堂新课中,我放较大的比重在公式的产生上,既公式的推导过程。

因为中考不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所以在数据的选择上要便于计算,不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学生观看射击比赛视频提问:一年一度的比赛又要开始了,所有的学员都这么优秀选谁? 设计意图:1、通过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每个学员都很优秀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合理的选拔 标准,从而引出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二)合作学习甲、乙两人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1)分别算出甲、乙两人的平均成绩. (2)根据这两人的成绩,再画出折线统计图.(3)现要从甲、乙两人中挑选一人参加比赛,你认为挑选哪一位比较适宜?为什么?提问:1、哪组数据围绕其平均数波动较大,波动大反映了什么? 2、谁射击成绩比较稳定?设计意图:1、1,2两个小题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通过给出两个 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折线图,因为折线图能够直观反应两人成24 68 成绩(环)10 0 1 2 3 4 5绩水平的高低以及稳定性。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方差与标准差》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方差与标准差》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方差与标准差》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方差与标准差》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方差和标准差来描述数据的波动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学生对于数据的波动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可能对于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并通过练习来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方差和标准差来描述数据的波动情况。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的理解。

2.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如PPT等,来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

3.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方差和标准差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六. 教学准备1.PPT教学演示文稿。

2.实际问题案例和练习题。

3.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给出一个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让学生观察数据的波动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种波动情况,从而引入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演示文稿,介绍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讲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以及标准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通过示例来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组数据,计算其方差和标准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标准差与方差》数学教案设计

《标准差与方差》数学教案设计

《标准差与方差》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方差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方差的意义和应用。

2.学会计算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难点:方差的意义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数据表格、计算器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提出问题:平均数能否完全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为什么?(3)引导学生思考,为引入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做铺垫。

二、新课讲解1.讲解方差的定义和性质(1)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数据波动的大小。

(2)引导学生理解方差是衡量数据波动程度的统计量。

(3)讲解方差的计算公式和性质。

2.讲解标准差的定义和性质(1)介绍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于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2)讲解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和性质。

3.讲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1)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方差和标准差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理解方差和标准差在描述数据分布特征方面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分析案例一:某班学生的数学成绩(1)给出学绩的数据表格。

(2)引导学生计算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3)让学生讨论:哪个统计量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特征?2.分析案例二:某地区气温变化(1)给出某地区气温变化的数据表格。

(2)引导学生计算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3)让学生讨论:如何利用方差和标准差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四、巩固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课堂小结2.强调方差和标准差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2.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哪些地方需要改进?2.学生对方差和标准差的理解是否到位?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3.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八、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统计量(如偏度、峰度等)的定义和作用。

(八年级数学教案)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方差和标准差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设置依据1、知识目标: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能力目标: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并会用他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能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

3、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情景,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方差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方差如何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甲、乙两名射击手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甲命中环数7 8 8 8 9乙命中环数10 6 10 6 8①请分别算出甲、乙两名射击手的平均成绩;②请根据这两名射击手的成绩在图中画出折线图;③ 现要挑选一名射击手参加比赛,若你是教练,你认为挑选哪一位比较适宜?为什么?(各小组讨论)二、合作交流,感知问题请根据统计图,思考问题:①、甲、乙两名射击手他们每次射击成绩与他们的平均成绩比较,哪一个偏离程度较低?(甲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和:(7-8)+(8-8)+(8-8)+(8-8)+(9-8) =0;乙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和:(10-8)+(6-8)+(10-8)+(6-8)+(8-8) =0)②、射击成绩偏离平均数的程度与数据的离散程度与折线的波动情况有怎样的联系?(甲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平方和:(7-8)2+(8-8) 2+(8-8) 2+(8-8) 2+(9-8) 2=2;乙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平方和:(10-8) 2+(6-8) 2+(10-8) 2+(6-8) 2+(8-8) 2 =16)。

八年级数学下册《21.2.2 方差与标准差》教案 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21.2.2 方差与标准差》教案 沪科版

《21.2.2 方差与标准差》教学目标: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教学重点:掌握方差求法,教学难点:理解方差公式,应用方差对数据波动情况的比较、判断。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乒乓球的标准直径为40mm,质检部门从A、B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了进行检测。

结果如下(单位:mm):A厂:40.0,39.9,40.0,40.1,40.2,39.8,40.0,39.9,40.0,40.1;B厂:39.8,40.2,39.8,40.2,39.9,40.1,39.8,40.2,39.8,40.2.1)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

A厂:平均数____________ 极差__________B厂:平均数____________ 极差__________2)是否由此就断定两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___________3)你认为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准的误差更小呢?__ ___ ____ _二、探索活动通过计算发现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值之间的大小情况,而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

试一试,做下列的数学活动:1、计算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2、1)把所有差相加,2)把所有差取绝对值相加,3)把这些差的平方相加.想一想:你认为哪种方法更能明显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二、新知讲授:定义: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记作.意义: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它也是一个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重要的量.三、例题讲解例1已知样本数据101,98,102,100,99,则这个样本的标准差是___________.例2 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农作物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取了10株苗,测得苗高如下:(单位:mm)甲:9,10,11,12,7,13,10,8,12,8乙:8,13,12,11,10,12, 7,7,9,11请你经过计算后回答如下问题:(1)哪种农作物的10株苗长的比较高?(2)哪种农作物的10株苗长的比较整齐?例3 已知的平均数10,方差3,则的平均数为__________,方差为___________.课堂小结:教学反思: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完整版)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完整版)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方差和标准差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主要内容是方差和标准差。

是在学习了如何抽样与抽样调查中所涉及到的概念,和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后的另一种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节课是七年纪上册“数据与图表”内容的延续,用统计量来反映数据的特征和变化,在日常生活和实际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注意力水平不高,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在知识上,我们已经接触过统计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方差,标准差的公式的产生过程。

2、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3、能通过实例学会用样本方差分析总体方差,用方差公式来分析数据离散程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合作交流,以面对面的互动形式,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感受集体的力量。

2、以具体的例子出发,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计算及其运用。

难点: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及运用。

方差是各变量值相对于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平均数。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探究、小组合作,实施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路,采用矛盾冲突教学方法,加以多媒体的使用,充实了教学内容,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及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探索获得方差的公式和标准差的合理出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师:同学们,谁看过射击实况转播?相信绝大多数同学都看过,今天老师要让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有关射击的问题。

问题一、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学校决定对选拔方案进行招标。

如果你参与竞标,那么你将设计什么方案?生:让甲、乙二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选拔平均环数较多的学生。

师:这个方案不错。

可是如果两人的平均环数一样,怎么办?生:再比一次。

方差与标准差教案

方差与标准差教案

方差与标准差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方差的概念,掌握计算一组数据方差的方法。

2. 理解标准差的概念,掌握计算一组数据标准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究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2. 利用数学软件或calculator 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提高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方差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标准差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1. 方差、标准差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 利用数学软件或calculator 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引发学生对数据波动性的思考,进而引入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组数据,计算其方差和标准差,并交流计算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4. 练习巩固: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方差和标准差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课后作业2. 选择一组数据,计算其方差和标准差,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方差和标准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利用数学软件或计算器,让学生亲自动手计算方差和标准差,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方差和标准差进行深入理解,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方差与标准差》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方差与标准差》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方差与标准差》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方差与标准差》这一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它们来判断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计算方法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练习来熟练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它们来判断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的问题和例子,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它们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它们来判断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2.教学难点: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同时也会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等,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如学习成绩的波动情况,引出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教师讲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6.4.1方差与标准差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6.4.1方差与标准差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部分,我通过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例如,可以让学生提前收集一些数据,课上分享他们所关注的数据波动现象,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也能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方差与标准差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节课将结合实际数据和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计算及应用,培养数据分析能力,为后续学习统计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学习方差与标准差,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波动性的能力,使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能够运用统计学方法,合理选择和运用方差、标准差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方差与标准差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方差与标准差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பைடு நூலகம்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图示、例题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方差计算过程中每个步骤的含义,强调平方和平均数的重要性。
(2)标准差的性质:理解标准差与方差之间的关系,掌握标准差的性质。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观察标准差与方差的变化规律,从而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方差和标准差: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方差和标准差应用于实际问题。

华师大版数学八下《极差、方差、标准差》word教案

华师大版数学八下《极差、方差、标准差》word教案

20.3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第1课时(一)本课目标1.理解极差的概念及应用.2.明确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序的一个统计量.3.能够举出一些利用极差进行比较的例子.重点:极差的概念及应用难点: 极差概念的引入.(二)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播放多媒体──教材中的导图“你喜欢住在哪个城市?”(•或用投影幻灯片或由教学挂图展示).观察导图,•讨论用什么样的数来反映数据的高低起伏的变化大小比较合适.2.阅读教材 P30-1313.师生互动互动1师: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代表数有什么不同?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互动2师:在导图中,为什么说北京“四季分明”,而新加坡“四季温差不大”?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通过讨论,学生初步感知: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可以用来表示数据高低起伏的变化大小.出示投影:课本第135页表20.2.1上海每日最高气温统计表(单位:℃)表20.2.1 上海每日最高气温统计表(单位:℃)互动3师:表20.2.1显示的是上海20XX年2月下旬和20XX年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从表上看,20XX年和20XX年2月下旬的气温相比,有4天的温度相对高些,有3天的温度相对低些,还有1天的温度相同.我们是否可以由此认为20XX年2月下旬的气温比20XX年高呢?生:小组交流、发表意见.师: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请你计算其平均数.生:动手、交流.(都是12℃)师: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没有什么差异呢?生:思考、讨论.明确平均气温(即平均数)是比较两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但它反映不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由此引入极差的概念.(板书:1.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极差.)互动4师:根据两段时间的气温情况绘成折线图,请同学们观察,它们有差别吗?生: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归纳出:(a)中的折线高低起伏较大;(b)中的折线高低起伏较小.师:那么,用什么样的数来反映这种特征比较合适呢?生:探索、讨论、交流.归纳出:•可以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种变化范围.明确极差=最大值-最小值.互动5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与极差打交道,如:一次单元测验的最高分比最低分高多少?等等,这都是求极差的例子,你能找到其他例子吗?生:思考、交流.明确通过举例,加深对极差概念的理解,同时感受统计的应用就在自己身边.4.达标反馈请你结合实际,编一道极差的题目,小组交流.同桌交换解题.(也可以补充3•~5分钟的练习)5.学习小结①极差可以反映一组数据变化范围的大小. ②极差=最大值-最小值.(三)延伸拓展1.链接生活找一些生活中求极差的实例.2.巩固练习课本第134页练习第1题(只求极差).(四)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本课目标1.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学会运用方差、标准差来处理数据.3.通过主动探索,发现方差计算的合理性,体会方差的实际意义.(二)教学流程1.情境导入(提问)(1)极差与数据变化范围大小的关系是多少?(2)为什么说本章导图中的两个城市,一个“四季温度不大”、一个“四季分明”?2. 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从复习旧知入手(极差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极差的局限性,通过探索活动,•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导出方差的计算式,发现方差计算的合理性,•体会方差的实际意义.(2)师生互动互动1师:在“课前热身”提出的问题中,A组与B组的极差分别是多少?生:回答略.师:我们发现:A组与B组的极差相等,•这说明极差虽能反映这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但能判断其离散程度的大小吗?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引导学生发现: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端值之间的差异情况,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因此,有必要重新找一个对整组数据波动情况更敏感的指标.问题2:“谁的成绩较为稳定”,即课本132页.小明和小兵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较为稳定?为什么?互动2 Array师:请你计算两人的平均成绩.生:操作、交流.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两人测试成绩的平均值都是13分,•我们画出两人测试成绩的折线图,如图20.2.2所示,观察发现了什么?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小明的成绩大部分集中在平均成绩13分的附近,•而小兵的成绩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较大.互动3师:通常,如果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较小,我们就说它比较稳定.那么什么样的数据反映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序?(见教材P132表21.3.3)生:思考、交流.师:我们已经看出,小兵的测试成绩与其平均值的偏差大,而小明的较小.那么如何加以说明呢?可以直接将各数据与平均值的差进行累加吗?生:动手操作.师:通过计算,依据最后的结果可以比较两组数据围绕其平均值的波动情况吗?生:比较、思考、交流.师:如果不行,请你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在表21.3.4•的红色格子中写上新的计算方案,并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教材P133表21.3.4)师:如果一共进行了7次测试,小明因故缺席了两次,怎样比赛谁的成绩更为稳定?填表;(教材P133表21.3.5)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生:可以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求和”,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生:为什么要“平方”?取绝对值行吗?生:如果两组数据不一样多,那么“求和”对数据多的那组就不公平了.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改为“求平均数”更合理.明确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导出方差计算式和概念的理解,关注学生的交流过程.互动4师:求绝对值和求平方都可以解决“作差有正负”的问题,但求绝对值往往计算不便,因而求平方相对常用一些.至于最后是“求和”还是“求平均数”,•个别同学可能还没有弄明白,请同学们观察表21.3.5,将你的方法与数据填入表中.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总结方法与结果.达成共识:“求平均数”比“求和”更合理.明确我们可以用“先平均,再求值,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这个结果通常称为方差.(板书:•方差──计算离差的平方的均值.) 师:我们通常用S2表示一组数据的方差,用x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x1、x2•…表示各个数据,那么如何用一个计算式来表示这n个数据的方差呢?生:思考、讨论、达成共识.S2=1n[(x1-x)2+(x2-x)2+…+(x n-x)2](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师:观察S2的数量单位与原数据单位一致吗?如何使其一致呢?生:思考、讨论.师:从方差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S2的数量单位与原数据的不一致了,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常常将求出的方差再开平方,这就是标准差(板书).请你计算一下小明与小兵5次测试成绩的标准差是多少?生:动手操作,完成后全班交流.师:从标准差看,谁的成绩较为稳定?与前面依据方差所得到的结论一样吗?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明确(1)标准差也是反映数据波动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2)通过实例,了解标准差的应用及其计算方法,即:标准差;方差=标准差2.(板书)3.达标反馈课本第134页练习第1题.4.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1)内容总结①方差的计算式:S2=1n[(x1-x)2+(x2-x)2+…+(x n-x)2]②标准差方差=标准差2. ③标准差也是反映数据离散程序的一个统计量.(三)延伸拓展1.链接生活举出与方差有关的几个生活实例.2.巩固练习课本习题21.3第1、3题.(四)板书设计。

《标准差与方差》数学教案设计

《标准差与方差》数学教案设计

《标准差与方差》数学教案设计1、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就需要发挥该键的统计功能中第二功能,于是就得先按键,再按键.教学设计示例1(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四)养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S主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与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相同.4.解决办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一)明确目标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整体感知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除了平均数、标准差外,还有数据个数n,各数据的和,各数据的平方和 .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S.计算器上的键S,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三)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2ndF、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人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在教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节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DEL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下输入.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与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 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算器上的符号相同,在CZ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选按键,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 = ,就得到方差值 .(四)总结、扩展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操作方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较.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教材P179中A组随堂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1.60,40,30,45,70,582.9,8,7,6,9,7,8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内容仅供参考。

2.2 方差与标准差学案

2.2  方差与标准差学案

与平均 值的差 3、算一算 把所有差相加,把所有差取绝对值相加,把这些差的平方相加。 4、想一想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能明显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 (一) 方差: 1、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可以采取许多方法,在统计中常采用先求这组数据的
1
平均数,再求这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用这个平均数来衡量这组数据 的波动大小: 设在一组数据x 1 ,x 2 ,…,x n 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 x 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 1 ― 1 x )2, (x 2 ― x )2,…(x n - x )2,那么我们求它们的平均数,即用s2 = [(x 1 ― x )2 n 2 2 +(x 2 ― x ) +…+(x n - x ) ]来表示 2、请你归纳一下方差概念,并说说公式中每一个元素的意义。 3、谈谈方差的作用?(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一组数据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波动越大。 ) 4、说说你的疑问: (1)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方差?(教师引导,在表示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偏离程度 时,为了防止正偏差与负偏差的相互抵消) (2)为什么对各数据与其平均பைடு நூலகம்的差不取其绝对值,而要将它们平方?(教师引 导,这主要是因为在很多问题里,含有绝对值的式子不便于运算,且在衡量一组数据波 动大小的“功能”上,方差更强些) (3)为什么要除以数据个数 n?(是为了消除数据个数的影响) 5、初步运用 理解了方差概念之后,再回到了引例中,通过计算机床甲、乙两组数据的方差,再 根据理论说明哪个机床做得更好? (二)标准差 1、问题:方差的单位与原数据的单位相同吗?应该如何办? 2、引出新知 —— 标准差概念 在有些情况下,需要用到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 1 它也是一个 s [( x x) ( x x) ( x x) ] 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 n 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重要的量。

新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新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八)、大显身手(反馈练习)
1、已知某样本的方差是4,则这个样本的标准差是。
2、已知一个样本1、3、2、x、5,其平均数是3,则这个样本的标准差是。
3、甲、乙两名战士在射击训练中,打靶的次数相同,且射击成绩的平均数x甲= x乙,如果甲的射击成绩比较稳定,那么方差的大小关系是S2甲S2乙。
4、已知一样本a1,a2,…,an的平均数=5,方差=0.025,则:
设计意图:从一个学生认为可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不停的制造矛盾,而且矛盾是确实客观存在和可接受的。但即便如此,设计的问题还要让学生看得到解决的希望,数据的变化要有特点:即:水平的差距是能让学生显而易见看得到的。
(三)、概念初成
由上面的方法,无法判断选择谁合适,由此引出方差的定义。
(四)、考考你
甲、乙两名射击手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
(1)4+al,4+a2,…,4+an的平均数=,方差=。
(2)4al,4a2,…,4an,的平均数=,方差=。
(让学生自我检测,检查本节课的落实情况)
(九)、课后作业
1、P64探究活动及作业题A组
2、请你用发现的结论来解决以下的问题:(选做题)
已知数据a1,a2,a3,…,an的平均数为X,方差为Y标准差为Z。则
五、教学方法
新课导入(设计选拔方案)→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矛盾无法解决)→新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的应用(探究题的解答)→新知识的的巩固应用(练习及小结)→选拔射击手参加比赛时,我们应该挑选测试成绩中曾达到最好成绩的选手,还是成绩最稳定的选手?
(二)、探索新知
方差为,标准差为。
七、教学反思
(六)、精讲点拨
已知三组数据1、2、3、4、5;11、12、13、14、15和3、6、9、12、15。

方差与标准差-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方差与标准差-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方差与标准差-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方差和标准差进行数据分析,评价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

2. 教学重点•方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标准差的计算方法;•方差和标准差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教学难点•方差和标准差的应用;•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4. 教学内容及实施方法(1)方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方差和方差的计算方法;•强调方差是对平均数的补充,用公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2)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标准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强调标准差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用公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3)方差和标准差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有多组数据时如何比较其离散程度;•通过课堂小组合作探究数据分布及其分析,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5.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举例子引出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引导学生猜想方差和标准差的含义并加以解释。

(2)探究教师给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用求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利用计算结果进一步解释方差和标准差的含义。

(3)总结教师让学生总结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并归纳其应用。

(4)练习教师给出多组数据,让学生自主计算方差和标准差,并进一步分析数据的分散程度。

(5)拓展教师给出实际应用中的数据,让学生自行选择使用方差还是标准差进行数据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释。

6. 教学评价本课程以引导性和探究性为主,通过生活例子引入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进行计算和应用分析,使学生对方差和标准差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参与度的提高,不断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使得学生在课程中有良好的融合感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检测或考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巩固和补充。

2、2、2、2标准差、方差教案

2、2、2、2标准差、方差教案

2、2、2、2标准差、方差教案讲义编写者:数学教师孟凡洲平均数为我们提供了样本数据的重要信息,但是,有时平均数也会使我们作出对总体的片面判断.某地区的统计显示,该地区的中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76 cm,给我们的印象是该地区的中学生生长发育好,身高较高.但是,假如这个平均数是从五十万名中学生抽出的五十名身高较高的学生计算出来的话,那么,这个平均数就不能代表该地区所有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只有平均数难以概括样本数据的实际状态.所以我们学习从另外的角度来考察样本数据的统计量——标准差.一、【学习目标】1、理解标准差、方差的真正含义;2、会用标准差、方差解决简单的题目.【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给出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堂.二、【自学内容和要求及自学过程】 阅读教材内容,回答问题(标准差、方差)<1>什么是样本平均值?<2>什么是样本标准差和方差?结论:<1>样本平均值:nx x x x n +++= 21 <2>样本标准差:n x x x x x x s s n 222212)()()(-++-+-== 【教学效果】:记忆公式 小知识帮您解决大问题1o 用样本估计总体时,如果抽样的方法比较合理,那么样本可以反映总体的信息,但从样本得到的信息会有偏差.在随机抽样中,这种偏差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我们用样本数据得到的分布、均值和标准差并不是总体的真正的分布、均值和标准差,而只是一个估计,但这种估计是合理的,特别是当样本量很大时,它们确实反映了总体的信息.2o ①如果把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共同的常数,标准差不变.②如果把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乘以一个共同的常数k ,标准差变为原来的k 倍.③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标准差的影响,区间)3,3(s x s x +-的应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中的科学道理.三、【综合练习与思考探索】例1画出下列四组样本数据的条形图,说明它们的异同点.(1)5,5,5,5,5,5,5,5,5;(2)4,4,4,5,5,5,6,6,6;(3)3,3,4,4,5,6,6,7,7;(4)2,2,2,2,5,8,8,8,8.结论:先画出数据的条形图,根据样本数据算出样本数据的平均数,利用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即可算出每一组数据的标准差.四组样本数据的条形图如下:四组数据的平均数都是5.0,标准差分别是:0.00,0.82,1.49,2.83.它们有相同的平均数,但它们有不同的标准差,说明数据的分散程度是不一样的.例2甲、乙两人同时生产内径为25.40 mm的一种零件.为了对两人的生产质量进行评比,从他们生产的零件中各抽出20件,量得其内径尺寸如下(单位:mm):甲25.46 25.32 25.45 25.39 25.3625.34 25.42 25.45 25.38 25.4225.39 25.43 25.39 25.40 25.4425.40 25.42 25.35 25.41 25.39乙25.40 25.43 25.44 25.48 25.4825.47 25.49 25.49 25.36 25.3425.33 25.43 25.43 25.32 25.4725.31 25.32 25.32 25.32 25.48从生产的零件内径的尺寸看,谁生产的质量较高?结论:每一个工人生产的所有零件的内径尺寸组成一个总体.由于零件的生产标准已经给出(内径25.40 mm),生产质量可以从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两个角度来衡量.总体的平均数与内径标准尺寸25.40 mm 的差异大时质量低,差异小时质量高;当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尺寸很接近时,总体的标准差小的时候质量高,标准差大的时候质量低.这样,比较两人的生产质量,只要比较他们所生产的零件内径尺寸所组成的两个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的大小即可.但是,这两个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都是不知道的,根据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我们可以通过抽样分别获得相应的样本数据,然后比较这两个样本的平均数、标准差,以此作为两个总体之间差异的估计值.用计算器计算可得甲x ≈25.401,乙x ≈25.406;s 甲≈0.037,s 乙≈0.068.从样本平均数看,甲生产的零件内径比乙的更接近内径标准(25.40 mm),但是差异很小;从样本标准差看,由于s 甲<s 乙,因此甲生产的零件内径比乙的稳定程度高得多.于是,可以作出判断,甲生产的零件的质量比乙的高一些.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对一名工人生产的零件内径(总体)的质量判断,与所抽取的零件内径(样本数据)直接相关.显然,我们可以从这名工人生产的零件中获取许多样本.这样,尽管总体是同一个,但由于样本不同,相应的样本频率分布与平均数、标准差等都会发生改变,这就会影响到我们对总体情况的估计.如果样本的代表性差,那么对总体所作出的估计就会产生偏差;样本没有代表性时,对总体作出错误估计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这也正是我们在前面讲随机抽样时反复强调样本代表性的理由.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减少错误的发生,条件许可时,通常采取适当增加样本容量的方法.当然,关键还是要改进抽样方法,提高样本的代表性.例3、甲、乙两种水稻试验品种连续5年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如下(单2结论:甲品种的样本平均数为10,样本方差为[(9.8-10)2 +(9.9-10)2+(10.1-10)2+(10-10)2+(10.2-10)2]÷5=0.02.乙品种的样本平均数也为10,样本方差为[(9.4-10)2+(10.3-10)2+(10.8-10)2+(9.7-10)2+(9.8-10)2]÷5=0.24.因为0.24>0.02,所以,由这组数据可以认为甲种水稻的产量比较稳定.练习题:①在一次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9.4,8.4,9.4,9.9,9.6,9.4,9.7,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值和方差分别为____________.②若给定一组数据x1,x2,…,x n,方差为s2,则ax1,ax2,…,ax n的方差是____________.③在相同条件下对自行车运动员甲、乙两人进行了6次测试,测得他们的最试判断选谁参加某项重大比赛更合适?④某养鱼专业户在一个养鱼池放入一批鱼苗,一年以后准备出售,为了在出售以前估计卖掉鱼后有多少收入,这个专业户已经了解到市场的销售价是每千克15元,请问,这个专业户还应该了解什么?怎样去了解?请你为他设计一个方案.⑤某课外活动小组对该市空气含尘调查,下面是一天每隔两小时测得的数据:0.03、0.03、0.04、0.05、0.01、0.03(单位3M G )(1)求出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2)若国标(国家环保局的标准)是平均值不得超过0.0253M G ;问这一天城市空气是否符合标准?⑥从甲、乙两种玉米中各抽10株,分别测得它们的株高如下:甲:25、41、40、37、22、14、19、39、21、42;乙:27、16、44、27、44、16、40、40、16、40;问:(1)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高?(2)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齐?结论:①9.5,0.016 ②a 2s 2③甲x =33,乙x =33,33734722=>=乙甲s s ,乙的成绩比甲稳定,应选乙参加比赛更合适.④这个专业户应了解鱼的总重量,可以先捕出一些鱼(设有x 条),作上标记后放回鱼塘,过一段时间再捕出一些鱼(设有a 条),观察其中带有标记的鱼的条数,作为一个样本来估计总体,则鱼塘中鱼的总条数鱼的条数鱼塘中所有带有标记的条鱼中带有标记的条数)(x a a = 这样就可以求得总条数,同时把第二次捕出的鱼的平均重量求出来,就可以估计鱼塘中的平均重量,进而估计全部鱼的重量,最后估计出收入.⑤(1)由题知众数是0.03,中位数为0.03;(2)这一天数据平均数是∵0.03>0.025∴ 这一天该城市空气不符合国标.⑥分析:看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高,只要比较 甲、乙两种玉米的均高即可;要比较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齐,只要看两种玉米高的方差即可,因为方差是体现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特征数.(1)-甲X =101(25+41+40+37+22+14+19+39+21+42)=30;-乙X =101(27+16+44+27+44+16+40+40+16+40)=31,-甲X <-乙X (2)可运算 2S 甲=104.2,2S 乙=128.8∴ 2S 甲<2S 乙所以乙种玉米苗长得高,甲种玉米的苗长得齐.【教学效果】: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巩固新知.四、【作业】1、必做题:习题2.2A 组4、5、6、7,B 组1、22、选做题:某地区全体九年级的3 000名学生参加了一次科学测试,为了估计学生的成绩,从不同学校的不同程度的学生中抽取了100名学生的成绩如下:100分12人,90分30人,80分18人,70分24人,60分12人,50分4人.请根据以上数据估计该地区3 000名学生的平均分、合格率(60或60分以上均属合格). 结论:运用计算器计算得:100450126024701880309012100⨯+⨯+⨯+⨯+⨯+⨯=79.40, (12+30+18+24+12)÷100=96%,所以样本的平均分是79.40分,合格率是96%,由此来估计总体3 000名学生的平均分是79.40分,合格率是96%.五、【小结】1o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分两类: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平均数对数据有“取齐”的作用,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用样本标准差估计总体标准差.样本容量越大,估计就越精确,标准差描述一组数据围绕平均数波动的大小,反映了一组数据变化的幅度.2o 用样本估计总体的两个手段(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需要从总体中抽取一个质量较高的样本,才能不会产生较大的估计偏差,且样本容量越大,估计的结果也就越精确.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的不是讲解的作用,而是引导者.学生需要的不是表演者,而是指导者.七、【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个班期末考试数学平均成绩相同,这表明这两个班数学学习情况一样(B)期末考试数学成绩的方差甲班比乙班的小,这表明甲班的数学学习情况比乙班好(C)期末考试数学平均成绩甲、乙两班相同,方差甲班比乙班大,则数学学习甲班比乙班好(D)期末考试数学平均成绩甲、乙两班相同,方差甲班比乙班小,则数学学习甲班比乙班好2. 一组数据的方差是2s ,将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乘以2,所得到的一组数据的方差是( )A. 22s ; B. 22s ; C.24s ; D.2s 二填空题3. 如果14:有6个数4,x , -1 ,y , z 6,它们的平均数为5,则x,y,z 三个数的平均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4、数据12n x x x ⋅⋅⋅,,的平均数为x ,方差为2s 中位数为a ,则数据1233n x x x ⋅⋅⋅+5,3+5,+5的平均数、标准差、方差、中位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5试用平均数与方差分析两位同学的英语成绩,并说明那一位同学的英语成绩比较稳定?。

方差和标准差教学教案设计

方差和标准差教学教案设计

方差和标准差教学教案设计方差和标准差教学教案设计方差和标准差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一共需要二个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通过观察与思考使学生直观感受甲、乙两人的射击平均成绩不分高低,但射击成绩波动大小不同,从而引出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探究出如何刻画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偏差,如何表示所有数据的总偏差。

第二课时提供了三个实际情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差的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方差和标准差。

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方差、标准差刻画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根据公式求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方差、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在数据的整理与计算的过程中养成耐心、细致、认真的习惯,学会把知识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概念的理解。

难点:对方差的意义理解不透,有些问题弄不清该用方差衡量,还是该用平均数衡量。

解决办法:通过学习明白对于一组数据来说,我们要衡量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通过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统计量来分析。

如果要衡量这组数据中的离散趋势,也就要研究它的波动情况,就需要利用方差或标准差这两个统计量来衡量。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我们常用平均数、中位数来刻画数据的“平均水平”。

但在评价选手的射击水平、机器加工零件的精度、手表的日走时误差时,只用平均数是不够的,有时还需要用一个新的数来刻画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一)观察与思考甲、乙两名业余射击选手参加了一次射击比赛,每人各射10发子弹,成绩如下表:将数据用散点图表示,如图26—3。

1.观察图形,从图中能估计甲和乙射击成绩的平均水平吗?2.哪组数据围绕其平均值的波动较大?波动大小反映了什么?3.谁的射击成绩比较稳定?注:观察两名业余射击选手比赛的成绩的散点图,直观感受两人成绩水平的高低及稳定性1.大约都是7环左右。

八年级数学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浙教版 教案

八年级数学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浙教版 教案

方差和标准差方差和标准差时间分配讲授练习20 20教材分析方差和标准差是反应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课本从射击比赛的成绩(当然也可以从学生更熟悉的例子,如投篮)引入,提出问题,并让学生通过画图来判断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形象直观,这样提出方差的概念就比较自然。

课本在本节和4.5节(包括相应的作业题)都安排了有关方差的计算,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掌握算理和算法。

计算过程可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养成使用计算器的习惯。

本节的“探究活动”隐含着一种规律,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去发现这种规律,体会发现的乐趣。

教学目标1.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3.能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

教学难点重点重点:方差的概念和计算难点:方差如何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讲练结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计算器板书设计方差和标准差一般地,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例1 投影区叫做这批数据的方差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例2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标准差教学设计及媒体设计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问题一:要选拔射击手参加比赛,应该挑选测试成绩中曾达到最好成绩的选手,还是成绩最稳定的选手?二、新课讲授:甲、乙两名射击手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甲命中环数7 8 8 8 9乙命中环数10 6 10 6 8我们先计算他们的平均数,发现平均数相同都是8,可见平均数不能反映两个选手成绩是否稳定。

甲、乙两人成绩与平均数的偏差是多少?甲:-1 0 0 0 1乙:2 -2 2 -2 0数据简单可看出甲稳定。

再看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农科站在8个面积相等的试验点对甲,乙两个早稻品种进行栽培对比试验,两个品种在各试验点的产量如下(单位:kg)甲:402,452,494.5,408.5,459.5,411,456,500.5乙:428,466,465,426.5,436,455,448.5,459哪个品种的产量比较稳定?计算它们的平均数都是448kg,再看偏差甲:-46 4 46.5 -39.5 11.5 -37 8 52.5 []222212)()()(1xxxxxxnSn-++-+-=[]22221)()()(1xxxxxxnSn-++-+-=。

八年级数学下册3.3方差和标准差教案(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3.3方差和标准差教案(新版)浙教版

第3章数据分析初步3.3 方差与标准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3.能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过程与方法体验对数据的处理过程,形成统计意识和初步的数据处理能力;根据方差的大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增强数学素养,学会用数学眼光看世界;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克服困难、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方差的概念和计算难点:理解方差如何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导学过程】【情境引入】为了选拔一名同学参加某市中学生射击竞赛,某校对甲、乙两名同学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试,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甲,乙两名射击手5次射击的成绩:甲命中环数分别为:7、8、8、8、9,乙命中环数为:10、6、10、6、8;现要挑选一名射击手参加比赛,若你是教练,你认为挑选哪一位比较适宜?为什么?⑴请分别计算两名射手的平均成绩;⑵请根据这两名射击手的成绩在下图中画出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思考下列问题(1)甲乙两名射击手他们每次的射击成绩与他们的平均成绩比较,哪一个偏离程度较低?(2)射击成绩偏离平均数的程度和数据的离散程度与折线的波动情况有怎样的联系?(3)用怎样的特征数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可否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累计数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4)是否可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5)数据的偏离程度还与什么有关?要比较两组样本容量不相同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程度,应如何比较?请计算甲乙两名运动员每次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平方和要挑选一名射击手参加比赛,你认为挑选哪一位比较适合?为什么?【新知探究】1.质检部门从A、B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单位:mm)A厂: 40.0,39.9,40.0,40.1,40.2,39.8,40.0,39.9,40.0, 40.1B厂: 39.8,40.2,39.8,40.2,39.9,40.1,39.8,40.2,39.8, 40.2(1)、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2)、根据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你能断定这两个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吗?3.什么是方差、标准差?怎样计算方差、标准差?(参考课本P63和P64)探究二.例题1、例:为了考察甲、乙两块地小麦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取10株苗,测得苗高如下(单位:cm)(教师着重进行说明,并且需要工整书写)哪块地的小麦长得比较整齐?【随堂练习】1. 已知,一组数据X1,X2,……,Xn的平均数是10,方差是2,①数据X1+3, X2+3,……,Xn+3的平均数是方差是,②数据2X1,2X2,……,2Xn的平均数是方差是,③数据2X1+3,2X2+3,……,2Xn+3的平均数是方差是,你能找出数据的变化与平均数、方差的关系吗?2.某快餐公司的香辣鸡腿很受消费者欢迎,为了保持公司信誉,公司严把鸡腿的进货质量,现有甲、乙两家农副产品加工厂到快餐公司推销鸡腿,两家鸡腿的价格相同,品质相近,快餐公司决定通过检查鸡腿的重量来确定选购哪家公司的鸡腿,检查人员以两家的鸡腿中各抽取15个鸡腿,记录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 g):甲 74 74 75 74 76 73 76 73 76 75 78 77 74 72 73乙 75 73 79 72 76 71 73 7278 74 77 78 80 71 75根据上面的数据,你认为快餐公司应该选购哪家加工厂的鸡腿?3.甲、乙两台机床生产同种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别是:甲:0、1、0、2、2、0、3、1、2、4乙:2、3、1、2、0、2、1、1、2、1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好?【知识梳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1.我们知道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之间的大小情况,而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2.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可以采取许多方法,在统计中常采用先求这组数据的,再求这组数据与的差的的平均数,用这个平均数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性大小3.设在一组数据X1,X2,X3,X4,……X n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1- )2,(X2- )2,(X3- )2,……,(Xn- )2 ,那么我们求它们的平均数,即 .4.一组数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