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Point to Plane最近点搜索算法
两点之间最短路径算法
两点之间最短路径的算法有三种:Dijkstra算法、Floyd-Warshall 算法、Bellman-Ford算法。
1. Dijkstra算法:该算法使用贪心策略,每次选择距离起点最近的节点进行扩展,直到到达终点。
它适用于有向图和无向图,但不适用于存在负权边的图。
2. Floyd-Warshall算法:该算法使用动态规划策略,通过计算每个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距离,来寻找最短路径。
它适用于有向图和无向图,也可以处理负权边,但不适用于存在负权环的图。
3. Bellman-Ford算法:该算法结合了Dijkstra 算法和Floyd-Warshall 算法的优点,可以在存在负权边的图中寻找最短路径,同时可以检测出是否存在负权环。
具体选择哪种算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来确定。
点到点的最短路径算法
点到点的最短路径算法
点到点的最短路径算法在计算机科学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其主要用于在图中找到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最短路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最短路径算法:
1. Dijkstra算法:这是一种用于在图中查找单源最短路径的算法。
其主要思想是从源点开始,每次从未访问过的节点中选择距离最短的节点,然后更新其邻居节点的距离。
这种算法不能处理负权重的边。
2. Bellman-Ford算法:这种算法可以处理带有负权重的边,并且可以找到从源点到所有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
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反复松弛所有边来找到最短路径。
如果图中存在负权重的循环,则该算法可能无法找到最短路径。
3. Floyd-Warshall算法:这是一种用于查找所有节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的算法。
其主要思想是通过逐步添加中间节点来找到最短路径。
这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较高,为O(n^3),其中n是图中的节点数。
4. A(A-Star)算法:这是一种启发式搜索算法,用于在图中找到最短路径。
它使用启发式函数来指导搜索方向,通常可以更快地找到最短路径。
A算法的关键在于启发式函数的选择,该函数应该能够准确地估计从当前节点到目标节点的距离。
这些算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具体选择哪种算法取决于具体的问题和场景。
给定平面上的n个点,求距离最近的两个点的距离。c语言
给定平面上的n个点,求距离最近的两个点的距离。
c语言给定平面上的n个点,我们需要找到距离最近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这是一个常见的计算几何问题,在计算机科学中有很多有效的算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使用C语言来实现一个简单但有效的算法来求解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个点的结构体来表示平面上的点。
点结构体可以包含两个成员变量,分别表示x和y坐标。
cstruct point {double x;double y;};接下来,我们需要实现一个计算两点之间距离的函数。
根据欧几里得距离公式,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得出:cdouble distance(struct point p1, struct point p2) {double dx = p1.x - p2.x;double dy = p1.y - p2.y;return sqrt(dx * dx + dy * dy);}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计算距离的函数,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种简单但有效的算法来找到距离最近的两个点。
我们首先需要将所有的点按照x坐标进行排序。
使用快速排序算法可以很高效地实现这一步。
cvoid quickSort(struct point arr[], int low, int high) {if (low < high) {int pivot = partition(arr, low, high);quickSort(arr, low, pivot - 1);quickSort(arr, pivot + 1, high);}}int partition(struct point arr[], int low, int high) {struct point pivot = arr[high];int i = (low - 1);for (int j = low; j <= high - 1; j++) {if (arr[j].x <= pivot.x) {i++;swap(&arr[i], &arr[j]);}}swap(&arr[i + 1], &arr[high]);return (i + 1);}void swap(struct point* a, struct point* b) {struct point temp = *a;*a = *b;*b = temp;}在完成排序之后,我们可以使用分治算法来找到最近的两个点。
最近点对算法
最近点对算法1. 简介最近点对算法(Closest Pair Algorithm)是一种用于找到平面上最近的两个点的算法。
该算法可以在给定一组点的情况下,找到距离最近的两个点,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最近点对问题在计算几何学、图像处理、数据挖掘等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可以使用最近点对算法来查找距离最近的两个地理位置;在机器视觉中,可以使用该算法来寻找图像中距离最接近的两个特征点。
2. 算法思想最近点对算法采用分治策略,将问题划分为多个子问题,并通过递归求解子问题来得到整体解。
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步骤:1.将所有点按照横坐标进行排序。
2.将排序后的点集平均划分为左右两部分,分别称为P_left和P_right。
3.分别在P_left和P_right中递归求解最近点对。
4.在左右两部分求得的最近点对中,选择距离更小的那一对作为候选解。
5.在区间[P_left[-1].x, P_right[0].x]内,查找可能的更近点对。
6.比较候选解与新找到的更近点对,选择距离更小的那一对作为最终解。
3. 算法实现3.1 数据结构在实现最近点对算法时,需要定义合适的数据结构来表示点。
常见的表示方法是使用二维数组或类对象。
以下是使用类对象来表示点的示例代码:class Point:def __init__(self, x, y):self.x = xself.y = y3.2 算法步骤3.2.1 排序首先,将所有点按照横坐标进行排序。
可以使用快速排序或归并排序等算法来实现排序功能。
def sort_points(points):# 使用快速排序按照横坐标进行排序# ...3.2.2 分治求解将排序后的点集平均划分为左右两部分,并递归求解最近点对。
def closest_pair(points):n = len(points)# 如果点集中只有两个点,则直接返回这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距离if n == 2:return points, distance(points[0], points[1])# 如果点集中只有三个点,则直接计算出最近点对if n == 3:d1 = distance(points[0], points[1])d2 = distance(points[0], points[2])d3 = distance(points[1], points[2])if d1 <= d2 and d1 <= d3:return [points[0], points[1]], d1elif d2 <= d1 and d2 <= d3:return [points[0], points[2]], d2else:return [points[1], points[2]], d3# 将点集平均划分为左右两部分mid = n // 2P_left = points[:mid]P_right = points[mid:]# 分别在左右两部分递归求解最近点对closest_pair_left = closest_pair(P_left)closest_pair_right = closest_pair(P_right)# 在左右两部分求得的最近点对中,选择距离更小的那一对作为候选解if closest_pair_left[1] < closest_pair_right[1]:min_pair, min_distance = closest_pair_leftelse:min_pair, min_distance = closest_pair_right3.2.3 查找更近点对在区间[P_left[-1].x, P_right[0].x]内,查找可能的更近点对。
平面最近点对问题(分治)
平⾯最近点对问题(分治)平⾯最近点对问题是指:在给出的同⼀个平⾯内的所有点的坐标,然后找出这些点中最近的两个点的距离.⽅法1:穷举1)算法描述:已知集合S中有n个点,⼀共可以组成n(n-1)/2对点对,蛮⼒法就是对这n(n-1)/2对点对逐对进⾏距离计算,通过循环求得点集中的最近点对2)算法时间复杂度:算法⼀共要执⾏ n(n-1)/2次循环,因此算法复杂度为O(n2)代码实现:利⽤两个for循环可实现所有点的配对,每次配对算出距离然后更新最短距离.for (i=0 ; i < n ;i ++){for(j= i+1 ; j<n ;j ++){点i与点j的配对}}⽅法2:分治1) 把它分成两个或多个更⼩的问题;2) 分别解决每个⼩问题;3) 把各⼩问题的解答组合起来,即可得到原问题的解答。
⼩问题通常与原问题相似,可以递归地使⽤分⽽治之策略来解决。
在这⾥介绍⼀种时间复杂度为O(nlognlogn)的算法。
其实,这⾥⽤到了分治的思想。
将所给平⾯上n个点的集合S分成两个⼦集S1和S2,每个⼦集中约有n/2个点。
然后在每个⼦集中递归地求最接近的点对。
在这⾥,⼀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分治法中的合并步骤,即由S1和S2的最接近点对,如何求得原集合S中的最接近点对。
如果这两个点分别在S1和S2中,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为了使问题变得简单,⾸先考虑⼀维的情形。
此时,S中的n个点退化为x轴上的n个实数x1,x2,...,xn。
最接近点对即为这n个实数中相差最⼩的两个实数。
显然可以先将点排好序,然后线性扫描就可以了。
但我们为了便于推⼴到⼆维的情形,尝试⽤分治法解决这个问题。
假设我们⽤m点将S分为S1和S2两个集合,这样⼀来,对于所有的p(S1中的点)和q(S2中的点),有p<q。
递归地在S1和S2上找出其最接近点对{p1,p2}和{q1,q2},并设 d = min{ |p1-p2| , |q1-q2| } 由此易知,S中最接近点对或者是{p1,p2},或者是{q1,q2},或者是某个{q3,p3},如下图所⽰。
chapter05_地面三维激光雷达点云配准与多源信息融合
图 5.6 Point to Plane 同名点搜索法
(3)Point to Projection 同名点搜索法 采用 Point toProjection 同名点搜索法的速度比较快。 如图 5.7 所示, 图中 Oq 是扫描目标曲面的透视点的位置。Point to Projection 搜索法是根据原曲面上的一 个点 P 和透视点 Oq ,在目标曲面上找出 q 点作为对应于 P 点的最近点,通过确 定 Oq 点向 p 点方向的投影线与目标曲面的交点 q,作为搜索的最近点。
4
1 n E ( R,= t) ∑ pi − ( Rqi + t )= min n i =1 ICP 的算法的步骤如下: 1)重心化; 2)对目标点云寻找 k 邻域,在参考点云上确定最近点对; 3)根据最近点对,计算旋转参数和平移参数;
2
(式 5-12)
4)根据旋转参数和平移参数,将目标点云转换到参考点云坐标系下; 5)若 E (R, t ) 达到最小,则结束;否则返回 2) 。 多数情况下先用第一种方法进行粗配准,以减少寻找最邻近点的复杂度,避 免陷入局部收敛。
5.1
点云配准
在地面三维激光雷达的数据采集过程中,可能存在前景遮挡后景的情况,还 可能要获取某对象的三维模型而进行环绕对象多站扫描, 获取其不同视角下的点 云数据。 地面激光雷达直接输出的数据信息是基于该摄站坐标体系的局部坐标数 据, 为获得研究对象的整体三维模型,不同视角获取的点云数据必须借助于重叠 信息融为一体, 即将不同摄站的点云数据归并到某一个摄站坐标系中去,这个过 程称为点云数据配准或点云拼接, 即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坐标系中的三维点云数 据转换到统一坐标系统中的数学计算过程。 点云配准的实质就是空间坐标变换。空间坐标变换可以由三类参数唯一确 定:尺度、旋转和平移。点云配准前后相对大小没有发生改变,即不发生尺度变 化,因此只需要解求三个旋转参数和三个平移参数,称为六参数配准模型。 配准包括两个步骤:①根据已知控制点解算不同空间坐标系间的转换关系; ②根据坐标系间的转换关系, 以其中一个坐标系作为参考,将其他坐标系下的点 云转换到该坐标系中。
ICP迭代最近点算法综述
迭代最近点算法综述摘要:三维点集配准问题是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作为解决三维点集配准问题的一个应用较为广泛的算法,ICP算法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以一种全新的思路从配准元素的选择、配准策略的确定和误差函数的求解等3个方面对三维点集配准的ICP算法的各种改进和优化进行了分类和总结。
关键词:三维点集;迭代最近点;配准1引言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三维点集配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步骤,它在表面重建、三维物体识别、相机定位等问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1]。
对于三维点集配准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如点标记法、自旋图像、主曲率方法、遗传算法、随机采样一致性算法等等,这些算法各有特色,在许多特定的情况下能够解决配准的问题。
但是应用最广泛的,影响最大的还是由Besl和Mckay在1992年提出的迭代最近点算法[2](Iterative Closest Point,ICP),它是基于纯粹几何模型的三维物体对准算法,由于它的强大功能以及高的精确度,很快就成为了曲面配准中的主流算法。
随着ICP算法的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对ICP算法做了详细的研究,分析了该算法的缺陷和特点,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改进,推动了这一重要算法的发展。
本文着眼于ICP算法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ICP算法的基本原理,总结其发展和改进的过程,对于该算法的各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做了简单的论述。
2ICP算法原理2.1ICP算法原理ICP算法主要用于三维物体的配准问题,可以理解为:给定两个来至不同坐标系的三维数据点集,找出两个点集的空间变换,以便它们能进行空间匹配。
假定用{}表示空间第一个点集,第二个点集的对齐匹配变换为使下式的目标函数最小[3]。
ICP算法的实质是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最优匹配算法,它重复进行“确定对应关系点集—计算最优刚体变换”的过程,直到某个表示正确匹配的收敛准则得到满足。
ICP 算法的母的是找到目标点集与参考点之间的旋转R和平移T变换,使得两匹配数据中间满足某种程度度量准则下的最优匹配。
求两组点之间的最近点对实验总结
求两组点之间的最近点对实验总结在计算几何学和算法设计中,求两组点之间的最近点对是一个重要且常见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简到繁地探讨这个主题,深入分析求解最近点对的算法,并进行实验总结,以便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
一、什么是最近点对问题?最近点对问题是指在一个平面上给定n个点,要求在这些点中找到距离最近的两个点。
这个问题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计算机视觉中的物体识别、无人驾驶车辆的障碍物检测等都涉及到最近点对的计算。
设计高效的算法来解决最近点对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最近点对的暴力解法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遍历所有点对,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并找到最小值。
这种暴力解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2),空间复杂度为O(1),虽然简单易懂,但对于大规模的数据集来说效率较低。
三、分治法解决最近点对问题分治法是解决最近点对问题的常见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点集分成两个子集,分别求解最近点对,然后再找出整个点集的最近点对。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用到分治、筛选和合并三个步骤。
具体算法流程如下:1. 将点集按照x坐标排序,找到中间线将点集分成左右两个子集。
2. 递归求解左右子集的最近点对。
3. 筛选出距离中线距离小于当前最近距离的点,将它们按照y坐标排序。
4. 在筛选后的点集中,以每个点为中心,向上下各取6个点。
5. 计算这些点之间的距离,更新最近距离。
6. 合并左右子集的结果,得到最终的最近点对。
使用分治法解决最近点对问题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效率较高,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
四、实验总结及个人观点在进行最近点对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分治法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其算法设计合理、程序实现简单高效。
对于中等规模的数据集,暴力解法也能够得到较好的结果,但对于大规模数据集来说效率明显低于分治法。
我个人认为在解决最近点对问题时,应优先考虑使用分治法,并且可以根据数据规模选择不同的算法来达到更高的效率。
总结来说,求两组点之间的最近点对是一个重要且常见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意义。
迭代最近点算法原理
迭代最近点算法原理
迭代最近点算法是一种在三维点云匹配问题中常用的算法,主要用于确定两个点集之间的空间变换关系。
以下是该算法的基本原理:
1. 搜索最近点:取点集P中的一点p(i),在点集M中找出距离p(i)最近的点m(i),则(pi,mi)就构成了一组对应点对。
2. 求解变换关系:利用n对这样的对应点(pi,mi)构成n个方程组,运
用数学方法求解得出旋转矩阵R和平移向量T,也就是求解出p(i)与m (i)之间的变换关系。
3. 应用变换:对点集P中的每一个点pi运用变换关系得到新的点集P2。
定义一个函数E,根据精度要求,定义终止迭代的条件,即E小于一个具体值时终止迭代。
E可以理解为经过变换后的P2中每个点与M点集中对应点的距离和。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算法相关书籍或请教专业人士。
matlab中的icp配准算法
matlab中的icp配准算法Matlab中的ICP配准算法引言:在计算机视觉和三维重建的领域中,三维点云配准是一个常见而重要的任务。
它的目标是找到两个或多个点云之间最优的刚体变换,以使得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最接近或重合。
ICP(Iterative Closest Point)算法是一种常用的点云配准算法,它在配准过程中迭代地最小化给定两个点云之间的误差。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Matlab中的ICP配准算法,以及如何根据ICP的步骤和原理来实现这个过程。
一、ICP算法的原理ICP算法的原理非常直观:给定两个点云A和B,我们首先随机选择一个参考点云,然后在每一次迭代中,通过找到对应点对来计算两个点云之间的刚体变换。
通过迭代的方式,我们不断优化刚体变换,直到达到预设的停止条件。
具体而言,ICP算法的步骤如下:1. 选择一个参考点云A和一个待配准点云B。
2. 计算A和B之间的点对对应关系。
常见的方法包括最近点匹配和最佳尺度恢复。
3. 在计算对应点对之后,通过应用最小二乘法或SVD分解来计算AB之间的刚体变换。
这个变换包括平移、旋转和缩放。
4. 将B点云应用到变换矩阵中,得到变换后的B'点云。
5. 重复步骤2-4,直到达到预设的停止条件。
常见的停止条件包括最大迭代次数、点对之间的平均误差或变换矩阵的收敛程度。
二、使用Matlab实现ICP算法在Matlab中,ICP配准算法可以使用PointCloudRegistration和PointToPlaneRegistration这两个函数来实现。
下面是一个基本的ICP配准代码示例:matlab加载点云数据load('PointCloudA.mat');load('PointCloudB.mat');设置ICP参数param = registration.icp;设置最大迭代次数param.MaximumIterations = 100;设置迭代终止的条件param.Tolerance = 1e-6;执行ICP配准[tform,PCB_registered] = pcregistericp(pointCloudB, pointCloudA, param);可视化结果figure;pcshow(PCB_registered);title('ICP Registration Result');在上面的示例中,我们先加载了两个点云数据文件PointCloudA和PointCloudB,然后设置了ICP的参数,如最大迭代次数和迭代终止的条件。
最接近点对问题算法
最接近点对问题算法
最接近点对问题是指在平面上给定N个点,找出其中距离最
近的两个点的距离。
可以使用以下算法来解决最接近点对问题:
1. 将所有点按照水平或垂直坐标排序,以便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后续操作。
2. 将所有点分为两个大致相等的集合,分别称为左集合和右集合。
3. 递归地在左集合和右集合中找出最小距离的点对。
4. 取两个集合中最小距离的点对中较小的距离minDistance。
5. 在以水平坐标为准的线段中,确认是否存在两个点,它们的横坐标之差小于minDistance,并计算它们的距离。
6. 在以垂直坐标为准的线段中,确认是否存在两个点,它们的纵坐标之差小于minDistance,并计算它们的距离。
7. 取步骤5和步骤6中距离的最小值,记为delta。
8. 在左集合和右集合中,找出间距水平线的范围内的点,并按照纵坐标排序。
9. 使用二重循环,依次计算两个集合中的相邻点对之间的距离,直到纵坐标的差大于等于delta。
10. 比较得到的距离和minDistance,取较小的值作为最终的最小距离。
以上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其中n为点的数量。
点云间距计算算法
点云间距计算算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点云是由大量的离散点组成的三维数据集合,通常用来表示物体表面的形状和结构。
在许多领域,如机器人导航、三维重建、虚拟现实等,点云数据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点云数据通常密集且混乱,需要一些算法来计算点云之间的距离,以便更好地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
点云间距计算算法是指计算点云数据中各个点之间的距离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点云数据通常包含大量的点,因此需要高效的算法来计算这些点之间的距离。
常用的点云间距计算算法有最近点计算算法、K最近邻算法、RANSAC算法等。
最近点计算算法是最简单的点云间距计算算法之一,它通过计算每个点与其最近的邻居点之间的距离来获取点云数据的局部结构信息。
该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为O(n^2),其中n为点云数据的点的数量。
虽然最近点计算算法简单高效,但在处理大规模点云数据时性能有限。
RANSAC算法是一种基于随机采样的点云间距计算算法,它通过随机选择一组点来拟合模型,并计算其他点到该模型的距离,然后根据距离阈值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点。
RANSAC算法在点云配准、平面拟合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处理大规模点云数据时性能较差。
除了上述算法外,还有一些基于机器学习的点云间距计算算法,如基于深度学习的点云特征学习、点云配对等。
这些算法通过学习点云数据的特征表示,实现更高效、更准确的点云间距计算。
虽然这些算法在处理大规模点云数据时性能较好,但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和计算资源。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点云间距计算算法需要根据具体场景和需求来决定。
在处理大规模点云数据时,可以选择K最近邻算法等高效算法;在需要对点云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处理时,可以选择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
研究和开发更高效的点云间距计算算法,将有助于提高点云数据的处理效率和质量,推动点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字数不足,继续】总结而言,点云间距计算算法在点云数据处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选择合适的点云间距计算算法可以更好地分析和处理点云数据,实现更高效、更精确的结果。
gdal_点到多边形的最近点计算_概述及解释说明
gdal 点到多边形的最近点计算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详细介绍了GDAL(地理数据抽象库)中关于点到多边形最近点计算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在地理信息系统领域中,点到多边形的最近点计算是一项重要且常见的任务,它用于确定一个给定的点与一个多边形之间的最短距离,并确定出具体的最近点。
本文将通过介绍GDAL库和其相关函数来解释这一过程。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引言、gdal 点到多边形的最近点计算、解释说明和结论。
引言部分提供了文章的背景和目标,同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大致概述。
gdal 点到多边形最近点计算部分会详细介绍GDAL库及其相关知识,并提供该问题的概述。
接下来,解释说明部分将深入讲解点到多边形距离计算原理、GDAL库中相应函数及参数,并提供示例代码和使用步骤说明。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GDAL在点到多边形最近点计算中的应用价值,并展望可能进行优化与改进的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GDAL库及其在点到多边形最近点计算中的应用。
通过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和提供示例代码,读者可以学习使用GDAL库进行该计算,并理解其中的原理和参数设置。
同时,本文还将在结论部分探讨该问题的应用意义,并提出对GDAL库函数的优化与改进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gdal点到多边形的最近点计算:2.1 GDAL简介:GDAL (Geospatial Data Abstraction Library) 是一个用于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开源库。
它提供了丰富的函数和工具,用于读取、写入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
GDAL支持各种地理信息系统(GIS)格式,并提供了对这些格式进行转换、投影、裁剪等操作的能力。
2.2 点到多边形最近点问题概述:在地理空间数据分析中,常常会遇到需要计算点到多边形的最近距离以及最近点的问题。
该问题可以应用于路径规划、行程优化以及位置匹配等领域。
二分法计算点集最近的两个点及距离
二分法计算点集最近的两个点及距离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二分法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各种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计算点集中最近的两个点及它们之间的距离。
这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场景,比如地理信息系统中寻找最近的两个地点,或者机器人导航中规划最短路径等。
本文将介绍二分法在计算点集最近的两个点及距离中的应用,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算法。
1. 问题描述假设有一个二维平面上的点集S,其中包含n个点。
我们的目标是找到S中距离最近的两个点及它们之间的距离。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对于一个大规模的点集来说,暴力搜索会变得非常低效。
我们需要一种更有效的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 暴力搜索算法我们可以考虑一种暴力搜索的算法。
对于点集S中的每一对点,我们都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并找出其中最小的距离。
这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2),在点集规模很大时,性能会非常低下。
3. 分治算法我们可以利用二分法来设计一个更高效的算法。
我们将点集S按照横坐标进行排序,然后将其等分成两部分:左边的点和右边的点。
接下来,我们分别在左右子集中找到最近的两个点及它们之间的距离。
假设左右子集中最近的两个点分别为p1和p2,我们分别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为d。
那么,我们需要计算跨越左右两个子集的最近距离。
4. 跨越子集的最近距离我们将以中线为界限的一个带状区域定义为可能存在最近点对的区域。
在这个带状区域内,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都不会超过d。
我们只需要考虑在带状区域内的点对。
并且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性质来优化查找过程。
5. 算法实现# 伪代码def closestPair(S):if len(S) < 2:return NoneS.sort(key=lambda x: x[0]) # 按照横坐标排序return closestPairRec(S, 0, len(S)-1)def closestPairRec(S, low, high):if high - low <= 3:return bruteForce(S[low:high+1]) # 暴力搜索mid = (low + high) // 2leftPair = closestPairRec(S, low, mid) # 左子集最近点对rightPair = closestPairRec(S, mid+1, high) # 右子集最近点对d = min(leftPair[1], rightPair[1])midStrip = [point for point in S[low:high] if abs(point[0] - S[mid][0]) < d] # 带状区域内的点return min(leftPair, rightPair, closestSplitPair(midStrip, d)) # 返回最近点对def closestSplitPair(S, d):S.sort(key=lambda x: x[1]) # 按照纵坐标排序bestPair = (None, float('inf'))for i in range(len(S)):for j in range(i+1, len(S)):if S[j][1] - S[i][1] > d:breakdistance = euclideanDistance(S[i], S[j])if distance < bestPair[1]:bestPair = (S[i], S[j], distance)return bestPair6. 总结与回顾通过上述算法,我们可以在O(nlogn)的时间复杂度内找到点集中最近的两个点及它们之间的距禞。
PABR三维模型重构
2017年28期科技创新与应用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创新前沿PABR三维模型重构孙浩鹏(长春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在污水处理过程中PABR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反应器,针对Fluent模拟而言,其三维模型的不断修改优化是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将三维模型进行分割,提取分割后的元素边界数据,根据不同的位置选用不同的重构方法,制作重构系统,通过修改各元素位置参数等方法在系统中直接生成新的三维模型,可大大减少建模工作量和复杂性,又最大限度的保留了PA BR的模型细节,保证了 Fluent模拟过程的三维模型快速调整准确性。
关键词:PABR;三维模型;元素;模型重构中图分类号:N945.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2945(2017)28-0017-02引言PABR是非常重要的污水处理反应器,它实质是ABR反应器的圆柱形版本,ABR[1]是厌氧折流反应器(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PABR2相当于将 ABR反应器内弯成圆柱形,现有的PABR反应器一般是4个反应室结合在一起。
其三维模 型的分割主要是根据设计需求在折流板的下部、进水口出水 口与反应器之间、分隔板这几个部分进行的,所以分割后合并 与重建的任务主要是在这几部分进行。
现有软件一般是基于数学投影或者数学形态学来合并多 边形,例如ArcGis软件可以将简单的地形进行两两合并,且 要求两个合并的多边形在边界条件上保持一致。
对两个边界 不一致的情况下,一般都采用CDT剖分,通过聚类算法进行 二次合并,类似的还有凹凸算法和扫描线算法等,但是都无法 对PABR反应器的分割部分进行融合,在顶点融合问题上普 适性不好。
本文针对PABR反应器各个元素,包括进水口与折 流板等,选择了点云中最近点计算方法ICP,通过不同的方法 进行各个部分的计算和焊接重构。
寻找两个点云对应点的方法
寻找两个点云对应点的方法寻找两个点云对应点的方法是点云处理中的重要步骤,通常用于三维重建、对齐、配准等任务。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最近邻搜索(Nearest Neighbor Search): 对于两个点云中的每个点,找到距离它最近的点作为对应点。
这种方法简单,但可能找到不是最佳的对应点。
2. ICP(Iterative Closest Point)算法: ICP 是一种迭代算法,从一个初始估计开始,通过不断迭代和优化,使两个点云逐渐对齐。
ICP 通常能找到更准确的对应点,但需要仔细选择初始估计和迭代终止条件。
3. RANSAC(Random Sample Consensus): RANSAC 是一种鲁棒的估计方法,用于从一组数据中估计数学模型。
在点云对应中,它可以用来估计基础矩阵或本质矩阵,从而找到对应点。
4. 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可以用于降维和特征提取,通过计算点云的协方差矩阵,找到主成分,然后根据主成分找到对应点。
5. GICP(Global ICP): GICP 是 ICP 的一种改进,它使用全局优化方法来寻找最佳的变换矩阵,而不是仅仅迭代局部最小二乘解。
6. FLANN(Fast Library for Approximate Nearest Neighbors): FLANN 是一种快速的最近邻搜索算法,用于在高维数据中快速找到最近邻。
7. 互信息法(Mutual Information): 互信息法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于估计两个概率分布之间的相似性。
在点云对应中,它可以用来衡量两个点云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找到对应点。
以上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例如,如果两个点云大致对齐,ICP 可能是一个好选择。
如果需要快速找到对应点,最近邻搜索或 FLANN 可能更合适。
如果需要高精度的对齐,GICP 可能更合适。
ICP算法——精选推荐
ICP算法ICP(Iterative Closest Point),即迭代最近点算法,是经典的数据配准算法。
其特征在于,通过求取源点云和⽬标点云之间的对应点对,基于对应点对构造旋转平移矩阵,并利⽤所求矩阵,将源点云变换到⽬标点云的坐标系下,估计变换后源点云与⽬标点云的误差函数,若误差函数值⼤于阀值,则迭代进⾏上述运算直到满⾜给定的误差要求.ICP算法采⽤最⼩⼆乘估计计算变换矩阵,原理简单且具有较好的精度,但是由于采⽤了迭代计算,导致算法计算速度较慢,⽽且采⽤ICP 进⾏配准计算时,其对配准点云的初始位置有⼀定要求,若所选初始位置不合理,则会导致算法陷⼊局部最优。
Align 3D Data如果空间中两组点云之间的对应关系已经明确,则很容易求得两者之间的刚性变换,即旋转和平移共6个参数,但这种对应关系⼀般很难事先知道。
ICP算法假设两组点云之间的对应关系由最近点确定,⼀步步将源点云P匹配到⽬标点云Q。
ICP算法主要包含对应点确定和变换计算更新,简要流程如下1. 在源点云P中选择⼀些随机点p i,i=1,2,⋯,n2. 在⽬标点云Q中找到每个点p i的最近点q i3. 剔除⼀些距离较远的点对4. 构建距离误差函数E5. 极⼩化误差函数,如果对应点距离⼩于给定阈值设置,则算法结束;否则根据计算的旋转平移更新源点云,继续上述步骤。
Basic ICP传统的ICP算法主要有两种度量函数,即point-to-point和point-to-plane距离,⼀般来说,point-to-plane距离能够加快收敛速度,也更加常⽤。
Point-to-Point Error MetricE point=∑i‖Point-to-Plane Error MetricE_{plane} = \sum_{i}\left[\left(\mathrm{R} p_{i}+t-q_{i}\right) \cdot n_{q_i}\right]^{2}Colored ICPColored ICP算法[Park2017]针对有颜⾊的点云,在原始point-to-plane能量项的基础上,增加了⼀个对应点对之间的颜⾊约束,能够有更好的配准结果。
opencv点到直线最近点计算
opencv点到直线最近点计算OpenCV是一个广泛使用的开源计算机视觉库,其中包含了许多用于点到线的最近点计算的函数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OpenCV中用于点到直线最近点计算的几种方法。
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中,点到线的最近点计算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点到线的最近点是指与给定点距离最短的直线上的点。
在OpenCV中,有几种方法可以实现这个功能。
方法一:点到线的垂足计算对于给定的直线和点,可以通过计算直线上与给定点距离最短的点来找到最近的点。
这个点称为垂足。
通过计算点到直线的垂足,可以找到点到直线的最近点。
步骤:1.定义直线的两个端点坐标:(x1,y1)和(x2,y2)。
2.定义点的坐标:(x,y)。
3.计算直线的斜率:k=(y2-y1)/(x2-x1)。
4.计算直线的截距:b=y1-k*x15.计算直线上与给定点距离最短的点(x0,y0)的坐标:x0=(k*y+x-k*b)/(k^2+1)y0=k*x0+b6. 计算给定点到最近点的距离:dist = sqrt((x - x0)^2 + (y -y0)^2)。
方法二:点到线的投影计算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计算点在直线上的投影来找到最近的点。
通过计算点到直线的投影,可以找到点到直线的最近点。
步骤:1.定义直线的两个端点坐标:(x1,y1)和(x2,y2)。
2.定义点的坐标:(x,y)。
3.计算直线的斜率:k=(y2-y1)/(x2-x1)。
4.计算直线的截距:b=y1-k*x15.计算直线上的投影点(x0,y0)的坐标:x0=(k*(k*x-y)+x)/(k^2+1)y0=k*x0+b6. 计算给定点到最近点的距离:dist = sqrt((x - x0)^2 + (y -y0)^2)。
方法三:点到线的最短距离计算还有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计算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来找到最近的点。
步骤:1.定义直线的两个端点坐标:(x1,y1)和(x2,y2)。
2.定义点的坐标:(x,y)。
point-to-plane算法
point-to-plane算法
点到平面算法(Point-to-Plane Algorithm)是计算一个点到一
个平面的最短距离的算法。
平面由一个法向量n和一个平面上的点p0确定,对于平面上
任意一点p,点到平面的最短距离d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d = (p - p0) · n
其中,·表示向量的点积运算。
该公式的推导可以通过将点p表示为平面上的一点p0和p到
平面的投影向量h的和来实现:
p = p0 + h
将公式带入到最短距离的公式中:
d = (p - p0) · n
d = (p0 + h - p0) · n
d = h · n
因此,点到平面的最短距离等于投影向量h与法向量n的点积。
请注意,该公式是基于平面为无限大的情况,对于有限大小的平面,可以通过限制p在平面上的范围,再计算最短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Point to Projection最近点搜索算法 • Point to Projection最近点搜索法是一种快速 的配准方法。如图1-d所示,图中Oq是扫描 目标曲面的透视点的位置。Point to Projection法是根据源曲面上的一个点p和透 视点Oq,在目标曲面上找出q点作为对应于 p点的最近点。通过确定Oq点向p点方向的 投影线与目标曲面的交点q,作为搜索的最 近点。
ICP算法的发展
• 迭代最近点法ICP最近点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不断地得到了完善和补充。Chen和Medioni及 Bergevin等人提出了point-to-plane搜索最近点的 精确配准方法。Rusinkiewicz和Levoy提出了 point-to-p rojection搜索最近点的快速配准方法。 Soon-Yong和Murali提出了Contractiveprojection-point搜索最近点的配准方法。此外, Andrew和Sing提取了基于彩色三维扫描数据点纹 理信息的数据配准方法,主要在ICP算法中考虑 三维扫描点的纹理色彩信息进行搜索最近点。 Natasha等人分析了ICP算法中的点云数据配准质 量问题。
ICP搜索最近点的主要方法
• 1. Point to Point最近点搜索法 • Point to Point最近点搜索法是ICP算法中最经典的一种方 法。如图1a所示, Point to Point法根据源曲面上的一个点p, 在目标曲面上找出对应于p点距离最近的q点。在这个方法 中通常运用kd-tree的方法实现最近点搜索。如图1b所示, pi是源曲面点云数据中的一个点,Vi是生成目标曲面点云 数据中距Pi最近的点。根据Vi点搜索出在曲面上与Vi点相 邻的点构成的三角形格网,计算pi点投影到每个三角形平 面上的投影点qi的坐标。对于每个三角形来说,当投影点 qi位于三角形内部,则距离最近点是搜索的最近点,当投 影点qi位于三角形外部,搜索的最近点应位于三角形的两 条边界上,Vi是该三角形到pi点的最近距离点。将每个三 角形确定的最近距离点进行比较可获得一个最近点。
ICP算法
朱珠
迭代最近点算法(ICP)
•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很多学者开始对点集数据的配准进 行了大量研究。1987年,Horn、Arun等人用四元数法提 出点集对点集配准方法。这种点集与点集坐标系匹配算法 通过实践证明是一个解决复杂配准问题的关键方法。1992 年,计算计视觉研究者Besl和Mckay介绍了一种高层次的 基于自由形态曲面的配准方法,也称为迭代最近点法ICP (Iterative Closest Point)。以点集对点集(PSTPS)配 准方法为基础,他们阐述了一种曲面拟合算法,该算法是 基于四元数的点集到点集配准方法。从测量点集中确定其 对应的最近点点集后,运用Faugera和Hebert提出的方法 计算新的最近点点集。用该方法进行迭代计算,直到残差 平方和所构成的目标函数值不变,结束迭代过程。ICP配 准法主要用于解决基于自由形态曲面的配准问题。它直接 对深度图像进行无关表面的三维数据处理,而且不需要对 物体的特征进行假设和分割,所以很快就成为深度图像配 准的一种主流算法,取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标准ICP简述
ICP算法的局限性
• 首先,该算法假设其中一个表面是另一个的子集, 也就是说,只有一个表面含在第二个表面中,这 一要求很多时候难以满足。 • 其实,该算法在寻找对应点的过程中,其计算代 价是非常大的。最坏情况下为O(NpNx) • 第三,ICP算法在对应点寻找的时候,使用的一 个基本假设是,欧氏距离最近的点就是对应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判断是武断的,它会产生 一定量的错误以点。 • 此外,ICP要取得精确的配准结果,需要好的初 始运动参数假设。
根据迭代的初值X0,由式(0-1)计算新点集Pi为: 式中,P表示原始未修改过的点集,Pi的下标i表示迭代次CP配准算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七 个步骤: • 1)根据点集Plk中的点坐标,在曲面S上搜索相应最近点 点集Prk; • 2)计算两个点集的重心位置坐标,并进行点集中心化生 成新的点集; • 3)由新的点集计算正定矩阵N,并计算N的最大特征值及 其最大特征向量; • 4)由于最大特征向量等价于残差平方和最小时的旋转四 元数,将四元数转换为旋转矩阵R; • 5)在旋转矩阵R被确定后,由平移向量t仅仅是两个点集 的重心差异,可以通过两个坐标系中的重心点和旋转矩阵 确定; • 6)根据式(0-3),由点集Plk计算旋转后的点集P’lk。通过 Plk与P’lk计算距离平方和值为fk+1。以连续两次距离平方 和之差绝对值 作为迭代判断数值; • 7)当 时,ICP配准算法就停止迭代,否则重复1 至6步,直到满足条件 后停止迭代。
• 2. Point to Plane最近点搜索算法 • 如图1c所示,Point to Plane法是根据源曲 面上的一个点p,在目标曲面上找出对应于 p点一个最近的q点。搜索算法是根据源曲 面上p点的切平面的法线,确定发现于目标 曲面的交点q’。根据目标曲面上q’点求出的 过q’点切平面,然后求源曲面上p点到过q’ 点切平面的垂线的交点q。
基本原理
• 三维空间R3存在两组含有n个坐标点的点集PL和PR,分别为:
• • • • • • •
三维空间点集PL中各点经过三维空间变换后与点集PR中点一一对应,其单点变换关系 式为:
上式中,R为三维旋转矩阵,t为平移向量。 在ICP配准方法中,空间变换参数向量X可表示为: 参数向量中四元数参数满足约束条件为:
深度图像配准
• 问题描述: • 为了获得被扫描物体的多幅深度图像数据,一般 做法是固定扫描物体,改变激光扫描仪的位置或 者固定扫描仪改变目标物体的位置。不管采用哪 种方式,从逻辑上讲,都可以认为是目标物体不 动,而扫描仪位置发生改变,也就是深度图像的 成像坐标系(即局部坐标系)发生了旋转和平移 变换。视点之间的这种旋转和平移变换关系参数 台球之为视点或深度图像的运动参数。一般而言, 运动参数的获得主要是利用重叠区域的数据来进 行估计,准确地计算运动参数就是深度图像配准 的核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