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的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明显优势的城市。
[2]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的比值。
、[3]郊区城市化:伴随着城市中上层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4]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市回流的现象。
[5]城市的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和所承当的分工。
[6]城市的性质: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7]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8]中心商务区:它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同时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
[9]社区:是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0]社会区:是指,也是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活标准,相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的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11]城市感应空间:把个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行为来解决人——环境相互作用的空间现象。
[12]城市经济区: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相互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
[13]城市引力模式:两个城市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人口规模成正比,距离成反比。
[14]城中村:处于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内,既既有较高程度的城市化特征,又保留浓厚的农村社区特征的人口聚居点。
[15]城市社会空间:指社会分化,包括社会地位、宗教和种族的变化。
简答题一、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1、1920年以前,城市学属于聚落地理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命运。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的其他城市用地。
阻构效应:城市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中,结构也处于一种动态发展当中,因此任一时期,城市结构既是合理的,在某些方面又是不合理的。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920年以前: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的发展,地理学家开始研究聚落地理学(包括城市区位和城市内部形态)城市研究
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命运。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城市问题研究
5、与城市形态学的关系:
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形式,包括街区布局、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等几方面。 城镇景观:Townscape,包含有可见并且可以记录与分类的环境形态,包括城镇设计、建筑设计、土地利用。
建成区:Built-up area,实际已发展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包括集中连片市区、分散到近郊、但与城市有密切联系
心作用。
我们应该不断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在吸收西方有益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基本理论体系。
4、城市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研究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1920-1950年:①20年代,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帕克、沃思、伯吉斯。通过研究住宅区,工业区,中心商业区,
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圆模式)
②1933年,克里斯塔勒发表《南德的中心地》,揭示了城市的中心地等级体系规律(对物质环境约束条
件的认识;忽视对成因的分析)
1950-1970年:①地理学界经历了“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的理论重新受到重视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城市地理学的特殊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使其具有独持的一面;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与城乡规划学的关系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公共政策的属性。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乡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乡规划学是为城乡建设和城乡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乡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乡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乡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对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研究将加强二、“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设置与发展前景城市规划从业队伍快速增加,已经形成完全独立的体系。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P1)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P2)●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一、1920年以前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二、1920-1950年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多I: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冇那些经国家批准设冇帀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毎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困郊区县之间,以通妙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Z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人而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帀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币核心及大都币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來,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Z间冇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Z间也冇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 )}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共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亲自整理].doc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脊料题型:一、不定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分析题内容: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的三个方向①从点的角度研宄一区域中的城市②从面的角度研宄一城市巾的区域③从点而结合研宄一城市化二、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①景观——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②规模_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③产业——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④物质构成——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⑤职能——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屮心;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差异等。
上述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
三、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确定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即城市的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也称景观地域城市化地区,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就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③城市的功能地域:主要是大都市区与大都市带四、都市区的概念(Metropolitan Area)MA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它不是一级行政单元,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
表示MA的定量方法是都市统计区(MSA): 一个MSA由中心县+外围县。
五、大都市带的概念及地域组织特点大都市带(megalopolis)是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地域组织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U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萁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连串的大都市区。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梳理1、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发展与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
2、城市化: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的增长。
3、城市人口:在城市居住一定时间(通常为半年)的人口,包括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
4、城市用地:城市中各种用途的土地的总和。
5、城市形态:城市占据的空间形态,包括扩展型、组团型、带型等。
6、城市功能区:城市中承担不同功能的区域,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7、集聚效应:由于人口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与规模效应。
8、扩散效应:人口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散,通常是由于中心城区土地成本上升或环境压力增大。
9、城乡一体化: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平等享有。
10、城市规划: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空间布局,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
二、重点知识点解析1、城市化的进程与影响因素:主要考察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差异及其原因,如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等。
2、城市用地结构与形态:分析不同城市用地结构与形态的形成原因,如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
3、城市功能区的规划与布局:了解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4、集聚与扩散效应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集聚与扩散效应对城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5、城乡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探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如土地制度改革、公共资源共享等。
6、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方法: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如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等。
三、难点知识点解析1、城市化的环境影响: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城市病的治理:城市病是指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需要研究如何有效治理城市病。
3、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需要研究如何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平等享有。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标准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标准版)一.名词解释:城市:广义: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
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狭义:现代城市是一级行政单元,是按国家建市标准设立的。
综合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应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6个月或1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大都市区、大都市带:大都市区:指的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最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经济活动基本部分、非基本部分:基本活动部分: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细分可以分为:离心型基本活动和向心型基本活动。
非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即城市对内、对外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
城市首位律——马克〃杰斐逊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多,也在国家上发挥着异常突出的作用。
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完整word版)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地域空间组织的学科。
主要研究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空间结构与布局、城市化过程、城市体系、城市间相互作用、城市形态、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和城市问题等。
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异,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首位度: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郊区城市化:发生在特大城市郊区的、人口流向主要由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的城市化过程.逆城市化:大都市区出现的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远离城市更远的乡村和小城镇的城市化过程。
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现状。
城市性质: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是目标。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中心商务区: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
目前CDB的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
大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一般以县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中存在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镇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生长极: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doc
1.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化研究,b、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c、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3.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定义城镇的标准:(1)单纯用某及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划分城镇;(4)用居民点的夏县人口数量指标和密度指标相结合作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划分城镇(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结构两个指标作为标准5.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6.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接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7.影响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其实影响城市形成的因素不外乎这两个因素: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a.社会发展对城市形成的影响b.政治因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一些政治事件对某些城市形成、发展影响极大,甚至对某些城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c.交通条件对城市形成的影响交通是地区联系和物资交流的重要手段。
重要城市皆为交通枢纽,并以交通网使它与腹地联系起来。
d.文化因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人类的文化活动,往往也能促使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条件:a.地质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地质条件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固体基础。
岩石裸露处不便于城市的建设,岩石风化形成的砂、砾、粘土层便于人类活动和城市的发展。
b.地形与城市的形成从地形上看,平原最适宜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整理
城市地理学乾乾乾er哥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
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4。
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答: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
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
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②1920—1950年(初创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分支科学,但城市地理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在该阶段得以确立。
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
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第一章 绪论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城市;城市是自然分工的结果!城市是新的社会结构1、最简单的城市起源史树栖——穴居——逐水草而居——分散聚落(乡村)——集中聚居(城市)树栖:躲避野兽;树多的地方资源丰富,食物充足!逐水草而居:采摘和渔业乡村:之所以分散是为了留有大片农田养活人口2、城市基本特征城市最基本的定义: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 l●占据地球表面小,但是高度聚集大量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
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扩散的中心,文明的象征城市是最集约利用土地的一种组织形式!l●城市是人类对自然活动干预最为严重的地方,以人文要素为主的地理环境 接近和回归自然是城市人的基本需求!l●城市是一种不完全、脆弱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反馈作用最为敏感的地方。
人口/与外界保持联系/自然灾害城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协调发展!l●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城市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3、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研究核心内容有两种尺度:城市体系(国家或者区域中的城镇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结构(城镇区域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研究应当从区域出发,注意研究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揭示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研究内容:u◆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影响?u◆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镇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u◆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功能区域和城乡边缘区域:商业、仓储、工业、住宅等相互关系、土地使用、市场、社会空间……u◆城市问题研究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宅问题、内城问题城市地理是偏重于人文性质的特殊区域地理。
4、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l●描述性的地名词典阶段(20世纪以前)描述为主! 特斯拉菩《地理学》 (同时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记述内容更广l●自然位置论阶段(20世纪前20年)20世纪早期人文地理繁荣,城市地理开始形成基本思想:用城市所在位置的自然条件作用揭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①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②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③注重城市化研究;④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P15第一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⑵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⑶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⑷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⑸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P202、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P24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P25 特点:⑴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都市区;⑵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⑶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⑷规模特别庞大。
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P254、城市群: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_(正式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_(正式版)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l)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城市地理学复习(完整版)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3.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4.近30年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表现出如下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结构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城市地理学》复习
消极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是由于农村经 济的破产和城市的发展缓慢造成的。 自上而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 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表现在原有 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乡镇 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 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配第— 配第—克拉克定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道路大致沿 着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向第二产业为主再转向第三产业为主 的顺序,这一规律称为配第— 的顺序,这一规律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 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 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 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城市网络化的出现和发展与生 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密切关系。
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及政府部门、企事 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构,都有不断向 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 扩散型城市化: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 动扩散。 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 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 飞地型城市化:如果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 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 景观型城市化: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又称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 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 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又称间接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消极城市化:先
大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是一个 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 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 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 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 的东西的总和。 城市的地理位置:就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 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 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规模经济:随着产量升高,生产成本降低的经济。是指 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 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 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 以至超出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
城市地理复习
第二章一、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二、城市的实体范围和行政辖区不一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了一定的乡村地域;另一种是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行政地域。
显然,这两类城市的辖区界线都不反映城乡界线,它们辖区范围内的城市人口是不可比的,前者偏大,后者偏小。
三、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四、大都市带(megalopolis)1、概念: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Gottmann)首先提出的。
2、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交互作用,规模特别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
3、6个大都市带:(1)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美国简称波士华;(2)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沿岸都市带,简称芝匹兹;(3)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4)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5)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五、市带县体制(了解福州)福州市辖6个县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综合试验区第三章一、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书本42页)1、大中小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鹰厦铁路:起点为鹰潭,终点为厦门外福铁路:又称来福铁路,自鹰厦线来舟站南侧的四等小站外洋站引出到福州横南铁路(峰福铁路):横峰--福州漳龙坎铁路(漳龙-龙坎线):起自鹰厦线的漳平站,龙岩站为终点站漳泉肖铁路:自漳平市梅水坑站,至泉州市湄洲湾肖厝港,抵施厝站梅坎铁路(漳龙铁路):起广东梅州市,至福建永定县坎市镇赣龙铁路:自江西赣州至福建龙岩温福铁路:自浙江省温州市的温州南站,至福建省福州市的福州南站福厦铁路:北起福州,到达厦门龙厦铁路:由龙岩站,到达角美站进入厦门向莆铁路(昌福-永莆线):江西省南昌市和福建省莆田市厦深铁路:北起厦门,入深圳二、城市的类型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动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3.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
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4.近30年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表现出如下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结构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上述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
7.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需要指出的是确定大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
大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之间的不同和联系就在于,有城市化地区才可能有大都市区,大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
8.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于 1957 年首先提出来的。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 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9.都市连绵区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的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10.都市连绵区形成的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11.都市圈都市圈是日本在美国“都市区”概念基础上,结合自身城市特点而形成的一个概念。
指的是城市的生活圈,日本都市圈划定的要素包括通勤,通校,购物,娱乐,报纸,快信,医院,图书馆等。
日本经济意义上的都市圈指的是以物资依存关系为中心的城市势力圈。
12.城镇密集区这是对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相对发达的地理空间的一种称呼,是一种比较中性的,一般的,可广泛使用的词汇,用“城镇密集区”做规划被误导和误解的可能性很小。
13. 城市群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14.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y)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15.信息服务业P50集中和分散两种趋势16.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P51由于大城市的优势,重新确定了其在发展中的地位和形象,因而国家层次的城市体系进一步发展,而且出现了范围更大的,以大城市(区)集聚发展为特色的跨国城市网络。
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跨国高速道路网络和发达的电子通信设施。
17.世界城市体系p52世界城市体系由世界各国城市组成,并有明显的等级结构。
18.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聚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这一过程使区域城市数量增多,非农活动规模扩大,城市文化扩散,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19.城市化一词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20.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n)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因此,城市化Ⅰ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P5521.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22.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的不同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像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离心型城市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化,城市平面扩大。
23.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p73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24.郊区化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由向心集聚走向离心扩散的特定阶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
主要有:1.制造业郊区化2.人口郊区化3.零售业郊区化4.办工业郊化25.霍尔将城市演变过程归纳为五个时期六个阶段,依次是:霍尔将一个国家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两部分,又把都市区分为首位城市体系和其他一般城市体系两部分,都市区由中心市和郊区组成,而非都市区则为传统的农村地区。
霍尔将城市演变过程归纳为五个时期六个阶段:1.流失中的集中: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大城市体系的发展。
中小城市体系吸引人口的能力较弱。
中心市吸引部分周围郊区和农村地区迁出的人口外,还有人口流失迁往大城市。
2.绝对集中:工业化遍及大多数城市,吸引了大批劳动力,乡村人口继续大量减少,城市化水平增加迅速,各都市区的人口规模都在绝对增加,人口向中心市集中。
3.相对集中: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都市区人口增长迅速,但中心市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郊区人口增长,仍是向心集聚的过程。
4.相对分散:城市化增长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即都市区人口在继续膨胀的过程中,中心市人口尽管仍有增长,但郊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中心市,中心市在整个都市区人口的比重开始下降。
5.绝对分散:都市区人口刘松的主要方向发生逆转,即在都市区人口继续增长的过程中,中心市的离心分散力度超过了向心集聚力量,人口从中心向郊区迁移,绝对量下降,郊区人口低速增长。
6.流失中的分散第一时期到第四时期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上升,第五时期的首位度下降。
在霍尔的模型中,前三个阶段,中心市人口告诉增长,城市发展以向心集聚为主;第四阶段中心市人口增长低于郊区,是离心扩散的初始阶段,出现了郊区化的前兆;第五阶段中心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向外迁移,为典型的郊区化阶段;第六阶段则与逆城市化相联系。
26.奥沙利文从制造业,人口,零售业,办工业四个方面阐述了郊区化的原因认为郊区化使城市从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变,在郊区形成了许多次级就业、购物中心。
1.制造业郊区化2.人口郊区化3.零售业郊区化4.办工业郊区化27.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28.城市土地的经济特征p2531.土地资源稀缺性2.区位的效益性3.边际效益递减性4.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5.市场交易的低效性29.城市地域结构模式p2721.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p2742.霍伊特的扇形模式p2773.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p27730.城市地域结构三模式的发展曼:中等城市的模式。
麦基模式:有两组不同商业中心。
一为西式商业中心,以国际贸易为主,出售高档货为多。
二为外来移民的商业中心,从事当地货品买卖为主。
31.城市中心商务区p280CBD(中央商务区)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它也是城市中低价最高的地区。
32.CBD的演变p285有三种增长方式影响着CBD 的空间结构变化的结论。
第一种是在人口增长缓慢的情况下,通过“周边增长( PeripheralAccretion)”方式,即通过新增加功能圈层或已有圈层向外围的发展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