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结构+集句式构结

合集下载

对联的14种形式

对联的14种形式

对联的14种形式大家都知道,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字文化,个性鲜明,寓意深远,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各种重大喜庆活动中备受重视。

由于中国文字的古老性和艺术性,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联的形式一直繁多而丰富,但其中最常见的形式只有14种。

第一种对联形式是四幅对联,也称为“四首”。

这种形式非常古老,历史悠久,它由四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

其结构是:上首-下首-上首-下首,上下首四句诗均有固定的韵脚押韵,是被认为最为严谨简洁的古风诗歌格式。

第二种对联形式是三幅对联,也称为“三首”。

它由三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其结构是:上首-中首-下首,中首为两句诗衔接古风和诗,上下两首必须押韵。

第三种对联形式是双幅对联,也称为“双首”。

它由两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其结构是:上首-下首,上下两首必须押韵,而且四句诗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境界、意境和主题的对应。

第四种对联形式是“醇香”,由两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其结构是:上首-中首,上首全部以“左醇”“右甘”结尾,而且两句诗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第五种对联形式是“双倾”,由两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第一首为两句,第二首也为两句,其结构是:上首-下首,上首以“左双”“右倾”结尾,而且两句诗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第六种对联形式是“长短”,由两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其结构是:上首-下首,上首以“左长”“右短”结尾,而且两句诗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第七种对联形式是“卷轴”,它由一首押韵的诗句组成,结构是:中首,这首诗以“左轴”“右卷”结尾,中首的前七个字与后七个字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第八种对联形式是“山河”,它由两首押韵的诗句组成,其结构是:上首-下首,上首以“左河”“右山”结尾,而且两句诗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第九种对联形式是“凤凰”,它由两首有一定规律的诗句组成,其结构是:上首-下首,上首以“左凤”“右凰”结尾,而且两句诗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对联知识—对联的句法与结构

对联知识—对联的句法与结构

对联知识—对联的句法与结构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

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并列关系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

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

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

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

例如: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

如一理发店联: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吹面生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

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

如一旅社联:进门都是客到此即为家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启功所撰一联: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那么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是什么?希望是下面的内容可以帮到大家~词有格律,骈文有规矩。

对联是从骈文、诗词衍变而来,所以对联也有格律。

对联的格律,就是要对仗。

所谓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像古代仪仗队排列两行,手持仪仗,两两相对。

对联对仗的格律要求有如下六项:1.字数相等对联可短可长。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是多少字,下联也应当是多少字。

如果字数不相等,除极特殊情况,便不成为对联。

这是对联最起码的一条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条要求。

2.句式一致这里所说句式,指句子指句子节奏形式。

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

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

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就不只一种:“二三”式: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挥毫|列|锦绣;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3.词性相当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

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

更严格的要求是,名词还分若干小类:天文、地理、宫室、器物、草木、鸟兽、形体、人+事、人伦等等,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的词相对。

古代划分的“实字”、“虚字”,跟现在的实词、虚词不尽相同。

如古代把某些动词和某些形容词归入虚字,所以某些动词与某些形容词相对也是可以的。

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

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

4.结构相应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对联基础知识--词、词性和结构

对联基础知识--词、词性和结构

对联基础知识--词、词性和结构对联的两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基础要素)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声律要素)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语法要素),也就是词、词性和结构在对联中的应用。

这是对联格律的语法要素,而且是对联格律最关键的要素。

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对联的核心要素。

因为在网络上有2种门派,一是沿袭旧的词性分类,即古代的分类。

一种是按照现在新的也就是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我倾向于后者,因为根据《楹联通则》第五条规定:原则上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

所以我们还是以了解现代汉语词性分类等有关的知识为基础。

这是需要相当的汉语词学基础。

而且由于中国的词汇词性在具体的句子里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应该是形容词,但在这句里却是动词,而且成了诗眼,很生动。

所以这第三个要素知识性很强。

一、词性相当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具体说来,就是每个词的词性应属同一类别。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要对仗得好,就必须要明确以下几点,或者说具有以下的常识。

一、现代汉语词性分类:首先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1、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

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

2、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大类。

二、词组、句式结构对应规则。

词组按语法结构共分为五类:主谓、并列(也称联合)、偏正、动宾(也称述宾)、动补(也称述补)。

各类词组举例:主谓结构:前边词素或词如同主语,后边词素或词如同谓语;前者是被陈述的对象,后者是陈述的对象。

如 : 面熟、性急、地震、祖传、你来、我往、水流、虎啸、胆怯、年轻、春风得意、鸟兽飞腾等。

并列结构:一般是由同义(包括近义)或反义的词素或词所构成。

如:声音、朋友、飞腾、歌唱、甘苦、好歹、土地、学习、攻击、贫穷、美丽、天地、恩怨、兴亡、难易、山欢水笑、山明水秀、红男绿女、沉浮高低等。

对联的分类与整理课题研究

对联的分类与整理课题研究

对联的分类与整理课题研究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它不仅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而且还能够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对联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并且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按照主题和内容分类
1. 历史对联:反映历史人物、事件、背景等方面的对联。

2. 人物对联:以人物为主题的对联,如武侠、名人、英雄等。

3. 自然对联:以自然景观、动物植物为主题的对联,如山水、花鸟等。

4. 社会对联:涉及社会问题、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对联。

5. 祝贺对联:在节庆、婚嫁等场合中使用的对联。

6. 宗教对联:反映宗教信仰、教义等方面的对联。

二、按照结构分类
1. 对仗式对联:前后呼应,音韵相同或相似的对联。

2. 对偶式对联:前后形式相对称,但音韵不一定相同的对联。

3. 命题式对联:前后两句之间存在一个主题或命题的对联。

4. 空对联:仅有前一句或后一句,另一句留空,需要读者自行填充
的对联。

三、按照形式分类
1. 连珠式对联:前后多句相联的对联。

2. 绝句式对联:每一句都是四个字,前后呼应的对联。

3. 拗句式对联:前后两句不完整,需要读者通过联想理解的对联。

4. 联句式对联:前后两句并不完全呼应,但有一定的关联性。

通过对对联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对联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传承对联文化。

同时,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如对联和文化传承、对联和艺术创作、对联和教育教学等等。

对联的句式和对仗

对联的句式和对仗

对联的句式和对仗讲师,永青对联同其他文艺一样,也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文心雕龙•丽辞》所谓“句句相衔”,“字字相丽”,《史通•叙事篇》所谓“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虽然都是就诗文的对偶说的,由于对联主要是由诗的对仗句发展而来的,因而实际上也道出了对联的特点。

一字数与句式(一)字数对联的第一个特点是上下两联字数相等。

如果不是故意空出某个位置以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概莫能外。

有人把一句话分写在大门两边,字数相差两三个,这当然不是不可以,但这只是口号而不能算对联。

(二)句式对联在句式上也有一些特色。

—其一,对联的句式一般是长短句,这一点颇类似于词。

每联两句或两句以上而每句又字数相等的对联并不多。

稍微常见一点的只是像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这样的四字句联。

有的对联,同一联中虽然每句字数相等,但节奏并不一样。

看峨眉山九老洞的一副:问九老何处飞来,一片碧云天影静;悟三乘遥空望去,四山明月佛光多。

两联的第一句是按三四的节奏念,第二句却按四三的节奏念。

两副对联字数相等,中间断句的地方并不一致的情形也很普遍。

下面两副每边都是十七个字,断句的差别就很大。

四川灌县离堆公园联:两千年好事,车同轨,书同文,天府百流同灌;数万顷良田,水有源,禾有本,中华一大有洲。

这副对联是按五三三六断句的。

百流,指都江堰。

四川乐山乌尤寺读书楼联:江上此楼高,问坡颖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蜀中游遍迹,看嘉峨并秀,扁舟载酒我重来。

这副对联又是按五五--------- 字断句的。

坡,东坡苏轼。

颖,颖滨遗老苏辙。

嘉,乐山。

峨,峨眉。

字数相等的对联尚且如此,不相等的,联中句子长短纷纭的程度,就更不用说了。

其二、喜欢用倒装。

这种倒装,主要是为了合某一特定句式或平仄:二十年前此读书,记古寺夕阳,常看青枫红叶临绝顶;一千里外更穷目,数今朝风物,只有月色滩声似旧时。

这副对联题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宫。

对联的句法与结构知识

对联的句法与结构知识

对联的句法与结构知识对联的句法与结构知识1.对衬、关联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

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称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样。

如果上下联光是字数相等而句子结构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严格的对称美。

例如陈爱珠女士(大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母亲)挽其夫沈永锡联: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难瞑目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江,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此联感情深挚,也有精美的词语,但从结构形成来说,却远未达到严整对称美的要求。

上联首句是动宾结构,下联首句是主谓结构,“幼诵”对“良人”,“孔孟之言”对“亦即良师”等都没有对好。

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因此在考虑字数相等时,也要考虑词组相同,只有上下联词组相同,即做到了句子结构相同,然后全联的结构才能具有严整的对称美。

关联:这是对联结构的第二个要求。

水上公园寻菡萏 (仄仄平平平仄仄)村中老媪嗜评书 (平平仄仄仄平平)词性、平仄都合乎要求,它能否算是一幅对联呢?不能。

因为它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上下句的内容毫无瓜葛,没有一点联系。

因为一幅对联除了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和谐以外,上下句还必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再如“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

也是互不相干的两句话,根本不能算是一副对联。

以上说的是对联结构的一般要求:即上下联要对称、要关联,这是任何一副对联都要达到的。

但是对联的内容、句法、体式既各不相同,其结构形式自然也会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是我们要进一步探究的。

2.常式、变式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对联的结构,可以概括地分为常式结构和变式结构两种:常式:就是经常见到的比较固定的`结构,从句子长短的角度来说,像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八言联,就是作者经常、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五、七言联,就是常见的五言律、七言律句型的对联,四言、六言联,即常见的骈文中四、六句式对联。

对联的形式和要求

对联的形式和要求

对联的形式和要求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

(一)词性相同结构一致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下联又可称为上比、下比,出句、对句,对头、对尾等等。

在写作上,要求上下联同一位置所用的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

下面先看一副对联:万家腾笑语四海庆新春此联,以“万”对“四”属于数词对数词,“家”对“海”属于名词对名词,“腾”与“庆”两个动词相对,“笑”、“新”是形容词相对,“语、春”又是名词相对。

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宾句式。

而下面这副对联在用词和结构上都存在问题:春艳百花开满地时祥万事喜盈门问题主要出在后三字上,单看“开”、“喜”两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此处转化为名词,“喜气”的意思),词性不类;从整个结构看,“开满地”是动宾结构,“喜盈门”属于主谓宾式短语,结构不一致。

其实,作对联只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牢记同类词相对,结构相同这一要领就不会出毛病了。

在古代,词性分类没有现在这么细致,作对联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

所谓“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

下面看一个简单的词性名称对照表就会明白。

实字(名词)天、地、人、树、鱼、花……活虚字(动词)打、吹、腾、升、进、出……死虚字(形容词)高、矮、长、短、大、美……助字(动词)乎、耶、哉、也、焉、兮……以助词相对的联句如一名士自挽联:无虑无忧,老夫去矣克勤克俭,小子勉之联尾“矣”、“之”两个助词相对,起到加重语气的作用。

古人作联,将实字即现代之名词分成十几个小类,如“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植物类”、“人事类”等等,要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人事对人事”……,现代人作联可以放宽一些,只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就可以了。

(二)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如果说,对联要求做到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达到整齐的建筑美,那么要求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则是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对联(附解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对联(附解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对联(附解析)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对联(附解析)一、要点梳理(一)对联的概念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二)对联的要求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对联可长可短。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

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上下联都是“二二一”式。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5.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

此外,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查考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因此近年来对联题备受青睐,出现频率较高,成为中考的亮丽风景。

对联这一中考考点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三种:拟写补全对联、修改组合对联、理解鉴赏对联。

(三)对联的分类1.按用途(1)通用联:如春联。

(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等。

2.按字数(1)短联(十字以内)(2)中联(百字以内)(3)长联(百字以上)等3.按修辞技巧(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对联基本格律《联律通则》分类讲解——结构对应

对联基本格律《联律通则》分类讲解——结构对应

对联基本格律《联律通则》分类讲解——结构对应
对联基本格律《联律通则》分类讲解——结构对应
结构对应,就是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同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从句法结构的角度讲,句型要一致,即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例如,清圣祖康熙题菊香书屋联:
盆菊仍霏清静香。

一“色”一“香”,和谐动人。

“香”还暗寓书香,极有情韵。

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宾句式。

其中,“庭松”、“盆菊”均为偏正结构,而“青葱”、“清静”则均为并列结构。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此联为江苏扬州瘦西湖小金山月观亭题写。

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状宾结构,彼此对应,四平八稳。

总的来说,对联的规则包括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
拍、平仄对立和形对意联。

一幅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词性对品是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

结构对应是从句法结构的角度讲,句型要一致,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

楹联知识--对联格律

楹联知识--对联格律

楹联知识--对联格律目录对联知识一、二对联知识三、四对联知识五、六对联知识七、八对联知识九、十诗钟概说新手必读《对联的词类与词性》《对联格律--对联谱》对联知识《一》一:〖基础部分〗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

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

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

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

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

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略论最佳对联结构

略论最佳对联结构

略论最佳对联结构阅读天地0521 0725略论最佳对联结构对联的基本句式是从骈文和律诗移植过来的,因此一开始就有优美的声律结构。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取舍、融合和优化,对联已经有了不同于诗词曲赋骈文的句式和结构,形成了独立的文体。

本文用二元序列表示对联结构,“0”为平,“1”为仄,用“,”断句,用“/”区分上下联。

对联的基本句式,四言和六言来自骈文,五言和七言来自律诗。

骈文多采用四言和六言,故宋人称为“四六”,但其中也杂用五言或七言。

同样是五言或七言,骈文的节奏与律诗不同。

这一点常常容易被人们忽视。

例如,王勃《滕王阁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七言联,其节奏1010100/0110011,相当于骈文的六言句式001100/110011加了一字,“与”和“共”相当于虚字,因此不应该用七言律诗句式0011100/1100011来衡量。

王勃名句的节奏与南齐王俭《灵丘竹赋》“翠叶与飞云争采/贞柯与层冰竞鲜”(见李调元《赋话》)的节奏1110011/0010010相同而青出于蓝。

将两者对照分析,骈文句式的特点一目了然。

纪晓岚所说的最古春联,蜀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见梁章钜《楹联丛话》),上联平仄是00101,在律诗中,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见王力《诗词格律》),因此不是对联句式。

实际上,孟昶用的是骈文句式,其节奏00101/01100,相当于四言句式0011/1100加了一字,“纳”和“号”相当于虚字。

“昶为太子时曾自题策勋府桃符‘天垂余庆/地接长春’”(见《中国对联大辞典》),说明该联是从四言句式变化而来的,作为骈文句式,对仗工丽。

如果不了解早期对联的这种情况,用五言律诗句式00011/11100来衡量,认为“余”字违律,显然是极大的误解。

《楹联丛话》中摘录《朱子全集》所载联语,有些句式明显来源于四六。

例如,松溪县明伦堂联“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其中允许相同虚字相对。

高考复习-对联

高考复习-对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现在的高考中,以上的第“⑷平仄相对、 ⑸偶句末字用平声韵、⑹实词不重复,虚词可 以重复”条不作严格要求。但这只是为考生作 想,我们现在还是应该了解。
对偶、对仗、对联的区分 1、 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势相同,意义对称的 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 式。有严对和宽对之分,严对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 等、结构形势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用重 复字。宽对只要求达到其中一部分就可。 2、 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像古代仪仗队排列两行 手持仪仗,两两相对,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3、 对联:俗称对子,通常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 的一组对偶句,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联 是对偶句,但对偶句不一定就是对联,只有这组对 偶句意义较完整,可以独立运用,可以书写张贴, 才可以称为对联。对联要讲究格律,对联的格律就 是对仗。
一、何为对联
对联又名对子,是一种严格的对偶 语句。 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 彼此相“对”;
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
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对联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样式。雅称 楹联,俗称“对子”。最早的对联据说 出自五代后蜀。明清两代,对联进入昌 盛时期。清代康熙、乾隆都有“到此一 题”的雅兴,铁齿铜牙的纪晓岚、胸有 成竹的郑板桥等对联高手也随之诞生。 对联主要类型有春联、贺联、挽联、赠 联等。
B.相反之例(反对):
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 白军中,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 C .相关之例(串对):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 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 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 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 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 溪边晚钓之翁。

周一预习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周一预习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 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 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五是平仄相谐。】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
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 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 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 “联”。
“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 之间,内容应当相关、相对,如果上下联各 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 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 算作对联。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 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 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 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 “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 为偏正结构。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
都是“二——二——三”。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 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 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声为仄。平仄相 谐包括两个方面: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 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 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 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 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对联》ppt课件

《对联》ppt课件

详细描述
夸张通过对事物的描绘进行夸大或缩小,强调其某一方 面的特点,在对联中常用来表达强烈的感情或深刻的寓 意。例如,“水深千尺龙鱼跃”,夸张地描绘水的深度 和鱼跃的情景,表达了壮观的自然景象。
05
对联的鉴赏
语言美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对联的语言美体现在其音韵和谐、对仗工 整、平仄有律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结词
春联是最常见的对联类型,用于庆祝春节等喜庆场合,通常以红色纸书写,寓意吉祥如 意、幸福美满。
详细描述
春联通常由上下两句对仗工整的诗句组成,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整 体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常见的春联主题包括迎春接福、家和万事兴、财源广进等。
婚联
总结词
婚联是为庆祝新人结婚而写的对联, 通常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福。
总结词
对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被文人墨客所喜爱和推崇。
详细描述
对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它不仅在民间广受欢迎,还受到了许多文人墨客的 喜爱和推崇。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都是对联的高手,他们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对联作品,为后人所传 颂。同时,对联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对联的起源
总结词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初是为了驱邪避凶,后来演变为一种文学形式。
详细描述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在春节时,人们会在门户上悬挂桃木板,上 面写上吉祥的词句或神名,以驱邪避凶。随着时间的推移,桃符上的字句变得越 来越讲究,对仗工整、韵律和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对联的发展
对联讲究声调的和谐,平仄的搭配,词语 的对仗,句式的统一,给人以音乐美感。

对联的写作规则

对联的写作规则

对联的写作规则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联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谐的结构形式、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对联题,一般是重点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知识积累能力,题型以主观题为主。

拟写对联,既要明确它的主要特点,又要掌握一定的技法。

下面以2013年各地中考试题中的对联题为例,解析拟写对联应遵循的原则和解题技巧。

拟写对联应把握六大特征: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3.结构相应。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

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5.平仄相谐。

古人把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6.意义相关。

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答对联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命题指向。

近年来,对联命题材料开始由课内走向以课外阅读为主,尤其是指向当地人文资源,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家乡的了解。

(2)弄清题目要求。

拟写对联时要注意审题,不要忽视题目或明或暗的提示信息而偏离题意。

(3)遵循“宽对”规则。

中考对联题的拟写,一般只做“宽对”的要求,所以,应力求达到这样几点要求:一是上下两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是上下两联意思相关,上下衔接;三是上下两联结构对称,词性相同;另外,上下两联的字眼最好不要重复。

对联的句法与结构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

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对联结构+集句式构结

对联结构+集句式构结

对联结构+集句式构结若要对联不难,要作出精品不易!因此多读、多记古今名联是有益的。

这里选择一些楹联艺术和技巧方面,与大家共同分享。

举例集句式构结许棫题嘉定花神庙联【上联】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子风,尔且慢行【下联】碧澥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此联平仄构结——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花神庙联当然要写花神。

此联妙在把花神隐藏起来,专写暮春景色,从而营造“谁收春色将归去”(韩愈),“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的意境。

【上联】“海棠开后,燕子来时”是暮春景色,用宋王诜《忆故人》句;“良辰美景奈何天”是明汤显祖《牡丹亭》名句,姹紫嫣红的春天即将消逝,无可奈何,依依不舍。

【下联】“碧澥倾春,黄金买夜”,用宋梁栋《念奴娇》(春梦)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用宋吕渭老《极相思》句。

春梦初醒,“不如归去”,还是“少住为佳”,留下一个悬念。

呵呵!好一句:“不如归去”,还是“少住为佳”?就这一个悬念,使人读后有长句恨短,馀韵未尽之妙。

此联用词曲语言,写花神主题,曼语丽辞,令人心驰神往,可以作多种解读。

对联属于古典文学,当之无愧;视为解构古典文学,亦无不可。

写花神庙能写得如此美妙,原因在于:对联是古典文学的解构文本,其中缩微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与意境美。

在文学史上,句的重复,并列和对偶早就存在。

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楹联与诗词曲赋骈文同源。

但不可否认,对联是在律诗和骈文的高起点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摆脱了押韵和句数的束服,突出了对仗平仄的统一,文白兼容,雅俗共赏,在当今信息社会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从对联入手,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左右逢源。

【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

对联结构不是语法结构,而是声律结构,即句内的平仄关系和联内的句脚安排。

对联的句法与结构知识

对联的句法与结构知识

对联的句法与结构知识(2)对联的句法与结构知识六、转折关系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

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

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

如一理发店联: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再如:翁同龢自题联: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

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

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七、选择关系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

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再如一婚联:但求天长地久何必朝相暮依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聚来千亩雪化作万家春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再如雁门关联: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多故人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九、目的关系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

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

看下联:巧理千家事增添万户心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再看一联: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此联为石达开所作。

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以上所举三例均为短联,至于带有短句的长联,读者可以据此理去分析、领会,这里不再赘述。

对联的结构,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结构+集句式构结
若要对联不难,要作出精品不易!因此多读、多记古今名联是有益的。

这里选择一些楹联艺术和技巧方面,与大家共同分享。

举例集句式构结
许棫题嘉定花神庙联
【上联】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子风,尔且慢行
【下联】碧澥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
——此联平仄构结——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花神庙联当然要写花神。

此联妙在把花神隐藏起来,专写暮春景色,从而营造“谁收春色将归去”(韩愈),“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的意境。

【上联】“海棠开后,燕子来时”是暮春景色,用宋王诜《忆故
人》句;“良辰美景奈何天”是明汤显祖《牡丹亭》名句,姹紫嫣红的春天即将消逝,无可奈何,依依不舍。

【下联】“碧澥倾春,黄金买夜”,用宋梁栋《念奴娇》(春梦)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用宋吕渭老《极相思》句。

春梦初醒,“不如归去”,还是“少住为佳”,留下一个悬念。

呵呵!好一句:“不如归去”,还是“少住为佳”?
就这一个悬念,使人读后有长句恨短,馀韵未尽之妙。

此联用词曲语言,写花神主题,曼语丽辞,令人心驰神往,可以作多种解读。

对联属于古典文学,当之无愧;视为解构古典文学,亦无不可。

写花神庙能写得如此美妙,原因在于:对联是古典文学的解构文本,其中缩微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与意境美。

在文学史上,句的重复,并列和对偶早就存在。

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楹联与诗词曲赋骈文同源。

但不可否认,对联是在律诗和骈文的高起点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摆脱了押韵和句数的束服,突出了对仗平仄的统一,文白兼容,雅俗共赏,在当今信息社会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从对联入手,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左右逢源。

【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
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

对联结构不是语法结构,而是声律结构,即句内的平仄关系和联内的句脚安排。

诗有格律,词有谱,曲有调名。

古人虽未制定联律,但律在联中。

由于短联句式与律诗、骈文句式没有多大区别,长联结构又比较复杂,人们对联律的理解不尽相同。

研究对联结构是研究联律的基础。

联律不是任何个人凭空创造的,而是历代(包括当代)联家在创作实践基础上,对各种对联结构经过比较和选择,简化和优化的结果。

【对联句式的生成】
对联句式是对联结构的基本单位。

律诗句式已经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但只有五、七言两种长度;对联句式应报含一言至七言七种长度。

能不能根据合乎逻辑的原理和方法,模拟对联句式的生成,然后确定对联句式体系?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诗的句式研究可供借鉴。

1、诗的节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汉语诗的节奏的基本形式”
===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这是四言诗的两句。

上句是两扬两抑格,下句是两抑两扬格。

平声长,所以是扬;仄声短,所以是抑。

上下两句抑扬相反,才能曲尽变化之妙。


(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65页)
【最佳对联结构】①
最佳对联结构是采用规范句式按四言模式安排句脚的对联结构。

==[每边一句]==
4 彭元瑞京邸春联
门心皆水(平平仄仄)
物我同春(仄仄平平)
6 集《兰亭序》字
静坐自然有得(仄仄平平仄仄)
虚怀初若无能(平平仄仄平平)
7 宋石曼卿对唐李贺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仄仄平平平仄仄)
月如无恨月长圆(平平仄仄仄平平)
==[每边二句]==
44 李兰卿集句题实学斋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每边三句]==
337 方地山北京寓舍春联
出有车,食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
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金未尽,衣未敝,今年季子不回家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最佳对联结构】②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①此联每边两句,第一句是四言,第二句是七言。

②其结构由一个四言句式和一个七言句式连接而成。

③句式由规范化的平仄关系组成。

句式之间用“,”断开。

④在对应位置上,上联句式和下联句式的平仄关系是互反的。

========大量使用重字 ==========
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名联谈趣》275)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此联特色为连用重字,
第一句是七言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上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风声(平平)雨声(仄仄)读书声(仄平平)
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家事(仄仄)国事(平平)天下事(平仄仄)
其中第二个“声/事”(平/仄)在节奏点上,与句式(仄/平)不同,因“声/事”为重字,可“覆盖”格式,并不违律。

========对仗工整 ============
对仗是楹联的基本特征,没有对仗就没有对联。

实际上对仗本身已把平仄相对包含在内。

把平仄从对仗中抽出来,是为了研究结构的需要。

因此,楹联创作必须在对仗上下功夫。

【律诗对仗限于上下两句之间,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允许重复】。

【骈文对仗扩大到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允许同位虚字相重】。

【楹联对仗的严格要求不亚于律诗】,
【现代楹联不允许上下联同位字相重】。

【楹联对仗与律诗对仗、骈文对仗的最大区别是自对形式的发展,把句中自对发展到同边自对】。

从盛唐到清代,是诗体的解構过程。

一方面,从乐府、律诗、绝句衍生出“长短句”。

于是“詩”解構为“詞”。

另一方面,从律诗和骈文剥离出“对
仗句”,由律诗单对和骈文偶对,发展为既对又联的两行文学。

于是“诗”解構为“联”。

古典文学文本解構为对联的最好证据是集句联。

集句联不仅集詩句,而且集詞句,集經句,集名句,或兼而集之。

因此,对联是古典文学的解構文本。

宋代盛行“四六”,采用骈文句式撰联,格律宽松,允许同位虚字相对。

例如:
==朱熹题松溪县明伦堂==
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
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
骈文句式在对联是常见的,不过同位虚字相重相对现象已逐步淘汰。

朱熹最大的贡献是将骈文句式和律诗句式结合起来,形成典型的对联结构。

从此,
对联有了不同于律诗、骈文的结构,这是对联史上的重大发展。

例如:
律诗句式在五言联、七言联以及长联的五言、七言句中占绝对优
势。

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鱼川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集句联=======
勸君更尽一杯酒(平平仄仄平平仄)
与尔同消萬古愁(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王维《渭城曲》句,下联李白《将進酒》句。

梁章钜云:“可謂工绝”。

资料来自;
《对联与对联文学陆震纶》
《集句联、最佳对联结构陆震纶》
《巧对录梁章钜》
《楹联丛话梁章钜》
《名联谈趣》
《龙虫并雕斋文集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