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单元备课(优选.)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备课方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备课方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导学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平均数、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均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平均分的能力,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在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应对第一学段统计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这样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让学生经历“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过程,体会统计对于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作用。
备内容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2课时)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条形统计图(1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备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根据平均数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回答问题并提出新问题。
3.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会绘制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积累数据分析的经验。
2.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
3.经历“移、补、合、分”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备重难点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难点1.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第八单元均匀数与条形统计图教课目的:1、领会均匀数的作用,能计算均匀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说其实质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色,能依据采集的数据在供给的样图中达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依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剖析和判断。
4、培育学生的数据剖析观点、推理能力和应意图识。
教课要点:1、理解均匀数的意义和求均匀数的方法。
2、能依据供给的数据达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课难点:1、理解均匀数的意义。
2、能依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供给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
3、办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足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领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课时均匀数( 1)教课目的:1、掌握均匀数的意义和求均匀数的方法。
2、理解移多补少求均匀数的方法,能依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均匀数。
3、能正确、全面地对待问题,同时学会与别人合作沟通,培育踊跃的数学学习感情。
教课要点:1、掌握求均匀数的方法。
教课难点:使学生理解均匀数的意义。
教课过程一、讲话导入教师手拿 8 支铅笔,并指名四位同学起立。
请大家帮忙想想,要如何分?学生发布建议后趁势导入课题,板书:均匀数(1)二、研究新知1.出示例 1 中的小红、小兰、小亮、小明采集矿泉水瓶的统计图。
发问: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他们采集的瓶子同样多吗?想想:假如要求他们均匀每人采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2.小组议论,沟通报告。
(14+12+11+15)÷4 =52÷4 =133.教师小结 ;13 就是 4 个数的均匀数,均匀每人采集了 13 个。
要求均匀每人采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能够先求出他们采集的矿泉水瓶的总数,再把总数均匀分红 4 份。
总数目÷总份数 =均匀数想想:为何会是均匀分红 4 份呢?学生思虑,教师指名回答。
三、稳固练习:92页做一做。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中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绘制方法以及应用,并能够运用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绘制方法,能够运用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特点的掌握。
2. 学生能够运用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黑板。
2. 学具:直尺、铅笔、橡皮、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复习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
2. 基本概念:介绍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 绘制方法:讲解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引导学生动手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 数据分析:提供实际数据,引导学生运用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 正文: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绘制方法、数据分析与应用作业设计:1. 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一幅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教案-《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人教版
1.加强对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和方法。
2.多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运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遇到的困难,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绘制技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然而,在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刻度和表示数据点存在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通过举例和演示,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在这一方面的表现有所改善。
此外,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较强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使得我对他们的学习效果充满信心。
(2)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可能对如何选择合适的刻度、如何表示数据点等细节存在困惑。
举例: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应选择适当的刻度,使得条形图能够清晰地表示出数据的差异。
(3)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分析数据,如比较不同数据的大小、判断数据的分布情况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全单元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求平均数的方法。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比较平均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
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完整了吗?请大家完成这个统计图。 ③师:像这样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数据进行统计而制成的统计图,叫
复式条形统计图,它又是纵向排列的,所以叫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这 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大家齐读。板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通过刚才的绘制,谁来说说绘制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2)观察比较区别:在我们四()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制好了这 张完整的复式统计图。下面,请你们静静地观察,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 有什么特点? ① 复试条形统计图都有什么? ② 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3)根据绘制好的条形统计图回答一下问题 ①哪年城镇人口数最 多?哪年最少? ②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③哪年城乡人口
师:现在同学们来观察平均数 13 和原来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 1: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生 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
在它们中间。”
生 2:“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收集瓶子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收
集瓶子的平均水平。”
(4):归纳“平均数”的含义
能跟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
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秀教案本单元主要学习“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数阶段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即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平均数是在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与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
把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每份不一定一样多。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掌握了复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就形成一种新的统计图即复式条形统计图。
把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第1课时平均数【教学导航】【教学内容】教材第90~92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加深对“平均分”和“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含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8支铅笔【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手中有8支铅笔,要分给四位同学,请大家帮我想一想,怎样分呢?让学生想一想,然后指名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分法。
当有学生提到给每位学生分2支时,教师引导:8支铅笔,分给四位同学,每人分2支,那么这8支铅笔刚好分完,并且每人分得的支数都相同,这种分法叫平均分。
每位同学平均分2支铅笔,这里的2就是平均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探究新知】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1)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一样多吗?(不一样多)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2)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说课稿
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平均数》说课稿【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安排内容为“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本节课是第1课时“平均数”,教材设计主要是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
平均数的概念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计算得到的。
教学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移一移、说一说,再结合课件演示,把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教师要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同时,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情境激趣。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教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学生:13个。
教师:这个答案是怎么得来的呢?(1)、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的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板书:移多补少。
(2)、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结合学生的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板书:(14+12+11+15)÷4=13教师:谁再来说说这个3表示什么意思?3、对比异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整单元(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整单元课程名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统计图绘制工具(如直尺、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平均数一、导入1. 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平均数的特点。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师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条形统计图一、导入1. 引入条形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条形统计图的定义和绘制方法。
2. 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 教师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绘制方法。
2. 强调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尝试运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2. 鼓励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绘制自己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反思:本教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统计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内容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
●单元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和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2.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画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会画复式条形统计图。
3.让学生通过读图、比较,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建议: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现实意义。
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第1课时平均数●明确学习内容教材90页例1。
●厘清学习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的交流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例1、教学挂图、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启发明确目标1.出示情境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师:你们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这个问题中“平均”是什么意思?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2.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3.提出问题: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4.讨论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含单元测试)
龙泉三小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教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看学习目标。
学(一)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学生讨论后交流。
师归纳: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1.出示例1情景图。
1.分析问题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
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师:什么是平均?生:平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生: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2.方法总结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生:他们不一样多。
师:那怎么办呢?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
师:怎样移动?教学后记:龙泉三小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学过学教出示例2情景图,说说题中所给的信息。
1.出示例2情景图。
男生女生2.分析信息。
师:你从表格中得到了哪些信息?生:我知道了每个人踢毽的个数。
生:男、女生队比较哪个队成绩好?师:怎样来比较他们的成绩呢?生:用总个数来比较。
生:应该用平均数来比较。
师:为什么应该用平均数比较呢?生:因为男生比女生多一人。
师:大家讨论一下,对不对呢?生:对。
师:怎样求他们各队的平均数啊?生:先求他们每队踢毽个数的总数,再除以每队的人数。
3.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龙泉三小四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学过学新课讲授探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1.单式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
师:这里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呢?生: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人数。
师:那应该画几个统计图?生:两个。
师:好,那现在你们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最快完成?学生分组合作绘制单式统计图。
师:绘制好了吗?你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成果吧。
学生展示。
4下8集体备课-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2016至 2017学年第二学期数学学科第 7 单元集体备课记录难点: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四、教学措施:1、找准目标,把握核心问题。
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学习情境,在他们已有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的基础上编排,4个例题承载着不同的任务,既有数学知识的认识深化,更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
教学时要全面分析教材,重视教材的修改变化,确定好教学目标,把握核心问题,落实课标核心理念。
例如;教材第87页的例4中,小男孩“这个图形有两条边都是曲线,怎么计算面积啊?”引发学生思考,是该例题的核心问题;小精灵“用学过的图形运动的知识试一试。
”点明了要解决的问题和单元学习的联系,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
2、设计活动,提供充足时间。
教材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找一找、数一数、填一填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分析、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例如,让学生思考“怎样画得又快又好?”“这个图形有两条边都是曲线,怎么计算面积啊?”等等,要求学生根据操作过程或已有知识经验不断思考,合作研讨,动手尝试探究。
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
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这样学生思维才能得以锻炼,解决问题的意识、策略方法才能得到发展。
3、用好方格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的4个例题全部使用了方格图,方格图发挥了测量标准的重要作用,除了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计算方法,更为学生理解和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方格图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使学生有了“做”数学、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的机会。
【课时安排】本单元设想用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例1、例2 轴对称第二课时例3、例4 平移第三课时处理练习题复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单元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来分析数据,作出简单的决策。
教学内容包括:-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平均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条形统计图与平均数的关系- 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3. 能够阅读和理解条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平均数信息。
4. 初步感知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并能用平均数来描述这些特征。
教学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在于:- 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 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提取平均数信息。
- 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的关系及其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条形统计图和计算平均数的示例。
- 练习题和活动材料,用于学生实践和巩固知识。
- 计算器或计算工具,用于辅助计算平均数。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境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结合条形统计图进行示例说明。
3. 演示:通过具体数据集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并展示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平均数信息。
4. 练习:提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并分析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
5. 活动: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加深对平均数应用的理解。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清晰展示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步骤和示例,以及条形统计图与平均数的关系。
可以使用图表和颜色来区分不同的概念和步骤,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设计相关的作业题,包括计算平均数、分析条形统计图和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鼓励学生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精品教案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平均数、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2.地位与作用: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三、课时安排:建议用4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平均数(1)教学内容:教材P90例1,完成P92“做一做”,P93“练习二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
3.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及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提出问题。
师:(出示两杯水)大家看,这里有两杯水,这一个杯子里的水是400g,另一个杯子里的水是600g,你能想办法在水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让两个杯子里的水变得同样多吗?【预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想到以下两种办法:预设1:将装600g水的杯子里的水倒100g到装400g水的杯子里。
预设2:先将水合起来再平均分。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1)]二、探究新知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P90的主题图。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大单元整体备课设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数据意识包括: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知道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而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知道同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式。形成数据意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学说话的习惯。
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要逐步建立起对数据的某种敏感或领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多参与到身边的多样化生活问题中去,亲身经历对数据的调查、研究、作出判断的活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并建立起“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观念。正因为如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数据的收集过程,了解数据收集、整理、呈现的简单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从这些目标要求不难看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离不开活动与过程。而这些活动又应该放在丰富而生动有趣的背景下进行。首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周围的有关数据信息的课题。比如,关于本班同学的喜好方面的一些统计的例子就有很多:喜好的歌曲、运动项目、各类课外读物、感兴趣的电视栏目、爱吃的水果蔬菜、爱喝的饮料、最喜欢的颜色、四季中最喜欢的季节等等。其次,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这体现了数据分析的“方法性”要求。即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要建立在一定方法的掌握上。一般来说,学生数据分析的方法涉及如何收集数据和如何处理数据的方法,前者指数据的调查、获取,后者指数据的整理、描述与分析。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备课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来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通过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生活中的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求平均数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平均数的含义理解不深,求平均数的方法不明确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据的敏感性,以及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索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条形统计图、实际操作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实践:学生动手操作,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巩固所学的知识。
4.应用:学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备课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绘制并解读条形统计图;•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观点的能力;•通过练习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数据分析和统计工作的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准确计算平均数;2.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够从中获取有用信息。
三、教学难点1.不同类型问题中平均数的运用;2.复杂数据情况下的条形统计图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堂课:平均数的计算与应用1.导入(5分钟)•引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数。
2.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给出几个例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解答。
3.练习与讨论(20分钟)•分发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题过程,教师及时辅导。
4.拓展(10分钟)•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第二堂课: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与分析1.回顾与导入(10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展示几个实际问题的数据,让学生设想如何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2.方法讲解(15分钟)•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解读技巧;•给出一些范例,让学生跟随步骤绘制图表。
3.实践与讨论(20分钟)•学生根据练习册上的题目,绘制条形统计图;•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图经验,与同学讨论不同图形之间的比较与分析。
4.应用实例(10分钟)•展示一个实际数据统计图,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信息并给出结论。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和讨论,提高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案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平均数(1)【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1-3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情景导入】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信息)(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生:都有“平均”这个词。
(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师: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生: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生: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生:怎样计算平均数?生: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讲授】(一)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学生讨论后交流。
师归纳: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1.出示例1情景图。
1.分析问题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
四下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单元备课(DOC)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1、平均数。
2、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
因此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均数”的意义,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难点:平均数的意义,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课时安排:5课时第1课时平均数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页《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1、平均数。
2、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
因此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均数”的意义,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难点:平均数的意义,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课时安排:5课时第1课时平均数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页《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
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
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
A.(16+24+36+27)÷365B.(16+24+36+27)÷12C.(16+24+36+27)÷4【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板书设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总数÷总份数=平均数例1:先合后分(14+12+11+15)÷4=52÷4=13第2课时平均数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2页《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喜欢踢毽子吗?那么男生队和女生队比赛踢毽子,哪一队能赢呢?结果是否公平呢?学生讨论。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比较才公平。
板书课题: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2。
1、出示例题,并读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哪个队踢毽子的总个数多就成绩好?如果不是,原因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指导: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总成绩来进行比较。
2、现在人数不同,又该如何比较?组织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板书: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19+15+16+20+15)÷5=85÷5=17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18+20+19+19)÷4=76÷4=19因为17<19,所以女生成绩好些。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9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4题。
(四)课后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板书设计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19+15+16+20+15)÷5=85÷5=17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子个数:(18+20+19+19)÷4=76÷4=19因为17<19,所以女生成绩好些。
第3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5、96页《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人口吗?出示例3复式统计表:这里有一张人口统计表,反映某地区1980-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复式统计表。
师: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知道哪些信息。
师:还可以用哪种形式来进行数据统计呢?揭示课题,板书——条形统计图2、师:以前我们学过将统计表绘制成条形统计图,那么今天我们能不能将这个统计表变成统计图呢?一起动手试一试。
出示两张统计图。
师引导学生说出:标题;纵轴:代表人数,单位:万人,每一格表示10万人;横轴:表示年份,年份上的小格中对应该年人数的条形图和数据。
3、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师:你们会画吗?请大家把城镇人口的条形图补充完整再完成乡村人口的条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1、师:现在我们完成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两种量。
请你们观察比较后告诉我1980年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相差多少?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师:为什么可以合二为一?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在相同项目内容下,才可以进行此操作。
2、师:我们刚才完成的城镇和乡村的人口统计图可以合二为一吗?怎么合呢?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绘制统计图,并展示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师:老师这里也将他们合起来画了一张,你们看看感觉如何?为了区分开乡村和城镇,应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图例的作用,感受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性。
板书:图例。
出示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揭示课题,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3、出示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1)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能表达一个项目的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情况。
(2)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观察一个项目,还可以进行两个项目之间的比较。
(3)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
4、根据绘制好的条形统计图回答一下问题:(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5、出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1)和上边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2)说明: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称作横向条形统计图。
(3)请你把它补充完整。
6、小结。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7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谈谈你的学习收获?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第4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8-100页《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