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 第24课 河中石兽(解析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 第24课  河中石兽(解析版)

24.河中石兽/纪昀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yún)圮.于河(pǐ)棹.数小舟(zhào) 曳.(yè)铁钯.(pá) 木杮.(fèi)湮.于沙上(yān) 啮.沙(niè)溯.流逆上(sù) 臆.断欤(yì)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靠近)(2)山门圮.于河(倒塌)(3)阅.十余岁(经过,经历)(4)求.石兽于水中(寻找)(5)竟.不可得(终了,最后)(6)曳.铁钯(拖)(7)尔辈不能究.物理(研究、探究)(8)众服为确论..(正确的言论)(9)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10)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3.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解析:前三项均为代词,最后一项为助词“的”。

)4.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C) A.石必倒掷(于)坎穴中B.(僧人)求石兽于水中C.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D.(石兽)湮于沙上5.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各划两处)(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果/得于/数里外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7.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走进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在本次活动中,班主任让你负责策划一期以“普及科学”为主题的手抄小报,请拟写两个栏目名称。

示例:科技前沿、科学探秘、科学讲座、科学与生活、科学家的故事(2)班内准备举行一次以“勇攀科学高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贺明同学的口才很好,但他不好意思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活动。

2020年 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人教部编版)

2020年 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人教部编版)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共7题;共15分)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山门圮于河(pǐ)棹数小舟(zhào)B. 曳铁钯(yè)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zhàng)C. 湮于沙上(yān)啮沙为坎穴(niè)D. 石必倒掷坎穴中(zhì) 溯流逆上(sù)【答案】B【考点】多音字字音,河中石兽【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B “涨”是多音字,岂能为暴涨携之去(zhǎng)A、C、D正确。

故答案为:B【点评】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

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B.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D.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答案】 D【考点】多义词,河中石兽【解析】【分析】A、B、C三项中“之”都是代词,D项中“之”是结构助词,的。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3.对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湮于沙上湮:埋没。

B. 山门圮于河圮:倒塌。

啮沙为坎穴啮:侵蚀,冲刷。

C. 阅十余岁阅:经过,过了。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设置帐篷。

D. 尔辈不能究物理究:推究。

据理臆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答案】C【考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河中石兽【解析】【分析】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C“设帐”在句中的意思为“讲学,教书”。

A、B、D正确。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初中语文七下《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七下《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

河中石兽素养提升本文的写作特点是:(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

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

作者借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引出了最后的深层思考。

故事复述沧州寺庙门前的石兽沉入河中,十多年后,寺僧顺流而下寻找未果,听讲学家的建议寻找亦未果,终听老河兵的话在上游找到了石兽。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古今异义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物理学2.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以为顺流下.矣原意为:位置在低处,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②棹.数小舟原意为:船桨,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2)动词作名词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原意为:(水位)急剧上升,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3. 重点实词(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__(4)求.二石兽于水中求:_____________(5)竟.不可得竟:_____________(6)曳.铁钯曳:_____________(7)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___________(8)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___________究:_____________(9)是.非木杮是:_____________(10)湮.于沙上湮:_____________(11)不亦颠.乎颠:_____________(12)众服.为确论服:_____________(13)凡河中失石..失石:___________(1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_____________(15)石必倒掷坎穴..中坎穴:___________(16)转转不已..不已:___________已:____________(17)遂反溯流..逆上矣溯流:___________(1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____________(19)可据理臆断....欤据:_____________理:_____________臆断:___________4. 文言虚词(1)二石兽并沉焉._____________(2)以.为顺流下矣 _____________①沿河求之. _____________(3)之②其反激之.力 _____________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4)为②众服为.确论 _____________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_______(5)乃.石性坚重 _____________(6)渐沉渐深耳. _____________(7)不亦颠乎. _____________(8)盖.石性坚重 _____________(9)遂.反溯流逆上矣 _____________①如其.言 _____________(10)其②但知其.一 _____________(11)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12)不知其二者.多矣 _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24课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卷(5)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24课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卷(5)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卷(5)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杮.湮.于沙上啮.沙溯.流逆上臆.断欤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寺临.河干临:(2)阅.十余岁阅:(3)求.二石兽于水中求:(4)竟.不可得竟:(5)曳.铁钯曳:(6)尔辈不能究.物理究:(7)不亦颠.乎颠:(8)众服为确论..确论:(9)如是再啮.啮:(10)遂.反溯流逆上矣遂:(11)二石兽并.沉焉并:(12)以为..顺流下矣以为:(13)棹.数小舟棹:(14)湮.于沙上湮: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4.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三、填空题(共2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5.结合课文《河中石兽》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作者是代学者、文学家,字。

6.下列有关课文《河中石兽》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五、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0分)7.用课文《河中石兽》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8.阅读课文《河中石兽》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做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三、拓展阅读9.【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部编版《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年部编版七下语文(附答案)

部编版《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年部编版七下语文(附答案)
10.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总分值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溯流:逆流。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5.以下句子中,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二石兽并沉焉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石必倒掷坎穴中D.可据理臆断欤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根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根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B项“暴涨〞在这里动词作名词用,指洪水。
16. 为什么老河兵能得出正确结论,怀丙能够捞出铁牛?结合语段〔一〕〔二〕谈一谈你的收获。
【答案】13. D
14.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15.①讲学家的笑,显示出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觉高明而轻视他人的性格特点。②老河兵的笑,显示出老河兵对讲学家的否认,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8.以下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文章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二份(word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二份(word含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一)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____________》,作者 ,字晓岚,直隶献县人, (朝代)学者、文学家,曾任《 》总纂修官。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 ) (2)山门圮.于河( ) (3)阅.十余岁( ) (4)求.石兽于水中( ) (5)竟.不可得( ) (6)曳.铁钯( ) (7)尔辈不能究.物理( ) (8)众服为确论..( ) (9)然则..天下之事( ) (10)可据理臆断..欤( ) 3. 下面句子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不亦颠乎B. 曳铁钯C. 尔辈不能究物理D. 卿今当涂掌事。

4.下面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闻之笑曰A. 一老河兵闻之.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 其反激之.力D. 无丝竹之.乱耳。

5. 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B.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D. 果/得于/数里外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15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20、虽有佳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和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3、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一、整体感知1、《礼记》又叫《》。

是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编撰。

《礼记》选自《》,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的论著。

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和的关系。

2、本文的中心句是3、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5、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何作用?6、想一句与课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7、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五,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六、作者既要阐述“教学相长”这个观点,为什么开篇先写“嘉肴”“至道”?这样有什么好处?七、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何作用?八,读了这篇文言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九、课外拓展。

有客至,主人具蔬食,客不悦。

主人谢曰:“家贫市远,不能得肉耳“客曰:“请杀我所乘之骡而食之。

”主人曰:“君何以归?”客指阶前之鸡曰:“我借君之鸡乘之而归”1.解释带点字主人具蔬食()客不悦()请杀我所乘之骡而食之()主人谢曰()2.翻译下列句子请杀我所乘之骡而食之译:我借君之鸡乘之而归译:3.本文客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二、翻译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

1、虽有佳肴()2、虽有佳肴()3、虽有佳肴()4、不知其旨也()5、虽有至道()6、虽有至道()7、、是故学然后知不足()8、教然后知困()9、然后能自反也()10、然后能自强也()11、然后能自强也()12、教学相长也()13、教学相长也()14、学学半()15、、学学半()16、其此之谓乎()17、不知其旨也()18、弗食()19、不知其善也()20、《兑命》曰()三、解释下列句子。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24课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卷(2)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24课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卷(2)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卷(2)一、积累运用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一寺临.河干临:(2)山门圮.于河圮:(3)阅.十余岁阅:(4)求.石兽于水中求:(5)竟.不可得竟:(6)棹.数小舟棹:(7)曳.铁钯曳:(8)尔辈不能究物理...究:物理:(9)湮.于沙上湮:(10)不亦颠.乎颠:(11)众服为确论..确论:(12)然则..天下之事然则:(13)可据理臆断..欤臆断: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果得于数里外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结合课文《河中石兽》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作者是代学者、文学家,字。

6.在《河中石兽》复习课上,老师请小红翻译“凡河中失石……”一句,小红将“凡”译为“凡是”,老师指出了小红的错误,小红不解。

老师提示说:“课文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哦。

”小红恍然大悟,并从河流的特点出发举出了不能于上流求石的两种情况:(1);(2)。

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

二、课内精读7.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引导语:《河中石兽》是清代诗人纪昀的一首诗,下面是关于《河中石兽》的相关习题集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学好这首诗。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答案《河中石兽》[测评·反思·交流]一、双基测评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能力迁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6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名著阅读1.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_人。

二、字词书写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纪昀.(_____)圮.于河(_____)棹.数小舟(_____)曳.(_____)铁钯.(_____)木杮.(_____)湮.于沙上(_____)啮.沙(_____)溯.流逆上(_____)臆.断欤(_____)三、句子默写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4.(题文)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______)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______)⑶湮于沙上(湮:______)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______)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______)5.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各划两处)(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果得于数里外古文阅读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六单元第24课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六单元第24课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4课河中石兽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pǐ) 棹.数小舟(chuò) 据理意断B.曳.铁钯(zhuài) 暴涨.(zhǎng) 募金重修C.湮.于沙上(yān) 啮.沙为坎穴(niè) 沙性松浮D.倒掷.坎穴中(zhì) 溯.流逆上(shuò) 不亦癫乎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B.小明和同学约好一起去看流星雨,8点钟小明不期而至....,准时到达了约定地点。

C.这个杀人犯被称作“地狱之手”,是当之无愧....的。

D.对于家长的反对态度,他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语文课程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B.《写字》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

C.《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可以更有效地避免发生校车交通安全事故。

D.能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

4.填在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①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②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③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④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A.①③④②B.②①④③C.②④③①D.③①④②5.下面句子与画线句表意最相近的一项是( )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A.怎能让人扼腕叹息? B.难道能让人扼腕叹息?C.让人扼腕叹息。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下《河中石兽》练习题 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下《河中石兽》练习题 含答案

初一《河中石兽》练习一、基础知识(一)解释加点的词意。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竟.不可得(3)尔辈..不能究物理..(4)岂.能为暴涨...携之去(5)沿河求之,不亦颠.乎(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7)如是..再啮(8)转转不已..(9)遂.反溯流..逆上矣(10)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11)然则..天下之事(12)但.知其一(13)可据理臆断..欤?(二)翻译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阅读训练(一)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4.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含答案

24 河中石兽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为暴涨携之去( ) 是非木杮( ) 可据理臆断欤(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十余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转转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划一处)(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部编最新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部编最新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部编最新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究:研究、探求B.山门圮.于河圮:倒塌C.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D.湮.于沙上湮:消失2.下面句子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A.不亦颠乎B.曳铁钯C.尔辈不能究物理D.卿今当涂掌事。

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闻之笑曰A.一老河兵闻之.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其反激之.力D.无丝竹之.乱耳。

4.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D.果/得于/数里外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调查,“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原因是瑞海公司违规经营、违规储存危险货物以及安全管理极其混乱造成的。

B.面对叙利亚小难民艾兰伏尸海滩的照片,使欧洲一些国家终于松口,允许更多难民入境。

C.磁州瓷器工艺精湛,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

D.屠呦呦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6.下列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鸡年春节已经过去,你还记得家家户户贴春联的情景吗?春联是对联的一种。

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

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①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②小小的对联融合了大文化③据历史记载,英国女王送了光绪皇帝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④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A.①③④②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三课时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三课时同步练习

25.河中石兽知识集锦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清代学者、文学家。

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故卒后谥号文达,世称“文达公”。

2、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是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

鲁迅评论说:“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中国小说史略》)第一课时一、填空。

本文作者是()朝的(),字()学者,是《》的总篡官。

本文选自《》一书,这是()所作的一部()小说。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于河()募.金重修()木柿.()曳.铁钯()棹.数小舟()啮.沙()臆断欤.()湮.于沙上()溯流..()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山门圮.于河()僧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四、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尔辈不能究物理。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遂反溯流逆上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第二课时一、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二、文章写到三类人寻找石兽,他们分别是:();();()。

三、文中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根据原文完成下列表格。

寻找经过人物寻找方法(原文)结果(原文)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四、在这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中,要想能够成功地寻得石兽需要考虑哪几个因素。

五.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六、自主检测(语段阅读,回答问题)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河中石兽
知识集锦
纪昀:
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清代学者、文学家。

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故卒后谥号文达,世称“文达公”。

2、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是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

鲁迅评论说:“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中国小说史略》)
第一课时
一、填空。

本文作者是()朝的(),字()学者,是《》的总篡官。

本文选自《》一书,这是()所作的一部()小说。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于河()募.金重修()木柿.()
曳.铁钯()棹.数小舟()啮.沙()
臆断欤.()湮.于沙上()溯流
..()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山门圮.于河()僧募.金重修()
棹.数小舟()曳.铁钯()
是非
..木柿()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
..逆上()可据理臆断
..()
四、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
尔辈不能究物理。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遂反溯流逆上矣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二、文章写到三类人寻找石兽,他们分别是:();();()。

三、文中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根据原文完成下列表格。

寻找经过人物寻找方法(原文)结果(原文)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四、在这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中,要想能够成功地寻得石兽需要考虑哪几个因素。

五.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六、自主检测
(语段阅读,回答问题)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果得于.数里外
⑵.如.是再啮
⑶.如.其言
2.翻译句子。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众服为.确论
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果得之.数里外
二、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E.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F.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G.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三、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四、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五、拓展延伸
“老头子”
纪文达(即纪昀)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

时入值南书房,每出,至值庐
..(值班的房间),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

高宗(乾隆皇帝)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
欲有以
..(设法)戏之。

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

纪文
短视
..(近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急)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

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

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

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解释)则可,无说则杀。

”纪曰:“臣未衣。

”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

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
从容免冠,顿首
..(磕头)谢.(谢罪、道歉)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
父天母地之为‘子’。

”高宗乃说。

1.从上文中可见纪昀的性格如何?
2.熟读文章,积累加点实词。

3.纪昀的逸事广为流传,搜集几则有关他的小故事,探究他的性格。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一找历史上其他才子故事加以比较。

答案: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四略。

五、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六、自主检测
1.(1)介词在(2)介词,像(3)介词按照
2.按照老河兵说的去找,果然在河的上游几里外找到石兽。

3.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第三课时:
一——四略。

五.1.机智幽默 2. 略 3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