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

一、填空(26分,每空1分)

1.①X+23,②5﹣a=5,③0.12m=24,④X﹣2.5<11,⑤12×2=24,⑥12s;在这6个式子中,

是等式;是方程.(填序号)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分数.

170平方分米=平方米; 11分=时; 20厘米=米.

3.把20分米、16分米的绳子剪成同样长的小段,而且都没有剩余,每段绳子最长是

分米,一共可以剪成段.

4.把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是全长的,每段长米.

5.的分数单位是,再添上个这样的单位就是最小的素数.

6.如果X÷3=1.8,那么X+1.6= ;10﹣X= .

7.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a,这三个数分别是、、.

8.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和.

9.分数,当x 时是最大真分数;当x 时是最小假分数;当X

时,可以转化为最小的带分数.

10.五(3)班学生分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每组6人或每组7人都余5人,五(3)班最少有

名学生.

二、判断

11.大于而小于的分数只有一个..(判断对错)

1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判断对错)13.真分数都比假分数小..(判断对错)

14.4千克的等于1千克的..(判断对错)

15.分数单位和分数值都比大..(判断对错)

三、选择(5分.填上合适的序号)

16.张力在教室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5,4),她同桌的座位用数对表示是()

A.(6,4)B.(5,3)C.(4,4)D.(5,5)

17.小明收集了一些邮票,拿出自己邮票的一半还少2张送给小军,这时他自己还剩50张邮票.求小明原有多少张邮票的正确算式是()

A.(50﹣2)×2 B.(50+2)×2 C.50×2+2 D.50×2﹣2

18.把3公顷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

A.公顷B.公顷C.公顷D.总面积的

19.如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三角形乙的面积是甲的,那么三角形丙的面积是甲的()

A.B.C.D.无法确定

20.如果y=5x(x和y是非0自然数),那么x和y的最大公因数是()

A.y B.1 C.5 D.x

四、计算

2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是假分数的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8÷13=

24÷4=

40÷19=

1÷7=

22.解方程.

3.74+X=6.26; X÷0.2=12; 25X=10; X﹣5.5=5.5.

23.写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5和6; 12和42; 40和8.

24.写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0和25; 9和11; 7和91.

四、实践操作

25.

①用数对表示图上工商银行的位置是,体育馆的位置是.

②电影院在(2,7),图书馆在(9,4),请你在图中标出来.

③从实验小学走到高级中学要向走格,再向走

格.

④火车站向南走3格,再向东走2格就到了高级中学.表示火车站的数对是,在图上标出火车站的位置.

五、问题解决(34分.第1、2题用方程解,各5分.)

26.用一条6米长的铁丝围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7.妈妈买一套衣服,已知一件上衣168元,比裙子贵52元,一条裙子要多少元?

28.从扬州到南京的路程有90千米,一辆汽车从扬州开往南京,已经行了35千米,行了全程的几分之几?

29.同一种毛巾,在甲超市的标价为5元3条,在乙超市的标价为7元4条,这种毛巾在哪一个超市里比较便宜?为什么?

30.总务处买来3筐芒果,一共72千克,平均分给8个办公室.

(1)每个办公室分到多少千克芒果?

(2)每个办公室分到几分之几筐芒果?

31.一辆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开出时车上有一些乘客.到了A站,先下车一半人数,再上车7人;到了B站,只是上车9人,这时车上共有乘客30人.这辆车从起点站开出时车上有多少人?

七、趣味题(共1小题,满分1分)

32.有一些图形按的顺序排列.(1)请你算一算第55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2)在前90个图形中,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苏教版五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26分,每空1分)

1.①X+23,②5﹣a=5,③0.12m=24,④X﹣2.5<11,⑤12×2=24,⑥12s;在这6个式子中,②③⑤是等式;②③是方程.(填序号)

【考点】方程需要满足的条件.

【分析】等式是指用“=”号连接的式子;方程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据此进行分类即可.【解答】解:①只含有未知数,不是等式,所以它既不是等式也不是方程;

②是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所以它既是等式也是方程;

③是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所以它既是等式也是方程;

④是不等式,所以它既不是等式也不是方程;

⑤是用“=”号连接的式子,但没有未知数,所以只是等式,不是方程;

⑥只含有未知数,不是等式,所以它既不是等式也不是方程;

所以②③⑤是等式;②③是方程.

故答案为:②③⑤;②③.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分数.

170平方分米=平方米; 11分=时; 20厘米=米.

【考点】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及单位换算;时、分、秒及其关系、单位换算与计算;长度的单位换算.

【分析】(1)低级单位分米化高级单位平方米除以进率100.

(2)低级单位分化高级单位时除以进率60.

(3)低级单位厘米化高级单位米除以进率100.

【解答】解:(1)170平方分米=平方米;

(2)11分=时;

(3)20厘米=米.

故答案为:,,.

3.把20分米、16分米的绳子剪成同样长的小段,而且都没有剩余,每段绳子最长是 4 分米,一共可以剪成9 段.

【考点】公因数和公倍数应用题.

【分析】一根长20分米,另一根长16分米.现要把他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且没有剩余.求每段最长可以是几分米,只要求出20和16的最大公约数,就是每段最长米数,然后用总米数除以每段米数得段数.

【解答】解:20=2×2×5,

16=2×2×2×2,

20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2×2=4,即每小段最长为4分米;

(20+16)÷4

=36÷4

=9(根);

答:每段绳子最长是4分米,一共可以剪成9段.

4.把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是全长的,每段长米.

【考点】分数的意义、读写及分类;分数除法.

【分析】把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根据分数的意义,即将这根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份,

则每段是全长的:1÷5=,每段的长为:4×=(米).

【解答】解:每段是全长的:1÷5=,

每段的长为:4×=(米).

故答案为:,.

5.的分数单位是,再添上13 个这样的单位就是最小的素数.

【考点】分数的意义、读写及分类.

【分析】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这样一份的数为分数单位.由此可知,的分数单位是,最小的素数是2,2﹣=,里面的13个,即再添上 13个这样的分数

单位就是最小的素数.

【解答】解:根据分数单位的意义可知,

的分数单位是,

2﹣=,

即再添上 1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素数.

故答案为:,13.

6.如果X÷3=1.8,那么X+1.6= 7 ;10﹣X= 4.6 .

【考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含字母式子的求值.

【分析】首先根据等式的性质,两边同时乘以3,求出X÷3=1.8的解是多少;然后把求出的x

的值分别代入X+1.6、10﹣X,求出算式的值各是多少即可.

【解答】解:X÷3=1.8

X÷3×3=1.8×3

X=5.4

X+1.6=5.4+1.6=7

10﹣X=10﹣5.4=4.6

故答案为:7、4.6.

7.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a,这三个数分别是﹣2 、、+2 .

【考点】用字母表示数;奇数与偶数的初步认识.

【分析】每相邻的两个奇数之间的差为2,所以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a,则中间的数为a÷2,再分别减去2和加上2即可.

【解答】解:中间的数是:a÷3=

第一个数是:﹣2

第三个数是: +2.

答:这三个连续的奇数为:﹣2,, +2.

故答案为:﹣2,, +2.

8.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和.

【考点】分数的意义、读写及分类.

【分析】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用分数表示.

【解答】解:

9.分数,当x 7 时是最大真分数;当x 8 时是最小假分数;当X 9 时,可以转化为最

小的带分数.

【考点】用字母表示数.

【分析】根据真分数的意义,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是真分数,因此当x为1至7的任何一个自然数时,都是真分数,其中分子等于7时最大;根据假分数的意义,分子大于或等于1时是假分

数,当x大于或等于8时是假分数,其中最小是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1时可化成最小的带分数.

【解答】解:分数,当x7时是最大真分数;当x=8时是最小假分数;当x=9时,可以转化为最小的带分数.

故答案为:7,8,9.

10.五(3)班学生分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每组6人或每组7人都余5人,五(3)班最少有47 名学生.

【考点】公因数和公倍数应用题.

【分析】求五(3)班最少有多少名学生,即求6和7的最小公倍数多5的数,先求出6和7的最小公倍数,再加上5即可.

【解答】解:6×7+5

=42+5

=47(人)

答:五(3)班最少有47名学生.

故答案为:47.

二、判断

11.大于而小于的分数只有一个.错误.(判断对错)

【考点】分数大小的比较.

【分析】大于,小于的同分母的分数只有一个,而不同分母的分数有很多个,如

等.据此解答.

【解答】解:大于,小于的同分母的分数只有一个,而不同分母的分数有很多个,如

等.

故答案为:错误.

1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判断对错)

【考点】等式的意义.

【分析】根据等式的性质,可知: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解答】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需要限制相同的这个数,必须得0除外,因为0做除数无意义;

故答案为:×.

13.真分数都比假分数小.正确.(判断对错)

【考点】分数大小的比较.

【分析】根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直接判断即可.

【解答】解:真分数是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是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假分数都大于或等于1,所以真分数都比假分数小.

故答案为:正确.

14.4千克的等于1千克的.√.(判断对错)

【考点】分数乘法.

【分析】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分别求出4千克的和1千克的,然后进行比较即可.【解答】解:4×(千克),

1×(千克),

所以,4千克的等于1千克的相等.

故答案为:√.

15.分数单位和分数值都比大.×.(判断对错)

【考点】分数的意义、读写及分类.

【分析】的分单位是,的分数单位是,,再把和化为同分母分数,再根据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解:的分单位是,的分数单位是,.

所以

故答案为:×.

三、选择(5分.填上合适的序号)

16.张力在教室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5,4),她同桌的座位用数对表示是()

A.(6,4)B.(5,3)C.(4,4)D.(5,5)

【考点】数对与位置.

【分析】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是: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张力的位置是第5列第4行,则她的同桌应该是在第6列第4行,由此即可解答.

【解答】解:张力在教室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5,4),她同桌的座位用数对表示是(6,4);故选:A.

17.小明收集了一些邮票,拿出自己邮票的一半还少2张送给小军,这时他自己还剩50张邮票.求小明原有多少张邮票的正确算式是()

A.(50﹣2)×2 B.(50+2)×2 C.50×2+2 D.50×2﹣2

【考点】整数的乘法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他拿出邮票的一半少2张送给小军,则自已手里还剩邮票的一半多两张,所以50﹣2正好是邮票的一半,则原来有邮票:(50﹣2)×2.

【解答】解:根据题意列式为:

(50﹣2)×2

=48×2

=96(张).

答:小明原有96张邮票.

故选:A.

18.把3公顷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

A.公顷B.公顷C.公顷D.总面积的

【考点】分数除法.

【分析】根据除法的意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

【解答】解:3(公顷)

答:每份是公顷.

故选:C.

19.如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三角形乙的面积是甲的,那么三角形丙的面积是甲的()

A.B.C.D.无法确定

【考点】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分析】由图可知:甲图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则甲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乙的面积+丙的面积=甲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中三角形乙的面积是甲的,则丙的面积是甲的1﹣,解答即可.

【解答】解:1﹣=

答:三角形丙的面积是甲的.

故选:A.

20.如果y=5x(x和y是非0自然数),那么x和y的最大公因数是()

A.y B.1 C.5 D.x

【考点】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x和y是倍数关系,那么较小的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的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解答】解:因为x和y都是非0自然数,y÷x=5,

所以x和y成倍数关系,y是较大数,x是较小数,

因此x和y的最大公因数是x.

故选:D.

四、计算

2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是假分数的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8÷13=

24÷4=

40÷19=

1÷7=

【考点】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

【分析】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线,除数相当于分母,商相当于分数值;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是用分子除以分母商为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分母不变.

【解答】解:8÷13=;

24÷4==6;

40÷19==2;

1÷7=.

故答案为:,6,2,.

22.解方程.

3.74+X=6.26; X÷0.2=12; 25X=10; X﹣5.5=5.5.

【考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分析】①依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74求解;

②依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乘0.2求解;

③依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5求解;

④依据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加5.5求解.

【解答】解:①3.74+X=6.26

3.74+X﹣3.74=6.26﹣3.74

X=2.52

②X÷0.2=12

X÷0.2×0.2=12×0.2

X=2.4

③25X=10

25X÷25=10÷25

X=0.4

④X﹣5.5=5.5

X﹣5.5+5.5=5.5+5.5

X=11

23.写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5和6; 12和42; 40和8.

【考点】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分析】根据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的公有质因数的连乘积,据此解答.

【解答】解:5和6是互质数关系,最大公约数是1;

12=2×2×3

42=2×3×7

最大公约数是2×3=6;

40和8是倍数关系,最大公约数是8.

24.写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0和25; 9和11; 7和91.

【考点】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分析】求两数的最小公倍数,要看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两个数互质,则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两个数为倍数关系,则最小公倍数为较大的数;两个数有公约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公有质因数与独有质因数的连乘积;由此选择情况解决问题.

【解答】解:10=2×5

25=5×5

最小公倍数是2×5×5=50;

9和11是互质数,最小公倍数是11×9=99;

7和91是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是91.

四、实践操作

25.

①用数对表示图上工商银行的位置是(9,1),体育馆的位置是(11,7).

②电影院在(2,7),图书馆在(9,4),请你在图中标出来.

③从实验小学走到高级中学要向南走 4 格,再向西走 3 格.

④火车站向南走3格,再向东走2格就到了高级中学.表示火车站的数对是(1,5),在图上标出火车站的位置.

【考点】数对与位置.

【分析】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是: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再根据地图上的方向辨别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由此即可填空.

【解答】解:据分析可知:

①用数对表示图上工商银行的位置是(9,1),体育馆的位置是(11,7).

②电影院在(2,7),图书馆在(9,4),请你在图中标出来.如下图所示.

③从实验小学走到高级中学要向南走 4格,再向西走3格.

④火车站向南走3格,再向东走2格就到了高级中学.表示火车站的数对是(1,5),在图上标出火车站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9,1)、(11,7)、南、4、西、3、(1,5).

五、问题解决(34分.第1、2题用方程解,各5分.)

26.用一条6米长的铁丝围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考点】正方形的周长.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可得,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就是铁丝的长度6米,利用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计算即可解答.

【解答】解:6÷4=1.5(米)

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5米.

27.妈妈买一套衣服,已知一件上衣168元,比裙子贵52元,一条裙子要多少元?

【考点】整数的加法和减法.

【分析】根据题意,用一件上衣168元减去52元就是一条裙子的钱数.

【解答】解:168﹣52=116(元)

答:一条裙子要116元.

28.从扬州到南京的路程有90千米,一辆汽车从扬州开往南京,已经行了35千米,行了全程的几分之几?

【考点】分数除法应用题.

【分析】用行的路程除以全程即可.

【解答】解:35÷90=;

答:行了全程的.

29.同一种毛巾,在甲超市的标价为5元3条,在乙超市的标价为7元4条,这种毛巾在哪一个超市里比较便宜?为什么?

【考点】分数除法应用题.

【分析】根据除法的意义,分别用所需钱数除以可买数量,求出这种毛巾分别在甲、乙店的单价各是多少,比较即可.

【解答】解:5÷3=(元)

7÷4=(元)

答:甲超市的毛巾单价低于乙超市的单价,所以这种毛巾在甲超市里比较便宜.

30.总务处买来3筐芒果,一共72千克,平均分给8个办公室.

(1)每个办公室分到多少千克芒果?

(2)每个办公室分到几分之几筐芒果?

【考点】整数的除法及应用;分数除法应用题.

【分析】(1)根据除法的意义用芒果一共的千克数除以办公室的个数,列出算式72÷8计算即可求解;

(2)根据除法的意义用芒果的筐数除以办公室的个数,列出算式3÷8计算即可求解.

【解答】解:(1)72÷8=9(千克)

答:每个办公室分到9千克芒果.

(2)3÷8=(筐)

答:每个办公室分到筐芒果.

31.一辆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开出时车上有一些乘客.到了A站,先下车一半人数,再上车7人;到了B站,只是上车9人,这时车上共有乘客30人.这辆车从起点站开出时车上有多少人?【考点】逆推问题.

【分析】根据车上共有乘客30人,是到了B站上车9人后是30人,那么到B站之前是30﹣9=21人,到了A站,先下车一半人数,再上车7人后是21人,那么下车一半人数后是21﹣7=14人,所以这辆车从起点站开出时车上有14×2=28人;据此解答.

【解答】解:(30﹣9﹣7)×2

=14×2

=28(人)

答:这辆车从起点站开出时车上有28人.

七、趣味题(共1小题,满分1分)

32.有一些图形按的顺序排列.

(1)请你算一算第55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2)在前90个图形中,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考点】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

【分析】(1)观察图形可知,这组图形排列规律是:6个图形一个循环周期,分别按照:3个正方形,2个圆形,1个三角形依次循环排列;计算出第55个图形是第几个周期的第几个图形即可;(2)每个周期都有2个圆形,计算出前90个图形经历了几个周期,即可求出有几个圆形,再根据分数的意义即可解答.

【解答】解:(1)55÷6=9…1,

答:第55个图形是第10周期的第1个图形,是正方形;

(2)90÷6=15

15×2=30(个)

30÷90=.

答:前90个图形中圆形占总数的.

2016年8月17日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 问题。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 G、作答。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 1、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 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x,y)第1个数表示第几列(x),第2个数表示 第几行(y),写数对时,是先写列数,再写行数。 3、从地球仪上看,连接北极和南极两点的是经线,垂直于 经线的线圈是纬线,经线和纬线、分别按一定的顺序编排表示“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都用度(°)、分(′)、秒(″)表示。 4、将某个点向左右平移几格,只是列(x)上的数字发生 加减变化,向左减,向右加,行(y)上的数字不变。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8,3),列6+2=8;将点(6,3)的位置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4,3),列6-2=4。 5、将某个点向上下平移几格,只是行(y)上的数字发生 加减变化,向上减,向下加,列(x)上的数字不变。举例:将点(6,3)的位置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6,5),行3+2=5;将点(6,3)的位置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的位置是(6,1),列3-2=1。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复习资料

(一)认知基础: 从四年级开始,已经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规律、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和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同时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基本经验和方法。 (二)主要内容: 1.把图形沿一个方向平移,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 2.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根据这两个方向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 (三)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3.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学习方法: 1.利用已有的经验,学习找规律的知识。包括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 2.采用作图、列举等方法,确定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 (五)学习重点: 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有序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现过程。 (六)难点点拨: 1、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比平移的次数要多1 因为第一次被覆盖的图像并不是通过平移得到的,所以被该图像覆盖的总次数比平移的次数要多1。 2、一些不规则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被图像覆盖的总次数的计算 遇到不规则图形时,我们要考虑图形是整体移动的。看它每一次整体向右或向下平移时,每次覆盖的个数。如: 这个图形整体在向右平移时,每次覆盖3格,所以被覆盖的次数是16-3+1=14(次);向下平移时,每次覆盖4格,所以被覆盖的次数是7-4+1=4(次),被覆盖的总次数就是14×4=56(次)。 3、在月历卡中用一些图形框数,框出不同和的个数的计算 因为月历卡中的日期组成的图形往往不是一个长方形,而是某一行只有几个日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办法来解决。如: 日一二三四五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 数 学 教 案 缑氏镇中心小学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 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标数;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1、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2、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 ,]表示。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3、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符号( , )。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4、两个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举例:3×5=15,15是合数。 5、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举例:[6,8]=24,(6,8)=2,2 4是2的倍数。 6、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举例:15和5,[15,5]=15,(15,5)=5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最新)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学习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学习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学习过程: 一、引: 教师谈话说明学习内容。 二、议: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

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练: 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3.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4.完成练习一第2题 5.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6.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方程。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2x=200 x+50=150、例:、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2 3、等式的性质: 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②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任然是等式。 4、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解方程 60-4X=20, 解4X=60-20 4X=40 X=10 检验:??把X=10代入原方程, 左边=60-4×10=20,右边=20,左边=右边,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 6、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7、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8、四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9. 2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E、解方程, F、检验, G、作答。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1、复式折线统计图

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 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 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标数; 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 1、几个非零自然数相乘,每个自然数都叫它们积的因数,积是这几个自然数的倍数。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绝不能孤立的存在.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找因数的方法:成对的找。)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从自然数1、2、3、……分别乘这个数) 4、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5、按照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成三类 1 ①只有自己本身一个因数的. 3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在所有的质数中,2是唯一的一个偶数。 ③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合数至少有 3个因数)最小的合数是4。 按照是否是2的倍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两类偶数和奇数。最小的偶数是0. 6、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符号( , )。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作互质数 7、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 ,]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8、两个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举例:3×5=15,15是合数。 9、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 举例:[6,8]=24,(6,8)=2,24是2的倍数。 10、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列举法、图示法、短除法 ......) ①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举例:15和5,[15,5]=15,(15,5)=5 ②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举例:[3,7]=21,(3,7)=1 ③一般关系的两个数,求最大公因数用列举法或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用大数翻倍法或短除法。 11、质因数: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12、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奇数。相邻的偶数(奇数)相差2。 13、2 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

(完整版)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xx。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7、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 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8、xx解应用题的思路: 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 ③、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量用X表示。④、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⑤、xx。⑥、检验。 ⑦、答。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9.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反映物体的变化趋势情况。作图时要注意描点、写数据、连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10、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11、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2、2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2、4、6、8;5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或5;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13、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14、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15、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16、两个质数(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17、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18、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安排八个单元:《简易方程》、《折线统计图》、《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圆》、《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 二、教材简析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5个单元,有第一单元的“方程”,第三个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是第六单元的“圆”图形的认识。“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二单元的“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同样作了富有创意的尝试,共安排三次。“积与积的奇偶性”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球的反弹高度”结合分数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各中不同球的反弹高度是否相同。“蒜叶的生长”让学生围绕身边的事物,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通过观察、记录数据。进一步熟悉统计的方法与过程。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会解一些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答相关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认识过程,学会求两个数得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加深对自然数的特征和相互关系的理解;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意义、性质以及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数概念的进一步扩展,丰富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圆的特征,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在分析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推导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探索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归纳分数基本性质等活动中,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思考,进一步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XX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蒜叶的生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和与积的奇偶性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球的反弹高度 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第六单元圆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 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 x+50>100 x+50=150

五年级下册数学书苏教版答案

苏教版五下数学期中检测卷(一) 姓名 得分 等第 一、仔细填空。(29分) 1、 ( )36 = 12 5=( )÷( )=()10 2、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 );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 )。 3、如果a 、b 是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且a 、b 都不为0),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如果a 、b 是两个非零的自然数,且a 是b 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4、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 )( ) 米,每段长是全长的( )( ) 。 11、如果 6 A 是假分数,那么A 最大是( );如果 6 A 是真分数,那么A 最小 是( )。 5、填出最简分数。 45千克= ()()吨 15分=()()时 20公顷=( )() 平方千米 6、方程2y=x 中,如果y=9,那么,x=( ),x+4=( )。 7、 5a (a 是大于0的自然数),当a ( )时,5a 是真分数,当a ( ) 时,5a 是假分数,当a ( )时,5 a 等于4。 8、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60,其中最大的一个数是( ) 9、在0.75、87、4 3 、0.8四个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相等的数是( )和( )。 10、27 1 的分数单位是( ),再减去(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后结果是1。 11、小芳卧室的一面墙上贴着瓷砖,中间的6块组成了一个图案。在保持组合图案不变的情况下,有( )种不同的贴法。 12、4 3 的分母加上8,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 加上( )。 13、一个数除以8余1,除以6也余1 ,这个数最小

是( )。 二、认真判断。(5分) 1、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却不一定是方程。………………………………( ) 2、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3、把一根电线分成4段,每段是1 4 米。……………………………………( ) 4、假分数都比1大。…………………………………………………… ( ) 5、大于73 而小于 7 5 的最简分数只有一个………………………………… ( ) 三、慎重选择。(5分) 1、一张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要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且没有剩余。最少可以分成( )。 A. 12个 B.15个 C. 9个 D.6个 2、在73、129、87、3625、91 13中,最简分数有( )个。 A 、4 B 、3 C 、2 3、X 5 是真分数,x 的值有( )种可能。 A. 3 B. 4 C. 5 D. 6 4、因为68=3 4 ,所以这两个分数的( )。 A 大小相等 B 分数单位相同 C 分数单位和大小都相同 5、做10道数学题,小明用了8分钟,小华用了11分钟,小强用了9分钟,( )做得快。 A. 小明 B. 小华 C. 小强 四、认真计算。(36分) 1、约分。(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分) 129 85 34 3272 2、 把下列各小数化成分数。(6分) 0.85= 4.4= 3.375= 3、把下列各分数化成小数。(6分) 36 27 = 2416= 189= 4、求X 的值:(18分) X ÷2.4=4 210+X=640 0.7X=0.56 X ÷4=160 X +0.35=7.25 2X=10.4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试卷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三套)! 期末测试卷1 一、填空 1、在x,3.5x<90,,125÷5=25中,等式有(),方程有()。 2、如果a是b的因数,那么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3、 4、在括号里填上最简分数。 60平方分米=()平方米36分=()时 45g=()kg 140mL=()L 5、在一块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铁皮上裁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6、964□,如果这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里应该填(),如果这个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里应该填()。 7、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直径是半径的();半径有()条,直 径有()条。圆的对称轴有()条。 8、17×11=187 35×11=385 49×11=539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5×11=2□5 87×11=□□□ 9、花店有玫瑰花a朵,康乃馨的数量比玫瑰的3倍少20朵,康乃馨有()朵。 10、有5箱牛奶,每箱16盒。把这些牛奶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分得()盒,每 班分得()箱,每班分得总数的()。 二、选择 1、用圆规画一个周长是78.5厘米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A、25 B、12.5 C、5 2、如果n是质数,分母是n的最简真分数有()个。 A、1 B、(n-1) C、n

3、的分母加上8,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A、1 B、3 C、8 4、两个圆的周长不相等,原因是()。 A、圆的位置不同 B、圆周率的大小不同 C、圆的半径不同 5、运送一批货物到某地,甲用了小时,乙用了小时,丙用 了小时。谁的速度最快?() A、甲 B、乙 C、丙 三、计算 3×2.5 x=24.45 3.9x+1.3×2=18.98 x-0.4x=1 四、画一画,填一填 1.在下面的方格图中画一个圆,圆心O的位置是(5,4),圆的半径占2格。 (1)如果图中每个小方格都表示边长 1厘米的正方形,那么画出的圆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2)将这个圆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圆心的左边变为 (,)。 五、应用题 1. 甲乙两地相距720千米,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地出发相向而行,客车 每小时行10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两车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驶了多少千米? 2.王阿姨买了3千克橘子和4千克苹果,共用去32.4元。橘子每千克3.6元,苹果 每千克多少元?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新版全册)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新版全册)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 12 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 311 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 1214 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 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1/ 3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 0 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年 级 下 册 数 学 教 学 反 思

反思一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地还不错,只有个别同学会在“解:设………为X…。”X的后面会忘记加单位名称;还有个别同学会在求出的结果X=…,得数的后面反而又加了单位名称。我想格式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几次提醒,个别同学会有所改正的。 格式上的问题是比较好纠正的,然而理解上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习课的时候,我想先教会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和方法。我小结出平时做的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等量关系,如下: 1、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82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130千米,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由此可以列出方程:解:设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X小时。X×130=1820 X=1820÷13 X=14 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14小时。 2、根据几何公式确定等量关系。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1.2平方米,底是5.6米,它的高是多少米?等量关系式:底×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解:设平行四边形的高是X米。 5.6X=11.2 X=11.2÷5.6 X=2 答:平行四边形的高是2米。 3、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 类似于这样的找等量关系的题目,是同学错的最多的题目,我让学生分两步做:第一,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表述的顺序列出等量关系式。 例1:钢琴的黑键有36个,比白键少16个,白键有多少个? 第一,找出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比白键少16个”,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比白键少”,“少”就是“减”,用“白键的个数-16个=黑键的个数”,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设白键有x个。x-16=36 x=36+16 x=52 答:白键有52个。 例2:一只大象的体重是6吨,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一头牛的体重是多少吨?第一,找出找出有比较意义关键句,“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看到“……的几倍”,应该用乘法,“一头牛体重×15=一只大象的体重”, 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设一头牛的体重是X 吨。15X=6 X=6÷15 X=0.4 答:一头牛的体重是0.4吨。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其实每道题目都可以列出三个等量关系式,要提醒学生注意,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如果这样列方程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总之,列方程解实际问题只要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式就可以了,等量关系式变化很多,因此方法较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我觉得对于理解水平较弱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用方程做出了这道题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用方程解题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就可以了,并且要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精华及各单元易错题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7、检验格式:60-4X=20解4X=60-20 4X=40 X=10 检验:把X=10代入原方程, 左边=60-4×10=20,右边=20,左边=右边,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 8、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9、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E、解方程 F、检验 G、作答。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 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 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连线、标数; 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 (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三单元:因数和公倍数 1、几个非零自然数相乘,每个自然数都叫它们积的因数,积是这几个自然数的倍数。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绝不能孤立的存在。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找因数的方法:成对的找,一般从小到大排列。)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从自然数1、2、3……分别乘这个数) 4、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5、按照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成三类 ①只有自己本身一个因数的1 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 71、73、79、83、89、97二十五个。 最小的质数是2。在所有的质数中,2是唯一的一个偶数。 ③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最小的合数是4。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

五年级数学备课 教学计划 一、对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简要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11个单元。 1、“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探索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2、“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即第二单元的“确定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安排四次。“数字与信息”、“球的反弹高度”、“奇妙的图形密铺”、“画出美丽的图案” 二、基本要求 数与代数 1、揭示分数的意义,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分数进行通分和约分, 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中,发展迁移能力。 3、教学简单图形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能逐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4、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间与图形 认识圆及其特征,知道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统计与概率 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 1、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 2、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7、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③、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量用X表示。④、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⑤、解方程。⑥、检验。 ⑦、答。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9.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反映物体的变化趋势情况。作图时要注意描点、写数据、连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10、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11、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2、2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2、4、6、8;5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或5;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13、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14、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15、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16、两个质数(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17、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版苏教版完整版

2015年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版教 版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 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 .专

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 .专

最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最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 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