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黄单胞菌菌黄素化学结构、生物学功 能和生物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用细菌改造月壤 等

用细菌改造月壤 等

用细菌改造月壤等作者:来源:《学苑创造·C版》2024年第02期用细菌改造月壤月壤缺少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氮,且含有无法被植物吸收的不可溶磷,因此月壤不能像地球火山灰那样支持植物生长。

日前,中国农业大学作物生理与栽培研究中心的孙振才博士与同事在《通讯—生物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组合利用3种细菌或可提高月壤内可溶性磷的浓度,增强月壤肥力。

研究人员用胶质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处理了与“阿波罗14号”样品组成成分类似的月壤模拟物,10至21天后,月壤模拟物中可溶性磷含量均提高200%以上。

在处理后的月壤模拟物中种植本氏烟草种子,24天后这些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比对照模拟物(含死细菌)中的植物高了104%。

此外,与对照模拟物中种植的植物相比,在经3种细菌处理过18天的月壤模拟物中种植植物,种植6天后有更长的茎部和根部;种植24天后,植物的叶片更重、叶簇更宽。

这些情况表明用这3种细菌处理的月壤模拟物能促进和维持本氏烟草的生长。

与患者肌肉相连的仿生手近日,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电气工程系的一个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可直接连接到人体神经和骨骼系统的仿生手。

研究人员将钛合金植入物置入一位单侧肘下截肢患者的桡骨和尺骨的髓腔,并通过手术将被切断的神经转移到游离肌肉移植物上以构建电肌肉结构。

患者的肌肉、游离肌肉移植物和尺神经都被植入了相应的电极。

钛植入物的皮外延伸部分可与假肢相连,并为植入电极提供通信界面。

日常使用显示,这种仿生手改善了假肢的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关结果发表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

多功能心脏介入软体机器人在心血管微创手术中,外科医生需要依靠特制的细丝导管将支架或其他材料送达特定的血管部位。

然而,对于不停跳动的心脏,这一策略显得困难重重,可操作性不高。

近日,美国波士顿大学机械工程系的一个团队开发出一个毫米级的软体机器人平台。

该平台拥有一个支架装置,可将柔性操作末端在上腔静脉的心脏入口处进行固定,而末端仍能借助其灵活性将介入工具引导到心脏内部的目标干预部位。

镉胁迫导致番茄根际富集病原菌黄瓜织球壳菌

镉胁迫导致番茄根际富集病原菌黄瓜织球壳菌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3 (9)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我国大量的耕地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其中镉(Cd)污染最为严重和普遍[1-5]。

重金属污染会损害土壤品质,破坏土壤生态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并随食物链不断积累放大,从而威胁人类健康,潜在危害极 大[6-8]。

重金属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活性、数量和结构等指标,从而破坏它们的生态功能[9-10]。

目前在重金属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面研究较少。

植物根际生活着大量的土壤微生物,真菌作为根际微生物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植物病害密切相关[11-13]。

因此,研究重金属Cd胁迫对植物根际真菌群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是全世界的主要设施作物之一,是继马铃薯和洋葱之后全球第三大生产和消费的蔬菜[14],我国番茄的播种面积占蔬菜总播种面积的4.7%[15-16]。

在我国云南昆明某地重金属Cd污染农田土壤的田间调查时发现,番茄萎蔫病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发展。

已有研究表明,非生物胁迫(干旱胁迫)极易导致剑麻受到黑曲霉菌的侵染而患茎腐病[17],但目前未见重金属胁迫是否会导致植物根际富集病原菌的相关报道。

基于Cd污染导致番茄富集了某种病原真菌而患萎蔫病的假设,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探索番茄在不同浓度Cd胁迫下的根际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并分离差异菌和验证其致病性,本研究可为安全利用中、轻度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供试品种为大红番茄合作 903,产自上海虹桥天龙种业有限公司。

供试土壤取自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小江沿岸的番茄地(0~10 cm土层),干燥过 1 mm筛备用。

土壤理化性质:铵态氮596.25 mg/kg,有效磷18.44 mg/kg,速效钾265.46 mg/kg,pH值7.89,Cd含量21.86 mg/kg。

1.2 试验设计以东川原始土壤作为对照(CK)组,并在此基础上配置Cd(26、30、34、38 mg/kg)污染土壤(分别用Cd1、Cd2、Cd3、Cd4表示),置于含水率为 20%~25%的条件下稳定15 d,土壤风干过筛后分别装入塑料盆中,每盆1 kg。

植物病理学-农学-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细菌、病毒

植物病理学-农学-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细菌、病毒

7、韧皮部杆菌属(Liberobacter)
新设立的属,这是一类在韧皮
部中寄生危害的病原菌,以柑桔 黄龙病菌为代表,至今尚未能人 工培养,但已在电镜下观察菌体 梭形或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过 去一直称为类细菌或韧皮部难养 菌( Phloem fastidious bacteria , PFB) 。
马铃薯环腐病
9、螺原体属(Spiroplasma) 菌体的基本形态为螺旋形,繁殖时可产生分枝,分枝亦呈螺 旋形。螺原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很小,煎蛋状,直径 1mm 左右,常在主菌落周围形成更小的卫星菌落。菌体无鞭 毛,但在培养液中可以做旋转运动。 传病介体:叶蝉、飞虱等。 引起柑桔僵化病、玉米矮化病等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重要类群
门及特征
薄壁菌门(有细胞壁的格 栏氏阴性细菌) (Gracilicutes) 细胞壁10~13nm,肽聚糖 含量1~3%
重要植物病原属
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 土壤杆菌属 Agrobacterium 食酸菌属 Acidovorax 黄单胞杆菌属 Xanthomonas 伯克氏菌属 Burkholderia 嗜木杆菌属 Xylophilus 拉尔氏菌属 Ralstonia 欧氏菌属 Erwinia 草螺菌属 Herbaspirillum 泛菌属 Pantoea 根瘤杆菌属 Rhizobacter 木杆菌属 Xylella 韧皮部杆菌属Liberibacter 棒状杆菌属 Corynebacterium 棒型杆菌属 Clavibacter 短小杆菌属 Curtobacterium 节杆菌属 Arthrobacter 红色球菌属 Rhodococcus 鸭茅草杆菌属 Rathayibacter 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 芽孢杆菌属 Bacillus

伯克霍尔德氏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伯克霍尔德氏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伯克霍尔德氏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研究进展马白鸽,魏喜红,孟祥佳,孙正祥*(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省农林病虫害预警与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荆州434025)摘要: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细菌,随着与植物相关的伯克霍尔德氏菌的研究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结果表明,该属细菌可作为一类重要的生防有益微生物。

本文综述了伯克霍尔德氏菌的分类和生理生化特征;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上的应用及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嗜铁素产生及生存空间竞争,拮抗作用中抗生素产生,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等;还综述了伯克霍尔德氏菌的固氮、解磷、植物激素产生等促生长特性。

本论文为伯克霍尔德氏菌的生防机制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伯克霍尔德氏菌;生物防治;机制;诱导抗病性;促生中图分类号:S182文献标志码:AAdvancements in Study on Burkholderia for PlantDisease BiocontrolMA Baige,WEI Xihong,MENG Xiangjia,SUN Zhengxia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Pest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College ofAgriculture,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 434025,China)Abstract:Burkholderia is a group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As plant-related research on Burkholderia incrementally came out,more and more evidence indicated that this bacterial genus could serve as an important beneficial microorganism in biocontrol.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urkholderia ;application and mechanisms of Burkholderia in plant disease biocontrol,including siderophore production and spatial competition for survival,antibiotic production in antagonistic action,and induction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moreover,it reviewed the growth-promoting traits of Burkholderia ,such as nitro ‐gen fixation,phosphate solubilization,and production of plant hormones.This paper contribute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of Burkholderia biocontrol mechanisms.基金项目:中国烟草总公司重大科技项目(110202201023LS-07);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Yz2022193)。

黄酮类化合物抑菌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抑菌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抑菌作用研究进展细菌耐药性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迫切需要寻找到新的有效的治疗药物。

黄酮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大类化合物,具有直接抑菌、协同抑菌及抑制细菌毒性等作用。

本文主要对2005年以来黄酮类化合物抑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标签:黄酮;抑菌活性;协同作用;构效关系;作用机制2013-05-211黄酮结构特征与分类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是指2个苯环(A环与B环)通过C3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也就是具有C6-C3-C6结构,并且是以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的化合物。

现代研究证实,黄酮的基本骨架中A环源于3个丙二酰辅酶A,而B环由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来[6]。

自然界中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由于苷元不同,以及糖的种类、数量、连接位置和连接方式的不同,使自然界中形成了数目众多、结构各异的黄酮类化合物。

根据黄酮类化合物A环和B环中间的C3链的氧化程度、C3链是否成环等结构特征,可将黄酮类化合物分为:黄酮(flavone)、二氢黄酮(flavonone)、黄酮醇(flavonol)、二氢黄酮醇(flavanonol)、异黄酮(isoflavone)、二氢异黄酮(isoflavanone)、查耳酮(chalcone)、二氢查耳酮(dihydrochalcone)、橙酮(aurone)、花色素(anthocyanidins)、黄烷-3-醇(flavan-3-ol)、黄烷-3,4二醇(flavan-3,4-diols)、双苯吡喃酮(xanthone)和双黄酮(biflavonoids)等[7]。

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化学结构见图1。

2黄酮类化合物直接抑菌作用2、1黄酮类化合物直接抑菌活性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天然产物中黄酮类化合物抑菌活性的研究报道日益丰富。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最近几年,对黄酮类化合物抑菌活性的研究更加广泛、深入。

镰刀菌属真菌毒素在植物和病原菌互作中的研究进展

镰刀菌属真菌毒素在植物和病原菌互作中的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4,51(3):56-69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4.03.006卓梦霞,刘思文,李春雨,胡位荣. 镰刀菌属真菌毒素在植物和病原菌互作中的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24,51(3):56-69.ZHUO Mengxia, LIU Siwen, LI Chunyu, HU Weirong. Research progress on Fusarium mycotoxins in plant and pathogen interactions[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4,51(3):56-69.镰刀菌属真菌毒素在植物和病原菌互作中的研究进展卓梦霞1,刘思文2,李春雨2,胡位荣1(1.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果树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果树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摘 要:镰刀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之一,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几乎所有的镰刀菌都会产生真菌毒素,其毒素种类多、毒性强,一方面可以作为致病因子之一参与镰刀菌的致病过程,另一方面可污染粮食和饲料,进而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相关病症。

已有研究表明,镰刀菌侵染植物后产生的不同种类真菌毒素不仅毒害植物细胞,引起植物组织的坏死,还会加速病原菌的侵染;同时,针对病原菌产生的毒素,植物会激活防御酶并启动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或将致病毒素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并转运到胞外,或通过分泌次生代谢物直接抑制病原菌毒素的生物合成。

为全面解析镰刀菌毒素在病原菌侵染植物中的作用,提高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该文综述了镰刀菌属真菌毒素的种类、毒性机理以及毒素在植物和病原菌互作中的作用,并讨论了植物对真菌毒素的防御反应策略,以期为镰刀菌毒素致病机制和病原菌防治策略研究提供参考。

第六章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黄秀梅(共49张PPT)

第六章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黄秀梅(共49张PPT)

B. 高Ca2+和高pH值融合
• Ca2+浓度 0.05 mol/L
具体做法(以烟草为例)
• 取分离、纯化好的两种亲本原生质体以1:1的 比例混合;
• 加入2.2H2O和甘露醇; • 再用甘氨酸钠缓冲pH值到,成为融合液,同
时在37℃下保温0.5h; • 用甘露醇洗净高CaCl2和高pH值; • 两种原生质体的融合率达到10%。
3. 平行多电极融合装置法:经过1兆赫如150V/cm交流电场发生双向 电脉冲,原生质体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极化产生偶极子,原生 质体紧密排开成串珠状。在适当时间和强度的直流电脉冲
(50ms,1.2-2KV/cm)作用下,质膜发生被击穿,进一步形成融合体
细胞电融合过程
原生质体的融合过程包括3个主要阶段: 1)两个或多个原生质体的质膜彼此靠近;
最后用原生质体培养液离心一次
分离、洗涤、纯化原生质体的试剂
与分离试剂相同 与分离试剂相同
试剂
KH2PO4
KNO3
CaCl2.2H2O
MgSO4.7H2O KI CuSO4.5H2 甘露醇
纤维素酶
果胶酶
蔗糖
分离 27.2 mg 101 mg
1480 mg
240 mg 0.16 mg
13% 4%
0.4%
– 原生质体按照一定细胞起始密度,均匀分 布于薄层固体培养基中
– 此法优点有利于对单个原生质体的胞壁 再生和对细胞团形成的全过程进行定点观 察
• 双层培养法 – 在固体培养基上,加入适宜原生质体胞 壁再生和细胞分裂的液体培养基
• 细胞壁再生:
– 体积膨大,叶绿体重新排列,新 的细胞壁开始合成,细胞由球形 变成椭圆形。
4、原生质体的纯化

植物病原卵菌RxLR效应基因功能研究进展

植物病原卵菌RxLR效应基因功能研究进展

植物病原卵菌RxLR效应基因功能研究进展韩长志(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24)摘要:植物病原卵菌包括致病疫霉、大豆疫霉、橡树疫霉以及樟疫霉、拟南芥霜霉等,其与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基本符合Zigzag理论。

该理论认为,病原菌为了操控寄主植物防卫反应,分泌和转运一些效应分子进入植物细胞中,从而抑制PTI,同时,植物中识别病原菌效应分子的防卫基因得到激活,引发ETI,随着病原菌与植物的互作类似于“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植物和病原菌在遗传上实现协同进化。

卵菌基因组中包含有数百个高度分化的RxLR效应基因,现从功能多样性、冗余性以及转运机制等方面对已经报道的该类基因功能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效应蛋白的转运机制、毒性功能,以及开展对植物病原卵菌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植物病原卵菌;效应基因;PTI;ETI;功能冗余;Zigzag理论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009(2014)05-0188-06卵菌与真菌在形态上类似,但在进化关系上较远[1],其生物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细胞壁大多由纤维素构成、营养生长阶段为二倍体、线粒体脊为管状等[2]。

植物病原卵菌主要包括大豆疫霉(Phytophthorasojae)、致病疫霉(P.infestans)、拟南芥霜霉(Hyaloperonosporaarabidopsis)、终极腐霉(Pythiumultimum)、古巴假霜霉作者简介:韩长志(1981-),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林病害生物防治与真菌分子生物学。

E-mail:hanchangzhi@gmail.com.基金项目:西南林业大学校级科研专项资助项目(111117);云南省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科研资助项目(XKZ200905)。

收稿日期:2013-11-14(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等,目前上述卵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均已正式公布[3-7]。

植物内生菌促生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促生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促生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杨立军;李少刚;曹倩;黄豫皖;陈琼;汪金萍【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24(52)9【摘要】植物内生菌是存在于植物体内并对其生长起促进作用的一种重要微生物资源,在农药、医药、食品、园艺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针对植物内生菌,本文从内生菌促生机制、种类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在植物内生菌的促生机制方面,内生菌可通过以下4个方面达到促生效果:(1)通过自身作用,诱导植物产生植物激素,使体内的激素大量分泌,本文主要综述了内生菌对于IAA、CTK、GAs共3种植物激素的影响;(2)通过溶磷、解钾、产生铁载体、固氮等方面来达到植物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吸收及利用;(3)对于一些如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脯氨酸含量等植物生理活性指标的提高;(4)提高宿主细胞的抗逆性,如吸引有益微生物、调节土壤结构、抑制病原菌、缓解非生物的胁迫等。

对于具有促生作用的植物内生菌种类,主要有真菌和细菌两大类,并且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促生能力的内生菌也被人们大量发现。

植物内生促生菌将在农业上应用广泛,将其与生物有机肥、化学肥料、微生物农药等其他农业生产材料混合使用,将大大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植物内生菌促生作用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7页(P35-41)【作者】杨立军;李少刚;曹倩;黄豫皖;陈琼;汪金萍【作者单位】信阳农林学院制药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5.78;S182【相关文献】1.植物内生放线菌促生作用研究进展2.耐铅植物内生菌的筛选及其促生机制研究3.植物内生菌多样性及其病害生防机制研究进展4.药用植物内生菌促药效成分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5.药用植物内生菌促生与生防作用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LysM结构域及其与植物_真菌相互作用的关系_江聪

LysM结构域及其与植物_真菌相互作用的关系_江聪

植物学报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14, 49 (2): 221–228, doi: 10.3724/SP .J.1259.2014.00221 ——————————————————收稿日期: 2013-02-26; 接受日期: 2013-07-12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No.2009CB119100)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项目(RAPD) * 通讯作者。

E-mail: laxu@LysM 结构域及其与植物-真菌相互作用的关系江聪1, 2, 黄敏仁1, 徐立安1*1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南京 210037;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农-普度联合研究中心, 杨凌 712100摘要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植物与真菌之间形成了复杂而又紧密的联系,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侵染与防御的关系。

植物的抗病性由于涉及农作物、林木的生长与产量, 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在植物免疫系统中, 对病原真菌的识别是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认为在这一过程中, LysM 结构域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植物细胞膜上有含LysM 结构域的识别受体, 该受体可以结合真菌细胞壁上的几丁质, 并将信号传递到胞内, 从而启动免疫反应。

在真菌中, 同样具有含LysM 结构域的基因, 主要是一类效应因子。

它们可能参与真菌在侵染过程中的“伪装”, 以逃避植物的识别。

该文以LysM 结构域在植物-真菌相互作用中扮演的角色为着眼点, 讨论有关研究的意义与趋势, 并对如何利用LysM 结构域的相关研究进行有效的抗病育种提出了新的设想。

关键词 LysM, 结构域, 真菌, 相互作用江聪, 黄敏仁, 徐立安 (2014). LysM 结构域及其与植物-真菌相互作用的关系. 植物学报 49, 221–228.真菌病害占植物病害的80%以上, 影响着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 是限制农作物及林木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如何防治真菌病害, 已成为当前农林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植物病原卵菌效应蛋白RXLR和CRN研究进展

植物病原卵菌效应蛋白RXLR和CRN研究进展

2021年2月Feb.2021第41卷第2期Vol.41,No.2热带农业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植物病原卵菌效应蛋白RXLR 和CRN 研究进展郭泽西曲俊杰刘露露尹玲(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摘要卵菌是一类可以侵染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的病原菌。

植物病原卵菌会导致很多农作物、经济作物产生病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效应蛋白在植物病原卵菌侵染寄主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本文概述病原卵菌分泌的效应蛋白RXLR 和CRN 的挖掘方法、转运机制以及靶标蛋白筛选的最新研究进展。

这些信息可为深入揭示效应蛋白RXLR 和CRN 的致病机理和与寄主互作机制等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未来植物抗病育种和绿色防控等提供研究方向和策略。

关键词卵菌;效应蛋白;RXLR ;CRN中图分类号S432.4文献标识码ADOI :10.12008/j.issn.1009-2196.2021.02.011Research Progress on RXLR and CRN Effector Proteins of Plant OomycetesGUO ZexiQU JunjieLIU LuluYIN Ling(Guangxi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 and Biotechnology Laboratory,Nanning,Guangxi 530007,China)Abstract Oomycetes are a type of pathogenic bacteria that can infect animals,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The plant pathogenic oomycetes can cause diseases in many crops,resulting in huge economic losses.The effector protein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host infection by plant pathogenic oomycetes.The latest researches in the mining method,transport mechanism and target protein screening of effector proteins RXLR and CRN secreted by pathogenic oomycetes were reviewed.This informatio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further revealing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and host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effector proteins RXLR and CRN,and provid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breeding and green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the future.Keywords oomycetes ;effector proteins ;RXLR ;CRN从传统的生物分类学来看,卵菌被认为是一种真菌。

细胞分裂素合成基因ipt研究进展综述

细胞分裂素合成基因ipt研究进展综述

2005,34(2):66-69.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细胞分裂素合成基因ipt研究进展(综述)吴吉林,王再花,叶庆生,李 玲(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31)摘 要:异戊烯基转移酶是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第一步的催化酶,也是限速酶。

其编码基因ipt已被克隆,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拟南芥中鉴定出与微生物同源的编码异戊烯基转移酶的基因家族,推测这些基因可能存在特殊时空表达来调控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途径。

本文着重介绍ipt在细胞分裂素合成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

关键词:细胞分裂素;异戊烯基转移酶;ipt中图分类号:Q946.885+.4; Q7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5)02-0066-04A Review of the Advances in Cytokinin Biosynthesis ipt GeneWU Ji-lin, WANG Zai-hua, YE Qing-sheng, LI Ling(Guangdong Key Lab of Biotechnology for Plant Development,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Guangdong China)Abstract:Isopentenyl-transferases catalyze the first and rate-limiting steps of cytokininbiosynthesis, and the corresponding genes have been cloned. A family of genes from Arabidopsiscoding for cytokinin biosynthesis enzymes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a bioinformatic approach. It isspeculated that these genes might be expressed in distinct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toregulate cytokinin biosynthesis. This review specially introduced the functions and advances ofipt in cytokinin biosynthesis.Key words: cytokinin; isopentenyl-transferases; ipt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许多方面行使重要功能,如细胞分裂、光合作用、衰老及营养代谢等。

细菌中脂肪酸β-氧化途径与机理的研究进展

细菌中脂肪酸β-氧化途径与机理的研究进展

激光生物学报ACTA LASER BIOLOGY SINICAVol. 30 No. 6Dec. 2021第30卷第6期2021年12月收稿日期:2021-07-31;修回日期:2021-09-10。

基金项目:湖北民族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4208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2231,31772121)。

作者简介:王智勇,讲师,主要从事微生物群体感应与环境微生物学研究。

* 通信作者:何亚文,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群体感应与合成生物学研究。

细菌中脂肪酸β-氧化途径与机理的研究进展王智勇1,2,宋 凯2,郝祥蕊3,张红艳3,何亚文2*(1. 湖北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恩施 445000;2.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谢与发育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上海交大-上海农乐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联合研发中心,上海 200240;3. 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1419)摘 要:生物体能够合成脂肪酸,它们以不同链长、化学构型和功能存在于体内,参与生物体合成代谢、能量代谢、信号传导等重要的生理活动。

生物体能通过不同氧化途径分解和利用脂肪酸,其中β-氧化是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脂肪酸降解的主要途径。

脂肪酸β-氧化机理在大肠杆菌中研究得最为广泛和深入。

本文首先以大肠杆菌为重点对象,介绍了细菌脂肪酸β-氧化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以植物病原黄单胞菌为代表,介绍了DSF-家族群体感应信号分子(一类中链不饱和脂肪酸)的降解途径和调控机理。

基于目前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预测了超长链脂肪酸、3-位甲基脂肪酸、2-/3-位双键不饱和脂肪酸和多双键不饱和脂肪酸β-氧化途径中可能需要的特殊酶,并展望了本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综述为进一步深化脂肪酸β-氧化与细菌致病性相关机理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细菌;脂肪酸;β-氧化;DSF 群体感应信号;细菌致病性中图分类号:Q 935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1007-7146.2021.06.003Advances in Pathways and Mechanisms of Fatty Acid β-oxidation inBacteriaWANG Zhiyong 1,2, SONG Kai 2, HAO Xiangrui 3, ZHANG Hongyan 3, HE Yawen 2*(1. Key Laboratory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ubei Province,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and Technology, Hubei Minzu University, Enshi 445000,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icrobial Metabolism, Joi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Laboratory of Metabolic & Developmental Sciences,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 Biotechnolog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Nong Le Joint R&D Center on Biopesticides and Biofertilizers, Shanghai 200240, China;3. Shanghai Nong Le Biological Products Company Limited ,Shanghai 201419, China)Abstract: All the living organisms can synthesize various fatty acids, which exist in di fferent carbon chain length, con figura-tions and biological functions. These fatty acids are involved in many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including anabolism, energy metabolism,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The living organisms are also capable of degrading and utilizing fatty acids via dif-ferent oxidative pathways and β-oxid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xidative pathways in both prokaryotic and eukaryotic cells. Research in the model organism Escherichia coli has provided the most complete view of fatty acids β-oxidation. In this review, the progress of fatty acids β-oxidation in E. coli and other bacterial species were summarized. By taking the phytopatho-gen Xanthomonas as an example, this review then introduced the oxidation pathway and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the di ffusible signaling factor (DSF)-family quorum sensing signal (mid-chain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Based on current results, the speci fic495第6期生物体富含脂肪酸,它们以各种链长、化学构型和功能性存在于体内。

玉米大斑病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StCHS6的结构分析及功能研究

玉米大斑病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StCHS6的结构分析及功能研究
5. StCHS6 gene was involved in the synthesis of the cell wall in S. turcica. Compared with the wild type strain, the StCHS6 gene knockout mutants had different sensitivities to Congo red, SDS and CFW. The mutant strains enhanced their tolerance to 100 μg/mL Congo red; the mutant strains we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20 μg/mL CFW. Compared with the wt strain, the chitin content of the hypha in the two StCHS6 gene knockout mutants increased by 1.47 and 1.44 times, respectively. The chitin distribution in the hypha of the StCHS6 knockout mutants were observed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nd obvious chitin accumulation was found at the hypha tip of the mutant strains,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deletion of StCHS6 gene may affect the assembly of chitin with other components in the cell wall of the mycelial tip.

黄单胞菌铁载体合成途径

黄单胞菌铁载体合成途径

黄单胞菌铁载体合成途径1.引言1.1 概述概述是一篇文章的开篇部分,通过简要介绍研究主题,提出问题或观点,概述文章的重要性和研究的背景,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和引入。

本文的主题是黄单胞菌铁载体合成途径,下面将对概述部分进行编写。

黄单胞菌铁载体合成途径是目前微生物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

随着人们对微生物生物活性分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铁载体作为调控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重要分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首先,黄单胞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细菌,可以生存在水体、土壤以及动植物的体内。

黄单胞菌具有多种代谢途径和生物合成能力,因此成为了微生物研究的热点对象之一。

其中,黄单胞菌合成铁载体的能力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铁是细菌生长和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由于铁的稀缺性和易被其他生物竞争利用,细菌需要通过合成和利用铁载体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黄单胞菌通过合成特定的铁载体来获取铁元素,并通过铁载体与铁离子的结合来保证细胞内铁的供应。

研究黄单胞菌铁载体合成途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细菌铁代谢的调控机制,还可以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和提高生物转化效率提供理论支持。

近年来,随着生物科技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对黄单胞菌铁载体合成途径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通过研究单胞菌合成铁载体的关键酶、基因调控机制以及合成途径中的各个环节,我们逐渐了解了细菌合成铁载体的整个过程,并且发现了一些新的合成途径和代谢网络。

本文将对黄单胞菌铁载体合成途径的重要性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我们将探究黄单胞菌铁载体合成途径的机制、调控因子以及在细菌生长中的作用,同时也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这些探索,我们有望深入了解黄单胞菌铁载体合成途径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在接下来的部分,将详细介绍黄单胞菌铁载体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和意义,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这一系列内容,我们希望进一步推动黄单胞菌铁载体合成途径的研究,为细菌学和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麦类作物穗部器官光合固碳研究进展

麦类作物穗部器官光合固碳研究进展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94]王 峰,王顺霞,王占军,等.不同施肥水平与组合对玉米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167-171. [95]HuB,JiangZM,WangW,etal.Nitrate-NRT1.1B-SPX4cascadeintegratesnitrogenandphosphorussignallingnetworksinplants[J].NaturePlants,2019,5(4):401-413.[96]魏海燕,李宏亮,程金秋,等.缓释肥类型与运筹对不同穗型水稻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7,43(5):730-740.[97]侯云鹏,韩立国,孔丽丽,等.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的养分吸收、转运及土壤氮素平衡[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4):836-845.[98]朱兆良.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J].土壤与环境,2000,9(1):1-6.[99]徐国伟,王贺正,翟志华,等.不同水氮耦合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0):132-141.[100]武云霞,刘芳艳,孙永健,等.水氮互作对直播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9,37(5):604-610,622. [101]杨建昌,杜 永,刘 辉.长江下游稻麦周年超高产栽培途径与技术[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6):1611-1621.[102]李鸿伟,杨凯鹏,曹转勤,等.稻麦连作中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的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J].作物学报,2013,39(3):464-477. [103]顾俊荣,季红娟,韩立宇,等.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粳稻籽粒结实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5,21(4):44-48.[104]刘立军,徐 伟,桑大志,等.实地氮肥管理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J].作物学报,2006,32(7):987-994.詹 圆,方嘉琪,陈有军,等.麦类作物穗部器官光合固碳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4,52(5):11-18.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4.05.002麦类作物穗部器官光合固碳研究进展詹 圆1,2,方嘉琪1,2,陈有军1,2,田浩琦3,周青平1,2,汪 辉1,2(1.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四川成都610041;2.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3.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青藏高原优良牧草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16) 摘要:植物依靠光合作用生产人类所需的有机物,提高植物整体光合能力一直是促进作物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MicroRNA的结构、生物合成及功能

MicroRNA的结构、生物合成及功能

MicroRNA的结构、生物合成及功能
周冬根;罗玉萍;李思光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MicroRNA是真核生物中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调控的非编码小分子RNA.成熟的microRNA是由较长的可折叠形成发夹结构的前体转录物经过Dicer酶或类似Dicer酶的内切核酸酶加工而来.MicroRNA 基因存在于基因组的基因间隔区或者内含子当中.这些小分子RNA通过碱基配对与靶mRNA序列的3'非翻译区或编码区结合以调控基因的表达.它们呈现出组织特异性或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特征.MicroRNA具有调节细胞增殖、死亡、神经细胞分化、个体发育等生物学功能.
【总页数】7页(P20-26)
【作者】周冬根;罗玉萍;李思光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昌3300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81
【相关文献】
1.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结构、生物合成及其功能分析——生物碱 [J], 李家玉;王海斌;林志华;陈荣山;何海斌
2.铁硫簇的结构、功能及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J], 黄霞;曾嘉;王敏;柳建设;邱冠周
3.香豆素的结构生物合成及其功能分析 [J], 王熹鹏
4.甲壳质的衍生物合成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J], 蒋勇;李炯;李全利;周健
5.植物病原黄单胞菌菌黄素化学结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J], 曹雪强;何亚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菌光动力治疗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牙周炎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抗菌光动力治疗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牙周炎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第47卷第1期2021年1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Medicine Edition)Vol.47No.1Jan.2021DOI:10.13481/j.1671⁃587Ⅹ.20210131抗菌光动力治疗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牙周炎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in mechanism of antibacterial 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eatment of periodontitis刘旭旭,舒萌萌,王瑞凤,刘敏(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吉林长春130021)[摘要]抗菌光动力治疗(aPDT)是一种新型的抑制牙周病原菌的方法,其作用机制为光敏剂与目标细菌结合,在氧存在的情况下被适当波长的光激活,产生活性氧。

活性氧诱导一系列光化学和生物学反应,造成细菌的不可逆损伤,达到治疗的目的。

牙周炎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常引起牙槽骨的病理性吸收,是导致成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

由于目前牙周炎的治疗手段如洁治术和刮治术尚无法完全清除菌斑微生物,且抗生素滥用导致部分细菌存在产生耐药性的风险,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灭活病原微生物而不会产生耐药性的抗菌方法。

近年来大量学者对aPDT 的作用机制、不同类型的光源和光敏剂的优缺点及aPDT治疗牙周炎的效果等进行了大量研究。

现对aPDT的作用机制和应用于牙周炎治疗的体内外研究现状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菌光动力治疗;牙周炎;抗菌;上转换纳米粒子[中图分类号]R781.4[文献标志码]A1900年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的原理首次被报道,1904年PDT被应用于皮肤癌的临床治疗,并报道了细菌的光动力灭活现象。

目前,PDT作为癌症治疗的替代方法已应用于临床实践,例如光化性角化病和基底细胞癌的治疗[1]。

芽孢杆菌脂肽类抗生素的抑菌活性及其对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效研究

芽孢杆菌脂肽类抗生素的抑菌活性及其对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效研究

芽孢杆菌脂肽类抗生素的抑菌活性及其对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效研究作者:陈莉张奂棋戴婷王亮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4年第02期摘要:生物农药替代化学类农药和农药减量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此,介绍了脂肽类抗生素的种类和结构以及脂肽类抗生素的抑菌活性,阐述了脂肽类抗生素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表现,探索了芽孢杆菌开发为生物农药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芽孢杆菌;脂肽类抗生素;抑菌活性;植物病害;生物防效中图分类号:S436.6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2–00-0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类有益微生物能够抑制或杀灭植物病原菌的生长,人们可以将有益微生物开发成为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隐患。

芽孢杆菌是生物农药中最具潜力和开发前景的一类有益微生物。

芽孢杆菌产生的芽孢具有非常强的抗逆性,能够适应恶劣的环境。

芽孢还可以避免生物农药在运输或储藏过程中活菌剂容易失活的现象,因此芽孢杆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生物农药。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芽孢杆菌还能够产生多种多样的抗菌活性物质,脂肽类抗生素是芽孢杆菌产生的重要活性物质。

由于脂肽类抗生素具有低毒、易降解等特点,同时对极端温度、酸碱度等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不仅被用于农业生产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还被广泛应用于土壤修复、石油回收、化妆行业、食品加工行业以及医疗等领域。

由于脂肽类抗生素具有各种优势,脂肽类抗生素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青睐。

了解和研究脂肽类抗生素不同抗菌活性及其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有助于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

1 脂肽类抗生素的种类和结构脂肽类抗生素是芽孢杆菌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活性物质,主要由脂肪酸和肽链构成,根据碳原子数目以及氨基酸种类不同,可以分为三大家族:表面活性素(surfactins)、伊枯草菌素(iturins)和丰原素(fengycins)。

在三大家族的肽环上由于不同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类型或者连接的脂肪酸链,因此三大家族的脂肽之间由于氨基酸序列、长度、分支不同或者脂肪酸的不饱和现象等形成明显的异构体或同系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微生物前沿, 2018, 7(4), 156-164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8 in Hans. /journal/ambhttps:///10.12677/amb.2018.74019Research Progress of XanthomonadinChemical Structure, BiologicalFunction and BiosynthesisMechanism in PhytopathogenXanthomonasXueqiang Cao1,2,3, Yawen He1,2,31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d Biotechnolog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icrobial Metabolis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3Joint International Research Laboratory of Metabolic & Development Scienc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Received: Nov. 2nd, 2018; accepted: Nov. 15th, 2018; published: Nov. 22nd, 2018AbstractXanthomonadins are yellow, membrane-bound, brominated, aryl-polyene pigments produced by Xanthomonas bacteria. Xanthomonadins from different Xanthomonas spp. differ in bromination and methylation patterns and the polyene chain length. Xanthomonadin have become useful che-motaxonomic and diagnostic markers for Xanthomonas. Moreover, xanthomonadi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ecological fitness of Xanthomonas species by protecting bacterial cells against photooxidative and peroxidative stress. A pig cluster has been isolat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xanthomonadin biosynthesis. Function analysis of the pig cluster showed xanthomo-nadins are biosynthesized via an unusual type II polyketide synthase pathway, which utilize 3-hydroxybenzoic acid as precursor.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chemical structure, biological func-tion and biosynthesis mechanism of xanthomonadin.KeywordsXanthomonas, Xanthomonadin, Aryl-Polyene, Biosynthesis Pathway植物病原黄单胞菌菌黄素化学结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合成机制研究进展曹雪强1,2,3,何亚文1,2,3曹雪强,何亚文1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上海2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3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代谢与发育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上海收稿日期:2018年11月2日;录用日期:2018年11月15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2日摘要菌黄素是由植物病原黄单胞菌产生的一类附膜溴化芳香基多烯类黄色素,在溴取代、芳香环甲基化及多烯链链长方面存在结构多样性。

菌黄素不仅作为黄单胞菌属的分类和诊断标记,还能保护细菌抵抗光氧化伤害,促进细菌在寄主植物表层的附生,在黄单胞菌致病性和环境适应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黄单胞菌基因组上一段pig 基因簇负责菌黄素的生物合成,该基因簇介导了以3-羟基苯甲酸为前体物新型的II 型聚酮合酶生物合成途径。

本文将系统综述菌黄素结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黄单胞菌,菌黄素,芳香基多烯链,生物合成途径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微生物世界丰富多彩,微生物能产生多种色素化合物。

常见的微生物色素包括类胡萝卜素、黑色素、灵菌红素、核黄素、绿脓菌素等[1]。

微生物色素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抗氧化活性、抑菌活性、作为酶的辅因子等。

除此以外,微生物色素还可以用作食品、化妆品以及药物的添加剂和生物指示剂,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2]。

黄单胞菌(Xanthomonas )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能侵染400多种植物,包括很多重要的食品及经济作物如水稻、甘蓝、大豆、木薯、柑橘、香蕉等[3]。

其中,侵染十字花科植物造成黑腐病的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 简称Xcc )和侵染水稻的水稻白叶枯病菌(X . oryzae pv. oryzae ,简称Xoo )是两种典型的模式植物病原细菌。

黄单胞菌能产生胞外酶、胞外多糖、脂多糖、III 型分泌效应因子及黄色素等多种致病因子辅助其侵染植物[4]。

黄单胞菌产生的黄色素学名为菌黄素(xanthomonadin),附着在细菌细胞外膜,导致菌落呈现亮黄色。

菌黄素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4年Starr 等[5]首先报道了菌黄素可以作为黄单胞菌属细菌的分类标记;1976年Andrews 等[6]首次鉴定了菌黄素的化学结构。

1990年至今,通过多个实验室的协作研究,菌黄素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合成机制基本得以阐明。

本文将系统综述菌黄素结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合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2. 菌黄素是一类磷脂类结构的溴化芳香基多烯类色素早期Stephens 和Starr [7]认为黄单胞菌产生的黄色素属于类胡萝卜素,随后Andrewes 等[8]的研究结曹雪强,何亚文果否定了这一观点,认为该黄色素属于新型黄色色素,并命名为即菌黄素(xanthomonadin)。

1973年,Andrewes等[8]提取和纯化了核桃黑斑病菌X. juglandis XJ103的菌黄素,发现该菌能产生两种色素复合物(I和II),每个色素的分子量在2200左右。

作者用强碱氢氧化钾处理色素复合物得到四种单一的化合物:1a,1b和2a,2b。

利用质谱、红外光谱、化学反应等方法推测以上四种化合物分别是含1或2个溴修饰的芳香基辛烯甲酯。

1976年,该实验室采用X-射线晶体衍射方法鉴定了XJ103中菌黄素异丁醇酯衍生物的结构,即二溴–芳基辛烯酸异丁醇酯,即xanthomonadin I (见图1) [6]。

随后Starr等人采用同样的方法对17株黄单胞菌的菌黄素进行了分析,发现菌黄素通常以混合物形式存在,不同菌黄素在溴取代、芳香环上的甲基化和多烯链长方面具有结构多样性。

1985年,Aririatu和Kester [9]采用改良的方法提取了X. juglandis (campestris) ATCC 11329分离株的菌黄素,得到两种磷脂类化合物,结构分析推测第一种为溴化芳香基多烯酸与甘油磷酰山梨醇酯化形成的特殊磷脂,第二种为两个溴化芳香基多烯酸分子与甘油磷酸酯化形成的磷脂。

Dianese等[10]研究发现菌黄素存在于细菌外膜。

近期,Moser等[11]在研究Xcc磷脂的过程发现菌黄素能与磷脂同时被提取。

据此,我们推测菌黄素可能是一类磷脂类结构的溴化芳香基多烯类色素[12]。

菌黄素准确的化学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主要有两方面的挑战需要克服:一是高效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二是提取后的菌黄素不稳定性。

Figure 1. Structure of isobutyl ester of xanthomonadin, xanthomonadin I [6]. Xanthomonadinsdiffer in bromination and methylation patterns and the polyene chain length图1. 菌黄素异丁醇酯的结构[6]。

菌黄素在溴化、甲基取代、多烯链长方面具有结构多样性3. 菌黄素的生物学功能3.1. 菌黄素保护细菌抵抗光氧化损伤环境因素能影响黄单胞菌的生存活力,比如光照。

光照可激发光敏感剂产生活性氧或自由基,对细菌造成损伤。

在多种黄单胞菌中的研究发现菌黄素能有效的保护细菌抵抗光氧化损伤,而这一功能主要依赖于菌黄素多烯链结构。

Jenkins等[13]利用化学诱变剂甲磺酸酯(EMS)对野生型X. juglandis进行处理,获得不产菌黄素的突变株,通过比较突变株与野生株在光敏感剂甲苯胺蓝的存在下经可见光照射后菌株存活状况发现,经过2小时的照射,突变体的活菌数量比野生型降低了大概100倍。

Rajagopal 等[14]测试了水稻白叶枯菌(Xoo)对可见光的敏感性,发现白色突变株相比于野生型对光损伤的敏感性增加了10~100倍。

邹华松等[15]研究了水稻条纹病菌(X. oryzae pv. oryzicola)菌黄素对菌体的保护作用,发现经紫外光照射后菌黄素缺失突变株的活菌数显著低于野生型。

Poplawsky等[16]发现野油菜黄单胞菌(Xcc)菌黄素缺失突变体B24-C4经波长635 nm的可见光照射60分钟,其生存活力比野生型降低1000倍。

Wang等[17]在黄单胞菌科产酶溶杆菌中分离鉴定一种菌黄素类似物,该菌黄素类似物能显著增加细菌对紫外光和可见光的抵抗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