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动物模型及应用
肿瘤动物模型构建实验技术
![肿瘤动物模型构建实验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cdf8cc1cc22bcd126ff0c86.png)
肿瘤动物模型得建立可以:(1)评价抗肿瘤免疫治疗得疗效;(2)作为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3)为肿瘤转移研究提供更好得研究平台;(4)为研发抗肿瘤转移性药物提供良好得实验工具。
实验方法: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实验方法原理: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就是指研究者用化学致癌剂、放射线、致癌病毒诱发动物得肿瘤等。
实验材料:肿瘤细胞小鼠试剂、试剂盒、无血清培养基质、3%中性甲醇石腊仪器、耗材、低温离心机、血球计数器、游标卡尺实验步骤一、肝癌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白鼠肝癌(1)取体重250 g左右得封闭群大白鼠,雌雄不拘;(2)按性别分笼饲养。
除给普通食物外,饲以致癌物,即用0、25%DEN水溶液灌胃,剂量为10 mg/kg,每周一次,其余5天用0、025%DEN水溶液放入水瓶中,任其自由饮用;(3)共约4个月可诱发成肝癌;(4)也可以单用0、005%掺入饮水中口吸服8个月诱发肝癌。
2.4-2甲基氨基氮苯(DBA)诱发大鼠肝癌(1)用含0、06%DBA得饲料喂养大鼠,饲料中维生素B2不应超过1、5~2 mg/kg;(2)4~6月就有大量得肝癌诱发成功。
3.2-乙酰氨基酸(2AAF)诱发小鼠、狗、猫、鸡、兔肝癌(1)给成年大鼠含0、03% 2AAF标准饲料;(2)每日每平均2~3 mg 2AAF(也可将2AAF混于油中灌喂),3~4月后有80~90%动物产生肝肿瘤。
4.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1)用剂量为每日0、3~14 mg/kg体重,混于饲料或饮水中给予;(2)6~9个月后255/300大鼠发生了肝癌。
5.亚胺基偶氮甲苯(OAAT)诱发小鼠肝癌(1)用1%OAAF苯溶液(约0、1 ml含1 mg)涂在动物得两肩胛间皮肤上,隔日一次,每次2~3滴,一般涂100次。
(2)实验后7~8周即而出现第一个肝肿瘤,7个月以上可诱发小鼠肝肿瘤约55%。
(3)或用2、5 mg OAAT溶于葵瓜子油中,给C3H小鼠皮下注射4次,每日间隔10天,也可诱发成肝癌。
动物模型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动物模型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20557f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c.png)
动物模型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药物研究是一个综合性强、需要借助各种手段和方法才能完成的科学研究。
其中,动物模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在药物研究中应用广泛。
动物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剂量、毒性等方面的信息,提高药物研究的效率和成功率。
本文将探讨动物模型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缺点。
一、1. 药物的药理作用研究动物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
例如,针对肿瘤的化疗药物,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动物模型来评估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毒性和耐受性。
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体中的肿瘤环境,通过观察动物体内的肿瘤变化,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剂量范围,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2. 药效学研究动物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进行药效学研究。
例如,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动物模型来评估药物的心血管效应、有效剂量、安全剂量等信息。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人员可以获取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体内药效学参数,了解药物的药效学特性,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3. 毒理学研究动物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进行毒理学研究。
例如,在新药研究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毒性进行评估。
通过动物模型,研究人员可以获取药物的毒性数据,包括剂量效应关系、生化毒性、组织学和病理学损伤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药物的毒性水平,以及如何使用药物时避免毒性损害。
4.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动物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例如,在新药研究过程中,需要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和半衰期等信息。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人员可以获得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如药物清除率、药物代谢酶的活性等,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二、动物模型在药物研究中的优缺点1. 优点(1)相对真实: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相对比较真实,因为它可以模拟人体生理环境,给人类疾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可靠性。
(2)有利于筛选药效:动物模型有助于筛选药物的药效,检索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等,从而为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通过动物模型探索癌症肿瘤的生长规律
![通过动物模型探索癌症肿瘤的生长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f8055fe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1.png)
通过动物模型探索癌症肿瘤的生长规律癌症是人类健康的威胁之一,为什么人体会产生癌症呢?最近的研究表明,癌症发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基因突变、环境污染、生活习惯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癌症的生长规律,探究癌症治疗的可能途径,科学家们开始使用动物模型的方法来进行实验研究。
1、动物模型的优势动物模型的方法已经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实验方式通过建立类似于人类生理状态的动物模型,能够对癌症的形成过程、治疗方式等进行研究,为人类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在癌症研究中,动物模型的优势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探究癌症的本质。
癌症的本质是细胞恶性转化,而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研究动物模型可以通过突变模拟癌症的形成,间接地研究癌症的本质。
其次,能够研究癌细胞的免疫学特性。
癌症瘤的生长和扩散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动物模型可以提供癌症瘤与宿主免疫反应之间的交互信息。
最后,研究癌症治疗方式。
人类面对的癌症患者往往普遍存在不同敏感度、耐药性和生理差异等,因此建立动物模型对研究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动物模型的现状目前,肝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胃癌等多种癌症已经成功建立了动物模型,这些模型对于癌症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肝癌动物模型大部分是通过葡萄糖激活蛋白-7(GLI)在肝脏中进行实验。
接受高脂饮食和恶性跃变的小鼠随时可能患上肝癌,为这种疾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来源。
前列腺癌动物模型常用的是mRNA-13a和mRNA-34b/c转基因鼠的方法,在研究肿瘤生成和扩散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乳腺癌动物模型包括小鼠Bear-Breast和MCF-7。
通过这些模型,研究者们不仅可以理解癌细胞的生长与扩散过程,还可以研究乳腺癌的分子机制。
胃癌动物模型则是基于慢性胃炎的合成物质进行研究,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研究胃病的进展,还可以从中了解癌细胞的形成和扩散过程。
3、动物模型的局限性但是,动物模型在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肿瘤实验动物模型
![肿瘤实验动物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32fb951ea6c30c2258019e00.png)
肿瘤实验动物模型
无论从大体形态及组织学分析,均与人类 的腺癌相似,而且也大都发生于胃窦部, 而且可以培养为用于移植的自发瘤,在实 验室可作为“癌库”,瘤体可维持很长时 间,为活体或离体实验提供必要的材料
胰腺癌动物模型
实验目的:采用某些亚硝胺物质在大鼠中诱发胰 腺癌 实验动物 :Wistar大鼠,体重100g以上 实验方法 :按照500mg/kg BHP,或700mg/kg BAP,或10mg/kg B0P的剂量,每星期皮下注射 一次,在短短的8~10个星期之内,便能几乎100 %地诱发胰腺癌。用于溶解BHP和BOP的是0.9% 生理盐水,而用于BAP的则是橄揽油。侧腹部是 较合适的注射部位
肝癌动物模型
实验目的 :化学诱导法和人肝癌的原位移植制作 肝癌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Wistar大鼠 实验方法:用1.23μmol的乙硫氨酸给大鼠灌胃。4 小时后即可见肝细胞内有脂肪沉着,以后随着时 间的推移而加剧。在24~48小时达到高峰,此时 肝内的脂肪含量约为正常的20倍。本法引起的肝 脏病变主要为脂肪变性,很少或没有肝细胞的坏 死。若以0.5%的浓度连续喂养动物2个月,可引 起胆管增殖及结节性肝硬化;若持续给药8~9个 月,有些动物可发生肝癌
实验参考结果
原位移植瘤的生长特点:建立的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呈 园形、椭园形成呈分叶状,少数移植瘤有完整的包膜形成, 多数移植瘤与周围组织粘连,无完整的包膜形成,瘤体周 围血管丰富 原位移植瘤保留了原人体原发瘤的形态学特点和功能。人 肝癌移植瘤具有典型的人肝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形态上 其细胞形状、组织结构、细胞类型和分化程度均保持一致。 超微结构观察移植瘤细胞间可见毛细胆管和丰富的血窦。 功能上保持分泌人甲胎蛋白CEA的功能长期不丧失 原位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的特征:人肝癌不仅在裸鼠肝内 生长成瘤,而且侵袭和移植。较皮下移植模型更客观地模 拟了人肝癌的侵袭和移植规律
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e439192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9.png)
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肿瘤动物模型是一种在动物体内模拟人类肿瘤发展过程的实验模型,被广泛用于肿瘤的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研究。
通过建立肿瘤动物模型,可以加深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抑制机制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评估新药物及治疗策略的有效性。
下面将探讨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首先,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过程。
一般来说,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可以分为自发性肿瘤模型和人工诱导肿瘤模型两种类型。
自发性肿瘤模型主要是利用动物自身遗传倾向或环境诱导等因素,在动物体内自发产生肿瘤。
比如在家养动物中,很多小鼠和家兔由于遗传因素或者饮食、环境等长期暴露,会自发产生肿瘤。
这种模型更接近人类肿瘤的发展过程,但是其建立的可控性和可重现性较差,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
人工诱导肿瘤模型则是通过外界的干预手段,比如化学药物、辐射等方式,直接在动物体内诱导肿瘤的产生。
这类模型具有较好的可控性和可重现性,可以更好地满足科研实验的需要。
常用的人工诱导肿瘤模型包括移植肿瘤模型、化学诱导模型、基因编辑模型等。
其次,肿瘤动物模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一方面,肿瘤动物模型可以用于研究肿瘤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
比如,利用肿瘤动物模型可以深入探究各种致癌物质或致癌基因对肿瘤发生的影响,分析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转移能力等。
通过模拟肿瘤的生长形态,可以更好地了解肿瘤细胞的生理活动和分子机制,为探寻肿瘤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肿瘤动物模型还可以用于筛选和评估抗肿瘤药物。
通过向肿瘤动物模型中输入肿瘤细胞或移植肿瘤组织,可以评估新药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了解药物的毒副作用、适应症等。
这种通过体内实验评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新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此外,肿瘤动物模型还被广泛用于研究肿瘤的诊断和预后指标、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
通过模拟肿瘤动物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验证这些新技术和新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免疫疗法相关肿瘤模型介绍
![免疫疗法相关肿瘤模型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0e3cd6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9.png)
免疫疗法相关肿瘤模型介绍导读前两期我们介绍了常见的肿瘤动物模型,考虑到肿瘤免疫疗法不同于普通抗癌药物的作用方式和评价体系,有必要在此单独介绍一下肿瘤免疫疗法研究领域常用的肿瘤动物模型。
为此,笔者专门搜集和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以当前较为成熟的CAR-T/TCR-T以及免疫检查点阻断技术为例,对免疫疗法肿瘤模型的特点、常用实验动物及细胞株、建立方法以及药物评价方式等关键点做个简要介绍,以期为有志于从事肿瘤免疫疗法研究的同行们提供些许参考。
背景在当今众多的癌症治疗手段中,免疫疗法无疑是近年来最为吸引人们眼球的“明星”治疗手段,普遍引起学术界及医学界的强烈关注和研究兴趣。
随着以T细胞受体T细胞技术(TC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技术(CAR-T)以及免疫检查点阻断技术(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为代表的新兴肿瘤免疫疗法不断取得临床上的突破和成功,奇迹频现,捷报频传,持续更新着人们对机体免疫系统潜在的强大肿瘤杀伤能力的认知,进一步提高人们战胜恶性肿瘤的信心,当然也持续激发着科研人员对“肿瘤免疫疗法”这一强大抗癌利器的研究和开发热情。
而对于肿瘤免疫疗法的研究,离不开相关动物模型的选择和建立。
事实上,目前已经取得临床成功的肿瘤免疫疗法中,无一例外都已经过大量严格的临床前动物实验进行验证、评估和预测。
可见,相关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于肿瘤免疫疗法的开发和应用是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的。
免疫疗法相关肿瘤模型一、以CAR-T/TCR-T为代表的细胞过继性疗法(Adoptive Transfer)常用肿瘤动物模型细胞过继性疗法是指将供体(donor)细胞(此处主要是T淋巴细胞)经体外刺激活化或者基因修饰后再次回输入受者(Recipient)体内,从而达到相关治疗目的的治疗方式。
供体细胞可以是来源于受者自身,也可以来自于其他个体,前者称为自体移植(Autograft),后者则有两种情况,如果受者与供者属于相同种属,称为同种异体移植(Allograft),反之则为异种移植(Heterograft)。
啮齿动物模型在肿瘤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啮齿动物模型在肿瘤基础研究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028972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2c.png)
啮齿动物模型在肿瘤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啮齿动物,如小鼠、大鼠、仓鼠等,是肿瘤基础研究中常用的模型动物。
这些动物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疾病表现等方面。
因此,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它们模拟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以更深入地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开发治疗方法。
一、啮齿动物在肿瘤研究中的优势小鼠是肿瘤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模型之一。
它们的生命周期短,生育快,繁殖能力强,容易基因组编辑,例如通过CRISPR-Cas9技术进行基因敲除、敲低等。
这些特点使得科学家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通过遗传学手段研究肿瘤的发生机制和新的治疗方法。
同时,小鼠身体相对较小,比较方便操作,植入或注射肿瘤,在体内生长繁殖,可以跟踪肿瘤的发展变化。
还可以进行药物筛选、治疗试验,评估各种抗癌药物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转化提供重要的依据。
大鼠是另一个重要的模型动物,其体型大、制备方便、组织学结构与人更相似等优点,在肿瘤研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培养和混合不同谷物制备出各种不同根源的大鼠模型,并基于不同抗肿瘤治疗方法以及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来评估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除了小鼠和大鼠以外,其他动物模型如仓鼠、豚鼠、兔子、猫等在肿瘤研究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其中,一些大型动物如狗、猫、猴,不仅肿瘤模型方面的应用,其它研究领域如:代谢及心绞痛和冠脉疾病的研究领域以及重症疾病如糖尿病、肝病、腹泻、肥胖等的研究。
随着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些模型的应用范围还将不断拓展。
二、啮齿动物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示例啮齿动物模型在肿瘤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研究肿瘤的形成机制、肿瘤蛋白、基因和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肿瘤干细胞的发生和分化、肿瘤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等等。
例如,根据自身免疫反应的功能,肿瘤分为“热点肿瘤”和“冷淡肿瘤”两大类。
前者对免疫系统有明显的影响,而后者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不大。
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发现,一些肿瘤在治疗过程当中会进一步调节免疫应答,提高免疫系统的免疫原性和对肿瘤的回应能力。
常见肿瘤动物模型一览课件
![常见肿瘤动物模型一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204e5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18.png)
三.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及其研究方法
定义:模型是指将动物或人体肿瘤移植到同种或异种动物体内连续传代而形成移植性肿瘤动物的肿瘤实验动物选择:移植性肿瘤常用动物为小鼠、大鼠和地鼠肿瘤细胞的选择:筛选抗癌药物时,最好选用3类瘤株,及肉瘤、腹水型肿瘤和白血病株。在众多移植性肿瘤中,小鼠Lewis肺癌、小鼠黑色素瘤B16及小鼠白血病P388是目前最受重视和应用最广的。
免疫功能抑制的大鼠作为移植宿主
实验动物:体重120~160g的Wistar大鼠操作方法(例:人胃癌细胞株):1.大鼠分笼饲养,皮下注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阿糖胞苷200mg/kg体重,2d后用10Gy(1000rad)60Co全身照射,照射后的大鼠饲养于洁净环境中,每日紫外线灯照射1h,自由摄食饮水,饮水中加土霉素1mg/ml2.将人胃癌细胞株调至1×106个/ml细胞悬液,台酚蓝拒染法检测癌细胞存活率后,每只鼠皮下注射0.5ml(含5×105个细胞)细胞悬液3.接种后每日观察肿瘤生长情况,肿瘤生成后取瘤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般情况下,接种3~5d形成肿瘤,移植成功率可达85%,移植成功后可用以观察受试药的疗效
瘤块接种法
瘤细胞悬液接种法
每次接种的动物数量较多时可采用此法。具体方法是:无菌操作取出瘤块,将数个瘤块混合后剪成小块,放入玻璃匀浆器中,加无菌生理盐水向一个方向转动研磨后,经滤网过滤,加生理盐水稀释成1:3~1:4(肿瘤g:生理盐水ml)的瘤细胞悬液,用台盼兰染色法计数活细胞数,用1ml注射器注射到接种部位,每个接种点接种0.2ml(一般含1×106~1×107个细胞数)。通常接种到腋窝皮下,每只动物可选用多个接种点。
常见肿瘤动物模型一览
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01
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02
肿瘤模型鼠的研发与应用
![肿瘤模型鼠的研发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a34e44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07.png)
肿瘤模型鼠的研发与应用近年来,肿瘤模型鼠成为了癌症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广泛应用于肿瘤发生机制、肿瘤治疗和转化实验研究中。
本文将从肿瘤模型鼠的研发及应用方面进行介绍。
肿瘤模型鼠的研发肿瘤模型鼠是指经过基因改造或移植的鼠类,能够快速产生特定类型的肿瘤。
将人类肿瘤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能够创造出与人类类似的肿瘤环境,为研究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当前,肿瘤模型鼠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基因改造肿瘤模型鼠基因改造技术是指通过改变小鼠遗传物质DNA,使其具有人工设计的表型性状。
目前,在研究肿瘤发生、发展方面,基因改造肿瘤模型鼠的建立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通过基因改造,研究人员能够在小鼠体内重建异型肿瘤病理机制,全面探究肿瘤的基因调控机制,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精准度。
以癌症研究为例,目前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肿瘤模型已经发展了许多,如HER2阳性乳腺癌模型、K-RAS突变肺癌模型等。
2. 转基因肿瘤模型鼠转基因鼠是指将人类肿瘤细胞转染到小鼠体内,使之产生人类类似的肿瘤,从而模拟人类肿瘤,为肿瘤研究提供所需的动物模型。
转基因肿瘤模型鼠的建立重在人类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和转移,如此一来,对于人类肿瘤的疾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转基因鼠建立之后,其肿瘤细胞的发展进程、转移过程等也能够进行查看,能够给肿瘤研究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
肿瘤模型鼠的应用目前,肿瘤模型鼠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研究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实验动物。
1. 新药筛选研究人员通过转基因肿瘤模型鼠体内进行药物筛选,测试不同药物对特定肿瘤的影响,从而为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更多的选择。
这样,能有效地减少在致死性肿瘤中,药物研发周期长、效果不佳的情况。
2. 癌症治疗在肿瘤治疗上,通过基因改造技术构建的肿瘤模型鼠可以较好地模拟人体的病理过程,对能否治愈人类肿瘤疾病进行评估,有效降低治疗失败率,降低治疗风险。
3. 肿瘤发生机制研究肿瘤研究需要从肿瘤的基本信息入手,通过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来缩小肿瘤研究的范畴。
肿瘤动物模型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方法.
![肿瘤动物模型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c98e825a1c7aa00b42acbd7.png)
30
瘤株的组织学类型和生长特征趋于稳定,并 能在同系、同种或异种动物体内移植并连续传代。
生长特征,包括接种成活率、生长速度、自 动消退率、宿主寿命与宿主反应等。
细胞系:原代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后即为细 胞系,由原先存在于原代培养物中的细胞世系 所组成。
40
(3)瘤细胞悬液接种法 如每次需要接种的动物数量较多时,可用瘤细胞 悬液接种:
取几个瘤块 --->除去坏死部分 ---> 混合瘤块 ---> 剪成小块 --->匀浆器单向研匀 ---> 放入无菌容器 ---> 生理盐水稀释成1:3~1:4悬液
每只动物接种0.2ml;整个操作应在30min内完成;每 次抽吸前应将细胞混匀。
8
[结果判定] 给药后每天观察肿瘤生长情况,记录发生时 间和位置。 肿瘤结节长到一定程度,每周用脚规测量皮下肿 瘤2次。测定肿块的最大径(a)和最小径(b)。 肿瘤体积(cm3) = ab2/2
9
将肿瘤体积变化对时间作出生长曲线,可由曲线 的斜率变化判断药物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尤其 应观察肿瘤能否完全消退。
26
它比前述的自发性和诱发性动物肿瘤更易实施。 现有移植性肿瘤接种成功率可达100%, 可在同一 时间内获得大量(数十至百余只动物)、生长相当 均匀的肿瘤。
27
一、动物的选择
移植性肿瘤常用的动物为小鼠、大鼠和地鼠。 研究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可选择三种或三种以上小 鼠、大鼠的移植性肿瘤进行实验治疗;抗肿瘤药 物筛选时,每批动物的来源应一致;
16
一、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的基本方法
肿瘤动物模型的分类
![肿瘤动物模型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7014b78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5.png)
肿瘤动物模型的分类
1. 自发肿瘤动物模型,就像身体里自己突然冒出来的“捣蛋鬼”!比如说老年犬,它们年龄大了可能就会自己长出肿瘤。
这是不是很神奇呢?
2. 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啊,这就像是人为制造出来的麻烦。
好比给小鼠特定的致癌物,让它长出肿瘤来研究,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3. 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哇,就像是把一个肿瘤“乾坤大挪移”到动物身体里。
比如把人的肿瘤细胞移植到小老鼠身上,看看会发生什么,这感觉很奇妙吧?
4. 基因工程肿瘤动物模型呢,这简直是高科技的杰作呀!通过改造基因让动物更容易得肿瘤,就像给动物“定制”了肿瘤一样,厉害吧!
5. 同种移植肿瘤模型,这有点像把“自己人”的肿瘤挪过来。
就像把同一种小鼠的肿瘤移植到另一只小鼠身上,这可真特别!
6. 异种移植肿瘤模型呀,可不就像是把“外人”的肿瘤弄进来嘛!把别的物种的肿瘤移植到动物身上,是不是能发现很多新东西呢?
7. 人源化肿瘤动物模型,嘿,这可是尽量让动物变得像人一样得肿瘤呢!就如同给动物披上了人类肿瘤的“外衣”,太有研究价值啦!
总之,肿瘤动物模型的分类真是丰富多彩,每一种都有其独特之处和重要价值,为我们研究肿瘤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手段呀!。
动物肿瘤造模实验方案
![动物肿瘤造模实验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43a27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8.png)
动物肿瘤造模实验方案
动物肿瘤造模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动物实验方法,用于研究肿瘤的发生、生长、转移和治疗方案。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动物肿瘤造模实验方案:
1. 选择动物模型: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和兔子等。
根据研究目的和肿瘤类型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
2. 选择肿瘤细胞系:常用的肿瘤细胞包括人源性肿瘤细胞系和动物源性肿瘤细胞系。
根据研究目的和肿瘤类型选择合适的肿瘤细胞系。
3. 准备肿瘤细胞:将肿瘤细胞培养至合适浓度,并用生理盐水或其它合适的载体悬浮。
4. 动物模型建立:将肿瘤细胞注射到动物体内建立肿瘤模型。
常用的注射方式包括皮下、脾脏或其他器官内注射。
5. 观察肿瘤生长:观察肿瘤模型的生长情况,包括肿瘤体积、肿瘤质地、肿瘤血液供应等。
6. 取样分析:在不同时间点取样,对肿瘤模型进行分析,包括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分析、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7. 肿瘤治疗试验:根据研究目的,对肿瘤模型进行治疗试验,可以采用化疗、放疗、免疫治疗或其它治疗方法。
8.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和讨论。
需要注意的是,动物实验需要遵守伦理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实验过程的合法性和道德性,并尽量减少对动物的伤害和痛苦。
在进行动物肿瘤造模实验时,应严格按照相关实验规范进行操作,并有专业实验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
药物研发中常用的动物模型
![药物研发中常用的动物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975ca9a6fd0a79563c1e72b9.png)
一、常用肿瘤模型实验动物介绍:1、BALB/c 小鼠(近交系)特性与用途:◇其发病率低,但对致癌因子敏感。
乳腺肿瘤发生率约为10﹪~20﹪。
◇有一定数量的卵巢、肾上腺和肺部肿瘤的发生,对放射线极度敏感。
易患慢性肺炎。
◇多数个体于6月龄以后出现免疫球蛋白过多症。
主要是IgG1和IgA量的增加。
◇免疫球蛋白的绝对量依饲养条件而异。
腹腔注射矿物油后可引起浆细胞瘤。
◇广泛地应用于肿瘤学、生理学、免疫学、核医学研究,以及单克隆抗体研究和生产等。
2、DBA/2 小鼠(近交系)特征与用途:◇免疫:在普通饲养条件下三月龄鼠血清免疫球蛋白量为1000ug/ml左右,仅相当C57BL/6,C3H/He和BALB/c的1/2。
其中,IgM值较高,而IgG为低值。
在IgG各亚类中,IgG1最高,IgG2最低。
缺乏补体C5。
对鼠斑疹伤寒补体C5较敏感。
◇肿瘤:对DBA/1 的大部分移植瘤有抗性。
雌鼠白血病发病率为34%,雄鼠为18%,经产母鼠乳腺癌发生率为50- 60%,雌雄鼠中均有淋巴瘤生长。
◇微生物和寄生虫:对疟原虫、利什曼原虫有抗力。
对猫后睾吸虫、曼氏血吸虫较敏感。
对白色念球菌有抗力,由于具有Hc0等位基因,对新型隐球菌有抗力。
◇生理:红细胞多。
血压较低。
维生素K缺乏,氯仿和氧化乙烯引起的死亡率高。
肾上腺脂质贮存少,心脏有钙盐沉着。
具低嗜酒性及吗啡嗜好。
对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
◇病理:听源性癫痫发作率在35日龄时为100%,55日龄时为5%,约一半动物肝可出现由巨噬细胞构成的蜡样质的肉芽肿。
3、ICR 小鼠(封闭群)特征与用途:◇适应性强,体格健壮,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实验重复性较好。
◇雌鼠自发性畸胎瘤和管状腺瘤发病率为0%~1%,用氨基甲酸乙酯诱发时,11~16天胚胎期畸胎瘤和管状腺瘤发病率为5.9%,离乳个体管状腺瘤和囊瘤发生率为30%,孕鼠为3%。
◇是国际通用的封闭群小鼠(封闭群又称远交群,是指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是进行免疫药物筛选,复制病理模型较常用的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肿瘤模型的建立及应用概述PPT课件
![实验动物肿瘤模型的建立及应用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f0e0d9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d.png)
实验动物研究起步:
早期
使用狗、马、羊等常规动物
1912-1922年 Slye培育出近交系小鼠
1946年
Reynier培养出可供实验用的
无菌动物
1958年
英国制定出实验动物标准
实验动物的研究在我国的发展
50年代中期 中国1号、津白1、 津白2等近交系小鼠
50-90年代 建立大量可移植性瘤 株,有近百余种人类癌细胞系被 建立
至今各省市科研单位已建立大量 裸鼠培育室,制定出医学实验动 物管理暂行条例
原因
1、研究人的一生至少需要半个世 纪,而一些动物(鼠、兔、鸡)等至 多十年就够了。
2、利用病人组织活检和尸检的分 析很难得到肿瘤发展全过程的资 料,而通过动物则易获得。
3、凡不能在人体内进行的实验程 序和干扰计划均可经动物肿瘤模 型实现。
46
8 9 (w)
基础饲料 AFB1腹腔注射 0.015%的AAF饲料
移植性肿瘤的建立及应用
1、同种可移植性肿瘤 2、异种可移植性肿瘤
腹水瘤的建立
将移植性实体瘤细胞注入同种受体动 物腹腔内,移植于受体动物腹壁内或其
它部位,待肿瘤生长后引起腹水。 将带瘤腹水给同种同系动物移植传代,
即可形成腹水瘤。
诱发性肿瘤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可移植性肿瘤的建立及应用
诱发性肿瘤模型 的建立及应用
诱发肿瘤的基本方法、途径
涂抹法 经口给药法 气管内直接注入法 穿线法 注射法
黄曲霉毒素诱发肝癌模型
基础知识:黄曲霉毒素为强至癌物,动物经口 摄入便可诱发大量肝癌。 在本实验利用大鼠进行腹腔注射法。
主要程序:
0
2
肿瘤动物模型常用建立方法
![肿瘤动物模型常用建立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fa01a45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ce.png)
肿瘤动物模型常用建立方法肿瘤动物模型是用于研究和测试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工具。
建立适当的肿瘤动物模型对于揭示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以下是常用的肿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1. 移植瘤模型:这是最常见和简化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之一。
它涉及在动物体内或体外移植人类或动物来源的肿瘤细胞株。
这些细胞可以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得到,并在实验室中培养。
移植瘤模型的优点是易于建立和控制,但它不能反映肿瘤的整个发展过程。
2. 转基因模型:转基因动物模型是通过将特定的基因突变导入小鼠或其他动物体内来模拟肿瘤。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是人类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也可以是具有肿瘤形成潜能的其他基因的突变。
转基因模型可以提供更真实的肿瘤发展和治疗反应,但其建立过程相对复杂和耗时。
3. 化学诱发模型:这种方法通过给动物暴露于化学物质,如化学致癌物质或腺病毒,来诱发肿瘤的发生。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引起DNA损伤或基因突变,从而促进肿瘤的形成。
化学诱导模型可以提供与人类肿瘤相似的病理特征,但其应用范围受到化学物质的选择和剂量的限制。
4. 遗传模型:遗传模型使用特定品系的小鼠或其他动物,这些动物因其自身的遗传缺陷而具有高发生肿瘤的风险。
这些遗传模型可以是自然突变品系,也可以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引入的遗传缺陷。
遗传模型可以提供对特定肿瘤类型和易感因素的研究,但其适用范围受到特定品系的限制。
以上是常见的肿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根据具体研究目的和研究条件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肿瘤动物模型对于取得可靠的研究结果至关重要。
不同模型的优劣势需要综合考虑,并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合理选择。
动物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动物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27ada2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f4.png)
动物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应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得到了较大的延长,但这也引发了人体中许多病症和疾病的发生。
其中,肿瘤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病症。
目前,为了控制和治疗人体内的肿瘤病,医学领域中涌现出了很多种类型的抗肿瘤药物。
但是,为了验证和检测这些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测和实验。
这就需要动物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一、动物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介绍动物模型指的是利用动物的实验结果,来预测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一种科学方法。
它是一种科学实验方法,也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部分之一。
动物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肿瘤药物研发中,其作用和价值不容忽视。
具体来说:1. 肿瘤病发生机制的研究动物模型可以利用普通的动物疾病模型,比如小鼠或大鼠,在人体内模拟出肿瘤病变过程。
这一稳定的模型,能够在人体肿瘤病细胞中复制人体内的肿瘤病症,从而掌握肿瘤病发生的一系列机理和机制。
这对于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制,寻找分子信号通路和药物致瘤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
2. 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和策略动物模型能更好地预测药物在人体中的药性和疗效。
在研发过程中,通过建立不同的肿瘤动物模型,在体内对药物的毒性、代谢、疗效等进行实验验证,这是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重要环节。
并随着药物的研制和改善,新的疗效标准也提出,动物模型将一直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实验模式,对药物研发及临床服用起到促进作用。
3. 剂量和效应关系的研究药物剂量和效应关系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之一,动物模型能够利用药物的用途、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药效等方面,为药物及剂量的研究及制定提供有效数据和参考。
二、动物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意义动物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被广泛认可。
通过在动物身上预测肿瘤病的发展机理,以及通过药物的剂量和疗效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以下问题。
1. 提供药物研发的安全性指标动物模型在药物研发中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安全性指标,在药物的前期研究和前期实验中,可以通过动物模型来预测药物的毒性、药物换算、药物代谢和药效等。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手段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手段](https://img.taocdn.com/s3/m/32205526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3.png)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手段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手段癌症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大疾病,而且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由于癌症的病发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因此对于防治癌症的研究和探索主要依靠动物模型研究。
小鼠肿瘤模型是目前研究肿瘤发病机制和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注射人类肿瘤细胞后,小鼠可呈现人体肿瘤组织细胞移植的特性。
相对于人体肿瘤实验和传统的肿瘤细胞培养,小鼠肿瘤模型的优异之处在于能够创造肿瘤微环境,仿真人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以提高癌症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常见的评价手段。
一、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1.1 人体肿瘤细胞移植模型人体肿瘤细胞移植模型以人类肿瘤细胞在裸鼠或小鼠体内移植后的肿瘤实体为基础,分为无血液供应的固体肿瘤模型和有血液供应的血液源性肿瘤模型两种。
在移植人类肿瘤细胞时,要确保细胞的活力和数量,同时条件控制的严谨性也是建立模型成功的关键。
以草甸欧豆荚腺癌细胞(A549)为例,在室温下用胰蛋白酶消化并在热水浴中加温25分钟,离心后取上清液,将细胞恢复在人工营养的体外环境中培养至稳定生长。
然后注射生长正常的A549细胞到裸鼠的皮下尽处,便成为一个人体肿瘤细胞移植模型。
1.2 化学诱导肿瘤模型化学诱导肿瘤模型是通过注射某些化学物质来诱导荷尔蒙依赖性肿瘤,可以有效地模拟荷尔蒙依赖性肿瘤的发病原因及其恶化过程。
在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大鼠膀胱癌时,过程如下:将DMN溶于苏木精中,经过研磨混合后注射大鼠,每次剂量控制在4-25mg/kg,2个月后检查其膀胱肿瘤的形成情况。
化学物质注射后,不同的化学物质会引起不同部位的肿瘤,如DMN会引起膀胱癌。
1.3 基因敲除技术建立小鼠肿瘤模型目前最为先进的小鼠肿瘤模型是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构建。
通过选择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并在小鼠体内干扰其功能,从而让小鼠形成癌症。
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是一种与人类肿瘤密切相关的基因,在建立小鼠肿瘤模型时被广泛用于其基因干扰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鼠 大鼠、小鼠
肺癌 肝癌
诱发性模型的比较医学
▪ 病因学人体肿瘤较为近似。癌变过程基本表 现了人体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 诱发条件相对单一,剂量较大,与实际情况 差异较大。
▪ 实验周期一般6~10个月。 ▪ 相对而言肿瘤恶性程度中等,但不同的模型
其恶性程度也不相同。 ▪ 诱癌物来源困难,对实验环境和防护要求高。
▪ 缺点:生长缓慢,不易同时获得大批病程基 本一致的动物,可供选择的模型较少。
▪ 应用:多用于肿瘤发病机理等深入研究。很 少用于一般药效学研究。
常见模型介绍
▪ 小鼠自发性乳腺癌 C3H(MMTV/L病毒)
▪ 小鼠自发性白血病 AKR、Afb 、C58
▪ 大鼠自发性肝癌 LEC (肝炎 结节 肝癌)
肝转移灶→皮下移植(扩增)→胃原位
每次筛选传代不少于6只动物
黑色素瘤的体内筛选
高转移模型的验证
▪ 体外验证 细胞增殖能力 损伤愈合试验
迁移试验、侵袭实验 黏附实验(同质、异质) ▪ 体内验证 转移特性验证及病理学观察
肿瘤转移模型的比较医学
▪ 就肿瘤转移的研究而言,体内模型优于体外模型, 自发性转移模型优于实验性转移模型,人体肿瘤模 型优于动物源性肿瘤模型,原位移植高转移动物模 型优于皮下移植高转移动物模型。
移植部位及途按径不同分为: ▪ 异位移植(多采用皮下移植) ▪ 原位移植
移植性模型复制的影响因素 实验动物
常见同种移植性模型
▪ 腹水性模型 P388白血病,S180肉瘤,H22肝癌等
▪ 实体瘤模型 W256肝肿瘤,C26肠癌,VX-Ⅱ乳头状瘤
▪ 转移性模型 Lewis肺癌 ,B16黑色素瘤
免疫缺陷小鼠
▪ 实验转移肿瘤模型 尾静脉→肺 脾→肝 足垫→淋巴结 左心室→骨
▪ 自发肿瘤转移模型 皮下移植(如:Lewis肺癌) 原位移植(肝→肺 胃、肠→肝)
高转移模型筛选
▪ 体外筛选: 克隆培养(分亚系)
荷电量(电泳) 迁移力(生物膜)
转染与癌转移相关的基因
▪ 体内筛选: 皮下、原位
转移灶
扩增
原位移植模型的高转移筛选
转移模型建立的几点体会
▪ 提高体内筛选的成功率: 手术切除、抗癌药治疗、深度免疫缺陷动物、 免疫抑制
▪ 复合筛选是理想的方法 ▪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转移的检出率 ▪ 应该充分考虑转移模型的稳定性
成瘤率较高,可以直接移植人体肿瘤。 ▪ 缺点:没有再现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肿
瘤细胞倍增时间太快。 ▪ 应用:肿瘤研究中广泛使用,特别是肿瘤分
子机理的验证和抗肿瘤新药研发。
移植性肿瘤模型分类
按移植对象不同分为: ▪ 同种移植(S180 、 W256、 H22)等 ▪ 异种移植(人体肿瘤 、小鼠等)
移植性人体肿瘤模型
▪ 免疫缺陷动物的发 ▪ 人类肿瘤移植性动
现使得在动物体内 物模型与临床肿瘤
直接研究人类肿瘤 病人实际情况还是
成为可能
存在一定差距
▪ 人类肿瘤移植性动 ▪ 有些实验研究应慎 物模型是肿瘤研究 重选择肿瘤动物模 最理想的工具之一 型
几个相关问题
▪ 不是所有人类肿瘤细胞系(株)都能在免 疫缺陷动物体内成瘤
诱发性肿瘤模型
▪ 可以用化学致癌剂,照射,病毒等方法。 ▪ 优点:与人体肿瘤增殖动力学基本类似。 ▪ 缺点:生长慢,癌细胞增殖比率低,倍
增时间长,常有防护问题 ▪ 应用:多用于抗致癌作用的研究
诱发性模型的实验方法
▪ 经口给药法 ▪ 注射法 ▪ 涂抹法 ▪ 气管注入法
▪ 穿线法 ▪ 埋藏法 ▪ 气雾吸入法 ▪ 复合诱癌法
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
▪ 定义 把动物或人的肿瘤移植到同系、同种或异
种动物体内,经传代后,它的组织学类型明 确,移植成活率、生长速度、自发消退率、 宿主荷瘤寿命、侵袭和转移等生物学特性稳 定,并能在受体动物中继续传代。
移植性肿瘤模型特点
▪ 移植物可以是肿瘤细胞、组织或临床标本。 ▪ 优点:实验周期短,操作简单,均一性较好,
▪ 相似性 ▪ 重复性 ▪ 可靠性 ▪ 适用性和可控性 ▪ 易行性和经济性
肿瘤动物模型分类
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如:C3H A
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如:AFB1(肝癌) 尿脂(肺腺瘤)
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 转基因肿瘤动物模型
自发性肿瘤模型
▪ 优点:与人体肿瘤相似,是理想的模型,例 如,小鼠乳腺癌,白血病
▪ 临床上癌的转移以淋巴道转移为主,而肉瘤的转移 则以血道转移为主。但是现在已建的肿瘤转移动物 模型大多以血道转移为主,只有部分模型伴有淋巴 道转移。
▪ 肿瘤移植性转移动物模型特别是自发性转移动物模 型较好地表达了恶性肿瘤包括转移在内的生物学特 性,但是没有表现出肿瘤的发生情况。
▪ 人体肿瘤转移免疫缺陷动物模型得出的实验结果只 能提供参考,并不能代表临床的实际状况。
肿瘤动物模型及应用
体外研究与体内研究
人群(临床病人)
动物实验
分子水平 (蛋白、酶、代谢)
细胞水平 (组织、器官)
肿瘤动物模型的意义
▪ 避免人体实验造成的危害 ▪ 提供发病率低,潜伏期长和病程长的疾
病资料 ▪ 增加方法学上的可比性 ▪ 样品容易获得,实验方法简化 ▪ 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疾病本质
肿瘤动物模型的复制原则
▪ 同一肿瘤不同细胞系(株)在免疫缺陷动 物体内成瘤及生长情况也不相同
▪ 肿瘤生长与肿瘤本身生物学特性,移植 的部位或途径以及受体动物等相关
皮下移植(组织块法)
皮下移植(组织块法)
皮下移植(组织块法)
细胞悬液法
原位移植手术器械
两种免疫缺陷动物胃原位移植
肿 瘤 转 移 途 径
肿瘤转移动物模型
诱发性肿瘤模型
致癌物 二甲基苯蒽(DMBA)
甲基胆蒽
二乙基硝胺(DEN)、乙硫氨酸 黄曲霉素AFB α-萘胺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
敏感动物 大鼠
大鼠 大鼠 田鼠 犬 大鼠
诱发肿瘤 乳腺癌
肝癌 肝癌 胱膀癌 胃癌源自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C2H5OCONH2)、氨乙胺 四氯化碳、氯仿
自发性模型的比较医学
▪ 临床过程和组织形态学上都与人类的肿瘤相似,更 利于将动物实验结果推及于人。
▪ 小鼠的基因与人类同源,用小鼠自发性肿瘤模型研 究人类肿瘤意义较大。
▪ 动物自发性肿瘤一般恶性度不高,转移情况也较少 发生。
▪ 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的自发因素较为简单,而人类 肿瘤的发病因素则较为复杂。 结论: 理想模型少,实验周期长,均一性较差,实验成本 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