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初三
初三高一化学知识点
初三高一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性质、组成、结构、变化等的科学,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对于初三和高一学生来说,掌握一些化学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学习化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三高一化学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化学。
1.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常见的元素有氢、氧、碳、金、铁等。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更多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得到的物质,常见的化合物包括水、二氧化碳、盐等。
2.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元素的微粒,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原子的结构可以用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化学符号来表示。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特性为基础,将元素分类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素的性质及其周期性规律。
4.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常见的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共享电子而形成的,离子键是由金属与非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而形成的,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相互作用形成的。
5.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比例下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酸具有酸味、酸性溶液能导电和腐蚀金属等特点,碱具有苦味、碱性溶液能导电和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等特点。
6.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过程称为氧化,获得电子的过程称为还原。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起氧化作用,还原剂起还原作用。
7.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快慢程度,可以通过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来控制。
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后,反应进程停止,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仍然存在反应。
8. 配位化合物配位化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和周围配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配位化合物具有特殊的颜色和性质,广泛应用于催化剂、荧光剂等领域。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及其分类1.物质的概念:构成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环境的一切物体都是物质,它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2.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单质是由相同的原子组成,化学性质相同的纯物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3.化学符号:化学符号用来表示元素,由一个或两个拉丁字母组成。
元素的化学符号通常来自其拉丁名的缩写。
4.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外电子数)将化学元素按周期性规律排列的表格。
5.元素的周期性:元素周期表的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
周期表上靠近左侧的元素是金属,靠近右侧的元素是非金属。
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有一部分元素被称为过渡金属。
6.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关系:元素符号通常是将元素拉丁名的前两个字母组合而成,如果有两个相同首字母的元素,后一个元素的符号会加上一个小写字母。
7.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在化学反应中是不可分割的。
8.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9.原子的质量和电荷:原子核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质量的99.9%,电子的质量非常小。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相对质量约为1,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电量为基本电荷的1倍,电子的电荷为负电荷,电量为基本电荷的1倍。
10.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同)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被称为同位素。
11.分子的概念: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化学键相连而成的结构被称为分子。
12.分子式和化学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所含有的各种元素和各元素的相对原子数的符号表示法。
分子式表示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化学式是化合物的类型和性质的标志。
13.离子的概念:在化合物中,原子可以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带电的物质,这种带电的物质被称为离子。
14.离子的命名:阳离子的名称一般保留原来的元素名;如果原子失去电子形成了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之为阳离子,其名称用元素名后加“阳”表示。
初三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必修一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学习内容。
下面将对初三化学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化学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和应用的科学。
物质又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种元素或同种化合物组成的,而混合物则是由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等可通过观察和测量直接得到的性质;化学性质则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不可逆变化时所表现的性质,例如燃烧、腐蚀等。
2.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可以通过化学符号表示,如氧元素的化学符号为O。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物质。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方式或物理方式得到。
化学方式包括电解、光解等,而物理方式则是通过物理方法分离得到,如过滤、蒸馏等。
3.原子与分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电荷中性,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的质量以质子和中子的重量之和为准。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粒子。
分子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例如,氧气(O2)是由两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分子,而水(H2O)则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结合而成的。
4.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一种对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的增加顺序排列,每一行称为一个周期,每一列称为一个族。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可以反映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例如,同一周期的元素在化合时会有相似的性质。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出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例如,原子半径在周期性律中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增大或减小的趋势。
5.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反应条件等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产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反应物在反应中参与变化,而产物是反应生成的物质。
反应条件描述了反应所需的特定条件,如温度、压力等。
初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
初中化学必修一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第一个模块,它主要介绍了化学基本概念、物质分离纯净技术、常见物质和化学反应等内容。
下面将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概念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础,包括物质、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概念。
1.物质: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质量和体积的东西。
根据物质的组成,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2.元素: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元素按照其性质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
3.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特定的性质。
4.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的组成可以随意变化,各组分保持原有的性质。
二、物质分离纯净技术物质分离纯净技术是指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并得到纯净物质的方法。
1.蒸馏法:蒸馏法是利用不同物质沸点的差异来进行分离的方法。
将混合物加热后,较易挥发的物质先蒸发,然后通过冷凝收集。
2.过滤法:过滤法是利用滤纸等材料的筛选作用来分离固液混合物或固体混合物的方法。
将混合物与滤纸接触,固体颗粒无法通过滤纸孔隙而被截留下来,液体则通过滤纸流出。
3.结晶法:结晶法是通过溶解和结晶的交替过程来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方法。
将混合物溶解于溶剂中,然后加热蒸发去除溶剂,最后剩余物质结晶。
4.磁选法:磁选法是利用物质的磁性来进行分离的方法。
将混合物与磁铁接触,具有磁性的物质会被磁铁吸附,其他物质则不受影响。
5.浸提法:浸提法是利用溶解度差异来进行分离的方法。
将混合物与适当的溶剂接触,某些物质溶解于溶剂中,然后通过过滤等方法分离。
三、常见物质常见物质是指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包括金属、非金属和盐。
1.金属:金属是一类具有光泽、良好导电导热性能和延展性的物质。
化学初三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化学初三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以下是关于初三化学必修一的主要知识点的归纳笔记,包括物质的性质、元素与化合物、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等。
1.物质的性质-物质可以根据其性质进行分类,常见的物质分类有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等。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性质,如颜色、硬度、熔点等;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2.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
常见的元素有氧、氢、碳、氮等。
元素可以根据它们在化合物中的存在形式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具有特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例如,水(H2O)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3.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指的是物质在改变条件下,仅改变其外观而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的相变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例如,水的沸腾和冰的融化都是物质的相变过程。
4.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化学反应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例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的变化。
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要素。
5.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进行排列,以及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是指元素在周期表中横向排列的行,周期数表示元素的能级;族是指元素在周期表中纵向排列的列,族数表示元素的价电子数。
以上是关于初三化学必修一的主要知识点的归纳笔记。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性质、元素与化合物的组成,以及物质的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同时,学生还能够认识到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并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过程。
九年级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
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
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化学九年级一册知识点梳理
化学九年级一册知识点梳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学科。
在九年级一册化学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化学基础知识的内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物质的分类1. 纯物质和混合物的区别:纯物质由同种物质组成,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
2. 纯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原子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纯物质。
二、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的符号和命名:元素的符号是由英文字母组成的,用于简化元素名的表示;元素的命名基于国际通用命名法,采用拉丁文或其缩写。
2. 化合物的命名:离子化合物根据离子的种类和数量命名,分为一价、二价等;分子化合物根据元素的名称和相对原子数命名。
3. 元素和化合物的化学式:化学式是对元素和化合物的组成进行表示的方法,可以通过化学式计算物质的摩尔质量和摩尔比例。
三、化学方程式1.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反应物在方程式的左边,生成物在方程式的右边;反应条件包括温度、压力等。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物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保持不变的状态。
四、多原子离子1. 多原子离子的构成:多原子离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结合形成的带电离子。
2. 常见多原子离子的命名和化学式:如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的化学式为OH-),碳酸根离子(化学式为CO32-)等。
五、酸、碱和盐1. 酸的特征和命名:酸具有酸味、酸性和导电性,命名时通常以“酸”的字样结尾,如盐酸、硫酸等。
2. 碱的特征和命名:碱具有苦味、碱性和导电性,命名时通常以“氢氧化物”的字样结尾,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3. 盐的特征和命名:盐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组成,命名时通常根据正离子的名称和负离子的名称组合而成,如氯化钠、硝酸铵等。
六、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化学九年级一册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一册知识点【化学九年级一册知识点】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在化学中,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种。
纯物质是由同种类型的物质组成,比如单质和化合物;而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类型的物质混合而成,比如溶液和悬浊液。
纯物质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指的是由同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比如氧气、金属等;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种类型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比如水、氯化钠等。
知识点二:基本粒子结构物质的基本粒子结构包括原子、离子和分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有负电荷。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上,电子的质量相对较小。
离子是由失去或获得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
正离子是失去了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带有正电荷;负离子是获得了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带有负电荷。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分子可以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也可以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
知识点三: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转化,包括原子的重新组合或断裂。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合成反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物质结合形成一个新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是指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质的反应。
置换反应是指两个物质之间交换原子或离子的反应。
还原反应则是指氧化物质失去氧或接受氢。
知识点四:常见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元素是指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粹物质。
常见的化学元素有氢、氧、氮、碳、铁、金、铜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常见的化合物有水(H2O)、二氧化碳(CO2)、氯化钠(NaCl)等。
知识点五:酸、碱和盐酸是在水中能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具有酸性。
碱是在水中能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具有碱性。
盐是由酸和碱中和而成的物质,具有中性。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中和反应的过程。
初三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化学是什么?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化学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个大的分支,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质,有机化学研究有机物质。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包括单质和化合物,混合物包括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1. 单质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是单原子单质(如氧气)或者多原子单质(如硫磺)。
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一定化学结构组成的物质,如水(H2O)。
3. 均匀混合物均匀混合物也称为溶液,是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例如盐水。
4. 非均匀混合物非均匀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例如沙土混合物。
三、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固有的、不会改变物质本质的性质,例如颜色、熔点、沸点等。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性质,例如与其他物质能否发生反应、产生怎样的反应等。
四、元素及其周期表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可以用其原子核中的质子数来表示。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增加顺序排列形成周期表。
五、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结合力,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1.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化学键,常见于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中,如氯化钠(NaCl)。
2. 共价键共价键是由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常见于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中,如氧气(O2)。
3. 金属键金属键是由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学键,它由金属离子和海洋电子组成,如金属铁(Fe)。
六、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种类和数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化学式。
七、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转化时,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生成的过程。
1. 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化学反应可以用实验室称量的物质质量变化、气体的产生或消耗、沉淀的生成等来表示。
初三化学必修一总结知识点
初三化学必修一总结知识点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打好后续学习的基础。
其中,初中化学必修一是学生初步接触化学知识的起点,基础知识扎实程度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以下对初中化学必修一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1. 物质的分类物质根据其结构和性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原子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其化学性质与构成它的元素大不相同。
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原子的质量数是质子和中子的总数,电荷数是质子的数目。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其电子结构。
3.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的周期表是由门捷列夫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的性质关系制定的,它是化学和物理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以及性质的相似性排列,对于化学性质规律有所体现。
4. 物质的物态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可变换成几种不同的物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在相变过程中,物质的分子状态会发生变化。
5.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如颜色、硬度、熔点、沸点和密度等;而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通过它与其他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来确定,如能否与氧气反应等。
二、常见物质和实验1. 氧气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于空气中占比为21%,是生物呼吸必需的气体。
氧气可由分解过氧化氢或者加热重金属氧化物生成。
2. 氢气氢气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与氧气混合燃烧会生成水。
产生氢气的方法包括铁与盐酸反应、锌与盐酸反应。
3. 水水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
水的组成式为H2O,其中氧原子和氢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
4. 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体积呈均匀分布的一种物质。
初三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其中必修一是化学学习的重要一环。
下面,我将综述初三必修一化学的知识点,帮助大家回顾和总结学过的内容。
1. 纯净物质和混合物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质和混合物。
纯净物质由一种物质组成,具有一定的固定性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具有可变性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不同的物质,了解纯净物质和混合物对我们理解物质的本质十分重要。
2. 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存在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运动较小。
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固体较大,运动较剧烈。
气体不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运动极为活跃。
了解不同物态的性质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和运动规律。
3. 常见元素和周期表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元,可以通过化学手段进行分离。
在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一些常见的元素和元素的基本性质。
例如,氧气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它可以支持燃烧。
氢气是轻于空气的气体,可以用来制取氨气和氯气。
另外,周期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将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
掌握常见元素和周期表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元素的特性和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4.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方法,它以化学反应物和产物的化学式为基础。
通过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了解反应的物质转化过程和反应的条件。
化学反应分为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物理反应只改变物质的外部性质,而不改变其化学性质。
化学反应则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常见的包括酸碱中和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熟悉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对我们理解化学实验中的现象和化学变化非常重要。
5. 酸碱中和和酸碱指示剂酸碱反应是化学中常见的反应之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必背知识点(精华)
初中化学上册必背知识点一、化学用语1、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名称和符号非金属:O氧H氢N氮Cl氯C碳P磷S硫金属:K钾Ca钙Na钠Mg镁Al铝Zn锌Fe铁Cu铜Hg汞Ag银Mn锰Ba钡原子团(根):氢氧根硝酸根碳酸根硫酸根磷酸根铵根OH-NO3-CO32-SO4 2-PO43-NH4+2、化合价口诀(1)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五氮磷三价铝;铜汞一二铁二三;二、四、六硫四价碳; 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
(2)常见原子团(根)化学价口诀:一价硝酸氢氧根;二价硫酸碳酸根;三价常见磷酸根;通常负价除铵根。
4、必须熟记的制取物质的化学方程式(1)实验室制取氧气一:2KMnO4===K2MnO4+MnO2+O2↑(2)实验室制取氧气二:2H2O2 ===2H2O+O2↑(3) 实验室制取氧气三:2KClO3===2KCl+3O2↑(4)实验室制法CO2:CaCO3+2HCl==CaCl2+H2O+CO2↑(5)实验室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6)电解水制取氢气:2H2O===2H2↑+O2↑(7)湿法炼铜术(铁置换出铜):Fe+CuSO4==FeSO4+Cu(8)炼铁原理:3CO+Fe2O3===2Fe+3CO2(9)生灰水[Ca(OH)2 ]的制取方法:CaO+H2O==Ca(OH)2(10)生石灰(氧化钙)制取方法:CaCO3 ===CaO+CO2↑二.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活动性由强至弱: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按5个一句顺序背诵)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三、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除了有颜色的固体,其他固体一般为白色。
初三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三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 (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初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结构。
1. 原子结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绕核运动。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占据很小的空间,电子则围绕核运动,形成了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2.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元素和化合物是物质的两种基本形式,化合物是由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结合而成的。
二、化学反应。
1. 化学反应的概念。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原有物质消失,新物质生成。
化学反应的特征包括生成新物质、伴随着能量变化、不可逆转等。
2. 化学反应的类型。
化学反应可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化学反应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
三、物质的性质。
1. 物质的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等,这些性质是物质固有的,不改变物质的化学成分。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
2. 物质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腐蚀、发生化学反应等。
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对于掌握物质的本质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1. 金属。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特点,常见的金属有铁、铝、铜等。
金属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建筑、电子产品等领域。
2. 非金属。
非金属通常具有较差的导电性和导热性,但具有其他特殊的性质,如碳、氧、氮等。
非金属在生活和工业中也有着重要的用途,如碳可用于制造石墨、石墨烯等材料。
五、化学实验。
1. 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
化学实验是通过实验手段来验证和探究化学理论,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化学实验时,需要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化学实验的意义。
化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精神。
九年级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探究物质性质、变化及其归结的科学。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必修一中的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接下来,我将以一种探讨式的方式,简要地介绍这些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物质与化学变化。
我们知道,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水、氧气等。
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如沙子和水混合后形成的沙水溶液。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物质结构和组成上的变化。
通过对物质与化学变化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通过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箭头组成。
反应箭头的左边为反应物,右边为生成物。
在方程式中,还有系数和符号代表物质的状态。
了解化学方程式有助于我们预测反应的结果,识别物质的转化过程。
在学习化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了解有关原子和离子的知识。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离子是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可以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而产生。
正离子是失去了电子的离子,负离子是获得了电子的离子。
了解原子和离子的性质和结构,对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机制和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发生反应形成盐和水的过程。
酸和碱的特性可以通过pH值来衡量,pH值越小,溶液越酸;pH值越大,溶液越碱性。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的变化来判断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化学实验室中的一些仪器和技术。
例如,我们学习了如何用试剂瓶、容量瓶和量筒等精确地测量和混合化学品。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进行酸碱中和实验、气体实验和溶液的制备等。
通过实践和观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现象。
化学九年级必修一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必修一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和能量变化的科学。
在九年级的必修一教材中,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包括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和物质的化学变化。
一、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它按照原子序数的增加顺序将元素排列在一起。
周期表的每一行称为一个周期,每一列被称为一个族。
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其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分类,有助于我们了解元素的特性和规律。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有助于我们找出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例如,同一周期元素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但电子层数不同;同一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
二、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它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中间用箭头分隔。
反应物在箭头的左侧,生成物在箭头的右侧。
化学方程式要满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关系,并且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符号代表相应物质的化学式或符号。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应准确无误,以确保方程式的准确性。
化学方程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通过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出反应的类型和其它相关信息。
三、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
化学反应是通过破坏原有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新的化学键。
常见的物质的化学变化包括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置换和分解反应等。
化学反应有几个重要的特征,包括反应物消失和生成物出现,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化学键的破坏和形成等。
通过观察这些变化,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机制。
物质的化学变化对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的物质,研发新的药物,改善生活环境等。
综上所述,化学九年级必修一教材中的知识点包括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和物质的化学变化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将来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九年级一册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一册知识点总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变化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化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与生活、与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
通过学习化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发生的现象,掌握化学知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对九年级化学一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化学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一切事物。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的分子排列紧密,间距小,振动幅度小;液态的分子排列比较紧密,但是自由度比较大;气态的分子排列则较为松散,自由度较大。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改变物质本身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颜色、形状、密度、硬度等;而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燃烧、腐蚀等。
常见物质的性质常见物质如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化学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金属是一类具有高导电性、高热导性和金属光泽的物质。
铁、铜、铝等金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比如我们的锅、碗、勺等都是由金属制成的。
而非金属则相对比较脆硬,不具备金属的光泽。
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有物质消失,新物质出现。
例如:氢气燃烧生成水,铁的锈化等。
物质的变化符合一定的规律,根据守恒原理可以得知,质量守恒质量永远不变。
原子结构原子结构是化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 20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的实验表明,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在外围绕核旋转的电子所构成。
科学家根据其研究成果,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描述模型,比如普朗克提出的能量量子假设、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
元素与周期表元素是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周围的非金属分为周期表。
周期表有两个基本特征:周期性规律和族内性质相近。
周期表由水平周期和垂直周期组成。
化合物的构成和性质化合物是由两种以上原子组成的,在形成化合物时,原子通过化学键相连。
初三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初三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梳理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Cu2(OH)2CO3—6、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空气)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
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初三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
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
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
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1)生成沉淀法(2)生成气体法(3)氧化还原法(4)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6)离子交换法3、物质的鉴别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l)H+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Na+、K+ 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呈黄色、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 能使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Mg2+ 能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
(5)Al3+ 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6)Ag+ 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 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7)NH4+ 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8)Fe2+ 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
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2Fe2++Cl2=2Fe3++2Cl(9) Fe3+ 能与 KS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 Fe(S)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
(10)Cu2+ 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 CuO沉淀。
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1)OH 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 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 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 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
-(5)SO42 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 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 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 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9)HCO3 取含HCO3盐溶液煮沸,放出无色无味CO2气体,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向HCO3盐酸溶液里加入稀MgSO4溶液,无现象,加热煮沸,有白色沉淀 MgCO3生成,同时放出 CO2气体。
-(10)PO43 含磷酸根的中性溶液,能与AgNO3反应,生成黄色Ag3PO4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
-(11)NO3 浓溶液或晶体中加入铜片、浓硫酸加热,放出红棕色气体。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三、化学计量①物质的量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23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用NA表示。
约为6.02x10 微粒与物质的量公式:n=NNA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质量与物质的量公式:n=m M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体积与物质的量公式:n=VVm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符号cb 单位:mol/l 公式:cb=nb/v nb=cb×v v=nb/cb_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初三。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⑥溶液的配置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基本内容梳理_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初三。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实验安全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方法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四.除杂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5.摩尔质量(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1(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六、气体摩尔体积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3.标准状况下, Vm = 22.4 L/mol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