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馆藏玉玺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后之宝,通高10cm,纽高6cm,印面
14×14cm,重1800k。
金质,交龙纽,附系黄色绶带,满汉
文篆书。
清朝对皇后之宝有严格的规定,据《大
清会典》载:“皇后金宝,清、汉文玉筯
篆,交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
寸二分,用三等赤金五百两。宝盝高七
寸八分,方八寸;宝色池,高二寸,方
四寸八分,均金制。外椟绘凤文。”制作
亦有严格的程序,首先由礼部依据成例
奏报皇帝,然后由造办处制成印样,手
写宝文,呈皇帝御览。皇帝钦定后,再
由礼部发印样于铸印局,铸印局官会同
内务府官于造办处祭炉监造。铸造完毕
后交广储司银库以待镌字。镌字时,由
钦天监选择吉期,礼部奏报批复,届时
把宝印送至内阁,在内阁大堂行礼后,
按内阁翰林院预先撰发的宝文镌刻,竣
工后,收存内阁大库,待行礼时提用。
最后再由工部办理制造宝盝、印池等一
应物件。
皇后之宝作为皇后身份的证据,只有
在举行了相应的册封礼之后才有效。经
过册封程序后,宝玺便被置于皇后宫中,
以证皇后的身份和地位。
清二十五宝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
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
乾隆以前,御宝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初年,可称为国家御宝之印玺已达二十九种三十九方之多,且因有关文献的记载失实,用途不明,认识错误甚多,造成混乱状况。针对这种情况,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对前代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次,将其总数定为二十五方,并详细规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围。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乾隆十一年厘定之御宝的宝文,除青玉“皇帝
之宝”为满文篆书外,其余全部为满文本字和汉文篆书两种文字。乾隆十三年,创制满文篆法。为使御宝上的满汉文字书体协调,乾隆皇帝特颁旨:除“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青玉“皇帝之宝”四宝因在清入关以前就已使用,“不宜轻易”外,余二十一宝一律改镌,将其中的满文本字全部改用篆书,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五宝。
二十五宝平时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宝盝中,一宝一盝。宝盝为两重,皆木质,制作精美。宝盝置木几上,外罩绣龙纹的黄缎罩,分列于御座左右。
二十五宝质地有金、玉、栴檀木,印纽有交龙、盘龙、蹲龙型制,雕制精美,同时也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典章文物。
太上皇帝之宝,通高15cm,纽高
7.3cm,印面22.5×22.5cm。
碧玉质,交龙纽,满汉文篆书,四周刻
乾隆皇帝《自题太上皇帝之宝》御制诗,
盛于雕云龙纹紫檀匣中。
这方“太上皇帝之宝”制于乾隆六十年
(1795年)。当年九月三日,乾隆帝颁布
了在三十八年(1773年)所写的建储密诏
(密建皇储),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
次年新正举行了禅位大典。乾隆帝归政后,
仍住在养心殿训政,嘉庆皇帝则只能住皇
子所居的毓庆宫。嗣皇帝年号嘉庆,只对
外使用,宫中继续用乾隆年号,批阅奏折、
任免官员等重要政务权力仍掌握于乾隆帝
手中。
这方“太上皇帝之宝”是清宫帝后宝玺中
最大的一方,体现了太上皇权力的至高无
上。此宝制成后曾陈设于太上皇宫殿中的
皇极殿御案上。此外另有“太上皇帝之宝”
数方,皆作汉文篆书,用于书画鉴赏活动。
青玉“五经萃室”印,清乾隆,印面
3.2cm×3.4cm,通高7cm。
印青玉质,长方形,蟠龙钮。印面篆
书“五经萃室”。“五经萃室”与“八徵耄念
之宝”、“自强不息”印为一组,同贮于一
木匣。
“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印是乾
隆皇帝晚年经常使用的宝玺。为了使用
方便乾隆帝下令制造了几十方“八徵耄
念之宝”、“自强不息”,与不同的宫殿名
印合成组印,这是其中的一组。五经萃
室位于昭仁殿内,嘉庆二年(1797年)
乾清宫失火殃及昭仁殿,此印有经火烧
过的痕迹。
“中山王宝”玉印,明,印面1.4×1.4cm,通高1.5cm。清宫旧藏。
印青玉质,辟邪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中山王宝”四字。
此印为明代托名汉代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中山王”本为汉代封王,名刘胜。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藩”,吴王濞、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遂以“清君侧”的名义联合举兵反,汉廷斩晁错以谢七国,而七国图谋不退。景帝遣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兵破七国。六月,诏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
此外,还有一方“中山王宝”玉印与此印类似,印面略显长方形,也被收入清宫内府,亦属托名之作。
“江夏王章”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2.2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羊钮。印文字体为篆书,朱文,右上起顺读“江夏王章”四字。印钮为一曲腿侧卧的小羊,意态恬静。印材白玉无瑕,光亮耀目。
此印为明代托名南北朝时期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江夏王”在南北朝时有数人。一是宋武帝刘裕之子、少帝之弟刘义恭,元嘉元年(424年)封江夏王,食邑五千户,一度权倾一时,永光元年(465年)秋八月被诛。二是齐高帝萧道成第十二子,名萧锋,字宣颖,齐建元元年(479年)夏四月,萧道成称帝,封萧锋为江夏王。三是齐明帝萧鸾第三子,名萧宝玄,字智深,建武元年(494年)十一月封江夏(郡)王。四是陈文帝陈蒨第九子,名陈伯义,字坚之,天嘉六年(565年)立为江夏王。五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族弟,名拓跋吕,初因跟从拓跋焘平凉州有功,封江夏公,委以朝政,极受尊重。卒后赠江夏王,陪葬金陵。
“太原王玺”玉印,明,印面2.25×2.25cm,通高1.95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地,龟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太原王玺”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