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15.16课历史笔记 - 副本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五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五课笔记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笔记。
一、汉通西域
西域:指今天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汉朝和西域的相互关系,为后来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创造了条件。
同时,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二、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开辟,起点是广东的徐闻、合浦(途经东南亚、南亚、中东),到达大秦。
丝绸之路的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课堂小结
本课讲述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事件。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笔记一、商朝的农业商朝的农业在古代已经相当发达,并且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
商朝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铜器和骨器。
商朝的铜器有锄、镰、镢、犁等多种形式,可以满足各种农业生产的需要。
商朝的农业灌溉技术也很先进。
商朝人利用水利资源,开发出沟洫灌溉系统,使得农田得到充分灌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商朝的农业管理也很有经验。
商朝人已经学会了根据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并且采取轮作、间作等科学的种植方式,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二、商朝的手工业商朝的手工业非常发达,其中以青铜器制造最为著名。
商朝的青铜器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除了青铜器制造,商朝还有许多其他手工业部门,如陶器制造、玉器制造、纺织等。
这些手工业部门的产品种类繁多,工艺水平也非常高。
商朝的手工业生产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组织和管理系统。
手工业生产被分为不同的作坊和车间,每个作坊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负责生产。
三、商朝的商业商朝的商业非常繁荣,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商朝人通过贸易和交换,使得各种商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商朝的商业交通已经相当发达,陆路和水路都有广泛的交通网络。
商朝人还利用马车、船只等交通工具进行长途贸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商朝的货币制度也已经形成。
货币的使用方便了商品交换和价值衡量,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商朝的商业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
这些城市不仅是商业中心,还是文化、政治中心。
商朝人在城市中开设了各种店铺和作坊,还有专门的商业区和市场,使得商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商朝的商业文化也非常丰富。
商朝人通过商业活动,不仅交换了商品,还交流了文化和技术。
这些交流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商朝的社会结构商朝的社会结构分为贵族和平民两个阶层。
贵族阶层包括王室成员、贵族官员和商人等,他们拥有极高的地位和财富。
平民阶层则是普通的劳动者和手工业者等,他们为社会生产和消费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上历史第15课笔记
七上历史第15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本课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科技发展,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非常丰富多样。
例如,古代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重要的科技创新。
这些发明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在中国古代的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造纸术使得书写和传播知识变得更加方便;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复制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火药的发明对于军事和烟花爆竹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指南针的发明对于航海和导航有着重要的意义。
3. 文化传承,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例如,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的书籍流传下来,对于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书籍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
与发展;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对世界军事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贸易。
总结起来,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包括科技发展、四大发明、文化传承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这些内容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丰富多样,以及其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笔记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基本统一北方的基础。
2. 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 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二、三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1. 农业:南北方都注重兴修水利,北方出现芍陂、青龙渠等,南方出现�吴国的灌溉
工程,如永安渠等。
2. 手工业:蜀国的丝织业、吴国的造船业、魏国的制瓷业都很发达。
3. 商业:三国的统治者都采取措施限制商业发展,但官私贸易仍很活跃。
三、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
1. 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族与中原王朝的矛盾一直存在,但与汉族的矛盾逐渐
上升。
2. 曹操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征讨”与“和亲”的策略;诸葛亮采取“和夷、抚贵”
政策;孙权派兵支援辽东半岛的公孙渊。
3. 三国时期对少数民族的征讨和“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三国时期的对外关系
1. 与东亚、东南亚:孙权派兵支援辽东半岛的公孙渊;蜀国的诸葛亮南征,与当地少
数民族首领孟获结为朋友;吴国的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台湾)。
2. 与中亚、欧洲:曹魏的张骞出使西域,与中亚各国及欧洲的大秦(罗马帝国)进行
贸易。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的笔记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15-16课重点知识记忆
第八周初一历史重点知识记忆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1、时间:1405 年到 1433年,明朝太监郑和奉朝廷之命,先后7次率领浩荡船队出海远航。
2、航线:从东南沿海的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
这一带海域,当时称为“西洋”。
3、范围:郑和下西洋,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
4、意义: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外国贡使1、开始:明初,贡使入贡,允许附载商货贸易,但有相当严格的限制。
2、发展:明朝的洪武年间,为防止商人冒充贡使,向暹罗等59国发放贡舶“勘合”凭证。
3、结果:明朝中叶以后,逐渐衰落。
*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1、明朝万历年间,始有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
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
2、清朝初年,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出掌钦天监,制定《大清时宪历》。
这部历法以明末科学家徐光启主持修订的新历法为基础,至康熙时才重新颁布。
历史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二、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大致过程1、明朝:海禁——松弛——严禁——开禁2、清朝:海禁——四海关——广州*“闭关锁国”原因和影响1、原因:(1)自大心理的反映 (2)防范自卫的产物(3)自然经济为根源(根本原因)2、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了防止殖民者入侵的作用,更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自身的发展、危机四伏,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
*危机来临乾隆:好大喜功,大肆铺张,奢侈无度官吏:贪得无厌,贿赂公行,安享太平,刮民膏脂政策:闭关锁国用心爱心专心。
初一下册历史15课笔记
初一下册历史15课笔记初一下册历史15课笔记第一节:夏商周的兴亡演变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王朝是由禹所建立,夏王朝采用了世袭制的国家政体,经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演变,夏王朝在商朝时被推翻,周朝建立。
第二节:周朝的政治制度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的代表朝代,周朝的统治者采用了分封制,将国家领土分成诸侯国,通过分封给予诸侯一定的统治权力,使中国实现了分封治理。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变革时期,这个时期国家分裂,诸侯割据,形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节:秦朝的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始皇帝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如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系统等,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时代。
第五节:西汉盛世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存在的封建王朝,西汉盛世是指汉武帝统治时期,这段时间内国力强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被后人称为“汉武独尊”。
第六节:汉朝的衰落与东汉的确立西汉逐渐走向衰落,到东汉时期,王莽篡夺了西汉的皇位,建立了新朝,但新朝很快被推翻,东汉朝廷开始崛起,东汉由此确立。
第七节:三国鼎立三国是指东汉末年,三个诸侯国各自独立,形成鼎立之势,曹操、刘备和孙权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势力,他们互相争霸,最终曹魏取代东汉。
第八节: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治的时期,北朝是指北方的十六国和北魏、西魏等朝代,南朝是指南方的刘宋、南齐、梁、陈等朝代。
这段时期由于南北对立,国家一度分裂,社会动荡。
第九节:隋朝与唐朝的统一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隋文帝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但隋朝统治不久,唐朝随即建立,唐朝的统治者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国家稳定,经济繁荣,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辉煌的封建王朝。
第十节: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指五个朝代,十国指同时期存在的十个割据政权。
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战乱不断,国家衰败。
七年级历史第15课笔记
七年级历史第15课笔记本课我们将学习世界上两大古代文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
这两个文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社会。
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分别位于非洲和亚洲,它们的出现和发展对后来的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埃及文明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之一。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它的河水漫过埃及的广袤土地,使得埃及古人能够进行农业生产。
埃及文化是以神权制为特征的文明,人们崇拜太阳神拉的,同时也崇拜一系列的其他神。
1.统一王朝的建立埃及最早是由各部落组成的分散国家,后来出现了两个统一国家——上埃及和下埃及。
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的国王湄纳菩尔统一了整个埃及,并成为第一位埃及的法老。
湄纳菩尔建立的王朝被称为早王朝时期,之后又有一系列王朝的更迭。
2.金字塔和法老埃及的法老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们被认为是神的化身,享受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为了表达对法老的崇拜,人们修建了众多的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
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杰作之一,是埃及人劳动的成果和建筑工程的奇迹。
3.埃及的经济和社会埃及是农业国家,人们依靠对尼罗河的灌溉来种植庄稼。
此外,埃及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黄金、大理石、染料等,这些资源为埃及的贸易提供了基础。
社会上分为法老、贵族、农民和奴隶等阶层,贵族拥有土地和劳力,农民种地,而奴隶则被迫为贵族劳动。
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位于亚洲的两河流域地区,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此地区的两大河流——幼白河和底格里斯河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以城邦制为特点的文明,城邦是一种独立的行政区域,由一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
1.苏美尔人的发明和发展苏美尔人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和发展者。
他们创造了象形文字,使得人们能够记录和交流信息。
此外,苏美尔人还发明了轮子、船只和铜器等,这些重要的发明和创造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笔记
在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中,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及其对社
会的影响。
这节课内容丰富,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和发展,以及它们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首先,我们学习到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
刷术。
这些发明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指南针的发明使得航海和探险变得更加精准,帮助了中国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书写和传播知识更加方便,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火药的发明则在军事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影响了古代的战争和征服。
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印刷更加高效,推动了古代的文化繁荣和传播。
其次,我们学习到了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影响。
古代的科技发明和发展不仅改
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科技的发展还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推动了古代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科技发展使得古代社会变得更加繁荣和进步,为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和文化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对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
推动作用,推动了古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促进了古代的社会进步和繁荣。
了解和掌握古代的科技发展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古代的科技文明和文化传统。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理解这节历史课的内容,努力掌握古代的科技发展史,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七年级下册十五课笔记
历史七年级下册十五课笔记
以下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五课的笔记:
第十五课: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
【政治变化】
明初,朱元璋的朝臣们,很多都是进士出身。
他们提倡以士族为主导的文人政治,削弱宗室、征调地主兵役的势力,并进行了多项军制改革,将兵籍转为户籍,统一编制,确保了军队和民众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有机联系。
明朝中期,一些地方豪强利用官府漏洞、干预审判等手段,攫取土地和财富,使得民间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有些地方开始出现村民起义。
明朝末年,太监势力开始崛起,比如魏忠贤、李莲英等,逐渐掌握了皇权,导致明朝政治腐败、衰落。
【经济变化】
明代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主要体现在水利、手工业和对外贸易方面。
明初,朱元璋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力,同时也对交通运输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代手工业发达,瓷器、丝绸、棉布等成为重要的商业商品,尤其是景德镇的瓷器和苏州的丝绸更是享誉海内外。
明朝对外贸易较为繁荣,海禁政策的取消和海外贸易路线的拓展,使得与外国交往更加频繁。
【文化变化】
明代的文化变化主要体现在科举制度、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
明代设立了科举制度,使得士人们有了上升的机会,促进了社会流动性。
明朝文学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以诗歌、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文学作品竞相涌现,其中以《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最为著名。
明代科技也有了较大的进步,明成祖时期完成了《永乐大典》的编纂,鼓励科技发明创造,如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等,给中国科技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以上是中国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五课的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下历史15.16课知识提纲
七下历史15.16课知识提纲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第十五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明朝的建立和早期政治措施)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建立明朝。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政治方面:(1)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2)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3)监察: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加强对臣民的监督;(4)思想文化:八股取士。
3、八股取士:四书五经成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考生只能以八股文的形式答卷。
影响:使考试走向标准化规范化,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
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4、靖难之役:建文帝即位后实行“削藩”政策,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后朱棣称帝,即明成祖。
其实质是明朝统治阶级争夺皇位的战争。
5、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2)执行削藩政策。
(3)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 注意: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权制的措施包括明太祖、建文帝和明成祖的措施。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第十六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明朝的中外关系大事)1、交往:郑和下西洋西洋的概念:明代的西洋,指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目的: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
概况:明朝前期(1405—1433年),从刘家港出发,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地位: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世界历史上伟大航海家。
影响: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关系。
2、冲突:(1)戚继光抗倭: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组织戚家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七年级上册历史16课笔记
第十六课学习内容
一、书面表达
题型:书面表达
内容:请根据下列要点,以“秦始皇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为题写一
篇100字以上的文章,内容要点如下:
1.秦始皇继承楚汉之战的胜利;
2.改革推行“秦制”,完成华夏大一统;
3.普及中央集权制度;
4.创立新一套书制;
5.文政两百年的辉煌。
秦始皇统一多民族国家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继承楚汉之战的胜利,在六国分
裂的大背景下实现华夏大一统的壮举。
他推行了不同于历史上统治者的新
政府,“秦制”,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秦始皇任命在全国各地设置监察官,运用中央集权制度,使他更容易控制各地的情况,使他在外族上亦有更大
的力量。
此外,秦始皇还制定一套全新的书制,使读书人更加容易理解,
普及率大大提高,促进了国家精英人才的培养。
通过他的努力,秦朝统治
时期,中国发生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辉煌的文政两百年的历史也在此产生,留下了千古流芳的经典。
总之,秦始皇统一多民族国家,实现了一个多种族国家的辉煌,开创
了中国的一个新时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堂笔记本课程为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深入研究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科技领域的发展在两汉时期,科技领域出现了多种新发明和进步,这些发明和进步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农业发展两汉时期,农业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成为了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例如,在汉武帝时期,提高了播种犁的效率。
此外,汉朝开始广泛种植桑树和麻,推广采用鱼肥、豆肥等有机肥料,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 纸张的发明在汉朝,纸张被发明了,全文记录和文化繁荣得到了推进。
纸张作为书写书画的材料,促进了古代文学的发展,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道路建设在两汉时期,交通和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汉代修建和完善了一系列道路系统,这些道路加速了商业和文化的繁荣。
例如,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在汉代开辟和发展起来的。
4. 数学和天文学在两汉时期,数学和天文学领域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塬城先生刘安发明了仪器能够度量天球的位置,这一发明推动了天文学的研究。
同时,数学领域中夏商周时期发明的九九乘法口诀被广泛应用于汉朝社会生活和其他领域。
二、文化领域的发展在两汉时期,文化领域的发展经历了长期而丰富的历史传承,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1. 文学汉代文学经历了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古文学著作史《史记》、《汉书》、《论衡》、《诗品》、《九章算术》、《山海经》等为人类文明重要力量。
在艺术创作领域中最重要的是民间文学。
当前最重要的民间文学有《楚辞》、《诗经》等。
这些文学作品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界的繁荣做出了优质的贡献。
2. 美术两汉时期的美术也有一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绘画艺术开始走向了成熟。
代表性的巨匠有张骞、吴道子等。
中国画传统的不苟言笑,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淳朴与沉稳。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西汉时期,人们就懂得了造纸的方法。
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
2、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
3、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
发明了“麻沸散”,还创造了“五禽戏”。
4、西汉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著有《史记》一书。
5、《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专体通史。
6、道教: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7、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8、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因此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得以传播。
9、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时,佛经运到洛阳,得到统治阶级的扶持,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预习提纲一、造纸术的发明1.书写材料的变化:龟甲、兽骨→→竹木简→→帛→→纸字体的变化:→→金文/铭文→→大篆→→→→→→行书、楷书、草书2. 世界上的纸:西汉时期,人们已懂得了造纸的方法,用麻造纸3. 造纸术(蔡侯纸):时间: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4.造纸术传播的影响: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②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张仲景和华佗医学领域人物张仲景—“医圣”华佗时期东汉末年东汉末年成就《伤寒杂病论》“治未病”原理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针灸、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三、历史巨著《史记》1.作者:西汉时期,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2.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3.价值:《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4.特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学: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四、道教和佛教宗教领域教派道教佛教创立时间末年公元前世纪人物张陵等(释迦摩尼)传入中国中国本土宗教两汉时期科技文化昌盛的原因:①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的内容是关于唐朝的对外关系。
以下是本课的笔记:
一、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范围广泛,涉及使者往来、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商品贸易等领域;
形式多样,包括贡赐、贸易、留学、婚姻等;
双向互动,不仅有外国来华,也有中国对外交往;
包容开放,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和制度,促进自身发展。
二、唐朝对外交往的重要史实:
唐太宗时期,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王松赞干布成婚,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
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玄奘西行天竺(印度),取经讲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遣唐使来华,与中国进行贸易、学习和交流。
新罗、日本等国仿效唐朝制度,进行制度改革。
天竺、波斯、阿拉伯等国商人来华贸易,互通有无。
唐代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唐朝对外交往的意义: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加强了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唐朝对外交往的启示:
坚持开放包容,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化;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和平友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历史七年级下册15-16知识点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明朝)1.目的:①提高明朝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②用中国货物去换取海外奇珍(到西洋取宝)2.条件∕原因:①经济条件:明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根本原因、前提条件)②技术条件: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以及指南针的应用③个人条件:郑和本人的坚毅的品质和卓越的领导才能④外部条件:统治者的支持3.时间:1405--1433年;次数:七次皇帝:明成祖。
出发点:刘家港学习精神:百折不挠,勇于探索4.所带物品有哪些?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以及金银货币。
(注意:没有带来大量的经济效益。
)5.郑和地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地位: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6.范围: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7.特点:时间早,次数多,范围广,规模大,航程远,和平交往8.意义(影响):积极: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消极:郑和下西洋不计经济效益,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明政府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启示:坚持对外开放,和平交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10.东南亚一些地名、庙宇以“三宝”命名,郑和下西洋对南洋影响: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
二、戚继光抗倭(明朝)1.侵略者:日本地点:浙江.福建.广东战役: 台州九战九捷2.“未敢忘危负岁华”戚继光“危”指东南沿海倭患严重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不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4.结果: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性质:反侵略战争。
戚继光地位(评价):伟大的民族英雄5.抗倭胜利原因:(1)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3)广大军民的配合作战。
(4)戚继光个人的军事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四、综合题:1.明朝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和平交往。
历史书七上笔记第15课
历史书七上笔记第15课《历史书七上笔记第15课》:一、明代初期的政治与社会我国明朝在元朝之后,帝国统治开启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纪元,表现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进步。
1.明朝早期的政治明朝早期,实行“分列式君主制”,普遍尊崇谋士制,重视君主的处理,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官僚机器。
穆宗还颁布了《万历朝纲》,实行“清法”,着力整顿官僚极为杂乱的系统,并为朝廷的重大战略作出了战略性部署。
2.明朝早期的社会明朝早期的社会有明显的特点:建立一个完善的家族制度,使得传统的家庭礼仪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实行严格的认定关系,控制生育性,改正村民叛乱;实行埋棺制度,增强了社会秩序,并且还实行了“田归令”,增强了赋税的收藏和登记管理。
二、明朝早期的经济明朝的初期,在经济方面实行把江南诸省及沿海地区融合起来的政策,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合作,以及重视家庭农业、改良和劳动力投入,使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
1. 政府出资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明朝政府大量出资,刺激商贾从事海外贸易,以获取大量投资和增加政府税收;开发各种水利实施,增加农业水源利用;收缴地方入贡,以拉动地方经济。
2. 内陆交通为了加强内陆的交通,明朝政府设立了定夏“走廊”,修建大量河滩、激流和运河,使货物可以从内地运往南海;发展“金山船队”,使货物从东海沿着黄河内河,再沿长江流入太湖;开辟了内陆河流,通过拓宽河口,使内陆交通得到改善。
三、明朝早期的文化精神明朝早期,实行严格的文字规范制度,增设文职以及众多知识分子,促进文字文化转化和改革。
1. 实行严格的文字规范制度《普通记文》《正义正文》等文字规范制度,把汉语文字改革为明文字,标准化汉文字,使明朝的文字文化得到发展。
2. 增设文职明朝早期,明朝政府在官衔中增设了有“文官”之称的文职,以担任文学忽养与维系国泰民安的重任。
3. 众多知识分子明朝早期,出生了大批优秀的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和思想家,例如袁宏道、李贽、杨玉环、马致远等,他们为汉文字的规划与发展、文学的发展、哲学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明朝文化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5、16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5、16课)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造纸术的发明1.纸问世之前:人们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
2.造纸术:①西汉时期,人们已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
②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
优点: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意义:①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②中国造纸术辗转传播到世界各国,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①东汉末年名医,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了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②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2.华佗:东汉末年名医,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还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三、历史巨著《史记》1.作者: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
2.史学地位: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4.影响: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兴起: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张陵在汉中、巴蜀地区创立了五斗米道。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时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
2.佛教的起源: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3.佛教传入中国:①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②东汉明帝时,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6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时间:200年2.交战双方:袁绍、曹操3.结果: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迅速歼灭袁军主力4.意义: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二、赤壁之战1.时间:208年2.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孙权和刘备组成的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4.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三国鼎立1.魏: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蜀: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3.吴:222年,孙权称吴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16课笔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16课笔记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第16课是关于“中国近代史史纲”的探讨。
这节课可以分成三个主要部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时期,了解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
下面将逐步讲解这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时期在第16课的开始,老师会介绍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主要时期。
这些时期包括清朝末期、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时期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做出基本的概括。
老师会对每个时期进行简要概述,并指出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学生要记住这些时期和事件,因为接下来的几个部分是基于这些内容展开的。
第二部分:历史背景进入第二部分,老师会展开讲话,让学生了解每个时期的历史背景。
学生会得到更深入的机会,以了解在这些时期之前发生了什么,并在这些时期之后发生了什么。
例如,在介绍辛亥革命时,老师会简要介绍百年咒骂和义和团运动。
在介绍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老师会介绍五四运动和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
学生应跟随老师的介绍记笔记,并主动提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第三部分:历史事件接下来是课程的主要部分。
老师会突出每个时期的一个或多个重要事件并展开探讨。
例如,在介绍辛亥革命时,老师会讲述各种组织的加入和建立,以及革命的宣言和成果。
在介绍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老师会介绍党的组织、历史起源和成立时的目标。
学生应注意每个事件的细节,并提出他们的疑问和意见。
总结,中国近代史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时期,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诞生,给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前进带来了很多的有益启示。
通过七年级历史16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最终了解我们国家和文化的发展。
学习《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Vol.016: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学习《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Vol.016:第16课明
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Vol.016
本课学习目标
明朝科技名著、小说和艺术的代表作品及其相关作者明朝建筑的典型代表及其特点(明长城和北京城)本课思维导图
本课提纲笔记
注:
1.《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参考教材为人教统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初中历史教材。
2.《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为个人学习记录笔记,仅做参考,如有疏漏错误之处,请留言指出。
3.《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为含谦原创整理,相关图文
源素材来源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明朝的科技名著 1、李时珍: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2、宋应星:科技巨著《天工开物》。 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化小说 2、明代戏剧 最著名的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
3、徐光启:农业著作《农政全书》二、明朝的著名建筑 1、明长城 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北京城 明清两朝的都城。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明朝的小说和戏剧 1、明朝的小说 A、《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B、《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C、《西游记》:明代中期,吴承恩,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代对外关系两件大事: 交往:郑和下西洋 冲突:戚继光抗抗倭
一、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时期) (1)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
的)。 (2)条件: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 (3)次数: 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4)意义: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 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二、明朝的对外冲突: 戚继光抗倭 (1)倭寇:由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