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的解剖学及手工具设计原则
手部的解剖(详细)
肌 性 标 志
骨 间 背 侧 肌 腱
第一骨间背侧肌 位于第一掌骨间隙,当 拇指向食指靠拢时,该肌明显隆起。第一骨 间背侧肌起于第一、第二掌骨的相邻面,止 于食指掌指关节的桡侧,收缩时使食指外展, 此时摸到该肌发紧变硬。
第一骨间背侧肌受尺神经 深支支配。若尺神经损伤,则 该肌瘫痪萎缩,肌肉隆起消失, 食指不能外展,连同其他的骨 间背侧肌和骨间掌侧肌一同瘫 痪、萎缩。使骨间肌肉塌陷, 掌骨明显暴露。是为“栅栏 征”。
为了便于记忆上述三肌腱,可背口诀 “长、短、长、展、伸、伸”。
肌 性 标 志
手 内 肌
1.鱼际 位于手掌外侧呈鱼腹状的隆起,又名大鱼际。 鱼际是由拇短展肌、拇短屈肌和拇指对掌肌三肌形成的 肌性隆起。上述三肌均受正中神经返支支配,若正中神 经损伤或返支损伤,可造成鱼际肌瘫痪、萎缩、塌陷而 变平坦。失去原有的鱼腹状隆起外观。 2. 小鱼际 位于手掌尺侧,比外侧的肌性隆起小,是由小 指展肌、小指短屈肌和小指对掌肌形成的肌性隆起。上 述三块肌肉均由尺神经深支供应。若尺神经损伤或其深 支损伤均可使小鱼际肌瘫痪、萎缩而变平。如尺神经合 并正中神经损伤,则鱼际和小鱼际肌性隆起均消失,即 成为所谓“猿手”。 3.掌心 又名掌凹,位于手掌中部呈尖端朝向近侧的一 个三角形凹陷。掌心的桡侧为鱼际隆起,尺侧为小鱼际 隆起。掌心部皮肤有三条掌纹通过。
手背和指背侧皮肤
手指背侧皮肤在近侧和远侧指骨间 关节处,有数条横纹和环形隆起, 以适应手指)甲分为甲体和甲床。甲体是遮盖 在手指与足趾末节背面的角质板,略呈弯 曲的四边形,相当于皮肤的角化层。甲体 附着于指(趾)端处下面的部分称甲床。甲体 的前线游离,后缘称甲根,两侧缘及甲根 嵌入甲床的四周,其周围的皮肤皱襞称甲 襞,甲襞与甲床之间的沟称甲沟。在甲体 的基底部有一白色半月形区域,称弧影, 指(趾)甲由此不断地生长、延长。弧影 的细胞层较厚,甲床内的毛细血管不能透 过,呈白色。指甲的生长速度,与年龄和 生理情况有关,一般地说平均每日约增长 0.1mm。
人机工程学第五讲1
3.3 保持手腕处于顺直状态 当使用工具时手腕处于掌屈、背屈、尺偏等别扭状态时,会产生腕部
酸痛,握力减小,严重时会引起腕道综合症、腱鞘炎。
3.4 避免掌部组织受压力 如果工具使用时在掌部和手指处造成很大压力,妨碍血液在尺动脉的
循环,引起局部缺血,导致麻木,刺痛感。
1.好把手应具有较大接触面,使压力能分布于较大的手掌面积上,减 小应力;或者使压力作用于不太敏感的区域,如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虎
普遍误解为手掌与桌面平行,手臂由于自重平放在桌面上而得到放松的姿势
是自然的,但是,这样放置时前臂已经弯曲大约90度(如上图),加重使用
疲劳,易导致CIS(腕骨综合症),损伤使用者肢体。
2. 手腕 经试验证明,当人的手腕呈”仰起“状态时,则”仰起“的夹角在 15~30度之间是最舒服状态,超过这个范围,则前臂肌肉处于拉紧状态, 而且也会导致血液的流动不畅。受其影响,上臂的三头肌及三角肌也都会同 时受到力牵拉的作用,人的肩关节也会一直处于强直状态。 3.手掌 最自然的状态就是半握拳状态,而鼠标的造型设计,实际上就是要 尽量贴合这个形态,包括三个方面: 1)要使鼠标外壳贴紧人手掌的两个主要肌群拇指肌群和小指肌群,贴不紧 会有握不住的感觉 ;但又不要有压迫,受压迫会导致手掌处于疲劳状态, (握持感)(不压迫)
造型,但对于中国人,这样的“人机工学”鼠标可以算作一场恶梦。
4.4太阳花鼠标设计案例
问题提出: 鼠标是一种普通的产品,但西太平洋的Toiva国际工业设计中心设计的太
阳花鼠标的外形非常独特。其全面推向大陆市场后,迎得了消费者的好
评。 其原因:太阳花鼠标优质的品质、时尚的外形及专为亚洲人设计的特有 流线造型获得消费者们的一致好评。
4.2 人体结构的自然状态
手部解剖
拇短展肌
拇短屈肌 拇对掌肌 拇收肌 蚓状肌
腕横韧带、舟骨结节
腕横韧带、小多角骨 腕横韧带、大多角骨 头状骨、腕横韧带和 第3掌骨 指伸屈肌腱桡侧缘
位于屈肌支持带浅面与掌腱膜
相连
腕
管
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构成。 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 腱及其腱鞘以及正中神经通过。
在腕前区和手掌部,各浅、深屈肌腱
被一屈肌总腱鞘(尺侧囊)包裹,拇 长屈肌腱被拇长屈肌腱鞘(桡侧囊) 包裹,两腱鞘在腕管内向近侧和远侧 各超出2.5cm。 正中神经在腕管中变扁平,紧贴屈肌 支持带桡侧端深面,腕骨骨折时受压 可引起腕管综合征。
手的体表结构
虎口
位于第1、2掌骨间的软组织间隙,即相当于拇、示指间
的指蹼。 皮肤下面在背侧为第1骨间背侧肌,掌侧为拇内收肌。 正常虎口可外展约90°,其存在有利于拇指对掌、对指 功能的发挥和加强握力。 如内收肌挛缩或皮肤瘢痕挛缩使虎口狭窄,将明显影响 手的功能。 虎口背侧皮肤感觉是桡神经的单一支配区,常作为判断 有无桡神经损伤的标准之一。
尺神经和尺动、静脉 位于尺侧腕屈肌腱桡侧 桡动脉 位于桡侧腕屈肌腱桡侧
手的体表结构
鼻烟窝
腕关节在中立位,拇
指背伸,轻度外展, 于腕背桡侧可见一尖 端向远侧的三角形凹 陷。
其尺侧缘为拇长伸肌
腱,桡侧缘为拇短伸 肌键,远端是第1掌骨 基部,近端为桡骨茎 突,底部为大多角骨 及舟骨结节背侧。
返回
皮神经
腕前区内外侧为前臂
内外侧皮神经支配 手掌桡侧2/3为正中 神经支配,尺侧1/3 为尺神经支配 桡神经浅支分布于鱼 际外侧皮肤。
返回
掌短肌
人机工程学___第七章_手握式工具设计设计分析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七章 手握式工具设计
Anthropometry and Application
2、解剖学因素 (1)避免静肌负荷手臂自然下垂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七章 手握式工具设计
Anthropometry and Application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Anthropometry and Application
(4) 避免手指重复动作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七章 手握式工具设计
Anthropometry and Application章 手握式工具设计
Anthropometry and Application
三、把手设计参数 (一)手部人机尺寸
人体手部尺寸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七章 手握式工具设计
Anthropometry and Application
(二)把手设计参数
1、直径:着力抓握30—40mm ;精密抓握8—16mm; 2、长度:100—125mm; 3、形状:圆形、三角形、矩形、丁字形、斜丁字形等; 4、弯角:10度左右; 5、双把手工具:抓握空间; 6、用手习惯和性别差异。
一、 手的解剖及其与工具使用有关的疾患
图 1 人 体 手 部 的 掌 侧 观 模 型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七章 手握式工具设计
Anthropometry and Application
手的解剖及其与工具使用有关的疾患
腕关节动作状态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七章 手握式工具设计
Anthropometry and Application
人因工程学第六章工作台、椅与手握式工具设计
2.按台面的结构特点分类 按台面的结构特点, 控制台可以分为三类( 图6-2): ①薄型台面 ②厚型台面 ③ 前置附加台面
3.按控制台形式分类 ①桌式控制台 ②直柜式控制台 ③组合式控制台 ④弯折式控制台
4.按自动化程度分类
①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过程控制台
②手动过程控制台
二、控制台的人体工程设计
(3)腰椎后突和前突
正常的腰曲弧线是微微前突。为使坐姿下的腰曲弧线变形最 小,坐椅应在腰椎部提供两点支承。由于第5~6胸椎高度相 当于肩胛骨的高度,肩胛骨面积大,可承受较大压力,所以 第一支承应位于第5~6胸椎之间,称其为肩靠。第二支承设 置在第4~5腰椎之间的高度上,称其为腰靠,和肩靠一起组 成坐椅的靠背。无腰靠或腰靠不明显将会使正常的腰椎呈图 6-24(a)所示的后突形状。而腰靠过分凸出将使腰椎呈图624(b)所示的前突形状。腰椎后突和过分前突都是非正常状 态,合理的腰靠应该是使腰曲弧线处于正常的生理曲线。
(3)控制台台面的倾斜度
①控制台的台面上安装显示器和控制器时,为使显示装置易读 且操作控制器较舒适,应使台面相对于水平面有一个前倾角 αP,如图6-7(a)所示。前倾角αP一般可取10°~15°,若 αP小于10°,与水平台面相比无明显优势。
② 在某些情况下, 具有前倾角的台面会使控制台后缘的高度 增加,从而使操作者前方的视域界限线升高,导致控制台后 边的盲区加大,如图6-7(b)所示。
(5)控制台台面的长度
①对单座位控制台,台面最大长度为1120mm。
②当台面长度大于1120mm时,可考虑采用表面平整的、组合的 两翼式控制台,如图6-10所示。
人机工程学知识点整理
人机工程学张红媛2014.11.141.人机工程学发展的三个阶段:①经验人机工程学②科学人机工程学③现代人机工程学2.人机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①人体特性的研究②工作场所和信息传递装置的设计③环境设计和安全保护设计④人机系统的总体设计3.人机工程学对工业设计的作用:①为工业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寸参数②为工业设计中“物”的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③为工业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④为进行人-机-环境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⑤为坚持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工作提供工作程序4.人体测量的两个分类:人体构造上的尺寸是指静态尺寸;人体功能上的尺寸是动态尺寸。
包括人在工作姿势下或在某种操作活动状态下测量的尺寸5.百分位数的计算:P206.人体主要尺寸:身高、体重、上臂长、前臂长、大腿长、小腿长7.人体尺寸的应用方法:①确定所设计产品的类型②选择人体尺寸百分位数③确定功能修正量④确定心里修正量⑤产品功能尺寸的确定8.最小功能尺寸=人体尺寸百分数+功能修正量9.最佳功能尺寸=人体尺寸百分位数+功能修正量+心里修正量10.概念:视角:是确定被砍物体尺寸范围的两端点光线摄入眼球的相交角度,视角的大小与观察距离及被看物体的两端点的直线距离有关视力:是眼睛分辨物体细微结构能力的一个生理尺度,以临界视角的倒数来表示视野;是指人的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的情况下,眼镜观看正前方物体时所能看得见的空间范围,常以角度来表示。
视距:使人在操作系统中正常的观察距离。
暗适应:当人从亮处进入暗处时,刚开始看不清物体,而需要经过一段适应的时间后,才能看清物体,这种适应过程称为暗适应。
暗适应过程开始时,瞳孔逐渐放大,进入眼睛的光亮增加。
同时对弱刺激敏感的视杆细胞也逐渐转入工作形态,由于视杆细胞转入工作状态的过程较慢,因而整个暗适应的过程大约需要30min左右才能完成。
明适应:过程刚开始时,瞳孔缩小,使进入眼中的光线量减少;同时转入工作状态的视锥细胞数量迅速增加,因为对较强刺激敏感的视锥细胞反应快,因而一开始,人眼感受性迅速降低,30S后变化很缓慢,大约1min后明适应过程趋于完成。
人机工程学 第七章 手握式工具设计设计
二、 手握式工具设计原则
1、一般设计原则 必须有效地实现预定的功能; 必须与操作者身体成适当比例,使操作者发挥最大效率; 适当考虑性别、训练程度和身体素质的差异; 作业姿势不能引起过度疲劳。
2、解剖学因素 (1)避免静肌负荷手臂自然下垂
(2)保持手腕处于顺直状态
把手弯曲式工具设计
(3) 避免掌部组织受压力
(4) 避免手指重复动作
三、把手设计参数 (一)手部人机尺寸
人体手部尺寸
(二)把手设计参数
1、直径:着力抓握30—40mm ;精密抓握8—16mm; 2、长度:100—125mm; 3、形状:圆形、三角形、矩形、丁字形、斜丁字形等; 4、弯角:10度左右; 5、双把手工具:抓握空间; 6、用手习惯和性别差异。
精确抓握:手指着力和控制来自作不能同时进行重复性积累损伤病症 腱鞘炎:手腕尺偏、掌曲和腕外转,使腕部肌腱弯曲导致腱鞘处 发炎; 腕道综合症(腕隧道症侯群):由于腕道内正中神经损伤所引起 的不适。表现为手部疼痛、灼热、刺痛及麻木感。 网球肘(肱骨外踝炎、主妇肘):一种肘部组织炎症,由手腕的过 度桡偏引起。尤其是当挠偏与掌内转和背屈状态同时出现时,肘 部挠骨头与肱骨小头之间的压力增加,导致网球肘。 狭窄性腱鞘炎(俗称扳机指):是由手指反复弯曲动作引起的。在 类似扳机动作的操作中,食指或其它手指的顶部指骨须克服阻力 弯曲,而中部或根部指骨这时还没有弯曲。导致手指前端弯曲。 职业性肩酸痛 (50肩)
(三)一般手握式工具设计指南
手工具物理特徵 重量及配重
握柄直徑 握柄長度
握柄握距 握柄形狀 握柄斷面形狀
握柄溝槽
握柄角度
設計指南 重心儘可能接近手掌中心,重量應小於
2.3kg 應在2-8cm之間,力握時最佳握把直徑為5cm
指甲钳设计中的人体解剖学原理与优化
指甲钳设计中的人体解剖学原理与优化指甲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之一,用于修剪指甲。
一个好的指甲钳设计应该符合人体解剖学原理,并进行优化,以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指甲钳设计中的人体解剖学原理,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一、人体解剖学原理指甲钳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人手的解剖结构,以确保在使用时的舒适度和准确性。
1. 手指关节手指关节由指关节、掌关节和腕关节组成,其中指关节最为重要。
在指甲钳设计中,必须考虑到手指关节的弯曲范围和承受力,使操作更加灵活和不费力。
2. 手指肌肉手指肌肉的分布对指甲钳的设计也有一定的影响。
肌肉的位置、形状和张力需要被充分考虑,以确保指甲钳的设计符合人手的实际使用需求。
3. 手指感觉手指的触觉是指甲钳使用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指甲钳的手柄应该具有足够的抓握力和防滑设计,以提供更好的控制和操作体验。
二、指甲钳设计的优化建议基于人体解剖学原理,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指导原则,来优化指甲钳的设计。
1. 外形设计指甲钳的外形应该符合人手的曲线,以确保舒适的握持。
对于成年人来说,弯曲角度一般应该在30度到45度之间。
此外,指甲钳的整体长度应该适中,既方便携带,又能够提供足够的使用空间。
2. 刀口设计指甲钳的刀口需要具备足够的硬度和锋利度,以确保修剪效果的精准性。
刀口的宽度一般应适中,既能容纳指甲,又不至于过大导致不便携带。
3. 手柄设计手柄是指甲钳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良好的抓握感和防滑设计。
手柄的表面可以采用有抓握纹理的材质,以增加握持的稳定性。
手柄的长度和宽度应该适中,以适应不同大小手型的使用。
4. 开合力控制指甲钳的开合力需要经过合理的设计和控制,既不能过大导致使用困难,又不能过小使得修剪效果不佳。
开合力的控制可以通过杠杆原理、弹簧设计或其他机械原理来实现。
5. 剪切力传递指甲钳设计中,剪切力需要有效地传递到刀口,以确保修剪效果的准确性。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手指关节和手指肌肉的结构和运动方式,确保剪切力的传递路径和角度合理。
人机工程学(第三版)第6章工作台椅与工具设计
返回
图6-32
返回
图6-33
返回
图6-34
返回
图6-35返回来自返回图6-13
返回
图6-14
返回
图6-15
返回
图6-16
返回
图6-17
返回
图6-18
返回
图6-19
返回
图6-20
返回
图6-21
返回
图6-22
返回
图6-23
返回
图6-24
返回
图6-25
返回
图6-26
返回
图6-27
返回
图6-28
返回
图6-29
返回
图6-30
返回
图6-31
6.1 控制台设计
• 6.1.1 控制台的形式,见图6-1 • 1. 桌式控制台 • 2. 直柜式控制台 • 3. 组合式控制台 • 4. 弯折式控制台
6.1.2 控制台设计要点
1. 控制台作业面,见图6-2 2. 显示器面板形式,见图6-3 3. 控制台上方干涉点高度,见图6-4
h Dk dH Dd
6.4.2 办公室工作座椅,见图6-20
6.4.3 座椅设计的新概念
• 1. 动态座椅,见图6-21 • 2. 前倾式座椅,见图6-22 • 3. 膝靠式座椅,见图6-23
6.4.4 其它工作座椅
1. 作业用凳,见图6-24 2. 其它支撑物,见图6-25
6.5 手握式工具设计
6.5.1 手的解剖及与工具有关的疾患,见图6-26,图6-27,图628 6.5.2 手握式工具设计原则
1. 一般原则 2. 解剖学因素 (1)避免静肌负荷,见图6-29 (2)保持手腕处于顺直状态,见图6-30,图6-31,图6-32 (3)避免掌部组织受压力,见图6-33 (4)避免手指重复动作,见图6-34
人机工程学考点一览
人机工程学考点一览第一章1.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与系统中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应用相关理论,原理,数据和方法来设计以达到优化人类与系统效能的学科。
2.信息分析法由于外界给人的信息首先由感知器官传到神经中枢,经大脑处理后,产生反应信号,再传递给肢体以对系统进行操作,被操作的机器及系统又将信息反馈给操作者,从而形成一种反馈系统。
信息分析法就是对此反馈系统进行测定分析,然后用信息传递理论来阐述人机之间信息交换的数量关系。
3.动作负荷分析法在规定操作所必需的最小间隔时间的条件下,采用计算机技术来分析操作者连续操作过程,从而可推算操作者工作的负荷程度,以分析作业的强度是否适合人的生理特征。
4.频率分析法对人机系统中的机器使用频率和操作者的操作动作频率进行测定分析,可以获得作为调整操作人员作业负荷的依据,以避免作业人员长时间紧张作业,减缓疲劳的产生。
5.人机界面人机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面’,所有的人机信息交流都发生在这个作用面上,通常称为人机界面,实现人机之间信息的传递。
第二章1.百分位数百分位数是一种位置指标,一个界值,K百分位数Pk将群体或样本的全部观测值分为两部分,由K%的观测值等于和小于它,有(100-K)%的观测值大于它。
人体尺寸用百分位数表示是,称为人体尺寸百分位数。
2.满足度所谓满足度,是指产品尺寸所适合的使用人群占总使用人群的百分比。
3.人体尺寸设计步骤确定尺寸数据修正量(功能修正量,心理修正量)。
选择人体尺寸百分位数(双限值设计,单限值设计,平均尺寸设计)。
4.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选用原则(1)一般产品,大、小百分位数通常选P95和P10。
(2)对于涉及人的健康、安全的产品,大、小百分位数通常选P99和P1,或酌情选择P95和P5。
(3)对于成年男女通用的产品大、小百分位数选用男性的P90,P95,P99;小百分位数选用女性的P10,P5,P1;而Ⅲ型产品设计则选用男、女第50百分位数人体尺寸的平均值(男P50+女P50)/2。
《手的解剖》ppt课件
3、中间肌群
蚓状肌
骨间掌侧肌 掌三收
骨间背侧肌。 背四展
指浅、深屈肌腱
拇指仅一条屈肌腱,其余指 均有浅、深二条,行于各 指的指腱鞘(骨纤维性腱鞘) 内。
• 剩余四指:近节指骨处, 指浅屈肌腱位于指深屈肌 腱的掌侧,并分裂成一腱 裂孔,沿两侧包绕深腱, 转至其深面,附着于中节 指骨两侧缘。指深屈肌腱 从浅腱的裂孔中浅出,向 远侧止于远节指骨底。
手部的解剖
ZHAOHAIYANG
• 手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也是创造世界文明的 特殊劳动工具。
• 资料表明,失去一只手,丧失劳动力约40%; 失去一双手,丧失劳动力约80%。由此看出, 手对人们的重要性。
• 有人甚至说:“手是人的第二双眼睛”。
• 手位于腕的远端,与腕的分界线是屈 肌支持带的下缘水平,也就是拇指掌 骨底平面。
手部 按骨骼可以分为腕、 掌和指三部。
腕骨:属于短骨,共八块,排成近远两列。 “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4.解剖学“鼻烟壶” 桡侧界:拇短伸肌腱 及拇长展肌腱 尺侧界:拇长伸肌腱 近侧界:桡骨茎突 窝底:手舟骨 窝内:桡动脉通过
掌骨: 掌骨共有5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第 一至第五掌骨,每块掌骨的近侧端为底接腕骨,远 侧端为头,头、底之间为体。
2.掌深弓 构成:由桡动脉终支
和尺动脉掌深 支吻合而成 分支:掌心动脉
• 拇主要动脉
手背静脉网:由浅静脉互相吻合
而成。
网的形态因人而异,静脉网桡侧半与拇指 的静脉汇集形成头静脉;尺侧半与小指的 静脉回合形成贵要静脉。
手的静脉回流一般由掌侧流向背侧,由深 层流向浅层。手背静脉网是临床静脉输液
常用的静脉。
肌肉
• 一、外侧群(鱼际):拇短展肌、拇短屈 肌、拇对掌肌、拇收肌。4块
中班综合活动《灵巧的手》精品教案
中班综合活动《灵巧的手》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灵巧的手》是中班综合活动的一节教学内容,主要选自教材第四章《我们的身体》第三节《我会用小手》。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手部的构造,了解手的功能,学会保护双手,以及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手的构造和功能,认识到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运用双手进行简单操作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协调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手部构造的认识,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了解手的功能,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技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部解剖图、实物模型、手功能展示图、手工制作材料等。
2. 学具:手工制作工具、绘画材料、清洁用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幼儿进行“猜猜看”游戏,让幼儿闭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物品,引出主题“灵巧的手”。
2. 讲解与互动(10分钟)展示手部解剖图,讲解手部的构造,引导幼儿认识手指、手掌、手腕等部位。
展示手功能展示图,让幼儿了解手在不同场景下的功能。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简单的手工制作为例,演示如何用双手进行操作,并讲解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5分钟)组织幼儿进行手工制作,指导幼儿正确使用手工工具,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灵巧的手》2. 内容:手部构造:手指、手掌、手腕手的功能:拿、抓、写、画等注意事项:保持手部卫生,正确使用手工工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双手给爸爸妈妈制作一份小礼物。
2. 答案:根据幼儿制作的作品而定,只要是用心制作的礼物,都是正确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幼儿的动手能力,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并记录下家里有哪些事情是用手完成的,与爸爸妈妈分享所学到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手部构造的认识,动手能力的培养。
解剖教学手势教案
解剖教学手势教案引言。
解剖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医学生来说,掌握好解剖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而解剖教学手势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解剖知识。
本文将介绍解剖教学手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和运用解剖教学手势教案。
一、解剖教学手势的重要性。
1. 帮助学生记忆。
解剖学是一门知识量大、内容繁杂的课程,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解剖结构名称和位置。
通过使用解剖教学手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解剖结构,因为手势可以激活学生的视觉和运动记忆,使记忆更加深刻和持久。
2. 提高学习兴趣。
解剖教学手势可以使解剖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设计生动形象的手势,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专注地学习解剖知识。
3. 促进师生互动。
解剖教学手势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老师可以通过手势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二、解剖教学手势的设计原则。
1. 简单明了。
解剖教学手势应该设计得简单明了,不宜过于复杂。
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理解和记忆手势,因此手势设计应该尽量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模仿。
2. 与解剖结构相符。
解剖教学手势的设计应该与解剖结构相符合,能够准确地表达解剖结构的名称和位置。
手势应该能够清晰地展示解剖结构的形态和位置,避免引起学生的混淆和误解。
3. 生动形象。
解剖教学手势应该设计得生动形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生动形象的手势,可以使解剖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解剖教学手势的教学方法。
1. 演示示范。
老师可以通过演示示范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解剖教学手势的设计和运用。
通过生动形象的示范,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手势的设计原则和运用方法。
2. 学生模仿。
老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解剖教学手势,加深他们对手势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模仿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手势的设计和运用,提高他们的解剖学习效果。
3. 实际应用。
老师可以在解剖实验课或临床实习中,引导学生运用解剖教学手势。
医学手指解剖名称
医学手指解剖名称
手指是人体最为灵活和重要的工具之一,它们的结构复杂而精细。
为了准确描述手指的不同部位和解剖结构,医学界采用了一套标准的手指解剖名称。
以下是手指的常用解剖名称及其对应的部位说明:
1.指根部:指根部是手掌与指骨相连接的部分,也称为指球部。
它由掌指关节(也称为第一指间关节)连接。
2.指干部:指干部是指根部与指间关节之间的部分,也称为指身。
每个手指都有一个指干部。
3.指间关节:指间关节位于指干部与指尖之间,也被称为第二指关节。
它连接了指干部上下两个相邻的指骨。
4.指尖:指尖是手指的末端,也被称为指端。
它包含了指甲和指尖的皮肤组织。
5.指骨:手指共有三节指骨,分别是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
这些指骨通过关节连接形成手指的骨架。
在医学解剖学中,根据手指的位置,手指还可以分为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
食指位于手掌侧,是最长的手指;中指位于食指和无名指之间;无名指位于中指和小指之间;小指位于手侧最边缘。
了解手指的解剖名称对医学专业人士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描述手指受伤或疾病的部位,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同时,对于一般人来说,了解手指的解剖结构也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手指,避免手指受伤或出现其他问题。
总结起来,手指的解剖名称包括指根部、指干部、指间关节、指尖和指骨。
此外,手指还可以根据位置分为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
熟悉这些解剖名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手指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更好地保护和护理我们的手指。
人机工程学在手工工具设计中的应用
人机工程学在手工工具设计中的应用作者:周树霞来源:《工业设计》2019年第08期摘要:人机工程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尤其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手工工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在手工工具中涉及到很多有关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如人体比例尺寸、色彩设计等。
所以本文研究人机工程学在手工工具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手工工具;把手设计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8-0057-02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应用的相关理论、原理、数据和方法来设计以达到优化人类和人类系统效能的一门边缘性的学科。
手工工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工业产品,而工具的设计、选择、评价、使用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人机工程学。
手工工具的设计要体现人机协调关系,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出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手工工具,提高人们的日常工作效率。
1人机工程学解析1.1概念人机工程学研究和应用的范围极广,它涉及到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即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它具有现代各门新兴边缘学科共有的特点,如:学科命名的多样性,学科定义的不统一性,学科边界的模糊性,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应用范围广等。
近几年,给人机工程的定义为:“人机工程学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它研究人、机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2人机工程学的特点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应用于工业设计,而且还应用于其他领域,如:企业、人事、工厂、服装、家具、武器等,所以说人机工程学研究和应用内容非常广泛,但根本的研究方向却是通过揭示人——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以达到确保人——机——环境系统总体性能的最优化在现代工业中。
手的名词解释
手的名词解释手是人体上的一种重要的器官,也是人与世界进行交流和感知的主要工具。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艺术表达还是科学研究,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手的名词解释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包括解剖学、功能、文化意义等方面。
首先,从解剖学角度来看,手是人体肢体的一部分,位于前臂的末端。
手由掌和指构成,掌部分由五个掌骨支撑,指部分由三节指骨和指关节连接。
手背的皮肤相对较厚,在指关节处有明显的骨节突起,称为指关节增厚部位。
手的构造与功能息息相关。
由于手指关节非常灵活,可以实现多种动作。
通过关节和肌肉的配合,手可以握持物体、抓取、抚摸等动作,这些动作为人们日常的生存和活动提供了便利。
其次,在功能方面,手在人的感知和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手指尖上有大量的神经末梢,具有高度的触觉灵敏度。
这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手来感知物体的形状、质地和温度等信息。
例如,当我们触摸到一件光滑的物体时,手指的神经末梢会感受到光滑的触感,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
除了触觉外,手还有其他感知能力。
手掌的内侧有较为丰富的汗腺,使得手能够感受到湿度和温度的变化。
手指还具有较高的运动精度,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手指的运动输出各种文字和绘画。
此外,手还是人类文化的象征之一。
不同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意义。
譬如,排头、握拳、掌心向上等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这些手势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多元化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
在艺术领域,手也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都需要手的参与。
艺术家借助手的动作和力度来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手的力量与艺术表达紧密相连,可以通过手的动作来传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表达。
进一步探究手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手是人体与外界的桥梁,通过手与外界进行交互可以给人带来满足感和归属感。
研究表明,通过触摸和握手等肢体接触行为可以增强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总结起来,手作为人体的一部分,在多个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含义。
手的解剖位名词解释
手的解剖位名词解释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由五个手指构成,包括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
手指与手掌之间的接合处称为指关节,手背和手掌分别称为背腹和掌腹。
手的解剖位名词涉及到手的各个部位以及与手有关的组织结构。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了解手的解剖位名词,并对其含义和功能进行解释。
1. 手背(dorsum manus):手的背面,由掌指腱膜和横腕掌静脉弓所覆盖。
在手背上可以看到明显的血管,如掌背动脉和掌背静脉。
2. 手掌(palma manus):手的掌面,具有丰富的皮脂腺,使其光滑且具有良好的触感。
手掌上有生理性褶皱,有助于握持物体时获得更好的摩擦力。
3. 指(digitus manus):手的五个分支,由指骨、关节、肌肉和韧带组成。
每个指部分又分为指根部、指干部和指端。
4. 掌指(falanges manus):指的构成部分,包括指骨(falanges)、指节(articulatio digiti)和指关节(articulatio interphalangealis)。
它们通过关节面和韧带连接在一起,并且具有弯曲和伸展的能力。
5. 掌腕关节(articulatio radiocarpalis):手掌与前臂连接的关节,由桡骨掌骨关节和尺骨掌骨关节组成。
它允许手的前后摆动和旋转运动。
6. 橈侧(radial side)和尺侧(ulnar side):手的两侧,由背侧和掌侧共同组成。
橈侧指的是与桡骨相对的一侧,尺侧指的是与尺骨相对的一侧。
7. 橈骨(radius)和尺骨(ulna):前臂骨的两根长管状骨,它们连接着手腕和肘关节,提供了支撑和稳定手的功能。
8. 掌指关节(articulatio metacarpophalangealis):指的基底关节,由掌指骨和指骨之间的关节组成。
它提供了手指的伸展和屈曲能力。
9. 橈骨动脉(arteria radialis)和尺骨动脉(arteria ulnaris):两个主要的手部动脉,它们为手提供氧气和养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的解剖学及手工具设计原则手工具的操作主要是利用手指、手掌、腕部及手臂共同完成的,因此有必要对手部构造及其运动机能作进一步的了解。
操作设计不良的手工具会导致多种上肢职业病甚至全身性伤害。
为了避免手工具引起的伤害,最有效的方式即从工具的人机性设计着手。
因此本章将先对手部的解剖学进行了解,并收集了人体测量学的相关数据,结合手工具设计原则综合整理,作为气钉枪手柄设计的理论依据。
2.1手部解剖学特征良好手工具的设计,应建立在手部基本功能的理解之上。
人手是由骨、动脉、神经、韧带和肌腱等组成的复杂结构,由27块骨头组成,从前肢末端开始,整只手是由腕骨关节及腕骨(8块)、掌骨(5块)及指骨(14块)所组成。
腕关节的骨骼与前臂的两只长骨,桡骨和尺骨相互联结(图2-1)。
桡骨联结的是拇指这边的手腕,而尺骨联结的是小指这边的手腕,也就是说,位于拇指侧的是桡骨,位于小指侧的是尺骨。
图2-1 桡骨与尺骨由于腕关节本身的结构缘故,手掌只能做二轴的运动。
在垂直面上,为掌屈和背屈(图2-2);在水平面上,则为尺偏和桡偏(图2-3)。
背屈动作角度可达75°~80°,掌屈动作则可达85°~90°;尺偏动作可达35°~37°,桡偏动作则可达15°~20°。
图2-2 掌屈和背屈图2-3 尺偏和桡偏控制腕部运动的肌群替手部提供两项功能,即手部的初步定位和稳定腕部,以作为手部的工作台面。
手部的运动机能由以下两大部分肌群所构成:⑴前臂肌群又称外来肌群,其始于前臂而中止于手部之所有肌肉总称。
其主要机能为提供手腕与手指完成各种相关运动的能量。
依据机能解剖可分为两大肌群:一为完成前臂掌侧屈曲、旋前等相关运动所需的屈曲/旋前肌群;另外一为完成前臂背侧伸展、旋后等相关运动所需的伸展/旋后肌群。
手臂运动肌肉包括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肘肌、旋前肌与旋后肌等。
⑵手部肌群又成为内部肌群。
是起始端与终止端都发生在手部内部的所有肌肉的总称。
其中最丰富的部位是手上的指球肌,大鱼际肌和小鱼际肌,而最少的部位是掌心肌肉,布满神经末梢的部位是指骨间肌(图2-4)。
图2-4 手部肌肉的示意图因此,手掌不宜承受过大的压力。
施加的压力过大,会对手掌上的肌肉造成伤害,容易引起擦伤、麻木或手指的轻微刺痛。
所以在设计手柄的形态时,应使手柄被握住部位与掌心和指骨间肌之间留有空隙,从而改善掌心和指骨间肌集中受力状态,保证手掌血液循环良好,神经不受过强压迫。
如果掌心长期受压会引起疲劳和操作不准,甚至引起难以治愈的痉挛。
因此,手柄的截面形态应该符合手掌的生理结构。
传统的把手是圆形的截面(图2-5),不符合手抓握时的自然状态。
这种不稳定的抓握使手柄很容易从手上滑落;三角形的截面(图2-6)手柄局部太宽,不易握紧。
同时,手柄的转角压迫了手掌,影响了手部的血液流动;接近椭圆的截面(图2-7)是最理想的形态,适合工具工作的方向性,同时手握时有足够的摩擦力,最适合手的抓握[18]。
图2-5 圆形截面图2-6 三角形截面图2-7 椭圆截面2.2手的人体测量学特征为了使各种与人体尺寸有关的设计对象能符合人的生理特点,让人在使用时处于舒适的状态和适宜的环境之中,就必须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体的各种尺度,因而也就需要了解一些人体测量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人体测量学【1】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尺寸来确定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人体尺寸上的差别,用以研究人的形态特征,从而为各种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提供人体测量数据。
人机工程学范围内的人体形态测量数据主要有两类,即人体构造尺寸和功能尺寸的测量数据。
人体构造上的尺寸是指静态尺寸;人体功能上的尺寸是指动态尺寸,包括人在工作姿势下或在某种操作活动状态下测量的尺寸。
其目的是为设计师在确定产品与人相关的空间尺寸、视觉显示装置的最佳位置和工作面的高度等时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使所开发出的产品尽可能地适合大多数人群使用。
人手的尺寸、握力随人的大小、性别、种类有较大的差别。
国内外对人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测定了大量的数据。
表2-1列出了一般欧美人赤手时人手各部分的数据。
图2-7分别表示男性、女性、大身材、中等身材和小身材紧握球形或圆柱手柄时的数据【19】。
表2-1 手部测量数据(单位:英寸)拇指食指握围时的手长 4.68 0.40手掌围8.26 0.54流中,甚至可以说,存在人与物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界面,它的内涵要素是极为广泛的。
当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努力设计各类产品的人机界面的时候,他们此时已不再把人、机、环境相互孤立开来,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系统(称为人机系统),着重考虑产品的特征如何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相适应。
因此,产品设计领域讲的人机界面是人机系统中人与产品进行交互的操作方式,即用户与产品互相传递信息的媒介,其中显示装置向人正确传递产品的信息,控制装置通过人的肢体运动向产品传达相应的控制信息。
因此人机界面设计的合理,能减少人为失误,提高使用安全性,并提高操作得舒适性。
2.3.2手柄人机界面设计的分析手柄的人机界面是手与手柄之间的相互作用,操作手柄这一行为是外界环境和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这里,外界环境就是手柄的形态、纹理等因素。
当使用者接触到手柄的时候,它的形态、纹理以及周围的物体等都会刺激着大脑储存这些信息并作出判断,然后他们会根据过去的使用经验、生理上的自我保护意识等处理这些信息并作出判断【20】。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调整手与手柄的接触方式和接触面的大小,直到感觉满意为止。
当操作方式确定下来后,他们就开始连续地输出行为。
如果在操作手柄过程中,使用者感到极不舒适,那么就应该考虑改善外部环境了,也就是说要改良手柄的形态、纹理等因素。
因此,我们在设计手握式产品时,最令人关心的因素之一就是产品与手之间的接触面,即人机界面,而手柄就是这种界面。
手柄的设计直接影响着产品功能的发挥和产品舒适性的体现。
2.3.3手工具的累积性伤害与预防在使用手握式工具工作时,通常局部施力与工作手臂,从手、腕、前臂、上臂、肩至头部。
使用设计不当的手握式工具会导致多种上肢职业病甚至全身性伤害,这些症状如腱鞘炎、腕道综合症、腱炎和网球肘等,一般统称为重复性累积损伤病症。
腱鞘炎是由初次使用或过久使用设计不良的工具引起的。
如果工具设计不恰当,引起尺偏和腕外转动作,会增加其出现的机会,重复性动作和冲击震动使之加剧。
当手腕处于尺偏、掌屈和腕外转状态时,腕肌腱受弯曲,如时间长,则肌腱及鞘处发炎。
腕道综合症是一种由于腕道内正中神经损伤所引起的不适。
手腕的过度屈曲或伸展造成腕道内腱鞘发炎、肿大,从而压迫正中神经,使正中神经受损。
它表征为手指局部神经功能损伤或丧失,引起麻木、刺痛、无抓握感觉,肌肉萎缩失去灵活性。
因此,工具必须设计适当,避免非顺直的手腕状态。
网球肘是一种肘部组织炎症,由手腕的过度桡偏引起。
尤其是当桡偏与掌内转和背屈状态同时出现时,肘部桡骨头与肱骨小头之间压力增加,导致网球肘。
狭窄性腱鞘炎(俗称扳机指),是由手指反复弯曲动作引起的。
在类似扳机动作的操作中,食指或其他手指的顶部指骨须克服阻力弯曲,而中部或根部指骨这是还没有弯曲。
腱在鞘中滑动进入弯曲状态的位置时,施加的过量力在腱上压出一沟槽。
当预伸直手指时,伸肌不能起作用,而必须向外将它扳直,此时一般会发出响声。
为了避免扳机指,应使用拇指或采用指压板控制。
上述累积性损伤,其形成原因都是由于不适当压迫上肢软性组织所导致。
这些组织包括肌腱、韧带、神经与血管等。
由于这些伤害多半是经年累月重复的微小伤害所累积而成的,所以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等到发现病痛时,往往已成为较为难治愈的永久性伤害。
其实这些累积性损伤的发生,都可以通过人机工程的方式加以预防以及补救。
具体方式如下:⑴降低手腕振动或施力的频率⑵使用正确的姿势⑶使用适当的工具在工具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原则,使手部及手臂在最舒适的状态下进行工作,降低累积性损伤的发生。
关于手工具设计的一般原则在下一部分将加以详细阐述。
2.3.4手工具设计原则手工具必须能与手部配合,才能保持适当的手腕和手臂姿势,并能安全使用。
在使用时,施力才能不会造成身体负荷过重。
良好的手工具除了使用方便与高效之外,还能够降低累积性伤害,以保护使用者的健康。
而关于手工具设计已有大量文献可参考,因此经过归纳,一些普遍性原则【1、3、18】如下:⑴宁可弯曲手工具的手柄,也不要弯曲手腕手腕顺直操作时,腕关节处于正中的放松状态,但当手腕处于掌屈、背屈、尺偏等别扭的状态时,就会产生腕部酸痛、握力减小,如长时间这样操作,会引起腕道综合症、腱鞘炎等症状。
因此工具的设计,宜尽量保持手腕与前臂正直,避免手腕及手臂的弯曲与尺偏。
一般认为,将工具的把手与工作部分弯曲10°左右,效果最好。
弯曲式工具可以降低疲劳,较易操作,对于手腕部有损伤者特别有利。
⑵选择所需力量相配合的手柄直径与形状手柄直径大小取决于工具的用途和手的尺寸。
一般手柄比较合适的直径是:着力抓握30-40mm,精密抓握8-16mm。
手柄的截面形状应尽量让手掌与之有较多的接触面积。
对于着力抓握,把手与手掌的接触面积越大,则压力越小,因此圆形或椭圆形截面的手柄较好。
但是圆形截面的手柄在操作时容易在手中造成转动现象,因此以椭圆形为较好。
⑶手柄长度应大于10cm以上手柄的长度主要取决于手掌宽度。
手掌一般在71-97mm之间(5%女性至95%男性数据),因此合适的手柄长度为100-125mm。
⑷以动力代替肌力动力驱动可以减少人力和重复性的需求,因此可以减低发生累积性伤害的风险。
但改以动力驱动时却可能会增加手工具的重量,从而增加使用时手部的负荷。
另外,由于在高频率重复使用食指容易导致扳机指,因此扳机要宽大,建议扳机的最小长度为50mm,同时还要考虑容指空间。
⑸减少对手部组织产生压迫操作手握式工具时,有时常需要用手部施相当的力。
如果手柄设计不当,会在掌部和手指处造成很大的压力,妨碍血液在尺动脉的循环,引起局部缺血,导致麻木、刺痛感等。
因此,好的手柄设计应该具有较大的接触面,使压力能分布于较大的手掌面积上,减小应力,并使手柄的着力面落在较不敏感的区域。
手柄设计还应减少棱角避免有凸点,尽量不要设计凹槽,太大或太小的凹槽,都会造成手部局部压力产生,应使接触面更平顺,使压力分散。
⑹手工具重量应保持在低水平当工具重量较大或操作姿势不正确时,提举工具和操作很容易造成骨骼肌肉的损伤。
在理想状况下,工具应该单手操作,一般手工具应尽量不超过2.3kg,而重量在0.9kg到1.75kg之间,操作者感觉最舒适,特别是对于重复使用的工具重量不要超过1KG。
原则上,工具的重心应该穿过手抓握的中心(图2-8),这样就不会引起操作者手腕和手臂的旋转,从而不需要克服扭力,就不会引起手及手臂的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