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奇迹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奇迹与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奇迹与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奇迹与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奇迹与社会变革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点,对于中国的经济奇迹和社会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1978年以来,中国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实现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并带来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奇迹以及社会的变革。

一、经济奇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引进外资、建立特殊经济区、扩大出口等措施,中国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增长。

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从3000亿美元增长到13.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为9.5%,这一成就堪称经济史上的奇迹。

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中国逐渐走向市场经济。

过去计划经济下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市场经济的引入使中国能够更好地调整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市场的竞争和供求关系的调节使得中国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进而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此外,改革开放还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兴起,中国的就业形势得到了明显改善。

从农村转移劳动力到城市工作的规模庞大,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

这不仅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二、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还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改革开放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局面,引进了西方知识和文化,开启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互动。

这种开放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让中国的文化更加多元化。

其次,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加速进行。

这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扩大,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文化的繁荣。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也在逐渐受益于改革开放,从过去相对封闭的状态中获得更多机会。

此外,改革开放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奇迹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奇迹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奇迹197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

在过去的四十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走上了崛起的道路。

这被誉为“中国的奇迹”。

1.经济发展的奇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一个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这期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惊人的速度逐年增长,二十年来GDP年均增长速度高达9.5%左右。

同时,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进出口国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

2.科技创新的奇迹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中国在高铁、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的地位。

中国积极推动自主创新,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申请国。

一系列科技巨头如华为、阿里巴巴和腾讯崛起,推动了中国科技产业迅速发展。

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

3.城乡发展的奇迹改革开放带来了城乡差距缩小的奇迹。

在过去四十年中,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产出也大幅增长。

同时,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大量农民进城打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就业和生活条件。

4.教育事业的奇迹改革开放让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中国高等教育从几所大学扩展到数千所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

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公平的配置,基础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

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取得了许多国际性的成就,包括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中的优异表现。

改革开放带来的教育机遇,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并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5.社会治理的奇迹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实践。

国家加强了法治建设,完善了社会管理体制,提高了社会服务水平。

通过引入社会组织、推行社区自治等方式,实现了社会治理的全面提升。

中国奇迹建国周年的辉煌成就

中国奇迹建国周年的辉煌成就

中国奇迹建国周年的辉煌成就中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自1949年10月1日建国以来,经历了众多磨难和挑战,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今天,随着中国建国周年的到来,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国在不同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经济发展的奇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放开市场、吸引外资,推进市场经济。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GDP)连年增长。

2010年,中国的GDP突破了10万亿元,到2020年更是达到了100万亿元的规模。

这一巨大的增长速度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的经济奇迹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体现在各个领域的突破。

中国在高铁、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国家。

同时,中国的对外投资也不断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之一。

中国的贸易额也跻身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大。

二、扶贫事业的辉煌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自建国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为民众创造更好的生活。

中国的扶贫事业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中国的脱贫事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有近一亿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投资基础设施、提供教育、医疗等保障,并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

到2020年底,中国已经成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

中国的扶贫成就不仅在国内有目共睹,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的成功经验为世界其他贫困国家提供了借鉴,将中国的经验与其他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

三、科技创新的辉煌成就中国的奇迹还体现在科技领域。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大了研发投入,培养了大量科学家和工程师。

中国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

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浅识中国经济的两个奇迹

1浅识中国经济的两个奇迹

浅识中国经济的两大奇迹中国的两大奇迹拥有高度古代文明的中国在近代落伍,甚至在结束了战乱,完成了革命以后的几十年,尚未摆脱贫困与封闭,是另外一个“奇迹”;而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一个“奇迹“。

□中国的近代落伍的原因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国, 为什么在19世纪会走向衰败和落伍? 长期战乱分裂的欧洲,为什么会在19世纪后超越中国、领先世界?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在世界学术界,它被称为“李约瑟之谜”。

许多杰出的学者已在破解这个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麦迪逊(Angus Madison)的《世界经济千年史》(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以及伊懋可(Mark Elvin) 关于“高度平衡陷阱”的重要论断(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按照麦迪逊的统计, 中国经济一千年里一直在持续增长,并在1820年左右达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但是, 尽管如此, 中国经济的增长却一直是依靠不断增加劳动力投入而维持的, 而1500年之后,西方的增长则主要是依靠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创新来实现的。

如果说西方1500年之后的增长, 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话,那么观察同时期的中国, 却会发现:经济增长伴随的乃是劳动生产率的下降,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口很少的西方却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财富, 并最后超越了中国。

麦迪逊和伊懋可的论断, 就“李约瑟之谜”给出了一个典范性的解释模式。

但是, 他们的解释也遭到了两个方面的有力挑战。

一个挑战就来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 西方的增长方式受资本积累这个基本目标的制约, 这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排斥人类劳动的弊端。

同时, 西方在1500年之后的飞跃增长不仅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也是近乎无偿占有当时还很廉价的世界资源的结果, 这包括无偿占有美洲、印度的农产品,以及世界绝大部分矿产品, 西方的增长带有掠夺自然的特性。

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创造了两大奇迹分别是

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创造了两大奇迹分别是

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创造了两大奇迹分
别是
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创造了两大奇迹分别是: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的困境,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并跃升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这“两大奇迹”举世瞩目,而能够创造奇迹的原因更值得探究,因为这里蕴藏着中国的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所提供的成功经验,蕴藏着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到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以及当前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成就被誉为“中国经济增长奇迹”。

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即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轨迹,分析其主要驱动因素和面临的挑战;然后,将深入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以及中国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将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成因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经济政策,包括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针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做出的灵活调整。

这些政策为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庞大的市场规模,这使得中国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同时,中国还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还积极吸引外资,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与交流。

这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政府的领导力和社会稳定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

政府的高效决策和有力执行,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成因包括政府的有效政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规模、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积极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以及政府的领导力和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规模和总量的扩大,更代表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动力的转换、发展质量的提升。

中国创造的十大奇迹总结

中国创造的十大奇迹总结

中国创造的十大奇迹总结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奇迹是信仰最宠爱的孩子。

7月1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100个年头。

回顾过去100年,开始时,中国是多么的彷徨、无助;现在,却又是何其自信、自强。

过去100年,尤其是最近几十年,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真的,有些奇迹,我们以前无法想象,对其他国家来说,也只能是梦想。

这些奇迹,属于伟大的人民,还有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

完全个人观点,至少十个吧。

1,经济腾飞的中国奇迹。

没有经济,一切无从谈起。

今天的中国,能有这样的国际分量;今天的中国人,能有这样的安定生活,发展是硬道理,经济腾飞是根本。

在我看来,这也是中国人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对世界作出的最伟大贡献。

别说100年之前,也别说建国之初,就是改革开放伊始,谁能想到,有一天,我们的贸易额会碾压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谁能想到,有一天我们的经济总量,还会超过苏联(俄罗斯)、美国。

而且,更要看到,我们不是新加坡,不是韩国,也不是英国、法国、德国,我们是有着14亿人口的中国。

中国经济在崛起,而且是快速崛起。

从规模上看,14亿人口的大国,比此前崛起的所有大国人口总和还要多;在时间上看,又具有超级“压缩性”:中国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

这个奇迹,还在继续,并创造出新的奇迹。

2,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

看到一篇文章,有央媒引用了两句外国人的惊叹。

第一句,访华的外国人惊叹,“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第二句,关注中国的外国媒体惊叹,“中国已成全球最稳定繁荣的经济体”。

经济在发展,但社会长期稳定,太难得了。

毕竟,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往往都要经历一个社会矛盾和风险的高发期。

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教训,拉美的中等收入陷阱,非洲的战乱悲剧……一些国家,经济在发展,但社会持续动荡,最终,一切前功尽弃。

不是说中国就没有矛盾,就不存在风险,但中国,就是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增长成就。

这一经济奇迹的实现,离不开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取得的重要进展。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的解释进行探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解释中国经济奇迹的因素1. 政府推动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经济奇迹得益于政府的推动和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举措,打破了国有垄断、扩大了私营经济的发展空间。

此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 外资引进和对外开放中国积极吸引外资,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合作。

外资的引进和对外开放为中国提供了技术、资金和市场等资源,激发了经济的活力。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有效对接。

3. 人力资源和市场规模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规模,成为各大企业投资的热土。

劳动力资源的丰富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工厂,市场规模的巨大则为各类商品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这两项优势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4. 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中国在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自主创新、科技引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在高铁、5G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二、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1. 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未来将重点进行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国经济将向着更加创新、更加高效、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新兴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崛起,将给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2. 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中国经济未来将继续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中国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政府将加大对消费的支持力度,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贫穷到富强国庆节回顾中国的经济奇迹

从贫穷到富强国庆节回顾中国的经济奇迹

从贫穷到富强国庆节回顾中国的经济奇迹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贫困人口减少是中国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贫穷到富强的转变。

随着国庆节的到来,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的经济奇迹。

1.起步阶段:改革开放的重要转折点1978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通过引入外资和技术,中国开始吸取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

此举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2.经济持续增长:改革开放的红利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对外贸易,并吸引外国投资。

这些举措大大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76.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9.1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近10%。

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3.工业化进程:从制造业大国到创新引领者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可以傲视成就,自成立以来就拥有了庞大的制造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开始意识到仅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可能无法持续发展,因此转向了技术创新和升级。

如今,中国正努力成为全球创新的引领者,通过加大对高科技行业的投资和支持来提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4.扶贫攻坚:重塑中国贫困地区中国减贫事业在过去几十年显示出令人瞩目的成果。

根据中国政府的数据,1978年至2019年,中国贫困人口从7.44亿减少到5.51万人。

这一减贫成就使得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作为扶贫攻坚的成功案例备受称赞。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扶贫政策,包括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有效地帮助贫困地区改善了生活状况。

5.经济开放:吸引外资与增加对外投资中国经济奇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对外开放。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进一步推动了外资在中国的投资。

同时,中国也积极寻求对外投资,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倡议,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型经济。

6.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与绿色增长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从中国经济奇迹看中国特色政治

从中国经济奇迹看中国特色政治

• 我曾做过一个小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很有意思,至 少70%的人出国以后变得更加爱国,不管他是否加入 了外国籍,所以千万不要担心这个问题,一出国,就 爱国,效果比书本教育还好!” • 现在还有很多关于美国的神话,实际上美国是一 个由三个世界组成的国家,如果你不幸地坠入美国第 三世界,恐怕命运和在非洲大陆差不了太多;如果你 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进入到所谓的中产阶级,即第 二世界,你也可以问问自己,过去20年你的实际收入 有没有增长?如果你买了房子,房子有没有增值?你 对自己未来在美国退休的生活有没有信心?以我对美 国的了解,估计70%的人回答是否定的。我读过美国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的分析,他认为美 国男性的中等工资收入,还停留在25年前,即1989年 的水平。坦率地讲,很多当初离开中国的人,离开的 时候还算个中产,今天回来的话,可能已经是弱势群 体了,他们错过了中国崛起的大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围绕经济建设展开 的政治建设成就。
– 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日常生活政治化→日常生活正常化 – 政经高度一体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服务型政府正逐步形成 – 国家领导人的职务终身制→退休制、任期制 – 指定接班制→高层民主推荐制 – 干部人治→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 – 取消民主党派与政治协商→政治协商制度 – 委任制→制度化的民主选拔制度 – 决策中的家长制→集体决策、科学决策逐步实现 – 一元化思想管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导的多元、宽
• •
• •
1995年,中国的GDP是7279亿美元,日本的GDP是52643亿美元,中国的GDP是日本 的13.8%,也就是说,中国的GDP是日本的一成多一点。 2000年,中国的GDP增加到11983亿美元,而日本由于发生通货紧缩,GDP下降到 46674亿美元,中国的GDP是日本的26%,也就是说,中国的GDP是日本GDP的四分 之一左右。 2005年,中国的GDP增加到22343亿美元,而日本的通货紧缩继续发展,GDP进一步 下降到45521亿美元,中国的GDP已经占到日本的49%,基本是日本的一半。 2010年,中国的GDP猛增到59847亿美元,而同年日本的GDP为54885亿美元,中国 的GDP历史上第一次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一年也堪称 “中国世界第二强国”元年,从这一年开始,很多中国人开始把“世界第二强国”这 一称号每天挂在嘴上。 2013年,中国的GDP达到了90386亿美元,而日本的GDP为59973亿美元,中国的 GDP已经超过日本达51%之多。 2014年,中国 103553亿,日本 47698 ,日本GDP相当于中国的46%。

中国经济奇迹的表现及成因

中国经济奇迹的表现及成因

中国经济奇迹的表现及成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一、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从图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连上新台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比1978年增长22.8倍,成功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经济增长率尽管出现波动,但是近几年依旧在6%以上,总体上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从改革开放时的外汇短缺国转变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二、经济结构等实现重大变革。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12年,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需求结构持续改善,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区域结构优化重塑,地区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四通八达的综合运输网络已经建成,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增强,供应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四、对外经济发展成绩斐然,对外投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合作不断发展,贸易结构调整优化,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提升,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财富不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结构深刻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第二部分对于“中国奇迹”的成因,国内外学者做了许多研究,其中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奇迹采取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推行的是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重工业,在中国建立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資源配置制度再到微观经营体制的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违背了以较优势原则,导致整个国民经济效率低下。

1978年以后,国家推动了旨在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农村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取代集体性质的生产队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剩余索取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取得了巨大的生产绩效。

中国奇迹演讲稿范文

中国奇迹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这就是——中国奇迹。

中国奇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取得的辉煌成果。

从一个小国,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

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奇迹。

一、经济奇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发展中国家。

1978年至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3679亿元增长到99.1万亿元,年均增长9.4%。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二、政治奇迹在政治领域,我国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我国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保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三、文化奇迹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

从电影《英雄》到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四、社会奇迹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方面,我国取得了显著成就。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我国还成功应对了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五、生态奇迹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我国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等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向好。

特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之,中国奇迹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的生动体现。

中国经济的奇迹从贫穷到繁荣的转变

中国经济的奇迹从贫穷到繁荣的转变

中国经济的奇迹从贫穷到繁荣的转变中国经济的奇迹:从贫穷到繁荣的转变随着中国不断崛起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其经济发展的奇迹也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中国的转型之路远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改革不断创造出的奇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经济的转变和取得的成就。

一、开放政策的推动中国经济的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包括外商直接投资的鼓励、经济特区的设立,以及贸易自由化等。

这些政策的推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通过吸引外资和技术的引进,中国成功地打破了封闭的经济局面,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推行市场经济,中国引入了诸多市场机制,放开了价格调节和资源配置的手段,使企业和市场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交易和竞争。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建立,中国经济的活力和潜力得到了进一步释放,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经济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和服务业等其他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着力推动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四、外贸的崛起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工厂和出口大国。

中国以其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国企业前来投资和设厂。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自由贸易的发展,与各国建立了广泛的经贸合作关系。

这使得中国能够从贫穷的境地迅速崛起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直接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多年来,中国的人均GDP不断增长,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同时,中国政府还大力投资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平。

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

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

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作者:林毅夫来源:《中印对话》2019年第03期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条件较为近似。

与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相比,来自中国的理论能够比较好地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实现繁荣富足的目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不懈探索,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努力建设工业现代化,推动经济发展: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底到现在,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发展奇迹。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70年经济奇迹在计劃经济时期,中国所参考的经验主要是“苏联模式”,其目的是想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这种发展方式虽然可以让一个发展中国家迅速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体系,但对经济发展也会带来诸多问题。

从中国的情形来看,在计划经济制度下,虽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但工业效率低下,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并不明显。

1978年底,中国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中国的转型并没有遵循当时国际上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先推行了渐进的双轨制改革,同时设立经济特区,创造局部有利条件来克服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的瓶颈限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上流行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认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须实施“休克疗法”,一次性到位才能成功。

此外,其还有一个观点:像中国推行的那种渐进双轨转型,同时由市场和政府进行配置资源是最糟糕的制度安排,结果是经济效率会比原来的计划经济还差、问题还多。

然而,40年过去,中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发展的奇迹。

心得体会:中国经济的六大奇迹

心得体会:中国经济的六大奇迹

心得体会:中国经济的六大奇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创造了中国奇迹,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我看来,至少在如下六个领域我们积累了举世瞩目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六大奇迹,同时更是具备了创建中国经济学的条件,可以为世界经济学发展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一大奇迹:“三驾马车”引领的工业化最近,国际计量史学界披露的一项研究成果认为,工业化是3000余年来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人类历史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

这是因为,从大的方面看,世界人均GDP水平在1800年前的两三千年里基本没有变化,工业革命之后才逐渐上升;在微观方面,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以及文化内涵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革。

在工业化之前,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经济增长都符合马尔萨斯定律。

即: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自然灾害或战争导致人口死亡,继而人均收入增加,为生育率上升、人口增长提供条件;但是,人口增长后,人均土地和人均收入减少,生存挑战越来越大,进而导致战争或瘟疫发生,并再次导致人口减少,如此循环不已。

工业化打破了这个循环,因为工业化使人类可以迂回生产。

有了迂回生产,科学技术就能对象化,财富就能不断积累。

所有这一切,都带来生产率不断提高。

工业化如此重要,它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他们的结论是,因为那里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换是通过非暴力的“光荣革命”,在意识形态上则归功于启蒙运动,等等。

这是一个我们应该研究而且可能产生世界影响的论题。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的传统工业化已基本完成,但我们走的显然是与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的道路。

我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步步走下来的。

归纳而言,政府的积极作为、人民的自主创造、集体组织的转型这三驾马车构成了我国工业化的主要动力。

总结我国工业化的实践经验,抽象出其中的成功要素和内在逻辑,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我们当可对经济学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年建国中国创造了全球瞩目的奇迹

年建国中国创造了全球瞩目的奇迹

年建国中国创造了全球瞩目的奇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漫长历史中,中国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让人们为中国的发展所折服。

下面我们将回顾一系列中国取得的全球瞩目的奇迹。

一、经济奇迹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包括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这些政策促使中国经济增长迅猛,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的经济奇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的GDP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成功地实现了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型,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其次,中国在外贸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再次,中国在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强国。

二、基础设施奇迹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中国的高铁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快、最现代化的高铁网。

中国的城市地铁系统也快速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交通方式。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了公路、桥梁、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和人口需求。

三、减贫奇迹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帮助数以亿计的人口脱贫。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中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减贫国家之一。

中国的减贫经验也为其他国家在消除贫困方面提供了借鉴。

四、科技创新奇迹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申请国,并在人工智能、5G技术、太空探索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的科技公司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也成为国际科技舞台上的领军企业。

五、环境保护奇迹尽管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也面临了许多环境问题,但中国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来改善环境状况,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污染治理的力度,改善了大气、水质等环境指标。

经济腾飞中国的奇迹与挑战

经济腾飞中国的奇迹与挑战

经济腾飞中国的奇迹与挑战经济腾飞:中国的奇迹与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实现了从闭关锁国到经济腾飞的巨大转变。

然而,在这一成功的背后,中国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中国的经济起飞1.改革开放的奠基:中国的经济腾飞起始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在1978年,中国决定采取市场经济制度,吸引外国投资并推动国内产业的发展。

2.外贸的发展:中国利用其廉价劳动力和庞大市场规模,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中国的出口贡献了许多经济增长,并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

3.城市化的推动:中国的经济腾飞也与城市化密不可分。

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城市化推动了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二、经济腾飞的成果1.经济增长: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

这一火箭般的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提升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2.消除贫困:经济腾飞造就了中国的减贫奇迹。

中国成功地将数以亿计的人口从贫困线上解救出来,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科技创新: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大力投资研发和教育培养,中国已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推动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三、经济腾飞面临的挑战1.不平衡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并非均衡。

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更快,而一些贫困地区仍然滞后。

这种区域差距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阻碍全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2.环境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问题。

中国面临着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的挑战。

3.人口老龄化:中国的经济腾飞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中国需要应对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以保证老年人的福利和幸福感。

四、应对挑战的措施1.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中国政府需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减少区域差距。

2.绿色发展:为解决环境问题,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减少污染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等。

当惊世界殊——中国经济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当惊世界殊——中国经济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工业凋敝、农业萎缩、交通瘫痪、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可以说,新中国经济建设就是在这样一个“烂摊子”上起步的,首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到1952年年底,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

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主要产品产量大大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年产量。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到1957年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此后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但后来“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一度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和国家事业在危难中奋起。

我国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随后,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开,经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当时“要改革”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改”“往哪儿改”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深化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起“决定性作用”,市来,我们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政府调控更加科学有效。

两者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起来。

开放也是改革。

顺应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趋势,我国在对内改革的同时,打开国门搞建设,不断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我们先后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全面开放沿边内陆地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幅壮美的开放画卷在神州大地渐次铺开。

正是由于我国“敞开胸襟、拥抱世界”,才在更大范围内获得了长足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我国“三期叠加”的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大局,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立足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提出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百年来,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

文| 刘 欣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2021年首季中国经济成绩单颇为亮眼。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18.3%,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4.5%、33.9%、25.6%、29.2%,主要指标均实现“开门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十四五”开局之年,这样的成绩单格外“提气”。

回首一百年前,国家积弱积贫,饱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残余封建主义的压迫。

在当时,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而努力奋斗,国家经济在艰难的环境中缓慢发展。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前,在风雨如晦的中国,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开启了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求索。

1921年7月23日,这一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秘密召开,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其中在经济方面明确主张: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初登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经济发展的出路。

此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深刻洞察民族的苦难和百姓的凄苦,提出了“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的解决”的重要主张。

它一语道破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

这对随后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井冈山土地革命。

中国经济的奇迹 从贫穷到繁荣的转变

 中国经济的奇迹 从贫穷到繁荣的转变

中国经济的奇迹从贫穷到繁荣的转变中国经济的奇迹:从贫穷到繁荣的转变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以及从贫穷到繁荣的转变,令世界瞩目。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始终致力于实现经济增长、减少贫困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经济改革政策,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这一壮举。

第一部分:开放和改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采取了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核心是放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限制,引进外资和技术,以及鼓励私营部门的发展。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

第二部分:改革开放的成果通过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并实现了长期稳定增长。

其中,对外贸易的开放带来了外资、技术和市场机会,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中国还着力于提升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

第三部分:农村改革和减贫成果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实施了农村改革和减贫计划。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中国成功地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

此外,中国还着力改善农民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条件,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基础。

第四部分:创新和科技驱动的经济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加大了对科技和创新的投资。

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国家之一,涌现出众多的科技巨头和初创企业。

这些创新和科技驱动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经济增长点,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向前发展。

第五部分:未来的挑战和机遇虽然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例如,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和不平等现象等问题仍然存在。

然而,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解决这些问题并为经济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结:中国经济的奇迹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功故事。

通过有效的开放和改革政策,中国实现了从贫穷到繁荣的转变。

农村改革和减贫计划的实施为减少贫困人口做出了巨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调控保障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辜胜阻 吴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宏观调控大致可 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8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宏观调控为恢复国内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作了探索;1979—1991年,在计划经济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宏观调控开始运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要是应对短缺经济面临的 较大通货膨胀压力;1992—2006年,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时期,宏观调控主要依靠经 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努力实现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2007年至今,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宏观 调控主要致力于解决经济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 和问题。
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的弊端凸显,经济发展中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 问题以及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成为制约 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面。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生态环境保护,2012年党的十八 大报告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全局的高度,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的总布局。这是适应发展阶段变化、顺应人民群众 期待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对治国理政理念的 极大丰富。
农业科技快速进步对农业发展功不可没。 201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 献率达55.6%,其中使用良种对农作物单产 提高的贡献率为43%以上。主要农作物耕、 种、收的综合机械化率已达61%。2014年10 月,国家有关部门对袁隆平院士主持的大面 积超级杂交稻试验田现场实测获得平均亩产 2053.4市斤的佳绩,使人们看到了我国农业 科技进步的巨大潜力。
中国经济奇迹的根由。
不断完善建设总布局
贾康 程瑜
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 局的一个方面,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与总布 局的其他方面密不可分。“坚持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决不是孤立地搞经济建设。正是 因为我们没有只搞经济建设,而是从“三位 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 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推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才创造了令世人 惊叹的经济奇迹。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和压 力,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导致主要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农业长期粗放发展超出了 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对此,2014年底召开的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年初发出的中央1号文件都明 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这就是坚定不移加 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 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 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 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 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只要沿着这个 方向,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全方位改革创新, 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必将继续对经济社会发展起 到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作者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 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不难看出,在每个发展阶段,宏观调控 对于经济运行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 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 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缓解经济 周期性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宏观调控的难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 不断改善宏观调控方式,寓改革于调控之中,着力 破解一系列“两难”问题。例如,针对房地产调控 与稳定经济增长的“两难”问题,对房地产调控从 应急式短期供需管理转向用长效机制实现有效管理; 从单边需求调控转向供给与需求平衡的双向调控, 既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也加大热点地区的市场 供给和保障房供给;从偏重行政调控转向综合市场 调节,发挥市场在商品房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从“一刀切”式的调控转向差别调节;构建住房买 卖市场与租赁市场相协调的住房市场结构,引导住 房梯度消费;等等。
用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
李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 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因就在于通过持续 不断的改革开放,激发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活 力,动员和用好了经济发展的要素。这里以 储蓄和投资为例作一简要说明。
储蓄和投资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如同 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储蓄短绌, 用百姓语言说就是缺钱。1958年的“大跃进”之所 以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就是因为“跃进”所 需的投资远远超出了储蓄可以支撑的水平。因此, 动员储蓄以支撑高水平的投资,借以启动工业化和 城镇化进程,并确保日益增加的适龄人口就业,就 成为改革开放的首要任务。换言之,如果说中国经 济奇迹得益于人口红利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那么, 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则在于储蓄率和投资率的 稳步提高。
从全能型无限政府转向服务型有限政府,从粗 放增长转向集约增长,从强调GDP的龙头指标作用 到告别“GDP崇拜”、倡导和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我国的发展导向更加适应于人的全面发展, 政府的职责更加明晰、工作更加高效,党的执政能 力稳步提升。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我国成 为全球表现最好的主要经济体。这固然得益于我国 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多种力量的综合支撑、城镇 化空间较大以及市场回旋空间大等因素,但更关键 的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为依 托,因而更为稳固、坚韧。(作者单经济活 力得到激发、“黄金发展期”特征显现的同 时,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层凸显、 社会结构变化等新情况。对此,2006年党的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重大任务,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核心的社会 建设被提到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总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 体”。
宏观调控既是科学也是艺术,需要高超的驾驭 能力和技巧,把握好时机、方式和力度,使各项目 标、各种手段有机协同、互补平衡。在应对复杂多 变的国内国际经济问题中,我国宏观调控积累了宝 贵经验,主要是:尽量少用应急之策、多用长效治 理,在调周期的同时重视调结构;在财政政策运用 上,少补贴、多减税,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扶持中小 微企业;在货币政策运用上,少用额度管理,多用 定向调节;在政策工具使用上,少用行政措施,多 用间接手段,用“有形之手”维护公平秩序,用 “无形之手”激发市场活力。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基本路线,其核心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 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的发展布局。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党团结带领全 国人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实现经济、 教育、科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 快速提高,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党 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延续了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布局, 成为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 略部署和基本框架设计。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快了农 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进程。到2014年底,全国农村 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的劳动力达2.74亿人, 已超过务农劳动力的总量,其中到城镇就业的农村 劳动力超过1.7亿人。这不仅为我国非农产业和城镇 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创造 了条件。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 其中39.6%来自工资性收入。全国农村已普遍建立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 镇居民接轨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初步织 就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安全网。
“三农”是中国奇迹的强大支撑
陈锡文
1979年到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 长9.8%,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7%上升到 12.3%,而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却从 28.2%下降到10%,但这并没有改变农业在我国国 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有十几亿人口,如果我 们自己解决不了吃饭问题,没有谁能救得了我们, 更谈不上创造经济奇迹。1978年到2013年,我国总 人口增长41.4%,但人均粮食拥有量依然增长 39.8%。我国人均拥有的棉花、油料、糖料、肉类、 奶制品、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产量实现了成倍乃 至上十倍的增长。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关系越复杂,经济建设就 越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建设的 协同配合。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 一体”总布局,我们党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驾驭经 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丰富了治国理政的方针与思路, 优化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实践。从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到丰富百姓的精神世界、文化生活,再 到建设生态文明、改善人居环境,执政为民的理念 始终蕴含其中并不断升华。
人民日报整版文章三论
中国经济为什么行:
高储蓄
2015年03月22日
中国经济为什么行之三
深入探究中国经济为什么行,不仅有利 于我们坚定自信、把握规律、顺利实现“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且能为人类经
济发展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中国贡 献。继1月30日、3月10日理论版之后,本期
观察版再推出一组文章,从总布局、宏观调 控、支撑要素、农业基础、发展战略等角度 深入解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宏观调控应 努力实现四个目标:一是稳增长、调结构,保持经 济总量平衡。这是经济增速换挡期和“三期叠加” 阶段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二是防范系统性和区域 性风险。三是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塑造新动 力,引领新常态。四是寓改革于调控之中,精准发 力,实施定向调控,坚持区间调控。更加关注深层 次结构矛盾,对可能导致经济发展偏离合理区间的 重要因素进行预调微调。(作者单位:全国人大财政 经济委员会、武汉大学
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对农业发展发挥了 保驾护航作用。自2006年起,国家彻底免除了对农 业生产的各项税收,使农民每年减少支出1350亿元 左右。与此同时,国家不断加大农村水利、交通、 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村的生 产和生活条件。国家自2004年开始实行对粮食等主 要农产品[0.00% 资金 研报](14.71, 0.00, 0.00%)生 产的直接补贴政策,同时对小麦、稻谷等重要口粮 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有力调动了农民粮食生 产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