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方案.doc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d1(推荐文档)

大学语文.d1(推荐文档)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问答题(每题10分,共100分):一、周恩来总理生前有一次观看《霸王别姬》这出戏,对戏中刚愎自用的楚霸王项羽由辉煌的顶峰很快走向穷途末路的全过程曾用23个字作了精辟的点评:“一言堂”、“一家之长”、“一意孤行”、“一筹莫展”、“一曲挽歌”、“一败涂地”。

请阅读《史记·项羽本纪》,并结合这些点评分析项羽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项羽这个人项羽出身贵族,而且是武将世家,处事风格常以武者风范,不太顾及他人的看法,过于个性化,容易自大,并且主观性很强。

过多的胜利以及一些阿谀奉承扩大了他的这些心态,在他的心理上产生了升华。

让他认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而且自己是战无不胜的。

所以他轻视一切人,轻视世间他一切的对手。

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一种放眼天下舍我气谁的霸气。

争夺天下要的是现实、利益、不择手段,当然还要笼络人心。

当然项羽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很重要的两条,一是气度,项羽过于个性化,一意孤行,过于个性化的人不好相处,这让他得罪了很多人才失去了很多人才。

二是使用人才,项羽也有很多的人才,其实不输于刘邦。

不过一个能力过强的人是很难相信别人的,大部分的事情会自己亲力亲为去做,项羽个人才能过高,导致下属自认出谋不及项羽,所以真正说话的人比较少,要知道你是要当皇帝的不是要当将军霸王,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二、阅读《战国策·齐策四》“赵威后问齐使”章,然后穷尽式地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後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南京网院大学语文Word版

南京网院大学语文Word版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一、阅读《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章,然后回答问题:(20分)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於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牆之内也。

”1.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有哪三条?答: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有:第一,“求!无乃尔是过与”认为是祭祀东山的主人,不可伐;第二,“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认为是在国境之内,不必伐;第三,“是社稷之臣也”认为是社稷国家的臣子,不应伐。

2.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答:文中体现的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3.本文采用什么方式来展开议论的?答:本文中采用了“对话“的方式来展开讨论。

4.本文采取了哪种驳论方式?答:本文采用的驳论方式为“驳对方的论据”。

5.文中带下划线的一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答: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作用:引名人名言增强说服力。

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作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反诘:“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作用:强调对方身在其位,不能陈力尽职。

二、试以《滕王阁序》为例,简述骈文的几个特点。

“大学语文”课程重考试卷

“大学语文”课程重考试卷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重考试卷提示:答案以电子文档形式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问答题(每大题10分,共100分):一、阅读《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章,然后回答问题: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於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牆之内也。

”1、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有哪三条?2、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3、本文采用什么方式来展开议论的?4、本文采取了哪种驳论方式?5、文中带下划线的一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二、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问题: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推荐文档)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推荐文档)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问答题 (共10题,总分值100)1.请谈谈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及小说要表现的主题。

(10 分)答:一、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姚纳的苦恼是妻子、儿子都相继去世,生活贫困、孤苦无助,他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因此车夫姚纳的苦恼更是一个冷漠、自私的社会给予他的孤独。

二、《苦恼》小说要表现的主题:小说描写一个老马夫姚纳儿子刚刚死去,他想向人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痛若,无奈偌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能对着他的小母马诉说。

作品通过无处诉说苦恼的姚纳的悲剧,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自私、冷酷无情,这正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剪影。

《苦恼》的副标题是“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这句话出自《旧约全书》。

(一)、小说用以小见大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

契诃夫小说总体艺术特征是以小见大。

《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都是通过小事件小人物反映整个社会或重大主题。

本篇小说车夫姚纳的故事本身极其简单,在常人看来,或者无可写之处,但是契诃夫却深刻挖掘其内涵,通过这件小事写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色。

这正是他小说总体风格的体现。

(二)、小说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

小说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

姚纳与军人、三个年轻人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修改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

(三)、对比手法与对应的暗示手法作者把“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从而收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作者先写了姚纳心中的苦闷三次与人倾诉都未成功,或者受人斥骂,或者受人嘲讽,或者根本不引人注意,三次与人倾诉,异中有同,总之是不被人理解和同情。

[实用参考]2022最新南大网院大学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实用参考]2022最新南大网院大学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实用参考]2022最新南大网院大学语文期末考试答案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一句话,触及孙权的灵魂深处。

他句句为孙权着想,表现了对孙吴的忠诚,也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卓越口才。

)黄盖二、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末尾评论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请把这段评论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析这段评语体现了司马迁的什么态度?答:《论语》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

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

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

”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

三、试结合文本分析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记》这篇优秀的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答:这篇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是:总说-分说(未渡者、方渡者、已渡者)-议论1、总说——凡十有(yòu)八人。

一角漫灭,存十G五人有(yòu,通“又”,连词,连接整数和零数)半。

2、分说——(1)凡未渡者五人:……(2)方渡者九人:……(3)又一人已渡者……3、按:……(发表议论)1、陶侃命令监造船只的官员将锯木屑全都收集起来;正月初一集会下雪时,用锯木屑铺盖在台阶上;2、陶侃叫人把毛竹头收集起来,后来组装船只,这些竹头全都用来做竹钉;3、陶侃曾在当地征调竹篙,有一位主管把毛竹连根拔出,就用竹根代替铁足,陶侃便把他连升两级加以任用。

五、(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南大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

南大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1、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末尾评论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请把这段评论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析这段评语体现了司马迁的什么态度?(10分)答:《论语》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

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

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

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

司马迁在传后的赞语中,引用了古人的话和民间谚语,写得言近而旨远,语浅而意深,既表现了司马迁对这样一位朴实的有才能的英雄人物的敬仰,也寄予了很深的政治上的感慨,后后人以启迪。

2、周厉王压制民众的批评,最终的下场是什么?召公说:“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这些劝谏语有什么启发意义?(用250-350字回答问题)(10分)答:周历王残暴,引起国人的反对,可他不但不听召公的劝告,反而派出巫者监视百姓,任意屠杀人民,企图暴力钳制舆论,激起民变,最后得到被国人流放下场。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大学语文题目及标准答案2020年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大学语文题目及标准答案2020年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一问答题 (共10题,总分值100)1. 鲁迅《秋夜》中的象征体系是怎样的?其中的天空、星星、月亮、繁霜、恶鸟和枣树、小粉红花、煤油灯、小青虫等等分别象征什么?(用250-350字回答问题)(10 分)2. 阅读《论语·先进》“侍坐”章,然后回答问题:(10 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饑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⑴《侍坐》章记录了孔子亲自主持的一次小型主题班会的情况。

请问这次主题班会的讨论题是什么?⑵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是怎么发言的?⑶四位学生的发言分别体现了各自怎样的性格和志趣?3. 汉乐府《陌上桑》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罗敷的外貌美和内在美的?(10 分)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大学语文期末考试方案(2021)

大学语文期末考试方案(2021)

大学语文期末考试方案(2021)20__~20__学年第二学期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考试方案按照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结业成绩由过程监控(平时考核项目)+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本学期期末考试采用抽签口试的方式。

20__级各班课程授课时间是8周,至13教学周时,课程教学已经完成。

经学院教务处批准,考试在课程结束后即开始组织,20__级授课班级成绩考核工作在5月30日前结束。

为使本次考试规范有序进行,收到预期效果,现根据授课具体情况将口试工作做以整体安排,基本要求如下:一、主考人员及分组安排1.第一组:共计8个班2.第二组:共计9个班3.第三组:共计5个班4.第四组:共计8个班二、考试时间与地点所有班级在课程结束后一周开始,可利用上课时间和晚自习时间或双休日进行。

具体时间地点本组人员协商确定。

三、考试流程1.排出本组各班考试时间表,通知考试班级按顺序考试,列出等候时间表张贴在考场门外,同时将时间表提交给到大学语文教研室。

2.口试题包括改正错别字与准确读词、诗文朗诵、知识问答、命题作文四部分,共有20套题供选择。

学生按顺序进行考试,每人时间约4分钟。

由课代表和学委组织抽出题签号,教师将该号考题题签给学生,进行3分钟准备,考后收回题签,禁止用手机拍照。

考场内可同时进入3人,一人口试,一人在题签上书写正确的汉字后备考,一人等候抽签并在前一个人完成书写内容后书写汉字。

3.两名主考教师按评分标准分别给为参考学生打分(满分100分),需做好各题得分记录,将总评成绩记录到该班级学生成绩考核手册中。

4.按教务处统一模板要求,由任课教师统计学生该班学生的总成绩并按要求提交成绩分析^p 。

5.参与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班级的学生课业成绩根据具体情况再做安排。

大学语文教研室 20__年5月8日。

大学语文(本科)

大学语文(本科)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问答题 (共10题,总分值100)1. 请谈谈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及小说要表现的主题。

(10 分)答:1、说明车夫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

姚纳的苦恼是妻子、儿子都相继去世,生活贫困、孤苦无助,他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

2、理解小说用以小见大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

这是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作者借此提示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色。

3、说明小说是如何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的。

小说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

姚纳与军人、三个年轻人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修改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

4、把握小说将人与马相类比的表现方法,联系课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作者运用了将人与马相对应、相类比的暗示手法,马的处境、神态和遭遇,使人联想到车夫姚纳,暗示出社会下层人民的牛马一般的生活境况,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2. 阅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首先概述诗歌大意,然后说明其主旨,最后阐明其写作思路。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10 分)答:诗歌大意:十五岁就去从军,到八十岁才得以返乡。

路上遇见老乡,赶紧打听家人的消息。

老乡不忍说破,让他自己远远的看。

他只看到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

到家后才知道家人都已经在战乱中死绝,房屋成了野兔、野鸡的巢穴,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荒草丛生。

南京大学网络学院期末考试(大学语文)

南京大学网络学院期末考试(大学语文)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考试试卷一、依据《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的文本,具体说明司马光等历史家在刻画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物时采用了哪两种主要手法?二、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末尾评论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请把这段评论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析这段评语体现了司马迁的什么态度?答:《论语》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

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

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

”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

三、试结合文本分析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记》这篇优秀的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答:这篇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是:总说-分说(未渡者、方渡者、已渡者)-议论1、总说——凡十有(yòu)八人。

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yòu,通“又”,连词,连接整数和零数)半。

2、分说——(1)凡未渡者五人:……(2)方渡者九人:……(3)又一人已渡者……3、按:……(发表议论)四、《世说新语·政事》“陶公性检厉”一则:“陶公性检厉,勤於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

後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後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

後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请用自己的话复述:作者是用了哪三个例子来刻画陶侃性格之细致严格的?答:作者用以下三个例子来刻画陶侃性格之细致严格的:1、陶侃命令监造船只的官员将锯木屑全都收集起来;正月初一集会下雪时,用锯木屑铺盖在台阶上;2、陶侃叫人把毛竹头收集起来,后来组装船只,这些竹头全都用来做竹钉;3、陶侃曾在当地征调竹篙,有一位主管把毛竹连根拔出,就用竹根代替铁足,陶侃便把他连升两级加以任用。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其中“尔”的意思是如此、这样。

2、“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其中“来”的意思是招来、招致。

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中“乃”的意思是你的、你。

4、“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其中“过”的意思是拜访。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偶、谐音、双关。

6、“弃甲曳兵而走。

”其中“兵”的意思是兵器。

7、“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其中“是处”的意思是到处。

8、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其中“属”的意思是告诉。

10、小说《苦恼》的主人公是姚纳。

11、使莫泊桑一鸣惊人的短篇小说是《羊脂球》。

12、《米龙老爹》是法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作品。

13、建国后,老舍创作的话剧代表作除《龙须沟》外,还有《茶馆》。

14、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15、鲁迅的《风波》这篇小说描述了对在江南某水乡发生的一场由辫子引发的风波。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塗有饿莩而不知发”中解释全对的是:( D )A.检:检查;塗: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发:开仓济民B.检:约束;塗: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发:发展。

C.检:检查;塗:涂抹;莩:通“殍”,饿死的人;发:收尸。

D.检:约束;塗: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发:开仓济民。

2、下列句子中“为”字表示被动的是( B )。

A. 窃以为君市义。

B.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 不如早为之所。

3、“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 )。

A. 夸张B. 比喻C. 借代D. 拟人4、1951年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 B )A.巴金 B.老舍 C.茅盾 D.鲁迅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自:( D )A.《论语·学而》B.《孟子·梁惠王上》C.《庄子·逍遥游》D.《荀子·劝学》6、《魂断枪》的作者是( C )。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1. 下列短文选自古代诗人杜甫的作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A. 秋天景色的赞美B. 热情夏日的憧憬C. 丰收季节的喜悦D. 喜庆节日的欢乐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们去散步,好吗?”她问道。

B. 爸爸问:“你写作业写完了吗?”C. “哇,好漂亮!”我惊叹道。

D. “听着,我们要好好学习”,老师说。

3. “世界上没有丑陋的女人,只有懒惰的女人。

”这句名言出自()A. 孟母三迁B. 孔子C. 范仲淹D. 傅雷4. 下列哪个成语的意思是指遇到困难或危险时,能坚持原则,勇往直前。

A. 随波逐流B. 无独有偶C. 举一反三D. 知难而进...参考答案:1. A2. D3. D4. D二、简答题(共3题,每题20分,共60分)1. 请以《红楼梦》中的黛玉为例,谈谈你对于“才女”形象的理解。

要求结合小说情节和人物特点进行描述。

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位具有才情与敏感的女性形象。

她聪慧、有才情,诗文才华出众,但也有着独立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

黛玉的才情表现在她对诗词的造诣以及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上。

她能够写出感人至深的诗词,诗才出众,比如《秋窗风雨夕》的“书窗凉欲晚,纸粟足秋声”等。

黛玉对文学的热爱使她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她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也常常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

黛玉敏感而独立的个性使她在家族中不被重视,但也因此让她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触动内心的机会。

总的来说,黛玉是《红楼梦》中才女形象的一个缩影,她的才情与独特的个性使她成为小说中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角色。

...三、论述题(共1题,40分)请用800字左右的篇幅,谈谈对于古代诗词的鉴赏与欣赏。

可以结合具体的古代诗词作品进行论述。

南京大学诗歌

南京大学诗歌

南京大学诗歌南京大学中文系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篇二:Doc2南大爱情三行诗篇三:南京大学中文系推荐阅读书目篇四: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一、试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体现的忧乐观及其积极意义。

(10分)二、请举例说明《荀子·劝学》篇“引《诗》”、“博喻”、“排比”和“散韵结合”的特点。

(10分)三、请结合文本,分析欧阳修《朋党论》层层对比的写法。

(10分)四、请结合文本,谈谈鲁迅的散文诗《秋夜》中象征手法的具体运用。

(10分)五、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中的主人公姚纳究竟为什么而苦恼?这反映了当时俄国怎样的社会现实?(10分)六、分析崔颢《黄鹤楼》诗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平仄格律上的异同。

(10分)七、阅读《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然后围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旨,写一篇传递正能量的、篇幅为800—1000字的议论文。

题目自拟。

文中必须有自己的感悟。

标题要贴切,材料要典型,观点要正确,中心要突出,条理要清楚,表达要流畅。

(40分)注:以上所需文本请自行查找。

提交截止日期:2014年6月23日注:请将文档保存类型设为“word 97-2003 文档”。

雷同卷按0分处理!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一、试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体现的忧乐观及其积极意义。

(10分)答: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千古。

范公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忧乐观,在今天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忧乐思想的渊源--民本理念范仲淹的忧乐思想源于儒家的民本理念。

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古有“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了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大学语文试题

大学语文试题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问答题(每题20分,共100分)一、阅读《水经注·江水》“巫峡”文段,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此文段是怎样分别描写三峡一带的四季风光的?其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二、什么叫“文眼”?设置“文眼”有什么好处?《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文眼”是什么?请结合这篇传文具体说明之。

三、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末尾评论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请把这段评论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析这段评语体现了司马迁的什么态度?四、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问题: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大学语文试题

大学语文试题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重考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平生台提交一、简答题1、阅读《论语·先进》“侍坐”章,而后回答以下问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0 分)(1)《侍坐》章记录了孔子亲身主持的一次小型主题班会的状况。

请问此次主题班会的议论题是什么?答:各人的理想。

(2)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是怎么讲话的?答: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四位学生的讲话分别表现了各自如何的性格和志趣?答:子路想治理一个小国家,使它富强。

?冉有也想治国,令人民富裕,但比子路谦虚得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问答题 (共10题,总分值100)1.请谈谈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及小说要表现的主题。

(10 分)答:一、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姚纳的苦恼是妻子、儿子都相继去世,生活贫困、孤苦无助,他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因此车夫姚纳的苦恼更是一个冷漠、自私的社会给予他的孤独。

二、《苦恼》小说要表现的主题:小说描写一个老马夫姚纳儿子刚刚死去,他想向人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痛若,无奈偌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能对着他的小母马诉说。

作品通过无处诉说苦恼的姚纳的悲剧,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自私、冷酷无情,这正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剪影。

《苦恼》的副标题是“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这句话出自《旧约全书》。

(一)、小说用以小见大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

契诃夫小说总体艺术特征是以小见大。

《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都是通过小事件小人物反映整个社会或重大主题。

本篇小说车夫姚纳的故事本身极其简单,在常人看来,或者无可写之处,但是契诃夫却深刻挖掘其内涵,通过这件小事写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色。

这正是他小说总体风格的体现。

(二)、小说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

小说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

姚纳与军人、三个年轻人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修改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

(三)、对比手法与对应的暗示手法作者把“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从而收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作者先写了姚纳心中的苦闷三次与人倾诉都未成功,或者受人斥骂,或者受人嘲讽,或者根本不引人注意,三次与人倾诉,异中有同,总之是不被人理解和同情。

文章结尾出,姚纳与马的谈话,简直是神来之笔,这一对比,一下子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完全映衬出来。

另外,作者在进行对比时,有意将人与马的处境、神态、遭遇一一对应。

比如那青年骂马“给他一鞭子”又骂“我要给你一个脖儿拐!”这样来暗示人与马的共同的可怜处境。

所以最后姚纳与马谈话时,“小母马嚼着干草。

听着,闻闻主人的手……”与那些人的粗暴无情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就收到了感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成为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

(四)、人与马的静态肖像描写人: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

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不动,身子向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体所能伛到的最大的限度,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也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马:他的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一动不动。

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

它大概在想心事吧。

……这是小说一开始对雪中的人和马静态的肖像描写。

这段描写一是细腻逼真,写得形神兼备,写出了人和马的艰难处境和木然失神的麻木痛苦的状态。

同时在描写人与马时处处加以对应,暗示着人与马的共同的可怜,为最后结尾时人与马的对话做艺术准备。

由此可见,这段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巧妙之笔。

(五)、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用一个街头即景画面,写车夫姚纳和他的小母马。

姚纳被失去儿子的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小母马也在默默地想心事,他们可怜地伫立在风雪之中,与周围喧哗、熙攘的世界格格不入。

第二部分从“姚纳和他的小马”到“就会呜呜地哭起来”。

这部分是小说的主干,主要写姚纳向人倾吐内心苦恼时的种种遭遇,它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他拉军人到维堡区去,写军人对他的冷漠;第二层,他拉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上巡警去,写青年人根本不听他的苦诉;第三层,他遇到看门人,想跟他攀谈,可看门人指责了他;第四层,他和住处的小伙子诉说,小伙子却蒙头睡着了,写他遇到那么多人,竟没有一个人同情他。

第三部分从“出去看看马吧”到全文结束,描写姚纳只能向马倾诉苦恼,马成了他唯一可以得宽慰的动物。

全篇作品以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为情节线索,依次写出了姚纳与马各怀苦恼与心事,姚纳向人诉说苦恼的连续失败,向马倾吐内心感情的成功。

所有的情节内容都紧紧围绕着姚纳深怀苦恼倾诉苦恼的动机和行为展开。

首尾互相呼应并形成对照,首尾人与马的关系又与中间部分人与人的关系构成对比,因此全文结构紧密、中心突出,又如行云流水,浑然一体。

这篇描写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忧愤深广之作,读来令人震颤而又耐人寻味。

它的思想内含,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作品表现了黑暗现实中的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

车夫姚纳身处社会的下层,军人可以向他发脾气,青年们随意取笑漫骂他,扬言“给他一个脖儿拐”边看门人和他的同行都对他的痛苦无动于衷、缺乏同情心。

他的生计也很艰难。

午饭前出来到“黄昏的暗影笼罩金城”,他还没拉到一趟生意;奔波到晚上十点钟,竟然“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

他的遭遇又极其不幸,老婆早已去世,唯一可寄托希望的儿子又新近病逝。

作者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地位低下、苦苦挣扎、命运悲惨的小人物形象。

他的不幸,正是当社会压迫的结果。

然而,对姚纳来说,最苦恼的还不是他的现实境遇,而是他的痛苦无处诉说,无人理解和同情,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生活的不幸更难以承受。

作者写出了他在浩大无边的苦恼摧残下的内心麻木;他一动不动地任凭风雪的袭击,他无心拒绝不公道的车价,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

但作为一个活人,他毕竟还有向人倾吐苦恼、与人交流情感的渴望。

然而在偌大的社会中,他却找不到一个关心同情、能分担他的苦恼的人,他只能在马身上实现他那小小的可怜的心愿。

一个小人物孤单寂寞,压抑滞重的心态由此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他的麻木、忍受和不觉悟,既是生活的赐予,也是他无法通过斗争改变自己命运的心灵桎梏。

作者哀其不幸之余,也不无怒其不争的意味。

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昏聩和人与人关系中的自私、冷漠。

作者通过马车夫姚纳一心想倾诉他的苦恼而结果却处处碰壁的情节,写出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心态的一个缩影。

人们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人际关系被市侩意识支配,难以沟通感情、互相理解,从而显示出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冷酷无情。

军人与追求享乐的青年对小人物的不幸漠不关心,这里有社会地位的隔膜。

然而,与穷车夫处于同一阶层的看门人和青年车夫也无动于衷,这就更深刻地提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中的冷漠无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终于把姚纳推向小母马,他在对马的倾诉中得到了人间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

作品凸现了人不如马的昏聩现实。

作者以深沉的感伤和强烈的愤慨,对此加以无情的揭露和否定。

三、抒写了作者自己的无处言说的苦恼心境。

当时,契诃夫正为探求真理不得而苦恼。

他的这种心境,反映在《没意思的故事》的情节之中,也寄寓和流露在姚纳这个形象的塑造上。

在叙述马车夫不幸遭遇和内心苦恼的过程中,尤其在姚纳只得对小母马倾吐悲苦的描写中,作者本人的那种苦闷、悲哀和默默之情是溢于言表的。

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更具有一种自我表白的意味。

小说写道:“那苦恼是浩大的、无边无际的。

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

那份苦恼竟包藏在这么渺小的躯壳里,哪怕在大白天举着火把去找也找不到……”这既是客观写实,也是主观移情。

作者在同情小人物命运、抨击社会黑暗的描绘中,又表现出自己的那种看不到前途和光明的无可奈何的态度,那种还在黑暗中摸索而苦无出路的心境。

2.阅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首先概述诗歌大意,然后说明其主旨,最后阐明其写作思路。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10 分)答:诗词大意: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坟墓。

”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主旨:《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3. 屈赋的重要特征有哪些?以此为验,可确信为屈原所作者有哪些?(10 分)答:忠贞爱国的情怀,独立不移的人格,瑰丽浪漫的想象,情词并茂的描绘,灵活多变的句法,富于乐感的楚声,由此可确信为屈原所作有:《离骚》、《天问》《九歌》和《九章》中的大部分。

4. 试析鲁迅《灯下漫笔》的艺术特点。

(10 分)答: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得出精辟的结论,明晰而深刻。

两部分不仅内容上联系十分精密,而且形式上联系页也很紧凑,第二部分开通承上启下,过渡自然,:两部分行文节奏基本相应;尤其是两部分的买的末句“测试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字句完全相同,有鳄鱼思思中的韵脚,把前后两部分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时有漫画式的特写,幽默而犀利。

比喻,反语、引用、成语的适当运通,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5.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这是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兵的辞令。

你认为这段话可分析为哪几层意思?(10 分)答:《烛之武退秦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

(一)、此段落的大意是:“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的严重性)!”(二)、此段落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最重要的是突出一个“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