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讲义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公共建筑原理PPT课件

公共建筑原理PPT课件
分的装饰大样) 各工种相应配套的施工图 建筑、结构及设备说明书:结构及设备的计算书、工程预算
38
一、认识建筑设计
5、建筑设计的特点:
创作性、综合性、双重性、过程性、 社会性
6、建筑设计的方法:
先功能后形式、现形式后功能
7、建筑设计的过程:
从简到详、从浅到深、从粗到细、循序渐进
任务分析 方案构思 方案完善
间得当、结构合理、经济有效、安全可靠等
46
三、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二)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合理安排各部空间,使分区明确有联系方便 1、空间的主与次 2、空间的“动”与“静” 3、空间联系的“内”与“外”
47
三、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三)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 功能组织的重要方面
1、人流组织方式
(1)平面组织方式 (2)立体组织方式
52
三、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2、群体组合类型及特点
(1)分散式布局组合 (2)中心式布局组合
公共建筑的艺术处理
满足功能要求外,还应满足人们心理、视觉的要 求,还应起到改善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53
三、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的艺术处理 (一)建筑形体构图原理: 1、以简单几何形状求统一` 2、主从与重点 3、对比与微差 4、对位与呼应 5、韵律与节奏 6、均衡与稳定 7、比例与尺度
候条件
日照、主导风向,确定房屋朝向、间距 风速是高层建筑、电视塔设计中考虑结构布置、建筑
体型的因素 雨雪量多少对屋顶形式和构造有影响 风向玫瑰图
41
一、认识建筑设计
D 地形、地质条件和地震烈度 对建筑物的平面组合、结构布置和建筑体型有明显
影响(错层,特殊结构构造措施) E 建筑模数和模数制 基本模数:M0=100毫米 扩大模数:3 M0、6 M0、12 M0、30 M0 分模数:1/2 M0、1/5 M0、1/10 M0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一讲概述及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一讲概述及公共建筑...

建筑设计原理整体课程结构对建筑整体的基础认知建筑学科关注的要点•建筑的本体逻辑(建筑围合的动机)——建筑内部因素理解建筑的生成与发展,包括空间、建造、材料、结构、形式、与环境的关系、人的使用和体验方式等•建筑的象征意义(三维体量的空间意义)——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意义,包括视觉冲击、穿行体验等建筑学科关注的要点•建筑的本体逻辑是对建造的关注:–支撑、维护、分隔;–尺度、材料、色彩;–空间序列;建筑设计研究的主要问题•基地与建筑的关系•人与空间的关系•建造与形式的关系需要分析和研究的要素–环境和场地要素:基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特点、城市空间体系、城市交通组织、景观要素、周边建筑特点……–功能要素:建筑自身的功能解读(小到街区,大到城市甚至国家)、内部功能的运行机制、组织方式、动静分区、公共性与私密性分区、流线组织……–人的要素:狭义的使用者和广义的使用者,需求、行为习惯、心理特点……–技术要素:技术水平、施工条件、材料、工期……–文化要素: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时代特点、人文景观……–……基地与建筑人与空间建造与形式当前建筑学界主要的研究和实践方向–历史研究与传承–环境行为心理的研究与实践–都市空间的研究与实践–空间与形体的研究与实践–建造逻辑的研究与实践–生态等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建筑设计过程•建筑设计是一个理性为主导的过程•建筑设计实际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言归正传主要内容•空间模式(院落空间、流动空间、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功能体系•交通体系(水平交通、垂直交通、作为空间架构的交通……)•景观体系(场地)•表皮系统•不同体系的叠加空间模式空间原型四合院(平面)德国馆(平面)空间布局空间结构形体与空间功能体系公共空间体系交通体系景观体系(外部空间)表皮系统不同体系的叠加实例分析END。

第一节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第一节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第一节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一节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各种类型公共建筑的设计都立足于处理好功能要求、艺术形象和技术条件这三者的关系。

其中,物质功能和审美要求的满足是设计的目的,而技术条件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功能是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建筑功能涉及到建筑的空间构成、功能分区、人流组织与疏散以及空间的量度、形状和物理环境(量、形、质)等问题。

其中空间组织是问题的关键,空间组织是靠合理的动线(人流、物流、货流、设备流)来保证的。

一、公共建筑的单一空间设计功能是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所以功能对于单一空间的量、形、质就有相关的规定性:量——合适的大小(面积)、容量(体积);形——合理的形状质——反映空间品质的采光、通风、日照等条件。

一个空间要有合适的量、形,在此基础上要有合理的门窗设计,包括位置、数量、形状、开启方式、高度等,门窗设计是决定空间品质的基本因素,同样是建筑功能问题的重要方面,应在设计中综合考虑,统筹解决。

二、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类型尽管不同,都可以分成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称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三大部分。

设计中应首先抓住这三大部分的关系进行排列和组合,逐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以求得功能关系的合理与完善。

在这三部分的构成关系中,交通联系空间的配置往往起关键作用。

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基本空间形式。

1.水平交通空间应直截了当,防曲折多变,与各部分空间有密切联系,宜有较好的采光和照明。

例如走道。

注意当走道兼其他功能时,应注意功能的叠加,如医院门诊部的过道,可兼供候诊之用。

某些展览陈列性质建筑的过道,观众可边看边走。

走道的宽度是由基本使用功能和防火疏散决定的。

2,垂直交通空间位置与数量依功能需要和消防要求而定,应靠近交通枢纽,布置均匀并有主次,与使用人流数量相适应。

主要包括:楼梯、电梯、自动扶梯、坡道四种主要方式。

(4)坡道有的公共建筑常用坡道解决垂直交通问题,常应用在交通类建筑和医疗类建筑中。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设计讲义(PPT+105)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设计讲义(PPT+1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成果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全面掌握了公共建筑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案例中。未来我们将继续提高专业技能,为社会 提供优质的公共建筑设计服务。
展望未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建筑设计面临着更多挑战,如可持续发 展、智能化、无障碍等。我们将紧跟行业前沿,不断创新,为打造更 宜居的城市贡献力量。
绿色材料
选用环保、可再生、低碳排放的 建材, 减少建筑生命周期对环境的 影响。
室内环境设计
营造舒适氛围
室内环境设计要致力于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空间体验。通过合理的采光、色彩搭配和家具布置等,营造轻松自然的氛围,满足人们的 感官需求。
提升使用体验
关注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出人性化的空间布局和动线流线。确保良好的通风、采光和隔音效果,增强使用者的舒适感和归属感。
安全管理
制定完善的安全预案,确保建筑物及其 使用者的安全。
节能环保
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 对环境的影响。
用户服务
关注使用者需求,提供优质的使用体验, 提升建筑物的公众价值。
成功案例分析一
以苏州园林为例,这个成功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公共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特色和传 统文化元素。通过精心的空间布局、精细的园景设计和恰当的材料选用,营造出 独特的中国园林风格,为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该项目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 巧妙地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提升了公共建筑的功能性和 舒适性。
应急消防设备
在关键区域配备消防栓、灭火器等应急消 防设备,为及时扑救提供保障。
节能环保设计
优化能耗
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和材料, 最大程 度降低建筑的用水、用电和用气 消耗。
可再生能源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1.功能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首先要确保其功能得到满足。

这包括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分区,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的外部环境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2.可持续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应该注重可持续性,即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利用率。

这可以通过采用环保材料、节能设备、绿色建筑技术等方法来实现。

3.安全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要求考虑到人员的安全。

这包括对建筑结构、消防设施、紧急出口等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撤离。

4.通行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人员的流动和交通问题。

这包括合理规划出入口、通道和楼梯的位置和尺寸,确保人员可以自由流通,同时也要考虑到无障碍设计,方便老人和残疾人的使用。

5.舒适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要注重用户的舒适感。

这包括建筑内外环境的温度、湿度、采光等因素的控制,同时也要考虑到人员的行为习惯和人体工学原理,以提供舒适的使用体验。

6.可视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要注重建筑的外形和内部布局的美观。

这包括建筑的整体形象和比例、立面设计、室内空间的布局和装饰等方面,通过合理的设计,提升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感官体验。

7.社会性原理:公共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社会性的因素,即建筑对社会环境和公众的贡献。

这包括建筑的社交功能、文化元素的体现和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总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重点是确保建筑的功能、安全、舒适和美观,同时也要注重可持续性和社会性的因素。

这些原理的遵循和应用,能够提高公共建筑的品质和使用价值,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美好。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一章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一章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建筑学专业二年级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如果将其平面化,可以 看作是“形和底”的关系。
我们的视野通常是由形形色色的要素、不同形状、 尺寸及色彩的题材组成。为了更好的理解一个景观的 结构,我们通常把要素组织在正、负两个对立的组别 里:我们把图形当成正的要素,称之为“形”,把图 形的背底当成负的要素,称之为“底”。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建筑学专业二年级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建筑学专业二年级
线限定形体和空间之间的界限
把建筑表现为形
若干幢建筑摆在一起,只有摆脱偶然性而表现 出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和必然时,才能真正地称 为“群体”。 这种有机联系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1、必须正确反映各建筑物之间的功能关系。
2、必须和特定的地形条件相结合。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因此,一组完整的建筑群体组合应做 到如下几点:
1、各建筑物的形体之间彼此呼应、相互
南京火车站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②旅馆、宾馆、商店等类型的公 共建筑,其人流活动具有持续不 断的特点,因而交通组织比较简 单,所以场所的布局可紧凑些。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③对于要求有安静环境场所的学校、
医院、图书馆等类型的公共建筑,虽
然人流不甚集中,但为了防止噪声的 干扰,往往需要安排一定的绿化场所, 作为隔离带。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建筑及其外部环境是人造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有 的空间环境。 古代、中古:建筑与环境关系较为密切。 近代社会: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与人关系的淡漠, 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采用大规模机器运作的实用功利 化技术模式。 20世纪60年代:欧美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对建筑 环境提出质的要求,环境的整体性(城市整体视觉 环境的恶化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0世纪80年代:观念上发生了极大变化,内涵扩展 :涉及文化、社会、心理、行为、生态、美学等领 域。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概述(ppt 56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概述(ppt 56页)
第一节 空间组成 主要使用空间 次要使用空间 交通联系部分
2021/7/10
一、水平交通的组织
1、类型 单一交通联系功能
如:旅馆、办公等建筑的走道 主要为交通功能兼做其他功能
如:医院门诊部、中小学的走 道 复合功能 如:展廊
2021/7/10
一、水平交通的组织
2、尺度
主要根据功能需要、规范规定及空间 感受确定 宽度 根据人流性质确定,一般大于1500; 长度 根据建筑性质、耐火等级、设计规范 以及视觉感受等确定 通则:内走道不超过20米时至少一端 采光口,超过20米时应两端有采光口, 超过40米时应增加中间采光口,否则应 采用人工照明;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概述 (ppt 56页)
2021年7月10日星期六
概述
大纲要求:2.1 系统掌握建筑设计的各项基础理论、
公共和居住建筑设计原理;掌握建筑类别等级的划分及 各阶段的设计深度要求;掌握技术经济综合评价标准; 理解建筑与室内外环境、建筑与技术、建筑与人的行为 方式的关系。
学习目的:着重分析公共建筑中的共性问题,力求运用
三、套内各功能空间设计
3、厨房 面积不小于4-5平方米 应有直接的采光和自然通风 布置要求,操作面净长不应小于2.1米 净宽
2021/7/10
三、套内各功能空间设计
4、卫生间 三件卫生洁具、使用面积不小于3平方米 开门 布置 洗衣机
2021/7/10
三、套内各功能空间设计
5、层高和室内净高 层高 净高 6、阳台 栏杆 7、套内走道、楼梯及储藏空间 8、门窗
第四节 高层建筑的空间组合
高层建筑建设的必然性:
城市用地与建筑密度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化;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建设的可 能性;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五ppt课件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五ppt课件
内外环境。
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经济性原则
公共建筑设计应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注重节约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应采用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艺术性原则
公共建筑设计应注重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通过独特的造型设计、色彩搭配 以及装饰手法等,营造出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室内外环境。同时,应与周围 环境相协调,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未来公共建筑将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感受,创 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建筑环境。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运用导向性元素如楼梯、走廊等引导人流; 通过暗示性手法如色彩、灯光等营造特定的 空间氛围。
03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与设 计
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
点、线、面、体
点是造型的基础,线有直 线和曲线之分,面有平面 和曲面之分,体则是三维 的空间造型。
色彩
色彩是造型艺术的重要手 段,通过色彩的对比、调 和、渐变等手法,可以创 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均衡性
均衡是指在造型艺术中通过 调整元素的分布、色彩、质 感等手段,达到视觉上的平 衡和稳定。
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造型艺术中的 重要原则,可以通过重复、 渐变、交错等手法创造出动 感和韵律感。
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法
抽象手法通过简化的形状、色彩和质感来表现对象的 本质特征;具象手法则通过逼真的描绘来再现对象的
采用自然通风、采光和绿色植物等设计手法,创造舒适、健康的 室内环境。
未来公共建筑的展望
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发展
未来公共建筑将更加注重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应用,实现更高效、 便捷的建筑管理和服务。
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公共建筑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理念的应 用,推动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_建筑设计_经典资料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_建筑设计_经典资料
加拿大 中国文 化中心 和公共 图书馆
美国汉 堡餐厅
诱导界面——实际空间有一定的形体,通过诱发使用者的 联想和经验,暗示使用者空间的特征。
a、联想:首先要给人以方位感,让人知道自己的位置 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之间要有联系
b、 经验:与一般人的认知经验要符合 明确要怎么诱导人,尽量减少并联的选择
美国西奈教堂
数量上及方位上简单无序的增减、更叠
▪一般的情况
反映需求 呼应需求 反映约束 呼应约束
▪较好的情况
和谐统一(建筑形态、生活形态、意识形态)
技术设计——扩初,落实到技术手段上,
施工图设计——控制。
4、建筑发展史的简单回顾: ▪人类生活对建筑的需求
1)、生产力低下,面对诸多挑战 例如风、霜、雨、雪等。
2)、选取环境的局部。 例如温暖干燥的山洞、洞穴。
▪建筑产生和发展技术可能
技术是实现建筑的基础,为人控制环境负责,需要我们极 大的关注。
▪满足需求:
最充分的调动最合理的技术手段 建筑知识 结构知识 材料知识 设备知识 施工知识 经济知识 ……
二、建筑空间的创造
1、对于“空间”的理解 : ▪ 空间——建筑的灵魂 虚、无、围、透的相互辩证关系
“器” —“水无常形”,水是器皿的形状。
关键是内部的好用,使用的是内部“空”的部分。 因此,建筑更应该关注内部的使用空间,而非表皮。
❖ 5、相关知识:
▪建筑学专业技术能力 = 方案设计能力
+ 技术设计能力
+ 表达辩析能力
了解需求:了解别人的需求是建筑师职业的第一需求
观察——事后的、被动的、片面的、表面的 分析——有预见性的、主动的、全面的、深刻的
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 通过心理分析了解需求(“根”) 通过行为分析了解需求(更直接)

(最新)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讲义课件

(最新)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讲义课件

建筑的发展
建筑的发展规律——“目的性”、“地点性”、“时间性”— —建筑产生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贯穿始终的三大普遍规律。
目的性规律:
三大规律的主体和主导性规律。建筑现象的发展
变化有其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人的需要、欲求、意
愿等等,即人对建筑的目的。(人类产品共有)。
地点性规律:
地点不同,相应的条件不同,建筑势必因之而异。(建
2.设计的定义 设计的定义
设计: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案、图样等。 如:服装设计;厂房设计。(《辞海》472页) 亚历山大《论形式的合成》中,区分了原始的、民 间的建造过程与职业建筑师的设计活动,并很有见 地的称前者为无意识设计,后者则称为有意识设计。
设计的三个核心: 1)先于事物的实际存在 2)非常周密严谨符合逻辑 3)清晰完整的表达 表达的方式: 图示表达 模型表达 文字表达 语言表达
“公用地”危害理论——是指场地谁来用都行, 怎么用都 行
土木楼操场
作为停车场应该用地性质单一 应该排他性的使用, 如把停车场地面做成鹅卵石地面
▪水——给水 种类
饮用水: 直接能喝 洗涤热水: 洗澡等 洗涤冷水: 平常所用自来水 冲厕水: 如北京用中水 复杂分级: 物尽所需,在总体社会运营成本 上便宜
降水——对建筑影响大,雨与雪比较难挡,设计的建筑要 做到不漏和排水通畅
雨: 水表面有张力,雨水在粗糙的地面上流淌要1%以上 的坡,1%~3%的坡度是主要选取的值,因此建筑场地 没有平的,一定要考虑场地排水
雪: 要考虑雪的荷载

下水井
院子 人行道
场地排水简图
气流 方向: 根据实际情况迎合或避开主导风向 速度: 几级风即速度每小时约多少公里 风频玫瑰图: 距圆心越远表示频率越大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ppt 37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ppt 37页)
(d)在超过8层的高层公共建筑中,电梯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了。 往往因电梯部数多,可考虑成组地排列于电梯厅内,一般每组电梯 不超过8部为宜,并应与电梯厅的空间处理相适应。
(e)因电梯本身不需要采光,所以电梯间的位置可以比较灵活。其 位置重要依据交通联系是否便捷来确定的,通常可布置在建筑的中 心地带。当然也可露明装设,形成装饰性强的景观电梯。
3.交通枢纽空间:
考虑到人流的集散、方向的转换、空间的过渡以及与通道、楼梯等空 间的衔接等,需要设置门厅、过厅等空间形式,起到交通枢纽与空间 过渡的作用。
公共建筑的主要出入口部分,是整个建筑的人流出入汇集的场所,也 是建筑空间处理的重点。
公共建筑门厅出入口部分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要求:
2.垂直交通:
位置与数量依功能需要和消防要求而定,应靠近交通枢纽。布置均匀 并有主次,与使用人流数量相适应。
类型:
(1)楼梯: ——直跑楼梯:具有方向单一和贯通空间的特点;
——双跑楼梯:
——三跑楼梯:
——其它类型楼梯:旋转楼梯、剪刀楼梯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基于防火疏散的要求,至少需设置两部楼梯, 根据布局的需要布置在担负人流大致相当的部位上。设置一部楼梯的 要求详见规范。
(2)自动扶梯: ——在一些大型公共建筑中,往往因为人多而集中的特点,常选择具备
连续不断乘载人流的自动扶梯,借以组织人流疏散问题,如百货大 楼、地铁站、铁路旅客站、航空港等。 ——自动扶梯可以单独布置成上行或下行的,也可以布置成上下行并列 的。 ——一般自动扶梯的坡度为30o,单股人流使用的自动扶梯,多采用 810mm的宽度,每小时运送人数约为5000~6000人左右,运行的垂直 方向升高速度为28~38m/min。 ——优点: --具备连续快速疏散大量人流的优越性。 --不需要在建筑顶部安设机房和在底层考虑缓冲坑等,比电梯占用 空间少。 --发生故障时可做一般楼梯使用。 ——但自动扶梯行程速度缓慢,对于年老体弱及携带大件物品者也不够 方便。所以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在安装自动扶梯的同时,仍需考虑 装设电梯或一般性楼梯,作为辅助性的垂直交通工具。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总复习提纲2024全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总复习提纲2024全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总复习提纲2024全一、公共建筑设计的概念和目的1.1公共建筑的概念及特点1.2公共建筑设计的目的和重要性1.3公共建筑设计的原则二、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素2.1建筑尺度与规模2.2建筑平面与布局2.3建筑形式与造型2.4建筑结构与材料三、公共建筑设计的空间规划原则3.1功能布置与分区3.2空间流线与路径设计3.3空间秩序与层次3.4空间氛围与体验四、公共建筑设计的环境与景观考虑4.1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4.2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关系4.3建筑与人工景观的关系4.4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五、公共建筑设计的功能需求5.1功能需求的分析与规划5.2功能布置与空间组织5.3功能与人员流动性考虑5.4功能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六、公共建筑设计的人性需求6.1空间尺度与舒适性6.2空间采光与通风6.3空间声学与照明设计6.4空间人性化设施与服务七、公共建筑设计的安全需求7.1防火和逃生安全设计7.2结构和材料的安全性设计7.3交通和电气设施的安全设计7.4公共场所安保措施八、公共建筑设计的节能和环保8.1能源的高效利用8.2建筑材料的可持续性8.3垃圾处理与再利用8.4绿色建筑技术与创新九、公共建筑设计的文化与社会因素9.1建筑与文化传承的关系9.2建筑与社会功能的关系9.3建筑与当地特色的关系9.4建筑与社会互动的关系十、公共建筑设计的案例分析10.1国内优秀公共建筑设计案例10.2国际优秀公共建筑设计案例10.3个人设计实例的剖析10.4公共建筑设计的趋势和发展方向十一、公共建筑设计的实践与创新11.1公共建筑设计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11.2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创新与尝试11.3公共建筑设计的设计流程与方法11.4公共建筑设计的评估与改进以上为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总复习提纲,包括了公共建筑设计的概念和目的、基本要素、空间规划原则、环境与景观考虑、功能需求、人性需求、安全需求、节能和环保、文化与社会因素、案例分析、实践与创新等内容,通过复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全面了解公共建筑设计的原理和重要性,并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总论 (1)一、公共建筑的分类 (1)二、公共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 (1)三、公共建筑设计中的若干概念及辩证关系 (2)1、正确理解“建筑”的含义 (2)2、“实用、经济、美观”之间的关系 (3)3 、建筑与功能的关系 (3)4 、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4)5 、建筑与技术的关系 (5)第二章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7)一、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7)1、建筑空间与环境的关系 (7)2、公共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8)3、建筑群体组合 (9)4、场地及道路 (9)二、群体建筑的总体环境设计 (10)1、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 (10)2 、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 (10)三、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 (13)1、外部空间与建筑形体 (13)2、外部空间的围合与限定 (14)3、外部空间的对比与变化 (15)4、外部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16)5、外部空间的序列组织 (17)第三章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20)一、建筑与功能的关系 (20)二、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24)1、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及相互关系 (24)2、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25)三、合理地组织交通流线 (29)第四章公共建筑的造型设计 (33)一、公共建筑造型设计的原则 (33)1、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33)2、建筑形体与建筑空间的依存关系 (33)3、公共建筑造型设计的宏观原则 (34)4、公共建筑造型设计的美学原则 (35)二、公共建筑造型设计的基本手法 (40)1、几何分析 (41)2、形体的轴线 (42)3、形体的虚实 (42)4、形体的层次 (43)第五章公共建筑的结构与技术 (44)一、建筑结构与建筑设计 (44)1、建筑结构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44)2、结构的空间形式与种类 (45)二、建筑设备与建筑设计 (47)1、暖通、空调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47)2、采暖与空气调节的方式及其选择 (47)3、气流的组织: (49)4、排出含有热量、湿量以及污浊物质的空气。

(49)第一章总论一、公共建筑的分类在文明社会中,建筑不仅是人们遮蔽风雨、抵御寒暑、防止虫兽侵害而建造的赖以栖身的场所,同时也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载体。

由此,我们一般将建筑分为三类: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在上述三大建筑类型中,公共建筑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环境和场所,其涵盖的社会内容是最丰富的,所包括的建筑类型也是最多的,通常可分为如下十种类型:商业建筑文教建筑办公建筑体育建筑医疗建筑交通建筑邮电建筑展览建筑纪念建筑景观建筑二、公共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公共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因而它是一项社会性、艺术性、技术性等综合性很强的设计工作。

公共建筑的设计工作主要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A 总体规划布局B 环境背景特色C 功能关系分析D 体形空间组合E 结构形式选择F 造型艺术创作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于确立正确的创作思想和方法,恰当地处理好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等方面之间的关系,这是是做好公共建筑设计的基础。

同时,还需要考虑地区特点、自然条件、环境特色、民族传统、审美观点、规划要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因此,公共建筑设计的过程,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全面而又统一地解决矛盾的结果。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程将着重分析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共性问题,力求运用一般性的原则,阐明公共建筑中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从中了解到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从而获得指导实践、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公共建筑设计中的若干概念及辩证关系1、正确理解“建筑”的含义a、什么是建筑?初步接触建筑设计的人们经常会思考到这样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建筑?用简短的语言给建筑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是很难的,建筑贯穿着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其涵盖的内容非常的广泛。

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把建筑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这种空间环境在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的基础上,还应满足人们精神感受上的要求。

著名建筑大师赖特 (F.L.Wright) 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科学性的艺术。

在这里建筑首先被定义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时强调是受科学技术因素所制约的艺术。

b、建筑的本质是什么?还有人问:一座桥梁和一幢房屋的区别在哪里?实际上他们疑问的是:建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建筑学界古往今来流派众多,风格迥异,但对这个问题却有着基本相同的认识:建筑最原始的、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筑的空间性。

如何理解这个道理呢?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一句名言,一语道破了空间的真正意义。

“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道德经》其用意就在于强调出建筑对于人来说,真正具有价值的不是围成建筑的实体的外壳,而是当中“无”的部分,即空间本身。

各种物质材料如门、窗、墙体、屋顶等以及建造方法,都不是建筑的真正目的,而是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建筑的目的在于空间。

这可以从人们对建筑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加以所证:1. 物质方面的需求建筑的起源是原始人类为了遮蔽风雨、抵御寒暑、防止虫兽侵害而造的赖以栖身的场所,人们建造房屋总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获得实用的空间是主要目的之一,这就是建筑的功能性。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设计建造房屋的过程,就是根据需求划分出大小不同的空间,并对其加以分隔和围护,一切建筑都是从这种需要产生的。

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哲学原理,在建筑中首先表现为要有与功能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例如对于单一使用空间来说,居室不同于教室,阅览室不同于书库,生产车间不同于观众厅。

一个居室小到十几个平方米既可满足使用,而一个报告厅首先要根据使用人数确保有足够大的空间面积。

对于一个完整的建筑来说,一套住宅应该由起居室、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几个大小功能不同的空间组合在一起;学校、医院、办公楼等建筑,一般由多个大小形状相近的空间线性排列,并由走廊加以连接;而影剧院、体育馆等大型公共建筑,通常表现为一个大空间和若干小空间的组合。

由此看来,不同类型及使用功能的建筑,不管建造材料、结构形式、装饰手法如何,其各自的空间特征都是十分鲜明的。

2. 精神方面的需求如同线条、色彩对于绘画,形体对于雕塑,空间对于建筑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建筑形式是由空间、形体、轮廓、色彩、质感、虚实……等多种要素复合而成的多义性概念,这些要素共同发挥作用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魅力。

在这里,空间是最主要的,我们从建筑中获得的美感很大一部分是从空间产生出来的,其它建筑要素的作用最终是要通过它们对空间效果的影响来得以实现。

空间效果对人类情绪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强烈的,例如一个狭长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而低矮的空间给人以压抑感,高直的空间使人由衷产生一种崇高感。

欧洲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窄而高的内部空间充分反映着宗教的神秘力量以及对神权的无限向往和崇拜;中国古代建筑群严格对称的空间布局将“居中为尊”这一思想表露无遗;而江南园林建筑的自由式空间组织又充满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自然情趣。

由此可见,建筑空间效果在满足人类精神需要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其它因素所不能比拟的,如果离开空间这个主体,单纯去谈论哥特教堂的束柱,万神庙穹顶的凹格和江南园林的漏窗,就会显得空洞而缺乏说服力。

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并不意味着空间就等于建筑,建筑只有空间还是不够的,没有恰当的装饰,即使尺度、比例都很合适,仍然不是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被拙劣的配色和不良的照明所破坏的空间是很常见的。

因此建筑艺术的魅力应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实用、经济、美观”之间的关系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 Vitruvius,DeArchitectura Libri Decem )中,明确地指出过,建筑应具备三个基本要求,即:适用、坚固、美观。

梁思成先生在《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建筑学报》 1961 年第 7 期),曾对适用、经济、美观的问题做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适用'是首要的要求,因为归根到底,那是建造房屋最主要的目的。

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了‘坚固'的要求,因为‘坚固'的标准首先要按‘适用'的要求而定。

‘经济'……它是一个以最少的财力、物力、人力、时间为最大多数人取得最大限度的‘适用'(以及美观)的问题,……”。

多年来,在实践中我们已摸索出了适用、经济、美观三者的相互约制、相互协调和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这要视建筑性质、建筑环境、地方特色、审美要求及投资标准而定,绝不能过分地强调某一方面,使三者关系失调,导致不良的后果,因而也是不可取的。

因此,在功能关系合理,且在工程技术、物质条件和投资标准的具体情况下,创造出高超的艺术形式,同样是公共建筑创作中极为重要的问题。

“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我们有限的物力之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

”——贝聿铭3 、建筑与功能的关系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类型和形式千变万化,其原因多种多样,但无可否认功能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功能与空间则是紧密相联,互不可分的,正如前面所引用老子的名言,建筑对于人类来说真正有价值的不是建筑的实体本身,而是由其所围合的空间。

在建筑中,功能一般表现为建筑的内容,而空间则体现为建筑的形式,因此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可以用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原理来加以解释,一方面功能决定着空间的形式,另一方面,空间的形式又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公共建筑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因此人流集散的性质、容量、活动方式以及对建筑空间的要求,与其他建筑类型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别。

而这种差别厂反映出公共建筑功能要求的某些特性,因此在公共建筑空间组合中,就需要善于抓住这些特性进行深入地分析,并以此作为公共建筑设计的主要依据。

同样,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也常因其使用性质的不同 , 反映在功能关系及建筑空间组合上,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公共建筑功能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为:a 、功能分区b 、人流疏散c 、空间组成d 、室内外环境的关系《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公共建筑设计中具有共性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的问题。

其他诸如建筑空间的大小、朝向、形状、日照、供热、通风、采光、照明等问题,也应在设计中予以充分的重视,本课程由于时间所限无法之一详细论述。

4 、建筑与艺术的关系建筑给人们提供活动的空间,这些活动无疑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两方面,在建筑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在满足自我精神的同时,养成了一定的审美习惯,用特定的审美观念来判断审美对象的美与否,自觉的具有欣赏的某种倾向。

因此,建筑不仅被赋予实用的属性,还应被赋予审美的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