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报告师《基础知识》环境监测精选讲义(9)-环保报告师考试.doc
《生态环境保护概论》9 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保护概论》9 环境监测](https://img.taocdn.com/s3/m/a18576e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3.png)
9.3 环境监测的组织 9.3.3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3)采样点布设的原则
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 的夹角应不大于30°; 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使获得的 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 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
9.3 环境监测的组织 9.3.3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9.3 环境监测的组织
9.3.1 环境监测方案的制订
环境监测时,首先要调查污染源,即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排放量、排 放方式、排放规律等,在此基础上制订合理的监测方案。
必须依据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国家、 行业和地方的相关规定; 必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 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9.4 环境监测主要方法简介
9.4.3 生物监测方法
生物监测是指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 反应,从生物学角度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的一门技术,包括 生物群落监测法、微生物监测法、生物残毒测定法、生物测试法、生物 传感器技术、分子生态毒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遗传毒理学技术、生 物标志物法等。
9.2 环境标准 9.2.3 环境标准制定的原则
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既要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 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 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等。
9.2 环境标准 9.2.4 环境标准物质
环境标准物质又称环境标准参照物质,在组成与性质上与被测的 环境物质相似的参照物质。
在世界范围内,已有近千种环境标准物质。其中,中国使用量较 大的代表性标准物质有果树叶、小牛肝和标准气体;日本的胡椒树叶 、底泥和人头发标准物质;中国的水、气、土、生物和水系沉积物以 及大米粉标准物质等。
--《环境监测》讲义
![--《环境监测》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7ee793ec4afe04a1b071dea9.png)
《环境监测》第一章绪论 (01)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06)第三章大气污染监测 (43)第四章固体废物监测 (63)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 (68)第六章生物污染监测 (70)第七章噪声污染监测 (74)第八章放射性污染监测 (81)第九章室内污染物监测 (86)第十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91)第一章、绪论1.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1.1.1 环境监测的目的( 1 )掌握污染物的来源、扩撒、迁移、反应、转化,了解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
( 2 )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掌握其变化规律。
( 3 )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订和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 4 )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 5 )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与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1.1.2 环境监测的分类一 . 按监测介质分类: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和固废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二 . 按监测目的分类:1. 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是指按照预先布置好的网点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是纵向指令性任务,是监测站第一位的工作,其工作质量是环境监测水平的主要标志。
2.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1 )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时及时深入事故地点进行应急监测,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扩散方向、速度和污染程度及危害范围,查找污染发生的原因,为控制污染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这类监测常采用流动监测(车、船等)、简易监测、低空航测、遥感等手段。
( 2 )纠纷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执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提供公证数据。
环境监测讲义.doc
![环境监测讲义.doc](https://img.taocdn.com/s3/m/79381ce05022aaea998f0fc1.png)
环境监测第一章绪论环境监测的概念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一、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定期、长时间)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2)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等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一、环境监测的发展污染监测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监测化学毒物,环境分析(分析化学)环境监测阶段,也称主动监测或目的监测阶段有物理、生物监测,从点污染的监测发展到面污染以及区域性的监测污染防治监测阶段或自动监测阶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并使用了遥感、遥测手段,监测仪器用电子计算机遥控,据用有线或无线传输的方式送到监测中心控制室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强度随时间而变化2.空间分布性:不同空间位置上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不同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 的关系: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桔抗作用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是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法律等问题有关。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2ce125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6f.png)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环境监测练习题解答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环境分析:是环境分析化学的简称,其主要任务是应⽤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对⽔、空⽓、⼟壤或⽣物等环境要素中的化学污染物进⾏定性检测(detection)和定量测定(determination)。
2.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3.⼀类污染物:指能在环境和动植物体内积蓄,对⼈体健康产⽣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
4.环境标准:为了保护⼈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良性循环,同时⼜合理利⽤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技术规范。
5.环境质量标准:为了保护⼈类健康、维持⽣态良性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6.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环境的有害物质或因素所作的控制规定。
⼆、问答题1.根据环境监测的⽬的不同可以将环境监测分成哪⼏种?P21).监视性监测:⼜称为常规监测:对指定的对象的有关污染物进⾏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
⽬的是为了确定环境质量、控制污染源等。
2).特定⽬的监测:⼜称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
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进⾏的监测。
3)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的科研课题⽽进⾏的监测。
2.根据环境监测的对象不同可以将环境监测分成哪⼏种?P2⽔质监测、⼟壤监测、⼤⽓监测、⽣物体监测、噪声监测、放射性监测、污染源监测等。
3.对环境监测的要求是什么?答:代表性:是指监测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然界的污染状态。
完整性:强调⼯作的总体规划完整、且切实可⾏,即保证按预期计划取得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有效样品,⽽且⽆缺漏地获得这些样品的监测结果及有关信息。
可⽐性:实验室之间的检测结果有可⽐性。
4.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的区别是什么?答:环境监测的内容扩展到化学因⼦以外的物理参数(如噪声、电磁波、放射性、热污染等)和⽣物参数(如⽣物量、⽣物多样性等);检测频率⼀般是是连续性,实时监测。
环境检测绪论基础知识
![环境检测绪论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416510c4693daef5ff73dbe.png)
1.3.1 环境监测的发展
3 第三阶段:到80年代,自动监测阶段:
☆为了解决采样手段、采样频率、源自样数量、分析速度、数据处理速度等限制问题,发达国家相继 建立了自动连续监测系统。 ☆ 自动监测:使用了遥感、遥测技术,有线或无线传 输数据、数据自动处理,自动生成表格及形态图,可 以在短时间内观察到空气、水体污染变化情况等。
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主动监测阶段 ※ 人们已经认识到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不但由化学因
素,还有声、热、光等物理因素,同时包括它们之 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不能仅用某个化学毒物来评 价环境。 ※ 产生了环境综合监测,包括: ☆ 监测手段:有化学的、生物的和物理的综合手段; ☆ 监测时间:由瞬时监测发展为连续监测; ☆ 监测范围:有点发展到面或区域性的立体监测等。
1.3.2 环境污染和监测的特点
二 环境监测的特点
环境监测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综合性 2、连续性 3、可追踪性 4、执法性
1.3.2 环境污染和监测的特点
二 环境监测的特点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监测手段的综合性:
化学、物理、生物、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方法。 ※ 监测对象的综合性:包括空气、水体、土壤、固体
废物等,综合分析,才能正确描述环境质量; ※ 数据处理的综合性: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
合分析时要考虑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考 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1.3.2 环境污染和监测的特点
二 环境监测的特点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的时空性特点,需连续不断的长 期测定积累大量的数据,才能找出规律。所以 环境监测具有连续性。
3、环境监测的可追踪性: 环境监测包括:确定目的-计划制定-采样-运送保存-预处理—分析-数据整理等过程。要保证 每个环节的“质量”,每个环节可追溯,包括 时间、地点、人物、方法、量可追溯。
2023年全国环境工程师考试环境监测必备知识点
![2023年全国环境工程师考试环境监测必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abf9017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c.png)
2023年全国环境工程师考试环境监测必备知识点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收集、分析和评估环境参数,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在2023年全国环境工程师考试中,环境监测是必备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环境监测的相关内容,帮助考生准备考试。
一、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是对环境的定性和定量观测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过程。
其目的是了解环境质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1.定点监测:在特定的地理位置进行长期监测,用于评估某一地区环境质量的长期动态变化。
2.点源监测:对某一源头进行监测,如工厂废水排放口的水质监测。
3.面源监测:对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所有源头进行监测,如城市空气质量监测。
三、环境监测的参数1.大气监测:包括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大气压力、降雨量等。
2.水体监测:包括水温、溶解氧、氨氮、总磷、总氮等。
3.土壤监测:包括土壤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含量等。
4.噪声监测:包括噪声强度、频率、持续时间等。
四、环境监测的方法1.现场监测:在实地进行采样和测试,适用于水体、土壤、空气等监测。
2.实验室监测:将采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适用于化学成分等的监测。
3.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对大范围进行监测,如卫星遥感监测空气质量。
五、环境监测仪器设备1.水质监测仪器:包括PH计、溶解氧仪、电导率仪等。
2.空气监测仪器:包括颗粒物采样器、气体监测仪等。
3.土壤监测仪器:包括土壤分析仪、土壤采样器等。
4.噪声监测仪器:包括噪声级计、频谱分析仪等。
六、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数据质量控制:包括数据验证、校正和修正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时序分析、趋势分析等,用于分析环境质量的变化和趋势。
3.数据可视化:将监测数据以图表形式展示,便于人们直观地理解环境质量。
七、环境监测法规与标准1.环境监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法律规定。
环境监测专业知识基础试题集(答案)
![环境监测专业知识基础试题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b2b65dad02de80d5d84000.png)
一、基本知识(一)法律法规一、填空题1.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______经济建设______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2.《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于______1997_______年_____8___月_____16____日公布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_生态环境_。
4.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_同时设计_、同时施工_、同时投产使用_。
5.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__限期治理__________。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_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7.国家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设备实行淘汰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采取有利于煤炭清洁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使用___低硫份____、_低灰份_的优质煤炭,鼓励和支持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9.国家对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实行___资格审查制度_____。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应当保证其下游_____最近的____灌溉取水点的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二、单项选择题1.我国制定环境保护法,是为保护和改善____B___,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A.人民生活环境B.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C.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D.生态环境2.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_______C________公布实施的。
A.1989年2月6日B.1982年12月26日C.1989年12月26日D.1989年12月1日3.《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______B___________。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0154ccaf121dd36a32d82a2.png)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目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三、环境监测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四、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五、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
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
环境监测培训讲义
![环境监测培训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bec05fe0524de518964b7d19.png)
环境标准讲义一、环境标准基本知识(一)为什么说环境标准是环保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法律效力?国家环境政策是制定环境标准的依据,是国家环境政策的具体体现,是执行环保法规的基本保证,通过环境标准的实施可以实现科学管理环境,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环境标准是监督管理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行使管理职能和执法的依据。
也就是处理环境纠纷和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的依据,是衡量排污状况和环境质量状况的主要尺度。
(二)环境标准的功能和作用1、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对环境质量要求所做的规定。
目的是保护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经济技术条件。
按环境要素和污染要素划分为大气、水质等2、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实现环境标准目标,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的控制所做的规定。
它是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保证,也是对污染强制性控制的主要手段。
按其控制方式不同,可分为:浓度、地区控制系数、总量、负荷控制3、环境基础标准是指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对有指导意义的符号、代号、图示、量纲、指南、导则等由国家所做的统一规定,它在环境标准体系中处于指导地位,是制定其他标准的基础。
4、环境方法标准是指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以抽样、分析、实验、统计、计算、测量等方法为对象制定的标准。
为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环境监测必须制定和执行国家或部门统一的环境方法标准。
有时,还必须执行国际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应尽量采用国际通用或统一的方法。
5、环境样品标准是对环境标准样品必须达到的要求所做的规定。
6、环境保护其他标准是指上述标准以外,对在环保工作还需统一协调的仪器设备、技术规范、管理办法等所做的规定。
二、标准物质是按规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确定了的物理特性值或组分含量值,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可接受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并且在组成和性质上接近环境样品的物质。
是量值传递的媒介,是质量追踪的目标,是检验水平的标准。
环境监测考试基础知识精选考试
![环境监测考试基础知识精选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5369e5beaf1ffc4fff47ac22.png)
环境监测考试基础知识精选试题环境监测考试基础知识精选试题1、制定我国环境保护法,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公害, B,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A.保护自然资源 B.保障人体健康 C.保障国家安全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分为 C级。
A.五 B.四 C.三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应实现的水域功能类别,选取相应的类别标准,进行 C评价,评价结果应说明水质达标情况,超标的应说明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
A.多因子 B.多因子和单因子相结合 C.单因子4、下列各论述正确的是 C、D。
A. pH值表示酸的浓度。
B. pH值越大,酸性越强。
C. pH值表示稀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
D. pH值越小,酸性越强。
5、将下列各数字修约至小数后一位,结果错误的是 D 。
A.4.2468→4.2 B.23.4548→23.5 C.0.4643→0.5 D.1.0501→1.0 6、下列各项监测指标中,表征湖库富营养化的特定指标是 B、D 。
A.挥发酚 B.总磷 C.氰化物 D.叶绿素a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不适用于下面哪种水域C。
A.江河 B.湖泊 C.海洋 D.水库 8、“三同时”制度中的三个同时,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B、C、E 。
A.同时立项 B.同时设计 C.同时施工 D.同时申报E.同时投产使用 9、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有 A、B、C、E 。
A.进行仪器校准 B.空白试验 C.使用有证标准物质D.平行双样 E.加标回收试验 10、噪声污染的特点是 A、B、D。
A.局部性 B.感觉性 C.持久性 D.无残余性 11、由于金属以不同形态存在时其毒性大小不同,所以可以分别测定A、B、C 。
A.可过滤金属 B.不可过滤金属 C.金属总量 12、下列污染物属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的是 C、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环保工程师《基础知识》环境监测精选讲义(9)-环保工程师考试为您整理了2014环保工程师《基础知识》环境监测精选讲义,希望对您的备考学习有所帮助!查看汇总:2014环保工程师《基础知识》环境监测精选讲义汇总反渗透⑴原理用膜法分离溶液时,使溶剂通过膜的方法称为渗透。
水通过膜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过程称为自然渗透。
在浓溶液一侧施加压力,使浓溶液中的水通过膜进入称溶液的过程称为反渗透。
目前的反渗透膜的传质机理有:溶解扩散理论、优先吸附——毛细孔流理论和氢键理论。
⑵反渗透膜及反渗透装置①反渗透膜ⅰ结构:是一种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的半透膜,厚度一般为100~200钠米,具有不对称的断面结构,主要包括三层:表面致密层,孔径约8~10埃,厚度约为1~10微米,脱盐主要在这一层,另一面为多孔支撑层,结构疏松,孔径约1000~4000埃,两者之间为中间过渡层,孔径约200埃。
ⅱ性能:反渗透分离的关键是要求反渗透膜具有较高的透水速度和脱盐性能,则反渗透膜所应具有的性能为:单位膜面积的透水速度快,脱盐率高;机械强度好;化学稳定性好,耐酸碱、耐高温和微生物的侵蚀,耐污染;使用寿命长,性能衰降小,原料充沛,价格低,制膜工艺较简单。
ⅲ分类:按材料分为:纤维素膜和非纤维素膜。
按结构分为:不对称膜和复合膜。
按外形分为:膜片和中空纤维。
水处理中常用以下膜:②反渗透装置:有板框式、管式、卷式、中空纤维式、盘式或碟式等。
ⅰ板框式反渗透器优点:装置牢固,能承受高压。
缺点:液流状态差,易形成浓差极化,设备费用及占地面积大。
ⅱ管式反渗透器优点:进水流动状态好,易安装,易清洗,易拆换。
缺点:单位面积内的体积很小,占地面积较大。
ⅲ卷式反渗透器优点:单位体积内的膜装载面积大,进水流动状态好,结构紧凑。
缺点:进水预处理要求严格,否则易堵塞。
ⅳ中空纤维式反渗透器:优点:在单位体积内的膜装载面积大,无须承压材料,结构紧凑。
缺点:容易堵塞,清洗困难,对进水的预处理要求最严,污染指数要求≤3。
⑶反渗透处理的工艺参数①原液状态参数:包括总含盐量、各组分含量、pH值、温度、悬浮物、黏度和微生物量等。
②膜性能参数:包括膜的脱盐性能、机械强度、pH值稳定范围和耐热性等。
③化学工程参数:包括产水量、产水水质、操作压力、原液流速、膜清洗、膜更换和能耗等。
⑷反渗透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目前反渗透已应用在处理电镀废水(镀镍、镀铬废水)、食品加工废水、制糖废水、水产品加工废水以及某些污水的深度处理等。
反渗透法对高价重金属离子有良好的脱除效果,可以回收废液中几乎全部的重金属,而且还可将水回收利用。
⑸反渗透法处理工艺的特点优点:分离过程不需加热、无相变、耗能较少,设备体积少,操作简单,适用性强等。
缺点:需在高压下运行,需配备高压泵和耐高压的管路;反渗透膜分离装置对进水指标有较高的要求,易产生膜污染,需定期对膜进行清洗。
1.9.4超滤⑴原理超滤又称超过滤,用于截留水中胶体大小的颗粒,而水和低分子量溶质则允许透过膜。
超滤的机理是:由膜表面机械筛分、膜孔阻滞和膜表面及膜孔吸附的综合效应,以筛滤为主。
⑵超滤膜与超滤装置①超滤膜的种类:常用的超滤膜有:醋酸纤维素膜,聚砜膜,聚酰胺膜②超滤装置:主要有板框式、管式、卷式和中空纤维式等,与反渗透装置类似。
ⅰ板框式超滤装置优点:装置牢固,适合在广泛的压力范围内工作;流道间隙大小可调,原水流道不易被杂物堵塞;具有可拆性,清洗方便;通过增减膜及支撑板的数量可处理不同水量。
缺点:装置较笨重;单位体积内的有效膜面积较小;膜的强度要求较高,一般做在无纺布上,以增强膜的机械性能。
ⅱ管式超滤装置优点:原液流道截留面积较大,不易堵塞;膜面的清洗比较容易,可化学清洗或擦洗。
缺点:单位体积内膜的充填密度较低,占地面积大;膜管的弯头及连接件多,设备安装费时。
ⅲ卷式超滤装置优点:单位体积内的有效膜面积较大,水在膜表面流动状态比较好,结构紧凑,占地面积较小。
缺点:进水预处理要求严格,对所用的膜强度要求较高,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现膜破损须更换新的膜元件。
ⅳ中空纤维式超滤装置:优点:单位体积内有效膜面积最大,工作效率最高,占地面积小。
中空纤维无须支撑物。
缺点:膜的清洗较困难,只能用水力冲洗或化学清洗,不能用机械清洗,另外,中空纤维膜损坏后要更换整个组件。
③超滤工艺参数主要参数有膜通量、膜清洗和膜寿命。
在操作压力为0.11~0.6Mpa,温度小于60℃时,超滤膜的膜通量以1~500L/m2h为宜。
影响膜通量的因素有:进水流速、操作压力、温度、进水浓度和原水预处理等。
膜必须定期清洗,以延长膜的寿命,正常使用的膜的寿命为12~18个月。
④超滤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目前已应用在汽车制造行业喷漆废水、金属加工废水以及食品工业废水的处理及有用物质的回收。
1.9.5微滤⑴原理是一种以压力为推动力,以膜的截留作用为机理的过滤技术,可以阻止水中的悬浮物、微粒和细菌等大于膜孔径的杂质。
其作用属于筛分过程。
⑵微滤膜和微滤装置①微滤膜微滤膜有多种类型,按膜表面的化学特性可分为疏水膜和亲水膜,按结构可分为对称膜和非对称膜,按材料可分为有机高分子膜和无机膜,根据膜孔的结构,可分为筛网型微孔滤膜和深度型微孔滤膜。
②微孔滤膜过滤器主要有平板式和折叠式。
平板式常用于中等液量的过滤,以去除微粒和细菌等杂质。
折叠式适合大、中型水处理工程使用。
③微滤的应用可用于以下的水处理电子行业:在电子工业纯水制备中主要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在反渗透或电渗析前作为前置过滤器,用以去除细小的悬浮物,二是在阴、阳或混合交换柱后作为最后一级终端过滤装置,以滤除树脂碎片或细菌等杂质。
医药卫生行业:可以经济方便地去除水中的细菌微生物和悬浮物,分离病毒、细菌、胶体及悬浮微粒,以得到无菌液体。
水处理:处理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可产出不同用途的再生水,若用于食品、酿酒业及软饮料工业中可有效地脱除水中的酵母、霉菌以及其他微生物。
海水淡化:可用于海水的预处理,去除海水中的悬浮物、颗粒以及大分子有机物,为反渗透提供原料水。
油田采出水处理:采用聚丙烯中空纤维微滤装置可以去除油田采出水中的杂质,以达到回灌水的要求。
④微滤法的特性:具有以下特性:孔径较均匀,过滤精度高;孔隙率高,过滤速度快;膜很薄,吸附容量小;无介质脱落,保证滤液洁净;滤膜的品种多,应用面广;过滤过程中无浓缩水排放。
膜分离的内容较多,其出题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可能多种多样,例如:题目内容是:膜可以是(),四个选项A固态、液态或气态,B对称的或非对称的,C酸性的或碱性的,D中性的或带电的。
从本节关于膜的有关内容可知,膜可是酸性的或碱性的,所以C正确。
另一道关于超滤的题目是:超滤的推动力是(),四个选项是,A浓度差,B电位差,C压力差,D重力差,从前面所讲的超滤的内容有这么一句话:在操作压力为0.11~0.6Mpa,温度小于60℃时,超滤膜的膜通量以1~500L/m2h为宜,由此可知,超滤是在一定操作压力下进行的,所以超滤的推动力为压力差,答案选C。
2014环保工程师《基础知识》环境监测精选讲义(10)-环保工程师考试为您整理了2014环保工程师《基础知识》环境监测精选讲义,希望对您的备考学习有所帮助!中和大纲要求:熟悉中和的技术和方法用化学法使废水的pH值达到适宜范围的过程称为中和。
中和的基本原理⑴酸性和碱性废水的来源及性质酸或碱性废水的来源广泛,化工厂、化纤厂、电镀厂、煤加工厂及金属酸洗车间等都排出酸性废水,而印染厂、造纸厂、炼油厂和金属加工厂等排出碱性废水。
对于高浓度(大于3%)的酸、碱废水的处理,应首先考虑回收其中的酸或碱以及综合利用,只有当废水无回收及综合利用的价值时,才采用中和法处理。
⑵中和方法的分类酸性废水的中和方法主要有:与碱性废水互相中和,药剂中和,过滤中和。
碱性废水的中和方法主要有:与酸性废水互相中和以及药剂中和。
⑶中和方法的选择选择中和方法时应考虑的因素:酸、碱废水所含污染物的性质、浓度、水量变化规律以及中和后水质要求,当地酸性或碱性废料来源,当地中和药剂和滤料的供应情况。
酸碱废水中和法⑴中和能力的计算应根据当量定律来进行计算。
⑵中和设备主要有连续式和间歇式两大类药剂中和法⑴酸性废水的药剂中和法指的是向酸性废水中投加碱性药剂,使废水pH值升高的方法。
常采用的中和剂为石灰、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碳酸钠、苛性纳和氧化镁等。
另外,石灰价廉,常被用来中和不同浓度的多种酸性废水⑵碱性废水的药剂中和法指的是向碱性废水投加酸性药剂,使废水的pH值降低的方法。
常采用的中和剂有硫酸、盐酸、硝酸以及锅炉烟道气等,还应尽可能使用一些工业废酸。
例如某制药厂乙炔车间排放电石渣碱性废水,利用溶剂车间排放的含硫酸废水进行中和处理,投资较少,即可解决碱性废水的污染问题。
⑶中和剂的实际用量由于药剂中常含有不参与中和反应的惰性杂质,而且废水中常含有影响中和反应的杂质以及中和反应混合不均匀等,因此中和剂的实际耗量比理论耗量高,应通过试验确定。
过滤中和法指的是酸性废水流过碱性滤料时与滤料进行中和反应的方法,仅用于酸性废水的中和处理。
碱性滤料主要有石灰石、大理石和白云石等。
中和滤池有普通中和滤池、升流式中和滤池和过滤中和滤池三种。
优点是操作简单,出水pH值较稳定,沉渣量少。
缺点废水的酸浓度不能太高,这主要是因为中和过程中生成的钙盐沉淀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易在滤料表面形成覆盖层,阻碍滤料和酸和接触反应,需定期倒床,劳动强度较高。
下面一道题是关于中和的,题目内容是:在污水的药剂中和法中,最常用的药剂是(),选项为,A苛性纳,B石灰,C碳酸纳,D电石渣。
学习了本节的内容可知,苛性纳、石灰、碳酸纳等都可以作为中和剂,但最常用的是石灰,价廉而且易得,所以应选B石灰。
化学沉淀大纲要求:熟悉化学沉淀的技术和方法化学沉淀的基本原理化学沉淀法指的是向工业废水中投加某种化学物质,使其和废水中溶解物质发生反应并生成难溶盐沉淀,从而去除废水中该溶解性物质的方法。
可以用于处理含金属离子和某些阴离子的工业废水。
一般采用氢氧化物、硫化物和碳酸盐等作为沉淀剂。
氢氧化物沉淀法大多数金属的氢氧化物在水中的溶度积很小,因此可以利用向水中投加某种化学药剂使水中金属阳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而被去除。
氢氧化物沉淀法最经济的化学药剂是石灰,一般适用于不准备回收重金属的低浓度废水处理。
例如:某矿山废水含铜83.4mg/L,总铁1260 mg/L,二价铁10 mg/L,pH值为2.23,沉淀剂采用石灰乳,其处理过程为:废水与石灰乳在混合池内混合后进入一级沉淀池,控制,使铁先沉淀,然后加入石灰乳,控制pH值7.5~8.5范围,使铜沉淀。
废水经二级化学沉淀后,出水可达到排放标准,沉淀过程中产生的铁渣和铜渣可回收利用。
硫化物沉淀法许多金属能形成硫化物沉淀,大多数金属硫化物的溶解度一般比其氢氧化物的要小很多,采用硫化物作沉淀剂可使废水中的金属得到更完全地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