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分析
渐进式改革模式的利弊分析
现代经济信息62渐进式改革模式的利弊分析贾君新 深圳市新恒利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方面的发展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经济体制采取了渐进式的发展方式,但是,这种改革模式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些许不足。
总结以往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应该在坚持以渐进式发展模式前提之下,采取整体“渐进”发展与个别方面“激进”模式相结合,协调发展,将改革步伐逐渐加快。
关键词:改革;渐进式;优势;缺陷;研究对策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0-0062-01引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执行市场取向,在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当中,一直坚持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有计划、有步骤的稳步前行。
运用这种改革模式,有效的将我国转轨力度较快对社会造成的冲击力实现降低[1]。
但是,这种改革模式也使得社会中很多矛盾积累的越来越多,新旧体制之间存在很多冲突地方,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产生阻碍作用。
一、改革模式相关理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与制度。
在制度不断改革与变迁之中,尤其是当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轨的时候,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自起点到终点之间可供选择的路径由很多,如何找到适合本国的发展路子对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替代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整体上来讲,有利于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将人们生产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调动起来。
但是,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很好的实现这一改革模式,依旧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
二、渐进式改革模式的优势分析1.改革阶段把控准确渐进式改革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其改革的速度不在于慢,并且在改革初期并没有立刻将旧制度取消,而是选择在保留旧制度的前提下,探索新制度,发展新制度。
然后随着新经济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逐渐替代旧制度[2]。
第三章 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
(3)作为国民经济主体和经济改革中心环 节的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效益不高,活力 不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着 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的提高。 (4)分步的非均衡推进的改革,造成了体 制内各部分之间,如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 济,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沿海与内地, 城市与农村,经济与政治的矛盾和摩擦。
第三章 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
思考几个问题
1、渐进式改革的内涵。 2、渐进式改革的“中国特色”何在? 3、渐进式改革的成效和局限有哪些? 4、你认为目前我国的改革遇到了哪些困难? 5、今后我国的改革应采取何种方式?改革 的重点是什么?
渐进式改革的内涵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特定步骤,逐渐打破 旧制度的主体地位,培育、确立、完善新 制度的主要经济作用。
要处理几个关系
1、处理好全局“渐进式”改革与局部“激 进式”改革的关系。 2、处理好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的关系。 3、处理好整体转变与分步推进的关系。 4、处理好市场配置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5、正确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 革的关系。
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
增量改革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内,让 市场机制在资产增量的配置上发挥作用,从而 使增量部分不断扩大,计划经济的存量比重逐 步缩小。 存量改革是指常态本身即在于“非帕累托 改进”,亦即,尽管其中的社会整体福利依然 增进,但存量改革的性质决定了在利益格局的 重新划分中,改革并不必然保证部分利益集团 利益增加的同时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并不必然 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从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社会结构的变化来看,我国已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全社会面临的生存性压力在逐步减弱,发展性压力在全面增强。
例如,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以及公共治理、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压力等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减轻新阶段的发展性压力,需要进一步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体制性障碍。
发展性压力增大的矛盾和问题,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也涉及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还涉及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变革和创新。
适应新阶段发展的要求,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改革及时、主动地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1 渐进式改革本身就意味着改革阻力将随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增强渐进式改革以传统计划体制中最薄弱的环节作为突破口,实行由易到难、逐步过渡的策略。
这种改革方式并不马上触及经济体制的难点问题,并不立即破坏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制度变迁对经济的推动也使绝大多数人得到了实惠,这就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使改革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改革的风险。
同时,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政府也容易控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冲突和矛盾,能够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并校正自己的行为方式,为改革的不断深入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使中国改革得以稳步持续推进。
然而,对改革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的刻意回避,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能够自动得到解决。
恰恰相反,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些难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变得越来越严重了,而不是像许多人理解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容易解决。
因为非常明显,改革的难点和关键问题客观上也存在着一个在量上不断累积的过程;同时,在产生这些问题的领域中,有可能成为改革对象的经济主体也通过不断地“学习”,找到了许许多多应对改革的对策。
事实上,由于这些领域通常就是传统体制的“堡垒”,相关人员是传统体制的受益者,改革导致的利益损失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激烈反对,并促使他们接近或已经达成公开与不公开的利益同盟。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的基本特征与成功原因分析
是特 殊 的经 济 结 构 、 治 结构 和历 史文 化 传 统 以 及改 革 路 线 的产 物 。实 践证 明 , 政 中国 渐进 式 经 济改 革 道路 是 正确 的选 择 。 中 国渐 进式 经 济改 革 的成 功 既 让 国人 瞩 目也得 到 了世界 的普遍 认 同。 关键词: 渐进 式经 济 改革 ; 基本 特 征 ; 功 原 因 成 中图 分类 号 : 1 03 F2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0 7 3 5 {0 9 0 - ) - 4 10 - 5 8 2 0 }2-  ̄ - ( R 0
No2 .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的基本特征与成功原因分析
勒 系琳
( 江西科技 师 范学院 , 江西 南昌 3 0 1 ) 30 3
摘 要 : 国的渐 进 式经 济 改 革道 路 是 中 国社 会 主 义 现代 历 史 进 程 的必 然 选 择 , 中 1 ) 自己创 造 的结 果 , 中 是 5 , 1
显 著 的变化 , 不是 渐进 过程 的中 断 。 而是 处 在 渐进 过程之 中 。 这就决定 了我国改革 的渐 进性特 点 。 中 国的国情 决定 了改革的渐进 性 。邓 小 平认 为 ,
条件相 联系 .我们 的改 革不可 能完全按照 现代化 市 场经 济的要求 , 一步到位 , 一举做 到。规范化 的控 制 和管理 , 只能逐 步深化 , 渐走 向更高 层次。 以说 , 逐 所 建 立起社会 主义市场经 济的新 体制 .也需要 一个 长
一
、
中 国 改 革 走 渐 进 式 发 展 道 路 是 历 史 的 必 然
观念 .建立适应 社会化 大生产 和社会 主义市 场经 济
发展要 求的新 观念 ,是贯 穿整个改 革过程 的一 项长 期任务 。 改 革 的根 本 目的是解放 生产 力 、 发展生 产力 , 中
简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
简论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中国的改革道路是一条从国情出发的“创新制度变革型”改革道路,其重要特征,就是改革过程的渐进性。
渐进性改革是指改革过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而不采取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
对比前苏联和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激进式改革方式以及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我国的渐进性改革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中国的渐进性改革道路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出的一条创新型发展道路。
改革的渐进性主要体现在:(1)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2)先沿海改革,后内地改革;(3)先体制外改革,后体制内改革;(4)先企业经营权改革,后企业产权改革;(5)先价格双轨改革,后价格并轨改革;(6)先企业改革,后政府管理改革;(7)先商品市场改革,后要素市场改革;(8)先经济体制改革,后其他体制改革等。
中国的渐进性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并构成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主题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化为目标,主要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1.渐进性改革的起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是渐进性改革道路的起点。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21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开始偷偷地实行“包产到户”,这一做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队的粮食产量。
党中央尊重了群众的首创精神,并及时地加以总结和推广,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统分结合的农村经济新体制。
“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民在改革中的伟大创造,它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全国改革的序幕。
农村改革不仅解放了农村被束缚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引发了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2.渐进性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国企改革和民营经济的探索和发展。
从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国有企业改革最终走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轨道。
国有企业逐步摆脱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开始参与和适应市场,以放权让利、抓大放小为主线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浅析中国的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
浅析中国的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
渐进政治改革是中国政治改革的优选之路。
渐进式改革是通过试点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地、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开的过程。
其具体特点是,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过程是一个通过试点试错积累经验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地、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开的过程,改革进程是先易后难、先外围后中心、先微观后宏观的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不可逆的进程。
之所以说渐进政治改革是中国政治改革的优选之路,原因包括:
首先,改革的发动者能够始终保持对改革的领导权,在综合权衡利弊得失基础上,从容而又理性地选择较为可行的改革方案;
其次,它自觉地选择一条阻力较小的改革路径,力求化一次大震为若干次小震,尽量减少改革的摩擦成本,因此比激进政治改革更容易实现政治改革和政治稳定的有机统一;再次,渐进式政治改革强调局部试验、实践检验并根据改革结果对有关改革方案随时加以修正调整,从而将制度创新和解决改革后果的不确定性有机结合起来,避免改革陷入不可自拨的陷阱;
最后,渐进政治改革所取得的政治转型成果更加巩固,改革方案建立在试点经验基础上因而成功的把握更大,改革的速度适应了社会结构变迁和政治文化演进的速度,政治制度转型建立在社会结构变化和政治文化变革的基础上因而更加坚实可靠。
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
浅谈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姓名:徐万泽学院:国际商学院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日期:2010年12月22日浅谈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内涵与特征1.激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又称“俄罗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就是选择了这种快速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激进式改革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在政治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
激进式改革的首要条件就是实现经济自由化,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
经济自由化包括价格、贸易和汇率的自由。
二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
私有化旨在建立市场经济主体。
三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稳定化策略。
为了使市场化和私有化有效进行,激进式改革认为稳定宏观经济是必须的。
稳定化主要是通过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在财政政策上,主要表现在提高税率,减少各种税收优惠并开征新税种。
同时政府还要求压缩预算支出,削减各种补贴和国家投资;在货币政策上,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政府下令减少货币发行,控制银行信贷。
2.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又称“中国式道路”,它是指在保持原有根本制度条件下,通过培植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转换,从而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一种方式。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般来说,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体制外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或者计划经济体制薄弱的边缘领域进行,给予市场经济一个试验空间;二是增量改革,在保留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不断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因素;三是双轨制改革,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单项突破性改革和集中对部分政策的变革并存;四是倾斜式改革,改革选择了那些影响较小又有建立新体制条件的地区作为突破口;五是普惠制改革,使绝大多数人从改革中受益。
渐进式改革
带薪休假目前国家还在征求意见,具体由哪个部 门来落实还未明确。从规定的内容上看,有些方 面可能要进一步细化才便于操作,比如有企业不 执行该怎么办、由哪个部门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处 罚等等。 近年来,这个省关于劳动者休息权的投诉发生率 不高,职工因为个人谋生需要或者因为害怕丢失 工作,往往不敢维护自己的休息权益。 没有保障的权益很难称得上权益,因此对于带薪 休假,必须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来保障落实才更 可行。
• 说到底,“黄金粥”等节假日是政府可以 规避的选项。其实,国务院在今年“十一” 前撤销“假日办”、召开国务院旅游工作 部际联席会议、公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 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行动,已透露出未 来的某种走向,相信未来这种转变会变的 更加明快和直接。
中国经济转型最重要的特征是:市场化、 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三位一 体”,浓缩在同一时代,还将面临更多的 问题和挑战……
• 黄金周的初衷是促进经济,实则是混淆了 政府与市场、公权力与私权利的边界。从 一定意义上讲,黄金周面对的困境是现有 放假制度架构下的“诱导性”结果,折射 着行政权力对旅游市场的直接干预。一项 设计者眼中的“利好”政策,却年年遭遇 民众和社会各界的吐槽,黄金周成了名副 其实的“黄金粥”。
• 经历了15年的发展,积攒了“沸腾”的民 意,是面对现实、直面问题对黄金周安排 进行调整的时候了!其核心则是要调整政 府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放假是政府的 权力,何时休假、怎么休假却是民众的自 由。有调查显示,80%的人希望通过带薪 休假的方式旅游,而不是黄金周。
好政策如何能实现
虽然《劳动法》赋 予了劳动者带薪休 假的权利,但由于 不是强制性法律, 一些单位或企业往 往根据自己的“规 定”办事,有的企 业将“带薪”演变 成只带基本工资或 干脆不带薪。特别 是在一些劳动密集 型民营企业和私营 企业,企业负责人 为了追求更多利润, 更不愿让职工带薪 休假,使得带薪休 假成了一项“写在 纸上的权利”。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
中国渐进式改革特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壮丽史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它的丰富性、独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引起了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
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具有以下四个“有先有后”的特征:1、先农村后城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归功于农民的创造精神。
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又得到了提高粮价等政策的好处,农村经济形势空前好转。
2农村工业化发展时期。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进厂进城、务工经商,带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3城镇化和小康社会建设时期。
前两阶段的改革成本较低且有明显的收益,既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村的非农化又主要是就地进行,剩余劳动力主要由乡镇企业吸纳。
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综合改革时期。
2005年28个省、市、区不再征收农业税,同年底通过废止征收农业税的法令。
目前我们处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阶段,尽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保障。
农村改革成功后再进行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是在农村改革的启示和推动下起步的。
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
在多年酝酿和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逐步展开。
2、先试点后推广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而改革是有风险的。
因此,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的过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价格改革首先从基本消费品以外的消费品开始突破,然后逐步向生活消费品和生产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分析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刘明龙2100202043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就各国的改革而言都是要改革不适应甚至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就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言都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
所以从改革的动因、方向及目标上看,两种改革方式并没有大的差别。
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定义激进式改革理论,也称之为大爆炸式改革或休克疗法,特指主要以狭义新自由主义与现代货币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主张在原计划经济国家实行的,以迅速私有化、自由化、稳定化为手段,以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秩序为归属的一整套体系。
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在旧制度的废墟上快速进行新制度的构建工作,采取了彻底打破旧有的制度框架而一次性地建立新制度框架的方式。
该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与拥护者包括萨克斯、里普顿、布兰查德、科尔内、克鲁格曼、叶利钦、盖达尔、丘拜斯、巴尔采罗维奇、克劳斯等人。
激进理论曾被用于改革已经处于计划经济困境中的俄罗斯、波兰、捷克等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秩序。
渐进式改革理论,采取先易后难, 先表层后里层的改革路径,在旧有制度的框架内渐进、逐步地对旧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随着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化,新制度的组成部分不断地把旧制度的组成部分给置换出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新旧两种制度处于一种并存及此消彼长的状态中, 直至最终建立起符合市场化要求的新制度框架。
主张分阶段进行,逐步到位,如价格改革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实行了双轨价格,在放松管制和经济控制上也是逐步进行,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推进,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进行,其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
我国的大部分经济政治改革采用的就是渐进式改革。
二、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区别1.经济转轨的速度不同许多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一个危险的雷区。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摘要:渐进式改革是计划经济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分阶段、有序地推进改革,即循序渐进地改革。
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不采用全部推倒重来的改革方法,而是完全保留原有金字塔等级结构,通过原先等级构架中的领导人组织市场取向的改革,并在市场机制逐渐扩大的基础上渐渐减小等级规则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因此,我国的改革一开始表现为放权让利的改革,逐渐过渡到价格和产权制度改革,进而导致政治体制变革。
关键词:中国特色,渐进式改革,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经验,问题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中国经济改革的特殊性在于:第一,它是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面临着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转型。
第二,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或基本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确立的,新体制的建立是通过不断试验逐步形成的。
第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它是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简而言之,中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
中国经济改革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必然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和渐进性,必然要在改革中寻求传统与现代、计划与市场、自由与秩序、稳定与变革、局部与整体、改革与发展、公有与非公有、国有与非国有的结合,归根结底,要在工业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之间寻求平衡和协调,在稳定与发展中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因此,在总结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和探索中国改革的内在逻辑时,市场化的方式和方法、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我们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如何结合以及这种结合的内在根据、具体形式、主要后果和一般前景。
归根结底,我们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框架内,市场化改革能不能持续推进下去并获得最后的成功。
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国有企业改革与整体改革开放同步,是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受其影响,也推动着整体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国有企业改革30年的历程,体现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规律性和中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1.秩序性。
由于我国的改革不同于前苏联、东欧,他们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国体政体的根本改变,而我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所以我们是在原有基本社会制度、基本国体和政体基础上对经济运行体制的改革。
这种模式的改革就必须以保持政治、社会的稳定有序为前提,所以秩序性就成为中国式改革的特殊规律性和成功的关键。
为保证改革的秩序性,1978~1988年10年间从扩权到承包,都是小步谨慎的改革;为保证改革的秩序性,中央历来重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国民承受度。
2.探索性和求实性。
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尤其是我们中国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是一场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探索是前无古人、无所参照的事业。
因而,被邓小平比喻为“摸着石头过河”,既要达成“过河”的目的,又要把“摸石头”的探索性和求实性紧密结合起来。
第一,我们必须在探索中谋求前进,在不断发展、拓宽我们的改革视野的同时,将改革的思路切实的落实到改革过程之中;第二,改革过程的每一步都要经过谨慎考虑才能实施,选择的改革方案要可靠、落实,措施的执行要“踩对”、“踩实”,所以改革的步伐要“踩稳”,稳重求进。
3.逐步深入性。
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既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进行,又要一步一步深化改革。
在制定改革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把终极目标分解为若干个阶段性目标,要使改革事业分阶段、分步骤地完成,后一步要比前一步更接近最终目标。
为此,要处理好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如1978~1992年国有企业的改革,就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经济责任制、利改税、拨改贷到承包制的渐进式探索性改革,其阶段性目标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一步步增加企业活力,是稳中求进,逐步深化,直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找到了能使企业彻底成为独立经营、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的制度环境。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 有何区别?
为什么说过分强 调“渐进式改革”, 会陷入“转型陷 阱”?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纷纷启 动经济改革。当时主要有两种改革思路: 以迅速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特征的 “激进式改革”,和在时间、速度和次序 上有选择的、分步走的“渐进式改革”。 前者以俄罗斯“休克疗法”为典型代表, 后者则主要指中国的经济改革。
二、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区别
两种改革方式的主要区别是:
1.在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上,激进式改革往往是先搞改革、 后求发展。而渐进式改革则是既搞改革、又求发展,把改 革与发展结合起来。 2.从“破”与“立”的关系上看,激进式改革往往是“破” 字当头、先破后立,首先彻底破坏计划经济体系和国有制 度,然后进行新体制建设,而渐进式改革往往“立”字当 头、先立后破,在改革过程中于不断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 制的同时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在坚持和完善宏观调控的 情况下不断减少指令性计划。 3.从速度和推进力度方面看,激进式改革往往重视速度, 力求速决,而渐进式改革则往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2、先试点后推广
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 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 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 。 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 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 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 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 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2、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获得腾飞 市场化导向的中国改革,不是对国有企业 进行私有化的“改造”,不是否定、抛弃 社会主义的“改向”,而是对计划经济体 制进行“创造性破坏”——通过发展非国 有经济,大力培育和发展起一块“新体制 经济”,推行“渐进式增量改革”,然后, 再以“改革的增量”激活“存量”,从而 实现整个体制的转轨。
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问题
浅析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一、引言中国渐进式改革是在承认传统体制的合理性的条件下,以市场化为根本目标而实行的逐步推进、双轨过渡的独特的制度变迁过程。
从1978年迄今,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就已经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寻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
以下的几个方面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具有关键性意义:(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公有制与市场机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
经过20年的深入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成为了独立的面向市场的经营主体。
在多种经济成份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许多关键性部门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人们通常把制度变迁分为两种类型,即自上而下的强制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中国经济改革特征和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单纯的强制性变迁,而在于强制性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在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强制推进改革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发性改革和基层单位的主动改革精神。
中国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的事实和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经验表明:以高度社会化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有组织和有调节的市场经济,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制性推动和自上而下的协调组织,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的适度干预是不可低估,自觉性和自发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三)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中国渐进式的改革的成功不是仅仅依靠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取得的,而是实行了体制外推进和体制内改革相结合。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单纯从国有经济改革入手推进市场化会面临障碍,如企业难破产、政企难分离、社会负担过重等,而从体制外进行市场化则可以暂时绕过这些难题,减少改革的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
激进式改革又称为“休克疗法”或“俄罗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就是选择了这种社会主义快速全民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渐进式改革又称“中国式道路”,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从而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一种方式。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异同、优劣1、激进式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迅速,但是,这种迅速的改革方式,对社会的冲击很大,伤害了许多利益集团的利益,改革的社会阻力比较大。
渐进式改革采取的是分阶段进行,逐步到位的改革模式,并不急于求成。
渐进式改革能够极大程度上保证大部分人的利益,避免了社会震荡和冲突,改革阻力比较小。
但是,缓慢的改革模式使得两种经济体制并存时间较长,容易导致腐败和混乱,并且,由于过于稳健的改革,中国丧失了很多发展的良机。
2、对政府在市场中作用的认识激进式改革崇尚完全自由的市场化竞争,主张削弱政府的作用实行贸易自由化和价格自由化。
“休克疗法”是以新自由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这种放任自由的经济理论存在很大缺陷,只能产生短期效应。
渐进式改革认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很大的作用,应当进行宏观调控,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保护本国的产品,向国有企业提供信贷和补贴,防止经济衰退,避免生产滑坡和居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中国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更侧重于职能的转型,而不是被取消或弱化。
3、改革的步骤激进式改革首先进行的是价格的改革,他们认为建立市场关系首先要纠正价格体制,开放价格,加速市场竞争从而建立市场关系。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特征和成功经验
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特征和成功经验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这种渐进式改革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是全体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深入研究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和成功经验,对于不断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道路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改革;渐进式;成功经验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正成为国内外学者热议的话题,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几乎都会涉及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
“中国模式”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力量。
“中国模式”内涵广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在此笔者仅就“中国模式”的渐进式经济改革道路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中国走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首先,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改革过程的渐进性。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封建主义存在了几千年,尽管中国已经彻底推翻封闭落后的封建制度,但其残余影响在中国仍然根深蒂固,对我国的改革发展形成了很大阻力。
比如,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封建小农意识对建立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市场经济的束缚;传统计划经济搞“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思想对以追求竞争、效率为主要内涵的市场经济规则的抵制。
这些保守思想、势力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速度,因此,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想,是始终贯穿整个中国改革历程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其次,我国进行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具有开创性,无规律可循。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制度前提下,对一些具体的制度和体制进行变革和优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中国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研究
中国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研究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是指逐步延迟退休年龄,让人们能够更长时间地参与工作,延缓领取养老金的时间。
这种制度被认为能够减轻养老金支付压力,缓解养老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对于中国的养老金支付压力来说有着明显的好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支付的压力日益增大。
而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减缓养老金的发放速度,给养老保险基金增加了更多的积累时间,可以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保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面临失去工作、被边缘化的困境。
延迟退休年龄可以让他们继续从事工作,保持社会交往,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延迟退休年龄也可以减少社会养老人数,人口结构更加平衡,减少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
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
延迟退休年龄可能会带来更严格的就业竞争。
一些年轻人可能会感到担忧,担心被老年人占据就业岗位,造成自己就业难的问题。
一些行业对年龄有着严格的要求,延迟退休年龄可能会使得人才结构失衡,影响产业发展。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存在差异,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在各个地区的实施难度也会不同。
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可能面临更大的困难,养老金支付的压力更大,实施的难度更大。
中国渐进式退休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挑战。
这种制度可以减轻养老金支付压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也要注意解决延迟退休年龄带来的就业竞争问题和地区差异的问题。
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退休制度改革方案。
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总结和反思
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总结和反思摘要:中国经济改革是解决传统体制下国有产权安排的高成本问题的必然要求。
渐进式改革是学界关于中国改革特性达成的一个共识,而采取此种改革模式却是取决于以下原因:过宽的“制度鸿沟”、高度专用性的“人力资产”以及“制度记忆”的“缺失”。
由于“渐进式改革”采取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以至很多艰难和结构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并遗留下来。
在渐进式改革逻辑下,单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的推动是缺乏效率的。
由于政府具有合法强制力,当自发的市场力量导致利益目标分散时,政府能有效地聚合各种价值取向,平衡利益冲突,减少改革成本,使市场化进程顺利推进。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路径需要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的模式,但在理论和实践中这种模式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障碍。
关键词:中国;政府主导;渐进式改革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26x (2008)06-0029-06莫翔(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云南昆明650221)收稿日期:2008-10-25作者简介:莫翔(1978-),男,云南保山人,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一、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分析(一)改革必要性的制度经济学诠释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怎样改革?中国市场化道路的性质是什么?对于上述问题,中国经济学家首先假定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然后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性质及决定因素作为研究对象。
不过首先假定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对过渡过程的研究还是不够的,就研究的逻辑起点而言,首先应该回答的是,为什么计划经济体制不行了?一些经济学家立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视阈对传统体制下国有产权安排的高成本问题进行了分析。
总体上,这些理论上均认为中国传统集权体制是一种交易成本很高的制度安排,而造成这些高交易成本的原因却在于:领导人与一般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社会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权利与责任义务的不对等;个人损益与社会损益的不一致等。
论中国式渐进改革的特点及优势
On the Traits and Advantage of Chinese Gradual
Reformation
作者: 赛晓序
作者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出版物刊名: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0-73页
主题词: 渐进改革;制度变迁;双轨过渡;特点;优势
摘要:尽管在定义和解释中国改革方式问题上,渐进式改革得到了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广泛认可,但对其特点则说法不一.中国式渐进改革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1)从旧体制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寻找改革的突破口;(2)先试验、后推广,由点到面逐步展开;(3)阶段性改革目标和过渡性制度安排相统一;(4)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5)体制外先行,双轨过渡.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特点本身又构成中国式渐进改革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