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总结
地震勘探工个人工作总结
地震勘探工个人工作总结在地震勘探工作中,我担任现场勘探和数据分析工作。
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我认识到了地震勘探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1. 现场勘探:我负责前往不同地点进行地震勘探工作,包括设置地震仪器、测量地震数据、记录土质情况等。
这需要对地质知识和勘探工具的熟练运用,以确保勘探数据的准确性。
2. 数据分析:在采集到地震数据后,我需要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
通过对地震波形和震源分布等数据的分析,我可以对地下构造和地质情况进行初步判断,为后续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在这段时间的工作中,我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首先,地震勘探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技术水平。
在现场勘探中,我时刻要对安全和数据准确性负责,需要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并注重地质知识和勘探工具的使用技巧。
其次,数据分析需要耐心和细致。
地震数据的分析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知识,还需要仔细的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以确保得出准确的结论。
最后,地震勘探工作需要与团队配合。
在勘探工作中,我需要与仪器维护人员、数据分析人员、地质专家等多个部门进行紧密合作,共同完成工作目标。
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我对地震勘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能更好地适应和发展在地震勘探领域。
在地震勘探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地震勘探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和资源勘探的重要性。
地震勘探不仅可以为地质勘探、矿产勘探等领域提供重要数据支持,还可以为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我对地震勘探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自己在这个领域所从事的工作。
在地震勘探工作中,我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首先,我学会了在恶劣条件下进行勘探工作。
在户外现场勘探中,可能会受到恶劣天气、高温、潮湿等环境的影响,但是我学会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冷静、勇往直前,保证勘探工作的高效进行。
其次,我深刻理解了勘探数据的重要性。
地震数据是地震勘探的核心,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后续的地震数据分析和解释至关重要。
地震勘探原理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各章节的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不作为考试内容)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2.1 几何地震学基本概念1、基本概念,如地震子波:具有多个相位、延续60~100毫秒的稳定波形称为地震子波。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波面:介质中每一个同时开始振动的曲面。
射线:在几何地震学中,通常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考虑的一点P,然后又沿着那条“路径”从P点传向其他位置。
这样的假想路径称为通过P点的波线或射线。
振动图:在地震勘探中,每个检波器所记录的,便是那个检波器所在点处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习惯上叫做该点的振动图。
波剖面: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着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叫做“波剖面”。
视速度和视波长:如果不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而是沿着别的方向来确定波速和波长,得到的结果就不是波速和波长的真实值。
这样的结果叫做简谐波的视速度和视波长。
全反射:如果V2>V1,则有sinθ2>sinθ1,即θ2>θ1;当θ1增大到一定程度但还没到90°时,θ2已经增大到90°,这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出现了“全反射”现象,因为θ1再增大就不能出现透射波了。
雷克子波:2、基本原理反射定律:反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
透射定律:透射线也位于入射面内,入射角的正弦与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第一、第二两种介质中的波速之比,即Snell定律:惠更斯原理:在已知波前面(等时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视为独立的、新的子波源,每个子波源都向各方发出新的波,称其为子波,子波以所在处的波速传播,最近的下一时刻的这些子波的包络面或线便是该时刻的波前面。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观察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方式,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波是由地震事件产生的一种机械波,它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地质体的影响而产生反射、折射等现象,从而携带着地下结构信息。
因此,地震勘探可以用来确定地下的地层结构、寻找矿藏、油气藏等目的。
在地质勘探中,地震勘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本文将对地震勘探的原理知识点进行总结。
地震波的产生地震波是由地球内部的地震事件产生的,地震事件通常是由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比如地震断裂带的发生、火山喷发等。
当地球内部发生地震事件时,会产生由地震波作为机械波向四面八方传播。
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地下不同地质体的影响,并产生不同的反射、折射现象,携带着地下结构信息。
地震波的种类地震波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压缩波(P波)和剪切波(S波)。
P波是一种机械波,它的传播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S波是一种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不能传播在液体和气体中。
P波和S波在地下传播时会受到地质体的影响而产生反射、折射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被记录并用来解释地下结构的特征。
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受到地质介质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现象。
当地震波遇到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一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另外一部分能量会继续向前传播。
此外,当地震波遇到介质的界面时,也会发生折射现象,这会导致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地震波的这些特性可以被记录下来,并通过分析来进行地下结构的解释。
地震波的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会在地下不同深度和不同位置上产生不同的反射、折射现象。
这些现象可以通过地面上的地震波记录仪被记录下来。
地震波记录仪会记录下地震波传播时的波形和传播时间,这些记录可以被地震学家用来分析地下的结构和岩性。
地震波的解释地震波的记录可以被地震学家用来解释地下的结构和岩性。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波形和传播时间,地震学家可以确定地下的地层结构、寻找矿藏、油气藏等目的。
井区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个人工作总结员工个人工作总结.doc
井区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个人工作总结-员工个人工作总结井区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个人工作总结在这次2012年公115H井区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工作任务中,我认识到不被淘汰就要不断学习,更新理念,提高自我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以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总结中成长,在不断审视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在不断的审视中完善自己。
自己也是在总结审视中脚踏实地完成好本职工作,现就个人这次2012年公115H井区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工作情况做以下总结:一、注重理论和实践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提升工作能力在2012年公115H井区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工作中,使用了新方法、新设备、新技术。
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它,在工作中要会使用、运用。
重视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在工作中,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
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是学习,提升工作能力的源泉还是学习。
我坚持把理论和实践学习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个党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领会,以更加饱满的学习热情,以更加积极的精神面貌,开展工作学习;作为一个党员,要常联系群从,在工作上要起带头作用。
我要在思想上不断完善,政治上不断求强,业务上不断求精,使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更好地适应日益艰巨的工作任务需要。
二、对自己的岗位,要拥有一流的责任心,才能做出一流的成绩责任心决定一个人的工作质量。
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管理,同样的人员配置,工作结果劫存在很大差距,其关键在责任心有差异。
在2012年公115H井区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中,由于这个项目工作量大,点位数多。
每天拿回来的点位地名就多,每天尽量把都地名表输完,把点位地名表和拿回来的成果核对一遍,看成果和点位地名表是否一致,核对不起的资料,及时通知野外施工小组。
在仪器组施工阶段,由于放炮任务重,又使用了新设备,我们测量组有三人支援仪器组;使用新设备MiniPIU设置排列绕道、向大线注入坐标。
地震勘探工作总结
地震勘探工作总结
地震勘探是一项重要的地质勘探工作,通过记录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情况,可以获取地下结构和地质构造的信息,为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地震勘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数据,现在我将对这些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在地震勘探工作中采用了先进的地震勘探仪器和技术,包括地震仪、地震记录仪、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等。
这些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勘探效率和数据质量,为后续的地质分析和资源勘探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其次,我们在勘探过程中注重了勘探区域的选择和布点设计。
通过对地质地貌、地下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的分析,我们合理确定了勘探区域,并设计了合理的布点方案,确保了勘探数据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在数据处理和解释方面,我们采用了先进的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和地震波反演技术,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处理和分析,提取了地下结构和地质构造的信息。
通过地震波反演,我们成功地识别了地下断裂带、褶皱构造、岩层界面等重要的地质构造,为后续的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最后,我们对地震勘探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评估,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并提出了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例如,在勘探区域的选择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质地貌和地下构造的分析,提高勘探区域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在数据处理和解释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更先进的地震数据处理技术,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总的来说,地震勘探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地质勘探工作,通过我们的努力
和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勘探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为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做出更大的贡献。
物探地震勘探个人工作总结
物探地震勘探个人工作总结在进行物探地震勘探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自己的成长与收获。
以下是我个人的工作总结:首先是技术能力的提升。
在地震勘探工作中,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技能。
同时,我也加深了对地质结构和地下资源分布规律的理解,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其次是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
在项目中,我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同事们紧密合作,共同克服了各种挑战,完成了工作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有效沟通,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团队的协同效应。
另外,我还在工作中培养了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
地震勘探工作需要对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同时对数据的处理和解释也需要反复斟酌和验证。
通过这些工作,我锻炼了自己的细致认真的工作习惯和敏锐的观察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最后,地震勘探工作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为公司和团队创造更大的价值。
总的来说,通过这段时间的地震勘探工作,我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为自己在职业道路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为公司和团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地震勘探工作中,我们需要以实际行动诠释专业素养。
首先,我们必须具备扎实的地质基础知识和地震勘探技术知识,这是我们进行工作的基础。
在我个人的工作中,我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际操作,逐渐掌握了地质勘探中的常用设备和技术,包括地震勘探仪器的使用、数据处理和解释等方面的知识。
对地质构造、地下介质的认识也得到了加深,这些都为我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也是从事地震勘探工作所必备的。
当我在野外进行勘探时,需要仔细观察地表的地形特征、植被分布、地质构造等,以便对地下情况进行合理猜测和判断。
而在处理数据和解释地震波反射信息时,需要对数据进行准确分析和推断,不断寻找规律,找出地下结构的蛛丝马迹。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4)环境噪声调查
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
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
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1)规则干扰
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能量较强)
5.激发条件和接收条件
6.海上地震勘探的特点和特殊性
特点:①广泛使用非炸药
②比陆上更早实现了野外记录数字化;
③使用等浮组合电缆;
④单船作业,不需采用松放电缆的措施就能保证连续工作
⑤全部采用多次覆盖技术,且覆盖次数较高,等浮电缆的道数不断增加。
特殊性:①观测船的前进速度为常数,使用多普勒声纳及时调节船速以保持船速恒定。但船速受风浪、涌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微震:与激发震源无关的地面扰动统称为微震,外界随机产生;
低频和高频背景干扰:低频和高频背景的特点是整张记录上出现,而且显得杂乱无章。
干扰波类型小结:
干扰波分为规则干扰和随机干扰。
规则干扰包括:沿水平方向传播的(面波和车辆引起的干扰)和沿垂直方向传播的(多次波)
具有重复性的(面波)和不具有重复性的(人为因素产生的干扰)
(3)地震波的接收
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
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
(1)小排列(最常用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浅层地震勘探》总结
《浅层地震勘探》总结绪论:地震勘探方法简介:地震勘探:人工震源激发地震波,研究其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解决地质问题。
各物探均以各种物性为前提,地震勘探依据岩、矿石的弹性,研究地下弹性波场的变化规律。
浅层地震勘探:常用于“水、工、环”地质调查,主要用于解决:工程地质填图、建筑、水电、矿山、铁路、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因此,多被人称之为:“工程地震勘探”。
分类据波的类型分:纵波、横波、面波勘探据波传播特点分:反射、折射、透射波法据目的层深度分:浅层<n.100m,中层(n.100~n.1000m),深层>n.1000m 据勘探目的任务:工程(浅层), 煤田, 石油, 地震测深地震测深: 研究大地构造、深部地质问题。
浅震的特点:工作面积小,勘探深度浅,探测对象规模小,浅部各种干扰因素复杂。
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仪器轻便第一章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弹性理论概述一、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1.弹性介质弹性: 外力体积、形状变化外力去掉恢复原状: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弹性体,其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如弹簧、橡皮等。
塑性: 外力 体积、形状变化 去掉外力 不恢复原状,保持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塑性体,其形变称为塑性形变:……. 如橡皮泥外力下,是弹是塑,取决于: 是否在弹性限度之内,即三个方面: 外力大小、作用时间长短、物体本身的性质。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既可显弹,也可显塑地震勘探,震源是脉冲式的,作用时间很短(持续十几~几十毫秒),岩土受到的作用力很小,可把岩、土介质看作弹性介质,用弹性波理论来研究地震波。
各向同性介质: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各向异性介质: 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 沉积稳定的沉积岩区,各项同性,简化问题地震勘探中,只要岩土性质差异不大,都可以将岩土作为各向同性介质来研究,这样可使很多弹性理论问题的讨论大为简化。
地震勘探考前重点总结
一、反射波时距曲线
(一)水平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P135)
当2h>>x时,把下式进行二项式展开
O* S t v t0 1 ( x 2 4h 2 2h x 2 1 ( ) v v 2h
x 2 ) 2h
1 x 2 1 x 4 t0 1 ( ) ( ) ........ 8 vt0 2 vt0
3.叠加效应(Stack Effect)
• 一次反射波的叠加效应(a Reflection Stack Effect): 多次覆盖(Multifold)对于 一次反射波来说,相当于 不同位置相同时间波的同 相叠加,叠加后能量增强。 这就回答了为什么多次覆 盖能突出一次反射波,提 高资料信噪比。
x
动 校正
x
叠加
t
(a ) 一 次 反 射波 得 到 加 强 x x
t
t
(b) 多次反射波得到削弱
t
图6 . 1—45 共 反 射 点 叠 加 原 理 示 意 图
动校正,叠加整个过程可用图表示
x
动校正
x
叠加
t
(a) 一次反射波得到加强 x x
t
t
(b) 多次反射波得到削弱
t
图6 . 1—4 5
共反射点叠加原理示意图
在任意两个观测点上时间差为 (只保留前两项) 2 2
x2 x1 t t2 t1 2 2v t0
一、反射波时距曲线
(一)水平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P135)
当x1在原点上,则此时的时差称为正 常时差。 2
x t 2 2v t0
X是炮检距,对每一个反射层,v 和t0是常数,正常时差只与炮检距 有关。
地震勘探小结
7 若有效波的视周期T*为25ms,波速v为3500m/s,那么此有效波的视频率f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 视波长λ*是多少?
设一组由三个水平均匀层组成的层状介质模型,各层参数如图所示。 现在分别计算R3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计算分别 以入射角α1,α2,α3 等入射到R1界面,向下传播,然后在R2、R3界面发 生反射时,各条射线的射线平均速度。
200m时,空间采样间隔应为多少?
5 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地震波速度v=2000m/s,深度h=1000m,试计 算出炮检距x=100m,200m,400m时的动校正量
计算题
6 地下有一水平界面,其上介质的速度为3000m/s,从水平叠加剖面上知其反射 时间为2.25s, 问此反射界面的深度是多少?
计算题
1 试用费马原理证明地震反射定律
2 已知地震勘探的接收道数N=240,道间距△X=25m,炮点移动距离 d=50m,采用单边放炮的施工方式,求覆盖次数n? 3 若采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时间采样间隔△t=l ms,由去假频处理系 统处理掉最低视速度6000m/s时,则空间采样选多少才合适? 4 为避免空间采样假频,当地震波的最小视波长分别为50m、100m、
试绘出单边放炮的3次覆盖观测系统图示,并标出前3个满3次叠加的共反射点 叠加道集(设N=12,X1=2△X)。
设计题:已知:施工排列道数24道,道间距为5m,偏移距道数v=6,单边4次
覆盖观测,试问: ①偏移距是多少?排列长度是多少? ②每放一炮排列前移多少距离? ③共反射点逍集中各道之间距离是多少? ④满4次覆盖的第2、第5个井反射点道集分别由哪些原共炮点道集中各道中的 道组成?
地震勘探小结
动校正速度对动校正效果的影响: 动校正速度偏低时,校正量偏大, 校正过量;动校正速度偏高时,校正量偏小,校正不足;动校正速度 正确时,经n次叠加后,得到最好的加强效果。
地震测量工作总结
地震测量工作总结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为了准确地预测
地震的发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地震测量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地震测量工作,通过总结和分析,我想对这项工作进行一些总结。
首先,地震测量工作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地震测量工作不仅仅是简单
地放置几个测量仪器,还需要对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地壳运动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准确地测量和预测地震的发生。
其次,地震测量工作需要精准的测量仪器和设备。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地震测
量仪器越来越精密和灵敏,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地震的各种参数,如震级、震源深度、地震波传播速度等,这为地震预测和防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再次,地震测量工作需要全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地震测量工作并不是一次性
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不断地进行,通过对历史地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规律和趋势,为未来的地震预测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最后,地震测量工作需要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密切合作。
地震测量工作涉及
到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与这些领域的专家们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地震预测和防护工作的进步。
总之,地震测量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需要精准的测量仪器和设备,需要全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更需要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密切合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预测和防范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勘探原理__各章要点总结
第一章 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1、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与空间方向无明确关系的介质称各向同性介质,否则是各向异性介质。
2、泊松比σ:弹性体受力纵向伸长(缩短)与横向收缩(膨胀)的比值。
L L d d //∆∆=σ3、对于大多数沉积岩石,σ=0.25,∴V P =1.73V S 。
4、瑞雷面波(R 波)特点:(1) 波的能量分布在地表附近的介质中并随深度迅速衰减。
(2) 质点振动方向分上、下、坐、右,合成的振幅轨迹是椭圆(逆时针方向),长轴垂直地面,长短轴比值是2/3。
(3) 当σ=0.25时,V R = 0.92V S =0.54V P ,速度低、频率低(10~30Hz),波形宽。
(4) 有频散(波散)现象,不同频率的成分传播速度(相速度)不同,即群速度不等于相速度。
5、拉夫面波(L 波) 特点:能量沿地震界面分布,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振动平面平行界面,即为SH 波,由于水平振动,检波器接收不到。
6、地震波的特征:运动学特征——研究波在地层中传播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动力学特征——研究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能量(振幅)变化和波形特征(频谱)。
7、惠更斯原理(1690)也叫波前原理,说明波向前传播的规律。
在弹性介质中,任意时刻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看作是一个新的波源(子波)而产生二次扰动,新波前的位置可认为是该时刻各子波波前的包络。
惠更斯原理只给出了波传播的空间位置,而不能给出波传播的物理状态。
菲涅尔(1814)对惠更斯原理进行了补充:波在传播时,任意点处的振动,相当于上一时刻波前面上全部新震源产生的子波在该点处相互干涉的合成波。
8、视速度定理地震波的传播是沿射线方向进行的,而观测地震波是沿测线方向进行的,其方向和射线方向不一致。
波前沿测线传播的速度不是真速度V ,而是视速度*V 。
αsin //=∆∆=∆∆∆∆=*xs t x t s V V βαcos sin V V V ==* 式中 α——射线与地面法线的夹角,称入射角;β——波前与地面法线的夹角,称出射角。
地震物探工作总结
地震物探工作总结
地震物探工作是地质勘探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
传播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为地质资源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大量地震物探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现在我来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在地震物探工作中采用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包括地震勘
探仪、地震波分析软件等。
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获取地下结构信息,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其次,我们在地震物探工作中注重了团队合作和交流。
地震物探工作需要多个
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组建了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包括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工程师等。
在工作中,我们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果。
此外,我们在地震物探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地下结构复杂、
地震波传播受干扰等。
但是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为地下结构的解释和预测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总的来说,我们在地震物探工作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为地质资源勘探和
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地震物探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创新。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能够继续发扬团队合作的精神,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为地质勘探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总结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总结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通过学习,学生应能:1.描述地震波的特性及其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过程。
2.解释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包括地震波的接收、记录和解释。
3.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4.评价地震勘探技术在油气勘探、地质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5.认识到地震勘探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勘探基本概念:地震波、地震剖面、地震相等。
2.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3.地震剖面图解释:地震剖面图的构成、地震相的识别与解释。
4.地震勘探应用:油气勘探、地质工程、地震监测等。
5.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震勘探案例,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实验法:让学生参与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剖面图解释的实验,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4.讨论法:学生就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1.教材:《地震勘探原理与应用》等。
2.参考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料,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直观展示地震勘探技术和应用。
4.实验设备:配置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和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综上所述,本课程将围绕教学目标,采用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旨在提高学生的地震勘探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对地震勘探原理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2)地震波的激发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
激发方式:炸药震源的井中激发、土坑等。
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1)小排列(最常用)3-5m道距、连续观测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2)直角排列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4)环境噪声调查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1)规则干扰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
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
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能量较强)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地震勘探重点总结
绪 论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质法—岩石露头 物探法—面积覆盖、连续测量、间接 钻井法—一点、直接勘探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重力法—岩石密度差异 磁法—岩石磁性差异电法—岩石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岩石弹性差异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作业范围大、布局灵活、成本低等特点,是最有效的物探方法。
(3)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透射波路径 反射波路径 滑行波路径 (4)地震勘探的几种方法 折射波法 反射波法—主要的地震勘探方法 (基本原理: 回声测距原理)h=1/2vt 透射波法地震勘探的三大环节 野外采集 室内处理 资料解释 (1) 野外采集 按照预先设计的观测系统,炮点激发、检波器接收、仪器记录,得到原始地震资料(按时分道)。
数据通常记成SEGB 或SEGD 格式,班报有电子格式的和手写格式的。
这一部分工作由物探地震小队完成 (2)室内处理 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转化为可用于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 包括: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块内容。
这部分工作由资料处理中心完成 (3)资料解释 结合地质、测井、录井、油藏工程等,进行综合解释。
多由物探研究院、物探公司、地质研究院、采油厂地质所等完成。
井间地震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地下成像资料,能分辨2-5米薄层和小断层,为描述井间精细构造、薄层砂体分布,确定储层连通性、剩余油分布等复杂地质问题,指导调整井的布署和采收率的提高,提供非常可靠的技术手段 地震勘探期望解决的问题⏹ 1、 h=1/2vt ,时间t 不仅包含有地下界面的深度信息,而且还有炮检距(x )的信息。
如何消除?-----动校正⏹ 2、地表的起伏变化、表层低速带厚度变化等如何消除?------静校正。
⏹ 3、地下地层的成层性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如何认识和利用速度及其差异。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质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勘探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需求,我于近期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地震勘探实习。
二、实习单位及内容实习单位为我国某知名地震勘探公司,实习内容包括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野外施工技术、数据处理及解释等。
三、实习过程1.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学习在实习的第一阶段,我们学习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面接收到的反射波和折射波,来推断地下地质结构的方法。
2. 野外施工技术学习在实习的第二阶段,我们学习了野外施工技术。
主要包括地震勘探仪器、地震炮点布置、地震检波器布设、地震数据采集等。
(1)地震勘探仪器:我们学习了地震勘探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如地震检波器、地震放大器、地震记录仪等。
(2)地震炮点布置:学习了地震炮点布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炮点间距、炮点数量等。
(3)地震检波器布设:学习了地震检波器的布设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检波器间距、检波器类型等。
(4)地震数据采集:学习了地震数据采集的流程和操作方法,如激发、记录、数据传输等。
3. 数据处理及解释学习在实习的第三阶段,我们学习了地震数据处理及解释。
主要包括地震数据预处理、地震数据解释、地质建模等。
(1)地震数据预处理:学习了地震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静校正、动校正、滤波等。
(2)地震数据解释:学习了地震数据解释的方法和技巧,如反射层解释、构造解释等。
(3)地质建模:学习了地质建模的方法和步骤,如地质建模软件的使用、地质模型的优化等。
四、实习收获1. 提高了专业素养:通过实习,我对地震勘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野外施工技术、数据处理及解释等知识。
2. 增强了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亲身体验了地震勘探的各个环节,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工农员地震勘探年终总结
工农员地震勘探年终总结工农员地震勘探年终总结1xx年转瞬就要结束,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令人欣慰,首先我要对各位领导、同事和师傅们表示诚心的感谢!正是在你们的大力关心下,干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恳切待人,团结协作,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不断提高业务力量和工作效率,我的业务水平才取得这样的进步。
下面我就这一年来的工作、思想和学习等方面的状况向领导、各位同事做一下总结。
xx年度,本人在289地震队工农组工农员岗位,随队参与了宁夏兴仁堡二维地震勘探采集项目的施工,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民居多,对于工农工作而言,环境冗杂而困难,同时也存在的巨大的挑战。
为能够干好工农员本职工作,为小队顺当生产保驾护航,向当地老百姓了解工农工作存在的困难,同时通过小队踏勘多媒体、施工设计等资料的学习,对项目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进入工区后,通过对前期踏勘的分析、与领导的沟通,对项目有了更深化的了解。
在工作中,我遵守公司的各项管理规定,本着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从事工农工作4年的阅历,以及与几位同事的协作,实现了自开炮后,始终到项目结束,没有因工农关系停工一天的记录,为小队生产,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圆满完成了本职工作。
另外,在思想上,我没有放松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想主动向上主动学习政治理论,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剧烈的`责任感,主动主动学习工农专业学问和各岗位理论学问,边学习边提高,大局意识和负责任意识得到增添。
在工作中遵守公司的各项管理规定,本着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勤勤恳恳,仔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成长。
工农员地震勘探年终总结220xx年转瞬就要结束,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令人欣慰,首先我要对各位领导、同事和师傅们表示诚心的感谢!正是在你们的大力关心下,干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恳切待人,团结协作,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不断提高业务力量和工作效率,我的业务水平才取得这样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即用物理的原理研究地质构造和解决找矿勘探中问题的方法。
目前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
2、地震勘探:1.效果最好(精度高)2.用得最多(90%)3.发展最快4.和油气勘探与开发联系最紧密!3、勘探石油的方法目前有三类:地质法、钻探法、物探法。
4、在勘探油气的各种物探方法中,地震勘探已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5、所谓的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情况,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标的一种物探方法。
6、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基本上可分为三个环节: ①野外工作。
②室内资料处理。
③地震资料的解释。
7、地震勘探方法与其他物探方法(重、磁、电)相比,具有精度高的优点,其他物探方法都不可能象地震方法那样能详细而较准确地了解地下有浅到深一整套地层的构造特点。
地震方法与钻探方法相比又有成本低以及可以了解大面积的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特点。
因此,地震勘探已成为石油勘探中一种最重要的勘探方法。
8、同一反射界面的波,其波形特征是相似,不同反射界面的波其波形特征是不同的,这就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常用的基本法则之一。
9、惠更斯原理:介质中波所传到的各点,都可以看成新的波源,叫做子波源。
可以认为,每个子波源都向各个方向发出微弱的波,叫做子波。
子波是以所在点处的波速传播的。
10、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所走的路径遵守时间最小。
11、地震波是在地下岩石中传播的弹性波,其类型纵波、横波、面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等。
12、弹性模量:1.杨氏模量(E)T=E e 2.体变模量(K)K=-Kθ 3.切变模量(μ)F=μψ 4.拉梅常数(λ)G=λ e 5.泊松比(σ)13、对于大多数弹性介质,σ约为0.25,非常坚硬的岩石是0.05,固结性很差的松软介质,大约为0.45,对于液体,μ=0,所以σ可达最大值0.5。
14、体波是能够在整个弹性体内传播的地震波。
按照弹性形变的基本类型或岩石质点振动的不同形式,体波又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
纵波的特点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的特点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横波只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15、在地震勘探中主要是利用纵波:在地震勘探中,不论用炸药震源还是非炸药震源,一般都是向外产生均匀对称的压缩力。
因此使质点发生体变,即主要产生纵波。
但由于地层的不均匀性和激发作用的不对称性,所以也同时产生横波。
地层不均匀性和激发作用的不对称性越明显,越容易产生明显的横波。
另外,对于同一岩层来说,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总是不相同的,一般纵波的传播速度总是大于横波。
故在某一点进行观测时,首先接受到纵波,纵波的能量散失比横波少,所以纵波能量比横波强,故可以接收到较清晰的纵波纪录。
16、面波只存在于岩层的分界面附近,并沿着岩层分界面传播。
在垂直于岩层分界面的方向上,其强度随着离开分界面距离的增大而迅速衰减。
1. 瑞利波:只存在于自由表面(地面)附近,并沿着地面传播的地震波。
它的特点是地面质点在平行于波传播方向的垂直面内作振动。
瑞利波是影响陆上地震勘探最主要的面波,是主要的干扰波之一。
2. 拉夫波:产生的条件是当上层介质中横波的速度Vs1小于下层介质中的横波速度Vs2时,则在满足这种条件的界面附近会产生拉夫波。
它的特点是界面上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其速度介于上、下层介质中横波波速之间,即Vs1<VL<Vs2。
3. 斯通利波:是海上地震勘探的干扰波。
17、反射波地震勘探主要采用纵波勘探,所以一般把纵波称为有效波,而把横波、面波、声波都看作是干扰波。
当然,在采用横波勘探时,纵波和其它波都是干扰波。
18、反射波产生的条件:当界面两边的介质的波阻抗相同时,在界面上只有透射而无反射,只有当界面两边介质的波阻抗有差异的时候,才会有反射波产生。
19、、反射波的强度:界面两边的波阻抗差别越大,反射波强度越强。
此外,反射强度还与两边介质的波阻抗之和有关。
和越大,反射强度越弱。
一般地层的波阻抗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所以当有相同的波阻抗差时,深层的反射比浅层弱。
20、折射波产生条件是:下层介质的波速必须大于上层介质的波速。
在多层介质中,如果有一层的波速大于下伏所有各层的波速,则这些下伏层上都不能形成折射波。
21、地震测线布置的原则:1. 测线应尽量是直线。
2. 主测线应垂直构造走向,联络测线平行于构造走向。
3. 测线应尽量通过已有的井位。
4. 测线间距随勘探程度或勘探阶段的不同,应由疏到密。
22、地震勘探工作一般可分为区域测量、面积普查、面积详查、构造细测四个阶段。
23、试验工作的目的就是选取工区内最佳的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
试验的内容主要包括干扰波调查、激发接收条件的选择和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和测定等。
24、现阶段非炸药震源还只是炸药震源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取代。
25、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的仪器,简称地震仪。
现代地震仪主要有检波器、放大器、数字记录器以及做监视用的显示器等装置组成26、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称为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的选择取决于地震勘探任务、工区地质条件和采用的工作方法。
总的原则是尽量使记录到的地下界面能被连续追踪,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干涉的现象,并要求施工简单。
27、对界面上的某一点进行观测,又称采样或覆盖。
若对每个点只观测一次,称为单次覆盖,若观测多次则称为多次覆盖。
28、观测系统的术语:1. 检波道数(N):记录由同一个震源激发的振动时,同一个排列上检波器的个数。
2. 道间距(ᅀX):相邻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3. 排列长度(L):它是检波器安置在地表的长度。
4. 偏移距(X1):是指第一个检波器到炮点(震源)的距离。
5. 最大炮检距(Xmax):它是指炮点到最远检波器的距离。
6. 放炮形式:一般为端点放炮和终点放炮两种。
29、地震组合法是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传播方向不同,压制干扰波提高资料的信躁比(有效信号和噪音之比)的一种有效的野外工作方法。
主要用于压制面波之类的低速规则干扰和无规则的随即干扰。
30、所谓组合指的是用多个检波器组成一个地震道的输入或者采用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总震源,前者称组合检波,后者称组合爆炸。
两者原理相同。
31、时距曲线就是表示地震波的传播时间t和爆炸点与检波点之间距离x的关系曲线。
32、研究地震波时距曲线的意义:①分析并掌握各种类型地震波的时距曲线特点,是在地震记录上识别各种类型地震波的重要依据。
②地震勘探可以通过时距曲线来解决构造问题。
33、由一点激发,若干接收点记录的时距曲线叫共炮点时距曲线。
34、所谓直达波是指波从震源出发直接到达各检波器的地震波。
直达波时距曲线方程:t=x/v 是一直线。
35、水平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1. 是一条双曲线;2. 双曲线的顶点(时距曲线的极小点)总是位于震源点的正上方,即tmin=2h/v;3. 在同一接收点直达波总比反射波先到达,因此,反射波时距曲线总是位于直达波时距曲线的上方,且随x的增大,直达波时距曲线逐渐靠近反射波时距曲线,但两者总不会相交,即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4. 时距曲线对应地下一段反射界面,且反射界面长度为地表测线长度的一半。
36、倾斜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1. 是一条双曲线;2. 时距曲线的极小点总是相对激发点偏向界面上倾一侧;3. 极小点实际上是虚震源在测线上的投影,由震源到极小点的反射波射线是所有射线中最短的一条;4. 时距曲线是以过极小点的时间轴为对称的。
37、正常时差定义:水平界面情况下,由炮检距x ≠0所引起的时差。
即任一接收点的反射波传播时间tx 与t0时间之差就是正常时差,用ᅀt 表示。
38、正常时差的物理意义是: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
一般埋藏较深的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较平缓,而埋藏较浅的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较陡,即斜率变化较大。
39、正常时差的用途:40、将反射波旅行时,校正到炮检距中点的自激自收时间 的过程叫动校正 41、绕射波的时距曲线也是双曲线,与反射波的时距曲线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1. 在绕射点R 上产生的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在R’点上激发、深度为h/2的水平界面上形成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相比,其形状是一样的,同为双曲线。
由于时距曲线的弯曲度随深度减小而增大,所以绕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与同t0值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相比,要弯曲得多。
2. 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R 的正上方,而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爆炸点O 点的正上方。
3. 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
4. 由于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比t0值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弯曲度大,当用一次反射波的时差进行动校正时,由于校正量不足,所以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线仍然是曲线。
42、在时间记录剖面上,绕射波与反射波的显示是有明显区别的。
因为正常反射波的同相轴经动校正后变为直线形式,而绕射波的同相轴经动校正后仍为双曲线形式。
由于绕射波客观地反映了地下的绕射点,因而利用绕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的特征,可以准确地确定地下断点、尖灭点、不整合突起点的真实位置。
43、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绕射波有以下特点:1.均匀介质情况下绕射波几何形态为双曲线。
双曲线的顶点位置即绕射点(断点、尖灭点等),因此识别出绕射波就可以帮助解释一些特殊地质现象,准确确定岩性尖灭点。
2.绕射波在绕射点处能量最强,向两侧逐渐减弱、消失。
3.断点产生的绕射波与平界面反射波在绕射点处相切;内、外半支绕射波的相位相差1800,外半支相位与平界面反射波相同,较为明显,内半支相位相反,难以看清。
因此,剖面上表现为似乎反射波还在向外延伸、弯曲、能量减弱,甚至断层上、下盘界面连起来的假相,即“断层mt 0波不断,反射连绕射”。
4.当测线与断棱方向不是正交时,绕射波变得平缓。
44、断面波有如下特点:1. 断面波实际上是大倾角反射波,断面波同相轴比一般反射波同相轴倾角大。
2. 由于偏移的作用,断面波位置并不正好在断面处,而是向断面下倾方向偏移,加之断面倾角大,故断面波往往与下降盘反射波斜交,发生干涉现象。
3. 断面两侧岩性大且不稳定,故断面反射系数时大时小,时正时负;加之断面的光滑程度不同,造成断面波能量变化大、波形不稳,常常是断断续续地出现。
4. 在断层落差大、延伸长、断面波较强的地区,同一断层面的断面波在多条测线上均可观测到,并能互相闭合。
45、回转波在剖面上有如下特征:1. 整体形态呈“蝴蝶结”状或“圆环”状。
其回转范围与界面埋深和界面曲率有关,埋藏越深越弯曲,回转区越大,反之,则越小。
2. 回转波的两端与两侧平界面反射波相切,切点为回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