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版)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中医灸法的应用 ppt课件
前言
1、灸法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
以艾绒为主要燃烧材料,烧灼、薰熨或刺激体表的一定部 位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 “灸焫”
特点
➢具有火热之性,是一种温热性刺激
➢弥补针药之不足 阳气衰微,沉寒痼冷
特殊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 ppt课件
法
间接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附子饼灸
温和灸
分 灸法
悬 灸 雀啄灸
回旋灸
类
艾卷灸
(条) 实按灸 太乙针灸
表
雷火针灸
温针灸
温灸器灸——各种温灸器
非艾灸类 灯草灸
天 灸 ppt课件
8
灸法种类和应用
(一)艾炷灸
概念:圆锥形的艾团。壮: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艾炷 制作
规格:大、中、小
ppt课件
9
灸法种类和应用
5
前言
2、施灸材料
性属温热,纯阳之性;芳香无毒,主灸百病
艾叶 易燃,渗透
艾
药源丰富,价廉
艾绒 ①芳香;②易燃,温和;③使用方便
其他
ppt课件
6
一、灸法的作用
防病保健
逆灸-“无病而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
保健灸(《针灸ຫໍສະໝຸດ 英》)扶阳培元, “卫外而为固”
温经散寒
温经通络--风寒湿痹证 温中驱寒逐湿--寒湿为患、阳虚诸证
阳阴 左右对称 依次施灸
(二)艾灸补泻法
《灵枢•背俞》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等待)自灭也; 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傅,拊)其艾,须其 火灭也。”
ppt课件
17
三、施灸的注意事项
灸法的运用PPT课件
16
腰痛
❖ 取穴 阿是穴 肾 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命 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 灸法 艾条悬灸、盒灸
17
肱骨外上髁炎
❖ 取穴 阿是穴
❖ 灸法 小艾炷直接灸、5壮
18
腱鞘炎
❖ 取穴 阿是穴
❖ 灸法 艾炷灸、艾条温和灸、药线点灸等
治疗痛经、闭经、胎位不正等妇科病症。 ❖ 六.拔毒泻热,消瘀散结
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肌长肉的功效。 ❖ 七. 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7
灸法的研究进展
❖ 一.灸法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如:隔药灸至阳穴,能改善心肌缺血。对血压,心率功能有调节作
用。 ❖ 二.灸法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如:熏脐灸具有与吗丁啉类似的促进胃窦运动作用 ❖ 三.灸法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19
20
❖ 灸法 艾条温和悬灸,每穴十分钟左右
11
腹痛
❖ 取穴 神阙(肚脐)、关元
❖ 灸法 艾盒灸,各灸15分钟
12
泄泻
❖ 取穴 神阙(肚脐)
❖ 灸法 艾盒灸,灸15分钟
13
便秘
❖ 取穴 天枢(肚脐两侧2寸处 )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 支沟(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2
间接灸
3
温和灸
4
温针灸
5
灸盒
6
灸法的功效及适用范围
❖ 一.温散寒邪,活血止痛 灸法依其火热之性,可温中散寒,治疗中焦虚寒引起的呕吐、腹痛、
泄泻等症。 ❖ 二.温阳补虚,回阳固脱
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症,如久泻、久痢、遗尿、遗精、阳 痿、早泄、虚脱、休克。 ❖ 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灸法操作规范
灸法操作规范一、灸法的分类1、艾柱直接灸(1)化脓灸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2)非化脓灸(无瘢痕灸):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
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
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2、艾炷间接灸艾炷间接灸,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
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
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1)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 1 -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
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
生姜味辛,性微温。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2)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
大蒜味辛,性温。
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
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3)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
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
灸法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灸法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一.艾炷灸临床施灸,首先应选择正确的体位,要求病人的体位平正舒适,并嘱患者不可变动体位或姿势,这不仅有利于准确定穴,而且还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顺利完成。
《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无使倾倒,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
若坐点则坐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
”(一) 着肤灸法着肤灸法又称直接灸法,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的方法。
因其灸后皮肤不潰烂化脓,不遗留疤痕,故还称“无疤痕灸”。
其操作过程如下:1.选择体位和定穴:据所需施灸的部位选择舒适平正的体位,体位放妥后在上面正确点穴(可用圆棒蘸龙胆紫或墨笔在穴位上点作标志)。
2.安放艾炷: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些大蒜液或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和刺激作用。
然后在其未干期间将艾炷放在穴位上。
3.燃艾施灸:用线香点燃艾炷。
虽然艾炷在皮肤上直接灸治,但不可灼伤皮肤,待艾炷烧至一半,病者感觉皮肤发烫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另换艾炷再灸,直至灸满一定壮数为止。
灸后局部皮肤发生红晕。
(二)隔物灸法施灸时在艾炷与皮肤间隔垫某些物品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热时则换炷再灸,直至皮肤红润为度,这种方法称隔物灸,又称间接灸法。
所隔物品因病而设,或切成片,或制成药饼,或研成药末。
现介绍几种常用隔物灸法:1.隔姜灸:切取生姜一片,约0.3cm厚,用针穿刺数孔,放于所灸部位施灸。
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直待皮肤出现潮红为止。
2.隔蒜灸:独头大蒜切成0.3cm左右厚的薄片,用针穿刺数孔,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2~3壮换去蒜片。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易起泡造成创伤,故慎用。
3.隔盐灸:用于脐窝部(神阙穴)施灸,故又称“神阙灸”。
操作时用纯净干燥的食盐或干燥食盐块研末填平脐窝,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
亦可不用姜片,但将艾炷直接放在食盐上,则食盐容易爆起,以致烫伤,当注意。
二.艾条灸(一) 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0.5~1寸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灸法操作规范
灸法操作规范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烧灼熏烤的一种疗法。
借其温热性和药物的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及穴位主要适用于适用于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常灸肩骨禺、曲池、外关、合谷、中渚、环跳、阳陵泉、太冲、绝骨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有防病保健作用。
操作步骤一、艾条灸(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
(三) 操作方法1、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皮肤约3厘米高进行熏烤。
以病人肩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一般每处灸5~15分钟。
2、雀啄灸:点燃艾条一瑞,对准施灸部位,如鸟雀啄食般地一上一下移动。
一般可灸2~5分钟。
3、回旋灸:点燃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来回旋转移动。
一般可灸20~30分钟。
(四) 注意事项1、施灸时要安排好病人体位,以防文火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
2、注意观察施灸部位的情况,对感觉迟钝的病人尤应注意,防止烧伤。
3、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如灸后局部起水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
二、艾炷灸(一) 直接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炷(取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捏成圆锥状。
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一厘米,炷底: 直径约0.8厘米)、火柴、蒜汁或凡士林、膏药等。
2、操作方法:(1)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置艾炷于上点撚,当艾炷烧剩2/5左右,病人感灼痛时,即取下换炷再灸。
一般可灸3~7壮。
(2)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少许蒜汁,再置艾炷于上点燃,直至艾炷燃尽为一壮,除去艾灰,加炷再灸,一般可灸3~7壮。
灸毕,贴上膏药。
化脓期间,每日换膏药一次。
3、注意事项:(1)同艾条灸。
(2)瘢痕灸中因造成烧伤而致剧烈疼痛,事先应取得病人同意与合作,灸时可用手在灸处四周轻拍,以缓解疼痛。
艾灸技术操作ppt课件ppt课件
26
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痛经 1
•1 痛经多因体质素弱,气血不足,冲任失调,胞宫 失养,复因情志不调、或经期受寒饮冷,以致 经血滞于胞宫而成。以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 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为主要临床表 现。
• 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 行诊断。本病相当于西 医的原发性痛经。
14
14
施灸时的注意事项 1
•1 ③颜面五官、阴部和有大血管的
部位不宜施用直接灸; • ④关节活动处不宜化脓灸。 • ⑤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 ⑥对神昏、感觉迟钝的患者,不
可灸过量,要避免烫伤。
15
15
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感冒 1
•1 (一)感冒 • 感冒常由外感风寒,客于肺卫, 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 痛、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 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 可按照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 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进行诊断。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普 通感冒病。 • 治 则:疏风解表散寒。常用悬 灸法、隔姜灸法。
25
25
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泄泻 1
• 4、隔盐灸法:取神阙穴,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于盐 1 置一薄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大艾炷施灸。当患 者感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 燃尽,易灸。每次艾灸7~10壮。每日1次,5~7次为1疗 程。
• 特别提示: 隔盐灸前应清洁神阙穴局部,艾灸时时刻询问患者 的局部感觉,避免烫伤。
29
29
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痛经 1
• 4、隔姜灸法:用鲜姜切成直径大 约3厘米~4厘米.厚约0.3厘米~ 1 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 0.4 然后置于穴位上,以艾炷放置于姜 片上点燃施灸。 • 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 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 尽,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7—10 壮。每次选取3-4穴,每日1次,以 每个月经周期的月经前3—4天开始 治疗。5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 周期。
灸法操作规程完整
灸法(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使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施灸部位2-5厘米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厘米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施灸完毕后,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内,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灸法(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目的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0.8cm,直接或间接置于施灸部位(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疾病,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灸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 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 (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无名指 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 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 用横指同身寸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 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 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吐、散寒止痛的作用。
❖ 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 疡等病症,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 隔盐灸: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 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 隔附子饼灸: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 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 作用。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头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
面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 18
突下(大椎)
部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9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胸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9
腹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大椎
❖ 归经:督脉 ❖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
1.热病、疟疾、恶寒发热等外感病证 2.项强,脊痛 3.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
肺腧
❖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主治:
1.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 2.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肾腧
❖ 艾条灸 即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艾条灸
艾灸疗法课件.ppt
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 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部位
先上后下 先阳后阴
艾炷
先小后大
壮数
先少后多
(二)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 疗。
2. 对 颜 面 、 五 官 、 有 大 血 管 的 部 位、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 痕灸。
• (四)痛经
• 痛经多因体质素弱,气血不足,冲任失调,胞宫
失养,复因情志失调、或经期受寒饮冷,以致经血滞 于胞宫而成。以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中发生周期性小 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 的原发性痛经
• 治则:温养冲任,通经止痛。常用悬灸法、隔姜 灸法。
• 操作步骤:
• 1、取穴:中极、气海、三阴交。 • 2、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肝
火力温和
艾绒的制作
选用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 杂质,即可制成纯净细软的艾绒,
晒干贮藏,以备应用。
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 载:“脏寒生满病,
其治宜灸焫”
常用于治疗脏腑虚寒证及实寒证如 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 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 泻、痢疾等。
(二)扶阳固脱
灸
烧灼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 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 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 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属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 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故有“蕲艾”之称。
《名医别录》载:"艾味苦, 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灸法操作规程
灸法(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使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施灸部位2-5厘米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厘米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施灸完毕后,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内,熄灭艾火。
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灸法(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目的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直接或间接置于施灸部位(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疾病,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
实用艾灸养生图例
十大艾灸保健养生穴详细介绍及使用(附图)中医学认为,灸法适应症广,疗效迅速,安全可靠,易学易用,特别适合于家庭治疗和保健。
病症无论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均可施灸,广泛的运用于各科疾病治疗与保健中。
经常艾灸一些人体的保健穴:中脘,神阙,命门,气海,关元,足三里等,可以保健升阳,延年益寿。
【艾灸的时间】1、季节:艾灸最好的季节是夏季,因为艾灸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的效果好,在夏季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艾灸,补益的效果最佳。
其次,在冬季,如果经常出现怕冷和感冒,也可以经常艾灸。
2、时辰:一天当中,早上人和大自然的阳气升发,到中午午时最旺,而后逐渐减退,因此,需要补益阳气的人群可以在上午9-11点时段进行艾灸,如果在晚上补益阳气进行艾灸,可能造成夜晚阳不入阴而引起失眠。
【艾灸的顺序】:先阳后阴,先背腰部后胸腹部,先上部后下部,先头面躯干后四肢,先灸左方,再灸右方;【艾灸的禁忌】颜面五官,心脏大血管处,心经区,阴部及重要经腱,关节活动处,不宜施直接灸,以防危险或留疤痕影响功能;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灸;高热病人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女性经期时期禁灸;过度疲劳不宜温灸。
【注意事项】不要急于求成,一次灸过多穴位,灸过长时间。
治疗某种疾病要严格按照治疗该病的要求去灸。
日常养生灸,每次可灸2、3个穴位,一个穴位灸10-20分钟。
时间上有4种选择:可以隔天灸或灸2天停一天;每周灸3-5天;连续灸10天,停1周;切忌长期不停歇的一直灸,也不要想起来才灸一次。
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及时换取新鲜空气;艾灸的上火现象,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这也是艾灸的一种反应,这种现象表明阴阳正在调整,阳不胜阴,这时要多喝白开水。
艾灸方法大全(附图)
艾灸方法大全(附图)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艾条,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穴位熏灼,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其中艾灸中的灸法形形色色,每一种灸法都有它独特的作用特点,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它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等作用。
今天我们总结一下现代我们常用的一些灸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艾柱灸艾炷灸:是将艾绒作成圆锥形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
艾炷叫做灸一壮。
分大、中、小三种灸将艾炷直接放在腧穴皮肤上施灸。
无瘢痕灸、瘢痕灸⑴ 无瘢痕灸(非化脓灸)方法:在腧穴皮肤涂凡士林,将麦粒大小的艾炷放置腧穴上施灸,至患者略感灼痛即移去或按灭艾炷,灸3~7壮,以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适应症: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⑵ 瘢痕灸(化脓灸)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属于艾炷灸之直接灸的一种。
系指以艾炷直接灸灼穴位皮肤,渐致化脓,最后形成瘢痕的一种灸法。
方法:在腧穴皮肤涂上大蒜液,放置艾炷点燃施灸,燃尽后方可换炷,每换一壮即涂大蒜液一次,可灸7~9壮。
处理:灸后在腧穴敷上灸疮膏药(淡水膏),大约1周化脓,化脓后每日换膏药一次,保持局部清洁,45天左右愈合,留有疤痕。
适应症:哮喘、慢性胃肠炎、瘰疠等。
注意: 灸疮化脓期间局部注意清洁,避免感染间接隔物灸在腧穴皮肤上加垫药物后再放艾炷施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⑴隔姜灸操作:将新鲜的生姜切成直径2~3cm,厚度0.2~0.3cm的薄片,用针在中间刺数孔便于热力传导,把姜片置于腧穴上,再在上面放置蚕豆大或黄豆大的艾炷,点燃施灸至感到灼热时,换炷再灸一般可灸5~10壮,至腧穴皮肤潮红湿润为度。
生姜功效:具有解表散寒、温中行气的功效隔姜灸适应症:外感风寒和脾胃虚寒的呕吐、胃脘痛、腹痛、泄泻以及风湿痹痛等病症。
⑵ 隔蒜灸操作:把大蒜切成厚度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刺数孔,上置艾炷后,置于腧穴或患处,点燃至感到灼热时,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基本内容提纲:1、灸法种类和操作规范;2、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3、量效要素和注意事项;4、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灸法,《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之。
”又称“艾灸”,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驱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广义的灸法即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一、灸法种类和操作规范(一)艾灸的材料1.艾叶(1)艾叶的化学成分: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是理想的灸疗原料。
(2)①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阳之性;②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体表深部;③艾产地广泛,易于采集,价格低廉;2.艾绒(1)艾绒的制备:①制作流程:采集(农历4、5月)→暴晒干燥→捣碎→筛→晒→捣→筛→艾绒(淡黄色洁净细软)②分类:按加工程度不同分为:粗绒(艾条或间接灸);细绒(直接灸)③分级:优—质量以无杂质、柔软易团聚、干燥;劣—以含杂质、生硬不易团聚、湿润,燃烧时易破裂,散落火花而灼伤皮肤,不宜采用新制艾绒—含挥发油多,灸时火力过强,有失温和之性,常致患者不能耐受;陈旧艾绒—临床常用(2)艾绒的储藏密闭于干燥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处;并于每年天气晴朗时重复暴晒几次,以防潮湿、霉烂或虫蛀。
3.艾绒制品(1)艾炷①艾炷规格:(直径与高度大致相等)小炷:麦粒大,常置于穴位或病变部烧灼,作直接灸用中炷:半截枣核大,作间接灸用;大炷:半截橄榄大,可燃烧3~5分钟,作间接灸用②艾柱制作方法ⅰ.手工制作法:上尖下平的圆锥体;要求搓捏紧实,能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由强到弱,患者易于耐受,且耐燃而不易爆;大小可随治疗需要而定。
ⅱ.艾炷器制作法:艾绒紧密,大小一致,便于应用(2)艾条(艾卷)长20cm,直径1.5cm,常用于悬起灸、实按灸①纯艾条:不含药物②药艾条:ⅰ常用药艾条: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研成细末;每支艾条加药末6g。
ⅱ太乙针:人参、参三七、山羊血、千年健、砖地风、肉桂、川椒、乳香、没药、穿山甲、小茴香、苍术、蕲艾、甘草、防风、麝香ⅲ雷火针:艾绒、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麝香(二)艾柱灸法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置在施灸部位皮肤上烧灼的方法又称着肤灸、明灸。
(1)化脓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置在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灸法。
因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又称瘢痕灸。
灸疮的发与不发是取效的关键①操作方法:患者体位:平正、舒适安放艾炷:在穴位涂凡士林增加黏附作用,使艾炷不易滚落;线香点燃ⅰ.间断法:每炷燃尽熄灭后,除去灰烬,另换一炷再燃;不易出现循经感传;ⅱ.连续法:不待艾炷燃尽,将灭未灭之际在余烬上再加新炷;可出现循经感传。
a.灸穴疼痛灼热:病人不能耐受,手拍打穴处周围,或在其附近抓挠,或拍打身体其他部位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b.灸满壮数后,灸穴上敷贴淡膏药c.5~7天后,出现无菌性化脓现象,有少量分泌物;疮面宜用盐水棉球揩净,避免污染;d.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可留有疤痕②临床应用:ⅰ.慢性腹泻:天枢、水分、关元、气海、脾俞、命门、肾俞;每次1穴,每穴5~7壮。
ⅱ.哮喘:定喘、肺俞、丰隆,分为两组交替灸,每穴7壮。
③注意事项:ⅰ.注意体位平直舒适,灸后不可马上饮茶,恐解火气;ⅱ.1一2小时后方可进食;ⅲ.忌生冷瓜果;ⅳ.忌大怒、大劳、大饥、大倦、受热、冒寒。
(2)非化脓灸主要是麦粒灸(稍大的艾炷亦可)。
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上施灸,灸后不引起化脓的方法。
又称为无瘢痕灸。
①操作方法:穴位涂抹凡士林(水);线香点燃,任其自燃,或微微吹气助燃ⅰ艾炷燃烧接近皮肤时,用镊子将未燃尽的艾炷移去或压灭;ⅱ艾炷燃烧接近皮肤时,待其燃尽,有清脆之爆炸声,清除余烬。
穴位处拍打减轻疼痛;一般用3~7壮,以不烫伤皮肤或气泡为准;②临床运用:ⅰ小儿发育不良:大椎、十七椎,灸至局部红晕温热而无疼痛灼伤为度,一般可灸3~7壮,每日1次,10次1疗程。
ⅱ气血两虚:气海、足三里,一般可灸3~7壮,每日1次,10次1疗程2.间接灸(隔物灸、间隔灸、间接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
(1)隔姜灸①操作方法:厚0.3cm的生姜片,针扎数个孔,置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病人有灼热痛感可将姜片提起,旋即放下,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5~10壮。
②临床应用:温中、祛寒、止呕、解表的作用,适用于感冒、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风寒湿痹(2)隔蒜灸①操作方法:隔蒜片灸:同隔姜灸;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隔蒜泥灸:将大蒜捣成蒜泥状,置患处或施灸穴位上,在蒜泥上铺上艾绒或艾炷,点燃施灸;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②临床运用:消肿、拔毒、散结、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痈、疽、疮、疖未溃,肺痨、腹中积块、蛇蝎毒虫所伤。
*铺灸或长蛇灸:大蒜500克,捣成蒜泥,自大椎穴至腰俞穴铺蒜泥一层,约2.5厘米厚、6厘米宽,周围用绵纸固定,用中艾炷在大椎穴、腰俞穴点火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患者口中有蒜味为止。
由于火热和蒜泥的刺激,背部正中多有水泡,注意防护。
民间用来治疗虚痨顽痹等证*铺灸应用举例—督脉铺灸法:①观察组39例,令患者俯卧,裸露背部,常规消毒脊柱及两侧皮肤,涂蒜汁,在脊柱正中线撒斑麝粉(斑蝥1 份,丁香、肉桂各2 份,研细末备用,人工麝香0.15 g) ,铺1 层绷带,自大椎穴至腰俞穴铺敷7 cm宽、1.25 cm厚中间稍凹陷的蒜泥,然后在蒜泥上铺长蛇形艾绒1 条,点燃艾绒头、身、尾3 点,使其自然烧灼,燃尽后再继续铺艾绒施灸,每次铺灸30 min ,灸毕移去蒜泥,用湿热毛巾轻轻揩干皮肤,即施灸完毕如起水泡,可用消毒针刺破水泡放出渗液,并用药棉揩干,涂以碘酒,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隔日换药1 次,直到结痂脱落。
每天进行康复体操锻炼。
每周治疗1 次,4 次为一疗程,3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对照组39例柳氮磺胺吡啶口服1 g ,每日2 次,连续用药3 个月。
②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7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 % ,治疗后血沉、TNF-α、ICAM-1 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1。
(3)隔盐灸①操作方法:将纯干燥的食盐纳入脐中,填平脐孔,上置大艾炷施灸;患者有灼痛,即可更换;盐上放置姜片施灸,待患者有灼痛时,将姜片提起,保留余热至燃完一炷;一般灸3~7壮,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壮数②临床运用:回阳、固脱、救逆的作用,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脱证等。
(4)隔附子灸①操作方法:附子片灸: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cm薄片,扎数孔,放施灸部位施灸附子饼灸:取生附子切细研末,用黄酒调和作饼,厚0.4cm,扎孔,置穴位上,再以大艾炷点燃施灸,附子饼干焦后再换新饼,灸至肌肤内温热,局部肌肤红晕为度。
②临床运用:有温肾壮阳作用,适用于各种阳虚证,如阳痿、早泄、遗精、疥疮久溃不敛。
(三)艾条灸法1.悬起灸(1)温和灸①操作方法:艾条一端点燃,对准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皮肤约2-3厘米,进行熏烤,一般每穴10-15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
②临床运用:一切灸法主治病症(2)回旋灸①操作方法:艾条在施灸部位上方约3厘米,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
一般每穴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cm左右,使皮肤有温热感不致于灼痛。
②临床运用:风寒湿痹、瘫痪(3)雀啄灸①操作方法:艾条在施灸部位上方约3厘米,艾条一起一落,上下移动,如鸟雀啄食样。
一般每次5min②临床运用:昏厥急救、小儿疾患、胎位不正、无乳等。
注意:此法热感较强,勿烫伤皮肤2.实按灸*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白发神针,为何称为针?——艾条实按在腧穴上,犹如针刺一般。
(1)操作方法:施灸部位铺上6-7层绵纸或布,点燃艾条,对准腧穴直按其上稍停1-2秒钟;每穴按压5-7下,以皮肤红晕为度。
(2)临床运用:风寒湿痹、痿证、虚寒证。
(3)病案举例:杨某,女,39 岁。
因心悸心慌,乏力多汗1 年余,加重6个月,于1982 年9 月28 日入院。
证见:心悸心慌,坐卧不安,心烦易怒,畏光怕热,多汗,多食易饥,气短乏力,消瘦眠差,头昏头痛,口干苦喜冷饮,手足震颤,手心湿润多汗,耳鸣,腰背酸痛,经量减少,便溏溲黄,每日2 次。
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数。
甲状腺肿大,不对称,右侧Ⅱ°,左侧Ⅰ°,可闻及血管杂音,触及可疑震颤。
心界不大,心率130 次/ min ,律齐,主动脉副区第一音亢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肝肋下2cm 触及,肝区压痛明显,右肾区叩击痛,督脉及膀胱经背俞穴有多处压痛点。
双膝关节以下非凹陷性水肿,余无特殊。
实验室检查,:T3 :315ng/ dl , T4 :20μg/ dl ;甲状腺吸碘率增加,峰值前移。
诊断:瘿气病(阴虚阳亢,气滞痰凝) 。
治疗:取穴分两组, ①风府、大椎、身柱、肩井(双) 、翳风(双) ; ②大杼、风门、肺俞、天宗(均双取) 。
两组穴位交替,每日一组,每穴均用艾卷实按灸至局部潮红,热力内透为度。
经灸治8 次后,头昏痛、心悸心慌、气短乏力、烦躁易怒、坐卧不安诸症明显减轻,易饥感消失,睡眠好转,灸治24 次后,腰酸背痛、耳鸣、双下肢肿胀等症消失。
余症显著好转。
出院后继续灸治,随访两年半,未见复发,能胜任正常劳动。
讨论:灸法治疗甲亢,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千金方》载“瘿上气短气,灸肺俞百壮”,“诸瘿,灸风池百壮”。
《外台秘要》“灸瘿法,灸大椎百壮”。
灸治阴虚内热的患者并未出现“焦骨伤筋”、“助阳伤阴”之弊。
是故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并非绝对,只要辨证准确,合理应用适宜的灸法,“微数之脉”亦能灸治。
(四)温针灸法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1.操作方法: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1~2cm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
2.临床运用:简而易行,可推广。
(五)温灸器灸法温灸器是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为温灸器灸。
1.温灸架灸(1)操作方法:①选定腧穴,首先系好橡皮带,绕身一周系紧。
②将艾条燃旺,插入灸架的顶孔红,对准灸穴,用橡皮带固定左右底袢,使灸架与皮肤垂直。
③调节温度高低,以温热略烫能耐受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