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后感《赛德克巴莱》 (1)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在观看了电影《赛德克·巴莱》后,我心中百感交集,不得不冒死发表一些个人的真实感受。
这部电影所呈现的内容让我感到痛苦和困惑,实在难以苟同。
电影中要求丈夫杀死妻子、少年之间互相残杀的情节,无疑是对最基本伦常底线的严重违背,这是绝不能容忍的行为。
无论出于何种理由,都不能成为合理化这种行为的借口。
此外,电影中宣传的保家卫国的圣战理念,与拉登的理念如出一辙,同样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恐怖主义行为,倡导和平、友爱和宽容。
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影片从下半场开始就充斥着无穷无尽的杀戮场面,各种残忍的杀害方式,如刀砍、枪杀等,不断地在银幕上闪现,血腥程度甚至让我这个成年观众都觉得难以承受。
难道杀戮一定要如此密集地表达吗?这种过度的血腥和暴力是否真的有必要?导演是否考虑过观众的感受?还有所谓的“爱国”情节,在我看来也是该片的一大败笔。
这种“爱国”并不是对中国的热爱,而是对片中“我族”概念的盲目推崇。
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不仅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反而可能引发冲突和战争,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导演在电影中通过“文化”和“抗日”的包装,试图将这种极端的思想传递给观众,这种行为简直是混蛋至极。
有人建议我观看完整版,认为完整版能够更好地展现导演的核心价值观。
然而,我认为电影的删节版恰恰能够反映出导演最真实的意图。
在该片中,最悲催的警察兄弟的遗书段落被删节,这无疑表明了导演的立场。
他并不是中立的,而是充满了热血和激情,其目的竟然是为了警示懦弱的中国人。
这是多么荒谬和可笑的逻辑!尽管这部电影在抗日题材方面表现尚可,也并非一无是处,但仅从电影本身来看,魏德圣的表现的确有些疯狂,情绪宣泄过于强烈,让我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的中国抗战片。
片中军警两兄弟的角色写得还算不错,但仍有提升的空间。
总体而言,这部电影更适合那些缩骨的人观看以受教育,尤其是伪娘和伪娘化的中国男人,他们可能会从中得到一些震撼和启发。
赛德克巴莱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上周,我观看了电影《赛德克巴莱》,它主要讲的是历史上发生于台湾的雾社事件。
在这起事件中,当地的赛德克部落在维系本部落的生存与历史传统的过程中遇到了歧视与剥削并用枪炮征服赛德克族的日本大和民族,二者在一场以征服为开端,相互歧见不断加深的文明冲突中爆发了一场双输的可怕惨剧。
在电影的开头是以赛德克部落与另一个部落争夺一头野猪最终赛德克部落的莫那砍下另一部落一个人的头颅并成功夺取野猪这一事件而展开的,而看这个事件的展开形式,两个部落之间的争斗似乎时常发生。
而后在部落的商品交易过程中,莫那的一句“这么一点东西你们也好拿来换,真是丢人”更是激起了两个部落间的宿怨和斗气,为电影后来两个部落之间的打打杀杀甚至另一部落联合日本人对付赛德克部落埋下了诱因。
虽然各部落都有着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在部落争斗中频繁获胜的部落甚至还有很强的骄傲感,但是我认为,为了本部落更安定地生活、更长久地生存与发展,就应该收敛桀骜之心,在坚持本部落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尊重其他部落,和其他部落和睦共处、求同存异,尽力维持部落间的友好和谐,这样其他部落才会从心底里敬畏你,而不是因为满心的宿怨而一天到晚筹谋着怎么消灭你,这个部落才能更长久地维系下去。
不同部落之间如此,不同民族间也是如此。
日本大和民族的入侵,让德赛克民族直接面对的是枪炮与征服,间接面对的是歧视与不公,日本人更是将当地德赛克人定位为“野蛮人”,逼迫他们充当伐木搬木的廉价劳动力。
种种不尊重与不公平的待遇让德赛克人对日本人的仇怨愈积愈深。
而后来德赛克民族的一次婚宴当中莫那的长子向恰巧巡查路过的日本军官吉村敬酒过程中遭到吉村的拒绝,理由是“讨厌不洁的宴席”,试图甩开莫那长子,并以警棍敲打他的手,引发在场德赛克的愤怒,群起殴打吉村。
这一事件最后成了雾社事件的导火索,激起了族人对日本人新仇旧恨的一并爆发,激烈的战斗不久便展开了,最后的结果是两个民族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我想,正是日本大和民族对德赛克民族的种种蔑视与不尊重,才导致了文化差异与政治征服背景下二者的激烈对抗,逼得本来就对大和民族的强行征服心存不满的德赛克民族走投无路、毅然反抗。
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我曾经见过太多电影,但这一部电影《赛德克巴莱》让我对电影的了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部电影由台湾导演魏德圣执导,讲述了种族歧视、抵抗和自由的故事。
影片运用了许多并不常见的技法,例如以暗色调的画面来展现整个故事,这些特点都让人难以忘怀。
此电影以在台湾殖民统治时期,由布农族人和汉人之间的纷争和矛盾作为背景。
在这个时期,布农族人遭受歧视与污辱,他们不堪忍受的痛苦和屈辱迫使他们发起了起义。
主人公是一个勇敢而坚定的领袖,他开始招募战士和志愿者,试图用烈火和勇气反抗统治。
在自由和生死的关头,人类的信仰和意志的坚定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部电影由四个小时长度组成,包含了两个部分,但影片不会让人感到冗长或烦躁,反而让人沉浸在荡涤心灵的冲击中。
影片中,电影制作方利用音乐、场景和演技等多种元素来表现角色。
此外,人物和文字的表达也紧密相连,整体呈现出独特而美妙的风貌。
在剧情过程中,观众会感到紧张、痛苦、愤怒、坚决、希望等情感,同时也感受到内心对电影世界的敬仰和感叹。
在电影中,有许多精彩的视觉和声音元素,其中最出色的就是细微之处的表现和处理。
电影制作方在人物的表现和视觉上都下足了功夫。
整个电影中非常注重细节,每个场景都可以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细节和深度的情感。
主角的肢体与神态,营造的氛围以及场景的呈现都达到了至高的水准,成为整个故事链的基础。
引用台词、画面和音乐等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整个故事情感。
例如影片中使用的肢体语言和情感连接,在细节处理上体现了极高的水准。
另外,影片中的配乐也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音乐氛围的营造让人们对主角的情感历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此电影不仅仅是为了呈现一段历史的故事,更是探讨了人性、勇气和自由的大议题。
通过主人公的奋斗和抗争,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精彩,体验到自由和渴望的梦想。
电影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深深地触碰到了我的心灵。
总的来说,电影《赛德克巴莱》是一部非常令人惊艳的电影。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500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500《赛德克巴莱》是一部激励人心的电影,它讲述了台湾部落泰雅族人民抵抗日本殖民者的故事。
观看《赛德克巴莱》后,我被片中所展现的勇气、坚持和团结深深打动。
本文将从电影的剧情、人物形象和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展示我对这部作品的观后感。
首先,电影《赛德克巴莱》的剧情引人入胜,情节紧凑而不失细腻。
该片以泰雅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鲁道夫(Mona Rudao)的视角,展示了他为保卫土地、保护族人而奋起抵抗的故事。
电影的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每一幕都充满紧张和悬疑。
特别是鲁道夫带领泰雅族人民与日本军队展开的一系列战斗场面,令人仿佛亲身体验到他们的苦难和不屈。
剧情的设置巧妙,情感的表达细腻,让观众情感共鸣,引起深思。
其次,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真实而饱满。
主人公鲁道夫是一个敢于为民族利益而奋斗的勇者。
他坚定的民族意识以及英勇无畏的精神,使他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鲁道夫的形象展示了泰雅族人民对土地、对自由的执着追求,使观众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同时,电影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他们与鲁道夫一起组成了一个坚定的团队,为抵抗日本佔领乡泰雅族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这些人物形象传递出的团结和互助的价值观念,激励着观众在面对困境时勇往直前。
电影的主题是对抗殖民统治和追求自由。
《赛德克巴莱》所展示的主题非常明确,通过描述泰雅族人民的抵抗运动,揭示了殖民统治对于一个民族的摧残和奴役。
电影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情感,传递了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以及对家园的热爱。
这一主题深深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使观众对历史事件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电影《赛德克巴莱》的拍摄手法也值得称道。
导演魏德圣用大量的宽屏画面和动态摄影的手法,展现了战斗的悲壮和泰雅族人民的坚定信念。
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效果,电影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配乐也非常出色,不仅与剧情紧密结合,还能够凸显出泰雅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电影《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作文5篇
电影《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作文5篇电影《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作文(1)《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史诗电影。
这部电影真实再现了一个历史故事,那就是发生于1930的[雾社事件"。
1930年的台湾正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之下。
在当时台中州能高郡的山区中,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因其晨昏多为雾气所笼罩,故被称为[雾社"。
在雾社的深山密林中,生活着彪悍的当地土著--赛德克人。
因为不堪忍受日本殖民者的压迫,赛德克人在马赫坡社(部落名)酋长莫那鲁道的带领下,于10月27日以[血祭祖灵"的名义起兵抗日。
他们袭击了警察所,杀死警察,夺取枪械弹药。
在整个起义过程中,杀死日本人134名,日军动用大炮、催泪弹和毒气弹,致使起义民众大部死亡,完全失去了抵抗潜力,起义失败。
这部电影的名字源自赛德克语,[赛德克"是[人"的意思,[巴莱"是个形容词,意为[真正的",[赛德克巴莱"就是[真正的人"的意思。
如果说那条短片带给我的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的话,那么全集则带给我一顿心灵和思想的饕餮大餐。
当电影最后落下帷幕的时候,我才发现不知何时泪水已经悄悄濡湿了我的衣襟。
这部影片不仅仅带给我们以久违的美景,也给我们的灵魂带来了一次久违的洗礼。
魏德圣和赛德克人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大课,课题就叫做:什么才是真正的人什么人,还有真假之分乍听之下,这个问题似乎显得太幼齿了。
但细细忖度,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
每个人都会死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地活过。
人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不在于有人的形体,而在于拥有人的精神和气质。
为肉体而活,便是假人,便是下品;为精神而活,便是真人,便是上品。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却有流品之别。
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只是在为形体而活,结果却遗失了自己的精神。
19世纪狄更斯的名言用在这天依然十分适宜: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期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落地狱--怪乎哉不怪!不怪!因为,人性恒久远,历史永流传。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昨晚与好友到电影院观看了这部被众多大 V 深情推荐的台湾大戏,观影结束后,我与好友感慨颇多,后座女孩的一些言论也让我们啼笑皆非。
在此,我将一些零碎的观点记录下来,这些观点尚未形成体系,也没有得出该不该反抗的最终结论。
1. 赛德克,迟早要被文明。
影片前半部分讲述的日本入侵故事,实际上就是一个原始部落被文明征服的故事。
赛德克人被认为是野蛮的,他们的成人礼就是斩首、杀人,他们的信仰就是不杀人不得善终。
就像后来的铁木·瓦利斯,帮着日本人打内战,杀人后得到救赎,进入祖坟。
在他们的文化中,杀谁并不重要。
而日本的司令官也说过:“我想让你们文明,你却逼着我野蛮。
”这里的野蛮,指的就是杀人不眨眼。
文明对他们的表现形式就是兴建学校、医院、邮局,减少打猎。
然而,这些野蛮人并没有被完全同化,他们没有被穿上鞋子,没有取下耳上的环,没有被分居,甚至可以在打猎时发枪。
相比之下,当年的大清帝国对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要求更为严格。
就当时的大清来说,台湾岛对他们没有任何价值,他们自己也难以征服这片土地,因此需要一次类似的被文明运动,而这最残忍的一步,最终交给了日本人。
2. 1899 年的香港人在抗争,1997 年的香港人在做什么?电影中提到,再过二十年,新出生的孩子们在学堂长大,可以读大学,虽然工资比日本人低,但比其他同族人高很多。
再慢慢地,大家穿相同的衣服,吃一样的东西,再相互通婚,一个被文明的社会就在两代人的委屈下形成了。
从理性上来说,新生代的孩子们的生活一定是这样最棒。
就好像如今的澳大利亚,英国不再让他们作为殖民国,他们自己都不愿意。
1899 年,数以千计的香港人拿着土枪和长矛冲进英军营,然而 1997 年,他们却对香港回归表现出恋恋不舍之情,甚至出现了 97 年的大移民潮。
今天的香港人又是怎样的一副样子呢?雾社事件后,赛德克人如果活到现在,可能会像曾经的香港一样,自命高等地活着。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原住民族的英勇抗争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原住民族的英勇抗争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原住民族的英勇抗争赛德克·巴莱是一部描述台湾原住民族赛德克巴莱部落抗日战争的电影。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感受到了原住民族英勇抗争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
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电影中,赛德克巴莱部落生活在阿里山山区,过着宁静的原始生活。
然而,他们的和平生活被日本军队的入侵所打破。
原住民族被迫执行日本军队的命令,悲惨的待遇引发了起义的种子。
阿巴尼领导下的赛德克巴莱族人勇敢地站起来,挺身抵抗,他们誓死保护自己的家园和文化。
电影中通过真实的场景和震撼的表演,展现了原住民族的英勇抗争。
他们面对敌人的迫害和歧视,从内心深处挣扎出一股不屈的力量。
他们用传统的武器和战术,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电影中的战斗场面惊险刺激,令人难以忘怀。
这部电影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让我思考原住民族的抗争意义和历史价值。
原住民族不仅是台湾的守护者,更是台湾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中展示了赛德克巴莱族人深爱着他们的土地和家园,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的抗争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文化,是对侵略者的坚决回击。
观看电影后,我深感自己对原住民族历史的知识和理解还有待提高。
这部电影以真实的故事展现了原住民族的生存困境和英勇抗争,呼唤着人们对原住民族的重视和尊重。
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他们在维护家园和和平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通过观看《赛德克·巴莱》,我还深刻领悟到了团结的力量。
电影中,赛德克巴莱族人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危险,但他们在领袖的带领下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这种团结的力量不仅在电影中展现,也深深地触动了我。
《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原住民族的英勇抗争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和文化,不惜付出一切牺牲。
这部电影唤起了我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原住民族的贡献。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篇一:赛德克巴莱读后感在看了长达近五个小时的无删节版电影过后,又在youtube上看完了关于整部电影拍摄过程的一个纪录片,感触颇深。
毫无疑问,《赛德克.巴莱》是值得使劲鼓掌的,抗战电影的主角终于不是打不死的英雄,而日本鬼子也摆脱了小丑的模样。
在知道这电影之前,我确实对“雾社事件”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赛德克”这个民族了。
即使之前或许浏览过相关的信息,也大抵当做历史长河中的一颗小沙子,早早遗落在角落中,如同无数个被湮没的民族一样。
然而就在这4个多小时里,这个被湮没的民族从角落缓缓走出,在我面前高唱他们的骄傲,任凭我目瞪口呆地看着,直到退场,耳边仍缭绕着悠远的歌声。
其实瑰丽的画面、唯美的配乐、神秘的异族风情、华美的动作、火爆的战争,但凡能吸引眼球的一切大片元素这里都不缺。
可是能让我心怀敬意的,却不是这些。
一部好的电影最打动人的局部,我想大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那种诚意吧。
电影开篇即是年轻时第一次出草的莫那鲁道,他飞速奔跑,穿过树林,踏过河流,他凶狠迅捷,挥刀而下。
他被印上了图腾,成为了“真正的人”。
宣告赛德克人成年的仪式,血腥、猛烈、野蛮、直接……夹带着一股倔强的酣畅淋漓。
没有给观众以轻歌慢语的时间,《赛德克某巴莱》的开头一幕,浓烈的就像马赫坡部落的烈酒,猎手们举起手中的砍刀,一刀砍掉了观众对台湾电影清新、含蓄和文艺表达的思维惯性。
震撼性的重口味场面,通过镜头毫无保存地呈现,一种消失的传统生活气场,得以重现荧幕。
导演魏德圣,这次要将一种蛮荒之美,一股纵横之气,灌注在近5个小时的讲述当中。
发生在日据时代的雾社事件,是台湾原住民一次惨烈的反殖民抗争。
《赛德克某巴莱》电影即是根据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
故事,属于高山莽林中的原住部落;精神,属于血祭祖灵时的老实无忌。
世外桃源般的山林生活,在充满诗意的镜头中展开,对于赛德克族而言,时间仿佛停滞在不断求生与保卫的轮回中:不同的部落集体保卫着各自祖先的猎场,男人们猎取食物以及敌人的头颅以显示勇猛,博得夸耀,女人们繁衍子嗣,以期壮大部落成员。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最近看了《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心里就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各种情绪搅和在一起,堵得慌。
电影里那一幅幅充满原始力量和野性的画面,就像一把重锤,一下又一下地砸在我的心上。
赛德克族的勇士们,他们赤裸着上身,脸上涂着鲜艳的图腾,手持长刀,在山林间穿梭、战斗。
那眼神,那姿态,仿佛他们不是在为生存而战,而是在为灵魂的自由而战。
莫那鲁道,这个赛德克族的首领,他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他那坚定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一切迷雾,看到族人未来的方向。
他身上背负着的,不仅仅是族人的生死存亡,更是整个民族的尊严和骄傲。
记得有个场景,莫那鲁道独自一人站在山顶,望着远方被侵占的家园,他的背影显得那么孤独和坚毅。
风呼呼地吹着,他的头发和衣角随风飘动,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他知道,与强大的日军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战斗。
为了什么?为了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为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信仰。
电影里的战斗场面,那叫一个惨烈。
赛德克族的勇士们,用他们简陋的武器,对抗着日军的枪炮。
每一次冲锋,每一次呐喊,都让我热泪盈眶。
他们明知道可能会死,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真的让我震撼到了极点。
特别是在那场雨林中的伏击战,赛德克族的战士们巧妙地利用地形,给日军来了个措手不及。
他们像幽灵一样从树林中窜出,手中的长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那一刻,他们不是在杀人,而是在捍卫自己的尊严。
血染红了土地,尸体铺满了山林,但他们的战斗意志却从未动摇。
还有那些妇女和孩子们,他们也为这场战斗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妇女们为了让男人们能够毫无牵挂地战斗,选择了自尽。
孩子们则拿起武器,跟随着大人们一起冲锋陷阵。
有个小女孩,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恐惧,但手中却紧紧握着一把短刀,那模样让人心疼不已。
电影中的景色也美得出奇。
那茂密的山林,清澈的溪流,还有那缭绕的云雾,仿佛构成了一个世外桃源。
可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却被侵略者无情地践踏。
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6篇
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6篇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我们对影片的评判和分析能力,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发现电影中的细节和隐含的寓意,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篇1没有宣传,没有明星,没有花哨的片名,没有费尽心思的炒作,如果不是众多影视名人推荐,不是万达院线一纸力挺的声明,想来我也不会去看这部片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电影。
观影完毕,久久沉浸其中,被深深触动。
一段台湾原住民抗击异族人统治的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太过陌生。
台湾曾被日本统治50年这个事实,竟也是在我初次台湾行时才明白的。
简单的说,这是一段台湾抗日历史的缩影,不一样的是,我们熟知的是抗击日本侵略,台湾是抗击日本统治。
被侵略时的恨是愈来愈深刻的,而被统治时的那种恨,也许会在礼貌的掩护之下渐渐睡去,面相上的繁荣,日语对全民的教化,部落之间争斗的平息,为了留住种族的忍耐,都足以让那种恨渐渐睡去。
睡去二十年之后,抗争的力量爆发了。
明知抗争就会死,种族也可能因抗争灭亡,然而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抗争。
如果礼貌就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就让他们看看野蛮的骄傲”。
当真正的战斗来临,他们选择血祭祖先,选择如何去死,而不是生或死。
女人们为了节俭粮食给战斗的男人,上吊而死,一人被围攻的男人,转身跃入万丈深渊,或者刺刀刺向自我,中毒的男人,让同伴搀扶着上吊而死,中抢的男人,祈求同伴杀死自我。
死亡的方式死亡的场面,贯穿整部电影。
世界尽是漫天飞舞的血色,在郁郁葱葱的大森林里,在清澈宁静的溪流旁。
然而,若非那喷溅而出的血色,你怎能明白男人的血性是这般的重要。
“真正的人能够输掉身体,可是必须赢得灵魂”,赛德克巴莱,意思正是真正的人。
正是在那贯穿全场的血腥中,我读到了男人的血性,触摸到了灵魂的尊严。
“那是我们的山,那是我们的溪,我们在猎场追猎,我们在溪中取水,愿我为此献出生命。
彩虹出现了,一个骄傲的人走来了,是谁如此骄傲啊,是你的子孙。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作文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作文赛德克·巴莱,这是一个我之前完全陌生的名字。
直到最近,我才有机会观看了电影《赛德克·巴莱》。
这部电影让我震撼和深思,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和人性。
在观影结束后,我沉浸在影片中的情节和角色塑造中,心中涌动着澎湃的情感,产生了许多观后感。
电影《赛德克·巴莱》以台湾原住民赛德克·巴莱为主角,以二战期间台湾原住民对抗日本统治者的真实故事为背景。
该片通过复杂而激烈的战斗场面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向观众展示了壮烈的历史和人性的较量。
首先,电影中的战斗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通过精细的制作和逼真的特效,再现了原住民与日本军队之间的激战。
每一场战斗都给观众带来无比震撼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尤其是电影中赛德克·巴莱领导的原住民抵抗军奋勇作战的场面,无论是矛与枪的交锋还是激烈的肉搏,都展现了原住民的无畏和顽强精神。
这些战斗场面不仅令人热血沸腾,更让我们意识到了史实中的台湾原住民所经历的残酷历史。
其次,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赛德克·巴莱是一个不屈不挠的英雄,他带领着原住民与日本军队进行了艰苦的战斗,为自己的人民争取到了尊严和自由。
他的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令人钦佩,他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影响和鼓舞着战士们。
除了赛德克·巴莱,影片中还有许多其他饱满而有血有肉的角色,他们每一个都代表着原住民民族的精神和价值。
他们或是英勇善战的战士,或是坚定不移的族长,或是勇敢聪明的女性。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出了原住民丰富的文化和深厚的人性魅力。
最令人动容的是影片中对自由、尊严和民族的追求。
在日本统治下,原住民被剥夺了大部分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土地被侵占,他们的文化被扼杀。
然而,他们没有放弃,他们相信自由是不可剥夺的,尊严是应该捍卫的。
他们为了民族的尊严,奋起抵抗,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影片中的原住民们并不只是英勇战士,更是为了民族的复兴和尊严而奋斗的勇士。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影片开头,莫那鲁道果断地跃入激流,抢夺猎物并砍杀敌手,展现出了赛德克族的勇猛和无畏。
这种血腥、野蛮的仪式,让我感受到了赛德克族传统文化的强悍与直接,也让我对这个神秘的部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逐渐了解到赛德克族的生活方式和他们与外界的冲突。
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山林中,赛德克族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以猎取食物和敌人的头颅来证明自己的勇猛,以繁衍子嗣来壮大部落。
然而,“文明的入侵”打破了他们的宁静,日本殖民者的压迫和对传统文化的摧毁,让赛德克族陷入了困境。
他们不得不面对选择,是继续忍受压迫,还是奋起反抗,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文化。
在影片中,我看到了赛德克族人民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他们虽然面临着强大的敌人,但依然勇敢地拿起武器,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尤其是莫那鲁道,他作为部落的领袖,带领着族人进行了一场悲壮的抗争。
他的形象让我想起了那些为了自由和尊严而奋斗的英雄,他们的勇气和决心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同时,我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在这场抗争中,有人选择了战斗,有人选择了妥协,有人选择了自杀。
这些选择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
影片并没有简单地评判这些选择的对错,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和感受。
此外,影片的画面和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精湛的制作技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赛德克族的生活环境和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而原生态的音乐则为影片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庄严,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赛德克族的文化和精神。
然而,当影片结束后,我陷入了沉思。
赛德克族的抗争是对还是错?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抗争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文化和尊严,是一种对压迫的反抗。
然而,他们的反抗也带来了巨大的牺牲和痛苦。
这场抗争让我思考了“文明冲突”的本质以及如何在不同文明之间实现和谐共处。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台湾原住民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对人性、文明、冲突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说实话,看完《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我的心情就像坐了一趟疯狂的过山车,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里那一幕幕充满血性和尊严的画面,不断在我脑海中回放。
故事围绕着赛德克族展开,他们生活在山林之中,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可日本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宁静。
影片中的莫那鲁道,那可真是个让人打心眼里佩服的角色。
他有着强壮的身躯,犀利的眼神,仿佛能看穿一切。
他是赛德克族的灵魂人物,肩负着整个族群的命运。
莫那鲁道年轻时就是个勇猛的战士,在山林中奔跑、狩猎,那身姿矫健得如同山中的豹子。
记得有个场景,莫那鲁道独自一人站在山顶,望着被日本人砍伐得不成样子的山林,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
那风呼呼地吹着,吹乱了他的头发,可他就那么坚定地站着,像一座山。
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呢?是回忆起曾经族人在这片山林中自由驰骋的日子,还是在谋划着如何对抗日本人的侵略?还有那些赛德克族的女人们,她们也让我感动不已。
当男人们决定奋起反抗,为了不拖累他们,女人们选择了集体上吊自杀。
那个画面真的太震撼了!她们的眼神中没有恐惧,只有坚定和决绝。
她们知道,自己的牺牲是为了让男人们能够毫无顾忌地去战斗,去捍卫族人的尊严和土地。
电影里的战斗场面,那叫一个激烈。
赛德克族的勇士们拿着简陋的武器,冲向装备精良的日本人。
他们的呐喊声仿佛能穿透银幕,直达我的心底。
他们身上的伤口,鲜血直流,可他们依然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这个在屏幕外的人都忍不住为他们捏一把汗。
特别是有一个镜头,一个年轻的赛德克族战士,中了枪,倒在地上。
他的眼神却依然死死地盯着前方的敌人,嘴里还念叨着:“我们是赛德克巴莱,我们不会屈服!”然后,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又爬起来继续战斗。
这一幕让我热泪盈眶,我在想,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念才能做到啊!赛德克族的孩子们也让我印象深刻。
他们本该是无忧无虑玩耍的年纪,却也卷入了这场残酷的战争。
有个小男孩,跟着大人们一起冲锋,他的脸上满是尘土和血迹,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精选篇1)赛德克·巴莱,台湾赛德克族语,意为真正的人。
大陆154分钟版,结构紧凑,节奏流畅,就像片中的赛德克族人一样,浑身都是健美的肌肉,无一丝赘肉。
这么长的片子,却无一处尿点,害得我这个因经常久坐电脑前而肾虚的家伙,从中途起就开始痛苦地憋尿,直到片子结束,被深深震憾的我仍然强忍着汹涌的尿意,坚持看完片尾的演职人员表,以这种微不足道的方式表达我对成就本片的所有人员的敬意!全片没有一处尿点,却有太多的泪点和沸点,在雾社事件过后,我已记不清有多少个泪点与沸点并发的时候了,我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既不想错过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又害怕漏过字幕,眼睛和脑子都忙不过来,血管里的血几番沸腾奔涌,而泪水肆虐横溢~片子制作精良,画面美,音乐美,场面宏大,台词精炼,而最令我震憾的是影片中充溢的那种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血性!以致观影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血液在血管中奔涌的声音~走出影院,脑中回荡的是《赛德克.巴莱》中那震憾心灵的音乐与歌唱,以及那些点燃血管中的鲜血的台词:真正的人可以牺牲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如果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看看,什么是野蛮的骄傲!这一战之后,我们要选择的不是怎样活着,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不自由,勿宁死!人类社会的”文明”,总是以最不文明的方式在推进。
原住民们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习俗,放弃自己的信仰,沦为”文明”或所谓”文明人”的奴隶。
当对资源的掠夺披上了”文明”的外衣,而”文明”的倾销又是以一种奴役的方式在推进,那么”野蛮”的反抗就势在必行。
原住民们以猎_、柴刀、木棍等原始武器,对抗飞机、机枪、大炮甚至毒气弹,这是怎样惨烈的战争?而赛德克妇女为了使自己孩子、丈夫无后顾之忧,也为了给他们省下不多的食物,纷纷先行上吊自缢;残存的男人们则在脸孔纹上赛德克图腾,誓死抵抗、宁死不屈,这又是怎样悲壮而极致的倔犟与骄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有些人的价值观中或许是愚蠢的,而在我看来,这种骁勇与血性正是人性中最可贵的一点价值。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走出影院,我并未有太多情绪波动,既无欢喜,亦无悲戚。
在影院的这两个半小时里,我也未听到一声轻笑、一声大哭或是一声惊叫,直至电影结束,观众们只是礼节性地鼓了鼓掌。
这诚然是一部佳作,并不似大陆媒体在威尼斯影展中给予的差评。
通过此片,我对台湾的原住民有了更深的了解。
每当汉族小孩调皮捣蛋时,长辈总会吓唬他们:“你是生番吗?”而在当时,赛德克族便被归入了长辈们口中的“生番”之列。
我的祖先是在嘉义地区与原住民进行贸易的,父亲说他小时候见到生番到家时会感到害怕,因为他们常常随身携带刀具。
据电影所述,赛德克族与其他台湾原住民族一样,具有很强的领地意识。
但凡有外人侵入其领地,哪怕只是言语上的冒犯,他们都会将其视为敌人,并砍下对方的头颅,以血祭祖。
早期来台的汉族移民为了拓展领地,常成为生番猎头的对象。
因此,清政府后来明文规定了汉番地界,避免双方冲突的发生。
而在汉族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中,他们却将原住民视为野蛮人。
直到近十年来,政府和社会大力倡导族群融合,再加上越来越多原住民在台湾社会中有了卓越的表现,这种歧视现象才逐渐减少。
赛德克族人虽然被认为野蛮,但他们也极其天真。
他们没有货币,不像世界上大多数人那样追求财富,只是听天由命,遵循祖训行事。
台湾原住民族的社会与汉族大不相同。
他们不像汉族那样努力工作,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是乐天知命,喜好饮酒,做事随心所欲。
然而,在汉族人的印象中,他们却显得懒惰、嗜酒、不讲理。
1895 年,日本接收台湾,汉族民众拿起菜刀与日军展开对抗,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如同清军入关时要求汉族“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多数汉人选择归顺日本。
当平原地区的抗日行动平息后,接下来便是山区的原住民。
赛德克族自然无法忍受异族踏入他们的土地,于是奋起反抗,但结局与汉族相同,他们必须在生存与灭族之间做出选择,而他们选择了前者。
在“文明”的日本人面前,赛德克人被视为“野蛮”的民族。
他们不仅要面对土地被侵占的现实,还面临着日本政府禁止他们继续猎头和纹面的规定,这意味着他们的传统遭到了破坏。
电影赛德克巴莱写观后感5篇
电影赛德克巴莱写观后感5篇电影赛德克巴莱写观后感(1)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赛德克·巴莱》,讲述了台湾经马关条约被割舍后,台湾雾社与日本人对抗的事迹,这一事件在历史上也有讲述。
这部电影从两个视角入手,土著人和日本人,主要是以雾社土著的视角演绎了全片,土著人各个部落之间的对弈,是为了追求荣誉与食物;土著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为了自尊与救赎,为了在死后可以抵达“彩虹桥”(一个可以让土著人死后心灵得以净化的圣地)。
在土著人自己的博弈中,每个部落的人都会高喊“血祭祖灵”这深深的体现了土著人自己的文化,他们部落之间的对抗并非是仇恨,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竞争,输了的就是死亡,灵魂的超脱。
当然,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就像电影中道泽部落的铁木瓦利斯头目,在年幼时被莫纳头目一次的威胁,成为其心理阴影,直到与日本人作战时,为一己之私协部落战士与日本人联手击杀土著联军。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现在工作的事来,好多电影里都有演绎出这种为一己之私不顾团体利益的人,他们结局都是很凄惨的。
果然,铁木最终在对抗中死在了莫纳儿子的刀下,也是在死的瞬间,或许吧,在我的理解中,我觉得他明悟了。
土著人自己的对抗只是被电影导演化作了一个精细的片面,而主要演绎的还是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
电影中,日本人后用的是同化的办法,力求用最小的代价彻底征服台湾,让台湾人成为日本人,着相对是成功的,在电影中也表现出了土著人与日本人的和谐,少数人与日本人通婚、学习日语等。
但是,就像土著有铁木这样的头领一样,日本人也不乏类似的人。
一个日本小军官,从其本性中瞧不起土著,欺负土著。
在莫纳儿子结婚的时候,跑出来挑衅被土著殴打,最终成了两方对抗的导火索,接着战斗就开始了。
战争很惨烈,土著女人为了男人可以无后顾之忧,除孕妇外(电影中日本人不杀孕妇)全部自缢。
莫纳首领说“谢谢你们女人和孩子,是你们成就了男人的灵魂”。
土著三百战士全部死亡,战死或者自缢,没有俘虏。
一位日本军部的军官说了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会在台湾看到消失了几百年的武士道精神?是这里的樱花更加灿烂吗?”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在那彩虹桥上出现了莫纳和他的300战士,灵魂的超脱用一种意会的感觉在这一刻完美的演绎出来。
赛德克巴莱民族交往角度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民族交往角度观后感篇一赛德克巴莱民族交往角度观后感哇塞,看完《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我真的是感慨万千啊!也许,从民族交往的角度来看,这部片子真的给了我好多好多的思考。
咱就说,赛德克族那种顽强的精神,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在面对外来民族的压迫和同化时,那种坚决捍卫自己民族尊严和文化的态度,难道不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吗?我觉得,这简直太牛了!可是呢,转过头来想想,这种坚决的抵抗是不是也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损失呢?可能有人会说,那是为了尊严,必须这么干!但我又在想,要是双方能多一些理解和沟通,是不是就不用付出那么惨痛的代价了?电影里的那些画面,赛德克族的勇士们在山林中奔跑、战斗,那场景真的太震撼了!这让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我处在他们的位置,我会怎么做?会像他们一样勇敢地战斗,还是尝试去寻找一种和平的解决方式?再说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不也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吗?有时候,可能就是因为一点小小的误会,就引发了大冲突。
这难道不可悲吗?哎呀,我这脑子,想了这么多,都快乱成一团麻了。
不过,这也说明这部电影真的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啊!总之,《赛德克巴莱》从民族交往角度给我的冲击,那真是杠杠的!篇二赛德克巴莱民族交往角度观后感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赛德克巴莱》,从民族交往的角度来说说我的感受。
看这片子的时候,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呐!赛德克族,多英勇的一个民族啊,可他们在和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咋就那么多波折呢?你说,他们坚守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有错吗?当然没错!那外来民族想要改变他们,就对吗?这可不好说。
也许外来民族觉得自己是在“帮助”他们进步,可这真的是赛德克族想要的吗?我就在想啊,要是大家都能坐下来,好好聊聊,互相尊重一下彼此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会不会就没那么多冲突了?比如说,赛德克族的狩猎文化,对于他们来说那是神圣的,可外来民族不理解,就觉得这野蛮。
这能怪谁呢?电影里的战斗场面,那叫一个惨烈!难道这就是民族交往失败的代价?我看了都心疼!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们现在的社会,不同民族之间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吗?可能有,但也许没那么激烈了。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10篇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10篇赛德克巴莱观后感10篇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一):电影一开始,赛德克族住在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过着生态平衡的生活。
可是随着日治时代的来临,他们被强迫改变原本的生活,让头目莫那鲁道十分痛心。
赛德克年轻人要求莫那鲁道带领他们反击日本人,于是他们的战争必就此展开。
如果礼貌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他们不愿意让他们的猎场就这样被礼貌给吞没,他们宁愿光荣地死去,也不要羞耻的活着。
他们靠着这种意念,前往公学校的运动会血祭祖灵,他们的勇气和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的民族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莫那鲁道明明白这是场必定会输的战役,但还是拼命的反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相信,仅有这么做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死后才能走上让祖灵认同的彩虹桥。
我觉得不只原住民,就连汉人在以前的作为也跟此刻差很多,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如果说打打杀杀是不对的,这种用现代角度来批评,是不公平的。
我们应当要反过来思考他们有什么地方是值得敬佩的。
他们即使遇上连自我都心知肚明敌可是的敌人,他们还是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往直前。
换作是你,你办得到吗?他们把他们的不甘心用实体行动表现了出来,而你又如何呢?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二):这部电影是我每次常青花园的初二班下课之后,放映给晚上还有课可是午时没有地方去的学生们看的。
剧情很简单,就是日本侵占了赛德克人的地盘,然后赛德克人跟日本人打起来的故事。
这个电影的旗帜很明显:反战。
既然要反战,就需要让人觉得双方都是受害者,于是难以避免地涉及到了美化日军。
因为电影本身的完善,学生们无法吐槽演技、服装、特效,只好全盘理解,从此心里明白了一点点日本人并不是野蛮怪兽。
恰恰赛德克人的顽固和骄傲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尽管心里依然想着,那可是日本人啊,可是电影里着力刻画的几个赛德克人杀人的片段还是让人觉得震撼。
赛德克人有着与所有的原始人一样的骄傲:仅有最勇敢的猎手才有资格守护最好的猎场。
这个观念听起来和那些世界闻名的骄傲精神没什么分别,可是证明自我的过程却是愚蠢的。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赛德克·巴莱》是一部以台湾赛德克族抗日为主题的电影,分为上下两部,《太阳旗》和《彩虹桥》。
我在电影院观看后,深感意犹未尽,随后在网上找到了完整版,又仔细地看了一遍。
虽然电影在网络平台上的版本并非我所担心的那种大段大段地剪辑,但被剪掉的一处又一处细节,仍然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正好在读何伟的《江城》,他在书中关于文明、文化的议论,与影片中所深潜的价值观有着惊人的一致。
尤其是莫那·鲁道与困惑的花岗一郎(达奇斯)的那段对话,简直是句句撞在何伟言说的那个点上。
花岗一郎问莫那·鲁道:“被日本人统治不好吗?我们现在文明地过生活,有教育所,有邮局,不必再像从前一样,得靠野蛮的猎杀才能过活。
”莫那·鲁道反问:“被日本人统治好吗?男人被迫弯腰搬木头,女人被迫跪着帮佣陪酒……邮局?商店?学校?什么时候让族人生活变得更好?反倒让他们看到自己有多贫穷了。
”莫那·鲁道决心带领族人反抗,花岗一郎飞奔进村,惊得一村的狗狂吠,他向莫那·鲁道强调日本的军队如何强大,反抗如何等于自取灭亡,莫那·鲁道一字一句道:“如果你们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带你们看野蛮的骄傲:真正的赛德克·巴莱!”这场绝对不可能取胜,甚至不能全身而退的反抗,不为求活,只为求死。
莫那·鲁道只想率领族人通过这场必败的原始猎杀,获得灵魂的自由。
当信仰被剥夺,习俗被禁止,传统的生活方式被迫改变——猎人不再能持枪,族人不再有猎场,男子不再能出草,不再能纹面,不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往生之后,灵魂不能通过彩虹桥,不能回到祖灵身边……那么,生命还有何价值?什么是借“文明”、“文化”之名,行破坏文明与文化之实?什么是对文明、文化的捍卫?这些问题,在影片中通过莫那·鲁道的话和他的行动,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何伟在《江城》中提到的美国西进运动,以及他与中国学生关于印第安人问题的讨论,让我联想到了影片中的赛德克族。
[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8篇)
[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8篇)赛德克巴莱影评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一):《赛德克·巴莱》:生命的尊严与电影的尊严旧年底的那当口,许多网站、期刊或其他媒体都在做着关于2012年电影的回顾与总结。
无非是分析艺术与商业上的得失(当然聚焦于后者的无疑居多),有些个干脆排出一个榜单来。
此间,也有一些朋友因本人平时看电影多,写评论亦多,就催着看我的2012年电影的梳理品评文字。
结果延误于其他太多的琐碎事情,加之自己的旅行计划,也就只能一再作罢了。
过春节的那阵子,见到了一些老同学老朋友,聚会间聊起电影的话题,免不了又让我推荐些电影给他们看看。
这才静下心来,细细闪回了去年看过的部部电影。
就中国(华语)电影这一块儿,还真是数量多多,质量参差的。
我在影院里,看了我所有想看的中国电影(即使很多“普通”国产电影的档期实在是短的可怜),算是对国产电影的一种支持态度。
若论起2012年最不应被错过、也不应被遗忘的,ToP1的华语电影,我会毫不犹豫的投给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英雄史诗(民族史诗)大片《赛德克·巴莱》。
实话说,在影片还没有公映之前,看到相关的介绍就已经十分充满期盼了。
只是期盼了许久许久,影片才得以修改压缩在国内“低调”上映(内地对本片的宣传由于找不到适宜的卖点加以广而告之,致使很多普通观众根本不明白本片为何物!)。
在影院里,我还看到了一些年龄较长的观众,证明了该片题材(并非内地观众认为的一般好处上的“抗日”或“主旋律”题材)对各年龄层的影响力拓展。
相较于网络上能够看到的四个多小时的版本,影院里公映的两个多小时的版本,去除了一些过于刺激观众视觉感受的血腥镜头。
当然,这些镜头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对原住民是如此),其实这也是真实的,不可避免的。
影片中很多场景拍摄起来是极其艰难的(山区与雨林),那恶劣自然环境中衣不蔽体的演员还要自由的狂奔与激烈的战斗。
而单单是影片所营造出来的真实的影像质感就实属不易中的不易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赛德克巴莱》有感
在台港文学鉴赏的课上,我有幸观赏了《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
观之如品茗,这是我写这篇感想的原因。
在最开始,它是热气腾腾的,叫人特别想去接触;在慢慢的品味中,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这个电影的创作背景、台湾的文化、赛德克人信念的力量等等。
总之,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回味无穷。
这部电影,叫《赛德克·巴莱》,意思是“真正的人”。
导演魏德圣他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抵住如潮水般的讽刺嘲笑,顶住超乎想象的各方压力,挺过无法捉摸的艰难险阻,忍受无从知晓的辛酸血泪,完成了一部具备史诗意义的史诗巨作。
然而电影之所以那么吸引人不在于导演的创作时间长及宏大场景、造价等表面上的东西,而是这部电影所直面的事实本身、所表现的人性解读以及这部电影背后的真诚而心酸的付出,直击人的心灵,给人以震撼。
无论是上集《太阳旗》还是下集《彩虹桥》,都无疑是对赛德克人纯净的内心和对信仰坚守的一种赞扬。
这部影片甚至让人不禁抛开人们一直注重的民族精神去高歌内心力量给人的震撼。
在最初看的时候,我觉得那种血腥、野蛮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似乎是很不现实的,我竟特现实的认为那是不真实的。
但是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后来参看别人对电影的评价,我得知那种暴力是维持原著民族传统生活状态的动力,是一种法则。
有人在看完整个影片之后,依然对这种充满暴力和血腥以及夹杂着近乎鸟语的电影嗤之以鼻,觉得这根本就算不上一部与梦想相关联的电影。
甚至有些人出于自身那可怜的政治趣味和春眠不觉耻的态度,讥讽和诋毁电影最后所呈现的结局,认为这部电影充斥着魏德圣的汉奸嘴脸。
这些人的存在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加宝贵,好比一块宝玉被发觉时身边总是会有一坨又一坨的杂土。
撇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说,单就电影本身而言,从某个真实角度出发去展现某种价值观的时候,任何不怀好意的批评都只是照出自己丑陋的一块镜子。
也有人觉得直逼心灵感受的是,电影中的暴力和血腥场景不仅没有催人恶心,因为那凄美的山歌总是如期响起,让人心醉,让人心碎。
在那种如泣如诉的调子中,整部电影,透露着一股不可名状的忧伤和魅惑。
那种热血与歌声的调和,反而更直接的增强了对于历史的震撼。
我一直对图腾有着一种敬仰之情。
作为一个部落,一个宗族能有自己的图腾文化,我觉得他们是虔诚的、有信仰的。
他们信奉自己的神,遵守自己的生存法则,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去守护她!在这部影片中,同样地赛德克人有图腾,他们将英勇、成年的象征永远的、深深的烙在身体上、心灵上。
在烙上图腾的那一刻,孩子们是那么的兴奋,那么的骄傲。
他们更多了一份责任,一份信心,一种信仰,一种依靠。
再起事前,两个部落的头的对话:“你为何让年轻人送死?”“为了快要遗忘的图腾。
”“图腾?你拿年轻人的性命换这图腾,可你拿什么来换他们的生命?”“骄傲。
”“可以输掉身体,一定要赢得灵魂”,首领莫那鲁道与一众族人以蛮荒之勇辟开一条血路,来对峙所谓现代文明的践踏。
这是图腾的力量,是信仰、信念的力量。
如果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漆,那我就带你们骄傲的野蛮到底——莫那鲁道。
在影片中演绎了文明与野蛮,起初,赛德克人原始的生活方式,以人头数量权衡英勇与否、生食鹿的心脏等行径都让人觉得他们特别的野蛮,好似正宗的野人。
然而,日本人为了资源入侵了这里,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改造这里的人民。
他们用暴力压迫着他们,奴役他们,强行改造。
但对于改造后的结果却从未认可,从日本警察对一郎、二郎的言语,我们看出,日本人依然骄横的以为自己才是上等民族,土著人都是永远的奴隶。
在《彩虹桥》中,赛德克人忍受了20多年的压迫,最终爆发。
他们为了自己的灵魂能重返祖灵,为了自己的信仰,自己内心的声音终于引导他们走向了反抗,他们依旧英勇无比,尽管只有300多人,他们无惧生死,在血泊中,他们走向了光明。
然而较之赛德克人的淳朴,日本人那压迫人、奴役人的欲望,就显得无比的卑劣,无比的让人恶心。
因此,文明与野蛮不是表面的现象,
不是暴力能改造出来的,也没有定性的对与错。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种族各自的生活方式,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日本的文明看似文明其实野蛮,赛德克的野蛮确实淳朴的自由。
影片中莫那鲁道展现了一个领导者该有的责任、坚毅、血性的形象,他是忍辱负重的勇士,是运筹帷幄的智士。
二十年来,族人的期待和日本的压迫像两把尖刀刺在他的心口,他始终没有忘记祖灵的训示:保护族人,守护猎场。
这二十年里,他悄然积蓄力量,静待时机。
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明白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
同时,我觉得这部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这一代青年灌输了一种思想:“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它教育了我们作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应当有理想、有抱负,并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直面困难,相信定会有长风破浪之时的。
这部影片拥有壮丽山川孕育的阳刚之美,自由之魂铸就的血性之勇,视家园为生命的赛德克人,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