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重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2. 掌握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观点;3. 分析人地关系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及其演变原因。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地球的关系,引出本课主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观点。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三、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及其演变原因。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地关系思想的现实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学生课后总结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践行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观点。
2. 学生阅读教材,深入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三、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人地关系思想的看法及其现实意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及其演变原因。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地关系思想的现实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学生课后总结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践行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前两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观点。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1_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_教学设计_教案_3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三个历史演变,理解其演变的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分布区域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掌握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利用乡土资料和教材案例,引导学生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分布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人地关系思想发展历程演变的学习,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性;通过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学习,认识环境问题产生与我们每个人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们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分布特点。
难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原因;环境问题成因。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图腾——龙及与龙图腾相关的历史见证图片。
观看图片,图片中显示的是什么动物?自远古以来,龙在华夏民族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华夏民族敬畏崇拜的图腾。
唐宋以后,龙逐渐成为封建皇权的象征,皇帝使用刻印有龙图像的物品,例如龙袍、龙椅、龙床等等。
在现今,我们也很骄傲的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然而,在自然界中,龙并不存在,只是人们假想的动物。
请同学们说说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点明课题】有研究表明:“龙”实际是蛇的变形,是古代华夏民族对蛇的恐惧和崇拜的表现。
说明当时人类对自然环境是敬畏、崇拜的态度。
这就是本课学习的内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掌握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能正确区分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环境问题的差异。
【教师讲解】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具体如何表现?(引导:可采用身边的某一工业产物说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例食品原料来自自然环境,经使用后形成垃圾,最终去向时垃圾桶垃圾掩埋厂回到环境中)人地关系模式图:人类生存于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一、引言人和自然,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其中最基本的关系便是人地关系。
高中地理教育作为中学阶段地理学知识的综合性体系,对于学生们进行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尤为重要。
而对于高中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该如何把握其内核思想和应用知识?教材、经典论著、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都是有关参考的内容,但这些较为形式化的知识,如何“归功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史时,我们又可以从哪些视角描绘出其全貌?二、教学目标1.理解人地关系的概念、内涵和发展历程;2.探讨人地关系研究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了解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研究的重点与方法;3.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并能够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跨学科联动思维。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概念与内涵的演变在地理学领域,人地关系指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文化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但人地关系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深化,这也导致了不同学派、学者在其内涵上的不同看法。
可以以此为教学重点,通过讨论学者们论述的内容,初步了解人地关系概念内涵的演变。
教学方法:以文献读解为主要途径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阅读指定文献,如徐宗汉老师的《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刘祖琦、曹元明合编的《地理学人地关系基础》等,逐步对人地关系概念和内涵的演变进行分析。
2.历史演进与特点分析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可以概括为先后经历的自然地理学史、人文地理学史、现代地理学史三个阶段。
其中在不同时代,贯穿始终的是人和自然环境的逐渐相互适应与相互作用。
人地关系研究的特点在上述三个阶段中也各有侧重。
比如早期的自然地理学阶段,更多关注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与生存”关系,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事实的叙述和自然条件的说明;而人文地理学阶段则是将社会、经济、政治等人文因素加入到地理研究中,从而形成了重视地域差异和时空分析的人文地理学派。
推进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教案
推进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合适关系,并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基本概念、特点与历史演变;2.掌握人地关系思想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合适关系,并引导学生对于环保、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探究与思考;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小事开始投身于环境保护。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围绕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展开教学,其中内容具体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人地关系思想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人地关系思想在古代的演变;3.人地关系思想在近代的演变;4.人地关系思想在现代的演变;5.人类与自然的合适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力求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与实践中,深入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并力求将学生带入到一个亲近自然、关爱环境的生态意识环境中。
四、教学过程1.前导活动(10分钟)自然环境音乐欣赏通过自然环境的音乐欣赏,让学生体验到自然的美好与神秘,感受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人类情感。
2.核心部分(35分钟)2.1 人地关系思想的基本概念与特点通过案例教学法,介绍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内涵与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2.2 人地关系思想在古代的演变通过历史故事、文化名著等方式,讲述人地关系思想在古代的演变过程,并通过古代建筑物、道观等古迹进行实地考察。
2.3 人地关系思想在近代的演变通过相关历史事件、伟大思想家的知名论述,介绍人地关系思想在近代的演变情况,并讲述近代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与危害。
2.4 人地关系思想在现代的演变通过讲述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理念、标志性事件,介绍人地关系思想在现代的演变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展。
2.5 人类与自然的合适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案例教学法、青年生态小分队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合适关系,并探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内涵及实践。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教学设计范文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目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识和追求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想。
通过本次教学,希望学生能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内涵和意义,进一步认识与地球共生共存的必要性,形成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素养和文明素养。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一)教学内容1.人地关系概述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人地关系思想在当代的重要性(二)教学方式1.讲解法2.小组讨论3.情景模拟4.展示汇报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制作主题标语,让学生对人地关系思想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通过短片、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感性认识人地关系。
(二)提纲挈领1.人地关系的概述a.定义人地关系b.从历史和哲学角度阐述人地关系c.阐述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性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a.古代人地关系思想b.中世纪人地关系思想c.现代人地关系思想3.人地关系思想在当代的重要性a.政策层面的重要性b.环境层面的重要性c.文化层面的重要性(三)重点内容展开1.人地关系的概述a.人地关系的定义在历史上,人类是通过与自身周围环境和世界的接触,才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了认识,和谐的人地关系已经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b.从历史和哲学角度阐述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起始时期。
在早期,人们只是单纯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之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日益显现,人们开始形成和发展人地关系思想。
c.阐述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性人地关系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于今天的社会,人地关系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a.古代人地关系思想古代人地关系思想是从人类刚刚开始生产生活的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
在古代人地关系思想中,民族间的竞争和掠夺影响了人地关系的和谐,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共同维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b.中世纪人地关系思想中世纪是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学设计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理解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主要特点。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人地关系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材料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增强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和原则。
2、教学难点不同人地关系思想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影响。
如何引导学生将人地协调的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方面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二)新课讲授1、采集渔猎时代介绍采集渔猎时代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特点,如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人口数量少,生产力水平低下。
分析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特点,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处于被动地适应环境的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2、农业文明时代讲述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如开垦农田、兴修水利等。
探讨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变化,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人口增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出现了一些局部的环境问题,但总体上人地关系仍能保持平衡。
3、工业革命时代介绍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如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
分析工业革命时期人地关系的紧张状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大量排放废弃物,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地矛盾激化。
4、现代文明时代讲述现代文明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反思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阐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和原则,如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等。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一、教材分析新程标准要求“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根据有关,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入手,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必修二前三内容的学习,分别从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五个方面具体地对人地关系进行了解,对人地关系有自己的认识。
学生有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掌握本节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本节知识对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要求更高,学生不仅要会理解知识本身,还要学会归纳出其中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
2 使学生掌握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3 使学生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片及,使其能够归纳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掌握归纳法的运用2.指导学生查阅,使其了解不同人地关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论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 人地关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产生条及其影响。
难点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是可持续发展五、教学过程【新导入】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从人类出生那一刻起,为了生存与发展,就不断从环境中取得物质和能量,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从弱到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今天我们就学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板书】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渡】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有差异,我们把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时期说明,古代人地关系的思想是怎样的呢?读本94-95页,思考、讨论并填写下表【阅读思考】读本95页“阅读”,思考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产生与影响【点拨】这段材料是说明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相关思想,这时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只是处于萌芽状态。
高一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模板
高一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各个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古人描绘的山水画,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画反映了哪种人地关系思想?”2.知识讲解(1)介绍古代人地关系思想①展示古人对待自然的图片,如祭祀、敬畏自然等,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②讲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等。
(2)介绍现代人地关系思想①展示工业革命后的图片,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引导学生了解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②讲解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等。
(3)讲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①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讲解各个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②分析各个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内在联系,如从尊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
3.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近年来实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图片,如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等,引导学生分析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实践;(2)分组讨论:如何将人地关系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4.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2)强调人地关系思想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5.作业布置(1)熟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运用人地关系思想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2.学生是否能掌握各个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3.学生是否能将人地关系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及其与古代思想的区别。
第25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25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名师备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从而认识到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
了解环境问题分布的地域差异。
●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等。
2.过程与方法:●理解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以及可持续发展足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走向人地协调的具体体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为。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教学重点⑴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突破策略】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人地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和作用后果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深入浅出地作介绍或使用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全面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并指导学生完成填表比较(具体表格见考点1)。
【例释】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围绕着()A知识的积累 B人类文明的发展C生产力的发展D工业推进、科技进步【答案】C【点拨】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人类的生产力不断进步,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⑵环境问题【突破策略】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同时,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人教版高二地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的观点。
2.简述人地中心论。
3.简述人地伙伴论。
能力目标: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德育目标:谋求人地关系的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
[教学重点]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进而加以利用。
[教学难点]人地伙伴论对我们的启示。
[教学方法]运用导学法、讲解法、自学法和讨论法,并结合有关资料和图片来完成“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一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由地理环境决定论到人类中心论再到人地伙伴论,说明了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为此,教材由创设问题情景入手,从历史背景、核心思想、历史局限及其影响等方面,分别对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三中人地关系思想进行了阐述,脉络清晰,层次递进。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漫长而曲折,但人类谋求人地关系的统一,努力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讨论:课本2-1-2图,回答:从纬度位置看,世界天然橡胶主要分布在哪里?我国与世界的分布有什么不同之处?天然橡胶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根据其生长习性,在北半球一般分布在北纬18º左右。
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却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橡胶种植区之一。
这一案例,对我们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启迪?西双版纳虽然纬度偏高,但局部地区小气候条件优越,全年高温多雨,适宜天然橡胶生长,当地居民积极引进天然橡胶,并对其品种予以改良和精选,成为我国重要的天然橡胶种植区。
这一案例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协调。
那么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所经历的阶段不同,那么主要有那几种不同的观点呢?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出不同的观点。
人地关系演变教案
人地关系演变的教课方案 【篇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课方案]】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章规划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人地关系,本章从前各章内容均是介绍了人类的各样生产和生活活动。
本章是对人地关系的思虑,介绍了人类历史上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
人类发展到今日,面对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要直面环境问题,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走可连续发展道路。
第二节中论述了中国走可连续发展道路的必定性以及实施可连续发展的门路。
在问题研究中,选用了一个目前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绿色食品知多少”。
教课中,可出示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依占有关资料,概括人类所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
在学习可连续发展内容时,可联系《21世纪议程》,让学生概括可连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门路。
本章的教课目的是要让学生意会走可连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定选择;认识在可连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课时安排共4课时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冷静讲课本节内容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手,剖析各历史期间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连续发展道路的必定性。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连续发展的意义与必定。
教课“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的内容时,可将人地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以表格的形式体现,也可鼓舞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理顺思路、掌握重点。
本节教课重点是可连续发展理论,难点是可连续发展系统表示图的剖析。
对玛雅文明的事例剖析,教课时可依据需要代替,或鼓舞学生研究某个事例。
在学生找资料、剖析资料的过程中,锻炼收集、整理、剖析信息的能力。
工业革命期间,是人类征服自然致令人地关系恶化的期间,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事例好多,教师可激励学生举例。
在剖析图6.7时,学生除了得出开垦荒地惹起恶性循环的知识外,还可经过自己在图中找答案提升读图能力,也可将图6.7作一个变式。
在学习环境问题时,教师可自己或鼓舞学生声情并茂地演讲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迫。
教学设计16: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会破坏水利,使水产减少;开垦草场导致牧业缩小、草场过载、植被破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这些影响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恶化。而且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不能消除。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发展,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发展目的。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人与物、国家与地区之间;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
阅读P97活动参与
1.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加深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1)可持续发展揭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经济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发展的可持续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同时,环境保护也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2)可持续发展肯定了各国的发展权。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3)可持续发展从伦理角度强调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必须保证后代人拥有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代内公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
后工业文明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产力达到较高的水平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引言:人地关系思想是指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地关系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发展。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地关系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教案将从人地关系思想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情况。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起源1. 原始社会的人地关系思想- 原始社会中的人地关系是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适应为基础。
- 原始社会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2. 古代文明的人地关系思想-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的出现使人地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 古代文明中的人地关系思想强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对自然世界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1. 人类主导地球的人地关系思想- 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了人类对地球的更深层次的干预和改造。
- 人类主导地球的人地关系思想强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控制和利用,忽视了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2. 环境保护意识的崛起-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关注逐渐增加。
- 环境保护意识的崛起推动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转变,人们开始重视地球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未来展望1. 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关系思想- 当今社会,人地关系思想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生态文明时代。
- 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人地关系思想的重要发展方向。
2. 教育中的人地关系思想培养- 在教育中,应当加强人地关系思想的培养和引导。
- 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对地球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人地关系思想水平。
结语:人地关系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了解其演变与发展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地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起源、发展与未来展望,为推动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高中地理教案-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说课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
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与深化。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程及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时,应多找一些身边的事例或典型的案例。
必要时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环境问题的科普著作。
教学重点1.人地关系思想产生、发展的渐进过程。
2.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类型的内涵、产生条件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
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进程。
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讨论,对比归纳。
2.认真阅读教材图及补充资料,归纳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掌握归纳法的运用。
3.查阅资料,了解不同人地关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论著,通过媒体(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书籍等)获得关于人地关系的新观点、新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第一节我们学习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了环境问题是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
针对由人类引发的环境问题,人类自身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待,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也就是说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随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发展而演变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的内容。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兴义市天赋中学地理必修二教案: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在学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鼓励学生演讲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4.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2.将“环境观”与“发展观”同一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教学设计】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人地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行为表现和作用后果不同。
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放大量的废弃(1)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和程度逐步扩大,环境问题的内容和表现也在不断变化。
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靠发展生产力。
(2)从上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
例如,18世纪以来先后出现的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和人地协调论等,就反映了近代人类对人地关系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
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并不是不可避免的,随着人类的认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可以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协调。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了解各阶段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环境产生的原因及在不同地域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差异,环境问题的实质,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结合历史学科知识,了解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的主要生产、生活活动,加深对各阶段人地关系的理解。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和措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三个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和措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法:讲解法、讨论法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提问导入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环境问题很微弱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环境恶化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矛盾激化出现全球化问题处理92业活动题说明如果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地矛盾尖锐,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承转:工业文明时,人地矛盾激化的主要表现就是环境问题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讲述人类从两个方面影响环境:过度开采自然物质和能量,过度向自然排放废弃物。
环境从两个方面反作用于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违背规律威胁人类生存。
,然后讲图6、7体现了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及环境对人类的恶性作用由学生完成读图思考(多媒体投影答案)2、当前的主要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区别: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而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
而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是环境质量下降。
资源短缺主要表现在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的三种形式: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3、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三个原因:过度开采,过度排放废弃物,只追求社会经济的增长。
4、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城市和乡村城市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环境问题不同发达国家主要表现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耗而引起的环境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城市与农村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
我们这里分为三个时期,采集渔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所以我们分为三 组,一组负责一个时期,组内上面的 3 个问题:
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生态破坏——人地关系紧张 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生态破坏
结果(学生讨论),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各种农业 技术水平提高了,人类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社会比 较繁荣,但是另一方面与自然的对抗增强。(教师提问) 这一时期,人类改造自然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呢?我 们来分析玛雅文明的消失玛雅部落位于墨西哥南部的 热带雨林地区,这幅图画是玛雅古观象台遗址,观象 台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说明玛雅对宇宙的认识程度很 高,玛雅的繁荣昌盛不仅仅体现在这一点,还体现在 很多方面。然而如此昌盛的玛雅文明为什么会消失 呢?留给我们的是遗址呢?(学生讨论,教师系统的 阐述玛雅文明的消失的原因)
环境
物质和能量 人类社会 废弃物
环境
(学生看幻灯片讨论,教师总结。)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如果人 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环境问题表现为环境污染。(2)人类 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是,环境问题表现为生态破坏。
师:刚才我们分析两大类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下面再请同学们 总结以下它们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陈晓(长泾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
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2.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 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
森林植被 文明消失
建筑材料
燃料
砍伐
焚烧
放弃耕种
农田 几年后杂草 入侵肥力下降
砍伐和焚烧其他 地域的森林植被
森林植被消失 不可避免
水
农业生产
土
力下降
流
失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环境问题严重——人地关系恶化 (结合课件图片,学生回答;环境污染。教师提问:环境问题除了同学讲的环境污染外,还 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教师总结:还有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承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这些环境问题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些问题的产生 主要与人类有关,人类与环境是怎样的关系呢?
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课时
1 课时 引入:
这首有名的曲子是什么呢?学生回答《高山流水》,这样优美的音乐把我们带到一个宁静、 清晰的世外桃源。大家仔细观察图画中的高三流水,这个水是怎样的呢?好大家再请看这一 瓶水,这瓶水是我取自前面泾水河中的,看了这两种水的对比,你有什么感受呢?泾水河的 水原来也是和图中的水一样清澈透明,那么是谁把它弄脏的呢?学生回答“人类”。是的是 我们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一步步的破坏着自己的生存环境。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人地关系的 思想的演变。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是怎样的呢?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一些环境问题不是仅仅哪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面对 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将是我们下节课要来探讨的问题。
课堂小结:结合结合幻灯片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类崇拜自然 人类改造自然
人类征服自然
人类协调发展
环境
物质和能量 人类社会 废弃物
环境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分 表
生:略 师:播放多媒体总结两大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原因。 承转:不同地区面对的环境问题相同吗?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 1 城市和乡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呢?还是环境污染呢?(播放多媒体,学生讨论)
生:城市,环境污染。乡村,生态破坏。 师:为什么?学生看书回答。 承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分别有是怎样的呢?同学们可以在下面这 幅图中来分析(播放多媒体,大家讨论) 生: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原因是过渡消耗资源。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生态破坏 和环境污染都很严重,原因是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过度消耗资源; 发达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
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 1. 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 在学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 鼓励学生演讲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4. 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性。 2. 将“环境观”与“发展观”统一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