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苏教版实用阅读教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背景叶圣陶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他曾担任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的教育学教授,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他的教育理念以“自由、平等、民主、科学”为核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全面发展。
为了传承叶圣陶的教育理念,苏教版教材编写组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为蓝本,编写了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素养提升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内容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论集由多篇文章组成,内容广泛,包括语文教育的目的、方法、教材等。
其中《雅言与俗语》、《文明一词的意义》等文章影响深远。
本教材以其中几篇为依据,提炼出教育思想,并结合实际情况,编写了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
教学目的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我们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叶圣陶在文章中也曾提到:“所以我们对语文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语文的规范行,更应该滋养我们的道德和思想。
”因此,苏教版语文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将“自由、平等、民主、科学”作为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苏教版语文教材注重“学以致用”,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阅读、思考、讲解、练习等。
在讲解内容时,教材注重与学生互动,增加教学效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趣味性和重要性。
练习环节也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教材特色苏教版语文教材以其“既有思需求,又有语言形式”的特点,满足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和人文素质提高的需求。
同时,教材的编写也强调了语文教育的实用性和生活性,把学生需求置于首位,确保语文教育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习更加高效和有意义。
结语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财富之一,其教育思想和价值观一直为我们所推崇和铭记。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不仅让叶圣陶的思想能够延续,更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优质的语文学习方式和素质提升路径。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最近一段时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对我的启发很大,解决了困扰我的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的性质,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语文教学不是文学的教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为什么要重视口语交际,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等,在盛夏中读来犹如一泓清流,洗涤着我干旱的心灵。
下面就叶老先生关于写作教学谈一些我的学习想法。
“作文教学”在本书中是有专门的一辑来阐述的,说得全面而透彻。
对今日作文教学犹有很大作用。
他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学生)所积蓄的正确度与深广度跟生活的进展而进展,在生活没有进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责备他们的积蓄不能更正确更深广,就犯了期望过切的毛病,事实上也没有效果”“(教师)唯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内拟定题目”等。
他在此文中强调了作文就在于写出自己平时的“积蓄”,只有写出了自己的积蓄,这样的文章才摆脱了八股习气。
这些观点让我思考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
目前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视作文如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每每遇到作文,便大呼头痛。
这种厌恶是学生自己的原因还是我们教师的原因?我觉得我们老师的原因是主要的。
就像叶老先生说的,作文题目不管是否是学生的积蓄,作文要求不论学生的认知的深广度与正确度,而硬是要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厌恶作文。
我久久地思考作文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呢?我觉得第一,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写自己所看、所想,第二要打破作文每两周一篇的固定的格式,给以宽松的时间范围,只要是两周内完成了,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只要是自己心中最为想说的话就是好文章。
第三,学生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是流水帐,是记下一天中最为可记的内容。
内容可多可少。
说到写日记,有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好写的,这是因为我们老师指导或坚持的不够。
日记题材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样遥不可及。
如这一天里,记下我们一时的心里想法,记下我们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或一个动作,一个场景,我认识了一种花,我学会了一个词,我看了一部电视剧……要求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后,他就会不自觉地坚持下来了,这对于他自己来说是受用一生的。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精选)一、阅读教学的目的尝谓语文教材在培养学生阅读之能力。
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
学生离校而后须阅读各类各体之文,故教材须兼收各类各体之文。
学生诵习教材,赖教师之指导,而领会其质与文。
第领会教材质与文犹未已也,非最后之目的也。
必于教学之际培养起自动性,终臻不待教师指导而自能领会之境,于是可以阅读书籍报刊而悉明其旨矣。
此则阅读教学最后之目的也。
——《语文教育书简》之二十五,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34-735页至于多诵文篇,故有俾于作文,然目的不仅在练习作文。
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
——《语文教育书简》之十五,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6页(阅读的目的)主要在真正地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使咱们得以在革命和生产中很好地贡献力量。
——《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二、阅读教学重要注意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阅读要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
不专等老师讲解,也不可专等老师抄给字典辞典上的解释以及参考书上的文句。
直到自己实在没法解决,才去请教老师或其他的人。
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像这样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
再说,我们总有离开可以请教的人的时候,这时候阅读些什么,非专靠自己的力不可。
——《中学国文学习法》,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21页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
只知道捧着课本死记硬背是没有用处的,至多只能应付考试。
学会了自学的本领,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将来离开了学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修养,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网上下载,叶圣陶关于习惯培养的论述要学好语文,至少要养成这样一些好习惯:要养成勤于阅读的好习惯。
语文老师一定要想办法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教师的责任不在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因为教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把学生要读的书一部部装进学生脑子里去。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叶圣陶先生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中国现代语文学科的奠基人,在他七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语文教育思想。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教育都是极其重要的,母语教育尤其是重中之重。
论及中国的母语教育,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绕不开的课题。
通过拜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本书,我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对我未来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最大的认识就是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教学方法要经历实践方能判别优劣。
虽然我们在学校和工作中接受了大量理论知识的系统训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需要经验的加持,方能脱离纸上谈兵的阶段。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秉承学而时习之的态度,向着有经验的前辈进行请教,学习他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并且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汲取精华,历经实践的捶打,在教学中进行磨炼,方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经验,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升,学生才能从语文教学中真正学到想要的东西。
另外,从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中,我感受到小学是儿童形成语言文字的最佳时间。
小学教师必须有新的参考资料,通过应用多样化和不断发展的学习理论,更准确地塑造儿童语言技能的特征。
教师必须有能力理解小学适龄儿童的发展,包括儿童的身体和运动特征、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特征、独立性发展和小学适龄孩子的未来发展。
动机在语言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动机,即使是天才也无法实现长期目标,无论课程设置和教师是谁。
此外,普遍认为,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率和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它通常可以弥补语言能力和学习的不足。
因此,可以说,语言学习得中涉及的所有其他因素都假设动机对有许多动机定义,每一个都只涉及它的部分方面,而不包括它的所有组成部分。
同样重要的是,动机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人们会这样思考和行为,我们永远不应该假设我们知道答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阅读笔记和读后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阅读笔记和读后感教师是主导,是辅助。
学生才是实践的主体。
只有做才学得会。
当前的教学,显现的是两个极端:或者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或者,一味让学生活动,教师不教不讲不示范。
语文教学,传授的是方法(也可以称其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培养的是能力,而这个能力和方法一定是学生不会的。
既然如此,那么,教师就必须要示范、要讲解,学生必须要实际操作。
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运用所要传授的方法的情境,这样,学的和练的是一致的,以保证学生得到必须的训练。
其次,孩子学步是在肌肉、骨骼等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的。
这对于教学的启示就是要知道学情,基于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扶其肩还是携其腕的差别启示我们,教法也就是教师介入的程度是不同的。
往往是早些时候要扶其肩,稍后再能携其腕。
教学中,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学情,一讲到底或者一练到底。
孩子学步的过程中,往往大人往前拖拉孩子迫使孩子迈步,而后诱导孩子迈步。
教学中,应当设计恰当的学习情境,或者迫使学生学习,或者因学习内容有意义、有意思而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中设计导入环节其目的就在此。
可惜很多老师为了导入而导入,或者笨拙地绕圈子,或者与学情不衔接……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
教师在教学中是这么做得并不多。
所以,学生成绩好的是那些管理严格的老师。
这些老师的执行力强。
既提要求,又有检查督促,当然,学生学不会也会有指导。
管教不管学是不行的。
既管教又管学,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有情怀的教师。
对工作满腔热忱,对学生极端热爱。
这就是职业认同感,这就是师德。
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课程标准说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是这里所说的“独行颇利便”。
那么,我们应该想想,“独行”除了包括独立迎接考试之外,是不是更包括独立面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挑战?如此,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之外,应该培养怎样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怎样才能培养“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想一想,答阅读题的能力是“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吗?如果不是,在教学中就不要在学生阅读之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了。
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一、叶圣陶的作文教学的“求诚”思想读叶老的写作教学理念,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盘旋——“作文先做人”。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德行是一切的基础。
就像一棵树,要变成参天大树一定需要坚实的根基、肥沃的土地。
如果文如大树,这德性就是树的根基。
在叶圣陶这里,被他称为“求诚”。
这种理念对我们如今的作文教学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1、有真、善才会美在《作文论》第二章里,叶老就提出作文应是写“诚实的自己的话”。
在叶老看来这是提笔写作的第一前提,必须是心中有所想,并有写下的冲动,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即使所想与前人相同,也不用担心。
比如“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得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
试看许多文家一样地吟咏风月,描绘山水,会有不相雷同而各极其妙的文字,就是很显明的例子。
原来他们不去依傍别的,只把自己的心去对着风月山水........................。
”这正是返璞归真式的求真,。
如今不少学生的作文,空话假话的虚伪大行其道,玩文字游戏的浮夸在满分作文里还占据着半壁江山。
虚情假意、无病呻吟,这些文风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审美上都没有什么意义。
而令人担忧在是不少教师还认为这是优秀作文,那将会贻误更多的学生。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让心中有话想说,并让这话有质量,还得追根溯源,这心中的话到底来自哪里。
叶老认为它来自生活的充实,这对我们现今的作文教学依旧有着深远的意义。
现在有不少学生初中毕业依旧不会写作文,因为每次考试前就背几篇备用,完全是应试主义的,他们的成绩往往也不高。
如果去观察这些孩子,很多人的眼神是空洞涣散的,只有在下课和同学谈到某款游戏、某部动画片时眼神才会散发出光彩。
你问他对生活的感受,他甚至会听不懂你在问什么。
他们和真实的生活是疏离的,他们只有在网络电视中才能找到自己。
如果让他们去写命题作文,他们完全没有方向,因为他们生活的源头是枯竭的。
在叶老哪里有很深刻的分析:“更有些人对于什么都淡漠,只是消极地对待,觉得什么东西总辨不出滋味,一切都是无边空虚,世界是各不相关联的一堆死物,生活是无可奈何的消遣。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目录分析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教育的重要论著,其目录清晰 地呈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通过分析这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 深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和语文教学方法。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十分严谨,章节划分合理。全书共分为四个部 分,分别是“听和读”、“说和写”、“课文教学”和“语文教育思考”。这 四个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构成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
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叶圣陶先生提倡注重启发式教学。他认为,启 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他主张在语文教育中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实践, 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感受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一本关于语文教育的经典著作,作者叶圣陶先生是 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对于语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着深厚的造诣。通过阅读 这本书,我对于语文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于自身的学习和成长 有了更深的思考。
内容摘要
他认为,语文教材应该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启发 性和教育意义。他还强调语文教材应该注重语言的规范和优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范本。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通过阅读这本书, 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叶圣陶先生的教学方法非常独特。他主张“教是为了不教”,即教学的主要目 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他强调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他也强调要注重学 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 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语文教学,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教 学,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借鉴和参考。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24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从上学到现在,接触过不少教育书籍,有教育学的、心理学的,班主任兵法的,学科教育理论的,名师教育宝典的。
有些书读过了,随风而逝了;有些书读过了,留下了一痕影踪。
有一本书却沉淀了下来,留存在心底,那就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翻开这本论集,就像打开了一段历史,深邃,悠远,太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我读到了老一辈教育家振兴教育的责任,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学风,身先士卒的实践,孜孜以求的探索,更有博古揽今的渊博与思想……需要我反复揣摸思考实践反思。
对语文课中的朗读,叶老指出“要把握好吟咏,必须先了解文意,无论是白话文或文言文都需要吟咏。
”这句话犹如一道强光穿过层层迷雾直射语文教学的田园。
让我明白了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
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
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
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是有更深的领悟。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并使朗读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
从当前阅读教学的状况看,教师分析讲解多、学生读书时间少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克服这种弊端,坚持多读少讲,是改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是啊,叶老的论集给予我的帮助又何止于此呢?如今新课程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
在亦步亦趋中,我们也努力实践改革着语文教学。
每个人都学过语文,都在用语文,语文教学任人评说,从事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学,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记得杨再隋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永远是遗憾的,正因为它的遗憾,才使语文教学永远充满魅力,为着这永远的魅力,让我对语文教学又想说:爱你爱得没商量。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解析叶圣陶语文教育观
172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解析叶圣陶语文教育观杨蕴 新疆师范大学摘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便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一般读者的学习参考所编写的一部语文教育论文集。
全书的六个部分在整体上体现了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念,包括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师生观等方面。
再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学习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对于现近语文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师生观一、课程观1919年之前语文统称“国文”,1919年以后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
1949年叶圣陶在主持拟定《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时,首先提出“语文”这一名称。
[1]除界定“语文”本义外,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序言中,吕叔湘指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两点。
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2]其中叶圣陶提出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现今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也得到体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在整体的课程观上,他主张:(1)“为生活的语文教育”他认为语文是生活中必要的工具,有利于提高公民生活的能力。
(2)强调语文是“培养习惯”,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叶圣陶强调写作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阅读要重视方法性的技能训练。
(3)其次语文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即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和习惯。
他十分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运用,在他的大量的语文教育论著中;“受用”、“终身受用”大约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4)强调“以读写为中心”在“为生活的语文教育”中的发展。
“以读写为中心、读写结合”的观念也在2017年教育部统一编撰发行并使用的语文课本中得到了应用和体现,例如在课后练习中将课文的阅读内容应用到写作上。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读书笔记
《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一是在语文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序第2页第二段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
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序第2页第二段第二种弊病是在作文教学上求模仿一套程式。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序第3页第二段教亦多术也,运用在人乎,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申。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序第7页教学十二韵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谈学习国文第2页第四段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谈学习国文第3页第二段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
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
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略谈学习国文第4页第三段要考查这一项预习的成绩怎样,得在上课时候指名通读。
全班学生也可以借此对勘,订正自己的错误。
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
吟诵白话必须按照国语的语音,国语的语音运用得到家,才是白话的最好吟诵。
至于宣读,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现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
这两种读法,宣读是基本的一种。
所以,上课时候指名通读,应该用宣读。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通读全文第6页第三段通读全文,在知道文章的大概;可是要能够通读下去没有错误,非先把每一个生字生语弄清楚不可。
——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认识生字生语第6页第三段生字生语必须依据本文,寻求那个字语的确切意义;又必须依据与本文相类和不相类的若干例子,发现那个字语正当用法。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札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读 《 叶 圣 陶 语 文 教 育 论 集 》 札 记
邓 云珠
一
.
《 叶圣 陶语 文教育 论集》 概
讲授法 ,认为师生间不应只是简单的 “ 授受”关 系 ,他说 : “ 国文精读 不 只是 逐句讲解 。 ”用语很严 密。肯定
标准 ( 2 0 1 1 年版 ) 》 的重要理念之一 。 叶圣陶还非常强调不论是 “ 教 ”还是
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集子” 。
改; ( 五)语 言文字和修 辞 ; ( 六)
语文教育书简 。
结
二. 前人对 叶圣 陶教 育思想 的总
文教育界的厚望似慈母又似严父 。似 慈母 ,因为叶圣陶为 中国语文教育事 业沥干心血 , 像母鸡护雏般 ,呵护中 国语文教育事业的成长 。正如 《 叶圣
“ 这 些 文章 绝 大部 分 仍 然 有现 实 意
久。 《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语言朴 实真切 ,读 《 叶圣 陶语 文教育论集》
第一遍的时候 ,感觉叶圣陶对中国语
例言 、 序言等 ; ( 三)阅读 和文章分
析; ( 四)写作 、 写作 教学 和作文评
义” , “ 凡是关心 当前语文教育 问题
要 的位置上 。他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 目 的就是要养成学生 良好的习惯 ,他 说: “ 教育是什 么?往简单 方面说 , 只须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 良 好 习惯 。 ” 就语文 教学而 言 ,叶圣 陶先 生认为 , 应该达到这样的 目标 : “ 顺应 学生身 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 ,逐步地 培养他们凭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 达情意 的知能 ” , “ 必须使 种种方 法 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6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精选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1最近一段时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使我获益匪浅,解决了困扰我的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的性质,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语文教学不是文学的教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为什么要重视口语交际,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等等。
下面就谈一谈我读完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每一个教育者都会面对学生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学语文”,每当教学中遇到难题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我也会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我们为什么要教语文?叶圣陶先生在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叶老首先从“什么叫语文”入手,谈“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
”“语言是一种工具。
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
工具不是目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叶老认为,学语文为的是为了使用,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是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叶老说,“教书教书,就是‘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习语言的知识并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让自己的“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
从知道、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实践是必然的桥梁。
所以,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语文论集
叶圣陶语文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由叶圣陶先生从事语文方面工作六十多年间写下的大量文章结集而成。
该书共分六大部分,分别从语义教育理念、语文教学方法、文章作法、教材编法、读书评沦、文本解读等方面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主张,从阅读教学到写作教学,从理论到具体做法,涉及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未厌居文谈》和《揣摩》中,他对《孔乙己》的行文逻辑和精彩细节进行了细致分析。
他提出,教师能做到善读,必然深受所读书籍文篇的影响,即使无心模仿,但日渐月染,思绪与技巧也能渐有提高,必臻于善写之境;而教师善读善写,才更有可能教会学生善读善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先生从一九一二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六十多年,对于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写下了大量文章,收在这论集里的就有一百多篇。
凡是关心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论集。
这本论集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到现在还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
因为里头论述的都是语文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论集里的文章,涉及的面很宽,性质也多种多样,有商讨语文教育的理论原则的,也有只谈论一篇文章或者评议一两个词语的。
最重要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
早在1922年,叶老就提出“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与”的观点,在这之后又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
解放后,他在不同的场合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
1962年,他又指出:“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叶老在这里对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途径,这种认识,较之早期更加深入、系统。
这一思想最完整、最严密、最精确的表述是1977年12月给《中学语文》杂志的题词:“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
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
”在这里,叶老对这一观点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一是辩证指出教与学的关系,二是指出教与学应达到的境界,三是实现这一标准的具体方法、途径。
此后,叶老又多次围绕这一问题作出过解释。
1983年6月他在民进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说:“刚才有一位同志说到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四个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我觉得这样表述比较明白。
是不是不教了,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
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
”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纲领,是他大半个世纪中对语文教育的真切体认与深刻感悟,是其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他以此为纲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许多认识与新课程标准有着高度的一致。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的。
所谓“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换句话说,就是具备了自我教育的本领。
叶老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必须是一个具备足够的自学能力的人,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教育的人;否则,算不得是个受过教育的人。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要做个“够格”的现代人,应该掌握的知识太多,各种教育机构只能取其重要的、基本的,作为例子教给学生;其他的更多的东西,必须由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掌握,去扩充。
人类的知识财富,其积累主要不是机械相加,而是发展演进。
因此,受教育者对于现代的知识,决不可“光知守而不知变”,一定要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才是。
这种发现、改革、创新,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在自学过程中逐步到达这样的境地。
从这个基本出发点,他主张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一辈子受用不尽。
不应该把教育仅仅看成是积累知识,在现代信息社会,教育首先是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应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与时俱进。
叶老认为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
他认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叶老认为教学要随时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
学生如果总是依赖教师,养成了种种依赖的习惯,这是教育的失败。
所以,他竭力主张,教育工作“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
这个过程应该是,从扶到放,正如叶老1977年在给《人民教育》编辑部题的诗里所言:“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
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
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
似此寻常事,为教倘可鉴。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必须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看成是整个教育的本旨。
他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
”(《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他一生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在语文教学方面,鉴于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学科,他更强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他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略谈学习国文》)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必须以“养成习惯”为桥梁,所以,“养成教育”始终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叶老还具体地分析了阅读和写作各要养成哪些习惯。
关于阅读,他说:“所谓阅读书籍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只是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而已。
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
”(《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关于写作,他说:“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一)有所积累,须尽量用文字发表;(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
”(《论写作教学》)如果说以上阅读与写作是叶老从语文本体角度提出的习惯,那么在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方面他还提出了许多启人思考的看法。
他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健全的公民,就“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术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
学生个人修养方面,要养成“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等。
总之,为人生所需要的、足以充实生活与发展生活的习惯都是必须养成的。
叶老教育理论的闪光点,不仅是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标在养成够格的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而且是在强调“养成”的关键就是要努力培养各种各样良好的习惯。
学会做人,质言之,就是要逐步养成各种各样做人的习惯。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必须树立生活本源观。
上世纪20年代,叶圣陶针对当时国文教授“限于教室以内”、“限于书本以内”的弊端,明确指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
”在脱离生活、脱离实践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20年代,这一见解的确是独具慧眼,振聋发聩。
他认为:新式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
当时所谓“健全”和“善于处理生活”,主要是指能独立地、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具有为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应付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推动社会的前进。
在30、40年代,叶圣陶提出“以生活为中心”来补救“为求学而求学,为读书而读书”使所学者忘记“何所为”的缺点,指出“学习得跟整个生活打成一片”。
1948年,更是明确提出“以生活为本位”的观点。
可见,叶圣陶经过几十年的思考,日益明确并以理论的形式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二者是源泉与流的关系,教育应以生活为本源,而语文教育尤应如此。
作为语文这种工具,尤其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语言是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又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
语言离开了生活,既背离了语文的性质,又不可能提高效益。
叶老认为,语文是“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这种工具决不是用来追求仕途功名的,而是用来增进知识,用来表情达意的,总之是用来更好地应付日常的生活从而更好地做一个健全的公民的。
叶老认为,要真正掌握好语文工具,首先要求受教育者有充实的生活,即“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语文的教育必须致力于“训练思想”和“培养感情”的人文教育。
这样看来,语文教育又不仅是为了使人们获得一种生活上的必要工具,而且是为了使人们的“思想益正确而完善,情感益恳挚而缜密”,从而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社会公民。
叶圣陶强调的语文教育要以“生活为本源”,这与现代国外学者提出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点是异曲同工,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素质教育乃一脉相承。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其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
叶老在多种场合谆谆告诫教师要增加“本钱”。
这“本钱”是什么呢?20世纪60年代初,叶老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年来常与景山、二龙路、丰盛胡同三校之语文教师接触,时或往观授课,颇感教师增加本钱,最为切要。
所谓本钱,一为善读,一为善写,二者实相关而不可剖分。
”后来,他在给一位语文教师的信中又说:“语文教学之提高,与教师之水平关系至巨。
教师辅导学生者为阅读与作文二事。
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
故教师不断提高其水平,实为要图。
”70年代末,他又说:“教师之所必须自励者,一则自己善读善作,心知其所以然,二则能真知语文教育之为何事(如何以须教学生阅读、何以须教学生作文之类),而不旁骛耳。
”所谓“真知语文教学之为何事”,就是指真正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真正懂得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等等。
叶老认为,这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综观叶老所写的大量语文教育论著,绝大多数都是从各个侧面来阐述和剖析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的。
他认为,要进入教学的境界,就必须认识语文规律,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叶老在《中学国文教师》一文中说:“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什么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提出种种的实施方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