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全解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课文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课文全解

伟大的悲剧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伟大的悲剧》,题目中“悲剧”与“伟大”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

失败、死亡的“悲剧”性结局的确。

令人悲哀,但其中体现的英雄气概、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足以变成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撼人心。

本文的题目点明了主旨。

(二)谋篇立意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

因原作篇幅过长,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前面写斯科特一行的探险准备和出发去南极的部分,而主要保留了他们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全文的主旨、斯科特的精神、精彩的语句,大多集中在这一部分。

是以斯科特一行五人冲击南极失败、返回途中遇难的悲剧为线索的。

本文通过叙述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及其四名伙伴在第二个到达南极点后在返回途中先后死去的故事,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层次划分全文共16个自然段,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到达南极点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15自然段):写斯科特一行五人返回基地途中的种种不幸和遭遇。

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第4—5自然段):写他们返回比来时更艰难(顺着原来的足迹走、缺乏精神支柱)。

第二层(第6—7自然段):写埃文斯不幸突然死亡。

第三层(第8—10自然段):写奥茨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第四层(第11-13自然段):写斯科特和另外两名队员静静的死去。

第五层(第14—15自然段):写找到英雄们的尸体并为英雄悼念。

第三部分(16自然段):议论抒情,表达对英雄们的悼念。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故事情节清晰。

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筋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的死去。

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

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爱莲说》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爱莲说》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爱莲说》23.《爱莲说》【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蕃f n:多。

独:仅,只。

濯zhu :洗涤。

清涟li n: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m n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亭亭:挺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xi 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鲜xi n:少。

宜:当然。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周敦颐(公元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

历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等职。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

因为书堂前有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

世称之为濂溪先生,卒谥元公。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2、关于背景《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公元1068年)擢为南康(现在江西省星子县)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长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胃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这莲池誉为“爱莲池”),至今,星子县还有它的遗址。

【第二部分: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这是一篇借花喻人的优美小品文。

作者独爱莲花的高洁不俗,来比喻自己道德情操的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同时,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火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莲花所体现的君子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君子,要讲求精神文明。

二、文章脉络文章共两段。

第一段写了莲的形象和品质,说明爱莲的缘由。

作者从泛论入手,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作者写陶渊明爱菊,正是对他不苟随时俗的高洁品质的赞扬。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列子〉二则》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列子〉二则》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列子〉》全解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列子〉二则》全解【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杞人忧天:杞国的一个人担心天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崩坠:崩塌坠落。

身无所寄: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

废寝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晓:开导。

积气:聚积在一起的气体。

屈伸:(四肢)弯曲伸展。

行止:课文里是行动、活动的意思。

奈何:为什么。

只使:即使。

有所中伤:有被击中受伤的机会。

中,打中,击中。

奈地坏何:地塌了怎么办。

奈……何,对……怎么办,把……怎么办。

舍然大喜:放下心来显得非常高兴。

衣素衣而出:穿着白衣服出去。

第一个“衣”是动词,穿衣服。

第二个“衣”是名词,衣服。

犹是:也像这样。

向者:从前,前些时候;刚才。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列子的来历:列子也称列御寇,或称列圄寇,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

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木兰诗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木兰诗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木兰诗学习内容全解【课文内容】【文章分析】《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背景介绍】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

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部流传了千百年的北朝民歌,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早已肯定,这首诗内容是“真实的”。

1982年曹熙先生发表《木兰辞新考》,明确花木兰确有其人,“花”是后人加的姓,木兰本名穆兰,穆是鲜卑人的姓,出生在河南地,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参加对阴山之北柔然的战争。

木兰的故事在中外影响深远。

(一)《木兰诗》是以391年北魏征调大军出征柔然的史实为背景而作的。

(二)当时北魏的拓跋珪,是皇帝也称可汗。

(三)当时北魏的都城是盛乐,离黄河很近。

当时调来的军队就集结在黄河边上。

(四)燕山即燕然山。

【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及文常。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翻译全诗,能概括主要情节,分析题材详略。

3. 能举例分析木兰的美好形象;深刻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字词积累】词语解释唧(jī )唧:纺织机的声音。

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首句一作"唧唧何力力"。

当(dāng)户: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邓稼先》课文详细解析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0课《邓稼先》课文详细解析

《邓稼先》课文详细解析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品味】“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搭起文章的框架,留下大量空间。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品味】“租借”全部用引号,表现了对列强的愤怒和对祖国屈辱历史的痛惜。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品味】笔锋陡转,昂扬有力,充满自豪。

画线句子指出中国历史上这最伟大的改变的动因是无数英雄人物的努力,并高度评价了这一巨变的历史意义。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引出主人公邓稼先。

“巨大贡献”与“鲜为人知”的极大反差立刻体现出邓稼先的默默奉献精神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段析】在中国近一百年的历史乃至世界近一百年的历史背景中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在不平凡的一生中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关系着民族崛起和腾飞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丰功伟绩。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品味】邓稼先担任研究原子弹之前的简历和求学生涯。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课文全解及练习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课文全解及练习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课文全解及练习答案5 黄河颂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5年为抗战歌曲《五月的鲜花》填词,以深怀忧患与悲愤的文字以及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

二、字音词义巅diān:山顶。

劈pī: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

气魄pò:魄力;气势。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浊zhuó流:浑浊的水流。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

也作“婉转”。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榜bǎng样: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三、主题概述本文通过赞美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伟的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英勇不屈、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团结抗战的坚定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节):朗诵词部分,是序曲。

歌颂黄河的“伟大而又坚强”。

第二部分(第2节):歌词部分,全诗的主体。

描写黄河的豪迈气势,歌颂黄河的英雄气概。

五、鉴赏品读1.序曲部分的黄河表现出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作用是什么?伟大而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对黄河进行了远镜头全景概写、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歌颂黄河的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层标志性句子是哪句话?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分为三层;分层标志性的句子是:“啊!黄河!”①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详细解析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详细解析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详细解析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段析】主要写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比喻与夸张手法的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的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品味】文章没有背景的渲染,像是素描,直接进入肖像描写。

第一句勾画了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突出了他的总体特征——面部多毛,胡须浓密。

接下来从“长髯”“眉毛”“鬈发”三个角度分别描述。

“不管从……的须发”一句,简单小结。

“他那天父般的……大胡子”一句,再次总结,突出特点。

2.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象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段析】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和结构。

【品味】宕开一笔,仿佛要撩起托尔斯泰的胡须让读者进一步逼视他的面部造型。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苏州园林》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苏州园林》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苏州园林》17.《苏州园林》【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标本:比喻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池沼zh o:这里指池塘。

重峦lu n叠嶂zh ng:形容山岭重叠,峰峦相接,连绵不断。

丘壑h :本指作画的构思布局,这里指深远的思虑。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嶙l n峋x n:重叠高耸的样子。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轩xu n榭xi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鉴赏: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败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地方。

镂l u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叶圣陶(1894~1989),原名叶绍均,江苏苏州人。

现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出身贫寒,中学毕业后即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老师。

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人大常委会常委,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等职。

1921年发起“文学研究会”,1928年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他还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创作并有出色成就的儿童文学作家。

在语言教学和语言教材规范等方面他都有独特的建树和贡献。

主要作品有《隔膜》、《稻草人》、《四三集》、《脚步集》、《小记十篇》、《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等。

2、关于苏州园林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山水秀丽,古典园林妩媚多姿,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称。

1985年,苏州园林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苏州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圆主王献臣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而命名。

拙政园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强项令》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强项令》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强项令》全解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强项令》全解一、字音及词义:驻车叩马:拉住马车。

驻,停留。

叩,拉住,勒住。

大言数主之失: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

大言,大声说。

数,列举罪状或过失。

格杀:打死。

格,击打。

圣德中兴:圣明有德而复兴。

持之:强拉他。

持,挟制。

谢主:向公主谢罪。

谢,认错。

强使顿之:用强力使他叩头。

白衣:平民,百姓。

悉以斑诸吏:全局部发给各位差吏。

搏击:捕捉打击。

豪强:依仗权势欺人的权贵。

妻子对哭:妻子和儿女相对哭泣。

敝车一乘:一辆破车。

葬以大夫礼:按照葬大夫的礼节埋葬了他。

二、相关背景:1、关于董宣生卒年待考。

东汉官吏。

字少平。

河南陈留县人。

曾任北海相。

任洛阳令时,遇湖阳公主(光武帝刘秀的姐姐)纵奴杀人案。

董宣抓获人犯,处以死刑。

公主诉于光武帝,光武帝大怒,欲杀董宣。

董宣说:“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并欲以头撞柱自尽。

光武帝认为董宣言之有理,免予处死,但要他给公主叩头谢罪。

董宣不从,光武帝命人强使顿首,董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光武帝只好不再追究。

董宣因此获得“强项令”的美名。

此事京师震惊,洛阳由此大治。

年74而卒,皇帝遣使临视,唯见布被覆尸,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皇帝很伤感地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葬以大夫礼。

2、关于作者范晔字蔚宗,顺阳人。

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

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

《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根底写成的。

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

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

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

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

第18课 紫藤萝瀑布-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读

第18课 紫藤萝瀑布-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读

七年级下册第18课紫藤萝瀑布宗璞学习目标诵读品味,体会写景的精妙和作者的感觉,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理解十多年前紫藤萝的遭遇。

文题解读紫藤萝是一串串的花,在后面加瀑布二字,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感觉上,垂空而下的紫藤萝从形态上像飞流而下的瀑布,但把“紫藤萝”比作“瀑布”,给静态的“紫藤萝”赋予了动感。

给人的感觉是流动的、奔腾向前的。

从内容上,把紫藤萝比作瀑布,写出紫藤萝开得繁盛、旺盛的特点。

从谋篇布局,文章多处使用这个比喻,以抒发情感。

也和文章多处相照应,结构严谨。

作者简介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

1960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

“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

“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

后来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1987年问世,获得了好评。

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

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写作背景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过去遭遇的回忆,告诉人们一个这样的道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不足以使人畏惧人生,要对生命的美好保持坚定的信念,扬起生命的风帆,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海燕》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海燕》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海燕》2.《海燕》【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劲俊:坚强有力且清秀好看。

隽ju n妙:这里是美妙的意思。

隽逸:俊秀飘逸。

粼l n粼:形容水波明净的样子。

憩q 息:休息。

情致:情趣。

融融泄泄y :和睦快乐。

忧戚:忧伤。

蹇ji n劣:不顺利。

浮宅:即浮家泛宅,指以船为家,到处漂泊。

这里指轮船。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伶俐:聪明,灵活。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嘉宾:尊贵的客人。

暴风疾雨:事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

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

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

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

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

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

1929年回国。

曾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

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

和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了《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选》等。

抗战胜利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鼓动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

1949年以后,历任××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民间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详细解析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详细解析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详细解析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段析】主要写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比喻与夸张手法的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的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品味】文章没有背景的渲染,像是素描,直接进入肖像描写。

第一句勾画了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突出了他的总体特征——面部多毛,胡须浓密。

接下来从“长髯”“眉毛”“鬈发”三个角度分别描述。

“不管从……的须发”一句,简单小结。

“他那天父般的……大胡子”一句,再次总结,突出特点。

2.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象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段析】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和结构。

【品味】宕开一笔,仿佛要撩起托尔斯泰的胡须让读者进一步逼视他的面部造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伤仲永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伤仲永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5.伤仲永课文内容透析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文题中的“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为什么要“伤”仲永呢?留给读者一个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兴趣。

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给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二)谋篇立意文章先叙后议,开始用见闻录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接着,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三)层次划分全文共3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叙述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通过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先扬后抑的行文结构。

文章叙事部分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

从“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可知仲永生于一个毫无文化背景的家庭,没受过教育。

但“与之(书具)”,即能“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一个神童形象便跃然纸上,令人称奇。

但因其父“求金”心切,“不使学”,最终导致了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后来竟“泯然众人矣,”才能逐渐衰竭,变成了普通人。

文章先写仲永年幼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对比鲜明,令人警醒、惋惜和深思。

2.缘事叙理的写作手法。

叙议结合是本文写作手法上的一个亮点,文章先叙述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及后来的变化情况,写出了仲永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和其父因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做法,以及因此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然后由仲永才能从非凡到衰竭的事例,缘事叙理,阐发议论,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个人无论天赋有多高,如果脱离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最终也会变为一个平庸无奇的普通人。

3.精练隽永的语言表达。

本文语言精练,含蓄隽永。

从题目上看,一个“伤”字,就暗示了仲永才能的必将夭折,又如一个“啼”字,把仲永索求书具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忽”“即”“立”三个副词的运用,使得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再如动词“扳”“谒”,形象地刻画出仲永之父因贪利而生拉硬扯的丑态,把一个愚昧无知的父亲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课文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课文全解

伟大的悲剧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伟大的悲剧》,题目中“悲剧”与“伟大”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

失败、死亡的“悲剧”性结局的确。

令人悲哀,但其中体现的英雄气概、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足以变成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撼人心。

本文的题目点明了主旨。

(二)谋篇立意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

因原作篇幅过长,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前面写斯科特一行的探险准备和出发去南极的部分,而主要保留了他们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全文的主旨、斯科特的精神、精彩的语句,大多集中在这一部分。

是以斯科特一行五人冲击南极失败、返回途中遇难的悲剧为线索的。

本文通过叙述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及其四名伙伴在第二个到达南极点后在返回途中先后死去的故事,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层次划分全文共16个自然段,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到达南极点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15自然段):写斯科特一行五人返回基地途中的种种不幸和遭遇。

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第4—5自然段):写他们返回比来时更艰难(顺着原来的足迹走、缺乏精神支柱)。

第二层(第6—7自然段):写埃文斯不幸突然死亡。

第三层(第8—10自然段):写奥茨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第四层(第11-13自然段):写斯科特和另外两名队员静静的死去。

第五层(第14—15自然段):写找到英雄们的尸体并为英雄悼念。

第三部分(16自然段):议论抒情,表达对英雄们的悼念。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写作特点:1.故事情节清晰。

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筋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的死去。

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

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黔之驴》课文详细注释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黔之驴》课文详细注释

《黔之驴》课文详细注释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注释】黔(qián):地名,当时指今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

好(hào):喜欢。

者:代词,……的人。

船载以入:用船载运(驴)进黔。

船,文中是“用船”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至:到。

则:却。

之:代词,它,代指驴。

庞然:巨大的样子。

以为神:即“以之为神”,把它当做神。

蔽:隐蔽,躲藏。

窥:偷看。

稍:渐渐。

慭(yìn) 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

【段析】交代了黔驴的来历,开篇即言“黔无驴”,又因为“好事者”用船运进一头驴来,“至则无用”,便把它放在山脚下。

这就把驴送到了老虎出没的场所,为老虎和驴的相见准备了条件,也为故事设置了一个得以合理发展的背景。

“庞然大物”是老虎对驴的最初评价。

“蔽林间窥之”表明老虎做事谨慎,不轻易冒险。

“稍出近之”写老虎试探性地接近驴,写出了老虎小心翼翼的神态。

“愁愁然”照应“蔽林间窥之”。

第一段:写驴的来历以及老虎初见驴的心态。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骇:害怕。

遁:逃走。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将要咬自己。

且,将。

噬,咬。

甚:很。

恐:害怕,恐惧。

然:可是,但,却。

异:奇特的,与众不同的。

者:表假设的语气,相当于“……似的”。

益:渐渐,更。

习:习惯。

终:始终。

搏:对打,搏斗。

益:更加。

狎(xiá):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荡倚冲冒:摇晃依偎,冲击顶撞。

不胜怒:忍不住恼怒。

不胜,不禁、不能承担。

蹄:文中是用蹄子踢的意思。

因:因而。

计之:考虑这件事。

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技止此耳:本领不过这样罢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土地的誓言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土地的誓言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土地的誓言学习内容全解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土地的誓言》学习内容全解_人民号【课文内容】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

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

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学习内容全解【课文内容】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已没有,那么再坐一会。

”许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似乎听了他的话,激起了他的幻想,拿着一个象牙烟嘴在沉思。

一点过后,是徐老师送我(和其他朋友)出去的。

外面下着毛毛雨,巷子里的灯完全熄灭了。

鲁迅先生告诉徐先生,让他坐车回去,自己掏钱。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

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

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

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一会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了,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身他又做了一只小鸡,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客厅后没到黄昏就先黑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凉,知道衣裳不够了,但为着忙,没有加衣裳去。

等把饺子包完了看看那数目并不多,这才知道许先生我们谈话谈得太多,误了工作。

许先生怎样离开家的,怎样到天津读书的,在女师大读书时怎样做了家庭教师,她去考家庭教师的那一段描写,非常有趣,只取一名,可是考了好几十名,她之能够当选算是难的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全解
按住ctrl键点击查看更多初中八年级资源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目录
第一单元
1、*石榴(郭沫若)
2、海燕(郑振铎)
3、白鹅(丰子恺)
4、*鹤群(江口涣)
口语交际——推选奥运会吉祥物写作——写一篇状物的文章
第二单元
5、鲁迅自传(鲁迅)
6、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埃德加•斯诺)
7、*第一千个球(贝利) 8、*少年爱因斯坦(王滨等)
口语交际——自荐担当志愿者写字——写传记
综合性学习——为本地人物立传
第三单元
9、骆驼寻宝记(陈伯吹)10、地毯下的尘土(莫德•林赛)
11、*巨人和孩子(王尔德)12、*蟋蟀在时报广场(塞尔登)
口语交际——童话故事接龙写作——续写《蟋蟀在时报广场》
综合性学习——文学采风
第四单元
13、我爱这土地(艾青)14、乡愁(余光中)
15、*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 16、*纸船(泰戈尔)
口语交际——沟通:与家长进行一次对话写作——仿写诗歌
写字——常用独体字的书写训练
第五单元
17、苏州园林(叶圣陶)18、桥梁远景图(茅以升)
19、*洲际导弹自述(朱毅麟) 20、*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王晓雨)
口语交际——交流科技信息写作——说明事物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桥
第六单元
21、*黔之驴(柳宗元) 22、陋室铭(刘禹锡)
23、爱莲说(周敦颐)24、*口技(林嗣环)
25、诗词五首
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次北固山下(王湾)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雁门太守行(李贺)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口语交际——给编创人员出点子写作——编写寓言
写字——常用偏旁及例字的书写训练
第七单元
26、强项令(范晔)27、包拯(脱脱)
28、*岳飞(毕沅)29、*《列子》二则杞人忧天杨布打狗
30、诗词五首
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李白)春望(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
口语交际——讨论写作——解读一篇寓言
附录一名著引读(二)附录二语法知识(一)
1.《石榴》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奇崛ju :奇特突出。

枯瘠j :这里形容植株干枯、瘦弱。

辟b 易:退避。

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犀x 利:锋利。

妙幻:巧妙奇异的变化。

忍俊不禁j n:忍不住笑。

丰腴y :丰满。

唾津:唾液。

柔媚:温柔和顺,讨人喜欢;柔和可爱。

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

争妍斗艳:争抢着展现自己的美丽、艳丽。

古味盎然:古雅的意味十分浓厚。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

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

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新中阳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

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2、关于石榴
石榴,又名安石榴,相传是汉朝时从安石国传入的,是落叶乔木或灌木,不高大,大多丛生,枝条直挺而细密,附有硬刺。

树皮有些粗糙,有毛须,所以可喻之为瘦身嶙峋,即使是幼龄小树,也显得有点龙钟。

但木质坚硬,整株树上上下下盘根错节,一节节的树干,好像一个肌肉发达者的胳膊。

叶子为披针形,叶色随季节变化,由浓绿转为黄绿,以至萎黄脱落。

五月,石榴开花时期,长期孕育的生机便焕发了。

先是枝头长出一个个花生状的红花骨朵,顶端不断涨大,最后裂成五瓣,就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又从开裂处吐出蕊来。

石榴花有红黄白三色,以红者多见,花赤可爱,似一团团火苗,有红杜鹃般鲜艳。

一树开花笑满枝,百朵千朵绿映红。

石榴花有单叶花和千叶花之别。

单叶的结实,千叶的不结实。

当花凋零时,子房便不断膨胀,犹如一个个大瘤,这就是石榴命名的由来。

石榴一般拳头大小,未成熟时,皮呈青色,顶端仍残留着花托。

七月,渐渐转赤,皮面依稀出现小黑斑。

这时候的石榴别提有多逗人喜爱了,古诗人傅玄诗云“灼若旭天栖扶桑”,形容有致;当代大文豪郭沫若曾称之为“夏天的心脏”,当之无愧。

秋天,霜打之后石榴纳金,完全成熟了。

当它觉得自己确是风度非凡时,就忍俊不禁,张着嘴留笑,里面藏着满口玛瑙——一粒粒水晶似的种子。

种子一个个紧挨着,充满整个外种皮即果皮,晶莹透亮,就像一粒粒藏在金窑里的珠子。

那种子可食,有甜、酸、苦三味。

甜者沁人心脾,连郭老也“不禁唾有津的潜溢了”。

酸者可入药,能治赤白痢腹痛、久泻不止、小便不禁等病,农村里常用它的皮来驱蛔。

石榴的品种较多,有食用品种,有观赏品种。

有一种叫山石榴的,株型矮小,经精心培植后移入花盆,是极好的欣赏品类;还有四月开花,秋天结果,果呈方形的四季榴;赤色如火的火石榴;长到1~2尺即可结果的海石榴等,都是罕见的异种。

石榴本生于西北地区,如今处处有它的足迹,可见它适应力之强。

人们常用插条或嫁接的方法繁衍它的后代。

由于石榴具有喜温耐旱,适应力强等特点,它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甚多,于是也就成了作家笔下的寄情之物。

同时,它也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所尊敬——难怪它是“名果”。

3、古人咏石榴的名句
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远,因依汉使槎。

(元稹)
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

(白居易)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友离为忆君。

不仅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则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