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PPT (1)[27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 理解社会化媒体
本 章 目 录
本章前言
1969年,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 ( ARPANET)在美国诞生。
1989年,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蒂姆·伯纳斯 李提出了万维网 (WWW———Wo r l dWi d eWe b)的技术构想。 随着 WWW 的普及,互联网这一旧时技术人员的 “堂前燕”, 真正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与社会化媒体相关的概念
(一) web2.0
(二)社会化 软件与社会化
计算
(三)用户生 产内容
ຫໍສະໝຸດ Baidu
(四)公民新 闻
(五)自媒体
四、社会化媒体的涵盖范围
基础功能网络类:在线问答、在线百科、博客 & 博客聚合、文 档分享、签到 与位置服务 ( LBS);
核心网络类:微博、社交网站、即时通信、移动社交 (如微 信)、视频 &音 乐、论坛、消费评论、电子商务;
的作用更加突出,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从这个 层面来说,建设新媒体、发展新媒体,已经不再单单是传媒业的职责, 更 需要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与现实的综合因素层面加以考量与谋划。
三、新媒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也要看到,新媒体是一柄双
刃 剑,随着新媒体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增强,其所应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要。
第1节 什么是社会化媒体
一、社会化媒体的含义
本书定义:
互联网上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
“社会化媒体”一词,也常常被译为 “社交媒体”。虽然从英文原义来说, “ social”一词的确有社交的含义,社会化媒体最早也强调其社交属性,但是当社 会化 媒体发展到今天时,我们有必要在更广的视角下来认识 “ social”一词。 社 交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个体与个体的交往,因此,“社交媒体”这个词更 强调 的是相关应用在个体的社会关系拓展层面的个别意义。但今天人们对社会化媒 体 的重视,更多的是因为其在公共信息传播与社会事务中的价值。在 “ social”后 加上 “媒体”一词,也表明了这种取向。“社会化”比 “社交”一词可以更好地 体 现大规模的互动及其影响。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接触和使用网络的时间更为碎片化,这既是对媒体惯性 和用户共 性的一种冲击,也可能泛化到对人自身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 的影响。 对于 社会化媒体应用来说,移动终端的普遍采用,同样也意味着人们的社交时 间、社交行为 变得更为碎片化。基于碎片时间的社会化媒体应用,也可以在更多时 空条件下侵入人们 的生活。永远在线、永远连接,变成用户的一种常态。但这样一 种方式,也可能会使人 们随时随地被强大的社会化氛围包裹、左右,失去个人的自 主性。
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的陆续出现,为人们基于网络的互动提 供了新的可 能,但是,这些互动工具早期主要是用于超越时空的 一对一的交流,而人们并不满 足于此,更多的群体互动工具或应 用被开发出来。
(二)移动传播:社会化媒体应用的碎片化与场景化
社会化媒体应用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现象,它的发展,也不仅仅取决于网络 互动技术 的创新。在今天,对社会化媒体发展走向形成重要影响的,还有移动传播 技术。这不仅 仅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技术,也包括正在兴起的物联网技术、可穿戴 设备技术以及云计 算等。
社会化媒体的三个层次 底层是社会化媒体技术 中间层次是社会化媒体应用与社会化媒体产品 最高层次可以称之为社 会化媒体平台
二、社会化媒体的基本特点
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
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 是用户
社会关系的需求 内容也成为联结人们的纽带 基于社交互动产生联系
门户网站不属于社会化媒体 门户网站主导者为主编 社会化媒体主导者为用户
1994年,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但即使是被列入当年的中国十 大科技新闻之 一,互联网进入中国意义之重大,恐怕也是当时 的人们无法预料的。 互联网进入中国之时,是被当作 “第四媒 体”迎接的,但是今天的互联网,已 经不再仅仅是媒体。
“社会化媒体”这个概念,虽然还带有 “媒体”这样的一个词, 但是,它已经 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的范畴。它给互联 网、传媒业以及社会的政治、经 济、文化各个领域带来的影响 都是深远的。
社会化媒体
理论与实践解析
彭兰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序 言 概 要
序言
一、当今的新媒体已经跨越了媒介形态的界 限,跨越了时空的拘囿,甚
至也跨越了文化的隔阂。在这种态势下,建设新 媒体、发展新媒体,成为 传统媒体求生存、寻突破、谋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新媒体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建设功能日益强大,跨界文化交 流与合作
优势:
1 .对于整体用户的全样本、跨平台分析
2 .对于群体用户的细分化分析
3 .对于个体用户的精准性分析
(四)技术发展的变与不变
在各种技术的推动下,社会化媒体的引领者在不断发生变化。论坛、博客、 SNS、 微博、微信等,作为不同阶段的代表性的社会化媒体应用,基本上只是 “各 领风骚” 三两年。
增值衍生网络类:社会化电子商务、社会化内容聚合、社交游戏、 社会化 搜索;
新兴/细分网络类:社会化电视、图片分享、企业社交、商务社 交、婚恋交友 网站、轻博客、在线旅游。
第2节 社会化媒体演进的动力与背景
一、信息技术:社会化媒体发展的持续动力
(一)计算机中介的互动:互联网的永恒主题
社会化媒体应用的核心是互动,过去人们的互动多是面对面的, 或者基于书 信、电话等传统的方式,有了互联网,才有了以计算 机为中介互动的可能
另外,与PC时代的互联网传播相比,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 播的本质 是基于场景的服务,换一句话说,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场景
(三)大数据:社会化媒体数据资源开发的深化
大数据是近年来越来越令人瞩目的一个技术方向。 用于计量计算机数据的单位的不断拓 展,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球数据量的剧 增。 业界通常会将大数据的特点归纳为四个 “V”,即多样性 (variety)、体量 (volume)、速度 (veloc ity)和价值 (value)。IBM网站关于大数据四个特点的界定 中,则用真实 性 (veracity)替代了 “价值”。 “大数据”时代意味着数据的处理、分享、 挖掘、分析等能力将得到前所未有 的提升。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数据之间的交换和相 互利用也变得十分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