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社会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日本社会的高自杀率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摘要: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不同于其他国家,日本人坦然面对死亡并欣赏死亡,他们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是生的一部分,从
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死是对集体责任的承担和忠诚;死是一种律己行为,应
该被宽恕。

文章试从日本的高自杀率这个社会现象方面入手,分析产生这种现象
的原因,并展开对日本人生死观的探讨,表达对日本民族独特生死观的理解和尊重。

关键词:高自杀率;殉情;生死观;武士道
一、引言
生与死是人类的自然变化,也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然而对生和死的看法,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往往会有不同的态度和结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死观”。

中国有句古话称“好死不如赖活”,体现出中国人重生,尤其是在艰苦的环境下,更要顽强的生存下去。

而日本人却认为“赖活不如好死”,他们重死,无论是
死的意义还是方式,他们都不畏惧甚至向往死亡。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不是通
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转的生。

因为生死是可以轮回的,所以死要死得高尚,活要活得精彩。

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观意识并探究其形成的根源对于我们学习、理解和掌握日本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死观,树立科学公正的文化评价态度。

在我国,研究日本的学者及成果不少,但是具体到日本人的生死观方面,成
果到目前为止还是很欠缺的,主要是通过对日本其他方面的研究,从而透露出日
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例如,叶渭渠的《日本文化史》从宗教、学术和艺术的成果
方面,展开了对日本文化发展史的论述,透露出日本人的生死观;汤春萍在《人
文社会科学学报》的第32卷第4期中发表的论文《从<失乐园>透视日本人的生
死观》一文中,通过具体分析该作品,揭示日本人与众不同的生死观;在《电影
文学》的第九期中,邵俊秋的《从<入殓师>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一文,从电影《入殓师》的拍摄技巧、制作效果、艺术性和思想性等方面做了具体的阐述分析,反映出日本人深藏着的对于死亡的崇拜与敬畏的民族情节。

在日本,关于生死观
的研究主要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做以阐述的居多,研究的范围广,程度深,成果
丰富。

但由于手头收集到的资料有限,因而无法一一列举其具体内容。

二、日本社会的高自杀率
日本的自杀率在世界上名列前位。

据统计,1994年在日本平均每10万人中
就有16.9个自杀者,占死亡人数2.4%。

2002年8月24日,在日本横滨召开4年一度的“第12次世界精神医学会(WPA)”,发表了当年各国的自杀率,日本以每10万人中就有25个自杀者而位居第一位。

根据日本政府的调查显示,每个月的
1号、最后一天以及整个3月是日本自杀人数最多的时间,其中3月1日排名第一。

因此政府将3月定位“自杀对策强化月”,并开展了一系列预防自杀的活动。

据日本警察厅公布的资料显示,日本的自杀人数1998年到2011年连续14年每年都超过3万人,平均每月的自杀人数在2000人左右,每天平均有85人自杀。

大家所熟知的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太宰治等著名作家都是死于
自杀。

他们把在作品中忧郁的情绪带到了现实,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日本
还有许多官僚和企业的领导因犯错误而自杀,死对他们来说,是一日本种谢罪,
也是一种解脱,很多事情因为当事人自杀就不再追究,周围的人也对他表示原谅。

近年来,自杀行为呈现出低龄化和集体化的特征,中小学的学生自杀人数增加很
快,网络上也流行集体自杀。

2003年,日本共有34人通过网络联系进行自杀,
而这一数字在2004年已然上升到55人。

日本有一部以集体自杀为主题的恐怖电
影《自杀循环》,讲述了日本常见的站台自杀事故,但是54个少女牵手集体跳
下地铁站台的血腥场景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心理阴影。

该电影是由漫画《自杀循环》改变而来,漫画讲述了一个以自杀为最高使命的组织“自杀俱乐部”,她们有自己
的最高领袖,为了表示对其的衷心,将转来的钱心甘情愿的交给最高领袖,最后
在必要时共同欢笑赴死,将自己的死亡视为对组织的忠诚和献祭。

“心中”是日本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一种自杀形式,翻译成汉语是“殉情”,它
原本是指,“相亲相爱的男女,彼此向对方袒露心扉的证据”。

但到了江户中期,
变成了为了爱情献出不可再生的生命。

一对恋人把情死作为获取“来世”爱情幸福
的途径,梦想着借情死使他们的爱情永恒化。

在这里可以看到以死来完善爱、“以死来复活而生”这种日本固有的生死观。

继而,“心中”又演变成指多人一起死亡的
意思,例如“亲子心中”“主从心中”等。

日本许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都有“情死”的
情节,而不同文本对殉情往往均有正面的歌颂。

在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中,一对恋人把情死作为获取“来世”爱情幸福的途径,梦想着借情死使他们的爱情永
恒化。

他们怀着对生的留恋和对死亡的向往,为情而死,双双自尽以实现最终的
结合,情死在自尽的刹那,心中涌动着寂灭的哀伤,感情得到了升华和宣泄。

日本社会如此之高的自杀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日本人对死亡的认识,我们
往往认为自杀是懦弱无能,逃避现实的消极表现,为何对于日本人而言更像是勇气、崇拜,某种程度上更是种解脱和追求呢,这就有必要探究日本人自杀的原因。

三、日本人自杀的原因
1.地理环境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的东侧,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

西临日本海和东海,与
朝鲜半岛和中国相邻,东侧与美洲大陆隔着辽阔的太平洋。

而且日本位于环太平
洋地震带上,是个多灾国家,长期遭受着地震、海啸、火山、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资源贫乏,大量依赖海外进口,国土面积狭小。

独特又恶劣的地理环境使
日本人敬畏大自然,对自然灾害的束手无策使日本人产生了孤独无助的心理,感
受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让他们在压抑中联想到死亡,
2.生存压力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消费水平一直排在世界前列。

经济的高度发展无形中要求人们付出更加辛苦的劳动,日本人的工作压力之大也
是众所周知的,他们工作起来就像“勤劳的工蜂”,甚至引起“过劳死”的现象。


时日本的物价水平之高也令人瞠目。

普通工薪阶层一般需要工作一二十年才能负
担起房子的首付,因此他们只能住在远离城区的市郊,通勤时间一般都在一两个
小时左右,巨大的生活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所以现代社
会的生存压力也是影响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原因之一。

3.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而日本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同时存在、人
民信教极为普遍的国家,许多日本人同时信仰两种以上的宗教。

神道教崇尚自然,却不强调善恶,日本人认为生命取之于自然,死后又回归自然,一个人从生到死
没有绝对的距离,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同时,日本也是一个佛教大国。

佛教对日本人的生死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佛教思想中的禅提倡“本来无一物”和“生死幻灭”的思想,被日本统治者利用后对
日本人的生死观影响深远。

禅的核心是“无”,禅提倡人们摒弃理性思考,只要服
从内心而行动,一旦决定了,便再也不会回头。

在这影响之下,日本人便形成了
这种不顾生死的生死观。

禅给了日本人巨大的精神支持,从而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实现了生和死之间完美且紧密的联系。

这种影响在武士们之间,甚至广大民
众之间普及开来,即使是今天的日本,依然有很多的家庭园艺去参禅,去寻求对
生与死的理解。

4.樱花情结
在日本,樱花被当作是团体精神和武士精神的象征而受到热爱,流传着“花数
樱花,人惟武士”的说法。

即花中樱花最突出,人当中武士最优秀。

樱花是一种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的花,盛开时,一经风吹,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

一夜之间,花便落尽。

它的凋落方式果断干脆,令人惋惜,但是日本人就是喜欢这种昙
花一现的美。

对武士而言,樱花凋零时的精彩就是自身向往的生活形态。

日本人
选择在3月份自杀与他们的樱花情结不无关系,据日本警察厅的调查结果显示,
3月份在日本是樱花盛开的时节,也是日本一年之中自杀人数最多的月份。

5.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中说到:“哪怕是思想最先进的日本人,只
要揭开他的外衣,就会发现他是一个武士。

”这说明武士道精神对日本人的影响之深刻。

武士道提倡“轻生死,重然诺”,它教导人们不为生死问题所束缚,死时要
敢于舍弃对生的执着痛痛快快地去死;活着便要每时每刻尽全力彻头彻尾地去活,武士们必须恪守这种精神。

这种通过用死来完成对人生价值升华的观点,很大程
度上被统治阶层所利用,就产生了日本带有强烈侵略色彩的军国主义但又誓死忠
于天皇的近代史。

四、日本人的生死观
《菊与刀》一书对日本人的自杀行为描述到:“自杀如果以适当的方式进行,
便可洗刷一个人的污名,保全死后别人对他的好评。

”这是美国作者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生死观的概括描述,文章试从以上的原因中分析日本人的生死观意识。

1.死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
在日本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距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
人从生到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生与死的界限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泾渭分明。

《挪威的森林》中,木月,直子,初美的死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中国人感觉中的
不可理喻。

他们觉得死亡是生活的一种选择方式,是一种无法摆脱生活痛苦的最
后选择,是一种自我的解脱,是生存的另外一种形态。

2.通过放弃对今世生的权利,来表达对集体责任的承担
有人曾说,“一个日本人是条虫,十个日本人是条龙”,这句话生动形象的描
述了日本重视团结的力量,体现出日本人的集体观念。

日本人视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一旦被集体所排斥是比死还要难受的事情,古代日本农村的“村八分”(江户
时代村民对违反村规的人家实行断绝往来的制裁)就是其具体体现。

所以,另一
方面,日本人为了团体(甚至是国家)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为团体而
献身就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例如,在公司面临存亡的危机时,日本人更愿
意友好地手挽手一起奔赴死亡,而不是采取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个人主义做法,这
是由日本的集团主义特性所决定的。

这种以自己的生命为团体乃至国家殉节的精
神非常强烈,时至今日虽然有所削弱,但仍顽强地保持着。

3.自己的不光彩,以死来道歉
日本人认为不管什么人死后都会成佛,所以不管生前做了什么,犯过多少罪行,一旦死了他的罪孽也就消失了,都应该获得平等的尊重和礼遇。

日本人认为
通过采取死亡的方式可以对自己所犯的恶行有个交待,是一种律己的行为。

这也是尽管一再被全世界人民尤其是东亚人民的强烈反对,依然有一些日本政府要人屡次参拜供奉着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的原因,之所以会这样,其中无疑潜伏着那些妄图颠覆历史车轮的军国主义狂妄者的野心,同时也是巧妙地利用了日本人民的固有性格才得以实现的。

4.自杀是维护一个人尊严的一种行为,是个人自由的权利
日本人把“自决的权利”看作“自由的权利”。

日本宪法第13条就“尊重个人”规定“任何国民都应该被尊重。

关于国民追求生命、自由、幸福的权利,只要不违反公共福祉,在立法和国政上都应该给以最大的尊重”。

关于这一点,日本法学界以及日本民众都解释为这是宪法赋予给人“自决的权利”,认为自杀是基于个人自由的意志,是一种权利。

时至今日,西方社会仍然把自杀列为一种禁忌,但日本人却还经常在津津乐道于剖腹、徇情等自杀行为。

总结
由此可见,居高不下的日本高自杀率不是由单一因素影响的,其成因有着复杂的因素。

不仅有自然资源的匮乏、地域的狭小、地质灾害的多发等地理环境方面,还有日本的宗教信仰、武士道精神、樱花情结等社会文化的方面的影响,另外,近些年来,也不乏人群由于竞争激烈,生存压力过大,婚恋受挫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而选择以死来解决问题。

但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在日本人的眼里,死亡不是对美的摧残,而是通过对形体的毁灭促使精神的长存,实现有限生命的飞跃和升华;死亡是以对自身最极端的惩罚来洗去失败的耻辱、赢得别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日本人的生死观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极端挚爱和面对死亡的坦然与大度,值得我们尊重。

参考文献
[1]鲁思?本尼迪克特.(2009).菊与刀.北京:商务印书馆.
[2]叶渭渠.(2003).日本文化史.云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渡户稻造.(2012).武士道.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4]松本一男(1988).中国人和日本人.天津:渤海湾出版公司.
[5]汤春平.(2012).从《失乐园》透视日本人的生死观.河南:人文科学学
报.(4)32:64-65.
作者简介:闫彩妮(1987-),女,甘肃庆城县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日语语言文化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