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意象分析
《乡愁》全文与赏析
《乡愁》全文与赏析《乡愁》全文与赏析《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乡愁》全文与赏析。
原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品品析: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
一起来回味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乡愁》一诗语言的质朴之美在于如同口语,富于生活气息;典雅之美又在于精丽,富有独特的韵味,是经过锤炼加工的。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6、另外,“乡愁是……”这一句式又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
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
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
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
余光中诗词乡愁赏析
余光中诗词乡愁赏析《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余光中诗词乡愁赏析,我们来看看。
余光中《乡愁》原文[]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赏析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都是抒写乡愁,但在在表达上各特点
余光中与席慕蓉的同题诗《乡愁》的比较分析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的诗《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再请看余光中的《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完整word版)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乡愁》是游子深情的顾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回忆。
自古游子远游,都会情不自禁的触景生情,吟上那么一首乡愁之诗。
乡愁是人患上的一种毒药。
余光中以“乡愁诗人”著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乡愁》一诗的广为流传;大众对于《乡愁》相当熟悉,它之所以得以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简单,且对诗人不同时期的、内涵不同的乡愁通过四个不同的意象做了高度的概括;而“大陆在那头"一句煞尾,更使这首诗顿上一个境界读《乡愁》这首诗,从而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诗人心中那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盼望民族统一的思想感情。
对于我们常人而言乡愁就是对故乡的思念,家人的想念,不会有那么高的高度去思考。
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那一方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的思念,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
一张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来来往往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其中滋味自在不言中。
一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
或许我们都太年轻,没经历过生离死别的痛苦,不能真正的体会其中的痛。
余光中 《乡愁》 教案
余光中《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3)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3. 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2. 诗歌韵律的把握;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2. 相关资料:关于余光中的生平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等;3. 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2)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现代诗歌《乡愁》。
2. 诗歌鉴赏(1)让学生自由朗读《乡愁》,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等;(3)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 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2)分析作者的文学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4. 诗歌拓展(1)让学生收集其他表现乡愁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故事,感受乡愁的情感内涵。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2)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6. 作业布置(1)背诵《乡愁》;(2)写一篇关于乡愁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乡愁》的情况以及乡愁短文的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余光中《乡愁》五美分析
余光中《乡愁》五美分析余光中《乡愁》五美分析这首《乡愁》,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
在这首诗中作者找到了无可替代的意象来表现难以捕捉的乡愁情绪,传达的强烈而鲜明的现实意义。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余光中《乡愁》五美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自古以来,多少迁客骚人抒发过这种“思乡之痛”,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隐埋在思想深处的痛。
大部分写乡愁的诗,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揪心扯肺的痛楚,一种牵肠挂肚的思念,它们道尽了中国人对家乡和故土的依恋之情。
余光中在《乡愁》中,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富有新意的乡愁情绪,这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的极其钟爱是分不开的。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此诗除结构、韵律很美外,在语言上还表现出以下五美。
美在表事物的名词。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表事物名称的词表现的是意象美,乡愁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用这些词表达出来后就将其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也就是说,诗人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此外,诗人用由小到大由昔到今的思路把这四种都具有象征性的事物联缀起来,使整首诗构成了一种真诚柔和的基调。
美在富于变化的量词。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运用得很精当,它们在诗中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现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这些由表小事物的量词到表大事物的量词,体现了诗人的乡愁是一步一步升华的,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美在重叠的形容词和反复的句式。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情绪。
各节中重复出现的“乡愁是……”,音韵和谐,体现了诗的音乐美,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挥之不尽的乡愁之心表现得恰如其分,淋漓尽致。
以诗歌意象解读诗歌主题——赏析余光中《乡愁》有感
不仅仅是对 母亲、 对妻子 ( 新娘 ) 的依恋和 爱恋 , 他的乡愁已经上升为对祖国统一的殷
切期盼的一种爱 国情怀 。
通邮 ,也不通航 ( 本诗写于 1 7 年)这是 92 多么令人痛心 , 可以想像 , 诗人伫立宝岛岸
以诗歌 意 象解 读诗歌 主题
赏析余 光中 《 乡愁 》有感
泗 阳县 实验初 级 中学 金 海燕
翻 开古今 中外的诗 歌作品 , 我们不难发 “ 小小的邮 票 , 暂且不管它小到何种程度 , 都可 以把 “ 我 的想念送 到母 亲手 中, 同样 , 母亲思 念在外 的儿子 , 她也可以把她的思念
与母亲完全没有了空间上的距离阻隔,可黄 土的里外是两个决然不能沟通的世 界,它让 “ 我”与母亲虽近在咫尺,却又远 隔天涯。 家书不可达意,舟船亦无法抵达 。“ 坟墓”让 “ 儿子 ”与 “ 母亲”再也无法沟通……
“ 我”就在海峡 的岸边 ,海峡的对岸就
写成信 , 贴上那张 “ 小小的邮票”把她的爱 传递到儿子手 中。 以, 管 “ 所 不 我”身在何
娟” ,而余光 中先生生活 的年代 ,已非 马致 远 、苏轼 的年代 ,“ 一枚小小 的邮 票” 一 、“ 张窄窄的船票” 可把远 隔万水 千山的亲人 就
其实 , 地理意义下的海峡并不能阻挡两 岸的血脉相 通关键 是政治意义上的海峡 , 它 成了中华民族 内部最 “ 宽”的距离 , 它宽到 经分 离便 是生死两茫茫 。 就像母亲 的坟墓
处 ,不管 “ 母亲”身在何地 ,它 ( 邮票 ) 都 可以联结母亲与儿子 的一颗思念的心 , 既可
解 “ 我 思亲之 苦, 亦可 寄托母 亲对 儿子的 思念之情。
余光中乡愁的赏析
余光中乡愁的赏析1. 《乡愁》那简单而深刻的词句,就像一把小锤子,一下又一下地敲打着我们的心!比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多形象啊!邮票那么小,却承载着那么浓的乡愁,难道不是吗?2. 诗中的意象,哎呀,真是绝了!像“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对家的那种期盼的生动写照吗?这简直太妙了吧!3. 余光中先生用如此质朴的语言来表达乡愁,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在跟我们诉说着他的故事。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读到这儿,心里真不是滋味儿啊!4. 你们想想,“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那海峡隔开的不仅仅是距离,更是亲人们的思念啊,这得多让人揪心啊!5. 《乡愁》就像是一杯陈酿,越品越有味道。
每一句都能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那小小的邮票,谁小时候没寄过信呢,是不是?6. 这首诗真的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啊!那船票、那坟墓、那海峡,不就是我们生活中那些或甜蜜或悲伤的经历吗?就好像我们自己的故事一样!7. 余光中先生怎么这么厉害,能用这么简单的词句写出这么深刻的情感!“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简单的几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思念,太厉害了吧!8. 读《乡愁》,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
那一个个意象,不就是我们心中的那份牵挂吗?“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真的好让人难过啊!9. 这首诗真的是太经典了!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心中那扇关于乡愁的门。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这是多少人的无奈啊!10. 《乡愁》真的是一首让人回味无穷的诗啊!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愁的力量,那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
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乡愁都会一直伴随着我们,不是吗?我觉得《乡愁》这首诗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最深沉的情感,它能触动每一个人的心弦,让我们对乡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简答余光中诗歌乡愁的四个意象
简答余光中诗歌乡愁的四个意象
《乡愁》的四种意象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邮票”意象涵蕴着的是诗人忧愁的情感,它暗示着造成最为亲密的母亲不能直接相见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大陆和台湾政治上的睽隔。
“船票”暗示随着岁月的增长,乡愁的睽隔也日益沉重,“坟墓”暗示乡愁因长时间的睽隔而化为永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海峡”则把隐性的政治显性化,深刻地暗示大陆和台湾的政治睽隔,不仅是个人、家庭的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扩展资料
《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
《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1972年。
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
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
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
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余光中的乡愁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赏析900字余光中的乡愁赏析一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余光中的《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关于余光中《乡愁》鉴赏,至今都还有人在细细品味和理解。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
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
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
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爱(热烈)坟墓——生离死别(悲痛) 海峡——思乡念国(深沉)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乡愁赏析10篇版
《乡愁赏析》乡愁赏析(一):《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悲伤的回想曲,是国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作为一个走开大陆三十多年的今世诗人,他的作品也必定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重视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将来的一方墓地,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国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全部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此刻/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犹如百川奔向东海,犹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齐,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吐,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焚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区感。
纵横订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公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别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拥有过去的乡愁诗所不行比较的广度和深度。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广泛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很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此中情深意长、音调换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很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相同,余光中固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拥有深沉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长久隔断、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千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拥有过去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行比较的特定的广阔资料。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构造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构造上体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一致,就是相对地平衡、均匀;段式、句式比较齐整,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睦对称。
变化,就是防止一致走向极端,而追赶那种开朗、流动而活力蓬勃之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平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理,从而使诗的外形齐整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此刻回旋来去、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此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地点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乡愁》全诗赏析
《乡愁》全诗赏析《乡愁》全诗赏析《乡愁》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
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乡愁》全诗赏析,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wenxue)。
篇一:《乡愁》全诗赏析一连串充溢着生活性的意象,一连串朴素无华的倾诉,一连串平淡中透露出深沉情感的喻体......缀成了一连串凄美绝伦的乡愁。
乡愁是作者成长的足迹,是游子思乡的行吟,是一段心灵的历程,是一曲经典而质朴的古筝,是一部沉重的历史,是风雨沧桑中历史车轮碾过时留下的一声呻吟。
乡愁在作者笔下不只是“月是故乡明”的清淡,不只是“低头思故乡”的忧郁,不只是“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无奈,不只是“乡音未改鬓毛衰”的嗟伤......乡愁是一只老船,装载着传统的乡愁乡情乡思,也装载着历史的血泪,装载着望夫崖上的沉重和悲壮,也装载着海峡两岸的沧桑和风霜。
从“邮票”、“船票”到“坟墓”是深沉的情感,而至“海峡”则是主题的升华!乡愁不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成了群体内心的感思;乡愁不再是纯粹的个体感叹,而成了民族之情的化身。
对国家统一的热望,对民族团结的期盼,有形无形地融化在诗的字里行间,构成了民族情感积淀下来的厚重和深邃。
于是,乡愁这个古老的话题在诗人笔下又多了一层内涵,这源于作者明睿的眼力和新颖的立意,更源于作者那高度的民族责任心和深厚的民族情。
于是乡愁那平凡而又传统的顺叙表达蒙多了一层朴素的光辉,那简单的时间排列披多了一种美妙的灵光,那从“母亲”、“新娘”到“大陆”的浅浅诉说变得经典而庄严起来。
乡愁的意境是美的,没得忧郁而庄重,仿佛一丝苦苦的芬芳,那芬芳来自一支残荷。
乡愁的构思是简约的,简约的就像断臂维纳斯身上的一段白纱。
乡愁的语言是白居易的再现,反复中的平实酝酿着深深的情,回旋中的朴厚流淌着深深的愁。
乡愁那没有技巧的技巧使乡情回味无穷,隽永悠长,使全诗既富有流动性,又不乏静止感。
众人皆知,“看不出化过妆的化妆才是最高妙的”,而诗人的乡愁就是这样,那层次化的意境仿佛纯纯的“天然去雕饰”,那复沓中的叙述好像平平的,质朴而又真淳。
余光中的乡愁意象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意象赏析 余光中 的乡愁 诗汲取中国传统诗歌 的丰富营养来滋润、培植乡愁情感,塑造了深刻独特的乡愁意象。
下面是小 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余光中的乡愁意象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乡愁》赏析 乡愁 (台湾)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 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 院院长。
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 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1/7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 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 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 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 而是通过联想、 想象, 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 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 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 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 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 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 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 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 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 一唱一叹的旋律。
在同一位置上, 有重复, 即我在这头……, 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
余光中《乡愁》赏析
《乡愁》一诗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形象而浓烈地抒发了游子思念故土的感情。
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内心一种思念亲人、眷恋故土、渴望祖国统一的思乡爱国情怀。
第一,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
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愁绪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大同的强烈望。
第二,最后一节中,作者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
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
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乡愁》赏析
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表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表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很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很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个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
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
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
余光中诗歌作品《乡愁》原文及评析
余光中诗歌作品《乡愁》原文及评析余光中诗歌作品《乡愁》原文及评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光中诗歌作品《乡愁》原文及评析,一起来看看吧。
余光中诗歌作品《乡愁》原文及评析1【诗歌全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歌评析】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乡愁》是游子蜜意的睥睨,是一曲清婉而优美的回想.自古游子远游,都邑不由自主的触景生情,吟上那么一首乡愁之诗.乡愁是人患上的一种毒药.余光中以“乡愁诗人”著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乡愁》一诗的广为传播;大众对于《乡愁》相当熟习,它之所以得以风行,在必定程度上是因为它构造简略,且对诗人不合时代的.内在不合的乡愁经由过程四个不合的意象做了高度的归纳综合;而“大陆在那头”一句煞尾,更使这首诗顿上一个境界读《乡愁》这首诗,从而让我们深深的感触感染到诗人心中那种对中华平易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希望平易近族同一的思惟情绪.对于我们常人而言乡愁就是对家乡的怀念,家人的惦念,不会有那么高的高度去思虑.显然,这首诗以情势上的四个末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光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刻—长大后—后来—如今.这几个标示时光的短语,都明白出如今这首诗每一末节的第一行.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末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配合特点,即:小时刻的母子分别—长大后的夫妻分别—后来的母子逝世别—如今的游子与大陆的分别.诗工资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更,推动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手札往来,乡愁依靠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涯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依靠乡愁的序言.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久离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由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逝世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故国大陆离隔,小我的家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那一方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的怀念 ,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一张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来交往往中,诗人弥补了情绪的缺口,个中滋味安闲不言中.一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或许我们都太年青,没阅历过生离逝世此外苦楚,不克不及真正的领会个中的痛.但我们一样能领会到思乡思家的苦.诗人的心归往何处?那乡愁竟是不克不及圆的梦了!“这头”和“那头”终于走向了沉重的分别,诗人的心一会儿沉入了深深的黑暗里.诗人在这强烈的情绪中转入对如今的论述.如今,那湾浅浅的海峡,竟成了一个古老平易近族的深深伤痕,也是诗人心中的伤痕,是和诗人一样的千切切万中华子孙的伤痕.诗的意境在这里忽然得到了升华.那乡愁已不但仅是诗人心中的相思和苦闷,它照样千切切万中华儿女的相思和苦闷.诗歌由此具有了一种深层的象征意义.那母亲岂非不是故国的象征?那恋人岂非不是诗人的自喻?诗人在大千世界之中,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和“这”.“那”简略的词融会在一路,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光和空间紧紧接洽在一路,如有若无的距离和接洽,给那些全日在相思.分别和相聚间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识,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忧闷和欢欣.正如诗人所言:“纵的汗青感,横的地域感.纵横订交而成十字路口的实际感”,诗歌以时光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叙中自有一种动听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穷的忧闷,无尽的相思.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构造上的整饰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平均.整洁的句式中寻求一种生动.活力勃勃的表示情势;在适当的意象组合中完善地应用了词语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拍,盘旋来去,一唱三叹.诗人就是用本身真实的感触感染,用音乐般的说话唱出了心中对故国和祖先的深深眷恋之情.这种融会了中国传统审美特点的现代诗风在台湾引起了很大的反应.可以说,余光中的诗使得台湾诗坛的现代诗臻于成熟。
乡愁情感基调和意象
乡愁情感基调和意象
《乡愁》的感情基调是忧郁、悲愤。
《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全诗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
赏析诗歌在语言上纯净、清淡,浅白真率而又意味隽永。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音的形容词,用来修饰中心意象,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一反诗人早年“现代时期”那种刻意锤字炼句、苦心经营意象和矛盾语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惊人之语,在晦涩中求深奥的特点,转而追求恬淡、圆融的美学风格。
以简代繁,以淡取胜,也算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意象间的关系看《乡愁》的主题
乡愁是古今中外诗歌创作中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它概括了多少游子眷恋故国亲人的深沉感情!与历代那些抒写乡愁的名篇相比,余光中的《乡愁》别具一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按照词典的解释,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
我们认为,余光中所抒发的乡愁,不仅仅是“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式的离愁别绪,也不仅仅是“由对母亲的思念,对新娘的爱恋,对母亲的缅怀的个人情怀,上升为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期盼”式的爱国热忱,更是生活在台湾的那群特殊的“外省人”对造成两岸隔绝现实的禁锢政策的不满和批判。
余光中的《乡愁》,继承了《诗经》所创造的“重章复沓”手法,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以第一诗节为基础,二、三、四诗节更换少量的词语来反复吟咏诗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乡愁。
从表达乡愁的角度看,全诗使用的四个意象可以分为两类:前二者可以沟通乡愁,后二者不能沟通乡愁。
两组意象前后形成对比关系,用“易于沟通”与“永难沟通”对比,突出表现了“不能沟通”。
小时候,在外地求学的“我”想念妈妈了,只要把对妈妈的想念写成信,贴上一张邮票,不管它小到哪种程度,它都可以把“我”的想念送到妈妈手中;同样,妈妈思念在外的儿子了,她也可以把她的
思念写成信,贴上一张邮票,哪怕是一张很小很小的邮票,就把妈妈的思念送到“我”的手中。
邮票在中间,沟通着“我”与妈妈,表达了“我”小时候的乡愁。
长大后,在外漂泊的“我”挂念新婚的妻子了,“我”只要买一张船票,哪怕是“窄窄”的一张,凭借它“我”都可以回到妻子身旁,尽情表达对妻子的挂念;同样,新婚的妻子牵挂在外奔波的“我”了,她也可以买一张船票,哪怕是一张很窄很窄的船票,就可以奔赴“我”的身边,慰藉她对“我”的牵挂。
在通邮、通航的条件下,空间的物理距离根本就阻挡不了“我”与母亲、与妻子之间的乡愁的相互表达,一张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就把相处异地的亲人真情相连。
但是,后两个意象就不能沟通这种真情。
“我”就在母亲的坟前,坟也不高大,“矮矮的”,只有“一方”,“我”完全可以贴近、完全可以跨越,“我”现时与母亲完全没有了空间上遥远的物理距离的阻隔,可就是这一方“矮矮”坟墓,就让“我”与母亲咫尺天涯,永世隔绝;“我”就在母亲的面前,但母亲永远也不知道“我”对她的想念,“我”也不知道母亲在那个世界过得是否好,是否还像“我”小时候那样挂念“我”。
“我”就在海峡的旁边,海峡对岸就是大陆,那里就是“我”分别了三四十年的家乡。
海峡并不宽广,就是那么“一湾”,那么的“浅”,浅得像人脱掉鞋提着裤管就可以蹚过去一样。
但就是这样的
“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阻挡着我们回家的路,海峡永远地阻隔着我们回家的路,就像母亲的坟墓永世隔绝着“我”和她一样。
海峡就真的那么难以跨越吗?海峡南北长约300公里,东西宽约170公里,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80m,最大水深为1400m,主航道水深足以通行10万吨级的大型船舶,确实难以跨越。
但是,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要渡过海峡并不是一件难事,可以乘飞机,可以坐轮船,一两个小时就能过去,所以,在作者看来,台湾海峡只是浅浅的一个海湾,它阻挡不了两岸的血脉相通。
然而长期以来,在现代的政治条件下两岸却隔如参商,海峡成了中华民族内部最宽的距离,它宽到骨肉一经分离便是生死两茫茫。
就像母亲的坟墓永远阻隔“我”和母亲一样,它永远阻隔着在台湾的“外省人”和祖国这个“根”血肉相连。
所以“坟墓”和“海峡”两个意象形成类比关系,目的是类推出海峡在政治条件下的难以逾越,难得像无法沟通的坟墓。
“坟墓”和“海峡”对于“我”都没有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距离,近在咫尺,却因在政治意义上的人为隔绝而使“我”与大陆远在天涯。
用一张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就能轻而易举地沟通的乡愁,却因那湾“窄窄”的海峡成为母亲坟墓一样的隔绝,“邮票”“船票”的轻易能沟通与坟墓一样的海峡的永世不能沟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政治人物的政治操纵的强
烈不满和对排除政治障碍实现两岸人民相通的渴望。
作者不满的政治、不满的政治操纵,渴望排除的政治障碍是什么呢?余光中别具匠心地选取意象予以揭示。
之所以选取“邮票”“船票”,既是因为它们轻易能沟通乡愁,与“坟墓”和坟墓一样的“海峡”不能沟通形成对比,更重要的是“邮票”“船票”还隐射着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政治人物的政治操纵的强烈不满,寄寓着两岸血脉相连的深情。
真正阻碍两岸相通的不是海峡,再长的海峡也只是“一湾”,再深的海峡也是“浅浅的”,真正阻碍两岸血脉相通的是人,是人所制定的不许“通邮、通航”的政策,是那以不能“通邮、通航”为特征的白色统治,是台湾长达30多年的戒严法令!
国民党政府从败退台湾起,就一直对台湾内部实行严格的军事管制,阻止台湾人民与大陆联系,对大陆实行隔绝政策,禁止两岸人民直接通邮、通航,谁与大陆相通就要人判死刑、家产充公。
大陆也由于极“左”路线,不允许与台湾相通,谁与台湾相通,就是内奸,就是叛徒,就是黑五类。
到1979年元旦大陆倡议两岸直接“通邮”“通航”,允许两岸人民探亲为止,两岸之间隔绝得像诗中母亲的“坟墓”一样,完全没有了两岸亲人间的血脉联系。
绵延他们一生的乡愁无法表达,无法沟通,甚至像余光中的“母亲”一样,叶落也不能归根,只能埋骨于异地他乡!
随国民政府败退台湾的百万老兵、党政官员及其家属,就如诗人
余光中,他们被称为台湾的“外省人”,他们虽然在台湾安了家,但大陆有他们的根,他们渴望“家”与“根”的相通。
一位十四岁就被抓去台湾的老兵,想念母亲三十多年,他把三十多年的思念写于信中,却无法寄到母亲的手中,这份相思令他夜夜梦回故里,梦醒泪流满面,嚎啕大哭,他实在难以忍受,就去从来没有去过自己也消费不起的歌厅,点最当红的小姐,目的不是去享乐,而是期望认识可以往来于台湾与香港的歌女,暗暗托她把饱含对母亲思念的家信捎去香港,再转寄给舟山的母亲。
这份想念这份相思,是所有外省人共同的心声。
诗人余光中并不只在诗中抒发他们的这种心声,还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心声不能表达于两岸亲人的深层原因———隔绝这份想念这份相思的不是海峡,是人,是人执行的政策!所以我们认为,《乡愁》诗的主题,还包括生活在台湾的那群特殊的“外省人”对造成两岸隔绝现实的禁锢政策的不满和批判。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