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旨在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核算职能】也称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核算方法,从价值量上反映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情况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连续和系统的会计信息。
【会计监督职能】也称会计的控制职能,是指会计通过专门的方法,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目的。
【会计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会计要素】又称财务报表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做的具体分类。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地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会计假设】是人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的、根据客观情况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出的合理设定。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以及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经管类专业课复习资料-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44.复式记账法: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45.单式记账法: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单式记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不完整的记账方法。
16.一贯性原则: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7.及时性原则: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讲求实效,以便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
18.清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13.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量,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关键。
14.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l生原则,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15.可比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处理办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71.债权债务结算账户:亦称资产负债结算账户或往来结算账户,这类账户既反映债权结算业务,又反映债务结算业务,是双重性质的结算账户。
72.所有者投资账户:亦称资本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所有者投资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73.集合分配账户: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个阶段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反映和监督有关费用计划执行情况以及费用分配情况的账户。
基础会计学
名词:
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旨在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
也称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核算方法,从价值量上反映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情况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连续和系统的会计信息。
也称会计的控制职能,是指会计通过专门的方法,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目的。
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又称财务报表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做的具体分类。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地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是人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的、根据客观情况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出的合理设定。
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以及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是指会计主体对其经营活动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同名5570)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同名5570)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吐血推荐)基础会计必考!
名词解释1. 会计: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产生以货币为度量的财务信息,供各方面决策之用。
2. 账户: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所做的进一步分类。
3. 账簿:是由一定格式且相互联系的帐页所组成用来连续的、全面的系统的记录、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簿籍(按用途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按外表形式分为订本式、活页式、卡片式和磁性媒介质式账簿)。
4. 会计分录:是对每笔经纪业务应借记或应贷记的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
5.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纪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
6. 会计报表:是企业对反映在各种账簿中的会计事项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报告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7. 权责发生制(应计制):以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为标准来确定收入和费用。
8. 收付实现制(现金制):以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间为标准来确定收入和费用。
9. 未达账项:是指由于企业与银行之间取得凭证的时间不同,从而造成记账时间的不一致,一方已取得凭证登记入账,另一方因尚未取得凭证或者未办妥手续而没有登记入账的款项。
10.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运用复式记账原理,记录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11. 复式记账法:对于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中做互联系的登记。
12. 会计对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
13. 永续盘存制:是指按库存品品种、规格逐一设置库存品明细账,逐笔或逐日登记其收入、发出数量,并随时在账上反映出库存数量的一种核算方法。
14. 实地盘存制:是指期末通过实物盘点来确定库存品的数量,并据以计算出库存品成本或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
15. 平行登记:是指经济业务发生后,凡是涉及明细账户的同一笔经济业务,应根据会计凭证,在登记相关的总分类账户的同时,按照相同的方向、相等的金额该总分类账所属的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1、管帐:是一种治理活动,是经济治理的主要构成部分。
在商品货泉经济前提下,它以货泉为要紧计量单元,并应用专门的办法跟次序对各单元的经济活动进展完好、延续、零碎地反应跟监视,旨在供给管帐信息跟调高经济效益。
2、明晰性原那么:是指管帐记录跟管帐报表该当明晰明白,便于了解应用。
3、分别收益性支出跟资天性支出原那么:是指企业的管帐核算该当公道分别收益性支出与资天性支出的界线。
凡为获得本期收益而发作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管帐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该看成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多少个管帐年度〔或多少个营业周期〕的,该看成为资金性支出。
4、管帐核算的办法:是对管帐东西〔管帐因素〕进展完好的、延续的、零碎地反应跟监视所应用的办法.5、管帐的反应本能机能:是指管帐经过确认、计量、记录、讲演,从数目上反应企业跟行政奇迹单元曾经发作或实现的经济活动,为运营治理供给经济信息的功用。
6、管帐的监视本能机能:是指管帐存在必定的目标跟请求,应用管帐反应所供给的经济信息,对企业跟行政奇迹单元的经济活动进展操纵,使之到达预期目标的功用。
7、管帐核算的根本前提:是指为了保障管帐任务的畸形进展跟管帐信息的品质,对管帐核算任务的瞥见跟时刻反胃、内容、根本次序跟办法所作的限制,并在此根底上树破管帐原那么。
8、管帐主体:是指管帐所效劳的特定单元,管帐主体前提是指管帐反应说的一个特定单元的经济活动。
9、继续运营:是指企业管帐核算应以继续、畸形的花费运营活动为前提,而不思索其能否将停业清理。
它明白了管帐主体任务的时刻范畴。
10、管帐分期:是指把企业继续不时的花费运营过程,分别为较短的等距管帐时代,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定期体例管帐报表。
是对管帐任务时刻范畴的具体分别。
11、货泉计量:是指对所有管帐东西采纳统一货泉作为一致标准来进展计量,并把企业运营活动跟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一致货泉单元反应的管帐信息。
12、客不雅性原那么:又称实在性原那么,是指管帐核算该当以实践发作的加以或事项为依照,照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运营后果跟现金流量,做到内容实在,数字精确、资料牢靠。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4、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5、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
8、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的。
9、 持续经营假设:是企业进行资产计价、费用确认和摊销的依据,也是确立会计分期假设的基础。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会计核算在多长时间内进行,规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10、 会计分录:简称分录,是按照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要求,对每项经济业务标明应登记的账户、记账方向与金额的一种记录。
6、 费用:是指由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7、 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收付制或实收实付制。该会计处理基础在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也就是说,凡是在本期实际收到的收入和实际支付的费用,不论其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应归属于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反本期尚未实际收到的收入和尚未实际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1、 会计核算方法:是在会计核算基本假设的基础上,根据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反映的一系列专门方法。
2、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它在数值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的余额,也叫净资产。
基础会计学 00041 自考复习资料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1.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3.会计: (理解) 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 :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12.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13.所有者权益:(一般了解)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基础会计学》常用名词解释、解答题
会计要素:是指对企业会计对象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即在数量上,所有者权益=资产- 负债公司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会计六要素,按其内部性质和经济管理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分类的具体项目。
会计账户:简称账户,它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用来分门别类地记录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会计科目内容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及结果,具有一定结构的账页,是对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工具。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企业应该入账的每一笔交易或者事项,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专门记账方法。
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指记录交易或者事项,明确经济责任或者确定会计分录,作为登记账簿间接或者直接依据的书面凭据和证明。
原始凭证:亦称单据,是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编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的,用来确定交易或者事项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总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什么是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哪些内容?答:会计核算方法是进行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所采用的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方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也是会计管理方法的基础。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名词: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
3.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4.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5.会计对象: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6.会计任务: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
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特点所制约。
7.会计主体: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8.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9.会计分期:把企业持续不断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10.货币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可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1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13.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量,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关键。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5.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8.复式记账: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38.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54.永续盘存制:又称帐面盘存制,是指对各项财产物资设置明细帐,根据每一次填制的实物收发凭证,逐日或逐笔登记收发数量并随时结出其帐面结存数的一种制度和方法。
55.实地盘存制:又称定期盘存制、以存计销、以存放耗,通过对期末库存存货的实物盘点,确定期末存货和当期销货成本的方法。
3、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文字凭据。
4、会计循环是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时,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开始,到登记账簿,直至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即完成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
5、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如月度、季度、半年度或年度)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既可能表现为盈利,也可能表现为亏损,因此,利润表也被称为损益表。
它全面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实现的各种收入、发生的各种费用、成本或支出,以及企业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情况。
6、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对每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进行记录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复式记账法的一种,通常又全称为借贷复式记账法。
7、权责发生制: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一项原则。
8、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
9.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的对称。
记载商主体营业交易和财产出入事项的会计记录文书。
为商业帐簿的一种。
1.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品货币经济条 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并利 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凡为 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反映说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 凡支出的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5、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 会计报表。
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的功能。
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 即支出的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 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体划分。
的功能。
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益。
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17、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
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内确认、计量和记录,而不能呢个提前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或延后,否则就会造成经营成果虚假不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4.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范本模板】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5、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旨在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核算职能】也称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核算方法,从价值量上反映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情况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连续和系统的会计信息。
【会计监督职能】也称会计的控制职能,是指会计通过专门的方法,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目的。
【会计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会计要素】又称财务报表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做的具体分类。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地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会计假设】是人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的、根据客观情况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出的合理设定。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以及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对其经营活动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特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金额。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香槟酒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的一种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总分类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核算指标的会计科目,又称总账科目、一级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做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的核算指标的会计科目。
【账户】是指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结构格式,用来分类记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记账方法】是指将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变动的发生额登记在相关账户中所使用的方法。
【复式记账法】是指在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是指以“借”、“贷”两字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引起的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账户对应关系】是指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记录每项经济业务,将会使有关账户之间产生应借、应贷的相互依存关系。
【会计分录】是指标明每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
【过账】单位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以后,应记入有关账户,这个记账步骤通常称为过账。
【权责发生制】是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实现或发生为标志来确定其归属期的一种会计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记账基础。
【盘存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各种账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账户。
【结算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与其他单位或个人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结算情况的账户。
【资本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所有者投入资本与提取公积金的增减变动及其实有情况的账户。
【集合分配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间接费用,反映和监督有关费用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费用分配情况的账户。
【成本计算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阶段所生的、应计入成本的全部费用,并用以计算该阶段各个成本计算对象实际成本的账户。
【期间账户】是用来归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账户。
【期间收入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某一会计期内所取得的各种收入的账户。
【期间费用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某一会计期间内所发生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的账户。
【账务成果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最终成果的账户。
【计价对比账记】是用来对某项经济业务,按照两种不同的计价标准进行计价、对比,以便确定其业务成果的账户。
【调整账户】是用来调整被调整账户的余额,以确定被调整账户的实际余额而设置的账户。
【备抵账户】是用来抵减被调整账户的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的账户。
【附加账户】是用来增加被调整账户的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的账户。
【备抵附加账户】是指既可以用来减,又可以用来附加被调整账户的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的账户。
如: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总分类账户】是对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账户,也称为总账账户、一级账户。
【明细分类账户】是对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账户,以称明细账户。
【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投入资本形成法定资本的价值。
【资本公积】是指投资者出资额超出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点分额的部分。
【账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竞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年度的有形资产。
【营业利润】是指企业日常活动所产生的利润,是企业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主要来源。
【利润总额】是指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实现的营业利润,再加减营业外收支,即为企业的利润总额或亏损总额。
【净利润】企业利润总额减去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后的余额即为净利润,也称为税后利润。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公允介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投资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投资收益或发生的投资损失。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或支出。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用来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简称凭证。
【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原始证据。
【记账凭证】以称记账凭单,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加以归类、整理,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而填制的会计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外来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或者完成时,从外部单位或个人直接取得的原始凭证。
【自制原始凭证】是指由本单位内部经办业务的部门或人员,在执行或完成某项经济业务时自行填制的原始凭证。
【一次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一次填制完成的,用以记录一项经济业务,或者同时反映若干同类性质经济业的原始凭证。
【累计凭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多资记录不断重复发生的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
【汇总原始凭证】是指将一定时期内若干张记录同类性质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汇总编制的,用以集中反映某项经济业务总括情况的凭证,又称原始凭证汇总表。
【记账编制凭证】是指会计人员根据账簿记录的结果,对某些特定事项进行归类、整理而编制的原始凭证。
【通用凭证】是指由有关部门统一印制、在一定范转内使用的具有统一格式和使用方法的原始凭证。
【专用凭证】是由单位自行印制、仅在本单位内部使用的原始凭证。
【专用记账凭证】是指专门用来记录某一类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
【收款凭证】是指专门用于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收款业务的记账凭证。
【付款凭证】是指专门用于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付款业务的记账凭证。
【转账凭证】是是指专门用于登记与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收付无关的转账业务的记账凭证。
【通用记账凭证】是指适用于各类经济业务、具有统一格式的记账凭证。
【复式记账凭证】是指将每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全部会计科目及其金额均集中填列在同一张记账凭证中反映的一种凭证。
【单式记账凭证】是指将每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每个会计科目,单独编制记账凭证,每张记账凭证中只填列一个会计科目及其金额。
【汇总记账凭证】是指将反映同类经济业务或多类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按一定的方法汇总填制的记账凭证。
【分类汇总凭证】是根据一定期间的记账凭证按其种类分别汇总填制的。
【全部汇总凭证】是根据一定期间的记账凭证全部汇总填制的。
【非汇总记账凭证】是指没有经过汇总的记账凭证。
【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取得或填制时起、至归档保管整个过程中,在单位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传递程序和传递时间。
【会计凭证的保管】是指会计凭证记账后的整理、装订、归档和存查工作。
【会计账簿】简称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或账页组成的,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序时、分类地记录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序时账簿】又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的账簿。
【普通日记账】是用来序时登记各单位全部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日记账。
【特种日记账】是专门用来记录某一类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日记账。
【分类账簿】又称分类账,是对全部经济业务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类别进行分类登记的账簿。
【总分类账簿】是指按照总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又称总分类账,简称总账。
【明细分类账簿】是指按照明细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又称明细分类账,简称明细账。
【备查账簿】是对某些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中不能登记或登记不全的经济业务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
简称备查簿。
【订本式账簿】又称订本账,是指在启用之前就把许多账页装订在一起,并对账页进行了连续编号的账簿。
【活页式账簿】是指在账簿登记完毕之前并不固定装订在一起,而是采用活页形式的账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