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教案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
隋唐五代文学课件:初唐诗坛
進士,官至右拾遺,多次上書論政,陳述 時弊。後解職還鄉,被縣令段簡誣陷入獄, 憂憤而死。 • 詩歌理論《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p391
要義:①將漢魏風骨與風雅興寄聯繫起來,主 張恢復漢魏風骨和風雅比興美刺的興寄傳統, 對當時詩風的變革有積極的推動作用。②反對 齊梁詩風,宣導“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 朗練”的詩歌美學風範。
王世貞《藝苑卮言》:“五言至沈宋始可稱律。”
“律詩”定名最早見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
沈佺期 《獨不見》x22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⑸詩情、畫意、哲理,水乳交融,交相輝映, 塑造出空靈邈遠、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
①全詩圍繞春、江、花、月、夜五字,逐層鋪 展,為抒情說理提供背景;
②由“江月”聯想到“人生”,寫景轉入抒情, 並深入到哲理探尋;
③再轉入春宵月夜遊子思婦的離愁別恨,著重 表現閨中思婦望月懷人之情;
④情因景生,景隨情移,春、江、花、月、夜 諸多良辰美景構成一幅幽美的畫卷。以景結, 景中含情。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宋之問《度大庾嶺》x20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 丨丨――丨,――丨丨―。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丨丨,丨丨丨――。 山雨初含霽,江雲欲變霞。 Θ丨――丨,――丨丨―。 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Ф――丨丨,丨丨丨――。
五、陳子昂與唐詩風骨
唐宋文学教案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概说一、隋唐五代的社会概况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了社会的统一。
但短暂的隋朝随即被唐取代,迎来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唐代社会可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又可分为初唐、盛唐,后期又可分为中唐、晚唐。
前期是走向鼎盛的时期,后期虽有所衰落但还是保持着比较强的国力。
总体上说唐代社会政治比较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体现了一种盛世气象。
唐代针对六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豪门士族的庄园制经济,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手工业和交通业也日益发展,商业城市也日益繁华。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和繁荣。
儒、释、道思想的自由传播,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都显示着开发的文化心态,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
科举制度和多种入仕途径也为士人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的机会。
唐代后期由于社会矛盾的渐渐积聚,土地兼并、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等等,终于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而走向了灭亡。
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北方的政权频繁更替、战乱不息;南方诸国虽也有战乱,但局势相对稳定一些。
尤其是南唐和后蜀的经济和文化,都有所发展。
二、隋唐五代文学概况隋代文学是南北朝文学的延续,又是初唐文学的前奏。
隋代文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北入隋的作家,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一类是由南入隋的作家,如江总、虞世基、虞世南等。
南朝齐梁文学的浮艳文风和形式技巧与北朝文学的刚健之气和朴素质实的笔法,都影响了隋朝文人的创作。
之于作家虽各有所取,但总体上呈现着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代文学过渡的趋势。
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
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歌、散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
(一)唐代诗歌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有一代文学之称誉。
诗歌的创作不仅古体、近体等各种形式及艺术技巧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作家和作品众多。
2.隋及初唐诗坛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及初唐诗坛(主题法·提纲)此章涉及十五位作家的生平、创作,课时有限,也为了突出重点,培养同学们善于提炼教材中心内容,运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表达见解的能力,我改变生平、创作,地位、贡献等常规性讲法,采用“主题法”讲授这章内容,即将全章内容归纳为一个中心主题——隋及初唐诗坛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贡献,运用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所提供的材料说明之,而不是一般地将隋及初唐诗坛的基本特征归纳为几个条条,与具体内容脱节。
隋及初唐诗坛的基本特征是:一个问题贯穿始终,两种创作倾向互有消长,交错并存;最终以三个方面的成就端正了诗歌发展的方向,是为特征;为唐诗的繁荣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诗繁荣的准备期),是为影响。
所谓一个问题贯穿始终,就是如何将重性情与重声色完美地结合起来,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道路。
第一节隋及初唐诗坛两种创作倾向的并存与消长一般文学史将隋及初唐文学分为三个阶段:1.隋(581-618);2.初唐前五十年(618-668);3.初唐后五十年(669—713)。
一、隋文帝时代,由于杨坚努力扭转南朝文风,由北入隋的北朝诗人有兴趣借鉴南朝文风,所以北、南两种诗风并存;隋炀帝时期,杨广虽然代表着南北文风交融的方向,但是,其身边聚集了一批由南入北的南朝文士,所以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最终占据了隋代诗坛的主导地位。
二、初唐前五十年,虽然出现了代表清新诗风的王绩、作诗流露真性情的骆宾王、卢照邻,但是,由模仿和拾掇六朝声律辞采的普遍兴趣,而导致的贞观诗风转向南朝诗风的新变,和贞观、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的出现,都表明南朝诗风对初唐宫廷文学的影响力(一)早年质朴刚健的贞观诗风,因研习诗歌技巧成为政治家或文学侍从写作应制、应诏之诗的当务之急而新变;独拔流俗的王绩难成气候。
(二)贞观、龙朔年间(太宗、高宗年间)离权力中心较远的诗人代表骆宾王、卢照邻不足以取代居诗坛主导地位的以“上官体”为代表的宫体诗1.上官体2.卢照邻、骆宾王三、初唐后五十年,特别是高宗后十五年及武后时期逐渐结束了两种创作倾向的徘徊,实现了南北文风的融合这一时期的诗人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文章四友”之一杜审言、李峤(645?—714?)、沈宋和乔知之(?—690)为代表的诗人。
隋唐五代文学第二讲
二,杜审言和沈、宋 杜审言和沈、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在初唐诗坛上颇有诗名, 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从他今存的诗歌来 看,大多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其诗笔 力雄健,形象鲜明,能够将精湛的艺术构思寓于 严整的格律之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晋 陵陆丞早春游望》、《渡湘江》是杜审言今存诗 中的佳作。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 “文章四友”。 沈佺期和宋之问是武后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台阁诗 人,尽管他们的创作不脱宫廷旧习,但他们的一 些五七言律诗,如沈佺期的五律《杂诗》、七律 《独不见》,宋之问五律《度大庾岭》、五绝 《渡汉江》等,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这是使得 律诗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在他们手中得以定型化。 黏对规则的确立
第二节、 第二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是唐诗复古派的代表人物,他对于唐诗发 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倡导复古 革新的理论,其《修竹篇序》批评齐梁诗风的绮 靡,明确提倡风雅与兴寄,主张直接继承汉魏风 骨与正始之音;二是以他的创作实践,如三十八 首《感遇》等诗作,展示一种深沉的政治思考和 内在的骨力,从而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端正了方向。 尤其是他的《登幽州台歌》,更是以深邃的历史 目光和高亢的歌喉,开启了盛唐之音。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盛唐诗歌意境及其艺术风貌,最为突出的 特点就是阔大、外展,具有雄浑与明朗之 美。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格高气畅,乃 是“盛唐气象”的风骨所在。其中所蕴含 的,乃是盛唐人昂扬奋发、健康向上的风 采,具有恢弘豪宕的气质和雄浑外展的境 界。另外一个方面,“盛唐气象”还表现 为一种兴象玲珑的境界与清水出芙蓉的自 然之美。
「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 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 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 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 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仿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 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仿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 树春花,秋池秋月是也」。又云:「诗有八对: 」。又云:「诗有八对 树春花,秋池秋月是也」。又云:「诗有八对:一曰的名对 『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是也;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 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是也;二曰异类对『 虫穿草上文』是也;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 树,虫穿草上文』是也;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 丽兰』是也;四曰叠韵对, 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 丽兰』是也;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是 五曰联绵对『残河河若带,初月月如眉』是也; 也;五曰联绵对『残河河若带,初月月如眉』是也;六曰双 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是也;七曰回文对『 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是也;七曰回文对『情新 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 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 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是也。 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是也。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1
• ●《长安古意》 • 这首纵横开合、汪洋恣肆的长诗,可分四 个部分,每部分又依次分为若干个小层次。 • 从‚长安大道连狭斜‛,到‚娼妇盘龙金 屈膝‛为第一部分。诗人浓墨重彩着力铺 陈渲染京都长安的繁华市井和统治阶级穷 奢极欲的豪华生活 。
• 从‚御史府中乌夜啼‛至‚燕歌赵舞为君 开‛为第二部分,细致刻划长安的夜生活。
• 古调别弹的诗人王绩。 • 他的诗质朴清新,脱 尽铅华,抒写真情, 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 的先驱(他上承陶渊 明,下启王孟),有 《东皋子集》。五律 《野望》是他的代表 作。
• ●野望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王勃存诗虽然不多,但抒怀言志、写景抒 情、羁旅思乡、送人别友诸方面均有佳作。 有《王子安集》。骈文有《滕王阁诗序》 以传世。工五言诗。
• (二)杨炯 • 杨炯(650—693?),华阴 人。年10岁, 即中童子科, 时 人以为神童, 待制弘文馆。 676年应制举登科,补校书郎, 后出为盈川令,世称‚杨盈 川‛,恃才自傲,为政苛酷。 在诗歌创作上,杨炯以五律 见长,对于五律的定型化、 规范化作出了一定贡献。
• 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
• 上官仪对诗的形式与修辞有所探索,他提 出‚六对‛、‚八对‛之说。
• 他的‚六对‛、‚八对‛之说,是从字音、 词义、句法三方面对对偶作了深入的理 论分析和精确解释,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 的。
• 从字音方面说,有双声对、叠韵对、连珠对、 连绵对之分;
• • • • 双声对:黄槐——绿柳 叠韵对:彷徨——放旷 连珠对:萧萧——赫赫 连绵对:残河河若带——初月月如眉
• 他的《帝京篇》写帝京长安的华富和贵族 的奢糜,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以及篇章 结构等都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相近, 被人称为‚绝唱‛。但为人传诵的却是他 的一首五律《在狱咏蝉》。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坛
王、杨在唐诗形式上的主要贡献是五律;卢、骆对唐诗发 展的主要贡献是七言歌行。 作品解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在狱咏蝉》
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
遭遇尤其悲惨(四人中有三人死于非命)。
——闻一多《唐诗杂论· 四杰》
王勃是短命的天才诗人, 其《滕王阁序》是骈文史 不可多得的名篇,相配的 《滕王阁诗》及其他许多 诗,各都既深得六朝文学 营养,又初步显示了唐代 精神。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坛
1、本章主要内容
隋代文学概貌。初唐诗歌创作及诗歌理论。承齐梁 馀风的宫廷诗,“四杰”对诗歌题材的拓展,五律 的定型,陈子昂复古革新的诗歌主张与创作实践, 张若虚等人对诗歌意境美的追求。
2、应当重点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上官体;初唐四杰;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 陈子昂倡导的“兴寄”、“风骨”的诗歌主张;文 章四友;吴中四士,兴寄、风骨、律诗。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竟为雕刻。 糅之以金玉龙凤,乱之以朱紫青黄,……骨气都尽, 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杨炯《王子安集序》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引《诗苑类格》
诗有八对:一曰的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 是也;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是也; 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是也;四曰 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是也;五曰联绵 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是也;六曰双拟对,议月 眉欺月,论花颊胜花是也;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 得,意得逐情新是也;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 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是也。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概说一、唐代的政治与文学:唐代以长安洛阳为轴心的国际大帝国形成,中国的文化中心由南方转为北方。
唐代的作家中,北人多于南人。
由于唐代的盛世,作家人数激增。
二、宗教与文学:佛教:隋唐之时中国佛教的面貌完成,南北朝时,北尚禅行,南重义解。
北周毁佛,北方禅宗南行。
隋灭南朝,携高僧与佛经北行,佛法得以中兴。
唐时,天台、华严、禅宗的教义成熟,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
佛教的唱经、讲经、变文对中国话本、说话(说书)、白话小说的影响很大。
这一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敦煌经卷的发现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与证据。
禅宗对中国诗歌意境的开启,士大夫的禅悦风气(《华严净行品》: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以禅入诗与以禅喻诗,诗歌理论中的《诗式》、《诗格》、《诗话》。
道教为唐代国教,唐代皇室姓李,故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提倡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主张自然与自由。
其他还有景教、祅教、摩尼教、犹太教(挑筋教)。
三、异域文化与文学:音乐,唐时由西方和中国的西域传入新曲、胡乐、燕乐,指西凉、龟兹一带的音乐。
宋词中苏幕庶为高昌曲,赞普子、番将子等为吐番曲,菩萨蛮为缅甸曲。
唐时七言乐府盛行,七言绝句亦可配乐歌唱,如《渭州曲》、《凉州曲》等。
这些对唐代曲子词乃至唐代词的形成影响很大。
异域的生活方式如胡妆、胡姬(胡姬卖酒汉时即有,辛延年《羽林郎》:昔有霍家奴……调笑酒家胡)、葡萄酒、玻璃、石榴等即为文学咏歌的对象)四、科举与文学:政权对平民开放。
对经术与门第的轻视,故唐代进士举止浮华,放荡不羁者很多。
唐科举的温卷之举,刺激了唐代的传奇创作。
科举带来朝政中的朋党之争,也影响作家的命运与创作。
五、唐代文学的分期与成就:姚铉《唐文粹》以陈子昂为第一期;张说为第二期;韩愈为第三期。
宋祁《亲自唐书文艺传序》以太宗、玄宗、大历、贞元为分,仍分三期。
严羽《沧浪诗话》分汉魏晋至盛唐为第一期,是第一义;中唐为第二义,晚唐为第三义,为声闻辟支果。
明高棅《唐诗品汇》分初盛中晚四期。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隋唐五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2.熟悉隋唐五代文学的作品及其代表作家;3.能够分析并欣赏隋唐五代文学的作品;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
二、教学内容1. 隋唐五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教学重点】1.讲述隋唐五代文学的历史背景;2.分析隋唐五代文学的文学特点。
【教学方法】1.讲授;2.讨论。
【教学步骤】(1)隋唐五代文学的历史背景1.隋唐五代的历史背景;2.唐代文学的鼎盛期;3.五代时期文学的发展和变化。
(2)隋唐五代文学的文学特点1.诗、散文、文言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发展;2.文学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变化;3.文学语言和艺术风格的特点。
2. 隋唐五代文学的作品及其代表作家【教学重点】1.讲解隋唐五代文学的代表作家;2.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教学方法】1.讲授;2.分组研读。
【教学步骤】(1)隋唐五代文学的代表作家1.隋唐时期的代表作家;2.五代时期的代表作家。
(2)分组研读代表作品学生自主选择代表作品进行研读和分析,后进行课堂展示。
3. 隋唐五代文学的分析与欣赏【教学重点】1.通过文学分析和欣赏,理解隋唐五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1.分组讨论;2.作品欣赏。
【教学步骤】(1)分组讨论老师提供一部分隋唐五代文学的作品,学生自主分组进行作品分析和讨论。
(2)作品欣赏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隋唐五代文学作品的赏析和欣赏,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技巧,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4. 隋唐五代文学的创作与表达【教学重点】1.通过文学创作,发掘学生的文学创作潜力;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讲授;2.创作竞赛。
【教学步骤】(1)讲授文学创作知识和技巧通过讲授文学创作知识和技巧,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
(2)创作竞赛进行文学创作竞赛,最终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评选和展示。
三、教学手段1.实物或图片展示;2.PPT或Word教案。
四、教学评价1.听课笔记;2.课堂表现评价;3.课后作业评价;4.创作作品评价。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四部分隋唐五代文学绪论唐代文学可分为两个时期。
早期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属于中国中世纪文学的第一阶段;后两宋文学属于中古时期的第二阶段。
唐代文学一般可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隋文帝于文帝九年(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270多年的南北分裂政局。
但是隋朝持续了不到30年,被农民起义推翻。
隋代文学属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向盛唐文学的过渡时期。
公元618年,李渊统治长安,建立了唐朝。
唐朝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政治和军事王朝,一个繁荣的文化和经济王朝。
公元907年,朱权忠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废除唐爱帝,建立后梁,进入五代十国。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
第一节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诗的繁荣1.唐代的实力和“天可汗”120多年的实际存在,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中外文化的交流,胡汉文化的交融,统治者华夷一家的政策,造成开放的风气,对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南北文化的融合,每一种都很短,结合了两种优势。
南方的“文化”装饰着北方的“品质”,北方的“品质”补充了南方的“文化”。
它温柔而完美。
4.科举制的推行,刺激了文人的功名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一大批寒门士子进入仕途,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的狭窄圈子,走向市井和关山塞漠,促进了文学的新发展。
5.唐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兼容心理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
历史、书法、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1.唐朝的学者在成为官员之前大多有游历经历。
他们游历名山大川、通都大邑、关山大漠,发现新体验,拓展文学主题,丰富文学表现领域,推动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发展。
2.唐代士人入仕的途径很多,除科举外,入幕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幕府宴饮、乐伎唱诗、唱和送别、戎幕闲谈,对于诗的创作和词的产生以及小说的发展,都有影响。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2——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一节唐代文学概述一、唐代文学的繁荣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是中国诗歌群峰中的珠穆朗玛。
唐诗以其所表现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弘气度,以及精妙绝伦的艺术风采,被后人称为“盛唐之音”、“盛唐气象”。
2、诗歌之外,散文、传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也是在唐代产生的。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1、唐朝统治者奉行开明政治。
2、经济力量雄厚,国威大振,民气高扬,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充裕的精神食粮。
胸怀开阔,气度恢弘,精神昂扬。
3、统治者实行文化兼容政策。
4、科举考试重文采,试诗赋。
5、皇帝身体力行,使有唐一代诗歌创作蔚然成风。
三、唐诗的发展轨迹1、初唐:准备期;2、盛唐:繁荣期;3、中唐:巨变期;4、晚唐:退潮期。
第二节初唐前期诗歌一,宫廷唱和与“上官体”初唐前五十年间的著名诗人,不少是由陈、隋入唐的。
诗坛的创作主体,仍然是以宫廷为中心,尤其是围绕着帝王的众多重臣和文人学士。
他们的诗歌,即多为应制及奉和之作。
其中除少数抒发政治情怀和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具有昂扬和刚健的风貌以外,大量的是歌功颂德与点缀生平之作。
上官仪是初唐前期最为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特征是“以绮错婉媚为本”,有“上官体”之称。
二,王绩王绩为人清高自持,纵情山水,佯狂傲世,他的诗文作品常常是以嬉笑怒骂之笔,寄托不平之气,以排遣怀才不遇、落魄失意的苦闷。
他的诗,没有沾染宫体诗的脂粉气,艺术风格带有疏野淡朴、自然清新的特征。
《野望》是他的代表之作。
第三节初唐后期诗歌一,初唐四杰“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
虽然他们的创作活动都是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但王、杨与卢、骆其实是两类不完全相同的诗人。
卢、骆比王、杨年长十馀岁,他们的创作个性不同,所长亦异,其中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杨擅长五言律诗。
他们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表现力。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第二编第二分编隋唐五代文学教案(38课时)(王志清提供)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隋唐五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并对此时期重要的诗歌、小说及其它文学体裁、以及重点作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提高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盛唐诗人群体、李白、杜甫、韩孟诗派、元白诗派及代表作品;古文运动与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创作。
目录与课时分配:第一讲:绪论2课时第二讲: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2课时第三讲:盛唐诗人群体6课时第四讲:李白4课时第五讲:杜甫4课时第六讲:大历诗风2课时第七讲:韩孟诗派与刘柳等诗人4课时第八讲:白居易与元白诗派4课时第九讲: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2课时第十讲:唐传奇与俗讲变文2课时第十一讲:李商隐与晚唐诗歌4课时第十二讲: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2课时教材:主要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周建忠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一讲绪论教学目标:了解唐代文学繁荣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及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唐代诗歌发展概况和分期。
教学难点:诗歌的律体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节隋唐五代文学概况统一的大帝国,在前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出现了文学大繁荣。
国力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唐代政治较开明。
科举制代替门阀制,改变了上层文人的成分。
以诗赋取士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文禁较松,文人思想解放。
中唐后出现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三大痼疾。
对文学也有多种影响。
唐代文学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属于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唐代文学出现空前交融与繁荣的局面:继承与创新并重,如古诗继续繁荣,近体诗也产生并臻于完美;骈文继续兴盛,借复古以革新的古文再度崛起。
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并茂,既有李、杜、韩、柳等大家,也有很多民间作者,其代表成就是“敦煌文学”,还有很多热衷于俗文学的作家,如王梵志、寒山等。
中国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exe教学设计人教版
- 隋唐五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 隋唐五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2. 著名诗人的作品分析和欣赏
-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
- 分析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代表作品,如《静夜思》、《春望》、《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 探讨诗人的创作风格、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其次,在讲解知识点环节,我详细讲解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分析和欣赏,并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在此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社会背景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加强这部分内容的讲解,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情感和社会背景,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和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观点
5. 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
- 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形成自己的见解
七、课堂
1. 课堂评价:
- 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针对关键知识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文学鉴赏的实践。
【K12学习】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54学时)第六章杜甫(6学时)教学目的:了解杜甫的生平与诗歌成就。
重点:杜甫诗歌成就、特点。
难点:杜甫诗风及律诗成就。
第一节生平、思想、个性一、生平(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先祖居长安附近杜陵,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
官至左拾遗、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又有“诗圣”之称。
其生平的几个主要时期:、读书、壮游,35岁之前(712-746)。
24岁在洛阳举进士不第。
30岁在偃师娶妻杨氏。
33岁又开始漫游。
在洛阳遇李白,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
青年时也是趾高气扬,充满进取心的人。
好饮酒如李白,有《望岳》、《房兵曹胡马》。
2、长安十年困守与求仕,35—45岁(746-755)。
父去世后,生活困窘,为生计无所不用其极:有20多首诗干谒;参加李林甫主持制举,成了“野无遗贤”牺牲品;献《三大礼赋》,擢河西尉小官,不拜。
天宝末年,改授右卫军府胄曹参军。
在长安,历尽辛酸,生活落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看到生民的苦难及贫富差别,写出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陷贼与为官(左拾遗),45—48岁(756-759)。
安史乱起——756年陷长安,757年夏,逃至凤翔,授左拾遗,为救房琯获罪。
杜甫与房琯为布衣交,房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为刺史。
8月,杜甫被许回羌村。
九月,长安克复,回长安。
758年贬华州司功参军,辄去;后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
759年,由华州(西安东南华县)—秦州(甘肃天水)—同谷(陕西)—剑阁—成都。
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现实主义成熟期。
许多诗都是哭天抢地,可见他的困顿。
有“三吏三别”。
4、漂泊西南及流落湖、湘,49—59岁(759-770)。
在严武的帮助下(可能高适也给他帮助)建草堂,初相对安定。
765年,严武再镇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教学大纲绪论一、隋唐五代文学概貌诗:唐代文学的主体。
诗人众多;艺术精湛;体裁全面;影响深远。
文:清代所编《全唐文》收作者三千余人,骈散文共二万余篇,内容博杂。
小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文言小说的成熟词:产生于唐代而影响深远的新文体二、隋唐五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国力强大,社会繁荣,文学的外部环境思想多元,兼容并包,文学的文化氛围漫游出塞,贬谪隐居,文学的创作主体南北合流,嬗变演进,文学的自身发展三、隋唐五代文学的发展与分期隋唐五代文学(581-960),凡379年,分为三段。
隋代(581-618)为序幕,唐代(618-907)为主体,五代(907-960)为尾声。
唐诗通常分四期。
初唐(618-712):唐开国至睿宗太极,奠基期。
盛唐(713-765):玄宗开元至代宗永泰,繁盛期。
中唐(766-826):代宗大历至敬宗宝历,分化期。
晚唐(827-907):文宗开成元年至唐亡,新变期。
四、研究现状及学习方法古代文学研究的“半壁江山”,总体最为成熟相对而言,唐代研究充分,隋代及五代较弱;盛、中充分,初、晚较弱;研究方法上偏于文献与偏于鉴赏两路学习方法上的两个结合,一为文史哲相结合,一为文学史的贯通与文学作品的领会相结合隋唐五代文学补充参考书葛兆光《唐诗选注》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李泽厚《美的历程》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1.1 隋代文学一、隋代文学总特点:南北文风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却又合而未融,虽有发展却艰于创新。
齐梁文风在新朝继续沿袭,整个文坛仍处于过渡阶段。
二、隋代文学作家群:一部分是北齐北周的旧臣,如薛道衡、卢思道、杨素。
另一部分是由陈入隋的文人,如虞世基(虞世南之兄)、江总、许善心(许敬宗之父)等1.2 初唐诗坛一、王绩二、贞观诗风三、上官体四、初唐四杰五、文章四友六、沈宋1.2.1 王绩王绩,游离于当时诗风之外。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学
反对‚彩丽竞繁‛,内容空洞庸 俗的诗风,要求诗歌具有批判现 实的鲜明政治倾向性;讲究艺术 上刚健、质朴的特点,扫除‚彩 丽竞繁‛的齐梁之风。
3、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今存诗一百二十余首,其中《感遇》三十 八首、《蓟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州台 歌》是实践其诗歌主张的代表作。 内容: 抒发个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以及理想不 得实现的慷慨不平 抨击时弊 特点: 多是五言古诗,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 》的比兴手法,风格雄浑而沉郁,含蓄 而深沉;语言刚健质朴,不假雕饰,颇 有汉魏之风。
陈子昂
2 、陈子昂的文学(诗歌) 革新及贡献 : 陈子昂是一位有着强 烈革新意识的诗人。对当时 风靡一时的浮艳诗风极为不 满。在《修竹篇序》中明确 阐释了自己的革新主张。
•《修竹篇序》:文章道弊五百 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 而有文献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 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 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主要受陶渊明的影响,诗风 冲淡自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则既得益于陶的平淡自然, 又继承了谢灵运的精工秀丽,并且有所发展。 二人同中有异:孟多行旅览胜,王多山林隐逸; 孟诗有景语,有情语,能借景抒情,王诗借景写心,情融 景中,富于含蓄隽永的韵味;孟诗疏淡,王诗明秀。
•
二、高适、岑参与边塞诗派
• • • •
• 2、初唐‚四杰‛ (1)‚四杰‛ 简介 《旧唐书〃文苑传〃杨炯传》:‚炯与王勃、 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 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生活在高宗、武后朝,才俊志雄而仕 途淹蹇,是他们身世的共同点。闻一多说他们 ‚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 四杰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 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 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64课时)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64课时)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隋唐五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并对此时期重要的诗歌、小说及其它文学体裁、以及重点作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提高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盛唐诗人群体、李白、杜甫、韩孟诗派、元白诗派及代表作品;古文运动与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创作。
教材:主要教材:《中国文学史》(二),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一讲 绪论第一节隋唐五代文学概况统一的大帝国,在前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出现了文学大繁荣。
国力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唐代政治较开明。
科举制代替门阀制,改变了上层文人的成分。
以诗赋取士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文禁较松,文人思想解放。
中唐后出现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三大痼疾。
对文学也有多种影响。
唐代文学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属于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唐代文学出现空前交融与繁荣的局面:继承与创新并重,如古诗继续繁荣,近体诗也产生并臻于完美;骈文继续兴盛,借复古以革新的古文再度崛起。
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并茂,既有李、杜、韩、柳等大家,也有很多民间作者,其代表成就是“敦煌文学”,还有很多热衷于俗文学的作家,如王梵志、寒山等。
其总趋势是由六朝末期的贵族化趋向士大夫文人化以至平民化。
唐文学繁荣体现在诗、词、古文、传奇(小说)四种体裁上,其中诗、古文大大发展;词、传奇是新文体。
一、唐诗唐诗创造了诗歌史上的辉煌,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样式。
唐代文学的特色:诗唐。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诗,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唐人的生活是诗的生活,他们的诗是生活化了的。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第82页。
)唐人思维的诗美取向和唐代文化的诗学性格。
闻一多先生认为:“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政治与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4学时)教学目的:了解隋代文学、初唐诗坛概况。
重点:宫廷诗的发展与意义,“初唐四杰”及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
难点: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隋代文学概貌(581---618) 1、特点:过渡性。
短命的王朝,自己的文学特点并没有形成。
(似秦朝,“秦无文。
”)南北统一,为南北文学的大融合作了准备,但南北文学融而未合。
2、作家:北朝入隋的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南朝入隋的有:虞世基。
隋炀帝《春江花月夜》: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隋最著名的诗人是薛道衡(播州)。
代表作有《人日思归》、《昔昔盐》。
《昔昔盐》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二句,以环境的寂寞来写思妇的孤寂凄苦,流传广泛。
(唐刘�M《隋唐嘉话》:“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
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
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精读作品篇目:薛道衡《昔昔盐》、卢思道《从军行》阅读作品篇目:薛道衡《人日思归》、无名氏《送别》第二节初唐诗坛魏征《隋书•文学传序》(P219)隋文学合南北文学而保留各自不同的特点,南方的柔媚、婉约,北方的粗犷、质朴,并没有合而为一。
用声律、辞采来表现大唐恢弘的气象和刚健的情思、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形成唐诗的风格,正是初唐诗人所面临的课题。
陆侃如、冯沅君认为:初唐诗坛的诗人至少在三百人。
主要分为不同的两群:“王绩、陈子昂等――他们是反对齐、梁的风尚的”,“‘四杰’及沈�缙凇⑺沃�问等――他们是继承齐、梁而加以改造的”。
(《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339页)第三节宫廷诗苑(魏征、上官仪、杜审言及沈、宋)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聚着大量高层人才,联系和沟通多种方面的创作而居于中心地位。
表现在:其一,宫廷诗人占绝对多数(约9/10)。
即使“初唐四杰”、陈子昂等宫廷以外的诗人也曾在朝中做官。
其二,宫廷诗创作数量占优势。
其三,宫廷诗人地位高,集中活动京都上层,容易造成影响,且人材集中绵延。
宫廷诗与宫体诗区别:宫廷诗:多应制奉和、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
辞藻华美,讲求对仗。
但更多地去掉了宫体的浮艳淫亵。
宫体诗:以艳丽华美的语言写艳情以及女子的容貌神态,风格浮艳轻薄。
有人把初唐宫廷诗与齐梁宫体诗等同(如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这是不切实际的。
初唐“宫体诗”占极少的数量。
宫廷诗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点阶段一:贞观诗坛――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其周围的诗人。
特点:多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典雅绮丽、雍容平和(或雅正、宏大、整肃)。
魏征的讽谏文和抒情诗。
魏征《述怀》。
唐太宗要求诗坛的是宏丽和雅正。
追求雅正,而不是齐梁的侧艳;以宏大整肃代替琐碎柔弱,以和乐代替颓靡,显示了帝国初兴的时代气息和诗歌风貌的演变。
其存诗98首,主要是纪行、咏怀、咏物写景。
如《过旧宅二首》其一:“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具有放眼天下的、开放的眼光和胸怀。
《帝京篇十首》之一:“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雄伟山川烘托着巍峨宫殿,显出唐王朝的威风,表现了帝王的胸襟与气魄。
阶段二:龙朔变体――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也称“上官体”。
仍以应制奉和为主,但(1)颂体式的铺排减少了,体制不如贞观诗坛宏大。
(2)写景绮丽、婉转、细腻、精巧。
(3)风格“绮错婉媚”。
如《奉和山夜临秋》:“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水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餮疼稚睢!�上官仪的贡献主要在格律和对仗。
他提出“六对”说:正名对:日月―天地;同类对:花叶―草芽;连珠对:萧萧―赫赫;双声对:黄槐―绿柳;叠韵对:彷徨―放旷;双拟对:春树―秋池。
又提出“八对”说:的名对、回文对、隔句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联绵对。
【附】“上官体”: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地位很高,诗“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旧唐书》本传)在当时影响不小,模仿者甚众。
他对诗歌的贡献,主要精巧细腻的体物图貌。
上官仪和“上官体”,虽风格婉媚,但“韵度飘扬”。
阶段三:“文章四友”与沈宋――高宗后期和武后时。
特点:A、使得律诗定型、初步完成。
B、语言由绮丽而变为自然流丽。
C、结构上也开始有变化,不是如前面的诗人一味铺排或白描。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四友”中而以杜最有诗才,诗成就最高,而仕途最坎坷。
《诗薮》云:“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
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他恃才傲物,为同僚所恨。
他曾选京官,苏味道主持。
考题是依案例写出判词,杜交试卷后说:苏味道必死无疑。
人问其故,曰:“苏看了我的判词,必自愧不如,羞愧而死。
”他夸说:“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书迹,合得王羲之北面。
”他人格并不高,因为通张易之遭贬。
临死,宋之问等见之,他曰:“久压公等,今可慰,吾恨无继者。
”周季重、郭若讷陷害他,其子十三岁的杜并藏刃,趁周季重与人宴饮时,将周杀死。
周季重临死前说“吾不知杜审言有此儿,是郭若讷害了我。
”杜审言因儿子杀人而罢官,他含悲为儿子写了祭文,“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F为其写了墓志铭。
杜甫“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
唐初无七律,其所作28首五律,除一首失粘外,多合律。
他在五律上的成就已经超过了杨炯。
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名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 李峤,才大而性格平稳,正与杜审言反。
玄宗后来读他的《汾阳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两叹:“真才子!”诗二百余首,除应制诗外,有赠别之作,成就较高。
另有120首咏物诗,多以“一字题”,逞才之作。
葛晓音教授看到了李峤此类诗的价值,认为它是唐初以来探究对偶声律的产物,是一部以诗体撰写的“作诗入门”的类书。
它采用大型组诗的形式,将唐初以来人们最关心的咏物、用典、词汇、对偶等常用技巧融为一体,以基本定型的五律表现出来,给初学者提供了便于仿效的创作范式。
苏味道,诗仅存十六首。
他担任宰相多年,一无建树。
“摸棱两可”的典故出自他“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
”崔融,文笔典丽华约,其死后,杜审言为他披麻戴孝。
沈�缙冢�存诗150多首,贡献在七律,计16首。
宋之问,存诗196首,以五律成就高。
沈、宋――律诗的定型沈�缙凇⑺沃�问乃武则天时期最重要的诗人。
五律的定型是由沈、宋最后完成的。
沈、宋之称,也就是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沈宋台阁馆臣的生活,有时间及精力磨练律诗技巧,使粘对规则贯穿全篇,声律和谐;《新唐书•文艺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
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及之问、沈�缙谟旨用依觥;丶墒〔。
�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二人流放岭南后,写出了情韵俱佳的作品。
沈宋人格低下,倾心媚附二张。
之问替张易之作赋,“至为易之奉溺器”;从泷州逃回洛阳,“匿张仲之家,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等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薄,天下丑其行。
”后谄事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盛,又谄,太平疾之。
后被赐死。
卑下的人格,自然诗格也不扬。
沈、宋的生平遭遇很相像,还有杜审言,都是因为文才出众而受到赏识,又都是因为曾依附于武后男宠而被流放。
他们在任职馆阁期间并没有写出什么好诗,但是却磨练出一套声律的技巧,一旦因为政治变故而遭贬谪,被流放岭南的时候,他们也就写出了较好的作品。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巧妙地把空间悬隔、音书断绝、时间久远三层意思,递进递深,强化了贬居荒远的孤独绝望的情感。
诗写一种矛盾心理,形容逼真,微妙传神,因为旧居异乡,盼归日切,然而等到回家真的成为现实的时候,又不敢相信。
急切要问的事而又不敢问,以不问而代替问,这是诗人处于人性向善的忏悔和救赎之折磨中的特殊精神状态。
宇文所安以为,这种写法对盛唐中唐的绝句创作影响很大,与盛唐中唐的一些著名绝句中的简洁优美的心理描写相类。
宋之问还有一首名诗《龙门应制》,诗云:“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
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
”虽然技压群雄,夺人赠袍,也只是一种颂美活动的增饰而已。
沈�缙诘牧鞣磐局械淖髌啡纭兑M�杜员外审言过岭》,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流贬:诗性人性的急转弯――沈宋山水诗研究》,王志清(《学术论坛》2005,5)精读作品篇目:宋之问《渡汉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阅读作品篇目: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沈�缙凇对邮�》其三、《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宋之问《度大庾岭》。
第四节王绩与“初唐四杰”(非宫廷诗)王绩――别具一格的诗人。
号东皋子。
祖父安康献公王一,北周灭齐时,为前驱大总管,在人们的困惑、嘲笑中满载图书而归。
其孙子:王通,隋末大儒文中子,醉心儒家经典而成大儒,弟子、名声满天下;王绩,潜心老庄,字无功,取庄子《逍遥游》“神人无功”意。
三仕三隐。
为酒而出任唐官。
易代之慨与全身避祸的思想,融在其山水田园诗中。
代表作《野望》,与后世同类诗相比,并不是很好的诗,但是较早的五律,且清新质朴,不同于浮艳风气,“如在珠光宝气的一堆贵妇人中忽然走出了一位荆钗布衣的村姑”。
但王绩的诗并不构成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影响不大。
诗僧王梵志、寒山、拾得都是唐初的白话诗人。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是一个极怪僻的和尚,其粗俗的文字和惊人的幻想,与齐梁间没有生气的绮艳文学绝然相反:“吾有十亩田,种在南山坡。
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
热便池中浴,凉便岸上歌。
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
”寒山也是这样敢于表现自己的诗人:“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癫。
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
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
”赤裸裸地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多少有点反文化的味道――这或者可以理解为什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要以寒山等为偶像了。
“初唐四杰” ――唐诗的“始音”。
关于“王杨卢骆”的称呼。
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
大都生于高宗、武后年间,卢骆早于王杨,“王杨卢骆”之称,可能依据当时人们对他们诗歌的认可。
《新唐书•文艺传》:“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
炯曰:‘吾愧在卢前,耻在王后。
’议者谓然。
”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