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背景
社会实践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实践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一方父母在外地工作,将子女留在家乡或
他人照顾下的儿童。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关爱,留守儿童普
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实践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
题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 缺乏父母关爱: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提供足够的关爱和
支持,导致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和无助。
2. 心理空虚感:留守儿童缺乏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朋友圈,常常
感到孤立和寂寞。
3. 情感失调:留守儿童常常面对父母的长期分离,缺乏稳定的
情感依托,容易产生情感失调和焦虑情绪。
4. 学业压力:由于家庭关系不稳定和缺乏父母的教育指导,留
守儿童在学业上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导致学习困难和自卑心理。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1. 加强家庭关系:父母应尽量减少长期分离的时间,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亲密关系,提供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2. 建立健康的社交圈:学校和社区应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友谊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心理疏导和辅导: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调整情绪和解决问题。
4. 学业指导和支持:学校和社会可以提供额外的学业辅导和关注,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学习困难,增强自信心。
结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关系、建立健康的社交圈、提供心理疏导和辅导以及学业指导和支持,我们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论文重点和难点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论文重点和难点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一方父母在外务工,将孩子留在农村或城市中的亲属家中照看的儿童。
这是一个在中国日益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围绕留守儿童的开题报告论文重点和难点展开论述。
一、留守儿童的背景与现状留守儿童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如城乡差距、一孩政策、农村经济落后等。
据统计,中国目前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6000万,他们面临着教育、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和困境。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监督,他们在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如何改善他们的学习状况,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关怀,是留守儿童问题中的重点难点之一。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独自面对学业压力和生活寂寞,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和自卑情绪。
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和情感需求,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咨询。
四、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如犯罪、欺凌、人身安全等社会问题的威胁,他们容易陷入负面社交圈子。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提供更安全的生长环境和正面社交支持。
五、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措施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条件。
其次,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此外,加强社会组织和社区的参与,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关怀。
六、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重点在开展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
其次,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和实施效果。
最后,研究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知和态度,推动社会关注和参与。
七、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所面临的难点在开展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首先,数据获取和采集需求大量时间和精力。
其次,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需要多个学科的合作与交叉。
最后,需要克服观念和制度上的障碍,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留守儿童背景论文
留守儿童背景论文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的父母或至少一方父母在城市工作,将孩子独自留在农村的一类儿童群体。
这种特殊的家庭安排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将以留守儿童的背景为重点,探讨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留守儿童背景介绍留守儿童的背景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城乡分工现象,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的情况。
其次,要理解农村家庭失去劳动力照顾孩子的现状。
1. 城乡分工现象中国的城乡分工现象导致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以改善生活状况。
这种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流动引发了留守儿童问题。
2. 家庭失去劳动力照顾孩子由于父母在城市工作,农村留守儿童通常只能在家长的亲属或祖辈的照顾下长大。
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上面临一系列的困境。
二、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这些问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1. 情感问题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缺乏亲子关系的建立,使得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寂寞、孤独与无助。
2. 精神健康问题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压力与孤独感往往导致他们出现情绪问题、焦虑和抑郁等精神健康问题。
3. 教育问题由于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儿童往往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面临辍学、学业成绩下降等问题。
三、留守儿童问题解决方案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教育发展,需要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1. 家庭支持鼓励父母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提供情感支持和指导。
同时,改善农村家庭的生活状况,减少迁徙现象,使父母能够与孩子共同成长。
2. 教育资源改善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培训水平,增加学校设施改善,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3. 心理辅导与关爱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与关爱。
同时,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多心理支持资源。
四、结论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与原因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中国乡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或其他原因而不能陪伴在身边的儿童。
他们通常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顾,缺乏父母关爱和陪伴。
1. 心理健康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心,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感、自卑感等负面情绪。
孩子们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亲密关系和安全感,但这些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
2. 学习成绩下降:缺乏家长指导和监督是留守儿童学业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他们可能缺乏学习动力、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得到及时帮助和辅导。
3. 教育资源不足:许多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留守儿童面临着良好教育资源的缺失。
他们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劣势不断累积。
4. 安全隐患增加:留守儿童在家中通常缺乏成人的照料,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或受到欺凌。
而长期缺乏社交互动和安全保护的环境也可能使他们更容易成为犯罪活动的目标。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学校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综合性措施来改善他们的生活和教育条件。
1.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父母教育者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质量。
通过提供更多关于亲子关系建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父母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并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
2. 开展心理辅导服务:学校可以设置专门机构或合作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提供情感渠道,让孩子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困惑,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建议。
3. 建设家庭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政府可以设立家庭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在农村地区建立集托育、教育、社工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机构。
这样,孩子们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获得必要的照料和教育资源。
4. 加大教育投入: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和培训水平。
同时,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在农村地区的普及,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弥补留守儿童与城市孩子之间的差距。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麦积区道南小学辛雅军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三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麦积区道南小学辛雅军一、社会背景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其现状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
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是2000万人。
随着2005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
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
在对“留守儿童”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
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综上所述表明:“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前人从众多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为我们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然而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对“留守儿童”激动、悲痛、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解决对策过程中,关于同伴关系及“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地务工,留下孩子由亲戚或祖父母照料的儿童。
这一现象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对该群体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表现和解决途径的分析,探讨心理健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提供启示。
研究发现,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心理疾病等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可以缓解其问题,例如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
未来的研究应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改善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影响因素、表现、解决途径、干预措施、有效性、启示、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而长期在农村家庭生活的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群体。
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支持和情感交流,容易感到孤独、焦虑和抑郁。
一些留守儿童还可能出现行为问题、学习困难以及人际关系障碍等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扰。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留守儿童个体的健康成长,也给社会发展和稳定带来了挑战。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表现以及解决途径,可以为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和指导。
也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部分结束。
1.2 研究意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至少一方父母因工作、贫困等原因外出打工,把子女留在老家农村的一类儿童。
这一群体由于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和关爱,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1. 背景介绍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双亲或双亲一方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子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就业,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
2.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1) 学习状况: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和监督不足,导致学业进步缓慢。
2) 生活条件:缺乏家庭关爱和照料,生活缺乏温馨氛围,饮食、生活起居和个人卫生能力有限。
3) 社会交往: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正常的亲子互动,容易产生社交问题和孤独感。
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表1) 请问您的父母是否常年在外务工?(是/否)2) 您在家中的主要生活方式是独立生活还是由其他亲戚照看?(独立/亲戚照看)3) 对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您是否感到孤独?(是/否)4) 您的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是否受到父母缺席的影响?(受到影响/未受影响)5) 您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是否能够得到及时的情感支持?(是/否)4. 心理问题与建议1) 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建议学校和社区加强心理关爱和沟通服务。
2) 自我学习:鼓励农村留守儿童自觉学习和自我管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家庭关爱:鼓励父母亲回乡务农、家政服务,陪伴家庭成员,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总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关注与关怀。
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及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可以有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
也需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帮扶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尤其在我国农村地区,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就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1、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怠工、敌对等消极心理问题。
2、在情感和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他们人际关系的发展,不爱交际,人际关系非常敏感,不愿意与他人接触。
3、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差,纪律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低,成绩不理想。
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如厌倦、逃学和缺乏学习动力。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有: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
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还有的是由亲朋好友、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
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4.社会因素。
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再次,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对策有: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走访调查活动报告一、调查背景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农民工问题的伴生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江西约有一万,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群体的出现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孤僻、失落、自卑、冷漠、多疑、脆弱、焦虑、极端、狭隘、冲动;这些字眼被用到他们身上;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等诸多突出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二、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本次的调查地点为江西省南昌市扬子洲镇;镇雄经济比较落后,以农村人口为主,村民大多以种地为生,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孩子与老人留在家中;又由于村民观念落后、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等原因,当地的教育水平也较落后;大多数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就和家长一起外出打工,导致升学率较低;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很多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地不大乐观;我们此行调查的对象,年龄在7~18岁,这些孩子正处于儿童期或青春期发育阶段,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往往具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孤独、自闭、意志薄弱、人格扭曲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并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重大影响;三、调查问卷内容问卷共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后面数字为题号:人际关系1,6,14,23,305心态2,4,7,19,22,28,297自我意识15,18,25,37,385控制力3,5,24,26,27,31,327身体状况16,17,20,21,34,35,367家庭关系8,9,10,11,12,13,337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注:调查问卷附于后四、研究方法与调查样本选择一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方法:本文采用了调研、走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分别从两个方向进行调查:家庭部分和学校部分;家庭部分是8、9号两天赴往扬子洲镇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学校部分是在红星小学和滕洲小学抽取留守儿童进行采访和问卷调研;2、规范分析方法:本文运用了数学分析中规范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探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建议;3、以个别访谈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访谈,分析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法;4、社会调查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父母外出情况,祖辈或其它监护人的情况,监护人的教育教养方式等调查,进一步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二样本选取与抽样本调研选取扬子洲镇调查对象;学校内的177名同学均为随机抽取;五、调研结果及分析一、问卷数据处理及问题初步分析:1、客观题部分:问卷统计数据结果经spss16.0软件处理注:p<.05.由表1可知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分显着高于非留守儿童,在其他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得分没有显着差异;造成此结果可能的原因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关爱,致使他们较为自我,这也是缺乏安全感、自卑和自私的表现;他们不喜欢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要好的朋友比较少,遇到困难不愿意向同学寻求帮助,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藏起来等等;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自闭、抑郁、孤僻等心理疾病;注:p<.05,p<.01,p<.001,下同;将所有同学进行比较,小学生在心态、自我意识、身体状况、和总分上的得分都显着高于中学生,而在人际关系、控制力和家庭关系上没有显着差异;而仅对留守儿童进行分析时,小学生只在自我意识方面得分显着高于中学生,其它方面没有显着差异,将此结果与表3结果相比较,说明留守儿童中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相似,而非留守儿童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远好于中学生;对留守儿童中男生和女生进行比较,没有发现任何显着差异,说明男生和女生在各方面发展状况相似;另外将父母外出打工的年数分为三组,第一组儿童父母外出打工1-5年,第二组父母外出打工6-10年,第三组父母外出打工11年以上,对三比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如表5没有任何显着差异,说明父母外出打工时间长短并不是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2、主观题总结归纳:留守儿童中98%的希望父母来参加,2%不希望父母来;如果不他们来不了,50%的同学感到自卑,45%的同学感到伤心,3%的同学理解父母,个别同学感到失落、孤独、失望等;非留守儿童中95%的希望父母能来参加,只有3%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只有2%的同学不希望父母来;如果父母不能来,80%的同学写到“我会很伤心”,10%的同学选择理解父母,另外还有个别同学写到失望、难过、生气、自卑、矛盾、庆幸等;通过对比能明显看出留守儿童的自卑感高于非留守儿童,在有关父母问题的回答上,留守儿童显得比非留守儿童要敏感;另外在一名8岁非留守儿童的问卷上,出现了“我认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很可怜、很可悲”这样的回答,说明了他们这个年龄已经意识到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已经有了某种界限;六、深层分析1、环境变化由于留守儿童在留守的过程中,其生活环境或社会位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需要留守儿童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这一要求对于生理心理都不成熟的留守儿童而言,是较难达到的要求;心理学家将其称之为越界越界是从一种社会环境移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而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没有足够的自主性,一些留守儿童往往难于顺利的适应这种越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留守儿童对于环境的适应往往依据自我的感受来实行,如:“一直生活在过分保护性养育态度下的儿童,在家中的几乎一切行为要求均易得到满足,其生活因此会充满自信乃至仿佛成为万能的强者”,当他们一旦从原来的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转化为与祖父母辈共同生活或者是单亲式家庭之后,他们同时就失去了父母的宠爱呵护,“在与监护人寄居家庭的成年人,或寄养父母及其他代养家庭的成员等所新建起来的交往互动关系中,很容易就会受挫甚至失去自信,发生强烈的不安全感,随之就可能出现孤僻、寡言、郁闷等内向性行为或逃避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持续地形成边界互闭越界极为痛苦而极力抵制越界的状态,就可能逐渐成为行为障碍;如果不能有效疏导,留守儿童的不安全感会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高,而非社会性问题行为由此得以强化,乃至会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形成恶性循环;”2、监护与代养的角色冲突由于留守儿童的代养家庭或者监护人与其之间的特殊的角色关系,也使得留守儿童自身面临着较为尴尬的角色关系;监护人面临着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问题,即出于同情时时呵护,百般溺爱,又觉得要对得起他们的父母,处处严格,角色十分尴尬;而留守儿童一方面要循规蹈矩,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任性自私,面对学习成绩压力时,又难以排遣心中的苦闷;当面对着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与屈辱时,他们的心里充满了不安、焦虑与紧张;对自己要求非常之高,期望用自身的成绩来回报父母付出的劳动,但是又无法实现自身的目标,又担心被人识破自己虚弱与不足,从而造成了对事物极其敏感、易怒、易采取非常的手段来维护自己利益的倾向;当加注于自身的目标难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时,对于无法依赖自身摆脱这种困境的未成年孩子而言,生活已经没有了固定的外在意义的来源,没有准确的生活模式可以参考,自我就极为容易陷入道德焦虑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缺乏亲情的抚慰,从而使得留守儿童普遍的缺乏了安全感和情感的依偎;儿童对于父母的依恋,构成了人际关系中难以替代的亲子关系,这种依恋关系构成了儿童时期主要的心理支撑力量,从而使得留守儿童能够较好地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使其心中始终充满安全感;而这些安全感的获得,是较难有由他人来提供的;3、现实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缺失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监护功能的缺失,需要更有成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弥补这种功能性的缺失问题;然而就从数据上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非常的单一,主要是来自于自己的同辈群体;留守儿童的认为同学是自己朋友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群体中对与同辈群体交往的密度和认同度均较非留守儿童的比例高,和同辈群体交流心得体会,寻找情感支持,相互娱乐方面的数据则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而与父母、老师进行这些方面的交流则低于非留守儿童;这样的情况是一把双刃剑,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成长;一方面,留守儿童有了较为亲密的倾诉对象,同辈群体不仅仅玩耍的对象,更是能够满足情感和生活需求的对象;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的同辈群体自身因为年龄的原因,不可能解决自身同样面临的问题,碰到疑难问题时,没有经验与能力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问题,相反会相互感染情绪,加重问题的影响;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每天都会面临新的问题;自身生理的变化,人际交往的困惑,感情的初发萌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指导与引导,需要有一个较为亲近的亲人充当他的朋友、导师、亲人等角色,无疑家人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就现实的留守儿童的家庭而言,却无法提供这样一个人物,要么因为工作任务太重无法顾及,要么家里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根本无法理解这些问题;家庭功能的缺失,导致了应该由父母解决的问题因为角色的缺失与沟通渠道不畅而被加重了;而在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内,留守儿童问题也被分割了,每一部门均负责自己范围内的事情,各单位、各部门的相关组织“谁都管,谁都不管”,从而使得问题就呈现出部门化、条块化的特征;留守儿童问题被分割后,没有一个行政部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附:“爱的翅膀”关于身心健康的调查问卷同学们:你们好下列问卷是为了解并增进你自己的身心健康而设计的,对问题的回答无对错之分,并且所有的回答都将被保密,请放心作答;感谢你们的合作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年级:家庭所在地:市县镇1在家里谁主要负责照顾你的日常生活可多选a爸爸妈妈b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c姑叔姨舅d邻居e老师f其他2你父母是否在外打工a是 b不是如果不是,请直接做第3题;如果是,请继续回答下列问题1他们打工的地方是:a省外a北京b上海c湖南d深圳e广州f其他___b省内a个旧b昆明c昭通d丽江e大理f其他___2父母在你几岁时开始外出打工3父母不在身边,你的感受是:a对父母理解并赞同b稍有怨言c无所谓d埋怨e很不赞同3想父母了你通常会怎么办a打电话给父母b和好朋友聊天倾诉c闷闷不乐甚至哭泣d做其他的事情来缓解比如运动、读书等 e其他4父母不在身边遇到困难怎么办a求助老师b找亲戚朋友帮忙解决c通过努力自己解决d手忙脚乱不知道怎么办 e其他5与同学发生矛盾,怎么办a不理他,怀恨在心 b主动与他和好,承认自己的过失c请同学老师出面调解d忍气吞声e其他二、下列描述如果你觉得符合自己的情况,请在“是”选项相应的方框内打“√”,如果你觉得不符合自己的情况,请在“否”选项相应的方框内打“√”;是否1、我不喜欢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2、感到人们对我不友好,不喜欢我□□3、我常发脾气,想控制但控制不住□□4、总觉得别人在跟我作对□□5、有想伤害他人或打人的冲动□□6、我有一个以上的要好的朋友□□7、我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超过他人□□8、在学校的时候,经常想家□□9、父母不了解我的学习状况□□10、父母不知道我想要什么□□11、我很烦我的母亲□□12、我常与父母因不同的意见而争执□□13、我很烦我的父亲□□14、爸妈打骂我时,我十分恨他们□□15、我的学习劲头时高时低□□16、我对现在的学校生活感到不适应□□17、我经常生病□□18、我做作业的热情忽高忽低□□19、同学考试成绩比我高,我感到难过□□20、我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21、我感到学习负担很重□□22、上课时总担心老师会提问自己□□23、学习上的困难会找同学帮忙□□24、上课时,经常不知道老师说什么□□25、学习无目标,不知道将来去干什么□□26、我经常管不住自己□□27、我经常破坏自己或别人的东西□□28、我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得到□□29、我遇到挫折也不会灰心,我相信事情总会好起来□□30、我把自己喜欢东西都藏起来□□31、没人在时也可以拿别人的物品来玩□□32、对别人的好东西,我会很想拥有□□33、我常在父母、爷爷奶奶面前为小事发脾气□□34、我经常锻炼身体□□35、我常常会失眠□□36、我睡觉时很容易做梦□□37、我最崇拜的人是我的老师□□38、我觉得最伟大的人是我的父母□□问答如果学校举行一个活动要求你的爸妈都来参加,你希望他们来参加吗如果你打电话给他们,他们却说不能来参加,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伤心、自卑、高兴还是其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请将你的真实想法写在背面。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为了生计选择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的一类特殊群体。
他们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照料和陪伴,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
在这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然而,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章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背景和意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城乡人口流动不平衡和家庭结构变化。
父母选择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但长期的分离带来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问题等。
理解和关注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个体的健康成长,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路径。
第二章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自卑、孤独、依赖、社交能力差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个人成长,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对于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至关重要。
第三章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原因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其次,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再者,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比较封闭,信息和资源匮乏,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这些社会心理学原因相互交织,加剧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
第四章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离不开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家庭因素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如家庭教育、家庭氛围等。
其次,社会因素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如受教育水平、社会支持系统等。
再者,个体因素也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性格特点、心理素质等。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分析报告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分析报告背景介绍: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双亲由于各种原因,长期离乡打工、务工等情况下,将未成年子女寄养在他人家庭或放自己空置的住房内。
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庞大,面临着许多社会与心理问题。
本报告旨在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
一、教育问题1. 学业水平下降:由于缺乏监督和指导,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业投入不够,容易出现学业滑坡。
2. 教育资源不均衡:许多偏远地区缺乏良好的教育机构和师资力量,给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教育资源的能力有限。
二、身心健康问题1. 心理压力增加: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关键时刻的家庭支持和亲子沟通。
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感到孤独、焦虑和抑郁。
2. 社交困境:留守儿童周围的社交圈子有限,缺乏与同伴的真实互动和人际关系发展机会。
长期下来,这可能导致他们形成内向、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
三、安全隐患问题1. 安全意识薄弱:由于父母无法经常照顾,留守儿童在外界面临的危险和风险较多,如跟陌生人接触、受到欺凌或伤害等。
他们缺乏应对危机与挫折的能力。
2. 自我保护能力差:因为缺少成年人的监管,留守儿童容易变得自主能力低下,在遭遇紧急情况时无法有效地处理。
四、情感需求问题1. 缺乏亲情关怀:父母长时间的离家工作导致与孩子之间的亲密联系被打断,无法满足孩子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温暖和关怀。
2. 孤僻寂寞感增加:由于非正常家庭结构和外界心理环境对其感知造成影响,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孤独、寂寞以及情感需求不足等问题。
五、解决方案1. 加强政策支持:加大社会资金投入,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和条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他们的权益。
2. 家庭陪伴重要性:鼓励父母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与陪伴,并建立亲密的家庭关系;同时,提供给父母更多灵活的工作机会,减少他们长期分离家庭时间。
结论:留守儿童存在教育、身心健康、安全隐患以及情感需求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解决。
通过政策支持以及家庭关怀等措施,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良好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1.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孤独感、自卑感、焦虑感、抑郁感等。
1.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在外打工,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导致孩子在性格、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由于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容易产生孤独感。
(3)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应对能力,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研究2.1 加强家庭教育引导(1)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村家庭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社会各界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积极开展关爱活动,为他们提供心理援助和生活帮助。
2.2 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1)学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
(2)社区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3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1)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2)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三、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引导、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措施,我们相信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得到有效改善,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留守儿童论文国外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论文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留守儿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这些儿童因为家长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时间与父母分离而成为孤儿。
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与其他儿童有很大的差异,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国外研究的回顾,探讨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定义和背景留守儿童问题指的是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工作,或其他原因导致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
这种现象在中国近年来日益增多,但并非仅限于中国境内。
国外也存在类似的留守儿童问题。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1. 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 教育发展问题:由于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动力可能低于其他儿童。
他们也可能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3. 社交问题:留守儿童经常缺少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这可能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和社交能力方面存在障碍。
三、国外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现状1. 美国研究:美国的研究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英国研究:英国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
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业表现、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3. 日本研究:日本的研究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交问题。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建立社交关系和适应新环境方面可能遇到困难。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1. 父母关爱:提高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孩子保持沟通,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和情感需求。
2. 教育支持:加强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环境,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和辅导,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
3. 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设立相关机构和组织,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总结:留守儿童问题在国际范围内备受关注,不同国家对该问题的研究也有所侧重。
美国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英国则更注重他们的教育发展,日本则关注其社交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分析
1. 背景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城市工作的亲人无法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因此留下孩子在农村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
这些留守儿童生活在家庭的外部环境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这使得他们的心理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 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地或外国工作,从而让他们在农村寄宿亲友家庭生活,很长时间看不到父母,也不能得到他们的关爱和照顾。
3. 心理特点
3.1 不安全感
留守儿童长期处于没有父母的保护下,很难得到稳定的感情支持,因此感到不安全。
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如焦虑、恐惧等。
3.2 自卑感
留守儿童经常被赋予过高的责任和期望,使他们认为自己比同龄人落后。
这使得他们感到无力而产生自卑感。
3.3 社交障碍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指导,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交环境,因此遇到社交问题时很难解决,容易导致矛盾冲突。
3.4 焦虑情绪
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往往对分离和无法掌握的情况表现出相当的焦虑情绪,甚至引发抑郁症。
3.5 特殊意义的亲人关系
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亲戚与他们的关系存有很多的问题,父母和亲戚的缺席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4. 结论
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许多方面,这包括不安全感、自卑感、社交障碍、焦虑情绪和特殊意义的亲人关系。
这些特征都会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导言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和参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背景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农村就业状况和教育资源的限制,父母出去打工或迁往城市而长期留在农村的儿童。
他们常年独自生活,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他们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孤独感、自卑感、情感疏离等。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孤独感1.: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使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往往感到无助和失落。
焦虑和抑郁2.:长期面对父母的缺失和不确定性,留守儿童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影响其心理健康。
自卑感3.:由于缺乏家庭关爱和良好的成长环境,留守儿童常常感到自卑,缺乏自信心。
情感疏离4.:由于缺乏亲情关怀,留守儿童在情感上与父母和亲人疏离,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学业压力5.:留守儿童在学业上往往缺乏家庭支持和指导,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加强家庭教育1.:建立健全的家庭教育机制,鼓励父母与孩子保持密切的亲子关系,提供情感支持和关爱。
完善留守儿童支持体系2.:建立起政府、学校、社区等多方合作的留守儿童支持体系,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3.: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4.:为留守儿童提供各种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增加社交圈子,减轻孤独感。
建立合理的学校教育机制5.:改变传统的农村学校教育方式,注重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加强社会关爱和参与6.:社会各界要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积极参与到解决工作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结语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难题。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留守儿童是在乡村地区成长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移居城市或外出打工,长时间与他们分离。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亲子关爱,缺少同伴陪伴,生活环境单调,容易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
这些困境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长期受抑郁、焦虑、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的困扰。
1.家庭成员因素。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留守儿童的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关注和照顾,长期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这也使得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2.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
乡村缺少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资源,留守儿童的生活多数是单调、枯燥的。
同时乡村文化教育水平有限,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认知能力也容易受到限制。
3.同伴和交往因素。
留守儿童的交往与同伴少,与家人和亲人的交往也受到限制,易导致孤独感、无助感的出现。
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我们有以下的应对方案:1.优化孩子家庭环境。
政府和家庭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关注、关爱和理解,尽量保证孩子在家中的安全和稳定,建立亲子沟通的机制。
推进乡村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2.增加安全感和信任感。
应该尽量帮助留守儿童建立信任的社交网络,让他们在性别年龄相符的孩子之间组建交往小组,增强留守儿童的社交技能,快速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真正实现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根本目的。
3.引导孩子积极思考。
应该让留守儿童积极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及时、合理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独立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缺乏亲子关系,同时社会所给予的资源和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建议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给予他们需要的关心、陪伴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而留在农村的儿童。
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或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些留守儿童往往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孤独感、焦虑、自卑、情绪不稳定等。
由于父母长期的外出,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温暖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陪伴,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不良的家庭环境、社交困难和教育资源匮乏也给他们带来了压力和焦虑感,导致自卑和情绪不稳定。
1. 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怀,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2. 学校支持:学校应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加他们的心理素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间的友谊和互助活动,增加他们的社交机会和情感支持。
3. 社区支持:社区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留守儿童参与,增加他们的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
社区还可以建立志愿者团队,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给予他们相应的帮助和关怀。
4. 父母教育: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培训机制,教育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和引导他们的孩子。
提供与父母沟通和关爱方法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和支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5. 心理咨询: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排解内心的压力和焦虑。
心理咨询师可以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学校、社区和家长都应该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服务,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我们也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大众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留守儿童是指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力大转移的产物。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爱,他们在生活、学习、教育、心性、品行、安全等方面状况令人担忧。
本次针对他们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明确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畸形根源,应对提出教育对策,强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将长期存在的附属产物。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家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
他们本身贪玩,缺乏自律意识,在学习、心理、道德等方面存在不同问题,而心理健康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健康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
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常表现出以下现状:(一)违纪叛逆在农村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
(二)厌学自卑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
(三)性格内向孤僻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许多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代管监护人”的缺位沟通使他们长期看电视,并模仿局中人,自言自语或与小狗小猫说话。
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冷谈。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成因1.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相关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绝大局部儿童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儿童表现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
(1)情绪问题为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所迫,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过早地品尝到了生活的艰难。
一方面,因为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寂寞无聊,留守儿童易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他们在情绪方面极不稳定,固执、孤僻、不合群、多疑、敏感,以致同周围的人关系紧张,甚至仇视一切。
另一方面,复杂的社会和生活的压力,导致留守儿童过早地思考一些对他们来说太过沉重的人生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这么穷?怎样才能挣很多钱?在经历了生活的贫困、父母的离别和生活的改变等一系列过程后,孩子变得比同龄人敏感、早熟。
(2)人际交往问题的失落心理,在一段时间里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内向、抑郁。
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代理监护,但因为长期缺少自己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有心事无处倾诉,很容易造成精神或人格障碍。
没有父母的关爱,他们自惭形秽,怕被他人看不起,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
他们缺乏交往又会导致心理失衡,这种失衡往往会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封闭自己,以伤感的心态来对待外部世界和他人,尤以女生为多;二是过度宣泄内心的不满,多表现为寻衅心态,严重地干扰或破坏了人际关系,以男生为多。
(3)自卑心理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存有。
内向的儿童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
和正常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有被遗弃之感。
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有些儿童甚至觉得是因为自己的缘故,父母才离家外出,结果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导致极度自卑。
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和困难,他们没有求助的对象,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出现错误和问题后,他们又后悔不已,缺乏自信心。
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社会环境原因近些年来,社会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留守儿童这一社会话题,许多研究者更多的是重视学术理论领域研究,应用性研究较少。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是其接受知识和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也是他们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在学校里,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三种正确的价值观念一旦在儿童心中形成,那么就能够有效的阻止其今后走向犯罪的道路。
与此同时,如果学校在日常的管理中缺乏对其道德方面的教育,并不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们的法律意识,那么就会直接导致法律道德教育的失败,为今后儿童走向社会埋下隐患。
另外,现实社会中的多数娱乐场所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许多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管教,而逐步沉迷于一些诸如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受到不良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甚至有的父母心中早已埋下“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从而使得他们不对子女的学习和发展进行良好教育,这些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
二、家庭原因1.家庭亲情教育的缺失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每一位儿童成长的必要条件,父母双方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导致儿童社会化发展进程的缓慢。
儿童时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也会导致许多儿童对他人的不信任,对社会缺乏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大体上来说,3 岁到7 岁是儿童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如果3-7 岁这一阶段缺失父母关爱的话,就会使儿童很容易导致人格障碍,进而给社会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
2.监护人责任不明,能力不足在隔代抚养模式下,很容易使祖辈过度地宠爱自己的孩子,缺乏必要的管教,同时亲人监护模式也不能满足孩子对父母亲情的渴望。
无论哪一种监护模式,监护人常常只满足留守儿童的最基本生理和物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关注和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另外监护人能力不足,受教育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对留守儿童实施良好的教育影响,也使许多小学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自卑、忧虑、抑郁以及脾气暴躁等一些负面的心理与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背景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确实面临一些问题,如生活安排、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学习、品行、情绪、交往等等方面,其中有些是留守儿童特有的问题,有些是与农村社会和基础教育整体现状交织在一起的问题。
(一)生活安排留守儿童在生活安排方面一般都有临时监护人,监护他们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人一般会将他们的生活尽力照顾好,调查对象都反映没有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遇到生活上的困难,相反,不少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经济条件比没有外出打工的家庭要好,其衣着要好一些,身上的零用钱也会相对多一些,但也有极少数因为父母外出打工,长达几年时间不回家,子女在家与爷爷奶奶生活发生困难的情况。
(二)人身安全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的监管,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如某校的一女生,托养在伯父家时被人强奸,同村另一小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管,其爷爷、奶奶在当地被视为弱智人,根本无监护能力,结果这个孩子偷开别人的摩托车,撞死在电杆上,殷店镇某村一个孩子托养在亲戚家,因缺少照顾,一天突然死在路边,曾都区发生过三起打工家庭留守儿童自杀的情况,但是,这些案例并非普遍发生的情况,如在英山县调查时,就没有发现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子女在家出现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的事故。
(三)学习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学生,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个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在学习上变得有些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持续性的学习成绩不能上升,很多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人在经过一到两个月后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总体上看,不少人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只有9.3%的教师不同意这一说法,多达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去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对此表示不太同意的教师占26.5%,(四)品行问题调查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也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男生这个问题表现更为突出,留守儿童行为上的问题主要有: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例如晚上偷偷外出上网,通宵不归,甚至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赌博等,有的孩子自控力较差,学习行为和日常行为较父母在家时均出现较明显变化,因失去父母监管,少数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如曾都区某镇的小明因无人管教,伤害他人,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赔偿他人损失近三万元,一些留守的二无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品行问题更多,在一些地区二无一未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4%以上,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反映对比较调皮的孩子的监管面临各种困难,如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般年纪偏大,和监护对象之间存在巨大的代沟,其他类型的监护人在管教孩子上也会遇到困难,对别人的孩子在管教上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孩子的不妥当行为有的不好管,有的管不住,学校的班主任教师也反映,在对一些留守儿童管理上存在困难,农村青少年的品行问题是和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密切相关的,尽管可能与学生父母外出打工而监管不够有关,但是一些父母在家的孩子也存在这些问题,一些村镇干部认为近几年来学校校风不正,学校和教师管理无方,但学校和教师认为现在学校和教师不能惩罚学生、不能留级,学校已经没有了有效的管理教育学生的手段,此外,大批未成年人父母外出务工还可能会给其子女的成长带来其他方面的影响,一种影响是导致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一些孩子(甚至孩子的父母认为,不用读多少书一样也能在城市里赚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好像孩子读不读书并不重要,二是一些家长在外务工,被迫将孩子留在家里,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
(五)心理问题不少的被调查对象都认为外出务工者的子女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是突出,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还有女生比男生更突出,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等,被调查教师总体上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儿童在一般印象、学习、品行、情绪上比父母在家儿童的问题严重,6%以上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绝大多数情绪上有问题、他们比父母在家的孩子更难教育、绝大部分很可怜;7%以上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品德差了;65.9%的教师认为父母打工的孩子心理上问题较大,但只有31.7%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与同学的关系较差。
总体上,教师对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孩子的认识和这些孩子的自我知觉之间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异。
即教师多数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难以管教,但学生问卷和测量资料却显示父母是否出去打工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求助对象、自信心和人际关系方面,在学习适应、孤独和社交焦虑方面并无显著差别,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儿童在学习有困难时的求助对象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在学习上他们平时都很少得到父母的帮助,但父母在家的孩子在遇到学习以外的其他问题时,更少向父母求助,而父母都不在家的孩子在遇到同样困难时候想到向父母求助的可能性最大,这说明农村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可能存在很多问题:父母在身边时并没有成为其首选的求助对象,而父母不在身边时其向父母求助的意愿更多的只不过是一种情感安慰,开放式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大都能够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的动力,调查中也了解到,有极少数孩子在父母出外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理能力增强,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学习的动力,学习自觉上进,表现良好,就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小学生看到别人有父母照顾时会产生短暂而明显的情绪体验,初中生已经能够换位思考,并能够理解和体谅父母外出打工是生活所迫,或者是为了自己能够上学,并以此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相对而言,父母不在的孩子更成熟,高中生也会在别人的父母来送东西的时候羡慕别的同学,或者在生病和失眠的情况下想念父母;被调查的高中生认为父母不在家的学生得到了父母更多的经济上的支持,从不同角度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评估是不一致的,从某些极端案例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学校校长和教师一般认为留守儿童有比较多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一般印象、学习、品行、情绪等方面的评价都较差;从学生自我报告结果来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和学习适应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些情况表明,留守现象对农村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上是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其他的问题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校对于寄宿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老师负责,班主任老师负担极重,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新教学方式落空,学校教师反映,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一些教师反映,违纪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
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各级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在学校设置方面合理布局,尽可能缩小农村小学或教学点的覆盖范围,在教育管理上应该利用各种资源为农村儿童提供和改善生活条件,如允许学校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合理收取一定的费用,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或者开办留守儿童宿舍,吸引打工者将他们的孩子寄宿在学校,从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护,允许利用民间力量在农村兴办寄宿制教育辅助机构,弥补农村中小学与打工家庭之间留下的空白,给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民子女提供不同的学习、看护、寄宿条件,对一些地区已经出现的代理家长、托养中心之类民间托管形式,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其积极作用和地位,规范其运作行为,学校工作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如加强寄宿管理,包括保育员的选用、培训,管理方式的改进,相关制度的落实等,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以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良好的教育来留住学生的人和心,学校要关注和改善农村未成年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利用中小学的现有条件,在节假日为学生提供夏令营之类学习活动机会,会大大有益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此外,组织青年志愿者等社会资源和大型活动,积极参与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在城市教育管理体制中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务工人员携带子女进城上学,也将有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都会存在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