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转】对七个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乐谱版本的考察
【转】对七个巴赫⽆伴奏⼤提琴组曲乐谱版本的考察对七个巴赫⽆伴奏⼤提琴组曲乐谱版本的考察by Tim Finholt 作者:梯姆·芬霍特⾦毓镇译从1825年到现在,出版的巴赫⼤提琴组曲我已经看过80多种。
读谱时我最初的反应是怀疑:第80个版本⽐前⾯79个版本有什么明显不同的信息?幸好我没有就此⽌步。
我从中认识到巴赫的伟⼤贡献并证明了⼤提琴组曲的美丽,我决定要研究⼀些版本并把意见提供给各位演奏者。
巴赫组曲总是⼤提琴界争论的⼀个焦点。
不像⼩提琴家和他们的巴赫⼩提琴独奏作品,我们没有巴赫⾃⼰的⼿稿,充其量只有3份⼿抄的副本:安娜·玛达伦娜·巴赫(Anna Magdalena Bach,巴赫的第⼆个妻⼦)、凯涅尔(J.P. Kellner)和威斯特法尔(J.J.H. Westphal)的⼿抄副本,后⼆位是巴赫同时代热⼼的乐谱收藏家。
不幸这些⼿抄本都含有错误,这就为争论提供了丰富的根据。
选择哪些版本来研究则是我⾯临的挑战,或许还要⽐较它们的价格,因为我没有能⼒全部买下。
我决定选择最常见或最容易引起兴趣的。
肯定会有⼈问“巴泽拉尔(Bazelaire)的版本怎么样?”抱歉了,上百种版本不可能⼀⼀评说。
下⾯是我选来研究的版本,说得更准确⼀点是版本编者的名字:Hugo Becker 贝克尔Diran Alexanian 阿⼒克⼭年Pierre Fournier 富尼叶Casals-Foley 卡萨尔斯-弗雷依Janos Starker 斯塔克August Wenzinger 魏晶格Dimitry Markevitch 马克维奇贝克尔版本产⽣于前-卡萨尔斯年代,那时似乎巴赫组曲基本只和学⽣的教材有关。
实际上⼀些版本的标题就是《巴赫组曲或练习曲》,巴赫的⼤提琴作品极少有机会演奏,即使演奏,每次只能听到⼀、⼆段⽽从来没有完整地演奏⼀个组曲。
结果是公众对于巴赫、巴洛克⾳乐或当时的演奏习惯等极少了解。
经典的音乐欣赏集
经典的音乐欣赏集连续的阴雨绵绵,让人的心情也湿漉漉的。
而又将面对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清明时节,这潮湿的天气依然还没尽头,看着那满空弥漫而又看不穿的雾,除了压抑还是压抑,也让人越发渴望那明媚的阳光。
小编在这里为大家带来几首经典的古典音乐,希望能为爱好音乐的你带来阳光般的心情。
1巴赫 G大调第一号大提琴组曲,BWV1007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堪称大提琴文献中垂世的典范,它像一段沉香,散发着持久的魅力与暗香。
其中第一号G大调组曲,平和中充满喜悦,是整套中色彩最为明亮的一部。
俄国著名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直至63岁才开始付诸录音,“我得鼓足勇气去灌录巴赫的所有组曲……巴赫的情感在规模上与莎士比亚同等宏伟”。
2拉威尔《丑角儿的晨歌》Alborada del GraciosoBerlin State Opera Orchestra;Otto Klemperer - The Recordings With the Berlin State Opera Orchestra“丑角儿的晨歌”,原是拉威尔钢琴套曲《镜》中的一首,后将被拉威尔改编为管弦乐曲。
其内容是描述一位热恋中的青年在黎明时分与情人依依惜别的情景。
乐曲以西班牙的节奏来主导,在这节奏上面伴随着反映出哭泣与笑语般的旋律,其深处所流露出的讽刺精神,是本曲独特的个性所在。
3塔蒂尼《魔鬼的颤音》Devil's TrillGerhard Taschner;Walter Gieseking - Brahms, Franck, T artini, Pablo de Saraste : Violinsonatas塔蒂尼,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杰出的教育家,严肃的学者和雄劲深沉自成一格的作曲家。
《魔鬼的颤音》的来历颇具传奇性,1713年的一个晚上,塔蒂尼梦见自己以灵魂与魔鬼订了一个契约:魔鬼赋予他出奇美妙的旋律,他则把灵魂交给魔鬼……醒来后,塔蒂尼立即抓起小提琴,试图挽留住梦中的记忆,却没有挽回梦境中的旋律,但他仍以《魔鬼的颤音》为名,创作了这首旋律优美、充满深情的作品。
浅析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体式特征和艺术风格
浅析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体式特征和艺术风格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组作品由六个组曲构成,分别被编号为BWV1007至1012。
每个组曲都包含了预备曲(prélude)和五种舞曲(allemande,courante,sarabande,menuet和gigue),这些安排构成了一种定型的体式结构。
首先,预备曲可以看作一种对后续舞曲的引言。
它们通常是速度较快的独奏曲,富有独具特色的旋律和和声,旨在为后续舞曲打下基础。
预备曲在音乐形式上并无固定模式,但多数情况下都采用了自由发展的形式。
比如说,一开始的钢琴和弦通常包含了整首曲子所需的旋律和节奏元素,而后续的节奏元素和旋律则会在乐曲进行过程中不断显现。
接着是舞曲。
每个组曲中都包含五种舞曲,每种舞曲都具有其固定的节奏模式。
其中,allemande是一种与德国有关的古老舞蹈,其速度一般比较慢,曲调较为平稳;courante是一种法国舞曲,速度比allemande快,曲调轻快;sarabande的速度较慢,曲调庄严,情感深沉;menuet是一种法国古典舞曲,速度轻松愉快,适合旋律流畅和柔和的乐器演奏;gigue则是一种英国舞曲,推荐较快的演奏速度,乐器的技巧和灵巧度也成为了关键。
在这些舞曲中,巴赫运用了大量的音乐结构技巧。
例如,他在一些舞曲中添加了变奏部分,或者将某些舞曲分成了两部分,以增加曲子的韵味和变幻。
此外,他还经常运用旋律对称、音阶渐进、跳跃音程和背景和声等手法,以丰富舞曲的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
总体来说,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体现了他独特的音乐思想和艺术风格。
他运用了多种音乐结构技巧和手法,创造出了丰富多彩、极富表现力的音乐作品。
这些作品在西方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音乐风格和演奏
胡天纵[1]巴赫创作的每部作品似乎都能从他的人生轨迹中找到线索,单从复调音乐来说,复调音乐的出现与他的学习习惯密不可分。
正是因为巴赫习惯在读谱的过程中抄谱,因此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也逐渐丰富着他的作曲知识,并不断产生出新的作曲灵感。
这也成为了现在音乐教师培养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
巴赫写成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并不是偶然的,其中的奥秘仍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曲式结构的特别,更[1]作者简介:胡天纵(1965~),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副教授。
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音乐风格和演奏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THE NEW VOICE OF YUE—FU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内容提要]巴赫作为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在体裁和数量上都是十分庞大的,同时具有深刻意义。
在他众多的器乐作品创作中,管风琴曲和古钢琴曲的创作是他的主要方向,而大提琴的音乐作品少而精。
《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创作不仅成为了无伴奏作品中的艺术典范,也成为了各大演奏家展示个人演奏风格的典型作品,更被誉为大提琴界的“圣经”。
本文将以巴赫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音乐风格和演奏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将作品创作与作曲家所处的国度、时代以及作曲家的生活背景相互联系,以此来探究这部大提琴音乐作品所具有的创作意义。
[关 键 词]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音乐风格/演奏中图分类号:J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20)02-0133-6在于这部作品当中没有特别标明演奏法和速度、呼吸等标记,在演奏时完全要凭借演奏家个人对这部作品的感觉进行演奏,不单单考验演奏家的演奏水平,更为大提琴演奏者学习各种版本的演奏提供了依据。
一、创作背景及特点18世纪初,巴赫来到科滕宫廷,在科滕宫廷的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134这段时间,是巴赫创作的高产阶段,这一时期巴赫创作的作品确实与他所生活的宫廷环境有着很大联系。
浅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音乐特征
浅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音乐特征1. 引言1.1 介绍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是德国巴洛克音乐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一部杰作。
这部曲目共有六个乐章,包括预奏曲、阿莱格罗、科拉尔、萨伸巴、米努特和吉格等不同形式的乐章。
作曲于1720年,被认为是大提琴曲目中的经典之作。
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在音乐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示了巴赫卓越的作曲技巧,还突显了巴赫对大提琴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力。
这部曲目融合了复调、对位法和巴赫独特的和声风格,充满了复杂的音乐结构和丰富的音乐内涵。
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被认为是大提琴音乐的典范之一,它展示了巴赫对于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展现了巴赫对于旋律、节奏和和声的精彩处理。
这部作品不仅是巴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巴洛克音乐的杰作,被广泛认为是大提琴曲目中的精华之一。
1.2 目的和意义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作为大提琴曲目中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音乐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这首曲子的存在不仅为大提琴曲目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作品,更为音乐创作和演奏技巧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启示。
通过深入分析和解读这首曲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巴赫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思路,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他在音乐构思和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研究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音乐特征不仅可以拓展我们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够为我们提升音乐欣赏和演奏技巧,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这首曲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巴赫作为音乐大师的卓越才华和创作魅力,同时也可以为音乐教育和演奏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曲目概述约2000字。
【曲目概述】:《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是德国作曲家巴赫创作的一部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大提琴乐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该组曲一共包含了六首乐曲,分别是前奏曲、阿勒曼德、科拉坡、诺曼迪、布里雅和吉戴。
J·S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号组曲》演奏分析——以萨克斯管版本为例的开题报告
J·S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号组曲》演奏分析——以萨克斯管版本为例的开题报告
本文旨在探讨无伴奏大提琴第一号组曲这一作品的演奏分析,以萨
克斯管版本为例进行具体讨论。
首先,无伴奏大提琴第一号组曲是J·S巴赫所作的六首无伴奏组曲中的第一部,也是大提琴独奏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曲中的每一
首组曲都由多个乐章构成,其中包含了波旁舞曲、阿勒曼德、双重奏曲
等多种风格,展现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色和技巧。
而萨克斯管版本的演奏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原作的演奏有所不同。
萨克斯管是一种发音方式与多数管弦乐器有很大区别的乐器,其通常会
运用柔和而丰满的音色来演奏柔和的旋律。
因此,如何在保留曲子原有
风格的同时使其适应萨克斯管的气质,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接下来,本文将针对无伴奏大提琴第一号组曲的萨克斯管演奏版本
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通过比对原曲与萨克斯管演奏版本的音乐特点,
探讨二者的异同;其次,通过对演奏家在演奏过程中所表现的技巧、音
乐感知和音乐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演奏家如何突破萨克斯管乐器
本身的限制,发挥其潜力,完美地演绎这一经典作品。
总的来说,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无伴奏大提琴第一号组曲在萨克斯管
演奏版本中的表现,探讨萨克斯管演奏技巧、音乐表达和曲目风格等方
面的内容,从而为萨克斯管演奏者和音乐爱好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巴赫最有名的十首曲子
巴赫最有名的十首曲子
巴赫是音乐史上最重要、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影响了
各个时代的音乐家,广泛地应用于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中。
在他的作品中,不乏优美动人的旋律、复杂的和声和华丽的音乐结构。
以下是巴赫最有名的十首曲子。
1.罗马领主的最后晚餐- 根据圣经故事创作的清唱剧,风格严肃庄重,赋予了宗教同义词的崇高感。
2.G小调双奏曲- 专为键盘乐器而作,奏出了激情、热情和力量。
3.柏辛哥- 一首受欢迎的京剧曲目,巴赫专为古钢琴谱写。
4.马夫人下落未卜- 由三个对话组成的套曲,融合了巴洛克时期最好的音乐元素。
5.华丽的小夜曲- 安静、冷静和优雅的旋律,展现了细致和精致的构思和文本。
6.咏叹调- 一种令人惊叹的曲形式,展现了巴赫作为音乐家和创新者的地位。
7.无伴奏的大提琴组曲- 一组令人难忘的组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技巧而著名。
8.两个奏鸣曲- 由钢琴伴奏的巴洛克摇滚的最佳例子之一。
9.年度乐曲- 一首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套曲,展示了巴赫作为管弦乐大师的才能。
10.六部无伴奏小提琴组曲- 以其华丽的和声和光彩夺目的技巧而著名。
这些作品既是巴赫音乐生涯中最杰出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无
论是音乐家还是听众,都无法抗拒巴赫音乐所带来的美妙体验。
他的
音乐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影响了许多现代音乐家的创作。
g大调第一号大提琴组曲
g大调第一号大提琴组曲G大调第一号大提琴组曲是由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创作的一部经典作品。
这部组曲由多个乐章组成,通常包括序曲、阿勃斯(Allemande)、库兰特(Courante)、萨拉班德(Sarabande)、米奇(Menuet)和吉格(Gigue)等。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全面回答。
首先,从音乐结构的角度来看,G大调第一号大提琴组曲采用了巴洛克音乐的典型结构。
序曲通常是开篇的乐章,具有庄严而雄壮的氛围,常常由重复的主题和对位技巧构成。
阿勃斯、库兰特和萨拉班德是组曲中的舞曲乐章,它们的节奏感强,旋律流畅,常常以对位和变奏的形式展现。
米奇和吉格则是快速、活泼的舞曲乐章,节奏感强烈,充满了欢快的氛围。
其次,从演奏技巧的角度来看,G大调第一号大提琴组曲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相对较高。
首先,大提琴演奏家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表达能力,通过细腻的音色和情感表达,将作品中的情感传递给听众。
其次,对于技巧方面,演奏家需要具备准确的音准、流畅的弓法和灵活的左手技巧,以应对作品中的快速音阶、琶音和复杂的装饰音等。
同时,对于对位和变奏的处理,演奏家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理解和协调能力,以确保各声部的清晰呈现。
再次,从艺术表达的角度来看,G大调第一号大提琴组曲展现了巴赫独特而丰富的音乐语言。
作品中的旋律优美动人,情感丰富多变,给人以内心的震撼和共鸣。
巴赫的对位技巧使得不同声部之间相互呼应,既有和声的完美契合,又有独立的音乐表达。
这种音乐的复杂性和深度使得这部组曲成为大提琴演奏家们经典的演奏曲目之一。
最后,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看,G大调第一号大提琴组曲是巴洛克时期作曲家巴赫创作的一部代表作品。
巴洛克时期是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其复杂的音乐结构、装饰华丽的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而巴赫作为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G大调第一号大提琴组曲正是巴赫创作的众多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体现了巴洛克音乐的精髓,也展示了巴赫作为作曲家的独特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浅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音乐特征
浅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音乐特征【摘要】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是大提琴曲目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通过分析其旋律、和声、节奏、结构及技巧要求等特征,揭示了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
旋律上,巴赫巧妙地运用对位法和变奏等技巧,创造出优美动人的旋律线。
和声方面,他在和弦变化和音色搭配上展现了他的才华。
节奏上,曲目的节奏变化丰富多彩,展现出巴赫对节奏的巧妙运用。
在结构上,曲目的建构严谨,层次分明。
而在技巧要求上,演奏该曲需要演奏家良好的技术和表现力。
《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不仅展示了巴赫的音乐才华,也对大提琴乐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我们还可以深入研究曲目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
【关键词】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音乐特征,旋律,和声,节奏,结构,技巧要求,音乐分析,大提琴乐曲发展史。
1. 引言1.1 介绍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是大提琴乐曲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大提琴音乐的巅峰之作之一。
这部曲目共由六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展现了巴赫丰富的创作才华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此曲无需任何伴奏,大提琴独立演奏,展示了大提琴独奏的魅力和技巧。
《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曲目包括前奏曲、赋格、阿勒曼德、科隆尼、萨朗德和吉格等乐章,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巴赫在这部曲目中运用了丰富的旋律、和声、节奏和结构手法,展现了他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创作天赋。
这部曲目也具有较高的演奏难度,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表现力。
通过深入分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巴赫音乐的特点和魅力。
这部曲目不仅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对后世大提琴作曲和演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1.2 说明分析音乐特征的必要性分析音乐作品的特征对于理解和欣赏音乐至关重要。
音乐特征是音乐作品的基本元素,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结构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作品的风格、表达方式和技巧要求,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
古典吉他曲《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第一首前奏曲》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
三方面给人的综合听觉感受,蕴含着巴赫的代表性风格,也就是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连贯自然、旋律线条丰富的曲式美感。
(二)音色特点古典吉他版本在原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的音响特点,尤其体现在音色方面。
本文选取的曲目原本为大提琴所作,也可以用钢琴、管风琴等乐器来演奏,虽然乍看与古典吉他南辕北辙,实则在经过改编后,此曲在保留了原曲庄严而神圣又温和天真的精髓外,与大提琴演绎版本相比又具有明显的特色,原因有二:第一,拉弦乐器和拨弦乐器的发声原理大体相似而略有差异,都是通过丝弦的振动发声,但前者通过弓弦间的摩擦持续发声,音色连续悠长,伴随着明显的颤音;而后者通过拨动琴弦发声,没有连续的长音,灵活而轻柔,跳跃感强,正符合本曲庄严而不拘束、灵动而不跳跃的风格特点。
第二,基于乐器的发声原理、演奏手法等,大提琴琴弓和琴弦的接触点十分有限,因此演奏中以单一旋律为主,经常需要与其他器乐组配合演奏;而古典吉他作为一种和声乐器,通过琴弦品味和指法的合理分配,可以轻易拨出四个以上独立的音,因此既可以演奏单旋律,也可以演奏柱式和弦、复调等更为复杂的音乐织体,音响效果得以更加立体。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通过谱面对比,古典吉他演奏版本相较于原版在低音部分更加丰富,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演奏难度。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古典吉他这个乐器在材质上的特殊性,即一二三弦直接选用尼龙弦,四五六弦则用铜丝缠绕尼龙而制成,所以古典吉他不同弦的音色差异相比于小提琴和大提琴等乐器来说是较大的,甚至于同一个音在不同弦的把位都有较大的差别。
这种情况有时候会成为演奏中比较棘手的情况,不仅会直接导致乐曲音色的跳脱,还会削弱乐曲风格的一体性,通常演奏者处理手法也各有不同,例如以换把替代换弦、左右手力度控制等等。
然而在本曲中,这种音色差异的情况成了一个优势,原因是本曲中是无伴奏曲,存在大量的低高音区的对比和跳进,不同音区的音色差异恰好凸显了复调的对位效果,这一点在古典吉他上顺理成章地发生,而在大提琴上可能是需要演奏家的刻意处理才能达到。
罗斯特罗波维奇诠释的巴赫《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罗斯特罗波维奇诠释的巴赫《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俄罗斯着名音乐家穆斯基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192X327—2007_427)逝世两周年纪念罗斯特罗波维奇诠释的巴赫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文l张志羽《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巴赫留给后人的一部伟大的杰作,但它险些被历史的尘埃埋没.万幸的是,在这部作品遗失150年后的1889年,年仅14岁的卡萨尔斯偶然在一家旧书店里发现了它,并尽毕生之力潜心研究不辍,将其流传后世.卡萨尔斯也因此成为了后人景仰的”大提琴之父”.卡萨尔斯偶得的巴赫《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一部庞大的作品,每一首都由前奏曲与6首古舞曲组成.这份素面朝天的乐谱,是由巴赫的第二任妻子安娜手抄完成的,谱面上没有任何速度表情以及演奏提示的记号.因此,使这些沉默的音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成了卡萨尔斯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卡萨尔斯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拒绝将这部作品出版问世,是因为他每天演奏都能体会出新的涵义,而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演奏技法.自卡萨尔斯之后,几乎每一位大提琴演奏家都秉承了这种意志,尽毕生之力对这部作品做出自己的诠释.正像一位评论家所说的:”有多少大提琴家就有多少巴赫的《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足见这部作品内涵的深奥与丰富.现今,我们能听到的巴赫《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演奏版本不乏卡萨尔斯,罗斯特罗波维奇,托特里埃,马友友,杜普蕾,梅斯基,王健等人的版本.而聆听之后,你会发现,这部作品以其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位演奏者,又由于它深刻的内涵而使每个演奏版本各有千秋,比如卡萨尔斯浓郁的怀旧韵味,托特里埃富于浪漫色彩的优美演绎,马友友激情灵动的舞蹈性,王健那种坚如磐石的均衡感,令人称奇的是,每个演奏者都会从不同的侧面揭示这部作品多姿多彩的音乐形象.那么,罗斯特罗支维奇演奏诠释的巴赫《6首无伴奏大是琴组曲》,与众不同之处又在哪里呢? 当罗斯特罗波维奇谈到诠释这首作的感受时说,他15岁开始学习巴赫《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几十年后才是了第2首和第5首,63岁时才录完了全6首.这是因为这部作品里有着太深的内涵.后来的他到欧洲旅行,有幸]L到了历史上最着名的大提琴大师卡尔斯,并亲耳聆听了他对巴赫《6首无#奏大提琴组曲》的诠释.从那时起他月白了一个道理,对于这部作品,靠单电的模仿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要对作品々本质和灵魂有所感悟.他认为这部作品表现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了解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在罗斯特罗波维奇看来,这6首乐曲就像是一个人对人生的思考,第一首运用明亮的大调式,像是表现一个人的青年时代:第二首转入小调,具有感伤与内省的意味;然后调性逐步推进,在各组曲中展开;最后到第6 首转入了阳光普照的大调式,好像具有交响曲一样的气势.不言而喻,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诠释的巴赫《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突出特点表现在,通过对作品调式结构的阐释,表现出喜悦,哀愁,光明,暗淡等等人类共通的情感与色彩.仔细聆听之后你会发现,罗斯特罗波维奇的演奏雍容大气,不在细枝末节的精雕细琢,而在于作品的总体的调式与情感色彩的变化的掌握.不随意的改变节奏或添加重音,而在于把握调性发展大的层次与变化,每一个乐句,每一次旋律线的升降起伏,高低强弱都在一种充满逻辑与思辨的结构中有序地进行,在整个演奏中见不到丝毫的生硬造作和肆意妄为.尽管激情洋溢,但演奏者始终带着无限的敬畏之情,似乎是兴致盎然地带领听者游历了一座庄重,对称,又遍布精致纹饰的辉煌殿堂.嘲罗斯特罗波维奇的三张精彩DVDeI吴非罗斯特罗波维奇不仅录制过很多D,而且也为世人留下不少精彩的演出况DVD.其中三张由环球唱片公司出版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D大调提琴协奏曲》;舒曼~A/J\调大提琴协曲》,布洛赫《希伯莱狂想曲》和理查.互特劳斯的《唐吉诃德》就是他留给世非常宝贵的音乐遗产.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大提琴并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协奏DVD编号:UCBP101018世纪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一生创作有大量的音乐作品,以交响曲和四重奏最为着名.虽然海顿也写作了不少的协奏曲,但除了两首大提琴协奏曲仍是现在音乐会的热门曲目之外,其为小提琴和钢琴所创作的协奏曲却已经很少被人演奏了.海顿曾经为大提琴创作过三首协奏曲,两首D大调,一首C大调.但由于其中一首作于1772年的D大调协奏曲规模太小,音乐上也缺乏意趣,因此很快便被人们所遗忘.因此现在一说起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多是1783年创作的D大调;~131765年创作的C大调.这首《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以前一直被误认为不是海顿的作品,而是海顿所供职的艾斯特哈奇宫廷乐队中的大提琴乐师克拉夫特所作.直到了1954年,在维也纳发现了这首协奏曲海顿的亲笔手稿之后,真相才大白于天下.与《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一样,《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也是命运多舛,虽然从海顿的作品目录中人们知道他曾经除D大调之外还创作过一首C大调协奏曲,但其乐谱却不知所踪.直到1961年,也就是这部作品遗失200多年之后,人们才在布拉格国家博物馆中发现,并于次年公演.海顿的这两首大提琴协奏曲虽然篇幅都不是很大,但却技巧艰深,因此被认为可以和德沃夏克那首着名的大提琴协奏曲相媲美.在这两首协奏曲中,不论是乐曲的结构,还是技术特性的发挥, 海顿的创作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罗斯特罗波维奇自然流畅,充满了勃勃生机和幽默睿智的演奏,则使这两首协奏曲的音乐意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在这版DVD中,罗斯特罗波维奇不仅演奏大提琴,而且还亲任乐队指。
100首经典古典曲目
100首经典古典曲目以下是100首经典古典曲目的详细说明:1. 贝多芬:《欢乐颂》(选自《第九交响曲“合唱”》)2. 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3.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4.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5. 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6. 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7. 比才:《斗牛士之歌》(选自《卡门》)8.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9.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10. 巴赫:《耶稣,人们仰望喜悦》(选自《心、口、行止与生活》,BWV.147)11. 塞缪尔·巴伯:《弦乐柔板》12. 拉威尔:《波莱罗舞曲》13. 埃尔加:《威风堂堂进行曲第一首》14.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15. 柯普兰:《大众鼓号曲》(众人信号曲)16.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号》(BWV.1007)17. 柴可夫斯基:《花之圆舞曲》(选自《胡桃夹子》)18. 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19. 奥芬巴赫:《地狱中的奥芬巴赫》20. 贝多芬:《F大调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春天”》21. 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交响曲》22. 莫扎特:《安魂曲》(KV.626)23. 肖邦:《降E大调夜曲》24. 巴伯:《弦乐慢板》25. 比才:《卡门序曲》26. 柴可夫斯基:《天鹅湖序曲》27. 肖邦:《英雄波兰舞曲》28.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29. 勃拉姆斯:《摇篮曲》30. 柴可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31. 亨德尔:《皇家烟火音乐》32. 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33. 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34. 贝多芬:《F大调浪漫曲第二首》(选自《第九交响曲》)35. 莫扎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36. 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进行曲》37. 柴可夫斯基:《意大利弦乐组曲》38. 莫扎特:《C大调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K.467》39. 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第一号》40. 肖邦:《降G大调夜曲作品15之四》41. 巴赫:《G大调第三号布兰登堡协奏曲》42. 贝多芬:《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43.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44. 柴可夫斯基:《第五号交响曲“命运”》45. 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46. 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47. 莫扎特:《C大调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K.570》48. 海顿:《小号协奏曲》49. 柴可夫斯基:《F大调第一号浪漫曲》50. 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卷》51. 海顿:《G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首HXVI:51》52. 肖邦:《降B大调夜曲作品37之二》53. 柴可夫斯基:《F大调第五号交响曲》54.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55. 海顿:《D大调第十七号交响曲》56. 肖邦:《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作品18之四》57. 莫扎特:《C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协奏曲K.573》58. 肖邦:《降B大调夜曲作品19之二》59. 巴赫:《D小调管弦乐组曲第三号BWV300》60. 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芭蕾舞剧组曲》61. 海顿:《C大调弦乐四重奏HXVI:54》62. 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63. 柴可夫斯基:《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69之三》64. 肖邦:《C小调练习曲作品10之12》65. 巴赫:《咏叹调》66. 德彪西:《月光》67. 莫扎特:《C大调第二十二号钢琴协奏曲K.595》68. 贝多芬:《F大调浪漫曲第一首》(选自《第九交响曲》)69. 柴可夫斯基:《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35》70. 肖邦:《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71. 巴赫:《G小调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号》72. 柴可夫斯基:《A大调第五号交响曲》73. 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74.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75. 莫扎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76. 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糖果仙子舞曲》77. 肖邦:《降D大调圆舞曲作品64之1》78. 门德尔松:《春之歌》79. 莫扎特:《C大调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K.467》80.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号交响曲“悲怆”》81. 贝多芬:《F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82. 巴赫:《G小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83. 莫扎特:《C大调第二十号钢琴协奏曲K.491》84. 柴可夫斯基:《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69之二》85. 巴赫:《咏叹调》86. 海顿:《G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首HXVI:51》87. 肖邦:《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88.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89. 海顿:《C大调弦乐四重奏HXVI:54》90. 莫扎特:《C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协奏曲K.573》91. 肖邦:《降B大调夜曲作品19之二》92. 巴赫:《D小调管弦乐组曲第三号BWV300》93. 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芭蕾舞剧组曲》94. 海顿:《G大调第十七号交响曲》95. 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96. 柴可夫斯基:《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69之三》97. 海顿:《C小调弦乐四重奏HXVI:53》98. 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99. 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卷》100.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号交响曲“悲怆”》。
世界十大著名大提琴曲
世界十大著名大提琴曲世界十大著名大提琴曲大提琴曲是指用大提琴演奏的乐曲,通常和其他乐曲一起演奏。
自17世纪大提琴家多曼尼科·加布里埃利(Domenico Gabrielli)创作了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以来,已有不少作曲家专门为大提琴创作乐曲。
如18世纪的维瓦尔第、塔尔蒂尼和莱奥等作曲家,都曾模仿小提琴协奏曲而为大提琴写了不少协奏曲;后来在英国、奥地利与法国等地也相继出现了意大利风格的大提琴协奏曲及其他乐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世界十大著名大提琴曲,欢迎阅读。
1 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巴哈的六首无伴奏组曲是每一位大提琴家所追求的目标。
它们是演奏曲目的基石,许多人都承认他们可以花上一生的时间来学习并演奏这些组曲……。
的确,自从卡萨尔斯的演奏与录音将这六首组曲复兴,它们如今已经成为每位大提琴家皆试图攀登的顶峰。
巴哈这六首组曲应该是他在哥登(Cothen)担任宫廷乐师时期(1717-23)的作品,这六首曲子巴哈皆采六乐章型式写成--包括Ⅰ前奏曲、Ⅱ阿勒曼舞曲、Ⅲ库朗舞曲、Ⅳ萨拉邦德舞曲、Ⅴ小步舞曲(或布雷舞曲、嘉禾舞曲)以及Ⅵ吉格舞曲。
由於原稿已经轶失,目前流传下来的无伴奏组曲抄本有二:一是由他的第二任妻子Anna Magdalena Bach於一七三○年写成,另一较少为人知的抄本则是巴哈弟子Johann Peter Kellner於一七二六年所完成的。
由於抄本上有一些明显的错误与漏失,而且许多有关演奏弓法、装饰奏、速度等标示都付之阙如,所以现代大提琴家在演奏这六首组曲时,往往会以自己研究所得的「私房版本」演出。
比方说,罗斯托波维奇对於这六首组曲是这麼描述的(从一到六号):G大调「明亮」、d小调「悲伤而强烈」、C大调「灿烂」、降E大调「庄严而不透明」、c小调「黑暗」、D大调「耀眼如阳光」。
虽然在众多名家的诠释下,这六首组曲呈现出不同的魅力,但是相信它带给聆听者的感动,却是一致。
一九七四年秋,卡萨尔斯过世后一年,六十八岁的傅尼叶应邀前往普拉德音乐节(Prades Festival,由卡萨尔斯创立)演奏巴哈的无伴奏组曲。
单旋律中的多声形态——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的主复调手法
由上述谱例1所示,该作品1-3小节是4/4拍,第一小节第一拍是复音音程,分别是D B,在此之前做复音倚音装饰,是G D,它们共同构成了主调G大调的主和弦,强调了主调调式调性。
从第二拍开始都是16分音符均分型节奏,第二拍是从B音开始,与第三拍第一音共同组成了音型1,第二拍第一个音是第一拍B音延留,这个音型是建立在主和弦分解式琶音的基础上以主音G 为中心音,通过外音环绕主音构成的V字形音型,分别是A-G-#F-G。
在第三拍第一个音(音型1)之后是一个下四度主属音的跳进,强调主和弦,与前方音型1的音区割裂。
从D开始音阶式上行至高八度D,是从5音开始到5音的主和弦上行分解基础上(具备多声性),通过经过音装饰形成音阶式的线条,是为音型2。
从第二小节第一拍第二音开始是对音型1音型2的模式化重复。
由于人体听觉系统的特性,在复杂的音响环境下,相似的音响总是能在人的听觉上留下比较重的记忆点。
在一大串流动的音符背景下,音型1材料3次重复,无论是乐谱视觉分析还是听觉音响记忆上,均能有较为清晰的辨识,音型1在音乐相对统一位置上进行重复,保证了其占据的音区有了横向的延续性,同时塑造了以音型1为基本律动材料的声部层。
音型2的3次重复起音均以跳进的方式与音型1割离,跳进横跨的音域相对较广,且音阶式上行的进行方式相比其它音型更容易辨识出。
音型1、音型2均在相对固定的位置模式化重复,造成它们各自的声部层横向的延展。
虽然音型1的音区在音型2的音区内,但由于它们各自律动、音高的进行方式不一样,使它们的声部层既融合在一起又相对分离。
结合上面的实际乐谱分析,将该作品中各声部层进行分离。
各声部层均在横向上有一定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有助于在听觉与谱面的分析中清晰辨别。
通过各声部层在该作品表现作用,将这几个声部层划分为旋律层、和声伴奏层、低音层三种功能层,这是主调音乐的特征性标志之一,是主调多声思维的体现。
在演奏过程中,可以对旋律层与低音层的突出、和声伴奏层的弱化,会形成一种主旋律为主、音阶式琶音伴奏为辅、加以低音的主调音乐音响效果,见下方谱例2:(二)功能和声思维有时旋律纯粹以一种琶音式分解和弦形态出现,对和弦外音进行剔除之后,将和弦音进行纵向叠置,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作品进行和声缩谱,可发现纵向叠置的和弦在横向关系上基本遵循传统功能和声的布局,见下面谱例3:4所示,该片段为库朗特舞曲36-37小节,大调,以16分音符均分节奏型,在第一拍前三个音分别是G A G,并在后面的每一拍的前三个音都是如此固定重复,在音型中A是对G的上辅助音的装饰,是B-C-D-E-#F-G,依据此分析将该旋律割离成两个声部层。
用中国文化理解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中的音乐语言
用中国文化理解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中的音乐语言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是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充满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这部音乐作品,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内涵和情感。
在这篇文章中,将用中国文化的视角来解读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中的音乐语言,探索其中的中国文化意蕴和艺术表达。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德国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大师,他的音乐作品被誉为古典音乐的顶峰之一。
他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共有六首,分别是G大调、D小调、C大调、Es大调、C小调、D大调。
这些组曲是巴赫为大提琴独奏而创作的,每一首都包含了多个乐章,构成了一部感人至深的音乐史诗。
D小调组曲的序曲尤为出色,引领着听众进入一个音乐的奇妙世界。
在中国文化中,音乐被认为是一种情感、思想和精神的表达。
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中,每一首曲子都充满了情感的表达和精神的启迪,可以用中国文化中的“音乐即心灵”来理解。
D小调组曲的序曲就透露出一种复杂多变的情感,从激昂的音乐节奏到柔美的旋律,都反映出了作曲家内心世界的曲折和多彩。
巴赫的音乐作品中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思考。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而在巴赫的音乐中,也可以感受到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
音乐中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跌宕起伏都似乎透露着一种自然规律的把握和表达,正如中国文化中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尊重一样。
这种哲学思考的融入,使得巴赫的音乐更加贴近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引发了中国听众对这部作品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中还蕴含着中国文化中的音乐修养。
中国古代的音乐注重静心修习,认为音乐是一种心灵的修养和提升。
在巴赫的音乐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修养的奥妙。
每一个音符、每一个音节都在静默之中显现出它自身的意境和韵味。
在聆听这部音乐作品时,可以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净化和升华,正如中国文化中的音乐修养所追求的效果一样。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赏析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赏析最初听大提琴,是从德沃夏克的协奏曲开始的。
那个由罗斯特罗波维奇和卡拉扬合作的录音原版盒带是我最早的音乐收藏之一。
虽然早就知道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但想象无(钢琴)伴奏的大提琴独奏,一定是很单调的。
所以多年中几乎听遍了所有古典协奏曲,也听了不少巴赫作品,但从未听过它们。
后来听了罗氏和李赫特演奏的贝多芬五部大提琴奏鸣曲,才想起该试试巴赫的无伴奏组曲。
这一听不得了,由《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在我心中营造的崇高的巴赫形象,简直就变得“无比伟大”了,也变得更加亲切了。
巴赫在这套作品中,用平常的舞曲体裁,通过大提琴深遂的琴声,象一位历经世事沧桑而又智睿非凡的老人,滔滔不绝地向人们讲述他生活的故事和理念……我听音乐和吃饭一样,很有点偏食。
知道好吃的,多吃。
没吃过的,不太愿意去品尝。
至今还有很多可以说是标准的古典音乐曲目,我仍未“品尝”过。
而自己听过喜欢的作品,很多都有不同演奏版本收藏,有的多达十个以上。
这套《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我至今收藏了三代大师的演奏:卡萨尔斯,富尼埃,和罗斯特罗波维奇。
不敢在这里多说,也说不出多少各个演绎的特点。
但毫无疑问,三位大师的录音都是他们各自一生在大提琴演奏中辉煌成就的总结。
但正如很多唱片评论家所指出的,没有哪一位演奏家能解读出这套作品中每部组曲的各个方面的全部内涵。
而就器乐作品的“演绎”再创作而言,演奏家在这套作品中总能发掘出无限的新意。
以我浅见,在这方面,很难找到另外一部器乐作品能与之相比了。
仅从第一组曲的前奏曲,从他们下弓的第一个音符,就能感受到三位大师的对作品的非常不同的处理。
卡萨尔斯的浑厚有力,富尼埃的舒展如歌,罗斯特罗波维奇轻盈而显得匆忙,初听上去简直就象不同的作品。
这段仅两分多钟的乐曲,三人演奏的速度却大不相同。
富尼埃最慢,用了近3分钟(2'50),罗斯特罗波维奇最快,刚2分钟多一点(2'04),卡萨尔斯的界于其中(2'28)。
浅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音乐特征
浅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音乐特征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Suite No.1 in G major for unaccompanied cello)是巴赫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大提琴无伴奏曲中最有影响力和演奏频率最高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从音乐结构、旋律特点、和声特点、节奏特点和技巧要求等方面来深入分析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音乐特征。
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是由七个乐曲组成的,分别是前奏曲(Prelude)、亚迪奥(Allemande)、科拉伊(Courante)、萨兰道(Sarabande)、小步舞曲(Menuets I & II)和勇士舞曲(Gigue)。
每一个乐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特色,但又相互关联,统一构成一整个组曲。
在旋律方面,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以简洁、朴实的旋律著称。
巴赫善于运用简短的乐段和重复来创造旋律的连贯性。
他的旋律既朴素又充满感情,能够打动人的心灵。
尤其是在第二乐曲亚迪奥中,巴赫运用了华丽而优美的旋律来展示大提琴的独特音色。
在和声方面,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和声手法。
他巧妙地运用了对位法、属和声和轮廓和声等技巧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表现力。
尤其是在第一乐曲前奏曲中,巴赫巧妙地运用了对位法来创造出复杂而有力的和声。
节奏特点是巴赫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一大特色。
巴赫善于运用复杂的节奏和韵律变化来展示他的音乐才华。
他的音乐节奏清晰、准确,既有规律的节奏结构又具有灵活的变化。
尤其是在第四乐曲萨兰道中,巴赫运用了慢板的节奏,使整个乐曲表现出一种庄严而悲伤的氛围。
在技巧要求方面,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是大提琴家们的练习和考察的经典之作。
巴赫在这个作品中要求演奏者运用各种技巧来演绎他的音乐,如弓法、左手技巧和装饰音等。
尤其是在第三乐曲科拉伊中,巴赫要求演奏者展示出大提琴的技巧和表现力。
100首巴赫必听曲目,你听过多少?
100⾸巴赫必听曲⽬,你听过多少?巴赫是⼀位伟⼤的宗教⾳乐家,他认为⾳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之⾳”。
除了歌剧,他努⼒征服了当时⾳乐艺术的各个领域、完美了当时所有的⾳乐语⾔和表现形式 —— 他的康塔塔、受难曲、弥撒曲、圣诞节与复活节清唱剧以及众赞歌前奏曲是宗教⾳乐的典范,同时,他也以卓越的艺术⼿法和优美的旋律创作了⼤量的世俗⾳乐,其中包括键盘独奏曲、室内乐、协奏曲、⼤协奏曲与管弦乐 ……100⾸巴赫的“必听之作”,与⼤家⼀起感受这位复调⼤师的崇⾼和庄严、纯净和质朴。
⽂章 / ⾳乐之友 ID / iMusense整理编辑 / 午后慢板Mass in B Minor, BWV 232: Gloria in Excelsis (Chorus) Chorus Of Collegium Vocale - 100 Best Bach CD1Mass in B Minor, BWV 232: Et Incarnatus Est (Chorus) Chorus Of Collegium Vocale - 100 Best Bach CD1Cantata No. 147, 'Herz und Mund und Tat und Leben' BWV147: Choral: Jesu bleibet meine Freude (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Cantata No. 51, 'Jauchzet Gott in allen Landen' BWV 51: Aria : Jauchzet Gott in allen Landen! Crispian Steele-Cantata 'Jesu, der du meine Seele' BWV 78: Wir eilen mit schwachen, doch emsiger Schritten Sybil Michelow - Bach 100 Best Cantata No. 106, 'Gottes Zeit ist die allerbeste Zeit' BWV106: Sonatina Suddeutscher Madrigalchor - Bach 100 Best Cantata No. 106, 'Gottes Zeit ist die allerbeste Zeit' BWV106: Chorus: Gottes Zeit ist die allerbeste ZeitWas mir behagt, ist nur die muntr'e Jagd BWV 208 - Aria n9 : Schafe knnen sicher weiden Barbara Hendricks - Bach 100 Best Cantata No. 140 '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 Chorus: 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565: Toccata Lionel Rogg - Bach 100 Best Orchestral Suite No. 3 in D Major, BWV 1068: Ouverture Philip Ledger - Bach 100 BestOrchestral Suite No. 3 in D Major, BWV 1068: Gavotte I & II Philip Ledger - Bach 100 BestDouble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BWV 1043: II. Largo ma non tanto Scottish Ensemble - Bach 100 Best Orchestral Suite No. 2 in B minor, BWV 1067: Rondeau - Sarabande - Bourres I & II Philip Ledger - Bach 100 BestBrandenburg Concertos, BWV 1046-1051,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4 in G Major, BWV 1049: I. Allegro Brandenburg Concertos, BWV 1046-1051,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4 in G Major, BWV 1049: II. Andante Brandenburg Concertos, BWV 1046-1051,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4 in G Major, BWV 1049: III. PrestoScottish Ensemble - Bach 100 BestHarpsichord Concerto in F minor BWV1056: I. [Allegro] Melante Amsterdam - Bach 100 BestChristmas Oratorio BWV248, Cantata 1: Am ersten Weihnachtsfeiertage: Choral: Wie soll ich dich empfangen Christmas Oratorio BWV248, Cantata 5: Am Sonntage nach Neujahr: Aria: Basso: Erleucht' auch meine finstre SinnenBrandenburg Concerto No. 2 in F BWV1047: III. Allegro assai 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 Bach 100 Best Concerto for 4 Harpsichords in A Minor, BWV 1065: I. Allegro Melante Amsterdam - 100 Best BachBrandenburg Concerto No. 3 in G BWV1048: II. Adagio - III. Allegro 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 Bach 100 Best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5 in D BWV1050: II. Affettuoso John Toll - Bach 100 BestSonatas for Viola da Gamba & Harpsichord, BWV 1027-29, Sonata No. 3 in G Minor, BWV 1029: I. VivaceSonatas for Viola da Gamba & Harpsichord, BWV 1027-29, Sonata No. 3 in G Minor, BWV 1029: II. AdagioSonatas for Viola da Gamba & Harpsichord, BWV 1027-29, Sonata No. 3 in G Minor, BWV 1029: III. AllegroConcerto in F major in Italian Style, BWV 971: II Andante Davitt Moroney - Bach 100 Best3 Sonatas & 3 Partitas, BWV 1001-1006,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 V. Chaconne Christian Teztlaff - Bach 100 BestSuites for Cello, Suite No. 3 in C major BWV 1009: Bourree I - Bourree II Ralph Kirshbaum - Bach 100 BestSuite in E minor BWV996: IV. Sarabande Pierre Hantai - Bach 100 BestPartitas BWV825-830, No. 1 in B flat major BWV825: II. Allemande Gustav Leonhardt - Bach 100 BestPartitas BWV825-830, No. 1 in B flat major BWV825: V. Menuet I - Menuet II - Menuet I Gustav Leonhardt - Bach 100 BestSonatas and Partitas for solo violin BWV 1001-1006,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 1006: I. PreludioSonatas and Partitas for solo violin BWV 1001-1006, Partita No.3 in E major BWV 1006: Gavotte en rondeaux - Menuets I et II - Bourre Monica Huggett - Bach 100 Best Das wohltemperierte Klaver BWV 846-893, Book One, No. 3 in C sharp major BWV848: Prlude et FugueDas wohltemperierte Klaver BWV 846-893, Book Two, No.14 in F sharp minor BWV 883: Prlude et FugueFlute Sonata in E flat BWV1031 (doubtful): II. Siciliano Lionel Rogg - Bach 100 BestSonata in E minor for violin and basso continuo BWV1023: I. [Prelude] - Adagio ma non tanto Susan Sheppard - Bach 100 Best Sonata in E minor for violin and basso continuo BWV1023: II. Allemande Susan Sheppard - Bach 100 BestToccata, Adagio et Fugue for Organ in C major BWV 564: Toccata Lionel Rogg - Bach 100 BestToccata, Adagio et Fugue for Organ in C major BWV 564: Adagio Lionel Rogg - Bach 100 BestToccata, Adagio et Fugue for Organ in C major BWV 564: Adagio Lionel Rogg - Bach 100 BestSt John Passion BWV 245, Part Two: No.17 Ach, grober Konig David Thomas - Bach 100 BestSt Matthew Passion, BWV 244 (highlights): Chorale: O Haupt voll Blut und Wunden Teresa Zylis-Gara - Bach 100 Best St Matthew Passion, BWV 244 (highlights): Aria (tenor, chorus): Ich will bei meinem Jesu wachen Teresa Zylis-St Matthew Passion, BWV 244 (highlights): Chorus: Wir setzen uns mit Trnen nieder Teresa Zylis-Gara - Bach 100 Best。
浅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16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5除此之外,向属调部分的转换,以及似是而非的音乐语言也是前奏曲中的一大艺术特性。
二、《组曲》的文化意义及其地位作曲家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写出的作品,而这首乐曲也是他个人思想的外化,音乐承载着作曲家的情感和态度,因此,音乐的特点和内容也自然而然的受到作曲家和背景的影响。
巴赫身为巴洛克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由他所创作的这首乐曲在大提琴史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同时也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发展地,是大提琴史上的一颗灿烂的瑰宝。
这首乐曲的创作,促进了大提琴这个乐器的传播,在那个时代,作为新兴乐器的大提琴,还没有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没有得到普及。
大家对于这个乐器并不了解,也很少有音乐家去学习、钻研它,巴赫在此之前有关于大提琴的作品也是屈指可数。
这个作品的出现,是巴赫的一次创举,也是大提琴发展路上的一颗明灯,它的出现既填补了大提琴音乐作品这一板块的空白,是具有先驱性的存在。
同时,它使人们开始关注于大提琴这个乐器,关注于大提琴的作品和它在交响乐队中的功能,使它不再只是一个伴奏乐器,也逐渐成为是能奏出美妙旋律的独奏乐器的存在,有着重要的传播阐扬大提琴的社会功能。
这个作品的出现,首先是一首供演奏家演奏研究的大提琴曲,虽然因为其原稿的种种缘由,使得其没有明确的弓法、指法,却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大提琴演奏家去钻研琢磨。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演奏家有他们不同的情感认知和处理方式,因而有许多不同版本接连问世,而这些版本的出现也体现了大家对巴赫及这部作品不同的理解和思考,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特点,继而不断推动着大提琴的发展。
而演奏家们对于这部作品的不同演绎,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兴趣,因此,这首乐曲也潜在推动着大提琴这个乐器发展成为主流乐器,更多的人开始欣赏、了解。
三、作品分析及演奏体会演奏这首乐曲的大提琴家有很多,而我最为喜爱的就是西班牙大提琴家巴勃罗·卡萨尔斯(1876—1973)演奏的这一个版本,它是大提琴音乐史上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