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叙事视角论述类答案
小说叙事技巧带答案
小说叙事(述)技巧2021.03.13一、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 (全聚焦模式、零聚焦叙事、无聚焦叙述、上帝视角)全知视角 叙述者所掌握的情况多于故事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知道他们的过去和未来;而且活动范围也异常之大,可以随意进入人物内心。
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犹如上帝。
叙述者 世界 文本 叙述接受者 备注 主观型(议论式、编者式) 叙述者常以第一人称凌驾于故事之上,常发表感想与议论来干预叙述过程,如菲尔丁的《汤姆.琼斯》。
全聚焦模式对于那些具有宏大布局、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故事线索的题材具有特别的表现力。
虚幻性。
叙事的真实可行性一直遭到怀疑。
赋予作品以变化、多彩的特点。
封闭性。
小说的开头包含着结局,其中的每个环节都会导向这个最终归宿。
读者阅读起来轻松、明晰。
被动性。
读者处于被动位置,阅读缺乏创造的乐趣和神秘的魅力。
客观型 多采用第三人称,以一种教隐蔽的态度进行叙述,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混合型 上面两种类型的复合。
一方面全景描写,另一方面聚焦某一个人物时,全景透视会让位给人物自己的意识活动,形式上往往由第三人称转向第一人称,如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限知视角(有限视角)内视角(内聚焦模式、人物视点式、同视界式)叙述者好像寄居于某个人物之中,借着他的意识与感官在视、听、感、想,叙述者所知道的和书中人物一样多。
1.主人公视点(主要人物内视点)2.见证人视点(次要人物内视点)3.不定内聚焦如《喧哗与骚动》担负视点的人物在书中很难被全方位表出来。
该视点人物受自身身份等限制,不能有越界行动。
作品的真实感大大加强。
内聚焦有助于强化生活体验,从另一个新的角度来把握世界。
内聚焦对生活的反映会留下许多空白,而且还存在许多盲区。
小说中空白点较多。
内心独白、意识流较明显。
形式上,消除了叙述者和读者的不平等关系,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的活动余地。
盲区会削弱读者对生活的把握。
外视角(外聚焦模式)叙述者所了解的情况少于书中人物,如同局外人和旁观者,这位叙述者可以用第三人称也可以用第一人称形式出现。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小说复习: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知识清单与练习
【知识体系建构】小说叙事艺术一、人称和视角(第一二三人称、全知视角、有限视角、特殊视角)二、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三、情节安排技巧(悬念、抑扬、伏笔、照应、对比、衬托、铺垫、线索、突转等)四、某一篇章独特的叙事技巧(历史/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场景集中、某种描写特别突出如心理描写或侧面描写或对话,由……切入、蒙太奇等)五、基于文体特征的艺术特色(散文化、诗化、故事与新编等)一.叙述角度也称叙述视角,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1)全知视角(上帝视角、全知叙述者、零视角)叙述者无所不知,可以不出现,也可以使用第三人称。
效果是叙述全面、灵活。
叙述者拥有全知全能的禀赋,不但通晓事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且可以来往于故事的任何空间;可以进入任何人物的内心,洞悉一切不管是人物自己已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的内心活动。
同时,叙述者总是把他自己插进读者和故事之间,把他对事件、人物、背景的感触、分析和议论自由地介入到作品中。
这样,作者完全是通过叙述者的叙述把故事传达给读者的。
(2)有限视角(角色叙述者、限知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等。
小说的叙述者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小说中去,比如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他始终是作品中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人,他只是在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他的叙述视野被限制在人物自己的感官世界——他作为观察者所能发现、感受到的东西。
(3)儿童视角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之所以要用儿童视角,是因为儿童视角有着许多成人视角无法达到的优越。
总结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②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③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④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儿童视听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⑥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小说叙述视角作用专题附答案全套
小说叙述视角作用专题附答案全套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②小说以儿童视角来叙事,有何好处?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叙述视角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紧密相关,但是与叙述人称还是有区别。
常见的叙述视角主要有: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儿童视角、动物视角、女性视角。
小说在选用叙述视角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部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有时也会发生叙述视角转换。
(2)答题角度★全知视角作用(1)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因此颇受史诗性作品的青睐。
(2)让读者了解真相,便于全方位地描述人物和事件。
(3)在叙述事件和人物时,可以灵活地改变、转移观察或叙述角度,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
★有限视角作用(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2)增强代入感与真实性,让读者获得了更真切、更自然的感受。
(3)最大限度地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
这一点主要是限知外视角的作用。
★动物视角作用(1)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更客观冷静真实;(2)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3)突出了作者要真正表达的主题思想(使人意识到动物生命的内在价值、建立生态意识)。
★儿童视角作用(1)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2)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3)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4)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5)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6)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女性视角作用(1)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
(2)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
★视角转换作用(1)就增加了感染力,也能更好地突出主题。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导练:小说之多角度叙述(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导练:小说之多角度叙述(附答案解析)电视访谈节目《非常静距离》每一期访谈一位影视演员,其中有个环节:采访嘉宾的好友,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嘉宾,同时也让观众能更多地了解嘉宾。
不同的人即使身处在同一件事中,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感受也不尽相同,主题展现的也更全面。
所以很多小说运用多角度叙述的手法来突出主题。
【知识构建】多角度叙述的好处(作用):1. 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众多人讲述同一件事,会让人觉得故事是真实的、立体的。
2. 小说采用纯客观的叙事视角,记录多人的讲述,能调动读者的思考。
3. 通过不同人的叙述彼此互相补充使事件更完整、细致。
4.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多角度聚焦核心事件,形式新颖,耐人寻味。
5. 突破了单个人视角的局限,叙述更为自由。
6. 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讲述存在差异,更能突出主题。
【巩固精炼】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15分)拯救李睿小哲坐在球场边,像往常一样,慢吞吞地脱球袜和球鞋。
他穿的是阿迪达斯“猎鹰”,是去年比赛上演“帽子戏法”后爸爸给他的奖品。
踢了一年,鞋子都旧了,尤其是左脚,红颜色的鞋面黯淡无光。
踢完球,人也放松下来,小哲还在想刚刚结束的球赛。
疫情让他在家整整待了三个月,没有球踢的日子太难熬了。
城市的病例终于清零了,球队的训练、比赛恢复正常。
小哲上场前,弯下腰,摸了摸草皮,像是和久违的朋友打招呼。
跑着跑着状态就有了,他一个人进了三个球,还给同伴喂了"两个饼”。
和队友击掌、拥抱,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
当然,小哲还是有遗憾的。
伤停补时阶段他一点劲都没有了,不然那个单刀球肯定能进,他错过了自己第一个“大四喜”之前,小哲和爸爸说过,想要一双新球鞋。
爸爸说,可以,但你必须超越自己!小哲忽然觉得身边无比安静,听不见队友的喧哗,听不见教练的嚷嚷,连爸爸的催促声也没有。
爸爸是个外科医生,平时风风火火,他只要看见小哲慢吞吞的样子就着急,还要加上一句,你这性格一点都不像我,真是你妈的好儿子!球场空空荡荡,而附近停车场却是另一番景象。
小说是怎样叙述故事的题型答题角度总结
小说是怎样叙述故事的题型答题角度总结小说是怎样叙述故事的题型答题角度总结一.题型示例5.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5分)①运用插叙手法,插入主人公读书、讨薪等内容,交代事件的起因、人物的遭际(使情节的发生发展更合理)。
②现实与回忆交织,把主人公在泳池里真实的感受与对故乡、大海、社区图书馆的回忆巧妙融合(巧妙推进故事情节,有利于展现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
③时空集中,故事发生在“泳池”这一地点,“他”准备轻生到被工友救起这一时间段(情节紧凑)。
④前后照应,如开头结尾都有对浅水区孩子们的描述,之前只能听见他们的说笑,后来看到了他们“明亮的面孔”。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二.设问方式1.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2.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三.答题角度总结1.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2.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视角:全知全能视角、有限视角3.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
4.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
四.课中训练(一)4.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的描述人物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赵仲的雅盗为线索,叙事脉络清晰,结构紧凑③设置了许多悬念,整个小说一波三折,情节起伏,悬念迭起。
结尾赵仲的逃脱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④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情节更加集中。
五.课中训练(二)5.作品是怎样叙述拾遗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解题指导:小说的叙事艺术(附练习及答案)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解题指导:小说的叙事艺术(附练习及答案)小说的叙事艺术一、小说的叙述人称,它主要有三种形式:1、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即小说通过“我”这一人物形象展开情节,“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但并不是作者自己,这就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同时“我”也可以贯串全文,成为文章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对主要人物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不过,第一人称只能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叙述,因此,在叙述上有一定的限制,文中形成的空白还要由读者去填补。
2、第二人称,这种叙述人称在中国小说里很少见,主要存在于外国小说中。
它虽然可以拉近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但在小说的叙述中会显得很拗口,故而,被很多小说家弃而不用,所以,在高考中,考生是见不到这种文章的,因此,不再赘述。
3、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也被称为云端视角),它被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广泛使用,这种叙述人称可以不受限制,相对自由,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它俨然就是上帝,知晓一切,操控一切,因此,会让读者感到真实性不足,同时,也限制了读者再创造的热情和冲动。
二、小说的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顺叙是按照时间先后来写,属于正常写法;而平叙是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也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在中国传统的戏文中常常出现,高考很少涉及。
但倒叙、插叙、补叙是小说叙述中的特色,容易混淆,所以,它们往往成为高考的命题宠儿。
1、倒叙,就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呈现出来,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比如:鲁迅的《祝福》,小说先把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结局呈现出来,然后再说她初到鲁镇,被卖改嫁,再到鲁镇,鲁镇祝福景象;再比如,契诃夫的《套中人》,小说一上来就讲到,我的同事(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然后接着介绍他的一些奇怪的情形,这样安排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叙述视角(含答案)
小说专题训练------叙述视角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墓穴石钟山不知过了多久,他醒了过来,先是看到天空,正是又一个黎明时分,微光透过天幕,通透深邃。
他试着移动四肢,才发现一条腿已经断了,血凝在伤口处,他侧过身,呼唤着战友的名字。
他记得撤到这个阵地时,还有四名战士,他一个又一个地呼唤着,周围静静的,只有几只不知名的虫子在土里苏醒,发出细碎的鸣叫。
天又亮了些,他能看清周边的景物了。
他先是看到大个子张福来,抱着上了刺刀的枪,趴在地上。
在另一侧,张小宝身子扭曲地躺在那里,依然死死地抱着那个敌人。
他想起来了,他冲出掩体前,那四个战士都牺牲了,他是最后一个。
他爬着把四个战友都找到了,前两天阻击战牺牲的士兵,最后都由他们活着的战友掩埋了,他现在是唯一活着的人,掩埋战友的任务便落到了他的身上。
他卸下了张福来枪上的刺刀,借着一个炸弹坑,用刺刀挖土。
太阳升起丈八高的时候,坑已经挖好了,他浑身已经被汗水湿透了,旷野里只能听见他自己大口的喘气声。
他伏在地上歇了一会儿,然后依次爬到战友的遗体旁,拖拽着把战友放到坑里。
拖大个子张福来时,他费了好大劲儿,一截短短的路,他歇了几次,终于把张福来拖到挖好的坑里。
他又转身从坑里爬上来,在高处看曾经熟悉的战友,他们都静静地躺在他的眼前,昨天这个时候,他们还在自己的眼前活蹦乱跳,和他一起阻击敌人,眼下他们只能躺在这里了。
张福来半睁着眼睛,心有不甘的样子。
他怔了一会儿,又待了片刻,开始为他们掩土,渐渐地,战友们从他眼前消失了,眼前的土和山头上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他突然感到莫名的孤独。
一个排的人,加上他三十一个鲜活的生命,三天阻击战,此时就剩下他一个人了。
他想找棵树给这四个战友留下个记号,可周围并没有树,原来的那几棵树早被敌人的炮弹炸得只剩下树桩。
最后他找到离战友最近的一块石头,用刺刀在上面画出一个“4”字。
做完这一切,他有些迷瞪,竟不知自己在哪儿,仰面望着天空,太阳已升到了他的面前,火辣地烤在他的身上。
2024届高三语文复习文本阅读【小说叙述特点】及试题练附答案
2024届高三语文复习文本阅读【小说叙述特点】及试题练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作心理描写。
但在叙述上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
【有限视角】2、第二人称:直接对话,真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抒情,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若对象为物,则具有拟人化作用。
3、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相对自由。
【全知视角】二、叙述视角1、儿童视角(常考)2、动物视角3、女性视角、学生视角等(根据年龄、身份、性别、职业、经历、性格等)三、叙述顺序1、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特点: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倒叙并不是由“尾”至“头”的整个的逆叙,而是局部的“倒插”。
特点: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4.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特点: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5.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特点: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四、情节安排(构思)技巧传统小说中,多以情节为中心。
(完整版)小说叙述角度与人称专项训练答案
小说叙述角度与人称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
”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
“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
“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
”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
“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
”胡安哀求道。
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
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
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
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
“很软。
”他想。
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
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讲义:小说鉴赏方略之六叙述角度Word版含答案
【小说鉴赏方略之六]叙述角度(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对应学生用书P64)冒师附释小说是作者讲给读者的故事,叙事则可视为小说生成的过程,如何叙事自然是小说优劣的关键。
讲述角度是叙述技巧的要素之一。
1.叙述视角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叫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我的叔叔于勒》在讲故事时用第一人称,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以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是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是无限的(全知)。
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
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如《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
小说家根据审美和预先设定的阅读效果选择人称。
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既有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第二人称“你” 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3.其他人称叙述角度小说的叙述人称与叙述角度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网络小说叙事的图像化倾向》含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网络小说叙事的图像化倾向》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它要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叙述故事、展开情节。
然而,语言毕竟以抽象和联想著称,它在直观和具体上并不如图像,这使得小说的视觉呈现能力较弱。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语言和图像的这种区别,并希冀用“象”来补言之不足,如《易·系辞上》的“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毛诗序》则有“言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等。
这样的认知形成了中国的意象传统,并促成了图像对叙述的介入,如宋元小说的“出相”、明清绣像才子小说的“绣像”等,产生了小说的语—图叙述现象。
不过从明清至今,传统小说的语—图叙述语言是抽象性的,往往是以语象为中介,讲究含蓄、蕴藉,需要读者的想象与补充来进行视觉完形,而所谓的小说插图,配图等,大抵是对文字的说明与补充,是“‘语—图’互文”“因文生图”,即使有“图溢出文”的现象,但语—图叙述语言在本质上并不构成直接性的叙事。
网络小说的语—图叙述则与此不同。
它发生在媒介革命与融合的语境下,多媒介间的激荡、交流与化合,使得网络小说的叙述受到游戏、动漫、影视等的渗透和影响,表现出追求直观式呈现、场景式展示与动态性画面的形象特性。
它一改传统小说以静态、抽象叙述来致思、达意,而代之以视觉化的语言,客观化的物性与临场式的逼真。
如果说传统小说的语-—图叙述是以语言唤起语象为要义,以图像为叙述补充,通过对意象的强化来“增加阅读者的兴趣和理解”,那么网络小说的语—图叙述则以视觉化的语言直呈与画面搭建为核心,以图像参与叙事为手段,走向一种拟态性的形象真实,让接受者“在画中”沉浸融入。
在一定意义上,网络小说的语—图叙述遵循的是语—图的逻辑,以语言,图像为叙述工具,以叙述的视觉化与视觉性诉求为旨归。
网络小说的语言叙述是它叙事视觉化的主要手段,但其又不像传统小说文本那样,特别看重语象带来的联想效应,而是着力用语言进行人物造型、空间造型、行动造型等,把经验世界的视觉形象转换为语言文字符号,进而直呈或还原为如在眼前的实际画面。
?2022年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与答案详解
2022年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与答案详解2022年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与答案详解一、文本解读摘编杨义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独特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为了让学生理解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文中以中国传统叙事的作品——《水浒传》《阅微草堂笔记》为论据,又把中国传统叙事与西方叙事做了对比,来论证中国传统叙事中流动视角的使用,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叙事文学的当代价值。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细读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水浒传》《红楼梦》等),以教材经典为中心和基点,扩充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一步一个脚印,回归到真正的语文教学中——读,感,悟、写。
议论文强调对理性逻辑思维的理解,因此,考生只要具备一般程度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很好的把握议论文的核心观点,进而完成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和判断。
当然解题方法也很重要,也就是说要掌握议论文文体写作的一般方法。
此文章共5段,首段1句话;第二段10句话;第三段6句话;第四段3句话;尾段6句话。
首段为节选的观点句,把要论证的话题引出来——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第二段分为两层:一是阐释流动视角及例证(《水浒传》)之;二是从反面阐释流动视角(《巴黎圣母院》)。
第三和四段论证流动视角采取的圆形轨迹叙事。
例证分析是杨、索比武和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
结论是一句评价: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第五段论述视角的分类及视角流动的形式。
最后一句不仅论述了流动视角的作用,还进行了点题,进一步强调:中国传统叙事作品采取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的价值和意义。
二、原题呈现三、答案详解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
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解题指导:如何分析小说的叙事特点(附练习与参考答案)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解题指导如何分析小说的叙事特点(附练习与参考答案)常见设问方式1.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2.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4.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5.作品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一、叙事人称和叙述视角1.叙述人称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更真实自然亲切。
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
如鲁迅的《祝福》。
2.叙述角度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真实生动之感。
(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或突出……的情感。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不受叙述人所闻和感觉的限制,更灵活、自由、广泛地表现生活。
因而也称为“万能人称”。
二、叙述顺序叙述方式作用:顺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或者是对比鲜明,突出中心;或者是使叙述有波澜,结构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插叙:通过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充分,使形象更丰满。
补叙: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先藏后亮,前面故意藏起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
造成叙事的波澜,也让读者在惊异与顿悟的情感呈现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平叙:又叫分叙,指的是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件。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双线结构)①条理清晰,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②丰富作品内容,拓展作品容量。
小说如何叙写的作用(含答案)
如何叙写的作用窗棂上挂串红辣椒王长元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
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杀人啦,顶子。
这不,官家正寻他哪!”“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
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
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
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
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
这,国法是不能容的。
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
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
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
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
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
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
论述类文本《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婷变》阅读练习及答案(武威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
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
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
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的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
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
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
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
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
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
《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
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
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
【小说分类训练】专题10 叙述视角作用-备战高考语文(教师版)
高考语文小说分类训练小说叙述视角分析题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
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文章中去,有很强的代入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容易引起共鸣,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要注意叙述视角的转换:在第一人称中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可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在第三人称中夹杂第一人称的独白等,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叙述视角的转换,可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喀布尔人[印度]泰戈尔我五岁的女儿敏妮在我书桌旁,用手轻轻敲着膝盖玩。
我正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
忽然敏妮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街上果然有个喀布尔人走过。
他穿着宽大污秽的喀布尔服装,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个口袋,拿着几盒葡萄干。
女儿大声叫他:“哎!”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
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跑到妈妈那里躲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可没过几天,我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喀布尔人又说又笑。
她小纱丽(印度妇女传统服装,丝绸制的连衣裙编者注)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喀布尔人用这种有力的贿赂,使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玩笑。
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呵,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什么?”他用山民的鼻音回答:“一头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有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那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公公家去呢?敏妮对这问题有点莫名其妙,但她不肯显露,却机灵地回答:“你到那去么?”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公公家”有双关的意思,还能指监狱。
叙述视角小说阅读答案
《清水湾》简答题第③段先用第三人称的“它”,然后转为第一人称的“我”;第④自然段中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我”;第⑤自然段中先用第一人称的“我”,然后用第三人称的“它”。
用第三人称的“它”来叙述清水湾的现状与历史,这种叙述采用全方位的视角表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客观地展现了清水湾,说服力强。
而用第一人称的“我”,抒发出对清水湾的情感,亲切自然。
不同人称的转换,有利于更好地叙述、描写与抒情,使行文更加活泼,产生独特的表达效果。
《赵一曼女士》1. B 2. 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3.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的叙事视角论述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
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刮析人物。
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
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木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子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
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
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
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
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已》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
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
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
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
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
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
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
D.《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已》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事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C.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D.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都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小说中的叙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安给“我”这个第一人称。
“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D.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1.C(应是:叙述口吻越轻松,矛盾冲突越激烈,才能带来更大张力。
也扩大了范围,原文仅以《孔乙已》为例,并非所有小说如此)
2.B(夸大作用)
3.D(A.“只……才能”太绝对B.范围扩大。
原文是“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C.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