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顾炎武手不释卷》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顾炎武手不释卷》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顾炎武手不释卷》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顾炎武手不释卷》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篇一」手不释卷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十分善于领兵作战,曾立下不少战功。

[但是还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读书。

有一次,吴王孙权派他去镇守一个重要的地方,临走之前嘱咐()他:“你现在掌管军政大权,应当多读一些史书、兵书,才能把事情办好。

”吕蒙听了,感到很为难,摇头说:“军队里事情太多,哪有时间读书啊!”(本答案来自PuxUeWang、com)孙权很不高兴,批评他说:“你这话不对,时间是靠人挤出来的!我过去爱读书。

主管国家大事以来,虽然很忙,[但是还是]挤出不少时间,攻读史书、兵书,收获很大。

汉朝光武皇帝,领兵打仗很紧张,仍然手不离书本。

你为什么不刻苦读书呢?”听了孙权的话,吕蒙觉得很惭愧(),心里、嘴上都信服。

从此以后,他努力读书,知识越积越多。

有一次,吴国主将鲁肃和吕蒙讨论军事,吕蒙讲得很有见解。

鲁肃听了非常高兴。

他对吕蒙说:“我以为你还是一个大老粗呢,想不到你已经变成了学问家,再不是过去的吕蒙了!”吕蒙笑着说人分别三天就得另眼看待咱们分别这么久你怎么还用老眼光看我呢后来,吕蒙做了吴国的主将,他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1、在()里填入加点词的近义词。

2、从[ ]内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在上面打“√”。

3、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

手不离书本()心里、嘴上都信服()人分别三天,就得另眼看待()4、给第六自然段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5、文中讲了哪几个人手不释卷的事情?6、请你给短文分段,用“//”表示。

参考答案:1、叮嘱羞愧2、但是还是3、手不释卷心服口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4:“:”5、孙权、汉朝光武皇帝、吕蒙《顾炎武手不释卷》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篇二」【原文】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一代通儒顾炎武 阅读附答案

一代通儒顾炎武 阅读附答案

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附答案阅读及参考答案_郭英德《一代通儒顾炎武》成人不自在郭英德《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

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

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

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

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

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

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

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

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

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

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

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

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

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

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

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

“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

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

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顾炎武作品(含解析)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顾炎武作品(含解析)

文言文专题训练-------顾炎武作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友人论学书【明】顾炎武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

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所罕言也。

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

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

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已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学”。

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

”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

”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以之博学。

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

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人弟子之贤于子贡,祧【tiāo】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

谓“不忮【zhì忌恨】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

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耻之于人大矣。

”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裴村记顾炎武》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裴村记顾炎武》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裴村记顾炎武》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裴村记顾炎武呜呼!自治道愈下,而国无强宗。

无强宗是以无立国,无立国是以内溃外畔,而卒至于亡。

然则宗法之存,非所以扶人纪而张国势者乎!余至闻喜县之裴村,拜于晋公之祠。

问其苗裔,尚一二百人,有释耒而陪拜者。

出至官道旁,读唐时碑,载其谱牒世系。

登陇而望,十里之内,丘墓相连。

其名字官爵可考者,尚百数十人。

盖近古氏族之盛,莫过于唐。

而河中为唐近畿地,其地重而族厚。

若解之柳、闻喜之裴,皆历任数百年,冠裳不绝;汾阴之薛,凭河自保,于石虎、苻坚割据之际,而未尝一仕其朝;猗氏之樊、王,举义兵以抗高欢之众。

此非三代之法尤存,而其人之贤者,又率之以保家亢宗之道,胡以能久而不衰若是?呜呼!此治道之所以日趋于下,而一旦有变,人主无可仗之大臣,国人无可依之巨室,相率奔窜以求苟免。

是非其必至之势也与?是以唐之天子贵士族而厚门荫。

盖知封建之不可复,而寓其意于士大夫,以自卫于一旦苍黄之际,固非后之人主所能知也。

予尝历览山东、河北,自兵兴以来,州县之能不至于残破者,多得之豪家大姓之力,而不尽恃乎其长吏。

及至河东,问贼李自成所以长驱而下三晋之故,慨而伤之。

或言曰:“崇祯之末,辅臣李建泰者,曲沃人也。

贼入西安,天子临朝而叹,建泰对言:‘臣郡当贼冲,臣请率宗人乡里出财百万,为国家守河。

’上大喜。

命建泰督师,亲饯之正阳门楼,举累朝所传之御器,而酌之酒,因以赐之。

未出京师,平阳太原相继馅,建泰不知所为。

师次真定,而贼已自居庸入矣。

”此其人材之凡劣,固又出于王铎、张濬之下。

而上之人无权以与之,无法以联之,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乃欲其大臣者以区区宰辅之虚名,而系社稷安危之命,此必不可得之数也。

《周官》:“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五曰宗,以族得民。

”观裴氏之与唐存亡,亦略可见矣。

夫不能复封建之治,而欲藉士大夫之势以立其国者,其在重氏族哉!其在重氏族哉!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无立国是以内溃外畔畔:背叛B. 而河中为唐近畿地畿:门槛C. 而不尽恃乎其长吏恃:依靠D. 而欲藉士大夫之势以立其国者藉:借助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考察和深刻思考,认为强大的宗族有利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作为一代通儒,顾炎武在诗文创作上提出了不同于俗的独特见解,他提出了诗主性情,不贵奇巧的深刻命题,强调文以明道文须有益于天下的创作主张,并在对古代诗歌传统的推原考究中重新阐释诗学传统的价值和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供大家分享。

一代通儒顾炎武阅读原文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

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心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

其弟子潘未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

《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

《顾炎武》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

明诸生。

生而双瞳,中白边黑。

读书目十行下。

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

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

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

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

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

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①陕之华阴。

谓“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

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

乃定居焉。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

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

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

精韵学,撰《音论》三卷。

(注)顾炎武(1613 年—1682年), 汉族, 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 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①卜居:选择安身之处。

90.下列句中“以”与“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中“以”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可以为师矣B. 河曲智叟亡以应C. 以钱覆其口D. 以其境过清9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A. 传记开头简要介绍顾炎武的籍贯,名字等,特别突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眼睛,以及他的聪颖过人。

B. 顾炎武事亲至孝,明末时社会动荡,南明灭亡后,他就侍奉生身母亲王氏到常熟躲避战乱。

C. 母亲临死时告诫顾炎武不可在清朝为官,顾炎武矢志践行,他四处奔走,选择定居之处时,也不忘以有利于复明大业为条件。

顾炎武精勤(共10篇)

顾炎武精勤(共10篇)

顾炎武精勤(共10篇)顾炎武精勤(一): 顾炎武传阅读答案,如下面打的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释:()(2)呼老兵诣道边酒垆诣:()(3)咨其风土咨:()2翻译下面句子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3下面问短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是()A交友 B考察C读书4读了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的哪些特点答:辛辛苦苦打得,请学霸支招!1、(1)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释:放下(2)呼老兵诣道边酒垆诣:到(3)咨其风土咨:询问2、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3、A4、勤奋、严谨、专注;现在已经很少像你这样的会自己打字上来了,这求学精神值得赞扬!顾炎武精勤(二): .“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中的“其人”指()的人. 能帮我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么,紧急.其人是指一位名医具体是谁谁也不知道,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顾炎武精勤(三): 《清朝艺苑》译文最好是全译文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就据鞍默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后,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马驮着书跟随自己.有时候到了边塞的岗亭和堡垒(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如堡垒,边塞岗亭),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打招呼(默颂经典太投入,没有注意到其他事),有的时候因此(太专心的辄据鞍默)跌落山谷,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人能与他相比!编辑本段中心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勤奋、严谨、专注的特点,并写了顾炎武读书,考察的内容.(1)释:放下(2)诣:到(3)咨其风土咨:询问(4)考其区域考:考察(5)亭障:边塞岗亭,堡垒(6)亭林:即顾炎武(7)酒垆垆:酒店的代称(8)合:相符合(9)辄:就(10)若:好像;仿佛 (11) 莫:不要(12)已:停止顾炎武精勤(四): 顾亭林轶事文言文答案有人劝说顾炎武彻底消灭家中老鼠,而顾炎武持怎样态度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附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觅一近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L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居家恒服布衣( ) (2)实勉我也( )1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14.有人劝顾炎武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15.“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力顾亭林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的态度.【答案】12.(1)日常居家在家时 (2)其实13.A14.《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15.豁达勤奋好学顾炎武精勤(五): 顾亭林先生勤学翻译原文: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①.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译文: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都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写在纸上详细的记下来,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顾炎武精勤】顾炎武精勤(六): 八月之望求求大家帮个忙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清朝艺苑》[注释]①亭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释:(2)呼老兵诣道边酒垆诣:(3)咨其风土咨:8.翻译下面的语句.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上面文段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是( )A.交友B.考察C.读书10.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的哪些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1)放下(2)到(3)询问8.示例: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9.A10.勤奋、严谨、专注顾炎武精勤(七):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古诗赏析顾炎武《秋山(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赏析顾炎武《秋山(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山(其二)①顾炎武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

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

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

②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

③楚人固焚麋,庶几歆旧祀。

④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注)①本诗作于顺治二年(1645)。

清军攻南明苏州等地,当地军民奋起反抗,惨遭掠屠。

②天狗:不祥之星宿,主灾难。

③元、脰(dòu):皆指头颈。

④据《左传》:吴军占领楚之麋城,楚人子期说:“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楚人遂焚麋城以战,吴师败绩。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山”两句:以景物烘托肃杀气氛,侧面写战争导致人间凄惨。

B.“天狗”两句:灾星降临、异象出现,暗指苏州等地兵灾的降临。

C.“楚人”两句:楚人固执地焚城,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

D.“叹息”两句:从历史回到现实,鉴古知今,生死关头就在今日。

14.顾炎武此诗沉郁悲怆,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条简析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五、混合默写15.默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①______________!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子曰:“②____________,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③____________,然后君子。

”(《论语》)屈原是我们伟大的诗人。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开篇说“屈原者,名平”,而《离骚》中屈原却说“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表明他有另外的“名”和“字”,这与《史记》的记载不同。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⑥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青泥何盘盘,⑦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⑧____________,用之不竭,⑨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阅读答案(附翻译)与友人论门人书顾炎武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

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

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

”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而况于今日乎?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

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

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

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

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

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

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

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

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

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

高明何以教之!注:帖括:唐宋科举士子为对付科举死记硬背经书的一种方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年学,不至于谷。

谷:俸禄。

B.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

审:明白。

C.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

叩:考查。

D.则是枉道以从人。

枉:歪曲。

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顾炎武不招徒授学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①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

《廉耻[清]顾炎武》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廉耻[清]顾炎武》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廉耻 [清]顾炎武》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

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送吴筱轩军门序》阅读附答案及译文光绪六年,国家以索取伊犁地,再遣使至俄罗斯。

议未决,于是征调劲旅,分布诸边为备,命宿将统之。

而山东登、莱、青诸郡,三面阻海,其燕台尤当番舶往来要隘。

有诏命山东巡抚周公督办山东军务,而以浙江提督吴公副焉。

吴公于时方留防江南,且行,谓裕钊:“吾实驽下,不任是。

又始至,人与地不相习,吾之心实惴惴焉。

吾早夜以思,尽吾力之所能为,其济若否,则听之。

吾以诚自处,而以谦处人,劳则居先,而功则居后,若是义免乎?”裕钊曰:“大哉乎!以实心任事,事无大必济,能下人者,众附顺功集焉。

公诚率是言而允蹈之,奉以终始,宁惟山东,虽以济天下可也。

天下之患,莫大乎任事者好为虚伪,而士大夫喜以智能名位相矜。

自夷务兴,内自京师,外至沿海之地,纷纷藉藉,译语言文字,制火器,修轮舟,筑炮垒,历十有余年,糜帑金数千万,一旦有事,责其效,而茫如捕风。

不实之痼,至于如此。

海外诸国,结盟约,通互市,帆樯错于江海,中外交际,纠纷错杂,国家宿为怀柔包荒,以示广大,虽元臣上公,忍辱含垢,一务屈己。

而公卿将相大臣,彼此之间,上下之际,一语言之违,一酬酢①之失,刻绳互竞,忿恨懻伎②,莫肯先下。

置国之恤,而以胜为贤,挞于市而谇于室,忘其大耻而修其小忿,何其不心竞③者欤?国之所以无疆,外侮之所以日至,其不以此欤?今公之所称,故乃一反是,异乎今之君子者矣。

中丞周公,故与裕钊旧也,裕钊夙知之。

其执诚与谦,宜亦与公同。

二公协恭同德,揖志以辑④东土,裕钊挢首而眄成功之有日。

“公行矣!公之往,其驻师必于登州。

吾闻登州城阙之上,有蓬莱阁焉,自昔海右雄特胜处也。

异日者公与周公大功告成海隅清晏裕钊虽老矣犹思蹇裳往从二公晏集于斯阁称迷今日之言而券其信俾倪东海之上凭槛而举一觞。

顾炎武《月食》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题)

顾炎武《月食》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题)

月食[明]顾炎武李鲈习西洋之学,述其言曰:“月本无光,借日之照以为光曜。

至望日,与地,日为一线,月见地不见日,不得借光,以是以无光也。

”或曰:“不然。

曾有一年,月食之时,当在日没后,乃日尚未沉,而出地之月已食矣。

东月初升,西日未没,人两见之,则地固未尝遮日月也,何以云见地不见日乎?”答曰:“于所见者非月也,月之影也,月固未尝出地也。

何以验之?今试以一文钱置虚器①中,前之却之②,不见钱形矣,却贮水令满而钱见,则知所见者非钱也。

乃钱之影也。

日将落时,东方苍苍凉凉,海气升腾,犹夫水然,其映而升之亦月影也。

如必以东方之月为真月。

则是以水面之钱为真钱也,然乎?否乎?又如渔者见鱼浮水面,而投叉刺之,心稍下于鱼,乃能得鱼,其浮于水面者。

鱼之影也。

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此皆水之能影物也。

然则月之受隔于地,又何疑哉。

8.解释句中加点的字体。

①与地,日为一线()②不得借光()③以是以无光也()④犹夫水然()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译文:10.根据上文完成题目①用自己的话解说月影形成的原因,并从甲乙两图选一幅辅助说明。

我选图,解说:②请说说,李鲈用问答的方式讲述西洋之学中月食道理的好处。

(2分)答案:(一)(12分)8.(4分)①成为②能③这④好像9.(3分)船工撑船,高一半在水里,看它像弯曲一样。

10.(5分)①选图甲.东方海气升腾,把正处于月食状态的月亮的影子投映在空中。

(3分)②用问答的方式既可以增强趣味性,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又可以说明事理的思路更清晰。

(2分)。

《顾炎武传》阅读训练

《顾炎武传》阅读训练

《顾炎武传》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诸生.生而双瞳.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查茎丝芏,重±壁塞丝塑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我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精韵学,撰《音论》三卷,墨奎竖垦查虐宣堕,丕鱼堡.(节选自《清史稿?顾炎武传》)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目十行下目.看一眼B.见明季多故故:变故C.呼老兵卒询曲折曲折:道路弯曲回转等情况D.始居陕之华阴居:占选择建都之处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幸而得脱望之而不见所畏焉B.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以一仪而当汉中地C.炎武自负'用世之略渺沧海之一粟D.所至辄小试之佯狂而不知所之者3.下列各句分成四组.都能表现顾炎武有"复明,? 思想或行动的一组是()(i)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③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④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⑤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⑥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A.①③B.②④c.③④D.⑤⑥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记开头简要介绍顾炎武的籍贯,名字等,特别突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眼睛.以及他的聪颖过人B.顾炎武事亲至孝.明末时社会动荡.南明灭亡后.他就侍奉生身母亲王氏到常熟躲避战祸C.母亲临死时告诚顾炎武不可在清朝为官.顾炎武矢志践行.他四处奔走.选择定居之处时,也不忘以有利于复明大业为条件D.顾炎武是个既怀大志又不忘治学的奇人.甚至骑在马鞍上也要默诵诸经注疏.他一生治学成果丰硕.着述宏富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2)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3)~F-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参考答案11.D(("卜居"在文中的意思是"选择安身之处")2-A(A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修饰关系,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短语,表承接关系B都是"用,拿". 介词.C都是结构助词,的.D都是结构助词.与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词组.)3.c(①写顾炎武明末求学的动机.与"复明"无关;②是乱世时孝敬母亲的表现,⑤属治学表现.⑥是治学的特点)4.B("嗣母"为后母,不能理解为"亲生母亲")5.见"参考译文"(各句关键词:(1)负,遂,所至(2)慕,持(3)虚怀,假)【参考译文】顾炎武,字宁人,原名顾绛,昆山人.是明朝生员他天生双瞳.中间白而周边黑.读书时一目十行他看到明朝末年多有变故.便研究经民治国的学问.南明的都城失陷之后.他侍奉继母王氏到常熟躲避战祸昆山县令杨永言发起义兵.炎武和归庄就一起追随他鲁王授予他兵部司务.后来鲁王失败. 他幸而得以逃脱.母亲于是绝食而逝. 死前告诫顾炎武不要在清廷做官唐王召他任兵部职方郎.因逢母丧而没去, 后来他便离家不返.塑叁鱼查堂錾塑宣丝垫全堕型,他便小试一二.他在山东长白山下垦田,在山西雁门之北,五台山之东放牧,积有千两黄金的收益.他遍历关塞, 四次拜谒孝陵,六次拜谒思陵,最后才在陕西的华阴县选择居室.他说:塑之人仰慕经学.看重有才德而隐居的人.对时政采用公正的舆论.实为其他地方所少有:而华阴是关河要隘.控扼四方.即便是足不出户.也能见到天下的豪杰之人.听到天下之事一旦有警报,入山守险,不过是十里之遥;如果有志于四方.那么一出关门,也有高屋建瓴的便利"他便在那里定居下来顾炎武生平精力过人.从小到老.不曾一刻离开过书本大凡所到的地方,他都用两骡两马来运书:经过边塞亭障.便喊老兵来询问地形道路的情况.有与平时所听到的不相合的.立刻打开书籍来对照勘察:在平原大野上行走.就在马鞍上默诵诸经注疏.顾炎武的学问.大都以避免奢华.讲求实际为重大凡国家典章制度,郡县城邑的掌故,天文仪象,河道漕运,军事农政之类.无不深入探索其原委.考证其得失.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另外还有《肇域志》一编.是在考察探索之外,加上图经而成.他精于韵学,撰成《音论》三卷他又广交有贤才的豪杰长者.虚:兰墨丝堕,盎丕墨亟鱼放松要求田园诗:开轩面场■.把酒话桑麻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闲适清新的田园牧歌生活. 借以表达对现实的感触,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歌. 就内容而言,有对农村自然景物与田园生活图景的描绘:有对农忙欢歌及多彩乡村生活的描写;有对农民劳动艰辛,生活惨痛的反映和对官府剥削,赋税苛重的深刻揭露:也有壮阔山川I景色的描绘,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等田园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筒,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既要感知作者的身世.做到知人论世,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又要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高考链接】(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山屠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解析】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颔联一"遍"一"稀"形成鲜明的对照."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颈联用"嫩竹"对"红莲"."新粉" 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答案】(1)"遍"字表现松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羁旅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封建社会正直文人特有的身份,地位以及追求.决定了他们与上层社会的矛盾不可调和.甚至格格不入.这使得他们仕途坎坷.常遭排挤,贬谪甚至流放.这些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 心中有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或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

《清史稿顾炎武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清史稿顾炎武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清史稿顾炎武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

明诸生。

生而双瞳,中白边黑。

读书目十行下。

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

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

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注]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

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

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

谓“华阴绾毅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

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

乃定居焉。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

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戴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尝与友人论学云:“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

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那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

精韵学,撰《音论》三卷。

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精诣之书,盖积三十余年而后成。

清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

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明史,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

二十一年,率,年七十。

无子,吴江潘来叙其遗书行世。

宣统元年,从祀文庙。

(节选自《清史稿·顾炎武传》)[注]归庄:明末文学家,顾炎武友人。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B. 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C. 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D. 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经世之学,即治国之道,治民之术,广义指以治国治民、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问,既讲求施政功效,又谨守儒家以民为本、为民立政的信念。

文言文阅读提优小练习(亭林先生手不释卷)(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提优小练习(亭林先生手不释卷)(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提优小练习(亭林先生手不释卷)(附答案)文言文阅读小练习姓名成绩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4分)亭林先生①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③,对坐痛饮。

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④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节选自《清朝艺苑》)【注释】①亭林先生:顾炎武,号亭林。

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③酒垆:小酒店。

④颠坠:跃进。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⑴自少至老手不释.书⑵呼老兵诣.道边酒垆⑶咨.其风土⑷遇故友,若.不相识2.上面文段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是()。

(1分)A.交友B.考察C.读书3.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⑵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4.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的哪些特点?(2分)5.请列举两个类似本文的读书或做学问的故事。

(2分)6.你从本文获得怎样的读书启示?(2分)【译文】顾炎武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随身用一骡二马驮书。

(有时候)(他)碰到边塞岗亭,就招呼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面对面坐下开怀畅饮。

(他)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

如果和自己以往知道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到毫无疑惑才停止。

(他)(坐在)马背上面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字。

(他)(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互不认识一样,有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

(他)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也应当博大精深,没有人能与(他)相比的。

【参考答案】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⑴自少至老手不释.书⑵呼老兵诣.道边酒垆⑶咨.其风土⑷遇故友,若.不相识【答案】⑴放下⑵到⑶询问⑷好像2.上面文段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是()。

(1分)A.交友B.考察C.读书【答案】A3.翻译下列句子。

文言文顾炎武《廉耻》阅读练习及答案译文

文言文顾炎武《廉耻》阅读练习及答案译文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廉耻(清)顾炎武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鲆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夫人有耻,在大足烈战,在小足以守矣。

”《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被将。

”《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悉以金马还之。

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注)之推:即颜之推,北齐文学家。

②《小宛》: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是一首父母离世后劝告兄弟小心避祸的诗歌。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至于悖礼犯义悖:违背。

中考浅易文言文阅读(一)(含参考答案)

中考浅易文言文阅读(一)(含参考答案)

浅易文言文阅读(一)一、顾炎武手不释卷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fāng sì]中发.书/而对勘[kān]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shú]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练习:1、解释:(1) 以.二马三骡:用(2) 询其曲折:问(3) 或.与平日所闻不合:有时(4)发.书而对勘[kān]之:打开(5)无足..留意:不值得(6) 诸.经注释:各种2、翻译:(1)或径行平原大野。

(2)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1、解释:(1)用(2)问(3)有时(4)打开(5)不值得(6)各种2、(1)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

(2)就到附近的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3、(1)、所到之处都有书陪伴。

(2)、所带之书多,(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3)、只要发现有疑问随时随地查看,并进行校正。

(4)、如有遗忘,拿出书来认真复习。

(5)、一有时间就拿出书来读。

译文:凡是顾炎武出外游历,都用二匹马三头骡子驮着书跟随自己。

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退休的差役和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时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到店铺中打开书,核对校正它。

有时直接走在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记诵各种经典的注解疏证;有时有所遗忘,就到店铺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反复看它。

二、张溥与“七录斋”(张)溥(pǔ)/幼嗜(shì)学,所读书/必手钞,钞(chāo)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jūn),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

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

性与天道,子贡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

”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

”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以之博学。

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

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人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

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

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

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何?曰“博学多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廉耻 [清]顾炎武》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

《廉耻  [清]顾炎武》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

《廉耻[清]顾炎武》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廉耻[清]顾炎武《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之推①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

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苴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悉以金马还之。

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注释] ①之推:即颜之推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己有耻行:行事B.弃礼义,捐廉耻捐:放弃C.则可以死易生易:替换D.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率:带领3.下列属于直接讨论廉耻问题的一组是(3分)①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文言文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阅读练习与答案

文言文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阅读练习与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书吴潘二子事(清)顾炎武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

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

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

”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

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

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

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

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

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

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

”遂梓行之。

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

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

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

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

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

”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

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

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

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

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

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

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

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

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

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

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

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

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

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

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B.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C.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D.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生,明代称考取举人入学的生员为诸生,这里指“科举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

明诸生。

生而双瞳,中白边黑。

读书目十行下。

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

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

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

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

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

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①陕之华阴。

谓“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

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

乃定居焉。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

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

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

精韵学,撰《音论》三卷。

(注)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①卜居:选择安身之处。

90.下列句中“以”与“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中“以”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为师矣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以钱覆其口
D.以其境过清
9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
A.传记开头简要介绍顾炎武的籍贯,名字等,特别突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眼睛,以及他的聪颖过人。

B.顾炎武事亲至孝,明末时社会动荡,南明灭亡后,他就侍奉生身母亲王氏到常熟躲避战乱。

C.母亲临死时告诫顾炎武不可在清朝为官,顾炎武矢志践行,他四处奔走,选择定居之处时,也不忘以有利于复明大业为条件。

D.顾炎武是个既怀大志又不忘治学的奇人,甚至骑在马鞍上也要默诵诸经注疏,他一生治学成果丰富。

9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读书目.十行下目__________
②四谒.孝陵谒__________
③即发.书对勘发__________
④河漕兵农之属.属__________
93.翻译下列句子
①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答案】
90.C
91.B
92.①目,看或者用眼睛看②谒,拜见③发,打开④属,类
93.(1)炎武认为自己怀有为世所用的策略,不得一展自己的志愿,因此在所到的地方就稍稍地试一下。

(2)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没从这里出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