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2课时导学案
社戏第二课时导学案教师用
①双喜:(从双喜的言行分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时;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时;回来时船还未进平桥时;六一公公指责他时;从双喜的做法和反应分析他的形象。)
②.句子示例:“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从侧面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赏析)
③.语段示例:月夜行船一段(第11段),作者是从哪些感官来写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美读课文,体悟人情美。课文描绘了农村少年的群像,着重刻画了双喜的形象,还有阿发等人;此外还勾勒了六一公公淳朴、热诚和宽厚的性格。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中心意思,主要就是通过人物形象的描写表现出来的。
安排小组辩论“偷豆的是与非”。(约10分钟)
3、个人展示:
要求:结合景色美和人情美谈本课的主题思想。(约3分钟)
四.小结。(约2分钟)
五.作业:学生们仿照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的调用感官、修辞、想象、侧面描写方法写一句景物描写的话。(约5分钟)
反思
课
前
课
中
课
后
学 习 内 容 (资 源)
课堂活动
学
展
习
一.【自主学习】
品味文章重点语句、词语句子或语段。(例如第10段、11段、12段、13段、22段、23段、40段)
把自己认为精彩、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涉及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有:调用感官(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想象、修辞(比喻、拟人)、侧面描写。
细林中学七年级年级语文学科区域达标课导学案
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第二课时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二、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重点熟悉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作者的行文思路,知道了《社戏》是以“社戏”为线索,按照“盼社戏——看社戏——忆社戏”来组织材料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赏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三、复习指导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①随母亲归省;②乡间生活;③戏前的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2.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四、合作与探究(一)知识链接1、社戏好看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豆”好吃吗?你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3、既然“戏”不好看,“豆”也不那么好吃,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会不会矛盾?(二)精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1、景物描写赏析(景美一切景语皆情语)(1)、朗读11-13段、22-23段,思考:这几段调动了哪些感官,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这两处景物描写,孩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3)、课堂练习(景物描写的作用)片段1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社戏》导学案第二课时
兰州市第二十五中导学案学科:语文班级:七年级1—4班主备人:杨建军辅备人:张涌课题:《社戏》课型:导学课签阅:学习目标:1、研读“看戏”部分,梳理和把握情节脉络;2、合作探究,领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3、品味写景段,学习借鉴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领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品读写景段,学习写景的方法。
学习难点: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我看社戏”:学生讲述自己看戏的感受,激发学生对看戏部分的阅读兴趣。
二、默读看戏情节,梳理过程。
(一)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
并思考: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分组展示:一层(4—9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层(10—1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14—21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层(22—30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语文美,在探究中发现语文的思想美,在诵读中体验语文的情感美。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中月夜归航这一部分写得也非常精彩。
《社戏》导学案(第2课时)
编号:024 常山二中七(下)语文姓名组名设计:邱小牛审核:毛美琳
标题:社戏(第2、3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2、学习并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体会重点句子的意义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学习并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三、体会重点句子的意义:朗读下列句子,回答句子后面的问题。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
什么样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山为什么说“踊
跃”?)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
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
什么还要“感激”?)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这个句子运有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
表达效果?)
6、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宛转”“悠扬”是写
什么?我的心为什么沉静又自失?)
四、探究文章主题
1、那夜的戏好看吗?从文章哪些地方可得到这个结论?
等,2、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
的好戏了。
”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3、怎么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
人教版七年级下《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社戏》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本文层次结构的分析,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2、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目标1、3、(能自主完成或在学案的引导下完成。
) 难点:目标2(深层次的,需仔细挖掘讨论学习)学法指导:1、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为文章中心服务、暗连文中的故事情节走向、突出文章的主题、抒发作者的感情、刻画出景物的特点。
方式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等等。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他是一个的人,通过第段的描写和事表现出来的。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目标任务:1、熟悉作者;2、识记生字词语;3、理清文章结构。
自主学习任务:1、根据拼音写汉字。
不dàn( ) 停zhào( ) 归xǐng( )cuān duó( )( ) duó( )步yùn zǎo( )( )háng( )辈fú( )水我要解释的是词,意思是我用这个词说的一句话是: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鲁迅和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鲁迅原名,人,是我国伟大的家家家,作品有,我们学过他的,他的名言或诗句(写一句)。
鲁迅生于1881年,看社戏是他十一二岁的时候,想一想当时的社会说一说背景。
3、哪些地方,哪句话最能体现或者读出感情,用什么感情去读,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
(在文中标注出来。
) 合作探究1、感知交流、开心闯关放声读文第一遍,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说你认为最精彩的情节;(想想你认为最精彩的情节)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想想你最喜欢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读课文第三遍,提出你迫于解决的问题。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第2课时)导学案
龙南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稿编写人:李秋蓉审稿人:罗丹、蔡金晶编写时间:2019年4月23日使用时间:年月日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一、学习重点:学习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二、学习难点:体会“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美。
三、预学部分【自主学习】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细写?四、导学模块(一)合作探究1、读第5至9自然段,画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说说这样详写的作用。
2、上节课同学们分析了“双喜”这个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继续说说“六一公公”?3、你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二)中考对接4、默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11、12、23段),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勾画出来。
再朗读交流。
5、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
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五、固学提高【课堂检测】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语句。
(1)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2)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3)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4)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
——————————————六、课后反思。
社戏导学案二
社戏导学案二在社戏导学案一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社戏的内容。
社戏是一种传统戏剧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第二次导学案中,我们将重点讨论社戏的表演特点、剧情结构和角色性格,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戏曲形式。
首先,社戏的表演特点主要包括唱腔优美、音乐和舞蹈结合、服饰繁华、动作夸张等。
唱腔是社戏的重要表现形式,通常采用慢板、快板和清唱等不同形式进行演唱。
音乐和舞蹈在社戏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旋律和舞步的搭配,使整个演出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此外,社戏的服饰以华丽繁华见长,演员们穿着色彩艳丽、款式独特的戏服,展现出不同的角色特点。
在表演中,演员的动作往往夸张夸张,以增加戏剧效果,使观众更加投入到剧情之中。
其次,社戏的剧情结构通常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主线和支线的交织展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戏剧世界。
社戏中的剧情情节曲折离奇,情感张扬激烈,角色性格鲜明,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社戏剧情中,往往融入了正面与侧面、善与恶、忠于孝道等道德观念,展现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观众在欣赏社戏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享受到精彩的演出,还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社戏中的角色性格丰富多样,有英雄豪侠、恶人奸佞、善良淳朴等各种类型。
演员在扮演这些角色时,往往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多种手段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社戏中的角色人物常常结合了历史和艺术的元素,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社戏的表演,观众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成长历程,增进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社戏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戏曲形式,通过唱腔、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展现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
通过学习社戏的表演特点、剧情结构和角色性格,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希望大家在欣赏社戏的同时,也能够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社戏这种传统戏曲形式在当代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社戏》第二课时教案
《社戏》第二课时教案第一篇:《社戏》第二课时教案社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2、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3、感受文中浓浓的景物美、人情美。
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教学过程: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并不好吃,戏也普通,那么难忘的是什么呢?小组讨论,明确:难忘人美、景美、生活美、人情美。
(一)赏析景物描写。
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讨论归纳:嗅觉:(清香、水气)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
这段描写,从各种感官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
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
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
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明确下列几个问题:(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
(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4、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要求同学与上面的写景比较,讨论明确: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2022年部编版语文《社戏第二课时》导学案(精品)
四、课文写夏夜行船所见景物充满诗情画意 ,试品味11 - -13;22 - -23段赏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 1通过多种感觉写见闻感受:写出以下语句的描写角度( )觉:豆麦 "碧绿〞、远山 "淡黑〞 ,月色朦胧在水气里 ,依稀的赵庄 ,几点火 .( )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水气( )觉: "潺潺〞的水声 ,小伙伴的说笑、嚷声 ,远处的 "歌吹〞 .( )觉:风吹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 ,然而又自失起来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2运用修辞手法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1 )文中写了哪些静景 ,哪些动景 ?2)找出文中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 ,并加以赏析①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②那航船 ,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 ,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四、课堂小结:作者抓住景物特征 ,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 ,从嗅觉、触觉、视觉、听觉等入手,融情入景 ,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 "水乡月夜图〞 ,情景交融 .把江南水乡的夜景写得有味、有形、有色、有声,更有情 .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船行之快 ,衬托了 "我〞去看社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 ,也表达了 "我〞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 .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加强了表达效果五、布置作业1.积累描写景物的优美语句;2.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偷豆吃豆的 ?那夜的豆为什么好吃 ?板书设计:社戏鲁迅叙事 - -详略得当 - -戏前曲折、船头看戏、月夜行船、月下归航景物 - -江南水乡月夜图 - -有味、有形、有色、有声,更有情<社戏>第二课时学案答案一、 1.通读全文 ,仿照例如 ,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A随母归省→B乡间生活→C戏前曲折→D夏夜行船→ E船头看戏→F月下归航→G偷豆送豆→H思念好豆哪些事详写 ?哪些事略写 ? 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的是:C D E F G 略写的是:A B H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 ,所以赵庄着社戏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看社戏前的曲折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 ,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 ,所以略写 .二、1.三次曲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忧 .三次转机: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②与我同去;③保证不出事 .2 ,我〞盼望到赵庄看戏 ,从遇到困难到解决困难 ,在这个过程中 , "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结合课文内容4 - -10段加以说明 .4段: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 ,却是到赵庄去看戏 .〞5段: "不料这一年真可惜〞 "只在我急得要哭〞6段: "总之 ,是完了〞 "我似乎听到……而且知道……〞7段: "这一天我不钓虾 ,东西也少吃〞 "只有我不开口〞下一层的第10段: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 ,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由此可见 "我〞的心情变化是:盼望 - -焦急 - -失望 - -猜想 - -沮丧 - -欢喜轻快"我〞的心情变化有什么作用 ?1 )这一波三折 ,竭力渲染了 "我〞盼望看社戏的心情 .制造悬念 ,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2 )笔法曲折 ,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3 )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 ,尤其是 "双喜〞 .三、阅读14 - -21段那夜的戏好看吗 ?1 "我〞所急迫想看到的戏好看吗 ?为什么 ?不好看 ,因为: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 ,二是也没有 "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 .三是最|怕看 "老旦〞 , "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 ,并不停地唱着 .3.孩子们爱不爱看 ?从哪里表现出来 ?不爱看 , 表现:文中写孩子们 "打呵欠〞 "各管自己谈话〞 "都很扫兴〞 "破口喃喃的骂〞 , "不住的吁气〞 "终于熬不住〞最|后未等散戏就中途回家等 . (侧面描写戏不好看 )四、课文写夏夜行船所见景物充满诗情画意 ,试品味11 - -13;22 - -23段赏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1 )通过多种感觉写见闻感受:视觉:豆麦 "碧绿〞、远山 "淡黑〞 ,月色朦胧在水气里 ,依稀的赵庄 ,几点火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水气听觉: "潺潺〞的水声 ,小伙伴的说笑、嚷声 ,远处的 "歌吹〞 .触觉:风吹想象:戏台、渔火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 ,然而又自失起来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2 )运用修辞手法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静景: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淡黑的起伏的远山 ,朦胧 (皎洁 )的月色 ,依稀的赵庄 ,星星点点的渔火 .在灯光中漂渺的戏台 ,动景:航船比喻:把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 "踊跃的铁的兽脊〞 .(连山如奔兽 ,以动写静 ,衬托出 "我〞急迫的心情 )比喻:那航船 ,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 ,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把航船比喻成大白鱼 , ,反映了 "我〞当时愉悦的心情 ,也表现了孩子们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 .老渔夫的喝彩是从侧面衬托船快 )拟人: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 "踊跃〞和 "跑〞把山人格化了 .从侧面写出了船行速度快以及小伙伴驾船技术高超 .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目标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根底上 ,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 ,学习根本的抒情方法 .学法指导教师指导 - -学生习作 - -批改讲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抒情是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同学们生活中常说的"今天天气真好啊!〞"这件衣服真漂亮!〞等等都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下面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抒情,学习如何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环节二自主学习了解作文文题 ,熟悉作文要求 ,搜集相关素材 ,为写作做准备 .一、片段作文 .写一段话 ,抒发某种情感 ,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 .200字左右 .二、在<土地的誓言>里 ,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他那美丽而富饶的家乡 .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你对它怀有怎样的情感 ?以<乡情>为题 ,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三、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烦恼 ,烦恼后面也许有一段小故事 .以<我的烦恼>为题 ,写一篇作文 .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少于500字 .环节三指导一、写作指导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和抒发 .那么怎样在作文中抒情呢 ?1.抒情要自然、真切 .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要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即心中怎样想就怎样写 ,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受 ,让感情在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样文章才能防止矫揉造作 .读后使人感到清新、自然 .2.感情要健康、真挚 .古人云: "情贵乎真 .〞只有表达健康、真挚的感情文章才能感动人 .如果感情虚假、无病呻吟 ,甚至|有低级|趣味 ,那么即使文章运用再多的优教学反思。
《社戏》 导学案
《社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2、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人性美的赞美。
2、难点(1)理解文中的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转换。
(2)探究文中的民俗文化内涵及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多种体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写作背景《社戏》写于 1922 年 10 月。
当时,作者在北京生活,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内心感到苦闷和压抑。
他回忆起童年时期在农村看社戏的美好经历,通过对这段往事的描写,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归省()行辈()惮()撺掇()凫水()篙()蕴藻()家眷()纠葛()2、解释下列词语。
(1)归省:(2)行辈:(3)惮:(4)撺掇:(5)凫水:3、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课堂探究1、小说围绕“社戏”写了哪些事?请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
2、文中的人物众多,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文中有很多描写景色的语句,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4、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如对比、烘托等,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5、如何理解文中的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转换?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六、拓展延伸1、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看社戏这样的美好经历?请写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社戏》导学案第二课时
《社戏》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品位景物描写的优美、心理描写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学习重点难点品位景物描写的优美、心理描写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
合作探究1.句段品读A.朗读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1)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第一层(4-9段):写第二层(10-13段):写第三层(14-21段):写第四层(22-30段):写(2)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又如何解决的?(3)请同学默读课文“船头看戏”的段落,思考在作者笔下,“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4)既然戏不好看,大家都一致赞成回去。
请同学们齐读写“月夜归航”的段落,并思考课后练习二。
(5)在写孩子们偷豆的时候,有一句人物语言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表现了何种性格特征。
B.朗读第三部分,思考问题。
(1)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写看社戏的余波,其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我们把文章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删去可不可以?为什么?达标训练1.指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有错误的一个,并改正在括号内。
(1)A.桕树(jiù) B.凫水(fú) C.蕴藻(yùn) D.不惮(dān) ( )(2)A.怠慢(dài) B.潺潺(chán) C.行辈(xínɡ) D.家眷(quàn) ( )(3)A.旺相(xiànɡ) B.弥散(mí) C.纠葛(jiū) D.撺掇(duo) ( )(4)A.归省(shěnɡ) B.喝采(hâ) C.舟楫(jí) D.漂渺(miǎo) ( )2、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十 社戏 第2学时》导学案
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学习内容十社戏第2学时学习目标1、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3、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1、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2、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找出一两处来,细细地品读,感受作者笔下乡村美丽与童年的快乐。
(书读百变,其义自现)A、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能说出多少?。
B、你最喜欢他们中的谁?为什么?我喜欢,因为他。
(想想他的性格,要联系课本上的内容来答呦!)2、释疑解难: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
(多提几个问题,你会理解的更深刻。
)二、课堂探究:1、自学交流把课前预习的成果与困惑同组内同学交流一下。
(取长补短)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运用文中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伙伴们勇敢地交流。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2)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3)既然戏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赞成回去了。
课文中月夜归航这一部分写得也非常精采。
但为什么没有写沿途所见的景物呢?(4)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
他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5)想—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3、展示交流有人说:《社戏》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请找一段你认为文中最精彩的部分,用心朗读一遍给大家听听,读后想想这一部分美在哪里,语言表述上有何特点,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细心点,不要脱离文章内容!)4、拓展延伸: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
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社戏第二课时导学案
姚村一中语文导学案
课题《社戏》第二课时
主备人郭晓慧使用人时间
学习目标(重△难※)1、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
2、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
过程及方法:
一、巩固复习:
1、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了什么?
2、“我”看不成戏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品味语言:
1 、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2、在课文第11、12节中,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3、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4、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三、重点赏析:
品析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如何看待孩子们偷豆的事?
五、中心归纳:
课后
反思。
语文《社戏》导学案 (第二课时)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课题:《社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把握文章脉络,概括小说内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主题。
3.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重难点】1. 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 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剩下的部分,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人物形象,品味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新课】(四)船头看戏阅读14-21段,讨论: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五)月夜归航1.在第22节,回望戏台的这一段描写,有何作用呢?2.朗读22-23段,思考: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个特点?3.读这一段话,体会其作用?“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二、揣摩语句,感受童真童趣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处处蕴含着童真童趣,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一)总之,是完了。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6段)(二)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10段)(三)品评“偷吃罗汉豆”情节:写偷豆主要表现什么。
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
为什么说“偷”?文章写偷豆这一情节,有何作用?二、合作探究(一)文中的人物(双喜、六一公公、阿发等)你最喜欢谁?你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
(二)思考: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社戏》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这个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艺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传承;同时,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情感表现能力和古代文化欣赏能力。
一、导学目标通过学习《社戏》导学案,学生应该达成以下理解目标:1.了解《社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
2.掌握《社戏》的表演方式、要素和表现手法。
3.理解《社戏》的文化内涵,领略其精神表现。
4.分析《社戏》的创造性、实用性和普遍性特点。
二、学习重点1. 《社戏》的发展历程及其表演形式。
2. 《社戏》的音乐、舞蹈、道具等要素。
3. 《社戏》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现。
4. 《社戏》的传承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预习问题1.《社戏》是哪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2.你知道什么是“三人唱”吗?它在《社戏》中的作用是什么?3.在《社戏》中,哪些舞台道具是必不可少的?4.《社戏》的文化内涵包括哪些方面?5.为什么说《社戏》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传承和现实意义?四、学习内容一、发展历程《社戏》的起源很早,它是以中国北方的“道教社祭”为起点演变而来。
古代的社会生产劳动都是通过祭祀来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和生产意识的。
因此,在祭祀仪式上增添些许娱乐和舞蹈,成为了最初的“社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成熟的舞台表演艺术。
尤其是到了唐朝,社戏的演出经过了巨大的发展,它成为了一种全国性的古代艺术形式。
现代的《社戏》则融合了传统元素和现代表现手法,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表演形式《社戏》主要采用“三人唱”的形式,即由三个演员分别担任唱、念、做三个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一个角色的表演任务。
这种表演方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给观众带来视听盛宴。
此外,《社戏》的表演中也有不可或缺的音乐、舞蹈、化装和舞台道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 ____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__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些事件中,哪些是详写?那些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5.文中有哪几句写航船速度之快?
6.“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踊跃”的意思是
2.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______,
从中看出江南水乡的少年们______、___ _____的特点。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___ _和______的修辞方法,请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七学语文初备人李中审核人________
《社戏》课导学案第二课时(初稿)
学习目标
1、体会重点句子的意义。
3、学习并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体会重点句子的意义。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学习过程
研讨改进
【自主学习】
一、完成填空:1.全文写了这几件事?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几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请给这幅画起个名称。
8.本段主写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从文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4.本篇题为“社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研讨改进
三、阅读10到11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1到3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朦胧”的意思是________
2.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