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课题结题报告1. 课题背景这个课题旨在探讨化学基础知识对初中生的研究成绩和研究兴趣的影响。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开展这个课题,更好地了解初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2. 课题目标本课题的目标是通过调查问卷和实验,分析初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我们希望能够研究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成绩和研究兴趣。

3. 调查和实验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调查和实验方法:- 设计并发放了一份针对初中生的化学研究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们的研究情况、喜好和困难。

- 选取了若干个班级进行实验教学,比较传统教学方法和新颖教学方法对学生研究成绩和研究兴趣的影响。

- 收集了学生的研究数据和反馈意见,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4. 结果与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和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大部分初中生对化学感兴趣,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研究困难,特别是在抽象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上。

- 创新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教学和互动式授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成绩。

- 学生们普遍认为实验教学对他们的研究帮助很大,并且更易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

5. 改进措施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初中化学教育的质量:- 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材,重点关注学生易混淆的概念和难点,提供更多的案例和例题。

- 引入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丰富化学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6. 总结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和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初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

希望这份结题报告能对初中化学教师和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示,推动初中化学教育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初中课题研究《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课题研究《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课题研究《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初中课题研究:《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一、本课题的现状分析目前,新的教学理念正被我校广大教师所接受,并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和体验。

在新课程观的指引下,他们开始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应该承认,这样的教学行为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会取得一定效果。

但慢慢地,我们发现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

对于有一定知识功底、探究能力较强以及成熟程度较高的同学来说,他们的研究能力确实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而那对于些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探究能力相对较差的同学却往往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都把握得不好。

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的关键可以集中到一个点上,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如果解决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而如果不及时有效的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势必将会严重限制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事实上,在中学教学的课堂上,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成效的现象俯拾即是。

比如那些照本宣科式的“机械教学”;比如那些独角戏式的“表演教学”;比如那些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等等。

我们深信,进行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对大幅度、大面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讨方针、研讨内容、首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一)研讨方针:1.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教师和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着力培养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2、通过课题研讨,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讲授骨干教师,为学校发展积聚力量。

3、通过系统的参与式校本研修活动,自主更新有效讲授的观念,转变低效讲授的行为,掌握有效讲授的基本策略,养成有效讲授的反思惯,尽快摆脱“无效讲授和低效讲授”的为难境地,达成高效的讲授。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研讨首要分以下五个局部:1、当前课堂讲授现状分析与对策的研讨。

在初中化学进行探究性实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在初中化学进行探究性实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在初中化学进行探究性实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篇一: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执笔人:毕建祯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普通完中,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

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

针对此现状,我校化学组成立了《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并被列为集美区级课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初三化学实验课改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把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次在XX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正式提出。

大纲指出: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等等这些指导性的言语都在告诉我们探究性教学应该启程了。

(2)厦门市从XX年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是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已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与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3)我校随着厦门市一起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把新人教版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按分类可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而其中有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上册13个,下册11个)。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中化学教学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广阔的视野。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教学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的过程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手段单一等。

对于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有效的初中化学教学,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将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影响、有效的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案例分析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旨在提出适合当前教学环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化学学习的有效性和深度。

通过研究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分析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影响,再结合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关键因素,探讨如何实施高质量教学。

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讨,旨在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和发展方向,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本研究旨在为化学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用指导,为构建更高质量的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体系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初中化学课程是中学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化学教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对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课程标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小章中学王伟一、本学期主要工作本学期我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并紧紧围绕课题的总体方案展开研究活动:(1)初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是“情境教学”和“有效教学”两种理论的结合,为此我们组织组内教师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使大家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开展了“同题异构”活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酸碱盐部分的一个难点,也是整个初三化学学习的难点,本学期,我们就“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一节内容开展了“同题异构”活动,组内每个老师都针对这块内容上了一节教研课,在同样的课题中,我们看到了每个老师不同的授课方法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让我们彼此思想产生更多碰撞,对这一内容的有效教学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对这一内容与微粒知识、溶液知识的融合处理得更好。

二、现阶段主要存在问题思想上还不够重视,忙于毕业班教学工作,还没能把对课题的研究自然地渗透于日常教学中,的活动后的反思总结不够到位。

三、本学期工作打算本学期,我们还需在以下方面继续完善和提高。

(1)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组内教师的科研认识和科研热情。

教师需要先学习,深刻俯理论内涵,才能高速自己的教学思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去指导教学,将有效情境教学的理念自觉渗透在每一节课中,并希望组内老师能更多地撰写教学论文。

(2)将新授课的情境素材积累汇总,将优秀的课例、课件、教学设计集中整理,充实我们的教学素材。

(3)继续开展“同题异构”活动。

除了开展活动,更重要的是做好课后的研讨、反思,让教活动落到实处。

(4)继续以反思促成长。

注意积累、善于总结,及时记载研究中的真实故事,做到一课一评一反思,同时对课题研究开展的活动情况及时总结,认真分析每次活动的成功与不足,并及时交流,对课题的活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

化学课题结题个人总结范文

化学课题结题个人总结范文

化学课题结题个人总结范文I have learned so much from completing my chemistry project. The process of conducting experiments, analyzing data, and drawing conclusions has been both challenging and rewarding. I have gaine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emical reactions and have improved my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Completing this project has helped me grow as a student and as a person.我在完成化学课题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既具有挑战性又令人满足。

我对化学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提高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这个项目帮助我在学术上和个人上都有所成长。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is project was apply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practical experiments. I was able to see firsthand how the concepts we learned in class are put into action in a lab setting. This hands-on experience was invaluable in helping me grasp difficult concepts and solidify my understanding of key principles in chemistry.这个项目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实验中。

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教学课题结题报告序项目级别:市级教研项目。

初中化学教学优化研究。

类别:学科教学方法。

课题组组成:本项目由市教研室本土学科蔡秀珍、教育学院教师高思刚(以蔡秀珍为组长)设计组织。

全市中学参加项目,成员15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校长1人)。

1999年7月,蔡秀珍退休,1999年10月,市教研处指定该学科为市级学科。

经教研室和化学系批准,由化学系三年级负责教研的傅兴春担任课题负责人,继续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提出过程: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教学研究的总趋势是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习能力。

对我实验室化学系课堂教学的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教师教学的优化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我们着手研究教师教学中各种因素的内涵,以及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1999年,我们成立了“化学教学优化”课题组。

在“优化化学教学”的研究过程中,在1999年9月之前取得的初步成果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的最大方向,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重点是优化教学设计方法。

本研究旨在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研究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期望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

研究对象:初中生。

研究时间:1998年9月至2002年7月(原定于2001年7月)。

一、研究的理论指导。

课堂活动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过程。

它既有师生的人为因素,也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班风、学风、学习成果等因素。

这些因素构成了教学活动的输入和输出过程,教学活动在这些因素不断从异步无序向同步有序转变的循环中推进和发展。

在这些因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他因素是他们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优化是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教师设计的优化,使学生自身因素获得优化的学习情境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过程是以学生的一切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一定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的认知过程,还要与过程中的一系列条件(非智力因素)产生意向,使其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学生自主行为的充分表现。

初中化学教研组活动总结(3篇)

初中化学教研组活动总结(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我校初中化学教研组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

现将本学期教研组活动总结如下:二、活动目标1. 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2. 深化课程改革,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的化学教学模式;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教学研讨(1)开展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2)组织教师观摩优秀化学课例,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

(3)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教师撰写教学反思,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2. 教学研究(1)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如“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研究”、“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等。

(2)开展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讲解化学教学理论和方法。

(3)组织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3. 教学培训(1)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化学教育培训,如新课程标准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等。

(2)开展校内教学培训,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教学经验。

(3)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技能比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 教学交流(1)开展校际教学交流活动,与其他学校教师分享教学经验。

(2)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化学教学研讨会,拓宽视野。

(3)建立化学教师交流群,方便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交流。

四、活动成果1. 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通过教研活动,教师们对化学教学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2.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本学期,我校化学成绩在全市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监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3. 教研氛围浓厚。

教师们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4. 课题研究成果丰硕。

本学期,教研组共完成2项课题研究,其中1项已结题,另1项正在进行中。

五、活动反思1. 教研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今后,我们将尝试更多样化的教研活动形式,提高教研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执笔人:毕建祯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普通完中,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

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

针对此现状,我校化学组成立了《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并被列为集美区级课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初三化学实验课改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把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次在2001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正式提出。

大纲指出: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等等这些指导性的言语都在告诉我们探究性教学应该启程了。

(2)厦门市从2003年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是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已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与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3)我校随着厦门市一起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把新人教版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按分类可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而其中有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上册13个,下册11个)。

这次我们共选择了其中的19个进行探究教学,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刚开始大多学生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或者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方案;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

初中化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 课题背景初中化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而学习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法被认为是有效的学习策略,但在化学学习中的具体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化学学习中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选取两个初中化学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实践。

通过课堂观察、学习成绩评估和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经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自主学习方法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 合作学习方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和团队意识。

- 探究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提升学习成果和创新思维。

5. 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法都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标,灵活选择和组合这些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6. 研究建议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和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法的培训和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 学生应主动参与学习,发挥自主能力,积极合作和探究,提高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 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深入探讨不同学习方法在不同学习内容和环境下的适用性和效果。

7. 结束语通过对初中化学学习中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我们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将对于化学教学实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九年级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实践研究课题总报告

九年级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实践研究课题总报告

《九年级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总报告报告西埌二中化学课题组陈恒北流市北流市西埌二中《九年级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的全体成员, 在2009年3月起,组织学校教师开始设计和组织课题申请工作,2009年5月被玉林教科所立项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B类课题后,正式进行实验研究,我们根据课题制定的阶段性计划进行了两年半的研究,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实践,取得了预定的成果,达到了预定目标,全体课题成员的努力下,已进入结题阶段,现对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一、问题提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

《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试验)》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均指出,中学化学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加强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实验探究的意义,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化学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适合的实验内容,有计划地为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提出要求和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开展探究实验从而实现学习观念和方式的转变。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1)由于实验器材、药品不足等原因,造成部分实验无法开展,而教师对化学实验的作用认识不够,又造成“讲实验”“背实验”多,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少,技能低。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教材中验证性实验比重过大,探索性实验的比例不足;过分重视实验的结果,忽视实验过程和思维方法;过分重视化学实验的理想化模式,忽视了化学实验客观性模式的讨论,如实验室用3分解制取O2,因生成了2明明具有刺激性气味,教师却说是“无色无味”,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结题报告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结题报告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结题报告保德县神华希望学校李培清通过近年时间的实验和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强化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确实有如下影响: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问卷调查》的1、3、6、7、9题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学生在经过个学期的学习和老师引导后,由于化学实验独特而奇妙的实验现象吸引了学生,学生已经对化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带来并且这种兴趣已经对他们的学习化学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他们学习化学并不只是钻研为了被动的应付中考,而是发自内心的在由衷圣洁地学习,在享受学习。

如:1)你觉得分析化学化学和其他学科相比,有什么特点?()A.艰难,要背本人得东西又特别多,学得很辛苦。

B.很有趣,特别是些奇妙的化学实验现象吸引我。

C.都差不多,反正都是中考科目。

调查显示常规班同学选B占26%,实验班同学选B则高达57%。

2、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过去同学们更多的是有了问题依赖老师来解决,很被动,从《调查问卷》的2、4、5、9题来看,选修课的同学已经有了定的自己解决问题技能的意识和能力。

如:5)平时练习中遇到科学实验题,如果对某些现象不太已确定,你会选择()A。

有条件的话亲自物理做实验验证。

B。

问老师或本人同学。

C。

查资料或本人看答案。

调查显示常规班同学A占7%,实验班同学选A高达41%。

3、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如:9)你参加化学探究活活后,感到收获有哪些()A.能够亲自体验能够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B.在自己的动手过程中会,我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改进些装置,如果能的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我就会很高兴,提高了我学习化学的兴趣。

C.化学实验全都是很危险的,我急追到化学实验室就害怕,不怎么敢动手,通常都是想想别人做,没什么意思。

调查表明常规班同学选C占61%,实验班同学选A占46%,B占34%。

4、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七次考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老师弯果实验班的同学优于对照班。

工作报告之化学小课题结题报告

工作报告之化学小课题结题报告

化学小课题结题报告【篇一:化学组结题报告】化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时间、手段、方式的关系研究结题报告课堂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的地方,只有这三者的角色同步才能找到出路。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目前随着知识的快速增加,课程门类的不断增多,单门课程教学课时数的不断减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知识传授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高中阶段是学生知识增长最快的阶段。

高一化学教学内容是必修一和必修二;高二教学内容是选修系列包括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与结构,相比较而言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比较难。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化学课的学习时间较短、内容较浅,而高中化学课本身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知识量大,深度加深,比较枯燥的特点,学生普遍觉得化学课较难提不起兴趣;高一每周三课时和高二每周六节课的学习时间紧迫等等造成教师在教学中困难重重。

因此我们选择了十二五课题的子课题:教学质量与教学时间、手段、方式研究。

积极开展了化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时间、手段、方式研究工作,探索现代网络环境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在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为了搞好这个课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统一思想端正态度思想对于人来说是个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想改变不容易,要想改对更不容易。

思想决定意识,态度决定成败。

在学校教科研室的关心、支持和领导下,城关高中高一、二、三共五名化学任课教师多次召开小组会议统一思想,端正态度,提高认识,把课题“化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时间、手段、方式研究”当做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完成,研究课题不仅是一项教学工作,更是每一名化学教师教研素质的成长过程。

让化学教研组每位成员清醒的认识到:参与课题研究不仅仅是个体的成败和荣誉,更是整个教研组和学校的成败和荣誉,真正践行“课题即工作,工作即课题”的研究理念。

二.加强培训转变观念去年冬学段,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课件制作,多媒体操作的强化培训。

化学科研的结题报告范文

化学科研的结题报告范文

化学的研究性报告(800字)一,研究目的:1、了解人体组织,我国矿产储藏,地壳组成的主要元素; 2、理解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式:网上查询,查看化学课本,询问老师三,研究过程: 1、通过查看初中化学课本,并询问老师,得知人体组织的主要元素,又通过上网查询得知我国矿产储量为世界第一的几种元素。

2、将这些元素的元素符号列出,并制出表格,以示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人体组织的主要元素有:O,C,H,N,Ca,P,K,S,Na,Cl,Mg;它们的质量约占人体的99.95%。

(它们都是主族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元素符号 O C H N Ca P K S Na Cl Mg 所在主族ⅥA ⅣA ⅠA ⅤA ⅡA ⅤA ⅠA ⅥA ⅠA ⅦA ⅡA 所在周期 2 2 1 2 4 3 4 3 3 3 3 我国矿产储量为世界第一的元素有:稀土,Ti,Sn,Li,W,Pb,其探明的储量均为世界第一。

(由于稀土是镧系元素系稀土类元素群的总称,所以暂不讨论它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位置。

)元素符号 Ti Sn Li W Pb 所在族ⅣB ⅣA ⅠA ⅥB ⅣA 所在周期 4 5 2 6 5 地壳组成中前十六中元素为:O,Si,Al,Fe,Ca,Mg,Na,K,Ti,H,P,Mn,F,Ba,Sr,S。

化学课题研究性报告生活中有许多被人们随手丢弃的所谓的垃圾——如废纸、喝完水的瓶子等,其实并不是已经完全没有用处了,只是人们总认为没有时间与精力思考它能否再利用,没想过要开动脑筋将废物利用。

目前,我们各个班级在节能减排的号召下,正极力思索节约的方式,我们便有灵感不谋而合地提出了这个研学课题。

我们的课题旨在自己动手动脑将身边的废物利用起来,找到一些办法为这些废品找到合适的“出路”,增添生活的乐趣,并带动其他人一起更好的利用身边的废物,变废为宝。

新的组员,新的工作,我们首先合理讨论、安排研学活动,按照个人因素较合理分工,初步制定计划。

初中化学课前5分钟小测有效性的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课前5分钟小测有效性的结题报告

初三化学组微型课题:2013—2014年初中化学课前5分钟小测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初中化学课前5分钟小测有效性的研究一、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课题研究背景:学习化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做中学,练习教学既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

在常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学习兴趣的培养.课题研究意义:基于以上的原因,提出了“初中化学常规教学中课前5分钟基础性小测有效性的研究" 这一课题,准备从课前小测这一层面,探讨出“有效学习活动的途径”,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通过研究活动,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的常规教学课前基础性小测"的思路.二、研究的依据及内容(一)研究的依据1.建构主义认识论: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知识经由学生自己的科学方法检验后获得.2.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理念指出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

3.《国家教学课程标准》理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研究的内容常规教学除了课堂上进行引导分析外,还应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及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体现在下面三方面:1、课前5分钟基础性小测设计的研究;2、课前5分钟基础性小测活动中,对学生测试过程有效性的研究;3、提高“课前5分钟基础性小测"设计的有效性、实施的有效性。

三、研究的方法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四、研究的实施方案(一)课题组的成员及任务分工主持人:邰梅冬承担任务:课题申报、组织、编辑小测内容,指导开展研究及结题。

成员:吴应红承担任务:编辑小测内容,指导学生实施课前5分钟测试、收集信息及进行数据统计.(二) 研究步骤及主要活动准备阶段2013。

《初中学生化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方案

《初中学生化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方案

《初中学生化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说,本课题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一些因素:化学作业是继课堂教学后的重要延伸,是学生学好化学的有效保障.教师讲得太多忽略学生的思维等做法,制约了新课程倡导的让学生“学会学习”目标的实现,更有很多老师为了升学成绩更是不管学生是否承受得了,采取威胁、高压等手段强迫学生完成自己所教学科的作业!(1)在当今,教辅资料满天飞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提高中考成绩,使学生掉进了一个“题海战术”的怪圈。

不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学习效率不高,造成一部分学生厌学、逃学甚至失学的现象出现。

(2)初三化学是学生初次接触化学,由于初三化学是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建立阶段。

有的教师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

不少老师对一些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面上。

(3)课堂教学的预设设计与课堂动态生成性调控脱节。

当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益明显偏低。

尤其是第二学期的复习课中,有些教师为了提高中考成绩,布置作业时让学生机械抄写化学方程式,有的甚至抄写多达100多遍。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中学化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有的侧重于有效作业类型的策略研究,有的侧重于有效作业方式的研究。

这些研究对本课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但从总体上看,作业有效性成功模式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缺少对成功的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案例研究。

本课题着力于作业有效性案例剖析,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入手,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分析、反思、提炼等,形成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方式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问题。

聚焦课堂、作业设计形式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成绩的关键。

为提高新课程下初中化学作业形式的有效性,巩固课堂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我校目前九年级化学作业形式的现状,改革应在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调动学生做作业积极性和主动性。

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报告

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报告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余文森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论与实践》中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

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新课程改革实施多年来,课堂有效教学作为当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正在逐渐贯穿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操作中。

但山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有很大值得探讨的空间。

笔者到各乡镇学校调研,听了不同课型的初中化学课,发现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多了;多媒体“整合”多了,单一枯燥的活动少了;课堂气氛活了,不再死气沉沉。

整体教学效率大幅度提升。

但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具体表现是教师只单一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

二是教学设计粗,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且以讲解式为主。

三是教学过程虚,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初中生活动时间较少或者教学活动设计单一。

四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课堂上存在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

五是学生参与演示有效太少,学生有效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六是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却忽视学生的学。

七是缺少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实践。

如此种种存在与教学当中的问题,一方面对课堂有效性教学这一教学理论的宣传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让部分人对有效性教学的概念认识愈加模糊。

另一方面,似是而非或者说是浅尝辄止的“四不像”有效教学已经影响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最重要的是极少的实践运用已经削弱了化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魅力,更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厘清学术概念。

初中化学概念对化学的现象,化学的事实经过进行一定比较并综合分析,归纳出事实,类比要点,抽象相关的理性科学知识,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主要针对培养初中生的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有效教案的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课题基本情况
随着教案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仍有不少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甚至片面地认为,课堂上基础知识越少讲或不讲、设计的探究问题越多、课堂上越热闹、运用的教案手段越多、提供的资料素材越丰富,也就越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案。

显然,这样的教案只是在追求形式上的像“新课程”,在教案工作中也就出现了大量的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案。

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课堂教案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这是课改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有多种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据我校教案实际、学生实际和化学学科特点,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特提出《初中化学新课程有效教案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

旨在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优化课堂教案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学、会学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案的有效性,形成我校地方特色的教案框架。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通过行动研究,积极探索课堂有效教案操作策略及课堂有效教案模式,确立有效课堂有效教案的评价体系。

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叙事分析等。

如观察法主要用于观察教师教案行为的表现,并以此分析、
反思教师行为本身行为背后观念的合理性。

①行动研究法: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寻促进课堂有效教案的开发与利用,探索实施有效教案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②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及时了解并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③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目前教师教案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找出影响学生发展、影响教案效率症结所在,找准研究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

④个案研究法:对探索中的个案进行研究,以证实研究效果。

⑤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有效教案实践研究的具体操作:
①观察记录。

有意识地对教案对象进行观察,为教案研究采集数据或客观描述事件的事实、场景、过程、原因、结果。

②研究课和批评课。

有计划地开展主动接受批评指点的研究课、批评课,给听课者提出任务,交待素材,以批评为主,进行批判性思考,自觉调整、改进课堂教案的策略与行为。

③案例分析。

④积累必要的记录新课程教案过程的照片、录音、录像等资料。

⑤问卷调查。

⑥访谈。

三、申报、立项以来所做的的工作
1、克服畏难心理,树立科研信心
思想通则百事通。

课题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实施,首先要看课题研究人员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

为此,课题组组织教师集中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座谈,通过学习和座谈,使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改的深远意义以及课改的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

这样,就为学科组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

2、加强理论学习,促教师教案理念的提升。

学习国内外创新教育理论以及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坚持记读书笔记,写读后反思在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中得到充实。

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有效教案的相关理论,结合《化学课程标准》及教材解读培训活动,加强教师教案理念的提升。

3、开展调查,随堂听课,收集整理原始资料,并初步归纳一些低效教案的现象及原因,确定下一阶段的行动研究。

在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主要针对当前课堂教案存在的效率低、效果差、效益小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一边研究一边实践,具体研究的内容主要如下:
①化学有效教案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②化学基本观念教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③化学有效教案设计与案例。

④化学演示实验的有效性——对一些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⑤化学有效教案的基本策略。

⑥化学有效教案的评价策略。

4、加强“周卷+知识清单”模式探索
周卷测试是有效教案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提高有效课堂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充分发挥周卷测试促学、领学的作用,我们课题组精心编制每周所学知识的测试卷,并在测试卷后面附上本周知识清单,让学生反复训练记忆,最终达到促进课堂高效的目的。

5、结合学校教研活动,开展公开课、研究课教案活动并写好教案案例。

四、初步取得的成绩:
1、采用多种手段,增强化学教案的趣味性,在趣味盎然的气氛中,更能促进教师落实教案设想。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学生的评判最有权威性,而灵活的教法则是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

老师在课堂里起着主导的作用,要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案目标、教案流程和教案方法等。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如启发式、诱导式、交流合作等方法,利用现代多媒体教案技术手段和学生实验,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上完一节课后,还兴趣盎然,并积极地去回味和反思。

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许多趣闻轶事。

在教案过程中,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穿插介绍一些化学趣事,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讲解这些趣事,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教案设想的落实更加有效。

2、挖掘教材中适合“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开展课题研究。

教案过程中,必须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案中,要用好教材,发挥好教材的特殊作用。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前提必须要先研究教材,从中挖掘适合“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课题有目的的开展。

为此,学校课题组教师在教案中边学习研究边实验边总结,采取“小步子”式的探索实验。

3、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增加,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有效的课堂教案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性合作学习。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因此在教案中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被这种气氛陶醉、感染、激励,由此而产生兴趣,主动积极的学习,提高教案质量。

尤其是对初中生,创设质疑式情境并贯穿在整个教案过程中,能时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乐于参与,积极开动脑筋,创造的灵感和顿悟不断产生,探索出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能力,促进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4、主要发表论文或获奖情况(按照论文题目、作者、期刊或获奖级别、年份期数排列):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课题组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但由于我们的科研能力有限,理论素养还有待提高,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挖掘,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过程性资料保留的不够完善。

大家重课堂教案,做了很多工作,但对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不太及时。

如对挖掘出来的“研究性学习”内容没有进行整理;录像课等是个空白。

2、课题研究的进展不是很顺利。

由于课题组教师工作任务重,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对本课题研究研究不够深入。

致使课题研究只是蜻蜓点水式,有“动静”,无“涟漪”。

3、九年级化学教案内容相对较多,课时感觉不充裕。

因此,在课堂教案中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内化的过程中,有时会越厨代庖,因而制约有效教案研究的很好的开展。

4、家长对学生课前学习的干预、督促所起的作用大小。

六、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措施
1、积极发展教师的素质,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
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课堂教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进行阶段性考评;平时做到多思考、多听课,多积累、多交流、多总结。

在原有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对在过去的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充分认识自己课题研究的意图,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2、进一步加强直观教案,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案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内在规律和表象的矛盾,使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学习能力。

还应充分应用多媒体教案,能增加教案容量,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知识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

探索有效化学课堂教案策略,一定要增加问题情景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案效率。

3、研究成果要及时展示、交流
通过研究,撰写一些有价值的关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论文、教案案例、教案故事和经验总结等,并及时展示、交流,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理念下新的教案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通过探究,能初步使我校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认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