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中国”正在取代“乡土中国”资料整理

合集下载

乡土中 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 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是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梳理。

一、乡土本色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土”是乡下人的命根,他们黏着在土地上,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

这种不流动的特性,使得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非常熟悉,是一个“熟人社会”。

二、文字下乡在乡土社会中,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的,不需要文字。

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

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有语言就足够交流,而且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

在熟人中,我们可以通过“眉目传情”、“指石相证”等方式传达意思,无需文字。

三、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我们的社会结构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四、家族乡土社会中的家族和西方社会的家庭有着明显的不同。

家族是沿着父系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它不仅仅包括生育功能,还承担了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在家族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淡漠,亲子关系才是主轴。

五、男女有别乡土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男女有别”的原则。

为了社会的稳定,需要避免感情的激动,于是认定男女之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这也导致了在乡土社会中,两性关系不像西方社会那样追求心灵上的契合,而是更注重实际的生活和家族的延续。

六、礼治秩序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乡土中国》复习资料汇编

《乡土中国》复习资料汇编

《乡土中国》考前复习赵旭东说,“费先生过去经常讲,读书是一个很个人化的事情,读书的味道只有读者自己去亲尝,别人不应代口。

”其实这也与费孝通的治学理念有关。

《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内容,是费孝通基于自己开设的“乡村社会学”的授课讲义整理而成的。

但这份讲义却与过去那些老派的讲义不同,并没有采用提纲挈领的论调,而是用一种散文体的叙述方式,探索性地描绘和论证观点。

一、怎么阅读《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一部社会学的学术著作,2017年版课标对阅读学术著作的具体要求是:“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高一学生阅读《乡土中国》,至少要做到几个“结合”。

1.精读与略读、浏览相结合。

对不同的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重要章节要精读,多读几遍,比如《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家族》《礼俗秩序》《无为政治》等,在阅读中提取关键词,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文本思路,理解内容大意。

其他章节可以略读或浏览,可以利用《重刊序言》、《后记》、目录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大致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体例。

浏览学界对《乡土中国》的相关评论,可以帮助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与学术价值,但一定注意把握好“度”,不必求之过深,更不能“钻牛角尖”。

2.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阅读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收效甚微。

可以边阅读边思考。

建议参考思维导图,自己手动画出每章节的导图来。

3.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中学生阅读《乡土中国》不是为了研究社会学,而是作为语文学习的材料阅读的。

这就需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及时用笔记录下来。

4.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读书与实践的关系。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作者:刘守英关于中国乡村未来发展道路的争论,现在越来越陷入跟农民关系不大的左右之争中,而且开出的药方也易偏向保守和激进两个极端。

可以理解的是,中国农村正面临几千年来未曾经历过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冲击,对这一冲击的影响和带来的路径,我们现在还无法完全看清。

但可以肯定,如果无视乡村和农业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这场规律性变迁,仍然以既定思维和认知,以不变应万变,则一定会产生问题。

目前,对乡村问题的认识,往往隐含着两个概念化倾向和既定思维:一是对乡村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的“乡土中国”,即:以土地为生、以村为居、差序格局,以及人们一直熟悉的社会和礼治秩序;二是在农村政策上尽管做出了很大调整,但还是基于“以农为本”,即: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业是农民就业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的粮食供应靠自给和小农提供。

当下面临的挑战是,经过30多年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中国已经由“乡土中国”转型为“城乡中国”。

比如,2015年中国基于常住人口统计的城市化率已达到56.1%,基于户籍人口统计的城市化率是39.9%。

通俗地讲,中国现在已经“一半是农村,一半是城市”。

这一转型是每一个关注社会进步的人都梦寐以求的。

但是,这一变化对乡村社会和农业所带来的冲击也令人们始料不及,这体现在多种主观倾向上。

一种倾向是,无视这场变迁带来的生产关系(制度)和生产力(技术)的不适应,视现有制度为最优,动不得,一动就要“犯颠覆性错误”。

进而在理论上出现一些奇谈怪论。

在农村发展思路上采取“堵”的办法,在我看来是贻误发展时机,加剧城乡结构扭曲。

另外一种倾向是,对村庄特性缺乏基本认识,进而促使村外要素向村庄内渗透,主要表现为几个特点:一是政府主导的新农村运动,二是少数精英主导的乡村改造。

第三种倾向是,资本很乐观地进入村庄和农业,它们觉得其他行业现在不好做,而农业比较简单,但是其中一些资本最后落得痛苦结局,另一些则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山东省枣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而在中国,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

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

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

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

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

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

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

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摘编自《差序格局》)【材料二】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

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

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乡土中国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包括乡村社会、农民生活和乡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乡土中国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知识点,下面将对其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

知识点一:农耕文化中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耕文化的支撑,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的技术都与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农耕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季节变化,注重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等方面的传统知识。

知识点二:民俗文化乡村社会的传统民俗文化是乡土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婚俗、丧俗、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乡村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乡村的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焚香祭祖、放鞭炮等,这些都是乡土中国的民俗文化。

知识点三:传统建筑乡土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注重材料的选用和结构的稳固。

乡村的农舍、庙宇、园林等都是乡土中国的代表性传统建筑,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知识点四:乡村景观乡村的自然景观是乡土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山水、田园等景观与乡土文化相互交融。

中国的乡村景观以自然美和人文美为特点,给人以宜人的感觉。

乡村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是乡土中国的重要任务之一。

知识点五:民间故事乡土中国的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在乡村社会中流传着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和传说。

这些故事往往与自然界、历史事件、精神信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娱乐性,更是乡土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知识点六:乡土美食乡村的美食是乡土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地域文化紧密相连。

乡土美食体现了地方特色和传统技艺,它们具有口味独特、营养丰富的特点。

比如,饺子、米酒、臭豆腐等都是乡土中国的著名美食,它们代表了乡村的饮食文化。

通过对乡土中国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特色与文化,是中国乡村社会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中国的形成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对乡土中国的知识点进行梳理:1.汉字文化:乡土中国是汉字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汉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其中许多字词与农村生活紧密相关,如田地、村庄、稻田、农具等。

乡土中国中的许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都离不开汉字的影响和熏陶。

2.传统农耕文化:中国农耕文化是乡土中国的核心。

农耕文化包括丰收祭祀、农事节令、农村建筑等。

在农村生活中,人们有着丰富的农耕知识和技能,如农时、耕种、收获等,这些知识代代相传,成为乡土中国的独特之处。

3.乡村建筑:乡村建筑是乡土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建筑包括民居、庙宇、围墙等。

乡土中国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展示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传统的乡村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形成独特的乡土风貌。

4.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乡土中国的重要载体。

传统村落通常具有悠久的历史,保存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

许多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布局和建筑风格,代表了乡土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5.农民工文化:乡土中国的农民工文化体现着中国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

农民工是农村地区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主力军,他们在城市中承担着较为艰苦的劳动,同时也带去了农村地区的文化和习俗。

6.乡土教育:乡土教育是农村地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和乡土情感,弘扬农耕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7.乡土艺术:乡土中国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

农民绘画、雕刻、民间音乐等都是乡土中国的重要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常常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农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切感受。

8.乡土医药:乡土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注重采用中草药治疗疾病。

乡土医药在农村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满足了农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9.农村生态保护:乡土中国注重保护和传承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特有文化和社会形态,由于其独特性,对于了解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乡土中国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中国的乡村文化。

一、乡土中国的起源和发展乡土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开始。

自古以来,中国农村地区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乡土中国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乡土中国的地理特征中国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乡土中国的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山区、平原、丘陵和水乡等。

这些地理特征直接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

三、乡土中国的生活方式乡土中国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

农村地区的人们主要以农业耕作为生活方式,注重家庭、土地和祖先的传统。

同时,农村地区的人们通常保留着更多的传统习俗和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四、乡土中国的社会制度乡土中国的社会制度以家族制度为基础。

家族在乡土中国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传承家族财产、维护家族利益和传承家族文化等。

另外,农村地区还有一些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如村民委员会等。

五、乡土中国的传统文化乡土中国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多样,包括民间故事、民俗艺术、神话传说等。

其中,中国乡村的传统建筑和民间工艺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

例如,土木构造的房屋、传统剪纸和木雕等,都代表了乡土中国的精神面貌。

六、乡土中国的社会变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土中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迁。

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农业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衰退等问题对乡土中国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同时,乡土中国也在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如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

七、乡土中国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保护和传承乡土中国的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力度,同时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重视教育,加强对乡土中国的研究和宣传,有助于提高公众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传统的国家。

乡土中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众多知识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梳理乡土中国的知识点,以增加对乡土中国的了解。

一、乡土中国的基本概念与内涵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特殊文化现象,包括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建筑风格、民俗习惯、传统工艺等方面的内容。

乡土中国强调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精髓。

二、乡土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农村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乡土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广袤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多样的地形地貌,为乡土中国的独特性提供了基础条件。

丰富的自然资源也给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影响了乡村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三、乡土中国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乡土中国的核心所在。

中国农民凭借着对土地的勤劳耕作,创造了丰富的农耕文化。

种植、种子、农具、农事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乡土中国特色。

乡土中国的农耕文化强调“和谐共生”、“人地相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四、乡土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乡土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以“四合院”为代表,具有独特的韵味和价值。

四合院是一种以建筑为中心,四面有院子的传统民居建筑。

四合院具有独立的院落、通透的布局、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特点,是乡土中国的一种重要文化遗产。

五、乡土中国的民俗习惯乡土中国的民俗习惯是农村地区独有的。

这些习俗包括农民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节日庆祝活动、婚丧嫁娶的礼仪习俗、农民的祭祀信仰等。

这些乡土中国的民俗习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传承与发展乡土中国的重要内容。

六、乡土中国的传统工艺乡村地区传统工艺是乡土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通过世代相传的技艺,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手工艺品。

如竹编、草编、刺绣、木雕、瓷器等工艺品都体现了农村地区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这些传统工艺品往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七、乡土中国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乡土中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乡土中国文化是指我国农村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俗特色。

了解乡土中国文化,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以及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梳理乡土中国的相关知识点。

一、乡土中国的历史起源乡土中国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农业的发展使人们开始定居在土地上,形成了村落社会。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乡村社会的形成不仅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孕育了丰富的乡土文化。

二、乡土中国的传统节日乡土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每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比如春节是乡土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团结亲情。

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也都蕴含着浓厚的农耕文化和信仰。

三、乡土中国的传统建筑乡土中国的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代表性的有四合院、土楼、风车等。

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理解。

四、乡土中国的民间艺术乡土中国的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音乐、舞蹈、绘画、剪纸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农村地区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乡村文化的瑰宝,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乡土中国的习俗与礼仪乡土中国的习俗与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规范和行为准则。

比如婚礼、葬礼、年货购买等都有独特的仪式和习俗,体现着人们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以及对先辈的敬仰。

六、乡土中国的传统医药乡土中国的传统医药是一种宝贵的医学遗产,包括中草药的应用、针灸推拿、气功养生等。

这些疗法源于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和对自然万物的观察,被广大农村地区民众所信赖和传承。

七、乡土中国的乡村教育乡土中国的乡村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乡村学子养成良好品德和价值观的基地。

乡村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等问题,但仍然在努力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结语:乡土中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乡土中国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

在乡村,人们的生活与城市截然不同,有着独特的习俗、价值观和生存方式。

本文将对乡土中国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和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乡村文化。

一、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乡土中国的核心特征之一。

从古至今,农耕一直是中国农村的主要生产方式。

农民通过耕种、养殖等方式获得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同时,农耕文化也渗透到了中国农村的各个方面,如民俗、节日、风味等。

例如,《谷神》节日源自农耕文化,人们在谷神节上祭祀粮食之神,以保佑丰收。

二、农村经济乡村经济是指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动和发展模式。

在乡土中国,农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

农业方面,农民通过耕种、养殖等方式获得农产品,并通过农产品的销售和交换获取收入。

同时,乡村产业也逐渐兴起,如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三、乡村社会结构乡村社会结构是指乡土中国社会中人们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

与城市相比,乡村社会结构更为松散,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在乡村社会中,亲戚关系、邻里关系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村庄也是乡村社会的基本单位,村民通过村民委员会进行自治和管理。

四、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文化特点和表现形式。

在乡土中国,乡村文化丰富多样,包括民俗、民间艺术、民间音乐等。

例如,中国的shadow play(皮影戏)就是乡村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

此外,乡村文化也体现在乡土建筑、乡土美食等方面,如四合院、农家菜等都是典型的乡村文化代表。

五、城乡差距与乡村振兴在乡土中国,城乡差距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愈加突出。

为了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

乡村振兴旨在通过改革政策、投资支持等方式,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六、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乡土中国的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措施,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感。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乡土文化的国家,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土地上的乡村地区,其文化传承、历史背景、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

本文将就乡土中国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的乡村文化。

一、乡土中国概述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土地上的乡村地区,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代表性特征。

其特点包括人口稠密、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社会结构以家族和村落为单位、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影响等。

乡土中国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文化与宗教信仰乡土中国的宗教信仰多样,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

这些信仰通常与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乡村地区的村庙、祠堂等信仰场所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达思想信仰和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

三、乡村地区的传统节日与习俗乡土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习俗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农民劳动的标志,更是表达民俗传统和社会团结的重要方式。

在乡村地区,丰收祈祷、祭祀祈福等仪式在传统节日中扮演重要角色,代代相传,成为乡土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乡村经济与社会结构乡土中国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特色农产品和农田景观是乡村地区的骄傲。

农民的劳动与耕作技艺在乡村地区具有重要地位,农田、农舍、村落等乡村景观也是乡土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

同时,乡村地区的社会结构以家族和村落为单位,传统的家族观念和亲情联系在乡土中国得到了充分体现。

五、乡村发展与乡土文化保护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乡土中国所代表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

乡村地区的人口减少、资源匮乏、传统手艺的失传等问题成为制约乡土中国发展的因素。

因此,乡土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平衡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六、乡土中国的独特魅力乡土中国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

乡土中国所代表的传统价值观、风土人情、民俗传统等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乡土中国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与独特。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文化与社会现象。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乡村的演变和变革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人文特点、传统习俗和乡村发展等方面对乡土中国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地理环境乡土中国的地理环境多样,包括山区、丘陵、平原、沿海等不同地形。

这些地形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乡土中国的资源状况、农作物的适应性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例如,山区地形起伏,使得农业生产面临诸多困难,同时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特色。

二、人文特点1. 农耕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乡土中国的人文特点与农耕密不可分。

乡村人们通过不断的农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这包括土地的祭祀、耕作方法、农事节庆等方方面面。

2. 宗族文化在乡村社会中,宗族文化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乡土社会多以宗族为基础,宗族内部有着严格的血缘关系和社会规范。

宗族文化体现了尊重长辈、传承家族血脉和维系社会稳定等价值观。

3. 乡村文学艺术乡土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在农业生活的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包括山歌、竹枝词、古文诗歌等,反映了乡村人民的生活态度、情感表达和精神追求。

三、传统习俗1. 农事节庆乡土中国的农事节庆丰富多彩,是农民们感谢大自然的丰收和祈求来年丰收的重要方式。

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都和农耕有着密切的关系。

2. 祭祀活动乡土中国的祭祀活动也是乡村人民重要的精神寄托。

包括对土地、祖先、自然神灵的祭祀,旨在祈求保佑和丰收。

3. 社区共同生活乡土中国注重社区的共同生活和集体意识,乡村居民经常集体劳动、帮助彼此。

这种互助互爱的关系形成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

四、乡村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发展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政策。

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旨在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以及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加。

总结起来,乡土中国是一个多样而丰富的主题。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旨在整理和归纳乡土中国的重要知识,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角度来了解和认识乡土中国。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论述乡土中国的知识点。

一、历史知识点1. 乡村起源:乡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初期,封建社会中的乡村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乡土社会:乡土社会是指中国农村地区内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形态,以农耕经济为基础,以家庭户为单位。

3. 农业文明:乡村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农业文明源远流长,涵盖了农耕技术、农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4. 乡村改革: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乡村改革成为重要议题,目的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地理知识点1. 乡村地理:乡村的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特征对于乡村的发展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2. 乡村发展: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与地理条件、资源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文化知识点1. 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指乡村地区内形成的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和历史厚度的文化,包括民俗文化、乡村美食、传统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2. 乡土教育:乡村地区的教育形态独特,乡村学校、乡土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了解乡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3. 乡土建筑:乡村地区的建筑风格多样,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包括农户建筑、祠堂庙宇等方面的知识。

四、经济知识点1. 农业经济:农业在中国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农作物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知识。

2. 乡村产业: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多样,既有传统的农业产业,也有发展中的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

综上所述,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涵盖了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乡土中国,进一步推动乡村的发展和繁荣。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乡土中国正是指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传统、风俗和习俗等。

本文将就乡土中国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乡村的独特魅力。

一、乡土中国的历史与意义乡土中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乡村地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乡土中国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促进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土中国的文化特色1. 乡土建筑:乡村地区的建筑风格独特,常见的有四合院、土楼、客家围屋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艺术魅力。

2. 乡村美食:乡土中国的美食丰富多样,代表性的有麻婆豆腐、红烧肉、炸酱面等,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传统节日:乡村地区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

4. 乡风民俗:乡土中国的乡风民俗丰富多彩,如丰收祭祀、婚俗习惯、农耕习俗等,这些乡风民俗体现了中国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

三、乡土中国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乡土中国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 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乡土中国的文化遗产进行法律保护。

2. 建设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和博物馆,展示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和文物。

3. 组织乡村文化节庆活动,丰富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幸福感。

4. 加强文化遗产传承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乡村地区的文化传承人才。

四、乡土中国的发展与创新在保护和传承乡土中国的同时,乡村地区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和创新的挑战:1. 乡村旅游的兴起,为乡村地区带来了经济和文化上的机遇,但也对乡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考验。

2.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创新,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但也需要注意在发展中保持农村的特色和可持续性。

《乡土中国》的重要概念梳理+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的重要概念梳理+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核心概念
• 礼俗社会:没有具体目标,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 而发生的社会,体现“有机的团结”。第12段
• 法理社会: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是“机械的团结”。
• 乡土社会(特征):熟人组成的不讲契约的具有 地方性的不变动社区。
第二章 文字下乡
主要内容:乡下文盲多并非出于“愚”,而是因为 乡土社会的本质,乡下本来无需文字。 • 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群”,人们直接接触,不
主要内容
• 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 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 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 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 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 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 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第九章 无讼
主要内容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 保护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法律是专门知识,因此律 师有着重要的地位。刑罚的用意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 的安全。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 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即Test case。现代社 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 而改变其内容,在这种情形里自然不发生道德问题。
重要概念
亲属关系: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伦: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等意思。 团体格局: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 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 这种性质的社会关系,称为“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是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己为中心 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 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乡土中国知识点考点总结

乡土中国知识点考点总结

乡土中国知识点考点总结一、乡土中国的定义与特点1. 乡土中国的概念乡土中国是指中国传统社会的乡村部分,包括村庄、农田、农户、耕地、村社等。

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2. 乡土中国的特点(1)农耕文化:乡土中国以农业生产为主,农耕文化是其重要特征。

农耕文化包括种植、耕作、收获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活动和习俗。

(2)传统社会:乡土中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种种传统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社会制度。

传统社会的特点是人际关系紧密,尊重长辈,重视传统文化等。

(3)乡土习俗:乡土中国有许多独特的乡土习俗,如祭祀活动、庙会、赶集等。

这些习俗在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展现了乡土中国的多样性。

二、乡土中国的历史发展1. 乡土中国的历史渊源乡土中国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社会。

在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已经形成并发展起来,乡土文化由此得以形成和传承。

2. 乡土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1)封建社会时期:在封建社会时期,乡土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农村社会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乡土中国的特点更加鲜明,乡土文化也得以深入发展。

(2)现代化进程:在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以后,乡土中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乡村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乡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承和保护。

三、乡土中国的文化特色1. 乡土中国的建筑风格乡土中国的建筑风格主要为民居和公共建筑。

其中,民居多以两层或者平房为主,具有独特的传统风格,如四合院、土楼等。

公共建筑多为寺庙、庙宇、祠堂等,也具有独特的传统风格。

2. 乡土中国的饮食文化乡土中国的饮食文化多为以谷物、蔬菜、肉类为主要食材的传统菜肴。

其特点是注重季节性、地域性,讲究食材的新鲜和口味的鲜香。

3. 乡土中国的传统习俗乡土中国的传统习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祭祀活动、庙会、赶集等。

这些习俗反映了乡土中国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四、乡土中国的保护与传承1. 乡土中国文化的保护乡土中国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保护。

“城乡中国”的土地问题不同于“乡土中国”

“城乡中国”的土地问题不同于“乡土中国”

“城乡中国”的土地问题不同于“乡土中国”
作者:刘守英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7年第8期
中国土地制度的主要矛盾是,一方面,部分人还固守着“乡土中国”的土地本位理念,认为“乡村就是乡土;农民就是种庄稼;农业就是搞粮食,管农业的就是负责粮食增产和查耕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无地就造反”;另一方面,部分人以“城市中国”思维配置土地,认为“土地配置保城市”“发展空间上掐死农村”“农村功能就是供应农产品”。

“城乡中国”的本质特征就是,“人、地、资本在城乡之间的互动”。

亟需进行的土地改革,第一就是调整城乡土地权利体系来支持城乡互动,现在城乡之间的土地权利体系直向城市,城乡土地权利的平等和给农民留下乡村的发展空间,应是下一轮土地制度构造的两个基本点;第二是改革农地制度来支撑农业转型,这牵涉农地的经营制度和农业的组织制度;第三是改革宅基地制度来支撑村庄再造,打破成员权无偿分配,承认宅基地的财产权可交易,打破村庄的边界。

村庄形态的变化,无论是死还是活,都需要推进宅基地改革。

(来源:财新网)。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乡土资源和深厚乡土文化的国家。

乡土中国作为一门研究领域,旨在揭示中国乡土的独特性以及其中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乡土中国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领域。

一、乡土中国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地域上具有独特历史、地理、文化特征的乡村地区。

乡土中国的研究对象包括村庄建筑、农田、传统农耕方法、祭祀习俗、民间艺术以及地方文化等。

二、乡土中国的历史渊源乡土中国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时候,中国的社会以农耕为基础,人们生活在乡村,形成了丰富的乡土文化。

随着历史的变迁,乡土中国的研究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三、乡土中国的地理特征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多样。

乡土中国的地理特征包括山川河流、土地利用、气候环境等。

这些地理特征对乡土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乡土中国的文化表现乡土中国的文化表现在民间艺术、民俗习惯、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方面。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表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丰富性。

五、乡土中国的实践价值乡土中国的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乡土中国,可以促进乡村振兴、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的发展。

六、乡土中国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虽然乡土中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乡村人口减少、传统文化传承断代、乡村面临城市化冲击等问题。

未来,乡土中国的发展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深入挖掘乡土资源的价值,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乡土中国作为一门研究领域,涵盖了广泛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乡土中国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中国的乡土资源和乡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中国”正在取代“乡土中国”
摘要
未来村庄的分化加剧,村落的活化与衰落并存。

相当部分村庄由于农二代的归宿去村化趋向以及农三代的完全城市化,会使多数村庄进一步衰落。

还有一类村庄会在新的城乡关系中复活甚至兴旺,其中部分村庄会随着城市扩展直接融入城市,有一批村庄可能成为连接城乡的“驿站”,还有一些村庄则因为自身具有的独特性加上人力资本与企业家的努力而活化,这些村庄或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记忆;或者能够提供地方性、独特性、安全性的产品;或者有好的带头人;或者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等等。

【正文】
2010年代前后,中国的城乡关系发生革命性跃迁。

随着80后及90后成为劳动力迁移主力军,他们沿袭着上一代农民的离土、出村,但是,大多数人却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即便回村的农民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也发生重大变化。

“农二代”的经济和社会行为变化,正在引发乡村的一场历史转型,农民与土地的粘度发生变化,乡村的人地关系、农地权利、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村庄演化、城乡关系
等方方面面呈现新的特征,标志着一个与“乡土中国”不同的“城乡中国”的到来,这一阶段呈现出新的表征。

一、代际革命
在城乡人口迁移中,80后、90后已经成为主力军。

他们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呈现显著的代际分别,甚至具有不可逆性,成为引领中国城乡关系变革的重要力量。

他们保留着农民身份,但已不再务农。

农二代差不多进入劳动年龄就开始离开家乡,他们的初次外出务工平均年龄为21.7岁,与农业和土地的关系疏离,每年平均在外时间达9个月,不像他们的上一辈那样农忙时回家打理农事,他们之中87.3%的人没有从事过任何农业生产劳动,平均每年花费在农业活动的时间仅0.7个月。

他们在城市的就业正在将擅长的建筑业抛弃,仅有10%左右还从事这一行当,而是主要从事更为正式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两者各超过40%,从事机关、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也在增加,还有部分开始选择自营劳动或作为雇主生产经营。

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15年,90后更高达9.79年,他们在城里也获得了比农一代更多的工作技能培训,人力资本的提高更有利于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

他们迁移的距离离家乡更远,跨省流动、前往东部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务工经商是他们的主要选择。

他们既看重在外挣钱,也在乎家庭团聚和孩子教育,2003年以来,举家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和占比不断增长,2014年达到21.27%。

很大比例的家庭将孩子带在身边,在流入地接受教育到初中程度,高中期间由父母一方回县城陪读,直到孩子完成高考。

他们的生活方式基本城市化,农二代在城市的消费方式已经与城市同龄人趋同,乐于通过商场、公园等城市公共设施从事休闲娱乐活动,在外面挣得的收入70%在城市消费。

他们不像农一代有钱就在农村盖房,而是选择将积累的资本在本地的县城和城镇买房,显示出将未来“落叶归根”于城而非村的倾向,2016年农民工购房占农民工总数的17.8%,其中购买商品房的为16.5%。

农二代购房意愿比本地农业户籍居民高出很多。

他们融入城市的意愿很强,农二代在工作地社保享有比例显著高于农一代,但是由于城乡之间的那堵墙的隔离,他们对不被城市接纳的感受更强。

他们与乡村的情感联结渐行渐远,不少人在春节返乡时住在县城或乡镇的酒店,再开车回到村里,经过短暂停留后又回城。

农二代的“出村不回村”,正在令乡土变“故
土”,传统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礼治秩序、非正式规则等正面临严重冲击与挑战。

二、农业发展方式的历史转型
由于人口迁移,尤其是代际变化,农业劳动机会成本上升,农业发展模式发生历史性转折。

一是传统均质小农异质化。

到2012年时,纯农业户占18.28%,非农业户占15.93%,农业兼业户占30.07%,非农兼业户占35.72%。

二是在农业投入上机械替代劳动。

农业同非农业用工竞争加剧,劳动力价格上涨,农作物劳动投入成本上升,1999-2015年间,主要作物用工成本上升、亩均用工减少,农民采取减少劳动力投入、增加机械和资本投入的策略,带来各类农业机械使用量每年6%左右的快速增长。

三是农地经营制度变迁。

土地流转加快,2003年东、中、西部土地流转率分别为9%、11.6%和3.86%,到2013年时分别达到26%、31%和20%,2015年时的农户承包地流转率达到33.29%,流转承包地规模4.47亿亩,是2010年的2.39倍。

土地经营规模有所扩大,农户户均耕地在2004-2012年间由7.88亩增加到8.23亩;劳均耕地面积2010-2016年间由6.54亩增加到9.42亩。

农地流转在转包和出租为主的基础上出现股份合作、转让等形式。

四是农业发展动能发生变化,2003年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其增速远远超过土地生产率。

2000-2012年间,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46%,农业人均产值年增长率高达14.11%,同期亩均产量年增长率只有1.73%。

长期依靠高劳动投入提高土地单产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正在转向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五是农业功能与形态发生变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在2010年以后增长极其迅速,游客数量从2008年3亿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4亿人次,2011年跃升至6亿人次,并在2014年、2015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分别达到了12亿和22亿人次。

三、乡村分化成不可逆之势
伴随城市化进程,中国的村庄缩减势成必然。

1985年时全国行政村数量为94.1万个,到2016年时减少到52.6万个;全国自然村数量从1990年的377万个降到2016年的261万个;1997年时全国村民小组共535.8万个,到2016年时减少到447.8万个。

未来的村庄数量还会进一步减少,一方面是因为农作方式变化带来村落与耕作半径扩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村落人口减少后公共服务的供给需要适度规模。

与此
同时发生的是村庄的分化加剧,村落的活化与衰落并存。

相当部分村庄由于农二代的归宿去村化趋向以及农三代的完全城市化,会使多数村庄进一步衰落。

还有一类村庄会在新的城乡关系中复活甚至兴旺,其中部分村庄会随着城市扩展直接融入城市,有一批村庄可能成为连接城乡的“驿站”,还有一些村庄则因为自身具有的独特性加上人力资本与企业家的努力而活化,这些村庄或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记忆;或者能够提供地方性、独特性、安全性的产品;或者有好的带头人;或者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等等。

三是乡村制度与治理的大变局。

随着乡村经济活动与社会关系的变化,维系乡村社会的血缘、地缘以及人情关系发生变味、趋于淡漠,村民的集体意识减低,村庄共同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降低。

代际革命带来的村里人成为陌生人,礼治秩序让位于经济权力的主宰,村庄治理结构、规则与秩序正在和进一步演化与变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