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教案
1. 解释概念:间歇脉、短绌脉、
达标检测 2.高热病员退热期提示出现循环衰竭的症状是( )
( 5 分钟) A.皮肤苍白、寒战 C.大量出汗,疲乏无力
B.脉搏细速,四肢湿冷,出汗 D.脉搏增快,面部潮红
布置预习 1、正常脉搏的评估 ( 2 分钟) 2、正常呼吸的评估
课后记
对体温的观察同学们在生活中也有体会,并不陌生,但要想正 确评估并能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就需要认真的观察并熟练掌握 并能灵活应用
分为测腋温法、测口温法和测肛温法 (五)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1、体温计的消毒 2、体温计的检测 相差 0.2℃以上或体温计有裂痕,即不能使用。
三、课堂小结
见首页
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五、布置预习(指出具体要求)
4
板书设计
主板书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体温过高
1、原因
2、发热过程
3、临床分度
4、常见热型
5、体温过高的护理
(二)体温过低
1、原因
2、体温过低的护理
三、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四、体温的测量方法
五、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副板书
5
2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及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利用设疑的方式,同学们有过体温高的时候吗? 知道体温的变化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进入本次课内容
二、学习新课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指 T P R BP (板书)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指机体内部的温度,相对恒定
F=C×9/5+发热程度的划分
达标教学
( 80 分钟)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课件
指导治疗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体温 变化来制定或调整治疗方 案。
监测病情
观察体温变化可以监测病 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为 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02
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水银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清洁体温计
使用前先将水银体温计用肥皂 水清洗干净,然后用棉球擦干
。
准备测量
让患者排空腋窝,然后将水银 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 ,放在腋下夹紧,保持5-10分 钟。
06
总结与建议
总结体温观察与护理的重要性
01
体温是评估个体健康状况的重要 指标之一,通过观察和记录体温 ,可以及时发现疾病或不适症状 ,为后续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02
正确的体温护理有助于降低体温 异常对人体的影响,缓解不适症 状,促进康复。
对家庭护理的建议
定期测量体温
家长应定期测量宝宝的体温,了解宝宝的体温变化情况。
性别
女性基础体温略高于男性,但波动范 围基本相同。
04
体温观察与护理
高热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物理降温
使用湿毛巾敷额头、温水擦浴 等方法降低体温。
多喝水
高热时身体容易脱水,应鼓励 患者多喝水补充体液。
监测体温
定时监测体温,观察体温变化 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休息
高热时应卧床休息,避免过度 劳累。
消毒处理
用酒精棉球擦拭感应头 和显示屏表面,然后放
入清洁盒内保存。
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避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
记录体温变化
如剧烈运动、进食、冷热饮等,应在 测量前让患者休息30分钟以上,避免 影响测量结果。
在测量体温的同时,应记录患者的病 情变化和症状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异 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 体温观察的重要性 • 正常体温范围及影响因素 • 体温的观察方法 • 异常体温的护理 • 体温观察的注意事项
目录
01
体温观察的重要性
对病情的判断
01
体温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观察体温的变化,可以初 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 况。
02
高烧或持续低热可能是某些疾病 的征兆,如感冒、肺炎等,观察 体温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 潜在疾病。
04
异常体温的护理
高热护理
总结词
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C,需要采取紧急护理措施。
详细描述
高热时,应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如用湿毛巾敷额头、解开衣物、保持室内通风 等,以降低体温。同时,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保持身体舒适。如果高热 持续不退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
低热护理
总结词
低热是指体温在37.5°C至38°C之间,一般不需要特殊护理。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腋测法是将体温计放在腋窝深处,紧贴皮肤,测量腋下温 度。测量前应保持腋窝干燥,避免穿着过厚或手臂活动等 影响测量结果的行为。测量时,将体温计放在腋窝深处, 紧贴皮肤,用毛巾等物品固定体温计,测量时间为5-10分 钟。腋测法的优点是测量结果较为准确,但需注意保持腋 窝干燥,避免汗液影响测量结果。
对护理效果的评估
通过观察体温的变化,可以评估护理 措施的效果,如物理降温、药物治疗 等是否有效。
如果护理措施得当,体温应逐渐恢复 正常;如果体温持续异常或反复波动 ,可能提示护理措施需要调整或存在 其他问题。
对治疗方案的调整
观察体温的变化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如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等。
VS
详细描述
口测法是将体温计放在舌下热窝处,测量 口腔温度。测量前应保持口腔干燥,避免 进食、饮水或吸烟等影响测量结果的行为 。测量时,将体温计放在舌下热窝处,闭 嘴用鼻呼吸,测量时间为3-5分钟。口测 法的优点是测量速度快,操作简便,但需 注意避免咬破体温计。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课件
结合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连续监 测、数据自动上传和异常体温报 警功能,方便远程监控。
远程体温监测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
通过无线方式将体温数据传输至终端 设备,便于医护人员实时掌握患者体 温情况。
数据分析与预警系统
对收集到的体温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及时发现异常体温,为防控措施提 供依据。
个性化护理方案
详细描述
护理发热患者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注意保暖和休息等措施。同时,应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冰敷等。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03
护理措施
高热护理
01
02
03
04
高热定义
体温超过39°C,需采取降温 措施。
物理降温
使用冰袋、冰贴等物品,降低 患者体温。
药物降温
遵医嘱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等。
补充水分
高热时患者容易出汗,需及时 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低温护理
增加衣物
给患者穿上足够厚 的衣服,保持体温 。
热水袋保暖
可将热水袋放在患 者的身体周围,提 高体温。
低温定义
体温低于36°C,需 采取保暖措施。
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避免患者受凉。
详细描述
在观察体温的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 其他症状,如寒战、出汗、呼吸急促、脉搏 加快等。这些症状可能与体温异常相关,并 提示可能的病因或病情变化。因此,综合观 察和记录这些伴随症状对于准确评估患者的 状况和制定护理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05
体温观察的发展趋势
新型体温计的应用
红外线体温计
利用红外线技术测量体温,具有 非接触、快速测量的优点,适用 于大规模人群筛查。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护理学基础课件)
(二)体温过低
定义: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体温低于 35℃以下称体温过低。 1、原因:
散热过多 产热减少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成熟:
(二)体温过低
2、分期: 轻度 32-35℃ ; 中度 30-32℃ ; 重度 <30℃ ,瞳孔散大,对光反消失 致死温度 <25℃
3、症状:发抖,心跳、呼吸减慢,血压下降, 皮肤苍白冰冷,躁动不安,嗜睡,意识紊乱, 昏迷。
(4)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体温在24小时中变化不 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感冒、癌性发热等。
临床常见热型
(5)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升高至39℃以上,持 续数日又逐渐降至正常,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称波状热。常 见于布氏杆菌病。
(6)回归热(relapsing fever):体温急骤上升达39℃以上, 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出现高热,如此有规律的交替出 现,称为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2、发热过程及症状
分为三个阶段:
特点
表现
①体温上升期 产热>散热,体温
上升。
皮肤苍白、干 燥,畏寒、 寒战(骤升、渐升)
②高热持续期
产热≈散热,体温维持 在较高水平
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 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尿量 减少
③退热期
散热>产热,体温 下降
大量出汗、皮肤潮湿、皮肤温 度降低(渐退、骤退)
3、体温过低病人的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小时1次 (2) 保暖:室温、保暖、暖箱 (3)尽快去除病因,做好抢救准备 (4)给与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 质,以补充高热的消耗,提高机体的抵 抗力
四、体温的测量
生命体征观察与护理体温
正常体温
部位 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
口温 肛温 腋温
37℃ 37.5℃ 36.5℃
36.3~37.2℃ 36.5~37.7℃ 36.0~37.0℃
第7页/共35页
影响体温的因素: 时间、年龄 性别、饮食 运动、情绪
第8页/共35页
二、异常体温--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 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 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 性体温升高 。
判断标准: 腋温>37℃,口温>37.5℃或一 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 。
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第9页/共35页
体温过高的临床分度*
——————————
分度
温度范围
——————————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
41℃以上
——————————
第10页/共35页
体温过高的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
表现:骤升、渐升,畏寒、皮肤苍白、无汗。 护理:保暖、给予热饮
2、高热持续期
表现: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快、深 护理:对因,物理或药物降温
3、退热期
表现:皮肤温度降低、出汗 护理:及时更换衣被、保暖,密切观察病情
第11页/共35页
发热型态*
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
1.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 2. 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 3.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4.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第12页/共35页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体温的观察及护理主讲人:张晓含地点:护士站一.概念:一般指人体内部(胸腔`腹腔`中枢神经)的温度,又称体核温度。
二.体温的相对恒定取决于产热(以化学方式,主要器官内脏安静骨骼肌运动散热辐射传导体标温度>外界气温对流蒸发--------体表温度<外界温度㈠正常体温:临床通常以测量口腔,腋下和直肠的温度为标准。
(直肠最接近于人体深部温度)1、正常范围口温 36.3℃—37.2℃腋温 36.0℃—37.0℃肛温 36.5℃—37.7℃2、体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受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波动不超过0.5℃—1.0℃影响的生理因素:①昼夜差异清晨2—6时最低,下午14—20时最高②年龄一般儿童的体温略高于成人,老年人偏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易受环境影响。
③性别一般女性的基础体温高于同龄男性,约高0.3℃,月经来潮下降约0.2℃--0.3℃,后期处于最低,排卵日最低。
④环境⑤活动活动使骨骼肌强烈收缩,产热增加,体温升高,因此临床测量体温应在安静状态下。
⑥药物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而降低体温,所以麻醉手术或术后应注意病人保暖。
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都会对体温产生影响。
㈡异常体温1.体温过高(1)概念:又称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2.程度诊断低热 37.3℃--38℃(以口腔温度为例)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 41℃以上3.发热的过程a.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疲乏不适,有时伴寒战。
b.高热持续期表现: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皮肤干燥,R加深加快,心率增快,头痛头晕甚至昏厥,谵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c.退热期(散热>产热)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骤退:指体温急剧下降,大量出汗而丧失大量汗液,对于年老体弱和心血管病人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
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体温
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体温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和血压等指标。
在医疗护理中,观察和护理这些生命体征对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以及调整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体温是人体内部组织与环境之间热量交换的结果,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体温的正常范围为36℃-37.5℃。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体温:在观察体温时,应选择适当的测温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口腔测温、腋窝测温、耳温和肛温等,选择方法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判断。
在测温之前,应确保患者休息好,避免食物、饮水、咖啡因等因素的干扰。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消毒的测温仪器,以防止交叉感染。
观察期间应及时记录并记下体温数值。
2.分析体温变化:体温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
持续升高的体温可能表明炎症或感染的存在,而持续降低的体温可能与一些疾病如中毒、休克等有关。
因此,在观察体温变化时,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其他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3.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体温变化,可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来维持或调节体温。
当体温升高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冷敷、冰袋等来散热;也可以给予药物如退热药物以降低体温。
当体温降低时,可以采取保暖措施,如给予保暖毯、调整室温等。
在采取护理措施时,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反应,避免过度降温或升温。
4.监测热量摄入和消耗:体温的维持还与热量摄入和消耗有关。
患者需要获得足够的热量来维持正常的体温。
因此,要观察患者的饮食摄入情况,确保其获得足够的营养。
此外,要注意监测患者的代谢情况,避免过度消耗热量,如在高热状态下,患者可能出现代谢亢进,需要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等。
综上所述,观察和护理体温是医疗护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体温的观察和护理,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因此,医护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对体温观察和护理的重视,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
体温护理知识点总结初中
体温护理知识点总结初中体温是人体内部环境的一种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人体的代谢活动和自身调节能力。
正确的体温护理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促进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体温护理的知识点总结:一、体温的测量1. 体温测量的方法:体温可以通过口腔、腋下、肛门、耳道等部位进行测量,其中口腔和腋下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在选择测量部位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选取适合的方法。
2. 测量体温的时间:体温的测量时间一般是在早晨起床后,尽量在进食、活动等因素干扰下,获得准确的体温值。
3. 使用体温计的注意事项:在使用体温计时,要注意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体温计的使用方法要正确,并且要根据使用的体温计类型来进行操作。
二、体温的变化1. 正常体温范围:正常人体的体温范围一般在36.5℃~37.2℃之间,但因人体体温的生理波动性很大,所以个体之间会有一定的差异。
2. 体温的生理变化:人体的体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温度、代谢活动、情绪状态等,所以在不同的情况下,体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
三、体温异常的处理1. 发热: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是由感染、炎症、中暑、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的,需要及时处理。
2. 降温:降温是指体温过高,需要通过冷敷、降温药物等手段进行降温处理。
3. 低体温:低体温是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环境、代谢、疾病等原因引起的,需要及时加强保暖,保持体温稳定。
四、体温护理的注意事项1. 保持环境温度适宜:要保持居室温度适宜,避免受凉或者过热。
2. 合理饮食:要保证合理的饮食营养,避免暴饮暴食或者挑食,保持身体的健康状况。
3. 调整作息时间: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或者睡眠不足,保持身体的代谢和调节功能。
4. 加强体育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代谢和免疫能力,有利于体温的稳定。
5. 注意保暖:在寒冷环境下,要加强保暖措施,避免受凉引起体温的下降。
以上是体温护理的知识点总结,正确的体温护理有助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促进健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疗常识培训 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28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1、物质代谢的改变
❖ 糖代谢:糖分解代谢↑,血糖↑ ,乳酸↑ ❖ 脂肪代谢:脂肪分解↑,脂肪贮备↓,酮症、消瘦 ❖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 ❖ 维生素代谢: 消耗增多;特别是维生素B和C。 ❖ 水、电解质代谢:体温上升期: 尿量明显减少。
高热持续期: 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 体温下降期: 尿量恢复、大量出汗。
温升高。
情绪: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体温升高。
昼夜: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最高。实验表明 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很 可能是生物节律 的控制中心。
药物:如麻醉药物会使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
体
生理性体温
温
升 高 的
病理性体温
发热 多数病人
(体温 = gt; 调定点)
? 发热和过热的区别在哪
过热 发热 (hyperthermia)
(fever)
病因 无致热原
(产热↑、散热↓、中枢损伤)
发病 机制
调定点无变化
(被动性体温↑)
有致热原
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
效应 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 体温可较高,有热限
防治 原则
物理降温
对抗致热原
• 发热的定义:
• 发热(Fever)——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 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时的 病理过程称为发热。
正常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
T > 37℃
POAH
传入N
37℃
T<37℃
传出N
散热
(汗腺、皮肤血管、呼吸)
传出N
产热
(骨骼肌、肝、甲状腺)
体温的观察与照顾教案
体温的观察与照顾教案引言。
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观察和照顾体温,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一些健康问题。
因此,对于体温的观察与照顾,我们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介绍体温的相关知识,并提供一份体温的观察与照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关注和照顾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一、体温的基本知识。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F)来表示。
正常人的体温范围在36.5℃至37.2℃之间,但也会因个体差异、环境和时间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体温的升高或降低都可能是身体出现问题的信号,因此我们需要及时观察和照顾体温的变化。
二、体温的观察。
1. 观察体温的方法。
观察体温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口温度计、耳温枪和额温枪。
口温度计是最常用的方法,使用时应将温度计放入口中,保持3分钟左右,然后读取温度。
耳温枪和额温枪则是通过测量耳朵和额头的温度来获取体温数据。
在使用这些方法时,需要按照说明书上的指导进行操作,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2. 观察体温的时间。
体温的观察时间应该选择在早晨醒来后、中午和晚上睡前三个时间点进行,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体温的变化情况。
特别是对于有体温异常症状的人群,应该每天固定时间进行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 观察体温的注意事项。
在观察体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环境要安静舒适,避免外界干扰影响测量结果;(2)测量体温的部位应该是干燥清洁的,避免出现误差;(3)对于口温度计的使用,应该在使用前和使用后进行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三、体温的照顾。
1. 体温升高的处理。
当体温升高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降温。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处理:(1)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2)物理降温,如擦浴、冷敷等;(3)保持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
2. 体温降低的处理。
当体温降低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暖。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处理:(1)穿着保暖,增加衣物层次,选择保暖性能好的衣物;(2)保持室温,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受凉;(3)饮食调理,多摄入一些热量高的食物,如姜汤、红糖水等。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教学说课
教学设计与反思
2分钟
布置作业
10分钟
总结测试
70分钟
任务实施
5分钟
任务引入
2分钟 检查预习 1分钟 组织教学
教学设计与反思
任务引入
任务实施 总结测试
布置作业
预习体温的产生及调节机制
提问
教学设计与反思
任务引入
任务实施 总结测试
布置作业
设置情境,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冷”
任务1:评估王同学病情, 提出护理问题。
综合性 评价
教学反思
以学生为主体 重难点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 激励、唤醒和鼓励!
——第斯多惠
谢谢各位评委
任务2:实施护理措施。
任务3:判断王同学的热型。
教学设计
任务引入
总结测试
突破难点:体温的测量 任务1:评估病情-测量体温
布置作业 边讲边演示
角色扮演 图片展示
教学设计
任务引入
总结测试
突破难点:体温的测量 任务1:评估病情-测量体温 模拟病房分组练习
布置作业 实践教学
小组合作
反思讨论
教学设计
任务引入
小儿:2-3CM
酒精擦浴 波状热、回归热
通过新知识的回顾,总结本课教学内容,提升知识点
教学设计
任务引入
布置作业
以问题为中心 分组讨论
病例讨论
患者李某,女,38岁,持续高热1周, 体温持续在39.0-40.0℃,以发热待查与上午 8时收入院。入院时体温40℃,脉搏110次/分 钟,血压120/80mmHg,神志清楚,面色潮红, 口唇干裂,食欲不振。上午8:20给与退热剂 后,体温降至38.9℃,下午2:00体温升至 39.8℃,大量出汗,口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体
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寒战和鸡皮疙瘩
温
上
关系:调定点上移,体温<调定点
升
期
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2. 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表现:皮肤灼热、颜面潮红、口唇干燥 、头痛
高 热
三、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一)体温过高
又称发热(fever),由于各种原因使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 超过正常范围。
要素一:病因 要素二:作用部位 要素三:作用结果
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3℃,可称为发热。
(一)体温过高
1. 发热的程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 41℃以上
心理护理
1. 体温上升期:了解心理反应,给予精神安慰 2. 高热持续期:解除身心不适,满足合理要求 3. 退热期:清洁卫生,补充营养
四、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 1. 玻璃汞柱式体温计
价格便宜,可重复性好, 破碎容易产生汞污染。
无汞玻璃体温计
四、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 2. 电子(数字)体温计
降温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体温>39℃,颈部、腋下、腘窝、腹股沟处放置冰袋、冷毛巾等 (局部冷疗);
体温>39.5℃,温水或乙醇擦浴(全身冷疗)。 采用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量体温。
补充营养和水分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多饮水,每日以2500~3000ml为宜。 不能进食的病人,遵医嘱给予鼻饲或静脉输液。
将全部体温计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已 测好的40℃水中,3分钟后取出检视,凡误差在0.2℃以上、玻 璃棒有裂缝、水银自行下降等,则不能再使用。
促进病人舒适
1. 高热者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适当休息。 2. 口腔护理:晨起、餐后、睡前,防止口腔感染。 3.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衣服、床单,防止压力性损伤。 4. 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30分钟。 5. 高热病人可能会出现谵妄、高热、惊厥不安,应注意防止坠床、舌 咬伤等。
3. 常见热型
(2)弛张热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温差 可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严重化脓性疾病等。
3. 常见热型
(3)间歇热 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 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 再次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 出现。 多见于疟疾等。
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地测量和记录生命体征,并对生命体征异常病人给予相应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
情感目标
具有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具有慎独精神,操作规范、数值准确、关心病人。
PA R T
ONE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案例导入
李明,男性,25岁,下午放学后和同学相约打篮球,回家的路上突遇 大雨,当晚出现寒战、发热,自觉全身肌肉酸痛,右胸疼痛,深呼吸时加 重,以发热待查入院。入院腋温39.5℃,入院后体温持续在39~40℃,24h波 动不超过1℃,持续6d不退。
请问:
1. 该病人为哪种热型?
2.针对该病人的情况,护士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体温:体核温度 人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温度。 特点:相对稳定,较皮肤温度高。 ➢ 皮肤温度:体表温度 ➢ 特点:常受环境温度和衣着厚薄的影响,
稳定性差,低于体核温度。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一)体温的产生 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而产生。 ✓50%以上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 ✓剩余贮存于三磷酸腺苷(ATP)内,供机体利用,最终转化为
读数直观,测温准确, 灵敏度高,使用方便。
四、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 3. 红外线测温仪 4. 可弃式化学体温计
四、体温的测量
(二)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1. 体温计的消毒(玻璃汞柱式体温计) 常用的消毒液有75%乙醇、1%过氧乙酸、0.5%碘伏等 。
四、体温的测量
(二)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2. 体温计的检查
(一)正常体温 1.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换算公式)
℉=℃×9/5+32 ℃=(℉-32)×5/9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一)正常体温 2. 成人正常体温平均值及波动范围
(二)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影响因素
昼夜
24h周期波动, 2~6am最低, 1~6pm最高。
年龄
性别
运动或 劳动
药物
麻醉药物
头晕、呼吸、脉搏加快
持 续
关系:体温=上升的调定点
期
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2. 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高 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热 持
关系:调定点回降,体温>调定点
续 期
特点:散热>产热,体温下降至正常水平
3. 常见热型
(1)稽留热 体温维持在39℃~40℃以上,持续数天或 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 多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热能散发到体外。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二)产热与散热
肝脏和骨骼肌
产热
化学方式 食物氧化 骨骼肌运动
体温
皮肤、呼吸、排泄
散热
物理方式 辐射、传导 对流、蒸发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三)体温的调节 生理性(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调节。
产热
散热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行为性调节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张媛
什么是生命体征? 人体有几大生命体征?
01 体温
目
录
02 脉搏
CONTENTS
03 呼吸
04 血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生命体征的正常值、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异常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措施;熟悉生命体征 的生理性变化,体温计和血压计的种类及构造;了解与生命体征有关的解剖和生理知识。
3. 常见热型
(4)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规律,持续时间不等。 多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4. 发热病人的护理
病情观察
降温
补充营养和水分
促进病人舒适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病情观察
1. 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病人q4h,待体温恢复 正常3d后,改为每日2次。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同时观察呼吸、脉搏和 血压的变化。 2. 注意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与血常规变化(发热原因及诱因是否消除)。 3. 观察末梢循环与尿液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发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