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古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件(含说课)(共24张PPT)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意朗读的 节奏和语气
学生活动一:
莲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
君 子
1 在先秦典籍中,常指君王之子,强调地位的
崇高。
2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与“小
我想要像莲一样高洁、正 为
直、单纯、雅致。
什
我想要成为莲一样的君子, 么
在污浊的世间独立,永远保 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爱 莲 ?
托物言志
学生探究三:
作者如此爱莲,文中提到牡丹和菊花有何用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衬 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松菊犹存 秋菊盈园 秋菊有佳色
总之,语文教学要在每个环节上做 扎实,无论在哪个学段上都要本着:练 好字、读好书、写好文章、练好口才 这四大块进行,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 心素养。
感聆 谢听爱
莲 说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荷
花
爱莲说
周敦颐
fán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
读
yū
zhuó
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出 喜
màn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xiè
爱
不可亵玩焉。
之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
情
yī
xiǎn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
说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 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句, 熟读成诵。 2、以读促悟,在朗读赏析 的过程中,把握衬托和托物 言志的写法。 3、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 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 高雅脱俗的情怀。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16课 短文两篇 爱莲说 优秀课件
陈 宪 不 章 蔓 中不《 茂 通 我 枝 如即外体叔 公莲直本爱 方花用真莲 是花乃,》 爱即神 花我。 人, 。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 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菊
牡丹 陶渊明独爱
世人甚爱
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 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 它们?
菊
秋季开花,迎寒斗 霜,清高避世
牡丹
花色艳丽,雍容 华贵
为了起衬托作用
3、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 “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 人呢?
菊
隐逸者
牡丹
富贵者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借莲高洁的形象寄寓了自 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的节操。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 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 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 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 保持清白和正直的品德。
1、《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北宋时著名的(
)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 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 ) 和( )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 三种人:( )、( )、( )。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
仿照文中借助莲花的特性寄寓精神追 求的写法,选择某花或某物,写一段 “爱 说”。
知音晓义:
蕃 淤泥 fá n yū 涟 亵 濯 liá n xiè 鲜有闻 zhuó xiǎn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古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古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古文两篇》课文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古文两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陋室铭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问题归纳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 短文两篇 知识盘点
16 短文两篇一、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
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二、重点字词1.重点字案牍.(du)西蜀.(shu)鸿儒.(ru)陋.室铭.(lou ming)调.素琴(tiao)惟.吾德馨.(wei xin)甚蕃.(fán)淤.泥(yū)亵.玩(xiè)濯.清涟(zhuó)隐逸.(yì)鲜.有闻(xiān)不蔓.不枝(màn)2.词语解释(1)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灵异)○3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混乱)○4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5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6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显得清幽)(2)古今异义○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2惟吾德馨(古义:美好,品德高尚/今义:芳香)(5)特殊句式(1)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于”)(2)倒装句○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即“有何陋”)○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宾语前置句,“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分别是“爱菊”“爱莲”“爱牡丹”的倒装,“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3)判断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三、结构层次四、主题思想《陋室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以及室中来往人物、日常生活情景的叙述,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然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
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
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
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
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
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
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
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
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2.积累文言词句,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请学生课前仔细阅读预习资料。
一、导入课文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教师进行订正。
四、精读课文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古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主课件配套教案
16 古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配套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和能力目标:1.累积一些文言字词。
2.认识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足领会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类情怀产生的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增强朗诵训练,提升朗诵能力。
2.掌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目标:1.学习《陋室铭》,感觉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味,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的生活态度,感受其文雅脱俗的情怀。
教课重点: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指引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赏识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课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话中有话;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文,拥有哪些美好质量的人材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托手法的运用。
教法学法:朗诵法,串讲伐,合作研究法,练习法。
教课课时:两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重点: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诵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感情;整体感知文意,侧重赏识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唐)二、作者、背景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诗人,哲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此后的中唐期间,关怀社会现实,伤时感事。
作品背景:作者因参加政治改革运动冒犯当朝显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宅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什么叫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戒备自己或许称述善事的文字,此后成为一种文体。
这类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三、检查预习读准以下字音: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hóng r ú案牍dú西蜀shǔ铭míng四、朗诵感知朗诵课文,注意节奏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说课课件(共21张PPT)
(六)布置作业
作业一: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 喻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板 书 设 计
托 物 言 志
菊
隐逸者
惜
正 衬
生态环境
莲
君子 爱
体态香气
反 衬
牡丹
富贵者
风度气质
厌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 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
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 直的品德。
爱莲说
分教 析材
《爱莲说》是人 教版七年级(下)第 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 文言文,
在单元教学中,又要求弄清文章 中段与段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 怎样由一物写到另一物。
结合学生实际,在文言文教学
中,让学生还应该重点学习文
学
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
情
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
分
运用 。
析
教
1、理清文章的思想内容。 2、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和作者生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 3、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君子)
莲花具有哪些君子人格?
4、文章除了写莲,还写了菊和牡丹,分析 作者对菊和牡丹的情感态度。
5、作者为什么在写莲花的同时,还要写菊 和牡丹?(从写作技巧方面找原因) (衬托——正衬和反衬)
(五)知识迁移,拓展思考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 渊明为什么独爱菊? 2、“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 京城”,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3、试比较《爱莲说》和《陋室铭》 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并具体说明。
学 3、掌握 “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 方法
反复朗读以至 成诵,培养学生自 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短文两篇 课 件 (共38张PPT)
理清课文层次
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惟吾德馨” ; 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 牍之劳形” ; 第三层为剩余部分。
研读课文
请在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是写陋室 环境之美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两句诗着重在于哪两个字呢?
绿和青
想一想生活在这样一种景色之中会 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当然不是,还在于陋室中的生活。
刘禹锡都在和哪些人交往?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只和博学之人来往,不结交那些世俗 浅薄之人,可见作者志趣之高雅,品 德之高尚。
除了交友之外,作者还有那些生 活情趣呢?
弹琴,读经。
从“素琴”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联系生活中的琴,可见作者不喜奢 华。
怎样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 案牍之劳形”呢?
金文(铭文)
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检查预习
注音
禹 鸿 馨
y^
儒 锡 牍
r%
h5ng x~n
x~ d%
试读课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 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 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 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 /之有?
想一想:这三个句子作者用不同语气 来表达,其中有什么道理?
第一句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不 多,语气比较平稳,所以用陈述。第二 句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用问句 形式加强语气。第三句是说爱牡丹的人 很多,言下之意是说世上追求富贵的人 多,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当时不正世风的 批判,感情强烈,所以要用感叹语气。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陋室铭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问题归纳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古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4
一. 教材分析《陋室铭》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的一篇古文,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刘禹锡。
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居住的陋室,表达了他高洁傲岸的品格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用典自然,语言流畅,富含深意,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于古文的理解和感悟还需要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古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品格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难点:感悟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通过描述陋室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品格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思考、表达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译文、相关资料等;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复习旧知识等方式进行导入。
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韵律。
然后教师呈现课文译文,学生对照原文,理解课文内容。
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古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7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古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陋室铭》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的两篇古文之一,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
本文以作者自己的陋室为题材,通过赞美陋室抒发了自己高洁傲岸的品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古文的基本句式、词汇和语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哲理和深远的意境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文本,品味语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品格,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2.难点:领悟作者的哲理,体会作者的品格,欣赏古文的优美语言。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情感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文本的韵味。
3.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等。
2.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堂练习:准备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王羲之的画像,简介作者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房子才能称为‘陋室’?”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味。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解题: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2.课外延伸:
(1)背诵默写课文。
(2)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2.课外延伸:
(1)背诵默写课文。
(2)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一、莲花欣赏,交流导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带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古文两篇》知识点
陋室铭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注释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注释
予:我。
独:只,仅仅。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濯:洗。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益:更加。
植:立。
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助词。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但不可以贴近玩弄。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三、课文翻译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注释
之:的。
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译文:水上、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天下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故事背景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古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运用对偶写交往人物,以交往人物的才高德美来衬托室主人的德才兼备,从而证明陋室不陋。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室中生活,以室主人的情趣之雅证明“陋室”不陋。前一句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后一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的羁绊。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问题归纳
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3.叹词“噫”有何深刻含义?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噫”是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反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五、课文主题
《爱莲说》中作者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情趣。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古文两篇》课文原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四、问题归纳
1.“晋陶渊明独爱菊”,句中的“独”字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