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课件-第十一讲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课件-第十一讲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 ①吾围于陈蔡之间。
▪ ②百里奚举于市。
▪ 介词“乎”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相同。因而“乎”也可 以用在被动句里 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 ①“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②“志乎古,必遗乎今。”
2021/3/18
6
▪ 2、“为”字被动句: “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 “为”字被动句是古代汉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是用
(一)无形式标志被动句: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例如: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③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这种被动表示法的特点是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
语,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并没有形成真
正表示被动的句式。这种被动表示法一直到现代汉语中还
介词“为(Wéi)”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为”在 句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像现代汉语里的“被”。例如:
▪ ①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 ②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 ③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 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⑤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 “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为”
▪ ①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 能,不耻不见用。
▪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 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④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
▪ 用“见”的被动句式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直接由“见”引 进行为的主动者,这点是和“为”很不相同的。如果需要引 进行为的主动者,只能在动词后面另用“于”的被动句式配 合,行为的主动者出现在“于”的后面。例如: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漢語的被動表示法
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
思考:根據下面的語句討論被動句的特點是什麼?古漢 被動句與現代漢語被動有何不同?
蔓草猶不可除。(《左傳· 鄭伯克段于鄢》) 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韓非子· 五蠹》) 大樓建好了。 雞殺了。
敵人被我們消滅了。 臣被尚書召問。(蔡邕《被收時表》 郤克傷於矢。(《左傳· 鞍之戰》)
6. “被”字句
“被”在文言中常讀pī,用為動詞,表示以下的意思:
(1)“披”的古字(也 有人認為是通假字)
(將軍)被堅執銳。
(2)動詞
蒙受”、“遭受”的意思。
(灌夫)身被數十創,幸有萬金良藥,乃得不死。”
“被數十創”即遭受幾十處 “光被四表。”意思是光芒覆蓋到四海之外。 “下施萬民,萬民被其利。”“被其利”即蒙受到他的恩惠。
3.為+施事者+所+動詞
這種形式是介詞“為”引進施事者和助詞“所”配合 表示被動意義的,構成了“……為……所……”的固定格 式。 楚遂削弱,為秦所輕。(《戰國策· 秦策》) 先即制人,後即為人所制。(《史記· 項羽本紀》)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 (《資治通鑒· 赤壁之戰》) 若屬皆且為所虜。 (《史記· 項羽本紀》)
介詞“乎”的語法功能與介詞“於”相同
萬嘗與莊公戰,獲乎莊公(被莊公所擒獲)。 志乎古,必遺乎今。(被今人所遺棄)。
2.為(wéi) +施事者+動詞
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 五蠹》)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史記· 淮陰侯列傳》)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戰國策· 燕策三》)
一、被動句的特點
被動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是被動關係,即主語是 謂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的被動者和受事者,而 不是主動者和施事者。

《被动式的产生与发展》课件

《被动式的产生与发展》课件
2、“被”字句宾语的类型 A、隶属性宾语 道遇贼,隆以身卫全都尉,遂死于难;青亦被矢贯咽,音声嘶喝。(后汉书) 马被刺脚。(齐民要术) 昔有秦故彦是皇帝之子,当为昔鲁家斗欢,被损落一板齿。不知所在。(敦煌变文集) B、并列性宾语 我出家被他问着佛法,便即杜口无言。(镇州临济慧照禅诗语录)
C、复指性宾语 昔有李子敖,身长三寸二分,带甲头牟,在于野田之中,被呜鹤吞之,犹在鹤嗉中游戏。(敦煌变文集) 呼延灼道:“我被那厮的陷坑捉了我到寨里。”(水浒传) 杨奉言侯成盗其马,被侯成杀了杨奉。(三国志平话) 这厮夜来赤条条地睡在灵宫活里,被我拿了这厮。(水浒传)
第七章 被动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被动式的产生时间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在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直到甲骨金文中也还是这种情况。真正的被动式在先秦是比较少见的,而且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 1980年杨五铭《西周金文被动式简论》正式提出西周金文已有被动式的观点。 1985年唐钰明、周锡 (韦复)《论上古汉语被动式的起源》指出:“先秦汉语被动式的பைடு நூலகம்源,应上溯至商代。商代被动式为数不多、形式单一,于字式是最早出现的形式。”
(二) “吃”字句、“教”字句和“给”字句 1、 “吃(喫、乞)”字式 “喫”的本义是“吃饭”,“吃”是“喫”的俗体 。 某知他吃了人多少言语,正所谓唾其面使其自干者。(大金山西军前合议录) “吃”与不可食的事物名词或不利的事物名词组合表“遭受”或“承受”义。 共你到头,并亦火急离我门前,少时终须吃掴。(敦煌变文集) 黄羊野马捻枪拨,鹿鹿从头喫箭川(穿) (敦煌变文集) 晚唐五代时期, “吃”字后面出现动词。同时产生“吃”字句。
先秦汉语被动式的发展层次分明,呈现着由单一到多样的趋势,“于”字式最早出现,占据优势,其后是“为”字式和“见”字式,最后是各种综合型的被动式以及“被”字式。 ——唐钰明、周锡 《论先秦汉语被动式的发展》,《中国语文》1985、4。

古代汉语判断句被动句ppt课件

古代汉语判断句被动句ppt课件
❖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名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B.以副词“乃”、“即”、“诚”、“必”、 “亦”、“皆” 等帮助表判断。
❖ 主语+副词+谓语+(也)
❖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 温衣美食者,必此家也。(韩非子·六反) ❖ 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荀子·非十二子) ❖ 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廉蔺列传) ❖ 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
广州大学是市属高校。 他不是山东人。
❖ 对比: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元) 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隐元)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4)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先秦:
(1)郑县人有得车轭者,而不知其名,问人曰: “此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俄而复得一, 问人曰:“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a韩,魏之县也。(马帛·战国纵横家书) b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
❖ 来源:
❖ 古汉语判断句中“是”复指前文复杂的谓词性成 分,作判断句的主语。判断动词“是”即由此发 展而来。

第十讲 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第十讲 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原贾生列传)
• 曾子见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论衡〃感虚)
• 时焉被天火烧城。(三国志〃蜀书〃刘焉传)
介词“被”引出行为主动者,放在动词前,始见于
汉代。介词“被”也由动词虚化而来。句式为“被+主动 者+动词”。例如:
• 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 表》) • 亮子被苏峻害。 (世说新语〃方正) •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
在前两种句式的动词前加上“所”,构成句式: “为+主动者+所+动词”和“为+所+动词”。例如:
•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赵军为秦所坑于长平之下。(论衡〃辨崇)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 沮授为操军所执,乃大呼曰:“授不降也,为所执 耳!”(后汉书〃袁绍传)
• 玚、桢各被太祖辟为丞相椽属。(三国志〃魏 书〃王粲传) • 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其国。(隋 书〃西域列传)
也称“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指从句子 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的被动性质的被动句。 句中有某些助动词、助词或介词等作为被动句 的标志,并构成多种句子形式。
1)“于(於)”字句
在动词后加上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即施
动者。句式:动词十于十主动者。例如: •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 •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被字句” “被”直接加在动词前。句式为“被+动词”,始见 于战国后期。助词“被”由动词虚化而来,初有“遭受” 义。例如:
•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也,

第十一讲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第十一讲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第十一讲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什么是被动句
被动句是叙述句的一种类型。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 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分成两大类:
1、 主动句:
“季氏将伐颛臾”
2、 被动句:
“郤克伤于矢”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被动句根据有无表示被动的形式标志分成两大类:无形 式标志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被动句。
(一)无形式标志被动句: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例如:
古人在做正反两方面情况的对比时,就常用这 种方法。例如:
①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②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
木》) ③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运用这种句式,主语并不一定要出现,如上举第
二例:物物而不物于物。
在用“于”的被动句式中,并不是介词“于”本
介词“为(Wéi)”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为”在 句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像现代汉语里的“被”。例如:
①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②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③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⑤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为”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为”后的行为主动者有时也可以不出现,“为” 和“所”连在了一起。例如: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③官军加讨,屡为所败。
4、“见”字被动句: “见+及物动词” 除“为”字外,古代汉语还常用“见”(表被动助动词)
字放在动词之前形成被动句式。例如:
确定主语是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这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古代汉语(上)10被动句PPT课件

古代汉语(上)10被动句PPT课件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史记·老 子韩非列传)
“独”在反问句中主要表达反问语 气,不再有“独自”或“只”意。例如: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 弃寡人乎?(史记·王翦列传)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史 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仅”除了言其少之外,在唐代诗文中 用在数词前还可以言其多,有“几乎”、 “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例 如: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论 语·公冶长)
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 睢蔡泽列传)
2.被动句式
也称“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指 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的被动性 质的被动句。句中有某些助动词、助词 或介词等作为被动句的标志,并构成多 种句子形式。
1)“于(於)”字句 在动词后加上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即施
俱死无益于国,适所以快敌耳。(《三国 志·吴书·孙峻传》注)
“曾”、“尝”在古代汉语中都可当 “曾经”讲,表示事实发生在过去。例如: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剌盎。(史 记·袁盎晁错列传)
至今仍袭旧名,未曾改正。(梦溪笔 谈·辩证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吾 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 阳城下》)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 万人。(韩愈《张中 丞传后叙》)
3)表示各别。有“各、每、别”例如: 各守尔典,以承天休。(尚书·汤诰) 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
痛之也。(说苑·君道) 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后汉书·邓禹传) 王每见之必泣。(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史
例如: 仲尼,日月也。(论语·子张)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

第八章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第八章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 代 汉 语
第八章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被动与被动句式 二、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
一、被动与被动句式
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而不是发出者、施事 者。如: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 这种只有从意义上能理解出其中的被动含义,而 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义的被动 句,被称为“意念被动句”,也叫做“无标志的 被动句”。
4、“被”字句 “被”字被动句式在战国末期已经出现,汉代以 后逐渐增多,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 汉语的最主要被动句式。
构成: 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被”,后来在
“被”之后可以出现主动者。 “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动,后来 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 ②能引入主动者。
“被”是由动词逐步演变、虚化来表示被动含义和 引入主动者的。被动句中的“被”的源头是动词“ 被”,是“蒙受”、“遭受”的意思。如: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货殖列 地少人众, 被水旱之灾。(《史记 。( 传》) 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石矢。(《商君书 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石矢。(《商君书 。( 慎法》) 慎法》
特点:
3、“见”字句 古代汉语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是“见”字句。 构成: 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直接加“见”。 “见”的作用: “见”是副词,本身表达“被”的 意思,即直接表示被动。 ①“见”出现在动词之前。 特点: ②“见”不能引入主动者。 ③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见…… 于”式,引入主动者。 如: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楚辞渔父》)

第2节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第2节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爲”字有時直接放在動詞前面,所引進的 行爲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仍然能形成 被動句式。這點也是和現代漢語的“被” (如“他被打了”)完全相同的。如: 父母宗族,皆爲( )戮沒。(《戰國策 · 燕策》) 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 爲 ( )戮乎?(《鞌之戰》) 爲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爲( )用者,一 章無補。(《論衡· 自紀》)
這種句式當時一般還只出現在一些比較接近 口語的文章中。唐以後,在比較接近口語 的文章和詩詞中,“被”字逐漸代替了其 他表示被動的句式。如: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但傳統的文言文仍然多沿用其他幾種被動句 式。
4 、用“見 + 動詞+ 於 + 主動者”句式表示被動。 例如: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 秋水》) 臣恐見欺 ( 於王 ) 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先絕齊而後責地,則必見欺(於張儀)。 (《史記· 楚世家》)
各例句中的行爲主動者不是由“見”引出的, 而是由“於”引出,位置在“於”的後面。
古人在做正反對比時,常常一句用主動,一 句用被動,表被動的分句就用“於”引出 主動者。如: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 滕文 公上》)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漢書· 項羽傳》)
例一“勞心者”和“勞力者”是主語,但前 者“治人”,是主動者,後者“治於人”, 是被動者。例二“物物”是“支配事物”, “物於物”是“被事物支配”。運用這種 句式,主語不一定要出現,例三就是這樣, “制於人”是“被人所制”。
下面的例子更加典型: 冀復得詞“得”的賓語,是受 事者,在後一分句則是作了動詞“得”的主 語,但表示被“得”,仍是受事者。

文言句式之被动句(课堂PPT)

文言句式之被动句(课堂PPT)
3
被动句及其类型
•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 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 者、施事者。
•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
来表示; •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4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2、而君幸于赵王。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不能容(收留)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 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
24
阅读文段,找出三个被动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 太祖①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 欲面缚首罪②,犹惧不免。冲谓吏曰:“待三日 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 谬为失意,貌有愁 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 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 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 而库吏以啮鞍闻③。太祖 曰:“儿衣在侧,尚 啮,况鞍县④固 柱乎?”一无所问。 【注释】①太祖:曹操。②首罪:自首请罪。下 文的“自归”也有自首的意思。③闻:报告。 让……听到。④县:通“悬”。
句式特点:用“见”“见……于……”表被动。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
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9
翻译下列句子,辨析“见”字含义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 》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府吏见丁宁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7、慈父见背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4、升(毕生)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 板》 5、如姬父为人所杀。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b.见……于……” ——把“见”字和“于”字结合起来运用,
用“见”字表示被动,用“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史记·楚世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韩愈:《进学解》)
“见……于……”式表被动的句子在先秦两汉是常 用的一种句式。六朝以后在口语中逐渐地衰亡下去。 但是在仿古的文言文中经常使用。
10
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敝邑为大国所患。《吕氏春秋·审应览》
以上两例皆出于先秦古籍中,但先秦时,“为……所”式是少的,
汉代以后才大量的出现。后来,逐渐与“被”字句一起取代了“为” 字句、“见”字句和“于”字句等其它被动句式。唐代以后, “为……所”式在口语中逐渐衰亡下去,但在书面语中一直 沿用到现在。 例: 方术不用,为人所疑。《荀子 尧问》
诚令成安君听足下令,若信者亦已为擒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论衡》
9
c.为+施事者+所+动词 例: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剪所戮者也。《史记·项
羽本纪》
(侯)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这种句子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用 “所”帮助表示被动。被动的意味比单用“为” 字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先秦古籍中已有少数此例。
判断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来判别其被动性
(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被动者、受事者)。具体:
①无帮助表示被动的虚词
②动词前往往有能愿动词
③主语不是谓语动词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往往是其承担者、 被动者或受事者
2
例: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 于焉》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庄子·去箧》
3
2、有表示被动的虚词的被动句式:该虚词位于动词 谓语前或后 ①“於(于)”字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引 进施事者
例: 鲁隐公慈而杀於弟。 《汉书 诸葛丰传》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左 传 鞍之战》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
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
例: 代君死而见戮,后人臣无忠其君者矣。《史记 齐世家》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汉书》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 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7
c.东汉后,尤其魏晋南北朝时期,“见”有了新用法, 不再表示被动,用作谓语动词的称代性副词(也有人 认为是助动词),称代说话人自己。 例:
布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后汉书 吕布传》
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南史 江淹传》
加少孤露,母兄见娇,不涉经学,性复疏懒。 嵇康 《与山巨 源绝交书》
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例如“见谅、见笑、 见教、见爱、见怪”等。
8
③“為(为)”字句 a.为+施事者(行为主动者)+动词
例: 止,将为三军获。《左传 襄公十八年》
b.为+动词(也可以看做a 形式中省略了“施事 者” )
例: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起义》
二、古汉语被动表示法
(一)关于“被动” 主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支配对象,这样
的陈述句称为被动句。被动句一般同主动句 在形式上有明显的标志。例如现代汉语中的 被动句多用“被”来表示。
(二)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在形式上比现代汉 语多
1
1、概念上的被动句(也称意念上的被动句或无形 式标志的被动句)
特点是:句子中没有表示被动的虚词,在形式上跟主动 句没有区别,但在意义上又表示了被动的句子,只能通过
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韩愈《圬者王承福传》
4
用“于”引进的被动句,大多可以去掉“于”变成 主动句。古人就常采用这种句式,构成主动和被动对 比的句子。 例: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也邪?《庄子·山木》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 荣辱》
5
②“见”字句 a.在谓语动词前加助动词“见”来表示被动。
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 盗 跖》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 项羽本纪》
11
d.为+所+动词 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嵩将诣州诉理,为所杀。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刘)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三国志·魏 书·武帝纪》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 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12
Hale Waihona Puke 写在最后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3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