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期中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摸着石头过河理论就一直指导者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并让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摸着石头过河的局限性也日益突出。为了应对这一困境,我们不得不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

关键词: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结合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这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一段摘录。

这里,引发我思考的一句话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什么叫做顶层设计?什么又是摸着石头过河?为什么要将他们相结合?这些能在经济学上得到解释吗?基于此,我展开了调查。

首先,什么是摸着石头过河呢?它的文学含义是:一个人想过一条不熟悉的河,在没有前人给出经验、没有船也没有桥等情况下,如何分清这条河哪个地方水深,哪个地方水浅。水深的地方有可能淹死人,而水浅的地方人能够淌水过。在事先不知道这条河详细情况下,就只能以身试水摸索着河里的石头,以较为保守的甚至原始的方法逐步摸清情况并想办法安全涉水。不过这与经济改革有何关系呢?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它提出的背景:在开国之初的经济恢复中,一个难点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也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前进[1]”。

而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就是经济学上的“试错法”。试错法,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信息和知识不完全性、不对称性、不确定性,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和风险,它的决策方式,既是渐进的,也是稳步的,但又是连贯的、连续的;符合“干中学、学中干”(即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成功战术经验[2]。所以,摸着石头过河理论的诞生是很契合当时背景的(当然,这里说明一下,首先提出这一说法的并不是邓小平同志,而是陈云同志)。而且,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我们会发现,这一思想贯穿了新中国建国以来三次重大的经济体制变革。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49 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大体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7 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27年计划经济+8 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2 年)三个阶段[1]。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时,陈云同志于1950 年4月7 日,在政务院第27 次政务会议时指出:物价涨不好,跌亦对生产不好。上月物价跌了15%,对此要先收后放,先少后多,使物价先跌后涨。要摸着石头过河,稳当点好[2]。也就是说,在物价上涨和下跌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取得平抑物价的结局。这一过程由于处理得当,我国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恶性通货膨胀;从1958 年“大跃进”到1960 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里,陈云同志在1961 年3 月6 日-8 日,听取化工部负责人关于基本化学、有机化学、橡胶、医药、国防尖端工业情况的汇报时指出:一件工作的改革,要先进行试验,不能一下就铺开来搞。搞试验要敢想、敢说、敢做,但在具体做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3];而在改革开放时期,摸着石头过河更是被邓小平和陈云同志提起,指导着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点不必多说。

所以,摸着石头过河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背景,并且让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我们一直坚持这一理论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结合“顶层设计”呢?事实上,“摸着石头过河”自身也存在方法上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当前改革步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且更加复杂,这种试探性的改革方法自身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

首先,很明显的一点是:它作为一种试探性的改革策略,存在对“石头”的过于依赖性。“摸着石头过河”强调在“过河”进程中对“石头”的依赖,只有摸到了“石头”,才能顺利踩着“石头”一步一步地向河对岸前进。这种方法在刚刚下河的浅水区是非常有效的,那时过河的人可以通过眼观和脚探的方法很快就能够摸到前面的石头。但是,随着人逐步向河中央前进,河水逐渐变深,水流不断加速,水中的漩涡不断增多,而前进中石头却很难看见并摸到,如果摸不到石头,人可能就过不了河。同样,在改革实践过程中,由于改革初期革故鼎新之事触手可及,改革涉及的利益矛盾和阻力也相对较小,改革者能够很容易就摸到“石头”,各项改革发展工作的推进也很快。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每一项改革涉及的利益矛盾群体越来越多,改革遭遇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改革者要摸到“石头”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改革的突破口越来越难找,工作推进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同时由于“石头”难摸,也可能会出现“摸到了石头却不过河”的现象。这也是在我们的改革步入深水区后,很多重要的改革工作一直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1]《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第十三页,董志凯

[2]《陈云年谱》中,第44页

其次,摸着石头过河事实上是一种零碎的改革策略,缺乏改革的系统设计性和科学规划

性。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和国情,在过去的改革过程中我们推行的以“摸着石头过河”为主要特征的零碎式改革策略,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以“摸到的石头”为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简单的问题先改先试,在推进局部改革发展的同时,由于缺乏合理的改革利益与风险分担机制,从整个社会系统的角度来看也遗留了诸多问题和矛盾。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之初,国内就有学者批评“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规划,提出改革要“有分阶段的实施计划,应有初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哪怕是一个粗糙的方案也比‘摸着石头过河’好”[1]。著名学者吴敬琏早年在谈西部大开发时曾尖锐指出:“西部开发,一定要有规划,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全盘规划,免不了走弯路加大西部开发的成本。”[2]

然而,尽管摸着石头过河的上述局限性,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彻底的放弃这一经济改革的指导理论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目前我们不该彻底抛弃这一指导理论,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去完善,其中的一个选择就是加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在一年前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的,“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必须实现经

济、社会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协调推进。这就必然要求有一个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才能避免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3]。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利益和矛盾相互交织,不从全局出发进行系统的设计和科学的规划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而加强顶层设计则刚好弥补了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一方面的缺乏。从这一点上讲,我们也必须加强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帮助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每一项改革涉及的利益矛盾群体越来越多,改革遭遇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改革者要摸到“石头”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改革的突破口越来越难找,工作推进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摸着石头过河的局限性不断凸显出来。为了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我们停滞不前的困境,我们必须结合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自高端向低端展开的设计方法,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源自顶层,因此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顶层设计具有整体关联性,强调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

联、匹配与有机衔接;顶层设计还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表述简洁明确,设

[1]姜庆湘.一个粗糙的总体改革方案也比“摸着石头过河”好[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7(3):11-12

[2]吴敬琏.西部开发不能刮风、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J].政策与管理,2000(4):17

[3]胡鞍钢,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人民论坛,2012(3):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