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期中论文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
石磊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shilei@
记者问老汉:你幸福不
• 陕北一老汉,冒着寒风架 设高压电线 • 记者:大爷你幸福不? • 老汉:幸福个球! • 老汉回到地面,记者给老 汉点支香烟 • 记者:大爷,你现在幸福 不? • 老汉:呵呵,幸福着捏
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 母亲面对孩子的行为 • 孩子捡起的垃圾是别 人丢下的 • 延伸解读…… • 龙应台:一个母亲面 对自己一个七岁的孩 子
失 有败 点的 像机 中制 东设 难计 民: 营怎 ?么
第一讲
引论与知识准备
我们为何需要用经济学来解读中国 ?
讨论一: 人类的重大难题之一: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问题 经济学的终极使命:资源如何合理有效配置 资源稀缺,因此必须有效配置 谁都需要资源,因此必须合理配置 中国是人均资源严重稀缺的人口大国,资
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更显重要。
讨论二
关于自利,我们知道和理解多少
人有自利倾向,中国人也不例外。 自利未必有害,损人而利己才真正有害。 经济学希望以有效的机制设计来达到两种状态: 给善行者以最大化收益 给恶行者以最大化成本 于是经济学在制度层面上要研究: 机制的有效设计、福利分配、成本担当 当下的市场乱象……
部分重点阅读书目
• • • • • • • • • •
•
苏星,2007:新中国经济史,中央党校出版社 亨利. 基辛格(美),2012:论中国,中信出版社 黄仁宇,2011:现代中国的历程,中华书局 朱镕基,2011,:朱镕基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 李岚清,2008: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 吴敬琏,2010: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上海远东出版社 张宇、卢荻,2012:当代中国经济,人民大学出版社 石磊,1994:中国产业结构成因与转换,复旦大学出版社 石磊,1999:中国农业组织的结构变迁,山西人民出版社 傅高义(美),20•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议论文范文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议论文范文社会发展是当今中国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议论文,希望你会喜欢!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议论文:变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车站在四处都可以见到,不仅仅限于城市,而是即使在乡村也随处可见。
我的家乡并不是一线城市,经济也不发达,在这几年回乡的日子里,我见证了车站在经济发展中随时代的变迁。
我的家乡位于临海的潮汕地区,在村里交通不便,在洪涝时期也常常遭到洪灾。
我和父母回乡探亲拜年什麽的,一般都乘车出入乡里,在五年前回乡时,村中经济不景气,设施也很简陋,但是村中也有车站了,那是一块牌子竖立在路边,标识不怎麽清晰,只有下一站与目的地的标识名称,等车的人却是不少,村民们每天都靠乘车来往于乡间,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我和父亲在车上透过车窗看到的是一间间简陋的房子与耕作的农民,与城市的发达对比,差距很大。
两三年前的春节,我们再次回到了家乡,这时家乡的经济发展很快,不少村民都自己开起了工厂,我们驻足在车站,忽然发现两三年不见,车站居然变了很多,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牌子了,而是扩建成了一个亭子,亭子上清晰地写着目的地与站名,对比此前翻新了许多。
这仿佛是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代表,在短短的两三年间,乡村到达了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新车站。
近几年来,车站在我的记忆中不断地变化着,到上一年回乡的时候,开车经过时发现车站在一路上变少了,很多人都开上了私家车。
这几年来,我一直见证着车站的发展与更新换代,而车站的发展也见证了农村的变迁。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记忆中的那个小车站早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状态变迁的一个过去的恒定式,那是时光流逝下乡村发展的标志。
在这几年以来的时间里,车站一直在见证着人们生活的变迁,见证着人们的智慧与生活质量的飞跃。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议论文:不平衡近日,在一份颇具影响力的报纸上看到一篇阐述我国发展状况的文章,该文作者把我国归入了初等发达国家的行列,笔者看后心潮澎湃,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一、引言中国经济发展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1. 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以高速增长著称。
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GDP)稳步增长,年均增速超过6%。
这得益于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2. 产业结构:中国经济由传统的农业主导向以创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结构转变。
创造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出口贸易,而服务业的增长则提升了国内消费需求。
3. 城乡差距: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相对发达,而内陆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投资和支持,以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
4. 收入分配: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富裕阶层的收入增长迅速,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相对较慢。
应采取措施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1. 环境污染: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代价是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应加强环境保护和减排措施,推动绿色发展。
2. 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给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带来巨大压力。
应加强养老金制度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 创新能力:中国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于技术进口和摹仿创新,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培养创新人材,提升中国的创新能力。
4. 金融风险:中国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债务问题和影子银行的隐患。
应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对经济稳定的影响。
四、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1. 内需驱动:中国经济将逐渐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驱动。
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内需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 服务业升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服务业将迎来升级和创新的机遇。
中国经济的论文范文
中国经济的论文范文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持续高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运行也存在很多潜在的风险因素。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的论文范文篇1略论中国经济高增长时期的资本过度深化一、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及相关原因探究目前,国内外通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
自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2010年为0.481,2011年为0.477,2012年为0.474,2013年为0.473。
我国的基尼系数表明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限度。
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差距,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行业间收入差距大,垄断性、资本密集型等行业收入偏高;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虽然近些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但二者差距仍较大;第三,区域间收入差距大,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第四,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高、低收入者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目前,国内外学者分别从政府因素、市场因素、人力资本和灰色收入等多方面角度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探究,政府也从税收、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角度的政策措施努力改观现状。
然而,这些都未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是在生产方式之中引起的。
二、中国经济高增长时期的资本深化与政府投资偏好马克思经济学分析,资本对劳动的比例越来越高(即资本深化),会造成收入差别的扩大。
而反观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条资本不断深化的发展之路。
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化进程和对外开放。
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长期以重工业为主导,并高度依赖大规模的资源投资。
在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得以取得长足的发展。
政府连年扩大财政支出,兴建很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且,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其资本劳动比都在不断提高。
中国经济发展参考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参考论文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采取了许多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政策措施。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关键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期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市场化改革和开放政策中国的经济发展起步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和开放政策。
其中包括取消粮食计划经济、建立特殊经济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等措施。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制造业。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加大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投入。
中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正在取得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中国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经验,并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通过加强城镇化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国成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这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还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中国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经验,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革。
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能源效率等。
中国也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其他国家可以学习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倡导绿色发展,减少环境负担。
五、改革开放和国际合作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推动自由贸易和多边合作。
中国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精选
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精选中国经济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本文选取了几篇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的成就、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及影响》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作者指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政府推动的改革开放政策、专注于制造业的发展、强大的人力资源和市场规模等。
此外,中国经济增长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环境和全球经济的问题,如资源和环境压力、社会差距扩大等。
因此,中国需要继续进行结构性改革和可持续发展,以应对这些挑战。
二、《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创新和创业》这篇论文探讨了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创新和创业的重要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认为,创新和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动力。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创新和创业,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支持企业家和创业者。
然而,中国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环境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引进不足等。
因此,中国需要继续加强创新和创业的支持,并改善相关的制度和环境,以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这篇论文研究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当前重点推动的发展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改善农民生活和推动农村社会治理。
通过农村产业升级、农民收入提高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等措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乡村振兴战略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城乡差距、农民技能培训和农村金融服务等问题。
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中国参与全球贸易的影响及对策》这篇论文探讨了中国参与全球贸易的影响及相关的对策。
作者指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进出口国,对全球贸易有着重要影响力。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范文3篇
中国经济问题论⽂范⽂3篇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思考论⽂摘要:⽂章客观地评估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全⾯地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隐患点和发展前景,⼤胆地提出了以⾃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等拯救经济的⼏点建议,旨在为中国经济的全⾯复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辩证;⾃省;协作据国际清算银⾏第79届年会年度报告称,“⽬前国际⾦融危机尚未结束,全球许多⾦融机构财务状况仍未好转,⾛出危机的路依然很窄。
”受国际⾦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困难和考验。
⾯对这场危机,也有⼈悲观失望、怨天尤⼈;也有⼈急躁冒进、病急乱投医。
必须尽快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正确评估,以⾃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依据⾃⾝实际辨证施治,迎来中国经济的再增长!⼀、辩证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辩证思维⽅式、概率思维⽅式、系统思维⽅式是现代三⼤思维⽅式,辩证的⽅法、分析的⽅法、现象学⽅法和释义学⽅法是现代四⼤思想⽅法。
恩格斯把辩证的⽅法规定为“普遍联系的科学”,列宁称之为“最完整深刻⽽⽆⽚⾯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辩证的⽅法是我们正确评估当前经济形势的哲学依据。
从横向看,中国经济的基本⾯是好的,但⽭盾和隐患依然存在。
依据当代经济理论和国际惯例,评估⼀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4项基本指标:第⼀,经济增长率。
200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中国9%、俄罗斯6.8%、美国1.4%、欧元区1.2%、⽇本0.5%,可见中国是最⾼的。
但中国的国情决定经济增长率不能低于8%,⽽今年上半年只有7.1%,下半年“保⼋”⽐较艰巨。
第⼆,失业控制率。
据统计,2004年中国16-65岁劳动年龄⼈⼝为9.09亿,⽐美、⽇、英、德、法、意、加7国总和还多3个亿,随着农民⼯⼈数的增加,这种压⼒更⼤。
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使得中国失业率不是最⾼,却依然是绝对数和压⼒最⼤的国家。
第三,物价上涨率。
中国最近⼏年的物价上涨整体上属于正常的结构性上涨,但这种结构性上涨也会影响城镇居民的⽣活,特别是最近的粮⾷、猪⾁价格上涨。
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位居世界第二的新兴经济体,其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取得的持续性增长正是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篇1浅谈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正负关系,人口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多面的影响,总的来说人口一方面给经济发展带来阻碍,人口增长影响资本积累,对资源和技术发展产生压力,另一方面又给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人力资本给经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人口发展带来规模经济等。
(一)人口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人口压力会导致资本不足,若把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来看,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主要是由于资本不足,这种由人口压力导致的贫困,会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同时,人口对资源和技术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巨大的人口增长给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使得投资减少,经济停滞,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必然给经济的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
教育投入的增长难以赶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使得技术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经济结构以初级制成品加工为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使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二)人口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推动人口增长会带来规模经济。
从人口经济理论上来看,人口增长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在经济资源相对充裕的条件下,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地影响,人力资源是各种经济资源中的第一资源,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中国人口现状及对经济的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同时,开始控制人口增长,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用经济学智慧来读懂中国
三、 “0-1 的比较”显示了“理性主义”的光辉
在上面,我们由折现率讲到了“惩罚” 。惩罚有没有意义呢?在经济学家们 看来,它的意义在各个阶段表现得不一样。如果惩罚已经实施了,那么,它就是 一个“成本” ,那没有什么好说的,直接代入“利润最大化”的公式里去计算, 就可以了。但是,没有实施的“惩罚” ,更有意思一些。因为它既可以“被实施” , 也可以“被取消” 。这时,它就是一种“威胁” 。 这样,如何计算“威胁”的可信程度,就成了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应该
现率为零,一个是完全的折现率为 1。这种极端的情况,还没有能够完全说明清 楚问题。不妨只设“第一个人的折现率小于第二个人”就可以了。如果放在银行 的账单上,它只是表示两个不同的数字。但是,放在经济学家的眼里,那就是另 一码事儿了。它表示的是“耐心的差异” 。相比来说,第一个人,性子比较急; 第二个人则相反,性子相对慢一些。结论似乎也很显然:性子慢的人,在这个讨 价还价之中,会更占优势一些。从饼的绝对份额上来看,他总是可以得到“全部 的大饼” 。因为他总是可以等到最后,等到对方都放弃了之后。而这个情况恰恰 正是毛主席说的: “胜利只在最后的坚持一下! ”这句话在样板戏《沙家浜》里还 是一个很经典的台词。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那就是: “笑到最后的人,才是最 会笑的人。 ”当然,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则构成了一幕笑剧:老玩童 周伯通与梁子翁打赌,谁能坐禅坐得更久。谁知是中了人家的计:梁子翁被人家 点中了穴道,自然是“百战百胜”了。 我的朋友张仕英博士也告诉我一个故事, 它是佛教经典 《百喻经》 里的故事。 说的是:有一对夫妇,总共有三张大饼。两人各吃一张大饼之后,就约定:两个 人不说不笑,如果谁先开口,那么,这最后的大饼就归另一人所有。结果无巧不 巧, 从外面来了一个贼, 他见夫妇二人都没有反应, 于是把家里的东西都偷走了。 他们还是没有说话。 贼就胆大起来, 就去对女人动手动脚, 这时, 女人大叫起来: “蠢老公,你老婆被人家轻薄,你还不动手?”男人大叫起来: “哈哈,这张大 饼归我了! ”当然,这个故事,在我看来,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值得关注:第一, 就是佛也讲“分饼”的故事;第二,耐心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经济学话题;第三, 就是经济学里的“机会成本”问题。 实际上,耐心问题,是经济学里另一个话题的同义表述,即“长短期问题” 。 性急的人,当然是更关注“短期问题” ,恨不能“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恨不 能像海瑞说的“只在一振作间” ,恨不能像佛说的“只在一念之间”或“放下屠 刀,立地成佛” 。伟大的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就是一个最关注“短期问题”的人, 他的名言就是: “长期内,我们都死了” 。这样,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之下,问题就 变得相当简单了,那就是“短期政策最重要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相机抉择” 或随机应变。因为理由很简单:谁去关心死了之后的事呢?谁有能力关心身后的 事呢?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当然,这种观念似乎不宜做夸张的演绎,
中国经济的论文
中国经济的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的论文篇1谈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外资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困境与应对措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量外资企业入驻中国,既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外资企业入驻中国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外资企业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困难;其次外资企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的进程;第三,外资企业为我国的税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第四,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产业化结构的升级,加快了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变的步伐;第五,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的压力,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第六,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对我国技术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建设,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和高技能的人才等,使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一、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我国的外资企业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而逐步建立并不断发展的,至今已形成较为庞大的外资企业规模。
在中国新经济常态下,外商长期持续地对工业领域投资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使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我国工业的贡献不断增强,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在外资不断发展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不断凸显出来,外资企业不断向东南亚以及南亚转移,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结构的转换,背后是跟中国的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的成本增加高度相关的。
与此同时,众多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的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开始渐渐入驻中国,为市场经济注入了新的动能与活力。
(一)经济新常态下外资企业的转型与升级“党的以来就中国经济大势和所处的阶段,党中央作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判断,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的理性认知,也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制订重要的经济政策的客观依据”。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五篇模版)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五篇模版)第一篇: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摘要:虽然近几年国际经济相对萧条,但是中国的经济仍然保持着较稳定的增长。
但是这种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股市,房地产泡沫等表面增长。
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倾向于保持经济增长,取得GDP的稳定增长。
在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危及全球经济时中国推出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在大量的政府支出的支撑下,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实现了正增长,实现了保八的经济指标。
如今房价过高已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正常运转,影响了普通人民的生活。
近期,政府提出要淡化单一的GDP增长模式,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将信息,能源,电子,生物,汽车等作为战略性产业。
中国经济的发展的未来会比较艰难,政府需要制定强有力的引导政策,使中国的经济走向正常,稳定。
关键字:中国经济汇率GDP 房地产增长模式正文: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在经济,科技,教育,民生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中国的发展也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同时中国也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这不仅说的是政治环境,还有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欧美国家在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上和中国纠缠不清。
由于人民币汇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中国的出口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导致美国贸易赤字不断增长。
美国等国家希望人民币升值,以改变这种状况。
中国考虑到中国的出口贸易以及就业的压力,坚决拒绝人民币升值。
一方面来说保持汇率的稳定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的话,势必会降低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会使中国的招商引资遭受严重的打击,同时会大幅减少中国的出口,这样的话大批的民营企业就会倒闭,大量的工人会失业,会导致国家的政治环境恶化,社会不稳定。
虽然人民币可以促进中国的进口,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这些都要在国家的经济局势稳定,社会安定的基础之上才会有意义。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历史
数信金融数学班李欣瑞1329105015学习《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后的体会当今社会,经济学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江湖中人”每个人都必须了解的一项技能。
只有掌握了经济学与生活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的加以利用,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学习了这门课程,我明白了人为什么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中国。
我也知道人类的重大难题之一:资源的合力有效配置问题,经济学的终极使命:资源如何合理有效配置。
有效是指,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较,以资源生资源。
资源稀缺,因此必须有效配置,谁都需要资源,因此必须合理配置。
原因:资源稀缺;中国是人均资源严重稀缺的人口大国。
而人们考虑一件事情“值不值得”——考虑成本(货币,时间,负效用:影响心情)信息不对称分布,非合作博弈——看谁的信息占优势。
约束有三层次:1、道德约束2、伦理约束3、法律约束。
富而不贵地消费,非理性消费,(土豪)然而比这更中要的是如何用经济学思考问题。
经济学又是怎样满足人的快乐。
这些问题都是从前的我不曾考虑过得,如今的我站的一个新的高度从新审视这个离我遥远又近在咫尺的“经济学”。
一切新的发现都值得欣喜。
再深一层,变是用大历史观看中国社会转型,大历史观: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由局部看全局、由阶段性事实看历史过程。
1978改革从农村土地承包制开始的原因:农民生存陷入危机。
人民公社之前已有“村社”蒋介石失败原因:缺乏社会基础。
农民:土地。
转型1:1919---1949 不成功的启蒙,成功的救亡。
转型2:1949--1978:重工业化与社会集体主义。
转型3:1978---?经济市场化与新型社会主义。
和后来转型中的社会冲突与制度改进中所包括转型中的价值冲突和利益冲突的探讨;社会转型的价值走向;社会转型的价值走向。
对网络选修课的建议:希望学校能多开设实用性强,比如软件操作:PS软件、Word文档、Excle等软件的网络教程。
还有考会计证,导游证啊之类的课程。
让同学学习安排更自主。
中国经济发展的议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的议论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对国内人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整个世界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成就以及未来的展望。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离不开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推动。
改革开放的引入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中国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种转变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此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这些改革政策的推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中国的人力资源和市场规模也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为中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支持。
这样的人口红利使中国能够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
此外,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中国拥有庞大的中产阶级和不断增长的消费能力,这为国内外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发展空间。
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工业、农业和科技水平全面提升,制造业在全球具有竞争力。
此外,中国还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积极推动全球化进程。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创立,得到了全球各国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结构性失衡。
中国经济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相对较低。
这导致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加大了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
此外,环境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加剧,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经济发展历程也是丰富多样的。
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的变迁、决策的影响和发展路径的选择。
中国大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重要的经济事件。
一、古代经济时期1. 农业经济主导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是主导产业,农业技术的创新以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如何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如水利工程和节水灌溉系统,对农业生产的改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农业税收和土地分配制度对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等级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商业与手工业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随着商品交换的增多,城市经济逐渐兴起。
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进一步推动了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3. 经济政策与制度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制度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但同时也保护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现象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二、近代经济时期1. 开放与闭关政策的交替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多次开放和封闭的循环,这些决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朝时期的闭关政策限制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但在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后,中国不得不进行改革开放。
这一转变催生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和政策,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 西方经济思想的传入近代以来,西方经济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改革尝试借鉴了西方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3.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渐兴起,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经济时期1.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在20世纪中叶至80年代初,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发展参考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参考论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界对于其未来的走势以及发展模式也产生了广泛的讨论。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参考因素,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经济结构转型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出口和制造业为主导,但是这种经济模式已经面临了一些挑战。
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需要加快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以更多地依靠内需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被认为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科技投资国家,并且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同时,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但是,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更加注重公平和包容性,以确保创新成果能够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过去的高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破坏。
因此,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并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然而,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来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四、开放与国际合作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开放战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等措施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同时,中国也主动融入全球供应链,并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和投资。
这种开放的态度和积极的合作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发展参考论文以经济结构转型、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环境保护与绿色经济、开放与国际合作等方面为论述主线,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建设,同时注重国际合作和开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
学习《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的心得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就是通过各种经济学的原理来解读中国的各种实际情况和历史转变,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是解读我们自身,因为我们本身也同样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的整体环境里的。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理论,也初步认识到了如何去用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问题。
这对于我本身所学的专业也具有极其重要的补充作用。
第二讲的如何用经济学思考问题,带给我很大的冲击,其中的几个选择也带给了我很大的思考:利人利己,利己不损人,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
在做一件事之前,我们要首先考虑这件事给我们带来以上哪种选择?这似乎是考验人性的,经济学告诉我们,人都有立体倾向,中国人自然也不能免俗,利己不损人是没有危害的,损人利己才是真正有危害的。
因此,日常中我们处理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两种选择。
从法学的角度来讲,也同样是这样的,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民法学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即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诚实,恪守信用,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这似乎是不谋而合的,但也是有迹可循的,因为民法是根植于市场经济的。
让我第一次了解“经济学是不讲道德的”这样的结论时,带给我的冲击是难于言表的,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反而觉得“道德”之所以为人们所推崇为“道德”是因为“道德”符合经济学的要求。
例如,声誉减少不确定性,而降低交易费用,又比如,信用可以简化人际关系,提高交易的效率。
人类数千年的道德史,似乎在一方面就是数千年的经济演化史。
我又不禁想起了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因此,我们个人的行为,一定要符合我们所处时代的经济行为要求。
学习这门课程,我还看到中国几次的经济转型中,我们最终选择市场经济的正确性。
在现如今的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每个人都是构成这场浪潮的浪花,我们每个人被大势所裹挟着前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经济学智慧,用经济学的智慧去解读当下,解读自身,对于我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学习和体验。
中 国经济发展参考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参考论文《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的腾飞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高速增长。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 GDP 年均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使得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其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从以农业为主导逐渐转变为工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
再者,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
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现代化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多个因素。
其一,持续的改革和开放政策是关键。
改革开放为市场经济注入了活力,吸引了大量外资,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
通过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其二,丰富的人力资源是重要优势。
庞大的劳动力队伍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保障,同时,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劳动力素质逐步提升。
其三,大规模的投资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政府在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投资,改善了发展条件,为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其四,科技创新的作用日益凸显。
中国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在一些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如 5G 通信、电子商务、新能源等。
然而,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经济增长的环境压力逐渐增大。
传统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仍需深化。
部分产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仍有待加强。
此外,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一个突出问题,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
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国务院新任在国内外经济结构大调整这样一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发展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命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篇1谈中国经济与“中等收入陷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北京共识、中国模式被很多人津津乐道,随着中国国民的逐渐富裕和中国经济增速近几年来的放缓,国际上和国内都在热议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当某个国家经济发展,国民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之后,由于在之前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或其它问题,导致该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趋于停滞,难以由中等收入国家升格为高等收入国家。
随着中国当前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使得学者们怀疑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纵观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随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了东南亚和墨西哥,而随着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起制造业来,导致高端制造业回流到发达国家,这就使得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双重挑战,中国的“世界工厂”的地位也开始受到挑战。
中国经济主要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进行增长,创新不足,核心技术较少。
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中国当下已经显露出了一些不好的苗头,比如近几年来的中国经济下行,中国国民贫富差距的拉大,中国产业升级的困难,中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频发,使得中国的确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这也证明了国内学者们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
对于“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应该去考察一下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
当代中国经济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论文利益是人们永恒的追求。
随着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利益因素日益显现出其巨大作用,这包含着由于个体追求更多的利益而更加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的积极作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当代中国经济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当代中国经济论文篇1谈谈当代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摘要】对于什么是当代中国的主流经济学,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认为当代中国的主流经济学不应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不是西方经济学,而是立足本国国情,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果,由中国经济学家理论创新所得的、能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中国经济理论”。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以西方经济学为主,以方便学生以后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但经济理论的发展仍然滞后,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对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的认识不清。
究竟什么是当代中国的主流经济学?说法很多,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经济学必须“与国际接轨”,认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制度学派应当是中国经济学的主流。
应当承认,产生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文化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无疑起到了有益的重要作用[1]。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统天下,当时的中国经济学家往往是在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释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仅仅充当了政府经济政策的宣传者。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经济学理论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出现了像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中做出了建设性的工作,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日渐衰微,在高校的经济学的教学中,两种理论并举,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处于弱势地位,西方经济学处于强势地位。
本文探讨的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问题,是为了我国的经济学研究、教学提供参考,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摸着石头过河理论就一直指导者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并让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摸着石头过河的局限性也日益突出。
为了应对这一困境,我们不得不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
关键词: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结合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这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一段摘录。
这里,引发我思考的一句话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什么叫做顶层设计?什么又是摸着石头过河?为什么要将他们相结合?这些能在经济学上得到解释吗?基于此,我展开了调查。
首先,什么是摸着石头过河呢?它的文学含义是:一个人想过一条不熟悉的河,在没有前人给出经验、没有船也没有桥等情况下,如何分清这条河哪个地方水深,哪个地方水浅。
水深的地方有可能淹死人,而水浅的地方人能够淌水过。
在事先不知道这条河详细情况下,就只能以身试水摸索着河里的石头,以较为保守的甚至原始的方法逐步摸清情况并想办法安全涉水。
不过这与经济改革有何关系呢?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它提出的背景:在开国之初的经济恢复中,一个难点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也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
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前进[1]”。
而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就是经济学上的“试错法”。
试错法,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信息和知识不完全性、不对称性、不确定性,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和风险,它的决策方式,既是渐进的,也是稳步的,但又是连贯的、连续的;符合“干中学、学中干”(即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成功战术经验[2]。
所以,摸着石头过河理论的诞生是很契合当时背景的(当然,这里说明一下,首先提出这一说法的并不是邓小平同志,而是陈云同志)。
而且,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我们会发现,这一思想贯穿了新中国建国以来三次重大的经济体制变革。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49 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大体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7 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27年计划经济+8 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2 年)三个阶段[1]。
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时,陈云同志于1950 年4月7 日,在政务院第27 次政务会议时指出:物价涨不好,跌亦对生产不好。
上月物价跌了15%,对此要先收后放,先少后多,使物价先跌后涨。
要摸着石头过河,稳当点好[2]。
也就是说,在物价上涨和下跌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取得平抑物价的结局。
这一过程由于处理得当,我国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恶性通货膨胀;从1958 年“大跃进”到1960 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里,陈云同志在1961 年3 月6 日-8 日,听取化工部负责人关于基本化学、有机化学、橡胶、医药、国防尖端工业情况的汇报时指出:一件工作的改革,要先进行试验,不能一下就铺开来搞。
搞试验要敢想、敢说、敢做,但在具体做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3];而在改革开放时期,摸着石头过河更是被邓小平和陈云同志提起,指导着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点不必多说。
所以,摸着石头过河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背景,并且让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那我们一直坚持这一理论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结合“顶层设计”呢?事实上,“摸着石头过河”自身也存在方法上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当前改革步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且更加复杂,这种试探性的改革方法自身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
首先,很明显的一点是:它作为一种试探性的改革策略,存在对“石头”的过于依赖性。
“摸着石头过河”强调在“过河”进程中对“石头”的依赖,只有摸到了“石头”,才能顺利踩着“石头”一步一步地向河对岸前进。
这种方法在刚刚下河的浅水区是非常有效的,那时过河的人可以通过眼观和脚探的方法很快就能够摸到前面的石头。
但是,随着人逐步向河中央前进,河水逐渐变深,水流不断加速,水中的漩涡不断增多,而前进中石头却很难看见并摸到,如果摸不到石头,人可能就过不了河。
同样,在改革实践过程中,由于改革初期革故鼎新之事触手可及,改革涉及的利益矛盾和阻力也相对较小,改革者能够很容易就摸到“石头”,各项改革发展工作的推进也很快。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每一项改革涉及的利益矛盾群体越来越多,改革遭遇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改革者要摸到“石头”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改革的突破口越来越难找,工作推进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
同时由于“石头”难摸,也可能会出现“摸到了石头却不过河”的现象。
这也是在我们的改革步入深水区后,很多重要的改革工作一直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1]《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第十三页,董志凯
[2]《陈云年谱》中,第44页
其次,摸着石头过河事实上是一种零碎的改革策略,缺乏改革的系统设计性和科学规划
性。
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和国情,在过去的改革过程中我们推行的以“摸着石头过河”为主要特征的零碎式改革策略,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以“摸到的石头”为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简单的问题先改先试,在推进局部改革发展的同时,由于缺乏合理的改革利益与风险分担机制,从整个社会系统的角度来看也遗留了诸多问题和矛盾。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之初,国内就有学者批评“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规划,提出改革要“有分阶段的实施计划,应有初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哪怕是一个粗糙的方案也比‘摸着石头过河’好”[1]。
著名学者吴敬琏早年在谈西部大开发时曾尖锐指出:“西部开发,一定要有规划,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全盘规划,免不了走弯路加大西部开发的成本。
”[2]
然而,尽管摸着石头过河的上述局限性,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彻底的放弃这一经济改革的指导理论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目前我们不该彻底抛弃这一指导理论,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去完善,其中的一个选择就是加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在一年前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的,“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必须实现经
济、社会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协调推进。
这就必然要求有一个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才能避免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3]。
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利益和矛盾相互交织,不从全局出发进行系统的设计和科学的规划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而加强顶层设计则刚好弥补了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一方面的缺乏。
从这一点上讲,我们也必须加强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帮助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每一项改革涉及的利益矛盾群体越来越多,改革遭遇的阻力也越来越大,改革者要摸到“石头”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改革的突破口越来越难找,工作推进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
——摸着石头过河的局限性不断凸显出来。
为了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我们停滞不前的困境,我们必须结合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自高端向低端展开的设计方法,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源自顶层,因此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顶层设计具有整体关联性,强调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
联、匹配与有机衔接;顶层设计还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表述简洁明确,设
[1]姜庆湘.一个粗糙的总体改革方案也比“摸着石头过河”好[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7(3):11-12
[2]吴敬琏.西部开发不能刮风、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J].政策与管理,2000(4):17
[3]胡鞍钢,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
人民论坛,2012(3):28
计成果具备实践可行性,因此顶层设计成果应是可实施、可操作的。
顶层设计刚好弥补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局限性,只有把两者相结合,我们才能继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更快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