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2015修订版)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教案

合集下载

2015年修订版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第7-12章)

2015年修订版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第7-12章)

毛概期考复习资料(下)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3)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重大意义: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③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教案(1)

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教案(1)
有人说,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结合上述资料,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节 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世界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时代主题也会发生转换。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
第二阶段: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思想。
20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出现了巨大变化。苏联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开始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越演越烈。苏联还企图控制中国,导致中苏两国关系日趋恶化,同时,美国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的安全受到美苏两国的双重威胁,因此,毛泽东调整了先前的“一边倒”外交战略,重提了“中间地带”战略思想,并将它发展为“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思想。从1963年9月到1964年7月,毛泽东三次谈到“中间地带”理论。指出中间地带有两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我们还是有工作可以做。
3.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从20世界60年代末开始,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再次出现了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实力迅速膨胀,在多个领域已经开始超越美国,因此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苏联开始推行进功性的全球战略,它已成为中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国际局势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同时,从20世纪50年代末中期起,以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为标志,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战略力量。面对变化了的国际形势,毛泽东高瞻远瞩,在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世界”战略思想。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指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他还指出,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华工2015毛概题库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华工2015毛概题库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一、单项选择题1、一个国家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A.分清敌我B.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C.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D.理论联系实际答案:B;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28-22、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构想是在()。

A.1945年B.1946年C.1947年D.1948年答案:B;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29-13、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下列国家中属于第三世界的是();A.中国B.苏联C.英国D.日本答案:A;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29-14、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A.战争与革命B.和平与发展C.开放与合作D.和谐与共赢答案:B;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0-2;5、1985年,邓小平将国际关系问题总结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其中核心问题是()。

A.人权问题B.和平问题C.东西问题D.南北问题答案:D;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0-26、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这是由于()。

A.战争与革命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B.人口增长失控,资源被破坏,环境恶化C.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引起的战争时起时伏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答案:D;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0-3、p.231-37、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是()。

A.一极独霸世界B.两极格局对峙C.单边主义抬头D.多极化答案:D;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1-28、经济全球化有其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属于其负面影响的是()。

A.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B.对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形成了影响C.进一步推动了全球政治的多元格局D.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形成了冲击答案:D;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2-39、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

A.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B.新科技革命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A;考题来源:第一节,教材p.232-310、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

毛概 第10章外交战略

毛概 第10章外交战略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 根本动力
第一,新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财富的增长 速度,促使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和市场; 第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生产过程的分解,为世界 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新的机会和条件;
第三,而运输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各国在时间 和空间上的距离,降低了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成本, 导致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的日益全球化。
把握
抓住和把握好重要 战略机遇期
国家或民族在生存、发展或实现某些方面重大突破时 的有利时期。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战略机遇之变化
国际有利:
朝着和平方向发展、总体稳定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会中断
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加快发展的条件多 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
战略机遇之变化
国际不利:
当代中国领导人 观世界
第一,重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 题; 第二,强调经济政治旧秩序没有改变; 第三,明确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 因素在增多; 第四,指出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三 个总体,三个局部。
当代中国领导人 观世界
(2)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时代主题的认 识 第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 题; 第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 时代主旋律; 第三,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第四,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第五,尊重文明多样性,坚持包容精 神,共建和谐世界。
“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在扩 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意提高防 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国际社会应当共同努力,推动国际 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互惠共赢的多边经 济体制,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第十章外交和国际战略教案

第十章外交和国际战略教案

第十章外交和国际战略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了解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各国之间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

二、教学重点1.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各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外交的定义和作用:外交是指国家之间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发展合作以及维护和促进国家利益的活动。

外交的基本作用是维护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提升国际地位等。

•国际战略的定义和特点:国际战略是指国家在面对国际局势和外部威胁时制定的长期、总体和基本的对外政策和行动计划。

国际战略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长远性的特点。

2. 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冷战时期,世界格局主要由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及其阵营所主导。

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的冷战竞赛,导致了全球局势的紧张和对抗。

•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地区冲突加剧等都是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3. 各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外交政策主要包括维护全球霸权、推动民主和市场经济体制等。

同时,美国还采取了多边主义和双边主义相结合的国际战略。

•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包括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多边外交等。

中国的国际战略是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推动共同发展等。

•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确保地区安全和促进经济合作。

俄罗斯的国际战略主要着眼于恢复国家世界级大国的地位。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观点。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按时提交作业,作业质量如何。

3. 考试表现:学生对外交和国际战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015版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2015版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优秀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两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三、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5版毛概课后习题解答

2015版毛概课后习题解答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3)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重大意义: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③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2015年修订版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第7-12章).

2015年修订版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第7-12章).

毛概期考复习资料(下)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3)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重大意义: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③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毛概》精品课教案-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毛概》精品课教案-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方针政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关于建设和谐文化;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互动法;多媒体【教学时数】2课时【课堂教学设计】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二)发展教育和科学(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教学内容】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文化的前进方向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文化的前进方向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强调建设无产阶级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的糟粕等思想,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胡锦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2015毛概说课稿

2015毛概说课稿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课程定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中宣部和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我国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及精髓,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过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认识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敬业、踏实的职业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所应具有的基本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

三、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贴近。

“一条主线”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为主线。

“两个结合”即德育与高职教育理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个贴近”即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时代。

四、课程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分为三个模块,9大主题,22个课题。

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教学难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密切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教学实施设计六、课程考核方式为加强对学生课堂行为的约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锻炼,课程更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和考核,采取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查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考核方式。

七、具体教学过程展示课题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根据本课题的学习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现阶段分配方式,学会正确看待人们的非劳动收入。

15版毛概第10章教案

15版毛概第10章教案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党在建国时就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这一基本的方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我国外交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从和平趋势的内在需求看,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强,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教案
进度(课次)
第十章
授课时数
4
题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点,认清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条件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全面认识国际形势的变化,准确认识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一节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毛概第10章

毛概第10章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一、单项选择题1.科学认识和把握( ),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A.大国关系B.科技发展趋势C.时代主题D.两岸关系2.20世纪60.70年代,( )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A.毛泽东B.邓小平C.朱德D.周恩来3.按照20世纪70年代我国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中国属于( )。

A.第一世界B.第二世界C.第三世界D.介于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4.党的( )根据邓小平的论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深刻判断。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届三中全会C.十二大D.十三大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 )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和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

A.巴伐利亚体系B.布雷登森林体系C.雅尔塔体系D.《开罗宣言》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 )。

A.北约东扩B.东欧剧变和苏联瓦解C.欧盟东扩D.东德西德统一7.党的( )提出,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A.十三大B.十四大C.十五大D.十六大8.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 )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A.缅甸B.越南C.印度D.泰国9.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在1955年的( )上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C.雅尔塔会议D.联合国特别六大10.20世纪60年代,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 )。

A.反对苏联霸权B.反对美国霸权C.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霸权D.“不结盟”11.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 )的外交战略,对付苏联霸权主义。

A.“一边倒”B.“一条线”C.“两个拳头打人”D.“不结盟”1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顺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将我国的外交战略调整为( )。

毛概 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毛概 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 (3)文化多元化形成了世界各种文明的 相互交融和相互冲突。 • 详情可阅读亨廷顿的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3、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 战略机遇期——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生存、发展和 实现某方面重大突破时所面临的有利时期。 • 21世纪初,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有利条件 和发展机遇: • 第一、物质技术基础更强固; • 第二、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 第三、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 • 第四、制度优势渐现; • 第五、反腐力度持续加强; • 第六、外交空间不断扩大。
• 1953年12月,周恩来所提出的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 基本准则。 • 20世纪70年代后提出的“一条线”外 交战略,也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 则。
表明中国政府走和平发展之路
世界局部战争依然存在:
世界局部战争:
1998年美国炸我驻南使馆
Isis 斩首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在曲折中发展
• (1)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
• 二战后的“两极”格局随着苏东剧变而宣告终结,当今
世界正朝“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方向发展。 •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浪潮势不 可当,其主要特征是使世界各国的生产、 交换、分配和消费走向全球化,使世界各 国的经济联系加深。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一 种机遇,又是严重的挑战。
• 在20世纪60-70年代初期,由于我 国周边环境复杂化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 毛泽东的基本判断是有可能爆发大规模的 世界大战,于是当时提出了“备战备荒为 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 口号,立足于打世界大战。 • 新中国成立后的4次局部战争: • 抗美援朝战争、中苏珍宝岛战争、中印战 争、对越自卫反击战争。

最新教案 2015年最新修订版 毛特 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最新教案 2015年最新修订版 毛特 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政治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举例:世贸组织建立,信息技术发展,网购,手机的部件
已根本动力: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影响:"双刃剑“-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受益者〕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益处: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
负面:增多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国际竞争;增加国际风险;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严重冲击已.对发展中国家:难得的历史机遇与巨大的挑战
现状:多个发展中心形成,并不平衡,一个超级大国多种力量
优势:相互借重、相互制约、制衡
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新世界的美好追求
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挑战:单极秩序观和多级秩序观的较量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
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
最鲜明特征:科学、自主、开放、和平、合作、共同发展
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两个决不:决不能放弃我国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决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
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教案
教学步骤与内容
教学随记
一、由视频导入
看成果数据、演讲稿,学生谈感想。
找出关键词:各平、发展,党的最新把握,具有国际战略的成功外交,蕴含的思想贯穿终始
二、第一节:解决的关键问题:时代主题、国际局势,对我国的影响
1.时代主题:新闻联播引入

下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

下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 略
• 理论导学
• 一、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1.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形成的依据和过
程。 • 2.了解国际形势在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曲折发展。 • 3.了解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 4.掌握中国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 • 【能力目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 略
• 【实践学时】2学时。 • 【实践步骤及要求】 • 1.活动地点:公共教室。 • 2.活动形式:多媒体视频。 • 3.活动流程: • ①观看《共和国外交风云》视频。 • ②写观后感:要求所感要真实,一律手写,字迹要工整,800~1 000字
• 4.考核方式:学期结束时,任课教师对每名学生“每周国际要闻”活 动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评定。
• 项目二观看大型文献纪录片—<共和国外交风云》 • 【实践性质】校内实践。 • 【实践目的】通过观看《共和国外交风云》,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
以来我国不同时期各项外交政策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使同学们可以 充分认识到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争取和平的国际 环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和深远意义。明确争取世界 和平、共建和谐世界是促进入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培养大学生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形势下理性爱国的思想。
写的“每周国际要闻”表进行审核并签名。学生应妥善保管记载表, 任课教师可随时检查。活动结束时,每名学生应对一学期来自己的 “每周国际要闻”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并撰写分析总结,从自身理论 水平与分析能力的提高、形势与政策问题和理解能力提高等方面进行 总结,然后上交任课教师。

毛概论文---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毛概论文---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毛概论文---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策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制定并实施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对于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极为重要。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

而中国也正在逐步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

我们不妨看一下当代的国际政治格局。

自从二战之后,世界开始了广泛的革命化浪潮,并纷纷走上了和平与发展的道路。

由于上世纪末两极体制的崩溃,世界格局出现了新的特点。

世界各国进入了战略大调整。

在调整过程中,一些国家经济蓬勃发展。

如我们中国、印度、巴西、以及古巴,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发展中国家。

他们希望世界能倾听到新兴国家的呼声。

老的超级大国苏联曾经一度沉沦,经过一段动荡后,又走上了复兴之路,成为现在的俄罗斯。

它的国力不断增强,希望恢复自己国家曾经拥有的声望和影响。

这几个国家成为现在最有潜力的“金砖五国”。

连续多年以每年超10%的GDP增长数字发展的中国已向世界雄辩地证明:中国正在迅猛地发展。

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世界各国对此态度迥异。

有的国家拍手叫好,有的国家忧心忡忡,有的国家叫嚷中国威胁论,有的国家千方百计图谋遏制中国,扼杀中国的发展。

因此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运用高瞻远瞩的外交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敌对势力,构建外部和谐世界,以保证中国发展有稳定的外部环境是个重大的战略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另一方面,欧洲已实施了统一货币、开放国界,正在逐步走向联合、统一。

一个统一强大的欧洲希望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一个重要的独立角色,而不愿听从霸权主义的指挥棒。

而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则不愿放弃既得利益。

东征西战,妄图建立“一超独霸”唯我独尊的单极体系。

于是世界就在这各种力量的较量、各种矛盾的对抗中走进了一个新“战国时代”。

俄罗斯、欧洲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等多极世界的基本力量就是对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最大制衡和威慑,正如《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作者所言:“美国谁也领导不了,美国只能领导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 教学周数授课时数授课形式(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实训课□ 习题课□ 其他□授课题目: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目标 了解二战以来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以及毛泽东、邓小平对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分析与判断;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掌握当代中国外交原则和基本战略。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性、长远的分析思考问题能力;理性看待“中国威胁论”;能站在国家利益与国家实力的角度理解我国外交政策。

情感目标 巩固学生的爱国热情,抑制不利于国家利益的过激言行。

教学重点及难点:1.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内容。

3.理解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思想的内涵和重要性。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及 板 书 设 计方法及手段1. 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专题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教学后记:第一节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课前研究】网上查阅万隆会议、中美建交资料、周恩来外交故事等。

【导入新课】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正确分析国际形势,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对于中国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极为重要。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我国又是如何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外交政策?在中国崛起的今天,中国外交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本章的学习一一解答。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国际局势在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主题。

随着世界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时代主题也会发生转换。

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判断1.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又有可能防止战争与和平问题,是判断国际形势、制定内外政策的首要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出现以美苏为代表两大阵营对抗,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毛泽东科学分析战后国际形势,指出世界反动力量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危险是存在着的。

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

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坚持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又有可能防止的两点论。

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的划分战略。

2.两个中间地带的判断1946年8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首次提出了“中间地带”战略思想。

他指出:“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出现巨大变化。

美苏争霸越演越烈。

苏联还企图控制中国,导致两国关系日趋恶化。

同时,美国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的安全受到美苏两国的双重威胁。

因此,毛泽东调整了先前的“一边倒”外交战略,重提“中间地带”战略思想,并将它发展为“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思想:“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

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

”⑵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这为我们外交提供工作空间。

3.三个世界划分战略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指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咱们是第三世界。

”⑶“第三世界人口很多。

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

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⑷根据这一划分,中国要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共同反霸,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的国际统一战线。

(二)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有过多次比较深入的分析,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

他先是提出,国际形势是好的,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

同时,我们也要防备别人早打、大打。

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他又指出,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出现重要变化,和平因素增长超出战争因素增长,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

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强调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⑸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政治报告也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所包含的基本思想第一,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战略问题。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和平有助于发展,发展能促进和平。

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指和平与发展代替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面临的两个重大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论断,科学地概括了当前时代的特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新时期外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2.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第一,和平发展是世界的潮流,人心所向。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痛苦回忆。

第二,经济全球化加强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对战争的爆发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第三,对核武器战争后果的恐怖,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第四,世纪多极化发展,发展中国家崛起,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蓬勃兴起的和平组织与和平运动,也都为制止战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五,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生存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追求和平发展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

(三)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使国与国之间交流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2005年,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对当今时代潮流做出了新判断:“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

”尽管当今社会有很多不稳定因素,但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基本态势。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1.两极格局(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苏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二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全面对峙、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

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大国主义朝着霸权主义的方向加速蜕变,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

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

随着一些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的兴起并迅速上升为对全球具有重大影响的新的战略力量,两极格局受到了冲击和削弱。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的终结。

2.多极格局单极------------多极美国多国随着冷战结束,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

一个超级大国与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在世界格局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是关键。

大国强国都把建立强大国防力量作为抢占新的国家格局制高点的突破口。

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

它是能否成为一极的主要条件,因此,各国都把经济发展摆在优先地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调整发展战略、外交政策,谋求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但从总体看,西方在经济技术上占优势,在国际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这一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世界经济成为相互融合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其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贸组织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拓展】提问: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哪些利弊?利:第一,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发达国家可发挥其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和转移,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并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以获取利润。

发展中国家则可通过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本国家和本民族的经济,以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这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要素的有效组合,客观上促进了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减少或避免了人类社会现有的各种资源的浪费。

第二,为世界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机会。

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第四,加深了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往来。

弊:第一,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如缺乏竞争优势而亏损倒闭。

第二,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发达国家往往出于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业都建立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国的资源,还污染了他国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