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2023年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资料。
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
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很多的技能训练。
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必须的难度,异常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可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可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
我认为主要在于: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一样,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景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
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
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团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样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22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1角的度量这节课数学概念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
因为量角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
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的,内外刻度又会不知所措。
《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中有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
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
第三层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1.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习的时间不够。
2.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
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5. 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当然,课无完课,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成长起来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2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我努力在课堂中营造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而且很抽象、枯燥。
要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到并掌握知识,我设计“比眼力”的小游戏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习需要。
为了让量角器“活”起来,我精心设计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来深入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放开手,让他们自主探索,寻找量角的方法。
为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我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似退实进,教学过程设计中,我用了三个层次来进行引导。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一本节课是这个单元中的重点,只有学生学会了量角那么在以后的画角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学习的得心应手。
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
学生很容易把度数读错。
不能怪学生不认真,也有我的责任。
首先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要告诉学生使用的是那条0刻度线就从那边读起。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因为学生愿意听老师说但是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
当然这个过程中是需要我们我是在不断的巡视和指导孩子们的。
关于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让孩子们做标记等。
然后提问:“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这样处理既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又使学生获得独立学习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重视0刻度线。
在认识量角器中,我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1)读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读出来的?(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105°)。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还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
探求量角的方法。
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读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实可行。
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说的不完整,也有学生量的方法讲得也很顺畅,总的来说,学生大体上能知道两重合一看数的步骤。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
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8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8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1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
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
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
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
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完善,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经验的差别。
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
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形成技能,只不过是比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
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课后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最后一个环节指导量角——有了以上的铺垫,在量角时,学生自然会自觉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1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 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以上三个活动之所以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原因有三点:一,凸显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个活动中,学生都把角从0度展开,这就帮助了学生确定0度的边,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点和标准.再者,学生一直开口读数,并都是从0度开始往下读.不管0边在左还是在右,也不管是内圈还是外圈,只要从0开始,从小到大地顺着往下读,就一定不会错,这其实也是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本质化,利于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掌握.二,克服了知识的负迁移.学生学过用直尺度量线段的长度,这一知识基础和本节课的度量,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来,量线段时学生只要对好了0刻度,观察线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并且都是从左往右数的,这恰好对本节课容易造成负迁移.通过以上三个动态化的活动,打破了学生在度量上的思维定势,重新建立起正确的度量习惯.三,活动的层次性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活动都是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但体现了目标达成过程中从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阶梯性.要让学生正确度量,必须建立刻度增加的动态表象,而动态的表象又有赖于直观的感受,因此从最直观的肢体语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后到完全几何化的角,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清楚.by:sunying posted @2007-10-2 17:10:"角的度量"教学反思文章标签用量角器量角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 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以上三个活动之所以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原因有三点:一,凸显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个活动中,学生都把角从0度展开,这就帮助了学生确定0度的边,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点和标准.再者,学生一直开口读数,并都是从0度开始往下读.不管0边在左还是在右,也不管是内圈还是外圈,只要从0开始,从小到大地顺着往下读,就一定不会错,这其实也是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本质化,利于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掌握.二,克服了知识的负迁移.学生学过用直尺度量线段的长度,这一知识基础和本节课的度量,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来,量线段时学生只要对好了0刻度,观察线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并且都是从左往右数的,这恰好对本节课容易造成负迁移.通过以上三个动态化的活动,打破了学生在度量上的思维定势,重新建立起正确的度量习惯.三,活动的层次性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活动都是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但体现了目标达成过程中从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阶梯性.要让学生正确度量,必须建立刻度增加的动态表象,而动态的表象又有赖于直观的感受,因此从最直观的肢体语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后到完全几何化的角,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清楚.角的度量教学反思来自第一范文网。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本课教学,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
当学生通过操作体会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有一定的误差,比较麻烦,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总是用对折、撕等方法进行比较,我就提出:要知道生活中的'角的大小都能用刚才所说的对折、撕开的方法去比较去度量吗?因此,就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
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数学以往教学这一内容时,从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认识,教师必然有一大段的介绍与陈述,而且字字精练,讲究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从教师的角度讲,这说明教师对知识理解透彻,语言表述能力较强。
但再看看学生吧,什么度、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老师还没讲完已经要张冠李戴了。
本节课是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去教学概念的:先由比较角的大小着手,当两个类似大小的角出现时,形成了第一个认知冲突,由此学生想出了很多比较大小的方案,从教师的角度,这些方案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方案就很有创意了。
第二个认知冲突便是学生提出问题“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多小?学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虽然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
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它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
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师在本节课中要处理好的重难点。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10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10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10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1直线、射线和线段内容相对来说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同时也能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从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规范表达能力比较欠缺,要多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角的度量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部分,比较直观,并能通过课件较好的演示如何量角,学生的积极性较高,由于量角器的不统一,学生在测量角的大小时,还是有些误差的,也有些学生在量角时内外刻度容易弄错,还应多练习。
对于角的分类来说,学生并不陌生,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在教学中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让学生来明晰平角和周角的形成,学生易于理解,而且在通过平角和周角这两个已有条件来解决角的读数问题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较好,但有个别基础差的学生不能灵活运用。
画角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通过教学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画角的步骤,但是学生画的时候还是会发生角度看错的现象,内外刻度看错。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还充分利用一副三角板来让学生拼不同的角,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是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似乎有些跟不上,要注意后进生的辅导。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2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是《角的度量》这单元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二是认识角的单位,会度量角的度数。
三是画角。
这三部分看似简单,可实际操作起来,也有很多同学不理解。
今天,我讲的是度量角的度数。
在量角之前,要认识量角器,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一下量角器,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量角器上都有什么,这样能使学生们对量角器的印象更加深刻。
接下来,用课件导入新课,课件中演示了量角的过程,重点看量角器和角的重合部分。
2023年《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篇
2023年《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教学之后,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1)问题引入,体会“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与探索的开始。
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提出需要知道“相差多少”(或“∠2比∠1大多少”)这一问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对测量单位和工具产生的需要的体验。
(2)了解单位产生的过程,理解量角器的构成要件和工作原理。
一般来说,教学前大多数学生已知道量角需要“量角器”,但对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却不甚了解。
教学中,可分三个层次组织教学:一是请学生观察量角器的构成,尝试说明量角器上的数字所表达的意思;二是组织学生看教材内容或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单位产生的过程,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1°角到2°角,再到3°角等依次递增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体会角的动态形成过程,为后续教学中理解平角和周角的动态定义奠定基础;三是再次回到量角器上,进一步理解量角器上的数字所表达的含义,特别关注“0°刻度线”和“1°角”的位置,为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一、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
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
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1)认识量角器;(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主要设想1、在活动中探索,感受数学知识。
我首先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优秀3篇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优秀3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有名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该页是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优秀3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一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的整理复习课很多都上成了练习课,因重复练习,而缺少新意;因题海战役,而显得枯燥无味,给整理复习课教学留下了一丝阴影。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主要是对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缺补漏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
本节课通过“猜一猜”的游戏,直接引题,不但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活了学生的。
思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课上通过“知识花”的形式把知识要点进行了归类完善,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梳理,理清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做到“横成片竖成线”,从而拓展了原有的知识结构。
在这里,以学生“理”为主,教师“引”为辅,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的一个个零散知识串成线,形成更充实的知识网。
这样的形式既避开了整理复习的枯燥性,又帮助学生再次回忆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学会了一些简单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的意识。
然后通过一系列有梯度习题的训练,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而且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使学生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总之,本节课重在突出重方法、夯基础、促思维的理念,以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注重练习的有效性,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但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本节课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去多说、多做,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二角度测量属于“图形与几何”知识范畴。
这是人教版四年级一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堂教材。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观看,相互介绍熟悉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2.通过小组合作,沟通汇报,自主归纳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3.通过观看、比较、动手测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大小有关,而与边长的长短无关。
4.培育同学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沟通的力量,在沟通汇报时,让同学学会倾听,培育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对内外圈刻度线的熟悉。
教学预备:量角器、三角板、牙签(或小棒)、练习题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学习欲望师:同学们,炮兵某部正在进行一场军事演习(多媒体出示画面),炮兵战士连续两次射击都没有击中目标。
在指挥员的指挥下进行了调整,第三次最终击中了目标。
师:炮兵战士调整了大炮的什么,最终击中了目标?(设计意图:此情境的创设既能围绕学问的关键点,又彰显了创设情境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不仅明确了精确角度的重要,也让同学产生了一种急迫学习的心理。
)二、引导观看,揭示课题1.回顾角的概念和各部分的名称。
师: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师: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
依据同学的回答抓住角的两边都是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更多的同学体验到无限延长的含义。
2.出示课件。
师:把这些角根据从大到小的挨次给它们排队。
师:你知道∠3比∠1大多少吗?3.揭示课题。
师:假如我们能够度量出这两个角的大小,问题就解决了。
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毕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设计意图:“思起于疑”,在导入环节,让同学指出各部分的名称之后,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知道∠3比∠1大多少吗?”抛给同学,由于无法用已有的学问阅历解决这个问题,一下激起了同学的疑问,激发了同学探究新知的欲望。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第【1】篇〗角的度量这节课数学概念比较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的东西)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
因为量角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
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的,内外刻度又会不知所措。
《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中有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
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
第三层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1、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习的时间不够。
2、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
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5、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当然,课无完课,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成长起来的。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第【2】篇〗“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学生接受起来也较为困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感知角有大小。
本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学生常见的“做手工”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2023年《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篇
2023年《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1“角的度量”这节课学生学习这个学问常见的问题有二个:量角器的摆放和利用内外圈的刻度读出角的精确度数。
针对学生在角的度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要熟记量角的步骤“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还须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最终在练习中发觉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生原有的相识基础上,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但是大多少不知道,从而引出我们须要用一种新的工具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动践行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主动性,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子。
教学前,我先让学生视察、动手实践,让学生回忆在之前的学习中测量长度、质量须要什么测量工具?从而引出假如我们想测量角的大小用什么工具来测量?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将量角器这个对学生讲有些生疏的数学工具,更加通俗易懂的告知学生它是一个测量角的工具。
教学容中,先让学生拿出课前打算好的量角器,细致视察自己的量角器,关于量角器你最想知道什么,同桌之间相互沟通,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找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通过学生的汇报结果发觉,学生的探究实力很强,课前的预设他们都能够探讨沟通出来。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量角器,借助课件展示出了量角器的中心、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了解了量角器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接下来让学生拿出课本量一量课本上本节课所呈现的角,让学生试着量。
但是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数值不精确,自然读角的刻度时很迷茫,但是大部分学生量角的步骤是正确的。
问题主要出现在什么时候从量角器的内圈看,什么时候从量角器的外圈看是学生简单混淆的地方,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为此,告知学生一个小秘诀,无论看量角器的内圈还是看量角器的外圈我们读数的时候都是从小数值到大数值。
教学后,总结发觉这节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抽象的数学语言略微多一些,例如零刻度线、中心、内刻度线、外刻度线等,假如学生有较强的探究精神这节课是一节很简单学懂的课。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反思第【1】篇〗角的度量,一向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
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
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
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一样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一样方位的'角)。
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美满,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经验的差别。
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景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
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构成技能,只可是是比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
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课后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反思第【2】篇〗《角的度量》一课一向是我感到难以教学知识点。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一《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
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在我所所教的班级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对图形的空间理解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上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1、自己尝试,动手操作,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自学,初步尝试画一个65°的角,不管他们画得怎样,先不进行指导,再由领悟能力比较好的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角方法,这时再完善画角的具体方法,通过观察和自己原有的一些理解,很好地把知识内化;2、培养了学生的作图习惯。
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
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
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这节课还有些地方需要主要的地方:1、关于学生看内外刻度方面,学生看得不是很好,其实当学生画65°的角时,这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是什么角,锐角还是钝角?并用手势比出角,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再找出正确的度数,对学生理解内外刻度就会好很多,也避免了把65°的角化成135°的角了。
2、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
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干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二直线、射线和线段内容相对来说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同时也能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从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规范表达能力比较欠缺,要多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优秀6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优秀6篇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醉清风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优秀6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一本节课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教学情况不太理想,有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
本节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
接受能力,对学生测量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想得不够全面,因而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演示量角的方法并榜样,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如“点对点,边以边,找0度,认刻度”教给学生。
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
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映出的问题。
看来,课前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切实可行教学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二《角的度量》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
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提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角度认识角的度量。
为了讲授《角的度量》这节课,讲课之前我自己空讲了好几遍。
然而,每一次空讲过后都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然后就进行整改,一次一次的整改之后,我发觉这节课并不是越来越好了,而是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讲了。
原因是为了使这节课讲得精彩,每一次的空讲都在试图改变设计思路。
总觉得教学设计并不是那么得完美,思路不是那么得清晰,启发的方法并不是那么得到位。
2023年《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
2023年《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1对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真真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
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简单理解的,所以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让学生相识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
依据以上的相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三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
一起先出现两个角,让学生比较大小。
然后问能详细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吗?从而引出课题。
其次层是让学生相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
这里又分相识量角器、相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
相识量角器时,采纳的方法是“让学生细致视察自己的量角器,仔细地探讨探讨,看看你有什么发觉”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
在课前我想象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究实力的。
我的想法是好的,但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学生的表现一点而也不活跃,举手发言的只有几个。
在量并说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
因为读角时学生简单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留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晰。
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留意,要仔细地看清晰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
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阅历,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简单了。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阅历,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
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而且讲量的方法时学生也讲得很不好。
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学生不懂。
但我引导的也不够就匆忙收场。
课前备课时只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并没有充分备学生。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2《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打算的。
2023年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2023年《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一、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明白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一样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2、明白量角器的摆放;3、明白角的计量单位是度;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
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
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1)认识量角器;(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4)培养动手操作本事和空间想象本事。
二、主要设想1、在活动中探索,感受数学知识。
我首先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并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资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
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我去经历、去实践。
学生或许会相信教师告诉他的,但更愿意相信自我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
在教学中,我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经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的结论。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合作学习中,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体。
经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組与组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和学生一齐活动,一齐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我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游戏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
这节课后,设计了勇夺智慧星的环节,把本节课的知识融入到生动趣味的游戏中,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进取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2023年《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
2023年《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四年级上册其次单元《角的度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角单位以及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
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简单理解的,所以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
依据以上的相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下面三个层次来进行: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
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其次层是让学生相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
这里又分相识量角器、相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
相识量角器时,采纳的方法是“让学生细致视察自己的量角器,仔细地探讨探讨,看看你有什么发觉”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究实力的。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觉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觉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
“我发觉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180。
”相识1°角时,采纳的方法是:(1)出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简单形成1°角的观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
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留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仔细地看清晰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
(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
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阅历,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简单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明了这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的度量》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泾源三小苏香春
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直线、射线、线段和角以及学习角的度量和画角。
本节课的内容很多,而且大多是很抽象地概念,因此在讲解直线、射线、和线段时,重点要对这三种线的特征进行正确的区分,了解每种线各自的特点,如: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
还要了解到,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要让学生能正确的画出直线、线段、射线。
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射线等。
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画,看一看能画多少条。
我觉得在教学时还应该注意在概念教学上尤其要注意语言上的严谨和科学,使学生也养成这种习惯在学习什么是角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判断,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线段所组成的图形。
一定要注意强调是两条射线。
在讲角的大小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角度一样但边的长短不同的两个角,使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所叉开的大小有关。
学生们的印象会非常深刻。
量角的大小是学生们的一个难点,也是今后画角的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学会量角,反复实践测量。
在量角时,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对准0刻度线,有的学生不会读数,尤其是在30度和40度之间的刻度,学生比较容易读错。
还有就是量角器的刻度读反。
为了让学生掌握量角器量角与画角的技巧,我觉得关键是让他们懂得以下操作的要领: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2)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注意:与零刻度线重合的一条边指向哪个圈的0°,就读那个圈的刻度。
以前的教材比较重视概念的教学,有现成的总结性概念,而现在的新教材却给省略了。
上面的要领,我觉得还是帮助学生总结一下比较好。
我利用多媒体,图上的量角器放得很大,角很清晰,边看边想,加深认识和理解,效果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