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心理机能定位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对思维、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
本文将介绍一些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并探讨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
个体的感知、思考、情感和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这些主观体验的研究,心理学试图揭示人类行为和决策背后的原因。
心理学的另一个基本概念是行为。
行为是人类在特定情境下展示的动作或反应。
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行为,以便了解其背后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还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即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储存。
人类的思维和记忆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研究认知过程,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此外,心理学也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个体的行为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心理学研究环境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并探讨个体如何适应和应对不同的环境。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了解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情绪。
它可以提供解决问题和决策的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逆境。
此外,在教育、医疗和商业等领域,心理学的知识也被广泛应用,以提高个体和组织的效益和福祉。
总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它涵盖了个体的主观体验、行为、认知过程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生活质量,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心理机能名词解释

心理机能名词解释
心理机能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在某一方面的功能表现。
它包括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注意、意志、情感、情绪、动机等方面。
不同的心理机能在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感觉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信息,使人对外界环境进行感知。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
思维是人对信息进行思考和加工的过程,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记忆是将感知到的信息储存下来,并在需要时进行提取和运用。
注意是指人对某一刺激或任务的关注和集中程度,能够影响信息的感受和加工过程。
意志是指人主动选择和调动心理机能的能力,可以控制行为和决策。
情感是人对事物的喜好或厌恶,由此引起的心理反应。
情绪是指人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强烈主观体验。
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某种行为的内部驱动力。
心理机能在人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方面密不可分,互相作用。
通过了解和掌握心理机能,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同时对人的心理健康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低常儿童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低常儿童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低常儿童”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低常儿童偏常儿童的一种。
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并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
在中国划分为四级:(1)极重度低常儿童。
智商在20或25以下的儿童。
他们几乎不具备人类适应性行为,面容明显呆滞,终生生活全部需要他人照料,运动感觉功能极差。
通过训练,往往只可能增强其下肢、手及颌的运动反应。
(2)重度低常儿童。
智商在20~35或25~40之间的儿童。
他们适应行为差,即使经过训练也难以达到生活自理,常需要他人照料。
动作笨拙,协调性、灵活性低,几乎不能通过完整、恰当、有意义的言语行为与他人有效交流。
(3)中度低常儿童。
智商在35~50或40~55之间的儿童。
通过特殊训练,能部分自理生活,能以简单的言语活动、手势等方式与人进行初步交往,但阅读和计算能力很差。
(4)轻度低常儿童。
智商在50~70或55~75之间的儿童。
生活能够自理,能运用语言、手势等比较恰当有效地与他人交往。
经过特殊教育可具有一定的阅读和计算能力。
但日常适应行为仍不够灵活,常常不能独立应付新的问题或复杂情境。
在低常儿童中各级所占的比例是:极重度占5%;中、重度占20%;轻度占75%。
轻度低常儿童是可教育的对象,中、重度低常儿童是可训练的对象,极重度低常儿童应当受到社会监护。
低常儿童心理机能的各个方面都表现为发展水平低下。
他们感知觉辨别力差、速度慢、范围狭窄、内容笼统、贫乏;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言语发展迟滞,并往往带有明显的外部生理特质。
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与遗传性疾病、后天损伤、环境不良等均有关系。
在儿童心理与教育工作中,不能滥用“低常”这个词,尤其对一些学习暂时有困难、淘气的儿童不能轻易使用。
对真正的低常儿童应根据其智残程度,给予适当的教育、训练或监护。
心理学机能主义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机能主义的名词解释心理学机能主义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理解和解释人类的认知过程和行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被视为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机能,类似于机器对输入信息进行处理产生输出的方式。
本文将对心理学机能主义进行深入的名词解释,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理论的核心概念和理念。
一、行为主义与心理学机能主义的关系心理学机能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强调对于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而心理学机能主义进一步扩展了行为主义的范畴,将注意力放在了认知和心理过程上。
心理学机能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和心理过程是由于感知到的刺激对其进行人工构建而形成的。
因此,心理学机能主义可以被视为行为主义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二、刺激与反应心理学机能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刺激和反应。
刺激是外界信号或事件,可以触发个体的感知和认知。
而反应则是个体对刺激做出的行为或心理上的反应。
根据心理学机能主义的观点,个体根据之前的经验和学习,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例如,当我们听到某人说话时,我们会根据声音的特征和语言的含义,理解并产生相关的反应。
三、联结主义与心理学机能主义的关系联结主义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学习和记忆是通过建立神经元之间的关联来实现的。
心理学机能主义可以被视为联结主义的一种应用。
在心理学机能主义的框架下,个体的认知和心理过程是通过建立和加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实现的。
这些联系可以被视为在神经网络中的连接,因此心理学机能主义可以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认知的形成和操作。
四、行为的外在表现心理学机能主义的关注点之一是个体行为的外在表现。
根据该理论,人类心理活动的目标是为了对外界刺激做出恰当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可以通过行为来观察和测量。
例如,当我们感到饥饿时,我们会选择去找食物,并在找到食物后进行进食。
这种行为和反应的外在表现可以用来理解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
五、理论的应用和限制心理学机能主义的理论在教育和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领域,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存在着多个理论和方法论。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学派和研究方法,以及心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它探究人的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和生理学,但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意识、无意识、认知、情绪和动机。
意识是指人们主观体验的感知和思维过程,是我们能够主动掌握和反思的部分。
而无意识则是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潜藏在我们心理深处的内容。
认知是指人类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等方面。
情绪是人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主观体验,涉及到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动机则是指人们内心的驱动力,促使我们行动并追求某种目标。
二、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心理学有多个主要学派,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1. 结构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关注人类心理的基本结构和构成要素,旨在通过分析心理过程的元素来了解思维和感知的本质。
威廉·詹姆斯和赫尔曼·冯·亨宁斯是这一学派的代表。
2. 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关注观察可以看到和测量的行为,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主张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来解释和预测行为。
约翰·华生和伯斯·福尔曼是这一学派的代表。
3. 人本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关注人的主观体验和个体的意义构建。
卡尔·罗杰斯和阿伯拉姆·马斯洛是这一学派的代表。
4. 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派关注个体的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过程,研究个体的欲望、冲突和内在动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这一学派的代表。
5. 认知学派认知学派关注人类的思维过程,探究知觉、记忆、学习、注意力、语言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乔治·米勒和乔治·卡兹曼是这一学派的代表。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的认知、情绪、动机和行为等方面,并试图解释这些心理现象背后的原理。
以下是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详细分析。
第一部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心理学的定义和目标-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旨在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动。
- 心理学的目标是发展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以解释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并提出应对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通过对变量的控制和操纵来获取因果关系相关的信息。
-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数据,以描述人类行为和经验。
- 观察研究:直接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以收集客观数据。
第二部分:心理学的原理1. 认知原理- 感知:人类通过感官收集和处理外界信息,形成对事物的认知。
- 记忆:人类通过编码、存储和检索信息来实现记忆。
- 思维:人类利用概念、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进行思维活动。
- 学习:人类通过经验和训练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2. 情绪原理- 情绪的类型:包括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状态,每种情绪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表现。
- 情绪的产生:情绪的形成与外部环境的刺激、个体的评价和状况有关。
- 情绪的调节:人类可以通过认知和行为手段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
3. 动机原理- 动机的类型:包括生理动机(如饥饿、口渴)和心理动机(如成功、归属感)等。
- 动机的驱动力:人类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内在驱动力的影响,追求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 动机的目标导向:人类通过设定目标和制定计划来驱动自己的行为。
4. 人格原理- 人格的构成:人格是相对稳定的个体特质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包括特质、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 人格的发展:人格特质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
- 人格的影响:个体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其思维、情感和行为,进而影响与他人的互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三部分:心理学的应用1. 临床心理学- 心理评估:通过测试和观察等方法,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和问题。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爱德华·冯·哈特曼,海因茨·哈特曼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爱德华·冯·哈特曼,海因茨·哈特曼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爱德华·冯·哈特曼,海因茨·哈特曼”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爱德华·冯·哈特曼,海因茨·哈特曼【生卒】:1842—1906,1894—1970【介绍】:哈特曼①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
生于德国柏林。
1867年于罗斯托克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沿袭自莱布尼茨以来重视研究无意识的传统,提出一种以无意识观为基础的形而上学哲学。
认为无意识是超感觉的精神活动者,是存在的基础和宇宙过程的根据。
即使最低等的动物也有无意识,例如目的性的反射和本能活动等。
认为在纯心理学过程中,情绪具有最深刻的无意识根源。
作为无意识的一部分,意志常与理性发生冲突,意识实际只是反映无意识的力量。
其思想被视为无意识心理学的先驱,并对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产生下述影响:(1)强调无意识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2)肯定人有认识无意识的可能性;(3)悲观主义的无意识学说。
着有《无意识哲学》(3卷,1869)、《道德意识现象学》(1879)、《人的宗教意识》(1882)、《认识论的基本问题》(1889)等。
②奥地利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
出身德国知识名流世家。
获医学博士学位。
早年随A.弗洛伊德研习精神分析,在维也纳大学和维也纳精神病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移居美国,主办《儿童精神分析研究》杂志,历任纽约市心理治疗中心主任、纽约精神分析协会会长、1951-1957年度精神分析协会主席。
1959年后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名誉主席。
重新改造弗洛伊德后期提出的自我概念,澄清其中的歧义,并系统阐述自我的机能、自我与适应环境的关系、自我的独立起源及其自主性发展,为新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发展打下理论基石。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生态系统理论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生态系统理论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理论”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发展环境理论。
美国康奈尔大学布朗芬布伦纳(1979,1989)提出。
该理论认为,环境是由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四个由近及远的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有层次序列的系统。
(1)微观系统,是一个身处特定环境的发展中的个体亲身经历的一些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模式。
这个系统必须是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并且具有某种物质和物理特性,还包括具有鲜明气质、人格特征及信仰的其他人。
家庭、学校、同伴、工作场所等都是个体经历的微观的环境系统。
(2)中间系统,指包括发展中个体在内的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
如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学校与工作单位的联系,等等。
中间系统是微观系统的系统。
(3)外部系统,指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
这些环境中,至少有一个不包括发展中的个体在内,但是其中发生的事件都会对微观系统之间的作用过程产生影响。
如父母的工作环境会影响他们在家中的行为,进而影响到父母的抚养质量。
儿童并不直接参与父母的工作环境,但却受到它的间接影响。
(4)宏观系统,包括特定的文化、亚文化或其他更广泛的社会背景模式。
如社会阶层、种族或地区、特定历史进程中的群体、时代或生活风格等。
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就是一种宏观系统,它通过对其子系统的影响逐层波及到儿童身上,如可以通过学校来传递。
这些系统层层相套并纠缠在一起,对儿童的发展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构成了儿童成长的生态背景。
该理论深受维列鲁学派社会历史文化观的影响,强调环境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参数,环境有很多相互关联的层次,常被认为是关于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最深入的分析。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它包括了一系列复杂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方法。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门学科。
一、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内心及行为的原因和规律,从而增进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具体来说,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方面:1.感知和注意力:研究人类对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刺激的感知,以及人类选择和集中注意力的规律。
2.认知和思维:研究人类的思考和学习过程,探究人类如何理解并处理信息。
3.情绪和动机:研究人类情感和动机的生成和表达,以及人类如何应对情绪和压力。
4.人格和社会行为:研究人类的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探究人类如何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心理学的范式:心理学的范式指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
主要的范式包括认知范式、人格范式、社会范式和心理生理学范式等。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案例研究法等。
不同的研究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研究者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人类行为的多层次性:人类行为具有多层次性,包括生物学层次、心理学层次和社会学层次。
这种多层次性的特征要求学者采取多角度的研究方法。
三、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教育、医学、企业管理、法律和社会工作等各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领域: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以及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发展。
2.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旨在帮助人们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主要研究企业和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力、职业选择和培训等问题。
4.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研究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行为,以及如何提高运动成绩。
四、心理学的挑战和未来心理学遇到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将实验室中的理论和方法移植到真实世界中。
(完整版)心理学基本知识及概念

(完整版)心理学基本知识及概念1. 引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在这份文档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世界。
2.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各个方面,旨在揭示人类心理活动背后的原理和机制。
研究领域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3.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成为独立学科是在19世纪末。
早期的心理学家包括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等。
心理学经历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多个学派的发展和演变。
4.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在心理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需要我们了解:4.1. 感知感知是个体通过感觉系统获取外界信息并对其进行意义构建的过程。
感知过程受到个体之前的经验、注意力等因素的影响。
4.2. 注意力注意力是指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即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任务或刺激上,过滤其他无关信息。
注意力对我们的认知和研究至关重要。
4.3. 记忆记忆是指个体对于过去事件和信息的存储和再现能力。
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等不同类型。
4.4. 研究研究是指通过获取知识和经验,改变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研究可以通过认知过程、观察和模仿等方式进行。
4.5. 情绪情绪是个体对于特定刺激或事件产生的主观感受,包括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状态。
情绪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有很大影响。
5.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其中一些应用领域包括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等。
这些应用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个体和社会的心理健康状况。
6. 结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点和机制。
通过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世界,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以上是对心理学基本知识和概念的简要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深入了解,可以进一步研究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教育基础知识要点(心理学部分) (1)

请勿转发或上传到网上!仅供参考!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1.心理过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1)认识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2)情感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
(3)意志过程指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2.个性心理(个体身上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学的萌芽1. 灵魂论2. 人性论(二)心理学的产生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之父”(三)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心理学应该通过实验法分解出心理的基本要素。
研究方法为内省法,依靠被试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2. 机能主义心理学: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3.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并非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体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华生心理是一个黑箱,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新行为主义(斯金纳):有机体的行为是主动选择和适应的结果.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
5. 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奈瑟《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内部的认知活动。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它探究了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并试图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和机制。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分点列出。
以下是具体内容:1.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
- 它涵盖了认知、情感、动机、社会互动、发展和个体差异等多个领域。
2.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认知:指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加工和理解过程。
- 情感:指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情绪体验。
- 动机:指个体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如满足需要和追求目标。
- 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老年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 个体差异:指不同个体在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上的差异。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和观察变量来研究因果关系。
- 观察研究:通过观察和记录个体行为来了解心理现象。
-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面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临床研究:通过诊断和治疗来研究心理障碍和治疗效果。
4.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 结构主义:试图分析心理现象的结构和构成要素,如记忆和感知。
- 行为主义:关注个体的可观察行为和外界刺激之间的关系。
- 认知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
- 社会文化心理学:关注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 心理动力学:强调潜意识和内心冲突对行为的影响。
-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人类的积极潜能。
5.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临床心理学:研究和治疗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
- 教育心理学:研究和优化教育过程和学习效果。
- 工业-组织心理学:关注工作环境和组织行为。
- 健康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 运动心理学:研究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优化表现的方法。
- 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学:关注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心理问题。
总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涵盖了认知、情感、动机、发展和个体差异等多个领域。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和临床研究。
心理学理论总论考研名词解释(29)

智力适应理论(theory of intelligence adaptation):智力理论的一种。
认为智力就是适应。
代表人物是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他认为,智力是最高形式的适应。
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发生同化和顺应,最终个体与环境取得暂时的平衡,儿童智力的发展就是其智力结构的连续变化达到适应环境要求的最终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萨伊认为,中青年和老年时期的个体在对环境的适应中也体现出智力的发展变化,而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智力活动任务。
颅相学(phrenology):把人的心理特点与颅骨外形联系起来的学说。
德国医师加尔及其弟子施普茨海姆提出。
该学说的理论基础是:(1)头盖骨的外部结构和内部脑的结构有关;(2)心灵可以被完满地划分为若干官能或机能;(3)心灵的官能或机能分别定位于脑内不同位置,任何特定机能的过度发展都与颅内相应部位的增大有关。
颅相学将人的颅骨划分为37个区域,分别对应于37种心理机能。
如理智的机能对应于前额。
利用专门的方法可以绘制出颅相图,19世纪被广泛用于心理诊断。
在西方流行了一个世纪,但因缺少科学根据,为许多生理和心理学家所反对,这一学说关于大脑机能是分区的思想,对心理学中脑机能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心理机能定位(localization of mental function):主张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主管不同心理机能的心理学理论假说。
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是颅相学家。
后来生理学家和医生在研究和临床基础上提出各种机能分区的设想。
其中布洛德曼(Korbinian Brodmann,1868—1918)1909年提出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分区图影响最大。
布洛德曼根据细胞的排列和类型以及有髓纤维配布形式等的不同,将人脑皮质分为52个区,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如将大脑的不同区域分为感觉区、运动区和联合区。
苏联生理心理学家鲁利亚则认为大脑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
他将大脑分成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心理机能概念名词解释

心理机能概念名词解释心理机能是指人类在心理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能力和功能,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社会交往等方面。
这些心理机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个体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认知心理机能是人类在认知层面上的各种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思考、判断、推理等。
感知是指人类通过感官接收信息的过程;记忆是指人类对过去信息进行存储和检索的过程;思考是指人类通过思维来解决问题和形成新的想法的过程;判断是指人类根据已有的信息来做出决策的过程;推理是指人类通过逻辑推理来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心理机能是人类在情感层面上的各种表现,包括情绪、情感、情感反应等。
情绪是指人类在面对不同情境时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情感是指人类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情感反应是指人类在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的行为反应。
意志心理机能是人类在意志层面上的各种表现,包括决定、选择、执行和评价等。
决定是指人类通过自我控制来做出决策的过程;选择是指人类根据决策目标来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的过程;执行是指人类根据选择来采取相应的行动的过程;评价是指人类对行动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的过程。
个性心理机能是指人类在个性层面上的各种表现,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
性格是指人类在行为和思维方面的倾向和特征,包括积极性格和消极性格;气质是指人类在生理特征方面的差异,包括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能力是指人类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表现,包括基本能力和特殊能力。
社会交往心理机能是指人类在社会交往层面上的各种表现,包括沟通、合作、冲突等。
沟通是指人类通过语言、非语言等方式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过程;合作是指人类通过共同目标来协调行动的过程;冲突是指人类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心理机能是人类心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了解和掌握心理机能的概念和特点,对于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基本概念

心理学基础 概述
1、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
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2、心理实质的内容★2
心理实质的内容是: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 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外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 主观能动的反映。人与动物的心理都具有选择性, 但动物心理的选择性受到生物制约,人类心理不 仅受到生物制约,还受到社会制约,人类心理有 社会制约性。
随着发育成熟,环境影响,学校教育形成人格, 标志: (1)自我意识的确立 :开始于婴儿期。 形成对自己的认识。 ★
认知过程(知)
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观察,包括 感觉、知觉、 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
1.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与特征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
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
映。 知觉有四个基本特征:★ ①知觉的选择性: ②知觉的整体性: ③知觉的理解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情感是人所特有。 2.情绪产生多和生物性需要有关,而情感产
生多和社会的Leabharlann 要与精神上的满足有关。3.情绪发生时伴有显著的生理、行为上变化, 而情感产生则多不伴有明显的生理、行为变化。
4.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冲动性,情感则 不易受情景的影响,冲动性也小。
3、动机冲突的类型★
双趋冲突:同时面临两个具有相同吸引力的目标。 引起相同程度的动机,但必须从中选择一个而产 生的心理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冲突:同时面临两讨厌的事物,产生同样的 逃避动机。要回避其中一个,必定要遭遇另一个 产生的心理冲突。“前遇断崖,后有追兵” 趋-避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标采取矛盾态度, 既喜欢有厌恶时发生的心理冲突,“喜欢抽烟, 又怕损害健康”★
心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心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学科。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心理学家们致力于探索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以提高个体和社会的健康与福祉。
以下是心理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的详细解释:1.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学科。
- 心理学旨在理解个体和集体的心理过程以及行为模式。
2. 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感知与知觉:如何感知和理解外界的信息。
- 学习与记忆:如何获取、保存和回忆知识和经验。
- 意识与无意识:意识与潜意识对心理过程的影响。
- 知觉与语言: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
- 发展与成长:人类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过程。
- 人格与心理健康: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 社会与文化:社会环境和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 情绪与应激:情绪和应激反应对心理过程的影响。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和描述人类行为的特征。
- 实验证验:通过实验控制变量,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 问卷调查: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大量数据,了解人们的观点和行为。
- 临床研究:通过病例分析和心理评估来研究人类心理健康问题。
4.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临床心理学:帮助个人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和教育过程,改善教学方法。
-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和满意度。
- 运动心理学:研究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并提供相关辅导和培训。
- 人机交互心理学:研究人和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模式和用户体验。
- 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和预防措施。
5. 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自我概念:个体关于自己的看法和认知。
- 情绪智商:个体理解和管理情绪的能力。
- 忠诚度:个体对特定对象(如品牌或组织)的忠诚程度。
- 决策过程:个体进行选择的思考和决策流程。
- 偏见与歧视:对特定群体的主观偏见和不公正行为。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知觉学习和发展的原理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知觉学习和发展的原
理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知觉学习和发展的原理”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知觉学习和发展的原
理
书名。
美国心理学家E.J.吉布森着。
美国霍尔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
是作者关于知觉学习心理学的代表作。
共三部分16章。
第一部分(第1~6章)涉及知觉学习理论,其中除阐释传统的知觉理论外,主要考察当代一些知觉理论,包括认知理论、反应定向理论和分化理论,以及用以检验或说明这些理论的实验。
第二部分(第7~11章)主要介绍知觉学习实验,包括知觉学习的选择性因素和分化性因素(意象、图式和言语标签的作用)、练习对改进知觉技能的影响(觉察实验、辨别实验、再认实验和鉴别实验)、刺激排列条件下的知觉实验(移位实验、双眼视差实验、听觉刺激替代光学系统的实验、刺激排列空间的转换性适应)以及形态之间的迁移(形态联系的分类、跨形态匹配实验、跨形态迁移实验)四类实验。
第三部分(第12~16章)论述知觉的发展,包括知觉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以及研究知觉学习的六种分类方法,如生态效应模拟法、先天性注意反应法、刺激适应法、操作性条件反射法、辨别学习法和判断法。
本书的知觉学习理论对学习心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李维和李秀平等的中译本。
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观点

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观点『机能主义心理学』是一门以机能(表现力和调节过程)为中心的心理学学科。
它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内斯特(Alexander Neisser)于 1967 年首次提出,他把它定义为一种有目的性的生物机能,可以在环境反馈之下被调节和维持。
由此,机能主义视心理学为认知活动,并向精神活动引入环境因素,从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
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认为,动物心理活动无非有两个目的:获取信息和进行调节。
这些活动的基础是有目的性的机能,其表现形式有三个主要特点:受限性,调节性和适应性。
受限性认为动物的心理活动受到身体的限制,即动物的认知活动既受到身体的限制,也受到大脑的限制;调节性指动物在受到外部刺激后会进行调节,以维持机体对外界的和谐关系;适应性指动物可以在调节过程中不断摸索,找到合适的方式,从而适应环境和促进自身发展。
机能主义心理学认为,认知活动是由大脑内复杂系统组成的,是有机的、有效的和互动的,而不是单纯被直接影响的。
受脑机能的限制,认知活动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受内部机能的制约。
因此,认知活动是外部因素和内部机能双向交互影响的结果,这也是人们努力去理解与了解自身行为原因的依据。
机能主义心理学认为,认知活动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活动,它由环境刺激来驱动,真实的存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认知环境所引发以及自身的具体机能所决定的,因此内斯特强调,要想真正理解人类认知,就必须从它的环境中和它的机能调节的角度来分析。
机能主义心理学也认为,环境可以通过辅助、限定和强化来促进行为的学习,它们均可通过对被训练者行为提出反馈来影响训练者可能采取的下一个行为。
机能主义者认为,在促进行为学习的过程中,记忆、注意力和抗拒力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并且这些机能是彼此互动联系的,积极反馈和外部环境是刺激这些机能的基础。
机能主义者也强调,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到自身机能的限制,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控制。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安吉尔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安吉尔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安吉尔”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安吉尔
【生卒】:1867—1949【介绍】:美国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机能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生于美国佛蒙特州柏林顿。
早年在密执安大学随杜威学习,后转入哈佛大学,在詹姆斯指导下获硕士学位。
后赴德国、法国深造。
1894年与杜威同时到芝加哥大学,共同创建美国机能心理学。
在该校工作的25年间,先后任助理教授、教授、心理实验室主任、教务长、代理校长。
1906年任美国心理学会第15届主席。
1921-1937年任耶鲁大学校长,并创办人际关系研究所。
1906年发表《机能心理学的领域》,明确提出机能心理学的生物学观:(1)承认机能心理学思想渊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其近代思想来源可追溯到H.斯宾塞的《心理学原理》(1858)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
(2)机能心理学反对把意识视为心理元素的复合物,主张研究和描述实际生活条件下意识的操作,把心理活动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意识是“如何”和“为什么”的心理学。
(3)研究方法上不限于内省或主观观察,还采用心理物理学的实验方法,以探讨意识在有机体的环境与需要之间的中介作用,视意识心理为有机体适应环境、求生存的机能。
这些观点虽未形成体系,但推动美国机能心理学运动。
还着有《心理学》教科书(1904,1908)、《现代心理学》(1912)、《心理学导论》(1918)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心理机能定位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心理机能定位”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心理机能定位
心理学理论假说。
认为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主管不同的心理机能。
19世纪欧洲的一批骨相学家首先倡导。
他们相信,脑的不同部位负责不同的心理官能。
此后,生理学家和医生基于广泛研究提出各种机能分区设想。
布洛德曼1909年提出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分区图为大家所公认。
在此分区图上,大脑中央沟前方的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页的前部是躯体运动区,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协调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各部分的运动;中央沟后方的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区,包括枕叶的视觉区、颞叶的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分别接受来自眼睛的光刺激、来自耳朵的声音刺激以及来自皮肤表面和内脏的各种刺激等。
除上面具有感觉和运动两类明显不同机能的区域外,约占大脑皮层2/3以上的具有整合功能的皮层区域,称联合区。
从系统发生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
些脑区。
动物的进化水平越高,联合区在皮层上所占的面积就越大。
根据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联合区可以分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都与各种高级心理机能有密切关系。
人类特有的言语功能区也分布在联合区。
大多数人的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
言语区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主要包括额下回后部的言语运动区、额中回后部的书写中枢、颞上回后部的言语听觉区以及角回的言语视觉区。
研究发现,不仅大脑皮层以及脊髓、延髓、小脑、中脑、间脑等中枢神经系统都有心理机能定位。
心理机能的定位并不是绝对的。
如,中央前回主要管理全身的骨骼肌运动,也接收部分感觉冲动;中央后回主要管理全身感觉,但受刺激也可产生少量运动。
临床实践表明,脑的某一中枢损伤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丧失,而是引起一系列心理过程障碍,经适当的治疗和功能锻炼,相应的心理机能常可由其他区域的代偿作用而恢复到一定的程度。
根据这些观察,苏联生理心理学家鲁利亚批评关于心理机能狭隘定位的思想,认为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也是动态和系统的,进
而把脑分成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一是调节激活并维持觉醒状态的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组成,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的一般觉醒状态,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二是信息接收、加工和存储系统,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作用是接受来自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并保存下来;三是行为调节系统,包括额叶的广大区域,基本功能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鲁利亚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这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系统分别起不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