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内容总结及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制度与大革命》内容总结及心得体会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作者没有对法国大革命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而是将重心放在了法国革命爆发之前长期以来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变化上,由此论述法国革命的形成。书中涉及到如下阶级:贵族、教士、资产者、农民、知识分子等。大革命发生之前,这些阶层都有了自身的重大变化。贵族几个世纪来逐渐丧失领地,政治上失去领导权,却依旧享有很多特权,自身的地位实际是下降了,但却遭受到普通人民的记恨。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逐渐壮大,与贵族有了至少是物质上的平等地位,但贵族的出身思想以及资产阶级重富观念使两个阶级不相往来。教士阶层作为特权等级,地位也在不断衰落,日益在精神上脱离民众,却还享受特权,因此遭到了人民的敌视。至于农民阶层,则从很早开始就有了自己的小块份地,造就了法国的小土地所有制,因而相较于欧洲其他国家,法国农民具有更独立自主的精神。然而,尽管他们日益摆脱了贵族的控制,但18世纪承受的负担却比以前还要重,例如沉重的军役税。

18世纪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经过几代王朝的努力,王权成功削弱了贵族权力,并与教会达成合作,将势力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征税权、公共事业管理、财政权、兵役权尽数收归中央,而且成功废除大部分自由城市。此外,从地域上讲,巴黎成了法国的绝对核心,成为法国一切活动的中心。这一切都有利于专制集权的建立。

还有两股理论思潮是18世纪的重要特征。一是法国启蒙运动,发起者们将民主自由博爱等抽象的自然法概念应用于政治,然而这些人却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缺乏实践经验。但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他们却成为了人们的信奉对象,自然权利思想大行其道。另外,重农学派始终推崇建立平等无差别的社会,对于自由和契约却不加重视,他们渴望建立成一个人人平等的,没有任何阶级差别的民主专制社会。该学派主张首先应建立君主专制,然后再将其转化为民主专制,这变相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另外一个重要革命因素是18世纪法国的社会实际情况。虽然此时法律严格,但是执行上却开始宽泛。在行政方面,官员开始认真关注民生,施政宽厚了很多。受此影响,法国工商业出现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日益迫切。对于专制王朝的腐败,如卖官鬻爵、滥征捐税日益痛恨。而恰在此时,路易十六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依旧把贵族阶级当作首要敌人,妄图通过增强第三等级的力量来对抗贵族势力,却不想因此使第三等级力量飞速壮大,终于导致了王朝的灭亡。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托克维尔的“革命悖论”,他发现并不是人民处境越糟就越容易发动革命,发动革命的往往是那些相对而言处境不是太糟的地方。对于一个坏政府而言,改革往往就是革命的开始。”

当各阶级开始相互漠视时,各等级相互趋同时,民主的形成便有了基础。但是自由却被人们所放弃。其实在法国专制王权时代,是依旧存在各种自由力量的,比如重出身的高傲贵族、精神独立的教会、拥有独立地产的农民、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独立的司法,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法国自由制度的建立。然而在革命形势下,人们还是为了利益而放弃了自由。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自由观:对自由真正的热爱是不把它当作任何可以谋取物质利益的工具,而是将其本身看作一种幸福。若无自由,其它任何东西都不能使人宽慰,而有了自由,无论发生什么人们都会宠辱皆忘。以上所述就是本书的基本脉络。

读完书后总结一下写作方法,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问题史学方法,每章节均以设问方式引出具体内容。二是作者并非单纯描述历史,而是将史实与思想相

结合,历史哲学与历史本身相结合。三是比较研究方法,内容除法国之外还涉及德国以及英国等其它欧洲国家。四是,注重政治结构和阶级分析方法,此点后来受到法国年鉴学派的推崇。

再说具体内容,这里不妨将张芝联老师的导言再次归纳:首先是作者对于法国大革命的肯定,认为它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与真诚。第二是法国革命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东西,而是各种社会因素长期积累而最终出现的瞬间爆发。革命的种子早在革命前就已种下。第三是法国革命呈现出连续性和反复性,这在他看来只是旧制度下王权与中央集权的继续。第四是作者独有论点,热爱自由、法制,尊重权利,但是对民主并无好感,甚至对所谓的“民主专制”的恐惧要更甚于“君主专制”,认为自由与民主往往不可兼得。这或许与作者出身贵族的身份立场有关。

这本书虽然短小,却堪称经典。抛开专业评论,单就作者的文笔功力,论述文采,比喻描绘,在文中都不乏经典范例。读来深入浅出,酣畅淋漓。例如,对于法国民族性的精准刻画,可看如下引文:“它适于做一切事物,但最出色的是战争,他崇尚机遇、力量、成功、光彩和喧闹,胜过真正的光荣,它长于英雄行为,而非德行,长于天才,而非常识,它适于设想庞大的规划,而不适于圆满完成伟大的事业。它是欧洲民族中最光辉最危险的民族,天生就最适于变化,时而令人赞美,时而令人仇恨,时而使人怜悯,时而让人恐惧,但绝不会令人无动于衷……”。

个人的些许体会:

看这本书是由于十八大,听闻党内高层建议党员读此书,其原因不言自明,书中一些内容是可为今天中国社会改革所思考和借鉴的。上历史课时,一位老师亦曾讲过,如今的中国很多地方颇像十九世纪的法国。这不由引起我对历史的相似性和可借鉴性,甚至对于历史学意义本身的思考。

坦白讲,通读此书不难发现其中若干与中国相似之处。然而,倘若如此便可断定法国革命必可为今天中国之改革所借鉴却未必可信。其实,历史上这样的相似性极多。倘若真的细找,我们同样能从德国历史中找到与中国历史的相似之处,比如德意志的现代化进程导致的结构变迁岂不是就是如此?所以,自从开始深入研究历史学之后,我越来越觉得历史本身的复杂,它远非通过一种简单的结构划分即可进行评断那么简单。人们今日时常论及历史学研究的意义,其中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观点是历史的借鉴作用,以史为鉴可知未来,或是更合理地创造未来。这种观点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历史的重复性,这其实也是我最初笃定不移的史学观。只是,如果再深入探究,我们往往会发现相同的表象背后,内部触发因素其实有太多不同。其原因就是历史的复杂性。历史过程中,有太多难以确定的,或是隐性的因素潜在地推动着历史的特殊进程,而这些因素又往往在不同民族中很难均衡分布。当然,这并非说历史之间就不能相比较,不能在比较中得到借鉴,而是说坚信历史研究可以预测和改变未来这样的信念未必就那么坚实可靠,因为好多时候这种分析其实是错的。

所以,我现在反倒倾向于兰克等历史主义学派的表层观点,每段历史都是独立个体,都有其独特性,都与上帝直接关联,每个时代都是等值的,前一时代不是后一时代的准备。我更愿意仅仅致力于如实直书,客观描述历史,将过去真实再现给当代人。(当然,兰克本身其实是有其历史哲学观念的,按照伊格尔斯的分析,他在史学研究中从未放弃对于历史普遍性的追求。)而在此前,我是坚决支持历史进步观的。这种史观的微妙变化,我自己此前从来都没有料到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